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点儿面对冷兵器的对手意义有限,负了轻伤小口的人在冲锋中走动和上百米一样影响战斗力,可要是对方也持有火器特别是远程精确火器,那意义就大为不同了。
在三百米的距离之内,大口径火器的为了优势开始充分的发挥出了来,同时弹道更为平直也更容易造成更多的人死伤,越来越多的有弹丸挂着呼啸的风声穿过三个甚至四个人靶。更近的距离上,威力巨大的线膛抬枪甚至能把四个有一定防护的目标一连打倒,甚至偶尔杀伤能多的人。在“敌群”冲击到大概百米左右的位置上的时候,总共依然有六十个人靶被打倒了。
面对张海这种并非顶级的射手,这后装线膛抬枪竟然在这种形式的杀伤输出上都不逊色于像自己这种水平一个薛项级别的最顶级的弓手,这却是让张海始料未及的。也让张海明白了为何在清末的时候有人发出了“后膛枪后无革命”的感慨。这种感慨虽然被历史证明是个笑话,但也确实说明很多问题。在后装线膛枪之前,弓箭手打不过燧发枪还有可能是“并不够精,武艺没进入相当境界,而到了后装枪时代之后。除非一些夜战或特例场合,否则在可以衡量的角度上火器压倒冷兵器实际上已经成为顶局。
张海又联想到:其实就是夜战,高精度的线膛火器也不是没有效能和发挥的余地了,特别是防守中。当初在叶尔羌的一些作战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在测试了常规实弹之后,张海又在一百米的距离内测试了下霰弹的效果。在这个防护装具还没有像清时那样退化的时代,霰弹并不是一种好的弹药选择,通常只会在比较近的距离上使用。
配给张海所用的精制线膛后装火器的霰弹采用类似后世霰弹枪似的增装弹药,一发四两有余的霰弹弹丸内装二十七枚三克上下的霰弹,即便按照后世的标准,也几乎比所有型号的撒弹枪威力都大,甚至比一些“大抬杆”的效能还更强了。这二十七枚霰弹弹丸每一发都都能以超过音速的速度打出枪膛,拥有不逊色于过去寻常鸟枪弹多的杀伤力。一发在一定距离内就能威胁寻常的披甲目标。
不过面对军阵目标测试中,这种总初动能上万焦尔的“超重霰弹”表现并不比单发弹丸强多少,弹发弹丸在近距离能无视防护水平的彻底一次打到数个人,而霰弹枪在最有效的杀伤范围也不过是打中横排的四五个或五六个人靶目标,还并非都能够造成立杆见影的有效伤害。
当然,在模拟对某些目标进行射击的时候效果确实强不少,比如移动的马匹或者分散队形快速包抄过来的横队等。可以说近距离的应对能力或许不足,是这种规格火器的唯一缺点了。
城北的靶场上枪铳声音接连不断的阵阵响起,在完成了几百发弹丸的开火射击这种集群目标之后,张海又换了其他规格的火器来进行打靶游乐;而且还练习用各种规格的后膛火器或者定装火器攻击瞬间靶,移动靶,散兵靶和城墙靶等各种目标。
新水准的火器在射击这些目标的时候所拥有的优势相比弓箭体现的就更为明显了。虽然有过西征乃至不少交战经历的张海早就明白这一点;大威力的线膛火器甚至还能够透过城躲围墙防护打击对手,在远距离上就把厚重的砖石凿穿。
第1373章 再征美洲
新朝十一年,西征大军的回师及其有关西征战时的平定再次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经过扩充的新朝核心兵工的几万工匠在把重点转向非军手工业,尤其是各种水力车床与工农业器具的时候,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国内工商业,似乎发展还没有停歇下来的态势。虽然山陕等地的年景依旧不好,但是在开国七八年的时间内,在疏散人口和处理灾荒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而完善的经验,再也没有数年前那样窘迫的事情发生了。
整个夏秋季节的张海再也不像以往那样繁忙,在柳香怀有身孕的消息确定后,多半时间都放在了新落成不久的未名宫中纵情声色。一开始的时候张林杨秋霞等人似乎也有些担心,但是当了解到张海并没有完全不理军政事物,也不是彻底忘记了外出锻炼靶场习武的事情后,也没有太大的再意了。
当然,如果严格的说:新朝十一年的战事并没有真正的结束。在准备了大半年的时间改装船只,又有不少懂得操作西洋帆的水手从国内调到泰西之后,留守西域的刘洪涛在迫降了英伦之后终于能够拥有一支可靠的船队和足够的武装力量用于进攻残敌,执行跨海追敌任务的大军以留守西方的暂编师两个旅战斗群为核心,又包括了十个旅群的新编少年义勇部队。
这支力量看起来规模并不是很大,似乎对于逃亡西方的残敌并没有绝对的兵力战力优势,但刘洪涛的想法也很简单:虽然殖民和利用美洲还不是新朝近在眼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可是这些残敌却不能等闲视之任其发展壮大,因此在这次跨洋西征中几乎出动了能够出动的最大规模的力量。
对于这些事情,刚刚回国不久的张海当然也是早有了解的,从东方也准备了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再次远征美洲。依旧是南北两个旅群大概一万人左右的兵力,直接由周松和秦涛负责展开针对新墨西哥总督区和秘鲁总督区的远征。吸取上一次攻略美洲的经验教训,除了两个旅群的战斗部队外,还配备了万余名精选出来的军队后勤人员;这两万人还配备了两万匹可以用于山区驮载运输的马匹。
两万左右的骡马化部队在海上要占用相当于十万人的船舶,在七八年前的时候,这几乎要占用新朝所能够动用的全部远洋运力,而在造船业也有不小发展的新朝十一年,这样的行动却根本称不上举国之力了。几乎与当年秘密远征美洲投入的力量占国力比例相当。
这些官兵们的手中所持有的也不是数年前那种在装备精良的敌军面前远距交战如同烧火棍一般的待发枪铳,而是缴获及其为基础改进的定装无后抬炮与重型后装线膛火器,不少志愿望参加战争的神箭队官兵和神射手部队也被允许参加到远征之中,两个旅的人马几乎都达到了去年西征之时还只是近卫部队通过一系列手段才达到的火力配备标准。
这样一来:针对逃亡美洲残敌的最后一轮远征行动从东西两个方向,新朝累计投入了包括两万精锐主力在内的八万人手。考虑到战斗力和装备水平,其实东西两路的力量反而差不多。作战压力最大的反而是刘洪涛所负责的大西洋方向。
从中国沿海出发到南美的距离看似遥远,可在掌握了洋流与相关航线的规律与经验后其实也并不能说远,新大陆西海岸一线也不可能拥有太过庞大的西班牙留守力量,因此张海至少对于太平洋方向上的远征出征没有太大的担心,反倒是对西海岸的新军主力部队的出征有不少担心。毕竟西班牙人最终逃亡美洲的新式力量还是有不少的,如果那些人经过一年的发展和准备,还是一古相当不弱,未必可以轻易战胜的力量。
这此执行美洲攻略的船队没有大张旗鼓的出发,依然如同当年一般在一个并不繁忙的时间段于东海上完成季节并南下向着预定航线的方向行去。
负责太平洋方向美洲攻略的人选是曾经在上一次有过出征经验的人,在新朝开国初年的远征中,美洲行动虽然还算顺利,但战事却可以说的上惨烈,出征的人几乎伤亡损失了一半左右才达到了目的。回国的路途上还屡屡遇险。
而这一次当大军“鸟枪换炮”之后,就连一像行事比较谨慎的周松也对于这次远征行动信心十足。
“如果再遇上敌军的舰队,我们应当再也不用使用那些近乎于自杀般的攻击方法才能脱险了,要是当时。。。”秦涛想起当年的事情却不由的有些感慨起来。
“可惜我们的任务只是要求完成秘鲁矿区及其重要沿海城市的控制,不知道时隔数年,那些西班牙人有没有什么长进。是不是完成了什么新的工事在等待着我们。。。”
“我倒希望那些残敌的主力能知趣的提前退到我们这边儿来,并且还修建了不少像模像样的工事,不然那也太无趣了一些。”
新朝的水手们积累了一定的航海经验之后,再加上安装了人力螺旋桨装置的远洋船只在一昼夜之间就可以完成几百里的航行规避,躲避开一些能够确定危险方向的海上风暴。船队在出海之后似乎格外的一帆风顺。除了在一开始的时候遇到中国周边在秋冬时节常见的不良海况之外,再也没有于航行中遇到过大的危难。
就这样:在顺风顺流外加上足够人力动力的加持之下,大致在新年前后,远征美洲的船队似乎就接近到了目的地那同中土远距不止万里的彼岸。
这七八年的时间,周松所负责的海上力量部门还有外情部的诸单位已经不是积累了一次太平洋航线的航线经验了,因此此时几乎通过六分仪甚至直接看航海日志与天象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出船队所在的大致位置及与目标的大致距离。
第1374章 再征美洲(二)
就在这个时候,船队的前哨船只所发现的几艘西班牙警戒船还是让周松警惕起来:“距离阿卡普尔科港似乎应该还有一段距离,而距海岸线这么远的地方就发现了对手的前哨船又说明了什么呢?”
周松等人并不知道的是,西欧的一系列陆海交锋实际上已经让残余的英国西班牙乃至其他一些势力成为了“惊弓之鸟”,船队的主力并没有集结在以韦拉克鲁斯为核心的东海岸据点群内,而是逃向了美洲南部纵深内陆,逃向了玻利维亚与秘鲁矿区的深山之中。因为除了墨西哥总督区东海岸一带以外,西班牙人在美洲唯一拥有一点儿农业与人口乃至经济基础的地方就是这位于秘鲁纵深的高山矿区了。
规模庞大的英西法等国海上力量也大部逃亡到了南美南部的西海岸港口一带。
虽然说这一带因为洋流的关系,在面对东方威胁的时候好不了多少,但优势却是:通向人烟密集的地带,更处于内陆,从距离和地形来说更有利于防御。历来跨海跨洋,马匹都是不容易携带的,而对于没有太多马匹和后勤能力的对手来说,距离遥远的高原山区攻坚必然是比较困难的行动。这些规模庞大的海上力量,只要花费一定时间和功夫相尽办法把重炮运送到内陆那些据点中去,就有让新朝的远征得不偿失的可能。
因为从常理上来分析:新朝的力量虽然强大,却不可能将全部的精锐来用于远征。
就这样:规模多达一百五十艘主力舰为核心的几百艘军舰,千余艘远洋帆船所携载的几十万上层及其相关人员最终在新朝十年到新朝十一年这一年有余的时间里完成了在秘鲁总督区的落户,只有英法的一些船队选择留在美洲北部的东海岸,并打算在强敌可能上岸的情况下向北美深处退去。
尽管地理天赋更好,可如今的北美深处远没有南美西部那样的开发程度,也正是因为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乃至逃亡过去的家底不算太多,才是这些人选择留在中美的重要因素。
而在南美秘鲁总督区最为重要的利马城至阿卡普尔科,云集并随时保持战备的西班牙与法国舰队已拥有多达百余艘主力舰在内的几百艘船只,规模以万计的舰载火炮。这也让西班牙最终在这里安顿下来并加强了力量之后多少有了一些信心。
经过同新军主力部队的多次交锋,如今的西班牙人也长进了不少,用于外围警戒的船只想方设法的减轻载重增加人力,以牺牲自持力为代价使其拥有比较好的航速,还改装了不少人力螺旋桨。
哨戒船按布置了用于远距离传信警戒的烟花,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顺着海风传信几十里的范围,这样就依靠几十艘并不算太的值勤警戒船把重要港口附近几百里内的海域都有效的警戒起来。
虽然对于此时的海上舰队航速来说,这也只不过是一天或半天的备战时间而已,可也显然要好过遭受途袭。
外围警戒的西班牙哨戒船在发现几十里外那朦胧的庞大不明船队之后就迅速的发出了巨型烟花弹以警戒,自身也以最快的速度全力向港口逃去。
在这样的精心准备之下,终于在新军远征南美西海岸的舰队逼近阿卡普尔科港的时候逃到了港口附近的舰之中。
自从当初的海上交锋之后,西班牙人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也再也不敢自大了,在未战之前的预案之中就从来没有打算过于海上同可能远征而来的新军主力舰队进行决战。舰队的主力就定位在依托海上炮垒与据点,重点守卫港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要让那些海兵们随时有逃上岸的机会。
海战原则被确定为“广泛警戒之幕下的海上木墙”
因此,在周松所率领的由三百艘远洋舰队十余万吨总吨位的船队逼近到阿卡普尔科附近直到能用望远镜清楚的观察到海岸甚至标志性建筑物的时候,见到来袭势头不小的西班牙人在仓促之中虽然做好了战斗准备,却似乎根本不打算与新军主力部队进行海战一般。
面对这种情况,周松与秦涛等人在推演可能遇到的情况与作战方案的时候也早有准备。那就是从港口的外围派遣先遣一部分轻步兵登陆,陆海协同并且以地面力量为主导向港口发动进攻。船队以提供火力掩护和后勤为主,以陆军步兵压制敌军的堡垒。
这种作战方案如果放在以前,那根本不符合一般作战原则,因为地面部队所能携带的火力同军舰相比完全无法并论,放着海上的火力不用而依靠地面部队,还是比较轻装的地面部队去打针对海上舰船或据点这种目标的攻击作战根本就是以卵击石,就是有再大的军事优势也有可能得不偿失。
当线膛抬炮特别是后装线膛抬炮广泛应用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同,它富裕了地面步兵足够远程而精确的火力。虽然在威力上相比一般重型野战炮还有不小差距,可是精度与射速却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这种差距。
西班牙人也曾经想到过来袭的敌人可能陆海协同沿着海岸线发起进攻的可能,在港口据点的外围修建多道坑道工事,这些坑道工事也不像以前那样直来直去了,懂得了如何最大限度的弯曲以回避陆上和海上的火力。
就这样,双方在港口附近的爆发的海战竟然不是以大规模的舰队交锋为主角,而是登陆的三个营群及其伴随的战勤力量约五千余名精锐步兵,在前锋首先开始面临西班牙人海上舰群从远方打出的猛烈压制火力。
当三四十艘军舰以上千门重炮以重霰弹进行压制开火的时候,一轮开火就是数万枚重霰弹的压制火力如同飞来的黑雾一般逼近过来,把那并不算有多宽阔的海滩打的碎屑横飞,不时有人伤亡。
幸好此时的登陆部队在有过西欧作战的一些经验教训总结的时候兵力密度拉到前所未有的稀疏程度,几乎和现代步兵差不了多少了,这才把遭遇的伤亡勉强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1375章 再征美洲(三)
西班人见到新军远征而来的海上舰队似乎有畏战避战的意思,就大胆的准备逼近到更近的距离上展开火力。至少在直射范围内,虽然海上开火对军舰的杀伤效率并不高,但很显然可以在望远镜更仔细的观察下给予那些岸上的来袭之敌以更猛烈的打击。
直到此时西班牙人也有所奇怪:放着坚固的船体不依靠,却把步兵放在海岸上缓慢推进是什么思路?难道说这些放在岸上的轻步兵还能拥有堪比舰炮的反工事和反船体火力不成?不过曾经两次在新军手中吃过大亏的西班牙人此时见到事有反常的时候已经不敢在有所轻视了。
大概在整个船队逼近到距离新军前出的岸上部队约两里远的时候,就放船帆不再打算继续前进,而是继续以猛烈的舰炮展开火力。又进行了十轮左右的轰击,见对面还是没有什么火力袭来,就冒险把距离拉近到一里半左右大概距离新军主力部队船队两里的距离上展开火力。
这时代的西方其实还没有完善的弹道学,但有经验的船长和炮手乃至参谋还是有的。在海况比较好的情况下,海上舰船射击海上舰船,这个距离也是一个门槛。如果再远,即便估距准确,弹道落高和把握向上的提前量也会边的比较困难,不能保证发射的炮弹大部分命中目标。而军舰在大航海时代侧重齐射火力,备弹基数还不如一般陆军野战部队。
不过在以霰弹轮流轰击陆地的时候,大多数西班牙舰长们还是完全有信心以猛烈的火力扫荡掉那些不知死活企图在海边和军舰对抗的“步兵”
可就在西班牙前锋船只向前进一步逼近,主力船团的大多数舰只都进入到两里以内的有效射程范围内的时候,点点的白烟忽然间从那似乎被炮火犁过的土地间点点升起。
转瞬之间,猛烈的线膛重弹就射了过来,近失的弹丸在舰群前飞溅起一道道水柱;
在一里以外的距离上,三四两左右的线膛弹丸也足有这时代四磅左右轻炮的威力,虽然还打不穿大船的穿板,可是在弦窗附近一些薄弱区域命中的时候却仍然能够杀伤炮窗内的人员。短短六七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海滩上展开火力的三百余名左右的后装线膛抬枪射手就打出了万余枚弹丸,杀伤了累计几百名左右的各舰水手。
这种程度的威胁其实还在规模庞大的船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可是随后不久,远处的海滩上似乎连绵不断的腾起更大规模的一阵白烟;登陆队伍的定装线膛炮手开火了。
配备于海军的定装线膛抬炮的规格足有三十公斤左右分量,身强力壮的官兵们勉强可以抬送。在开火的时候会把一斤重左右的寸把直径的线膛弹丸以接近黑火药极限的能量发射出去。比起后世同样规格的无后坐力炮,因为材料同高级炮钢相差悬殊,透支寿命的情况下也只能有每公斤两千焦尔左右的能量,只有现代无后坐力炮初动能的十分之一强,可是因为线膛和长型弹丸的缘故,在穿透力方面却达到了相当于此时代十六到十八磅炮左右的水平。除了一些此时代主力风帆战舰的龙骨似乎无法一炮打穿外,不少区域的舷板都能打穿甚至威胁水线以下的部位了。
定装线膛抬炮本就是服务于西班牙新军的李峰所发明的,只是李峰也没有想到:这种火器在透支身管寿命的情况下竟然能够拥有远距离上威胁大多数军舰的能力。
几百个后装线膛抬炮射手不断将早已准备好的后装线膛抬炮发射出去,还利用后放人员不断填装的火器进行发射;这样就能够把几千人的人力完全作用于比较狭窄的战线正面,保持了三百个发射组每分钟就能把五千多枚一斤重左右的线膛重弹发射出去,仅仅数分钟的时间内就能把两万发左右的炮弹发射出去。
这火力不仅仅对于地面战来说显得恐怖,就是在对军舰开火的时候也体现出了巨大的作用,陆地发射和可以有效的人力调整炮口所带来的精度优势让其中一半左右的定装线膛炮炮弹命中了远处的敌船,至少有两千余发炮弹船透了几十艘敌船的甲板造成了规模不小的死伤。
在这种级别的火力打击之下,终于起到了有效的效果,逐步向前逼近的西班牙人的舰炮火力似乎被压制住了
而在这个时候,船上的新军主力部队也终于展开了火力,上千个定装线膛抬炮发射组也发扬出了每分钟几千发一斤线膛弹丸的火力;
在这样猛烈火力的打击之下,西班牙船队终于向后退缺了。
其实此时负责指挥作战的周松与秦涛等人似乎也并不知道自己所可能创造的历史:在本应该大舰重炮万里扬帆的时代,人员使用的步兵范畴火器竟然第一次压倒了舰队炮兵,自此之后,海战的性质与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为线膛抬炮火力主要控制在国家政权手中,只有很少比例流入民间,导致皇权对海洋,陆军对海军的影响和控制能力进一步的加强了。
当然,在这种作战中陆上一方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代价,因为缺乏对大型高火力目标的作战经验,为了节约弹药而没有在更远的距离上有效威慑对手,上岸的部队在这激烈的交锋中还是付出了七八百人伤亡损失的代价,并且个别装药过多又重复使用的定装线膛抬炮还发生了炸膛。在对敌舰群的交战中,似乎并不能如同面对地面对手的交战那样赢得明显的损失比优势。
但即便如此,也让再一次于短时间内蒙受了巨大损失的西班牙人不得不谨慎的选择撤退并退到了海岸外围堡垒线一带的地方。
定装线膛抬炮的一斤左右重弹以逼近三四磅轻炮级别的对土木工事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垮了那些临时堆积起来的土墙,新军船队这时候也开始以重炮发射的重霰弹猛烈的回敬西班牙人在阿卡普尔科以北的地面防线。
第1376章 再征美洲(四)
远征欧洲的时候,新军主力部队吃过军舰的亏,不过这一次这似乎还是新朝第一次以规模庞大的海上力量轰击对手的岸上目标。
中式帆船做为传统风范时代的军舰来说一些缺陷无法避免,比如安装的火炮终究有线,上百艘船把船头对向对方的时候也只能布置千门左右的火炮,这使得火炮在新朝水师中似乎就没有起到过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在轰击陆上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