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英雄-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要花费十数年之久,实为不值。所以按照我的意思:新朝皇宫所用的砖石木材可以用这南京宫城旧有的材料就地取材。除了迎接外宾的大殿,千把间屋子,折算几千丈方的建筑面积,按照寻常小庙或寻常大户人家的标准就足够了。其他的空地要么做为练兵演武的操场,要么做为园林。那样远比按照周礼所建的这正规皇宫成本低的多,可以速成,视野也要好的多。不知道这样的大致规划,成本几何?”

见张海根本没有要大兴土木在此时就建造皇家标准新宫的意思,雷振声不由的对张海的印象大为改观。但是从自己的利益上来讲,他却不希望今后不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余地。

“没有千里之遥的运费,也没有巨石的开采之难,寻常府宅的几千丈方面积的住所仅仅是南京城内的几万泥瓦匠多则一个月,少则半个月的时间就能修成。花费顶多不会超过十万上下的钱粮。只是这样的房子也仅有多则五十年少则百年的寿命,在这江南之地用个二三十之后还会漏雨,着实不适合做为皇宫的住所。况且,这几千丈方也显得太小了,算起来刚刚可容纳不到千人的护卫、太监、宫女嫔妃而已,这不过是寻常王府的规格而已。”

雷振声说道这里,张海沉默了许久终于郑重的回道:“历史上的那些关于皇家气派的规矩,不过是官绅大户们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为了自己能够名正言顺的穷奢极欲而加于帝王之家的紧箍咒而已。我新朝凝聚人心靠的是天帝指引下使人进步的道理,靠的是给予天下穷苦百姓切实的利益和希望。而不是靠穷奢极欲的摆谱来愚昧民众。一个人能够认识和熟知的身边人,数百人顶多一千人就很多了,再多除了徒增民间乃至宫墙之内的悲苦之外又有何意义?”张海并非圣人般的清教徒,但所说的却是自己的心里话,就是后世九十平米的寻常住宅楼房屋,如果仅有三个人住的话,都至少会有一间屋子是自己根本很少常去的。对于拥有主宰天下般权力的人,就是仅仅如平民百姓一般物质条件也会有无比的面子。相反:如果自己失去了权力成了汉献帝,那就算拥有诸如天下宫城聚在一起的皇宫规模又有何意义?人不合,总有宫城也是牢笼,而人少则能和,所带来的氛围是不能用砖石木材的名贵与否能够替代的。

想到这里,张海语气缓和下来的提出了自己对于不用外地人力物力能够在一个月力争半个月内修建的“宫内宅院群”的基本要求:比较集中在代替宫城内原来倒塌主殿的一地,宅群占地面积不超过一顷、而建筑群面积不超过半顷,寻常砖瓦木料即可、但各宅有便于放火的水源。张海似有些自嘲的说:“国外的国王顶多不过嫔妃几十,新朝宫内女官、宫妓、仆役二百人算是不小的规模了,再加上几百贴身禁卫,若干内阁朝臣,所需要在内宫中的人不会超过千人。其他的,因为弃婴,天下没有妻子的光棍远比找不到心上人的女子多,我宁愿在内宫中多养几千精兵也不愿意多养几千掠人之美残人之身的太监宫女。我新朝不求万世长存、甚至不求徒耗几百年春秋、如果多少有益于民众的自强进步天下之大同,就是二世而亡又如何?”

虽然张海的这些要求之低完全不利于雷家人展现自己的才华,但雷振声却感到不管是不是少不更事,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这新朝的君主是易于相处的人。不由的有所感动的说道:“在下前面所说的那些话只是为了粗估北京禁宫的成本而已。当年湖广李法良之变,不完全是进山采伐和运输的艰辛条件所至,同师逵等人做事严苛却不懂得有效的管理基层的弊情有关。当年秦始皇修长城、阿房宫、戍边御敌导致亡天下,而成祖一朝同样大修宫殿、长城、远征漠北却从无像秦那样的民怨。除了时情大不相同外,海内人口财富的底蕴大不同于秦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再有仁德的王朝,为安天下所计,必要的皇室成本还是需要的。如今以数千万之在册之民,每年百万石之所需算不得什么负担。”

张海笑道:“如今我只有三四府加一些靠威名控制下的交通线,可没有什么数千万在册之民,以后的天下才力富余了。我看在这宫城周边修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城墙防御工事的价值也远高于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处理临时的住处问题只是张海人手还有些不足的时候的首要面临的问题而已,他当然知道如今除了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支起码能够守城的辅助部队外,掌控这以南京为中心的化和宣教资源是最为要紧的事。

第192章 格物新说

张海的核心弟子中习武做事相对出众的大致只有李峰和刘洪涛两人,而一百多名学塾弟子中类似的“优等生”大概也有六七人。

但是这六七人中在学习张海所教授新鲜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不错语底子,接受过其他教育,通晓白话言的却只有赵征一人。

恰恰是因为这一点,不少以武艺新知为荣的弟子们把赵征视为异类,在领兵作战方面赵征即便不能说是最不突出也可以是比较平庸一类。

每一个弟子各一段时间都经常被张海单独召见,因此张海最初将赵征叫来的时候,赵征并不希奇,但得知师傅所教授的重任的时候却不由为之感动。

“我们的队伍扩充至今,宣扬我们的主义和政治主张已经是时候了。懂得师傅所传道理的人有不少,这些日子以来投靠我们的秀才举人虽然没有,可颇有些水平对史书和写作有些底子的民间人艺人自扬州至南京这些日子以来也有一些。可是我们的队伍里接受过为师完善的新理教育又比较有笔的人也只有你一人了。南京是海内版刻和出版的重镇,我们应该向市人及天下广泛的传播和表达我们的道理。不仅仅是对内,也是对外。”张海下定决心说道。

“师傅教授我们的道理有很多,是完全不同于世人的新观。三言两语是难以概括的。”赵征思考片刻有些皱眉道。

“所以今日师傅希望你在师傅身边与陈礼等人一起忙碌一段时间,把我们所要讲的道理大致归纳下来。我们的这本革新道理的启蒙读物就叫《格物新说》”

“我们的这本启蒙读物要从天地的原本讲起么?”赵征问道。

张海当年在张宅附近对弟子们的教育是从对事物和天地原本的兴趣讲起的,但是张海思索片刻觉得有关现世政治经济历史的主义梗概道理,要从人的原本讲起,也就是人从哪儿来的道理讲起:“从野人的传说、饮毛茹血、动物与人的异同讲起。”张海回忆着前世初中政治课程的大致内容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说道。

在书的第一卷,大纲梗概从队伍对违纪士兵死囚遗体的解剖开始讲述了人与灵长类动物的异同,并通过对民间野人的记载和描述传说开始建立起中间的联系。明确了人类源自万物、源自高级动物的道理。又通过对西南偏远地区落后群体的种种描述,勾画了包括华夏民族在内的一切现在看似明的民族在上古时代最原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就算不能在逻辑上严密论证,这些做为学说也需要大量民间传说及资料来至少吸引人们的兴趣。在张宅的时候,这些原本颇为困难的工作在拥有了一些民间史人才相助的情况下很快就在南京这个各种书籍出版业的中心找到了大致相关的资料。

“这样写我们的祖先是不是有些颇为不敬?”就连平时表现并不算迂腐的陈礼见到这等触目惊心的理论也是犹疑起来

“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对祖先的盲目崇拜和神化,树立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观。”赵征郑重的解释道。

而在全书的第二卷,没有像张海所记忆中的教科书那样单纯把人类社会关系相比动物的进化完全归结于劳动对人的影响,虽然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分。而是讲述了西南万里之外的大陆上有巨猿、体力和战斗力原本应该比猎豹更强,但是却因为胆小懦弱了解受伤的后果而没有作战的勇气而成为只能规避于森林的较弱物种。

因为在那些灵长类动物的群体里,受伤的人得不到同伴的照顾,从而在早期的争斗中败于人类。像动物一样关系的等级制原始人家族,又被荣辱与共、合理分配、平等相处的人类族群在争斗中击败了。

为了加强不少人的兴趣,全卷又加入了一些现实中的内容。乃至以张家新军弟子军官为视角介绍了敌人的队伍为何被摧枯拉朽的击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乃至千年来为什么人口只有几十万顶多不过百万的北方蛮夷却能屡屡在对中华的争斗中占上风甚至吞并整个中原的原因。当然,还又不少乡绅大户读书人平时如何是苛待百姓导致在面对张家新军或者其他外敌的时候往往除了自家的几个亲随,这些人的所谓“乡亲”宁可冒着被屠灭的危险也不愿意为这些人牺牲死战,从此引申到当年蒙古人击败泰西的正规军也不能将整个泰西纳入自己版图,而却在击败中原的官军后得以轻易占领整个中国的原因。

如果说第一卷只是在忌讳上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某种挑衅,那么第二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大揭伤疤的方式对中原的基本社会组织方式乃至赖以为系的整个意识形态的宣战了。当然,这些内容很多是张海所论述的难以印证正确的脑补,但是做为此时代标准的一套理论体系的基础却完全足够了。

“真的可以这样论述么?”陈礼惊诧的不知该说什么好了。但是张海却郑重的说道:“我们新朝大军继承的是王莽遗志,所凭仗的是民间的道义和公理,本就不是伪圣之学。人生的意义不在长短,王朝也是如此。追求几百上千年的家天下,并非我们新朝开宗立意之本。

陈礼虽然不是腐儒,但总感觉这卷宣扬的东西还是有些过了:“世间如果没有秩序,人人以我为尊,甚至把民贵君轻的观点抬高到不合适的地步也总是不好的。”

赵征也说道:“师傅不是也讲过大道不可能在几代人之内实现么?”

张海也觉得这样有些不合适,因此就提出了在书中的第三卷的大致构化。讲明在种植业出现农业发展的时代、当人群的规模远远超过一家一族的小群体范围后,“绝对民主化”在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局限,乃至海内外各主流明从史前的原始落后时代进入威权统治时代的根本原因。当然但即便如此,书中也介绍了完全不同于中华有史以来的一些西方古典时代历史的大致梗概。

第193章 格物新说(二)

第三卷在论述社会道理的时候,张海仔细思考再三后决定并历史史前历史为出发点,而是着眼于关于朝廷军队中的见闻和认识。并且以镇江留守的军队做了切实的例子。

新朝大军在江北遇到的不少朝廷的军队,虽然内部**严重欺压广泛而影响了战斗力,使这些军队的作战表现远不如新式军队,但这也仅仅是新朝大军相比。只要一支军队有最基本的纪律、约束、赏罚、管理。哪怕缺乏军内军外的民主监督,哪怕**官兵之间贫富悬殊,它也依然是一支能够打一些硬仗承受一些消耗战的部队。

而那些平日里纵容士兵、缺乏管理、军官没有权威、军营如市中里坊的一些军队则是如乌合之众一般没有多少战斗力可言,面对其所知道的强敌往往是闻风即败。

张海没有打算先入为主的宣扬“人性懒惰”“趋利避害”等反理想主义的庸俗人性论,而是从职业猎人的生涯和一些落后部落居民的习性来推断了几万载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所培养出来的天然习性。

以职业猎人和关外女直等许多部落的生活而论:平均每年真正用于捕猎劳动的时间大概只有几百个时辰,平均到每天不会超过一个时辰,而且作息时间是无明确规律且不固定的。不是人的天性懒惰,而是几万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习惯了只有明时代四分之一左右劳动时间的生活并将这种习性传给了下一代。

从荒蛮而自由的原始时代,向以对管理的依赖性更强、更有纪律的时代逐渐演进是人虽然痛苦却必经的一个阶段。就像喜爱玩耍的孩童生活虽然自由没有拘束,却必然要经过痛苦的少年时代和面对各种问题的成年时代才可以成熟起来。

接着:梗概性的指导性论述又以此为依据讲述了古典时代明的辉煌到官僚、贵族在社会的寄生中劳动管理职能的丧失和做为财主食利阶层性质的章显,提出了最初的阶级观念。这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涉及到对那些在民间颇有威望阶层的否定。包括如吏员性质等同的官员等,并做为一个特定的阶层提了出来。

陈礼已经惊讶的习惯了,早就不在以为意

赵征倒是补充了许多:“社会分工和价值要不要讲?我们对经济领域政策的看法要不要讲?”

“要讲,只是要放在另一册专门来说,名字可以叫《国富论》《格物新说》主要是谈我们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张海说道。当然,这本国富论并非简单照抄回忆后世亚当斯密的理论。

仅仅讲这些新学宣传书册的梗概整理出来,大致就花费了几天的时间。在赵征更进一步的指导下查阅各种书籍资料把这些内容详细化的写成数卷、总共累计近二十万字的草案,则在日夜忙碌下也花费了十余天的时间。

张海并不知道即便在这出版业的中心南京,书籍对于市民们来说也是值得珍藏的东西,寻常人家不会有几本闲书。在大致看过这些书册稿后张海觉得对于寻常大众来说这些字还是有些太过枯燥了,不一定能够引起普通市民们的兴趣而只为少数富贵人家买了去,那就有失其意义了。于是又花了不少的银钱请来南京城里一些颇有名望的版刻画工使这数本累计多大千页的书册成为可以带彩色插图的书籍。使认字不全的人也能够通过彩图方便的猜出中的意思。

“这一千多页累计二十万字板刻费及成书费大概如何?”张海向有过书籍出版经验的陈礼询问道。

“通常大小的字体,百字大概就需要一个刻工一天左右的时间。二十万字要在十天内版刻完成光是版刻银大致就得二百余个刻工花费写刻银二百两上下的样子。如果是彩印,那么板费加起来就是写刻费的三倍。不过即便是数百两的版刻费用,如果成书上千这道也算不上什么只是要保证纸张的质量,这每三百来页的一卷就需要花费三贯钱上下。”

听到陈礼这样说,张海便回忆起自己那个时代让自己可以接受的书价大概在什么层次上。一般来说,如果一本书的价格超过月收入的十分之一,那就很难引起人们的购买**了,也无怪忽这时代的读书人能成为某种拥有身份的象征。而如果按照寻常城里主事百姓月收入十分之一左右的费用来定价,倒也不会成为做为薪柴之类的废弃物来对待。

“我们队伍上决定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如我们所需要的传单告示一样,盈利并不是目的。扬州之役后队伍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拮据。价钱我们按包括人工在内的成本费甚至再加三成的误工费来出也问题不大。在发行上,宣传教育类的书籍按照成本一折每本三百的特价出售。南京刻书及印刷出版业数万名从业者几个月的工钱我们还是垫的出的。几万套用于宣传我们基本主张的书册并不为过。

这个决定落实下去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弟子对此有些顾虑,担心过早的宣扬这些主张引的士绅反对并不害怕,毕竟新朝政权并不打算完全依靠这些人。但是书中一些内容则涉及到新朝大军核心队伍的治军思想问题、还有工匠管理管理方面的原则。

“这会不会让我们的敌人变的更强?”个别学塾弟子也曾经在日常会上提出过这个疑问。

“如果朝廷的军队乃至这个世道能够靠我们几本书的宣教而有本质的改进,而不是像为师当年在张宅那样花费不少时间重新培养你们这些新人才能够做到,我想即便我们的事业多一些阻力也是值得的。我为师却从不认为点明了问题所在那些势力就能够认真的改进。”

不知怎的,张海忽然想起了太平天国,自己如今的势力乃至局面虽然同太平天国那时大有不同,不过还是有一些类似之处:那就是同样威胁甚至是占据了朝廷的重赋之地。明庭的军力虽说比严防汉人的满清军事规模更庞大,可出青州以来的这些日子所遭受的打击也更大。朝廷如今唯一应对内外危局的办法估计也同后来的清廷大同小异:以保卫名教为名的办团练。甚至因为没有华夷之防,这些举措的事实并没有本质上的障碍。

第194章 不惧顽疾

占据南京城之初的十数天时间里,从新兵整训到新书出版等许多事情就让张海忙碌了近十天之久。直到新兵训练的事情稍有眉目的时候。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摆在了眼前:这东南财赋之地,要按照预想中的打算来完善工商税收么?

在原来的设想中,江南农业的税负要按以亩为基础最终增加到整个农业产出的三成,但是在最近的数年甚至十年内,仍然只保留一成左右的轻赋,而税收的重点是工商业税收。但是当实际操作这些事情的时候才发现对工商业单位的税收远非那么简单。

没有带相片的居民身份证,没有专业而庞大的审计机构,古代的社会实际控制能力下唯一能够行之有效的税收方法也只能有二:一是通过控制关卡场地如果城市管理中对小摊收费一般的收取行税和住税,二是盐铁酒茶等特殊产物的专营。与这些税收相完善的政治机构,就又涉及到一个拥有足够教育水准的人才体系官僚体系的问题。

而自己现在的人才体系虽然可靠而精干,但维持起一个逐渐扩充起来的精兵集团再加上自身教化繁衍的任务都已经很沉重了,根本没有在短时间内改造旧税收体系的可能。

唯一值得庆幸的因为自身的兵力足够先进而精干,并不需要供养规模庞大的兵力而形成沉重的负担。即便一时之间自己的财政状况比大明还差,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张海忽然想起当年提出“三年免粮”口号的李自成,在现在的自己看来,这恐怕并不只是简单的收买人心的口号,而是因为人才和管理机构缺乏的某些迫不得已而已。

“没有想到若大的一个南京城,行税和住税按旧有的规矩仅仅只有象征性的几千两而已。我看这些人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负责这些事的李峰很早就向张海抱怨道。

“扬州我们获得了不少资财,在南京虽然没有搞移根式的大清理,但是通过查抄与我们为敌的那些人的敌产和非法所得乃至皇族的资产初步清理下来也有百万两左右的收入,应付我们未来一年需求内的工匠宣教养兵费用并不是多大的问题。”张海对李峰回到,很显然,很多事情紧不来。在初步的立住了脚根并完成了治安军最基本作战能力的形成后,队伍显然不能继续龟缩在这南京城一地,必然要向周边展开进攻。哪怕是为了解决城乡间正常的粮食贸易往来也是如此,但是在这之前还有许多隐患是自己尚没有处理清的。

“昨天有没有北边青州老家南下队伍的消息?”张海忽然向负责外围军务的刘洪涛问道。

“今天早上才从江那边儿传来的消息,柳香还有随行的两名弟子率领的队伍已经顺利抵达扬州了。

**和杨莲等人还是顾虑北方经营许久的要地,因此在柳香等人随近卫营一营、二营、三营留在北方的三个连群若干炮兵队伍以及从山东各地选训出的七千余名完成了初步临时训练的少年新兵南下之后,还是选择与张万勇带着不少人物财资而来的第四营群集中起来固守青州。

柳香等人在张万勇等人归来后南返的时候已经是旧历十月初二濒临运河北端枯水的季节了,尽管有一定习武的底子这些日子以来也习惯了忙碌的柳香有些不太习惯,各连群的弟子们还是劝说柳香在运河地段乘坐战士们轮班负责抬行的四人轿子前进以避免在这个身孕最关键的时候除了茬子,直到进入江苏境内后才有条件还乘更平稳的大船,近八千人的队伍重新集结在扬州长江岸边的时候已经是旧历十月中旬的时候了。

尽管敌人的水师早已撤出了南京至镇江段的江面以外很远的地方,但是为了防止意外,张海还是集结起了近卫一营及二三营的主力携带炮连于江岸预定的地点附近迎接队伍的到来,避免可能发生的意外。

除了必要的舵手还有少量的随身护卫,柳香没有让过多的战士上船,她还是选择与近一百三十名小女孩同在一条平地的巡沙船上一起过江。尽管对这些孩子们的将来有些忧虑,但她却知道这些女孩至少已经经过张海至少几个月心血的教化,得来也不易协助丈夫掌控队伍的重要助力。

初冬时节的早上江面上有些潮湿而阴冷的寒风刮过,远处传来江面对岸在两侧隐隐的炮声,那是张家新军的炮营在向敌人前来试探的船支示警。

那些还很幼小的女孩儿们没有经历过专门军事向的锻炼和培训,虽然大多数人不希望在大人和同伴勉强表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有的还很兴奋,可也有的孩子感到了恐惧。甚至还有个别人在漫长的行船中有晕船的反应。

“不用害怕,过不了多久你们的师傅就会在岸边来迎接你们了。”柳香对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