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晋霸天下-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冉明被安置在建康城的一处院落,并派遣五十名士兵负责保护,而传国玉玺自然由皇太后褚蒜子负责保管。

魏国上表请降,并献上传国玉玺,这对于大晋朝廷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在朝堂之上,所有的大臣都表现出了极度的喜悦,在散朝之后,一些心腹大臣,特意留了下来,他们要与皇太后褚蒜子,商议更重要的事情。

见几名肱骨大臣留了下来,皇太后褚蒜子,连忙问道:“诸位爱卿还有什么事吗?”

一名大臣抱拳道:“启禀太后,传国玉玺重新回到大晋朝廷,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如今天下纷争不断,并非四海升平的盛世,我辈仍需如履薄冰,方可让大晋朝廷千秋万代。”

“爱卿何意,不妨直说。”褚蒜子轻声问道。

这名大臣抱拳说道:“启禀太后,最近建康城盛传谣言,说华将军屡屡擅自做主,大有不臣之心,虽然微臣相信华将军是无辜的,但所谓人言可畏,此事不可不格外重视啊!”

褚蒜子闻言,有些不悦,轻声道:“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华将军身为大晋将领,理应有临机专断之权,若是处处请示朝廷,势必会贻误战机,况且,华将军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了我大晋朝廷,若华将军果真有反叛之心,大可私吞传国玉玺,何必费尽心机的将传国玉玺送往京城。”

“太后所言极是,微臣也觉得华将军对我大晋朝廷是忠心耿耿的,不过,眼下,华将军麾下大军已有几十万之多,都督益、梁、秦、雍、司、并、冀七州诸军事,实力如此强大,实在是让人担忧啊!万一有奸诈之徒挑拨离间,让华将军与朝廷之间有了嫌隙,后果岂不严重?”这名大臣抱拳说道。

褚蒜子笑了笑,讽刺道:“爱卿这番言论,似乎就有挑拨离间之嫌,眼下燕王大有不臣之心,朝廷正需华将军这样的将领固守边防,岂能自毁长城。”

这名大臣闻言,表情有些尴尬,顿了顿,抱拳道:“微臣失言了,华将军的确是我大晋军中的中流砥柱,只是华将军麾下实力增长过快,若不加以遏制,必然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这终究不是朝廷之福。”

褚蒜子闻言,觉得有些道理,沉思了片刻,正色道:“既然华将军渐成尾大不掉之势,爱卿认为该如何遏制啊!”

“太后,以微臣之见,华将军已经成了气候,绝不可贸然过分逼迫,否则,极有可能会造成王敦、苏峻那样的后果,当逐步缓图之。”这名大臣抱拳说道。

“逐步缓图,如何缓图?”褚蒜子问道。

这名大臣思索了一下,抱拳道:“启禀太后,微臣为了此事,已经苦思幂想了许久,认为当先从益州和梁州下手,逐步削弱华将军的实力,以利于大晋朝廷的千秋万代。”

“恩,接着说。”见这名大臣停顿了下来,褚蒜子催促的问道。

见太后褚蒜子似乎对自己的提议很感兴趣,这名大臣大为高兴,接着说道:“太后,眼下华将军麾下的主力大军,尽皆集结在河北一带,此处距离梁州和益州颇远,华将军精力有限,都督如此大片的土地,岂不太过劳神伤力,当下旨,改封华将军为司州刺史,都督秦、雍、司、冀、并五州诸军事,而将益州和梁州另封他人,如此,可极大的削弱华将军的实力,同时,也能让华将军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北方一带,更好的对抗北方的异族大军,如此,可一举两得。”

褚蒜子闻言,认可的点了点头,他并非不信任华安,也不担心华安会拥兵自重,但人言可畏,如今,华安都督的区域实在是太过广阔,若不割掉部分土地,实在难以让朝中众臣放心,况且,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将梁州和益州交给别的将领统领,也可以减轻华安肩上的负担。

“爱卿认为何人可都督梁、益二州,桓驸马可否?”褚蒜子开口问道。

“万万不可,太后,如今在我大晋朝廷,除了华将军之外,就属桓驸马麾下的兵马最强了,若将益州和梁州交给桓驸马,亦非朝廷之福。”这名大臣连忙反对道。

与此用时,另一名大臣抱拳道:“太后,贸然将梁、益二州交给桓驸马,势必会造成华将军的反感和误会,此事万万不可,为了稳妥起见,当大力提拔华将军麾下驻守梁、益二州的将领,让他们感恩朝廷而疏远华将军,如此,方为上策。”

“对对对,铁将军与雷将军跟随华将军最久,但他们却一直被安排在毫无战事的梁、益二州,从而失去立功的机会,微臣认为,他们心中一定有所怨言,况且,他们与华将军已经多年未见,感情难免有些疏远,若是朝廷对其大加赏赐,必可收买其心,使其忠心耿耿的效忠大晋朝廷,此乃釜底抽薪之计。”一名大臣抱拳说道。

褚蒜子闻言,认可的点了点头,他认为臣子们说的很有道理,虽然他仍旧愿意相信华安,但她毕竟是大晋的太后,不再是年轻的小姑娘了,为了大晋的江山社稷,他不得不做出这种决定。

随后,褚蒜子与众大臣便拟定旨意,册封华安为司州刺史、征北将军,都督秦、雍、司、并、冀五州诸军事,并赏赐黄金万两,以表彰华安收复大片失地的功劳。同时,册封铁牛为安西将军,都督益州诸军事,册封雷暴为平西将军,都督梁州诸军事,另外,赏赐铁牛和雷暴,各五千两黄金,以收买其心。

圣旨拟好之后,褚蒜子便拿出传国玉玺,在圣旨上面盖上印章,并立即下令,将这几份圣旨送出去。

正文第七百零九章接受任命

在邺城方向,华安麾下的大军与邺城的魏队之间和睦相处,并没有发生不愉快的纷争,这主要是因为华安治军严谨,并严令麾下将士不得随意离开大营,从而减少了与邺城魏军接触的机会。

与此用时,由于面临燕国大军的威胁,魏国将领需要晋军帮助自己协防邺城,因此,对晋军驻守邺城并不反感,也没有排挤的意图。

在晋魏两军的共同经营下,邺城的防守可谓是固若金汤,足以抵挡燕军主力的进攻。

在驻守邺城铜雀台的这些日子里,华安麾下的大军除了每日严格训练,便是帮助魏国守军布置城防,而华安则一直在密切关注各方的动态,除了关注燕国方向的情况外,还格外关注邺城内部的情况,毕竟,此刻,他与麾下的最精锐人马都驻守的邺城之中,若是魏国内部发生某种异动,华安就必须立即做出反应,让事态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好在华安早就在邺城之中安插了大量的斥候和聪士,这些斥候和聪士已经在邺城之中生活的好几年,与邺城的百姓早已融为一体,甚至,魏国重臣的府邸也有华安派遣的斥候和聪士,而这对华安掌握魏国的动态极为重要。

“大哥,据斥候回报,蒲洪率领麾下大军已经渡过黄河,并连续占领了清河、平原、乐陵、渤海四郡。”王三奔入华安的中军大帐,大声汇报道。

华安闻言。心里微微一惊,他没有想到蒲洪大军的行动,居然会如此的迅速,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占领冀州东南部的四个郡。

不过,仔细一想,魏国大军全都向邺城和鲁口方向靠拢了,冀州东南四郡根本就没有多少守军,可以说,几十座城池,全都是毫无抵抗能力的空城。蒲洪麾下有五万大军。迅速占领四郡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蒲洪的眼光倒是不错,见魏国大军收拢邺城,果断出击,轻而易举的便占领了冀州的四个郡。而且还是兵不血刃。”华安开口赞赏了一句。

“大哥。蒲洪参与抢夺传国玉玺。可见其有雄心大志,如今,让其占领冀州四郡。若是养成了气力,对我大晋可是大大的不利啊!”王三担忧的说道。

华安点了点头,轻声道:“你说的很对,不过,燕国十余万主力大军已经占据襄国,对邺城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我军目前的实力,仅能防守邺城,根本抽不出兵马,前去对付蒲洪,况且,蒲洪在名义上,已经是大晋的臣子,占领冀州四郡,也是帮助大晋收复失地,我们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王三闻言,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将军,圣旨已到。”就在这时,朝廷的旨意抵达了邺城之中。

华安听闻朝廷下了圣旨,连忙带着王三,走出中军大帐,跪拜着接旨。

见朝廷册封其为司州刺史,征北将军,都督秦、雍、司、并、冀五州诸军事,华安顿时感到吃惊不已,虽然职位有所升高,且赏赐了大量的财物,但梁州和益州却不在都督的范围,这让华安吃惊不小。

华安接旨谢恩,并看向传旨的宦官,疑惑道:“请问公公,益州和梁州是何人都督?”

这名宦官也是个热心人,见华安问话,便轻声回道:“回将军,皇上已经下了圣旨,任命铁将军为安西将军,都督益州诸军事,任命雷将军为平西将军,都督梁州诸军事,三份圣旨是同时下发的。”

华安闻言,顿感错愕,朝廷居然将益州和梁州,分别交给铁牛和雷暴都督,这里面的情况,似乎不是那么简单,朝廷似乎有对自己下手的意图。

“多谢公公。”华安连忙谢了一句。

“华将军不必客气。”宦官连忙应了一句。

“对了,公公,魏国上表请降,朝廷是何态度,为何没有下达旨意。”华安连忙问了一句。

宦官沉思了一下,开口道:“魏国上表请降,并进献传国玉玺,整个朝廷都非常的高兴,并将魏国人质安排在京城的妥当之处,只是对于如此册封,朝廷大臣的意见还不一致,尚在讨论之中。”

华安闻言,点了点头,抱拳道:“多谢公公,如今,天色已晚,公公就屈尊在军帐中委屈一晚吧!”

宦官犹豫了一下,轻声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随后,华安安排亲兵安排宦官的食宿,并立即召见张育,准备与之分析朝廷的意图。

没过多久,张育便奉命赶到了华安的中军大帐,并抱拳道:“华将军,找属下有何事。”

华安将圣旨拿起,交到张育的手中,轻声道:“刚刚朝廷下了圣旨,你看看吧!”

张育闻言,连忙接过圣旨,并仔细的阅览了一遍,顿了顿,抱拳道:“将军,益州和梁州归何人都督。”

“朝廷将益州交给了铁牛,将梁州交给了雷暴,这两个小子,都快与本将平起平坐了。”华安轻声说道。

张育闻言,眉头一蹙,正色道:“将军,看来朝廷已经开始畏惧将军的势力,并开始着手削弱将军的实力了,卸掉益州和梁州仅仅是第一步,若将军不做出反应,下一步,朝廷一定还会有所动作的。”

华安点了点头,轻声道:“本将是大晋朝廷的将领,君命不可违,朝廷有意削弱本将的实力,本将又能如何呢?”说完似乎有些无奈。

张育上前一步,抱拳道:“将军,如今朝廷被士族把持朝政,而这群士族皆是鼠目寸光,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北伐的大业,如今,燕代两国尚未平定,而朝廷却已经开始削弱将军的实力,若将军不立即做出反应,朝廷只会变本加厉的对待将军,到时候,将军辛辛苦苦收复的土地,都会被这些士族折腾的面目全非,届时,将军也将失去对抗燕代两国的实力,如此,一旦燕代两国入主中原,受苦的不还是中原的老百姓吗?为了驱除胡虏,保护中原的老百姓,将军必须有所动作。”

华安闻言,轻声道:“你说的这些,本将何尝不明白,不过,眼下我军与燕代联军主力正在对峙,本将若与朝廷闹翻,则得利的一定是燕代两国,大晋经历王敦、苏峻之乱,已经是元气大伤了,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总算恢复了一些元气,若再次发生内乱,这么多年的积累就又白费了,本将可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啊!”

“将军的心意,属下完全明白,只是属下并无让将军反叛朝廷的意思。”张育连忙说道。

华安看向张育,轻声道:“你让本将对朝廷的决定有所动作,难道不是让本将反叛吗?若非如此,你还有何妙计?”

张育思索了片刻,抱拳道:“将军可以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向朝廷施压,让朝廷明白将军的愤怒,若将军如此做,朝廷的那些士族大臣,一定心惊肉跳,就算不收回成命,也不会做出进一步的动作了。”

华安闻言,笑了笑,轻声道:“张育,你出的是什么馊主意,若朝廷真的同意了本将的请求,本将岂不失去了所有,这实在是太冒险了,不行,绝对不行。”

“将军,这招以退为进,一定可以震慑住朝廷的士族大臣,让他们心惊肉跳,将军还是考虑一下吧!毕竟,除了此计,属下实在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张育抱拳说道。

华安摆了摆手,轻声道:“想不出来,就不要想了,况且,本将麾下主力人马,尽皆集中在河北与并州一带,对梁州和益州也算是鞭长莫及,朝廷让铁牛和雷暴负责守卫益州和梁州,也算是考虑周到,本将何必这么小气,因为这么点小事,与朝廷闹得不愉快呢?”说完大度的笑了笑。

张育闻言,眼睛睁得老大,惊讶道:“将军,梁州和益州是将军起步时的根基,如今根基被朝廷拔掉,就犹如釜底抽薪一般,这怎么能是小事呢?”

华安笑了笑,轻声道:“你多虑了,朝廷虽然卸下了本将都督益州和梁州的军务,但却交给了本将的肱骨大将铁牛和雷暴,这与之前的实际情况毫无分别,怎么能有釜底抽薪这么夸张呢?”

华安说的一点没错,最近几年,华安虽然兼任都督梁州和益州的军事,但并没有在梁州和益州的军务上花费心思,而是将这些军务都交给铁牛和雷暴全权处理,与如今朝廷让他们都督梁州和益州军事,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华安以前有权调动梁州和益州的军队,而如今,却没有调动的权利了。

不过,梁州和益州也需要守卫力量,且所剩兵马已经不多,因此华安也无需从梁州和益州调拨大军,况且,华安相信雷暴和铁牛对自己的情谊,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他们仍会给予必要的援助。

最重要的是,铁牛和雷暴这么多年一直戍守益州和梁州,并没有多少立功的机会,华安对他们又亏欠,如今,朝廷给他们升官,华安觉得自己不应该反对。

正文第七百一十章招降冉闵

见华安心意已决,张育也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提醒华安,若是朝廷一直步步紧‘逼’,万万不可坐以待毙,沦为祖逖那样忧愤而死的下场,必要的时候,可以以雷霆手段解决问题。

华安自然不会忧愤而死,便点头答应了张育,并让张育探探麾下将领的口风,看看自己麾下的部将对朝廷的决定有何说法,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在蓟城的王宫之中,燕王慕容俊的脸‘色’看上去并不是很好,其实,自从得知晋军增援邺城,阻挡自己麾下的大军南下,他的心情就没有好过。

虽然慕容俊相信大燕国的勇士是极其善战的,他本人的野心也很大,但为了稳妥起见,他仍不敢下令向邺城发起进攻。

目前,燕国主力已经进入冀州,其中,慕容恪所部兵马已经占领了战略要地襄国,距离邺城不过两百里左右的路程,骑兵突袭,两日便可抵达邺城,慕容评率领的大军,也布置在鲁口方向,将魏国大将王午压制的动弹不得,只得凭借鲁口城死守。

燕国大军对魏国形成了绝对的优势,只是,晋军十余万人马突然增援邺城,让慕容俊平定河北的计划彻底的被打‘乱’了,若是让慕容恪麾下最‘精’锐的兵团,与晋军主力血拼,万一失败了,大燕国就将丧失主力,这是慕容俊无法承受的伤痛。为此,他一直不敢下决心与晋军翻脸,原本打算占领河北之后称帝的想法。也是彻底的不敢再想了。

此刻,慕容俊站在冀州地形图前,根据各军的布置,分析起了打破冀州僵局的策略,他麾下的燕国大军已经占领了冀州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区域,慕容恪军团更是抵达了司州的襄国城。

不过,慕容恪军团推进虽快。但却形成了孤军深入,两翼被包围的不利境地。在慕容恪大军的正前方,自然是邺城的蒋干军团和华安军团,而在慕容恪的两翼后侧则分别是苏亥军团和王午军团,也就是说。苏亥、王午、蒋干三支军队,固守三座城池,对慕容恪的主力大军形成了三个方向的品字形包围。

当然,在慕容俊看来,魏国大军根本就不足为惧,况且,苏亥在常山被张进和曹伏牵制,王午在鲁口也被慕容评牵制,慕容恪的主力大军完全可以不用顾忌左右两翼的威胁。直接认真对待正面的敌人即可,就凭留守邺城的蒋干,根本不是燕国大军的对手。只是,蒋干早一步向大晋朝廷称臣,并请来了华安麾下的主力军团,如此一来,燕军攻打邺城将变得极为困难,甚至。将是一场巨大的军事冒险。

见慕容俊一直眉头紧锁,大臣阳婺抱拳道:“王上。眼下冀州、并州一带已经形成了全面对峙的局面,代国大军被谢艾大军牵制,无法增援冀州,归降我军的曹伏和张进牵制了魏军苏亥所部兵马,辅弼将军的人马更是压得魏将王午动弹不得,辅国将军的主力人马则与晋魏联军对峙,四路人马对峙,已经形成了一部死棋,此时,耗的就是耐心和国力,我大燕国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国力日渐殷实,耗得起,王上不必太过担心。”

慕容俊闻言,有些不悦,正‘色’道:“爱卿说的有些道理,不过看,总这么耗着也不是办法,我军必须打破这种僵局,尽快占领冀州全部,如此,才可进一步扩充我大燕的实力,进而称霸天下。”

“王上雄才大略,实乃我大燕国之福,微臣会竭尽全力,寻找破解这盘死旗的突破口。”阳婺抱拳说道。

慕容俊指着中路方向,大声道:“我军在襄国的主力有十三万兵马,而据斥候探查,在邺城周遭,蒋干集结了五万大军,增援的晋军有十一万人马,两军合计十六万大军,比我军主力还多三万,若是贸然从这里发起进攻,我军或许会失败,必须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否则,邺城难以攻破。”

“王上的意思是从后方派遣增援大军,将我军的兵力增至十六万以上,从而在兵力上压倒晋魏联军?”阳婺连忙问道。

慕容俊摇了摇头,轻声道:“不不不,若是将预备兵马全部压上,我军的后方就空虚了,前方大军也会缺少后盾。”

“若非增兵,王上的意思是?”阳婺有些好奇的问道。

慕容俊犹豫了一下,轻声问道:“冉闵的情况如何了,还是不肯投降吗?”

阳婺闻言,立马就明白了慕容俊的意思,原来,慕容俊的心意是要劝降冉闵,从而让冀州境内的十万魏国大军投降燕国,这样一来,慕容评的五万大军便可以‘抽’出来,增援慕容恪的主力大军,从而形成十八万主力大军,而蒋干、王午、苏亥等几路兵马的投靠,更是可以形成十万供其驱使的‘精’锐大军,从而让慕容俊的南下兵团具备二十八万的强大兵力,这么多的兵力足以击败华安,并首先全面占领黄河以北的冀州和司州一部,而后,便可与代国两面夹击,以数倍的兵马击破谢艾军团,进而让代国大军占领全部并州,如此一来,经过数年休养,燕代联军便可继续南下,一路西进关中,一路南下江南,最后除掉代国,建立大一统的大燕帝国。

慕容俊的想法虽好,但阳婺却暗自摇了摇头,并抱拳道:“王上,冉闵是块硬骨头,誓死都不肯投降,只怕王上招降的计划不会成功。”

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慕容俊显得很不高兴,看向阳婺,大声道:“本王冒着与代国失和的风险,要给冉闵一条活路,他为什么就不肯投降呢?他是否还在怀疑本王的诚意?”

阳婺轻轻摇头,抱拳道:“王上息怒,冉闵野心极大,霸气十足,这样的人,既然已经选择称帝,便是宁死都不会屈膝投降的,况且,眼下,代国才是我大燕国最重要的盟友,冉闵斩杀拓跋无敌将军,代王拓跋什翼键恨不得食冉闵之‘肉’,喝冉闵之血,若是代王得知王上招降冉闵,一定会与大燕离心,如此,得不偿失啊!”

慕容俊嘴角一抹冷笑,轻声道:“冉闵心怀狼子野心,你以为本王真的会放过冉闵吗?本王这只是权宜之计,招降冉闵,是为了让冉闵麾下的几位大将投靠我大燕,待我军击破晋军主力,冉闵与其麾下的心腹大将,一个都不能留下。”

阳婺闻言,总算是明白慕容俊的心意了,顿了顿,抱拳道:“王上深思熟虑,微臣佩服,只是,冉闵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他若誓死不降,王上的计划岂不就无法实现了。”

慕容俊抿了抿嘴,大声道:“走,去牢房,本王要亲自劝降冉闵。”说完大步离开王宫,向蓟城的牢房方向走去,大臣阳婺紧紧跟在后面。

蓟城方向,关押冉闵的牢房,距离燕王宫并不是很远,因此,慕容俊一行出宫没多远,便进入了牢房之中。

慕容俊走进牢房,下意识的捂了捂鼻子,牢房里的气味着实难闻,让他这个习惯锦衣‘玉’食的人,感到无比的难受。

在狱卒的带领下,慕容俊一行抵达了关押冉闵的牢房,这是一间极其昏暗的牢房,透过铁栅栏的缝隙,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盘膝而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