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晋霸天下-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虎出兵意欲踏平江南,结果惨败而归,从此,野心大减,再也不敢有南下之意。
同样对大晋充满敌意的蜀国,也立即收缩兵力,将石虎南侵时,逐渐部署在大晋边境的兵力向后方撤离,大有示弱之意。
大晋通过与赵国的一场战争,大大彰显了实力,但各军团的损失都是不小的,各种军用物资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因此,一时之间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征伐他国,更没有足够的力量直捣邺城,收复中原,暂时修养生息,便是大晋最好的选择。
而华安的北伐军经过了连续两场大战,也需要好好的修养一阵子了,因此,全体将领全都认可朝廷的休养生息政策。
新年就快要到了,边境一片安宁,华安暂时不用费心戎务,大营中一些小的事情,也大多交给部将负责。
连续征战几个月,华安对打仗有腻烦了,他此刻最想要做的,便是与自己的家人呆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过年之时,天空又下起了几场大雪,京城外的蒋山,完全处在一片童话世界中。
如此美丽的风景,华安怎能错过,趁着新年的空闲,他带着自己的两位夫人和孩儿,前往蒋山踏雪,并手把手的教自己的孩儿狩猎的技巧。
四人手拉手的在山中踏雪,玩的不亦说乎,这种情景,去年,他们也都经历过一次,只是,当时韩雪雨是华安的小妹妹。华安只能远看,而如今。韩雪雨的身份是华安的夫人了,华安终于可以堂而皇之的搂着这个‘垂涎已久’的小妹妹了。
华安一左一右搂着自己的两位夫人。让已经六岁的华为心中大为羡慕,他奶声奶气的表示,自己长大了也要娶两位美娇娘,就像自己的娘亲和二娘一样漂亮。
华为的表态着实让华安三人大吃了一惊,王灵则直接指着华安,说华安带坏小孩子了,韩雪雨则调皮的推开华安,一个人跑开了。
一家四口在蒋山踏雪,享受着上天给予的美丽景色。看着蒋山的景色,华安想到了中原和辽东的种种景致,汹涌奔腾的母亲河、绵延千里的辽东山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些原本都是大晋的景致,如今,却分别被各国占据。
在蒋山赏雪的同时,华安也在心头盘算起了收复中原的计策,他打算过完年,再休养几个月。待天气暖和后,再向朝廷进言,说出自己心中的收复中原计策,只要朝廷采纳。他就将再次率军出征,远离自己的妻儿了。
因此,在过年的这段时间。华安将用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陪着家人,尤其是妻儿。造人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华为一个儿子。对华安这样的将军之家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过完年之后,天气渐渐转暖,北伐军进行了一次招兵,以填补去年作战损失掉的空缺。
招兵出奇的顺利,老百姓早就了解了北伐军的威名,知道加入北伐军一定有前途,于是争相应募。
对新兵进行一个月的适应性训练后,天气已经完全摆脱了严寒,此时,华安已经修养了足够长的时间,麾下的所有士兵也都与家人团聚过了。
此时,华安决定向朝廷献计,出兵逐步收复失地,一点点的壮大实力,最后,完全收复所有失地。
经过数月的补充和训练,扬州军团和荆州军团也全都恢复了元气,虽然将领们都太愿意打仗,但完全具备作战的实力。
为了让监国的褚蒜子有个心理准备,华安首先将自己的计策写成奏折,派属下送入皇宫,而后便在北伐军大营,等候褚蒜子的传召。
褚蒜子接到了华安的奏折,在与几位重臣讨论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便传召华安入朝,准备在早朝的时候,让全体大臣一同讨论。
第二日一早,接到传召的华安,早早的从北伐军大营策马赶往京城,并入宫参加了早朝。
由于华安是外臣,并不是每天都上朝的,因此,见华安一身武服的出现在太极殿,许多大臣都很是好奇的前来打招呼,华安自然也很客气的一一回礼。
“皇上,皇太后驾到。”一声太监细长的声音传来,褚蒜子抱着司马聃走进了太极殿,并轻轻的坐在白纱帷后面的龙椅之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朝堂之上的众大臣,全都屈膝跪拜起来。
褚蒜子伸手轻轻一挥,示意众大臣起来。
众大臣谢恩起身,按照官职的大小,分列两旁。
褚蒜子抬眼向人群中看去,见华安已经来了,便轻轻的点了点头。
“诸位爱卿,今日早朝,哀家主要是要向各位大人请教,大晋收复中原的问题,各位大人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什么想法就不要藏着掖着了。褚蒜子开口告诫道。
众大臣一听是收复中原,顿时互相对望了几眼,对于收复中原,满朝的大臣,感兴趣的着实不多,他们早已习惯了江南的鸟语花香,对气候相对恶劣的中原,大部分都没了兴趣,也从来没想过要收复中原。
见众大臣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褚蒜子心下很不高兴,她暗自叹了口气,看向人群中的华安,正色道:“华爱卿,关于收复中原的折子是你上的,具体的情况,就烦请爱卿当着满朝大臣的面再说一遍。”
“是,太后。”华安抱拳一揖,走出队列,看向满朝的大臣,大声道:“各位大人,我大晋偏居江南一隅,所占土地以荆扬二州为主,土地不够宽广,百姓也不够多,而中原的赵国占据十州之地,兵多粮足,长此下去对我大晋将极为不利,而以我大晋目前的实力,还无法同赵国相对抗,直接北伐中原胜算不大,为今之计,只有趁着石虎新败,无力南下的机会,挥师西进,攻取蜀国,只要我大晋占据了蜀国,实力至少增长五成,与赵国对峙的本钱也就更大了,攻取蜀国之后,我军修养一段时间,便可沿着汉中继续西进,攻取秦州,而后再北进,与凉王的大军相互配合,攻取赵国的关中之地,一旦我大晋占据关中,便可与江南的荆扬二州大军形成掎角之势,共同夹击中原,收复失地指日可待也,不知各位大人以为如何。”
华安说完,精神奕奕的看向朝中的众大臣,不料众大臣反应麻木,似乎完全就没有在听华安讲话,甚至心有反感,这着实让华安大感意外。
不过,这也难怪,这些文武大臣,要么是江南的士卒,要么是在江南得到了稳定土地的江北士族,他们当下的生活都很富足,而一旦打仗,就必须要征兵征粮,而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负担,士卒出身的官员自然就不愿意了。
“诸位爱卿,对华爱卿的计谋有何意见,不妨都说说。”见众大臣不理华安,褚蒜子开口问道。
一名大臣出列,抱拳道:“太后,赵国虽败但实力犹存,若我军大举进攻蜀国,赵国一旦再次南下,我军拿什么抵挡?”
“是啊!是啊!主力攻打蜀国,赵国大军一旦再次南下,后果不堪设想啊!”众大臣随声附和。
见众大臣如此怯战,华安心头不由得燃起一股怒意,正色道:“各位大人,赵军此次南下,损兵不下十万,可谓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根本无力再次南下,而且,北方的燕国越来越强大,石虎的主力大军将遭到越来越大的牵制,况且,我军西征,不需调遣太多的兵力,三路八万兵马足以,不会对江南的防御造成太大的改变。”
见华安如此说,一名大臣,瞪着华安反驳道:“华将军,蜀国大军足有十余万,而且占尽地利的优势,将军仅凭八万兵力就想灭了蜀国,真是痴人说梦啊!”
“是啊!想当初,钟会十余万大军都奈何不了蜀国,最后还是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才逼得后主刘禅投降,我大晋没有二十万兵马,很难平灭蜀国啊!”另一名大臣跟着附和道。
见和自己争论的都是一群不懂军事的文臣,华安也懒得说什么了,他看向褚蒜子,大声道:“太后,无需友军协助,凭我北伐军一军之力,便可力战灭了蜀国,请太后下旨,让末将率军西征。”
“什么,就凭你北伐军一军之力。”褚蒜子也感觉华安在说胡话。
人群中一直默不作声的徐州刺史桓温,出列赞赏道:“华将军好气壮啊!不过,仅凭北伐军一军主力,恐怕很难拿下整个蜀国啊!不知将军可有详细的攻蜀计划。”
见桓温出列,华安心头一喜,他知道这个桓温是一定会赞同西征的,历史上的蜀国就是桓温灭的,于是,大声道:“有,当然有了,击头、剁尾、刺胸,我军南北中三路大军同时进攻,一战便可灭掉蜀国。”
“哦,三路大军一同灭蜀,好气壮,不知三路大军该如何配置,进军路线是哪里?”桓温接着问道。
正文第三百八十八章西征前的准备
桓温这是在考察自己的战略战术眼光,和对地理的熟悉情况,华安岂能不知,他嘴角微微一笑,看向桓温,正色道:“蜀国山川险阻,不利于大规模行军,为了快速灭蜀,我大晋的三路人马,每路只需两三万即可,北路,沿着江北大路,直逼汉中,只要占据汉中,便可切断蜀国与赵国的联系,以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南路由交趾出兵,沿兴古、牂牁、巴郡、向蜀国的国都成都进逼,以吸引蜀国南部的兵力,中路大军直接沿着江水逆流而上,从键为登陆,直逼成都,三路大军协同配合,攻破蜀国易如反掌。”
见华安分析的合情合理,桓温心头大为惊讶,这同时也让他明白,北伐军大破石虎的十万人马,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华安的真才实学。
“好,华将军说的不错,我大晋的三路大军一出,蜀国必败。”桓温当着众大臣的面,大声表示对华安的支持。
见徐州刺史桓温支持华安,褚蒜子大大的松了口气,她不懂军事,但她相信华安,只要华安说可以攻破蜀国,那就一定可以攻破蜀国,如今又多了个能征惯战的桓温桓驸马,攻破蜀国的希望自然更大了。
要知道,桓温具有极强的军事能力,虽然此时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与赵国的几次作战中,都有他的身影,而桓温每次出战全部都是胜利,连一次失败都没有,被人称为常胜将军。
自从娶了南康公主。仕途更是一片顺利,短短数年。便从一个小小的都尉升为权倾一方的徐州刺史,掌管着徐州数万人马。实力不容小觑。
见桓温支持自己的西征之策,华安心头大为高兴,他知道桓温也有西征的打算,于是顺水推舟,忙抱拳道:“多谢驸马爷,我军三路西征,驸马爷可否挑一路。”
桓温闻言,眉毛一挑,反问道:“哦。不知华将军想走哪一条啊!”
华安笑了笑,道:“南路还远在交州,此一路非邓刺史莫属,中路沿江逆流而上,需要水军,而我北伐军连一艘战船都没有,自然不适合走中路,北路相对平坦,虽然路途远了些。但最适合我北伐军行进,所以,末将自然愿意走北路,直逼汉中了。”
“哈哈!邓刺史走南路。华将军走北路,中路自然非我莫属了。”桓温笑了笑,看向褚蒜子。道:“太后,华将军的西征之策完全可行。臣愿意领兵西征,助华将军一臂之力。”
褚蒜子大大的松了口气。开口道:“既然华将军和桓驸马都支持西征,哀家看,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具体的出兵日期和路线,待国舅回京后,哀家会与之细细商议的,要是没什么事,就散朝吧!”
见褚蒜子支持华安和桓温的西征打算,满朝的大臣都没有再说什么,不过,他们在心里是很不支持西征的,因为,他们觉得蜀国山川险恶,不是那么容易征服的,就算可以顺利的征服,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有些得不偿失。
当然,这些大臣是站在私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一旦打仗,难免影响江南的经济,而他们的利益将受损。
这种想法显然是鼠目寸光之见,因为江南偏居一隅,即使现在他们可以享有物产丰富的土地,但只要不思进取,江南早晚会被北方的大国吞并,而他们的所谓土地和财产,都将成为敌国将士的赏赐品,甚至他们的性命也将不保。
这么深远的问题,这些目光短浅的众大臣自然是想不到了,愚昧的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利益。
“既然诸位爱卿都没什么事了,那就退朝吧!”褚蒜子挥了挥手,示意众大臣退下。
褚蒜子抱着司马聃,起身离开太极殿,殿中的众大臣陆续散去。
华安回到北伐军大营后,立即将早朝时发生的事情向麾下的将领作了汇报,并要求麾下将领立即筹集出征的物资,随时做好出征的准备。
由于华安的北伐军将走北路西征,因此,华安特意向京北大营的水军借了几百条大船,将大军出征所需的各种物资全部运往江北,以便接到朝廷命令的时候,可以迅速出击。
新兵的训练丝毫没有放下,各种物资的准备也在加紧进行,北伐军大营出现了一片忙碌的景象。
由于是远征,而且大军所走的北路距离赵国边境不是很远,随时有可能遭到赵**队的攻击,因此,华安反复设想,对麾下大军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要求所有人马一定要养成随时提高警惕的好习惯,后勤运输的辎重营人马,也配备了简单的兵器,以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可以随机应变。
“大哥,西征在即,那些刚招入兵营的新兵训练的很不够,要不要将他们替换掉。”王三轻声说道。
“哦,如何替换,说说看。”华安心下有些好奇。
王三指着大营外王五、王六的人马,轻声道:“大哥,王五、王六两支人马,都有不少老兵,将这些老兵调入主力,将主力刚刚招入的新兵调给他们,不就行了。”
“呵呵,那他们会同意吗?”华安笑了笑。
“都是自家兄弟,有什么不同意的,一定成。”王三笑着说道。
华安拍了拍王三的肩膀,道:“那好,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嗯,大哥,我这就去办。”王三说着,转身离开。
王三走后,华安继续在大营内巡视,蜀国的汉中郡距离大晋的建康城,足有三四千里,路途如此遥远,后勤运输是个大问题,如何快速行军,而又让后勤能跟得上,成了很让华安头疼的问题。
上一次,南征交州,为了提高步兵的行进速度,华安制造了大量的辎重车,动用了上万头黄牛,如今,这些辎重车经过大半年的使用,已经破损了不少。
而这一次西征,显然也要用到这些辎重车,为此,华安让辎重营加紧维修旧的辎重车,并且,新造了不少经过改良的新式辎重车。
任务紧工程量大,仅有的一个辎重营自然不够,为了保障部队的后勤,华安对北伐军主力部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扩充。
将后勤仅有的一个辎重营,扩编为四个,使北伐军的后勤兵力达到四千之众,而新增的三千人马,除了从民间新召的擅长驾车的百姓之外,大部分都是从王五、王六的大营中抽调的。
如此一来,北伐军主力人马将高达三万五千,雷暴麾下一万骑兵,赵武、铁牛麾下各一万步兵,华安的亲兵营一千骑兵,再加上四千辎重营人马。
华安的目标是实现后勤机械化,也就是所有的粮草辎重,全部用两头黄牛牵引的辎重车来运输。
这些黄牛都是北伐军牧场,官兵们亲自培养的,身材高体力好,用来拉着是最合适不过的,而且,这些黄牛也是上好的食材,一旦出现粮草不足的情况,这些黄牛可以提供给士兵果腹之用,当然,不到万不得已,华安是不忍心这么做的。
几日后,在王三的协调下,王五、王六军团最精锐的人马,全部被调入北伐军主力,擅长驾车的士兵也被调入北伐军辎重营,华安麾下的北伐军主力实力大大增长。
由于西征已经得到褚蒜子的首肯,为了大军出征时不会遇到太多的麻烦,华安特意派遣了数百名斥候,前往华安预定的路线侦查,以及时发现并上报各种问题,而后,华安才好根据斥候的汇报,制定更加详细的进军路线。
半个月后,当朝国舅爷,荆州刺史庾翼回到了京城,此时的庾翼已经病重,再也没了往日的潇洒和威风,整个人显得憔悴不堪。
在皇宫的大殿之中,庾翼与何充、蔡谟等重臣集中在一起,与当朝太后褚蒜子商议西征蜀国和荆州刺史的下一任人选。
由于庾翼已经病重,因此,商议荆州刺史的下一任人选,成了最为紧迫的话题。
庾翼为了家族的利益,力主让自己的儿子庾爱之掌管荆州,但大臣何充认为,荆州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大晋国最为重要的地区,必须让一位有军事才能的将军驻守,而庾爱之显得不具备控制荆州的能力。
既然庾爱之不具备这个能力,那就必须从大晋国有才能的将领中,选出一位担任荆州刺史。
褚蒜子本想推荐华安,但大臣蔡谟和何充,都力主让驸马爷桓温出任荆州刺史,掌管大晋最重要的荆州,褚蒜子点头表示同意。
安排好荆州刺史的人选,下一步便是讨论西征的具体事宜,由于褚蒜子已经首肯了华安的西征要求,因此,西征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对于华安提出的三路大军分兵西进、奇袭成都的计谋,通晓兵法的庾翼听后,深以为然,并认为华安的计划完全可行,只是他已经病重,不能随军出征了。
正文第三百八十九章后勤的压力
仔细的商议一番之后,大晋朝廷立即下达了圣旨,命令广州刺史邓岳率领两万精兵,从交州向蜀国的兴古郡进攻,以牵制蜀国南部的兵马。
册封冀州刺史华安为梁州刺史,命令其率领麾下三万北伐军,从历阳出发,沿荆州北境一线,突袭蜀国最北端的汉中郡,切断蜀国与赵国的联系,从而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
册封徐州刺史桓温为荆州刺史,命令其率领三万荆州水军,沿江逆流而上,伺机登陆,直扑蜀国的成都,以灭亡蜀国。
由于三路人马的调拨、训练、筹集粮草等,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朝廷给了三路大军近四个月的准备时间,约定八月初一,三军一起行动。
得到朝廷的旨意,华安、桓温、邓岳,都抓紧时间进行战备,各种物资和兵力都开始有针对性的向边境集结。
在荆州方向,刚刚上任的荆州刺史桓温,很快便牢牢的控制住了荆州的军队,对于部分不服的反抗者,则全部被桓温剿灭。
从十万荆州水军中挑选的三万精锐,也在桓温的亲自指导下,日夜刻苦训练,以提高技战术能力,各种大小战船也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
交州方向,自从南越族被华安彻底的击败,野心膨胀的南越族诸酋长,再也没了反抗大晋朝廷的勇气,老老实实的待在九德、日南二郡,再也没有丝毫的越轨行动。
广州刺史邓岳没了南越族这个心腹之患,很快便在交广二州集结了四万大军。接到朝廷的旨意后,邓岳立即从四万大军中精选两万人马。准备进攻蜀国,而剩下的两万人马则暂时留守交趾城。一方面可随时支援前线,另一方向可以有效的震慑南越族人,防止南越族人再次反叛。
在京城的北伐军大营中,华安则对部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朝廷给了他们四个月的准备时间,但华安要求部下在一个月内准备好出征的一切,一个月后,大军提前出发。
华安之所以选择提前出发,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不论是荆州军,还是交广二州大军,只要一出发,很快便可与蜀国大军厮杀在一起,而华安的北伐军要穿过整个荆州北境,路途最为遥远,至少也要两三个月,才能与蜀国大军相遇。
而两三个月后。很可能蜀国已经被桓温灭了,那样,自己岂不没了打仗的机会了,因此。华安要提前出兵,在八月一日前,抵达蜀国汉中郡的附近。这样一来,便可在八月一日对汉中郡发起突袭。
由于路途极为遥远。华安的北伐军人马众多,后勤如何保障是摆在华安面前的大问题。
为了保障主力大军三四个月的口粮。后勤辎重营必须运输五万旦军粮,以一车十旦计算,至少需要五千辆辎重车,一辆辎重车需要两头黄牛和一个人,这样一算,仅军粮一项,北伐军就需要准备五千辆辎重车,一万头成年黄牛,五千个会控制牛车的百姓或士兵。
而出征需要准备的物资很多,军粮只是其中一项而已,其它诸如、弓箭、盾牌等军用物资,帐篷、棉被等生活物资,都很多,这些都需要辎重车来运输。
为了尽可能的减轻后勤的压力,华安让士兵将一些攻城器械全部拆卸,将重要的核心金属部件装车带走,而笨重的木质主体则全部留在江南,对于不是必需的生活物资,凡是不用带的,一律不带,这样一来便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但仍需一万多辆辎重车。
同时,铁牛和赵武麾下的士兵,除了旅帅以上的将领和他们各自的亲兵有战马,剩下的士兵全部是徒步,而徒步行军很耗费体力,一旦遇到意外,不利于立即展开行动,行军的速度也会很慢。
好在北伐军的步兵全部学会了驾车的技术,所有的士兵都可以轻松的驾驶牛车,五名士兵一辆牛车,四名坐在车上,一名负责驾车,驾车的士兵累了后,可以轮换,以保持体力,两万步兵只需四千辆牛车和八千头成年黄牛即可。
同时,为了提高部队的伙食营养,和进一步减轻后勤的压力,华安决定将北伐军牧场中,大量的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