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晋霸天下-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葛琪被华安放下之后,一动不动的看着面色有些异样的华安,就像一只温柔的小绵羊,等待着被饿狼吞噬的命运。
华安轻轻褪去身上的衣甲,坐在床榻的边上,右手轻轻抚摸诸葛琪的脸蛋,并顺势向下,越过脖颈,在诸葛琪的胸口停了下来。
看着诸葛琪微微有些惊恐的眼神,华安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柔声道:“琪琪别怕,来,把衣服褪下。”说着轻轻的解开了诸葛琪的外衣,并向两侧拉动。
诸葛琪轻轻抬起双手,配合着华安的动作,很快便将最外层的衣服褪了下来。
外衣褪下之后,诸葛琪那饱满的双峰便更加清楚的呈现在了华安的面前,让华安瞬间血脉贲张起来,并顺势爬上床榻,贴在了诸葛琪的身上。
此时,已经是深秋时节,褪去外衣之后显得有些寒冷,华安连忙将床榻之上的被子掀起,并盖在了身上,这样不仅暖和,而且还可以遮羞。
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华安的双手逐渐变得不老实起来,并交替的抚摸诸葛琪的全身,胸口和大腿是最频繁的游走之地,虽然华安已经有过三个女人了,对女人的身体也算不陌生,但诸葛琪给华安的感觉却是全新的体验。
不论是王灵、韩雪雨,还是李青怜,给华安的感觉都是非常柔弱无骨的,好像稍微用点力都会弄伤她们似的,让华安不敢随心所欲的享受。
而诸葛琪的身体却给华安一种很结实,很健硕的感觉,即使用力大一些也不会受伤,更不会喊痛,这让华安可以放开手脚。尽情的享受。
一阵快意淋漓的抚摸之后,诸葛琪和华安都沉醉了,呻吟喘息之声弥漫在整个房间,让这间空档已久的房间里充满了醉人的春意。
感受到下面的一股粘意之后。华安便直奔主题,将早已昂首挺胸的丑物送入了诸葛琪的深处,惊起了一阵急促的呻吟之声。
随着一股极为舒爽的暖流喷薄而出,华安满足的松开怀中的诸葛琪,乏力的躺在了床榻之上,而诸葛琪则仍旧娇喘微微,回味着先前的余韵。
自此开始,诸葛琪便是华安的女人了,华安缓了片刻,搂着浑身香汗淋漓的诸葛琪。一同进入了梦乡。
第二日一早,华安醒来时,发现身旁的诸葛琪已经不在,而在房间的梳妆台位置,李青怜正在细心的梳妆。看着李青怜笑意朦胧的模样,华安有些错愕。
“怜儿,琪琪呢?”华安看向李青怜,轻声问道。
李青怜微微侧身,看向华安,轻柔回道:“将军,琪儿姐姐说腿麻了。要去集市上多走走。”
“腿麻了还多走走,她傻了吧!”华安微微斥了一句,随即一怔,诸葛琪腿麻不就是自己造成的吗?都怪自己昨晚一时兴奋太用力了。
简单的穿好衣服之后,华安在李青怜的房中随意的吃了一些点心,而后便抬步走向大堂。准备处理一些必须处理的事物。
在刺史府的大堂之内,华安刚刚坐下,王三便走了进来。
“什么事,说。”华安单刀直入的问道。
王三上前几步,将一幅地图展现在了华安的面前。并指着其中一处空地,正色道:“大哥,皇甫医先生说这里靠近北门,可以方便的进入城北的山中采草药,在这里建设医学馆是最合适不过了。”
“呵呵!这个皇甫医倒是很心急啊,刚刚抵达南郑,就嚷嚷着要组建医学馆了,这个位置的确不错,完全可以建造医学馆。”华安开口赞同了皇甫医的医学馆选址。
“大哥,不止皇甫医,皇甫家族的学文一脉,也正在城中选址,准备找一处好的位置建设文学馆呢?还有那个陈霆也问我,什么时候可以组建梁州军团。”王三大声汇报道。
华安点点头道:“他们着急也是正常的,毕竟,这些人都是精英之才,想要一展抱负,而不愿意尸位素餐。”
“大哥,这又是医学馆、又是文学馆、还要组建梁州军团,我们初到梁州,只怕没这么多的银两啊!”王三说出了一件很实在的问题,那便是钱的问题。
俗话说有钱好办事,一旦有钱了,什么都好办了,而目前梁州并不富裕,自然没有足够的金钱组建军队和大搞建设,只有摆脱了钱的瓶颈,一切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银两不足是个大问题,必须要尽快赚取足够的银两,否则,一切计划都无法有效的实行。”华安正色说道。
“大哥,馆舍建设在即,我们去哪里赚取银两呢?总不能去抢吧!”王三随口说道。
华安思索了良久,轻声道:“如今银两紧张,也只好让医学馆和文学馆自给自足了。”
“自给自足,怎么个自给自足法。”王三有些不明白。
华安解释道:“这个很简单,暂时否决皇甫医建新馆的请求,在南郑城中,先找一处适宜的房屋,让他们先凑合着用,并将医学馆向公众开放,替病人治病,收取一定的酬劳,这样不仅可以有一笔收入,而且,还可以锻炼学员的医术水平,可谓一举两得,待日后有钱了,再建一座规模大的医馆即可,至于文学馆也一样,暂且找一处空置的房屋将就一下,并先招收有钱人家的孩子,以收取不菲的酬劳,待日后有钱了,再建设一座气派的文学馆,并不分贵贱的招收有资质的孩子即可,皇甫家族都是知书达理之人,我相信他们是可以理解目前的处境的”
王三闻言,点了点头,道:“大哥,这个还真是好办法,组建梁州军团的事,是不是也要缓一缓。”
华安笑了笑,轻声道:“先招收一千人吧!这点兵我们的银两还是足够的,你待会去告诉陈霆,让他带领众徒弟前往汉中诸城招兵,一定要招最好的兵,招满之后便在南郑东门外建一座军营,这样他们有兵可练,就不会瞎嚷嚷了。”
“是,大哥,我这就去办。”王三说着转身前去传令。
王三走后,华安开始思考钱的事,朝廷的钱财主要依靠税收,而华安以前在江南的时候,曾利用屯田挣了一大笔钱,可眼下已经进入深秋,屯田的作物产出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得到的,解不了当下的燃眉之急。
税收是要上缴朝廷的、屯田作物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得到的,眼下,华安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从江南带来的近十万头各种牲畜了,虽然心有不忍,但为了解决当下的困境,华安不得不忍痛卖掉一些,以筹集银两干更多的事。
要说华安西征时,连续拿下好多城池,总会得到相应城池的府库钱财吧!,但让华安郁闷的是,梁州诸城的府库里都没有太多的钱财,所得到的那些微不足道的钱财都被华安当做军饷分发给将士们了,随着战事的发展和士兵军饷的持续消耗,华安西征前所带的大量银两也消耗了大半,朝廷下拨的军饷迟迟不到位,这让华安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卖掉部分牲畜,以缓解燃眉之急。
王三将华安的想法告诉了皇甫医和陈霆等人,众人听了华安目前的处境,都表示全力支持,并立即采取了行动。
陈霆立即带上招兵令,前往汉中诸城招收最优秀的士兵,皇甫家族的医学馆和文学馆也在城内的空置院落宣告成立,并开始广发传单,招收学员。
见众人都理解自己的处境,华安很是欣慰,并立即前往城中,对新组建的医学馆和文学馆进行考察,并大大的夸赞了皇甫家族。
陈霆所招收的一千人马很快便在南郑东门外扎下营盘,一支初具规模的梁州军团宣告成立。
为了让这一千人马尽快获得战力,华安从自己的亲兵营之中调拨了五十名老兵,前往营中帮助陈霆等人,对新兵进行训练。
半个月后,医学馆和文学馆都已经开始盈利,尤其是医学馆,盈利最为明显,卖掉的部分牲畜也获得了不少钱财,同时,朝廷下拨给北伐军的军饷也延期抵达了,这样一来,华安手中一下子有了许多银两。
但此时,已经接近寒冬,华安还不打算立刻建设新的医学馆和文学馆,准备待来年春暖花开时再建造,并同时建设兵器馆等其他馆舍。
不过,对于文学馆内部下辖的聋哑馆和盲人馆,华安决定立即建设起来,以让这些天生身体残疾之人可以在一起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
负责筹建聋哑馆的自然是皇甫聪和皇甫明了,盲人馆也由他们两人暂时负责。
为了方便快捷的执行这一命令,华安直接给梁州各县城下达了命令,让各县的父母官将所辖区域的聋哑人、盲人等身体有缺陷之人全部送往南郑。
短短三五天的功夫,南郑附近几座县城的几百聋哑人、盲人便送达了南郑城,并交到了皇甫文学馆下辖的聋哑馆和盲人馆之中。
第四百七十五章李疏渠
这些聋哑人、盲人,虽然都是身体有所残缺之人,但却有正常人所不具备的优势,他们最大的优势便是更不容易泄露秘密。
要知道聋哑人和盲人在人群中毕竟是少数,往往一个村落只有一人或者没有,而他们由于和正常人不一样,不能正常的与别人交流,所以往往会受到一些歧视,久而久之便会形成相对孤僻的性格。
遇到事情没有朋友倾诉,也无法倾诉,从而憋在心里,然后形成习惯,而这一特点恰好特别适合探查和传递情报,而不必担心他们会把情报泄露出去。
这些身体功能残缺之人,受尽了人情的冷暖,耐压力比普通人更大,更能适应特殊的任务,而且,一旦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会让他们受宠若惊,而后甘愿效忠而不生异心。
华安之所以要组建聋哑馆和盲人馆,除了体现自己的爱民如子、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这些特殊人群之中挑选精英,组建一支特殊的部队。
当然,凡事不能操之过急,目前的任务便是先收拢境内所有的聋哑人和盲人,让他们先好好的适应聋哑馆和盲人馆的生活,找到一种幸福感和归属感,而后,进一步加倍恩惠,并进行各种教育和训练,合格的人才便可以编入特殊的部队,供自己驱使。
华安安排好聋哑馆和盲人馆之后,奉命返回的马当便抵达了南郑城,华安连忙面见马当,并要求由马当牵头组建一支刺史府的决策机构,为自己分担各种事物,马当自然温婉拒绝,但在华安的一再要求下。马当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华安。
随后,马当便从梁州的各级官员和各大士族之中,挑选出了一批有威信的人才,组建刺史府的幕僚。专门处理各种繁杂的事物。从而为华安分忧。
一个月后,天气变得更加寒凉。此时已经入冬,梁州山川的各种草木开始枯萎,一些不大的河流也干涸了,露出了河底皲裂的烂泥。偶尔会有一些小水坑,里面是为数不多的小鱼在苟延残喘。
在这个萧条的季节,华安带领一众亲兵前往南郑附近的山中打猎,亲身感受到了梁州的荒芜和广大,有好多土地都是因为地形的高低不平和灌溉的困难而荒芜,若是能将这些土地平整,并引入河水。那么会有无数的良田从梁州冒出来,从而大大增强梁州的实力。
山中野兽还是不少的,华安和亲兵们射杀了好多野味,并在一处还算平整的山顶烤了起来。准备野餐一顿。
燃烧的干柴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响声,正在烧烤的野味则是香气扑鼻,让人无限垂涎。
华安拿起一截烤肉,对着好酒吃了起来,感觉是如此的惬意。
看着周围的群山,华安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没错,这里很像江南建康城郊外的蒋山,虽然环境与此处相差了许多,但数不尽的山头和漫山的树木却是一样的,乍一看,感觉不到有太大的区别。
“江山如此多娇……”看着广柔的群山,华安的心头不禁有些陶醉,在心里默念起了诗句。
“大哥,大哥。”就在这时王三策马奔了过来。
华安站起身来,笑着说道:“都说馋猫鼻子尖,我这烤肉刚刚烧好,你就到了,来,吃一块。”说着递给王三一块刚烤好的野味。
王三伸手接了过来,开口道:“大哥,谢思明回来了,还带回来几个人,说是什么李冰的后人,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哦,谢思明回来了,还带回了李冰的后人,好,真是太好了,你先吃着,我立刻回去见他们。”华安扔掉手中已经啃了一大半的野味,大步走向战马。
谢思明是个有才华的人,并且,他离开自己之时,就说了要去拜访蜀中高人,那么这次他带回的人才,自然就是蜀中隐居的高人,而且,华安对李冰的大名,那是如雷贯耳,相信他的后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大哥别急,谢思明见大哥不在刺史府,便先带着这几个人出城了,说是要查看一下附近的地形。”见华安急着要返回刺史府,王三连忙补充道。
华安闻言停下了脚步,顿了顿,道:“他们出城查看地形,一定会经过一个地方,你先歇着,我去迎接谢大人一行。说着跨上战马,策马奔驰而去,亲兵们策马紧随其后。
“大哥,等等我。”王三说着将烤肉塞在嘴中,并顺势踢灭了篝火,随即翻身上马,向华安追去。
华安一行约莫行了十里,果然在预定的位置遇到了谢思明一行,并加速向前靠近。
“谢大人一路辛苦了,这几位是?”华安首先向谢思明打招呼,并问候他身边之人。
谢思明笑了笑,指着身后一名中年男子,轻声道:“华将军,这位是李疏渠先生,后面的几位也是李氏的俊杰之才。”
“在下见过华将军。”李疏渠和身后的几人,抱拳向华安行礼。
“各位一路辛苦了,欢迎,欢迎啊!哈哈!”华安连忙抱拳回礼。
随后,谢思明详细的介绍了李疏渠的出身,并表示李疏渠被华安的造福于民的计划感动,遂决定出山相助,以尽快兴修水利,发展梁州的农业,以为百姓造福。
对于李疏渠的到来,华安自然是十分的高兴,并询问了一些简单的水利知识,李疏渠知无不言,回答的井井有条,并无丝毫错乱,让华安感叹不已,同时,也确认了李疏渠确实是个水利方面的人才,并决心给予重用。
刚刚抵达南郑,李疏渠便带领家族的俊杰前往南郑附近考察地形,连休息都顾不上,这更让华安觉得李疏渠是个肯吃苦,有责任心的人才,将兴修水利,开垦良田的任务交给他,是最合适不过了。
在前往南郑的路上,李疏渠沿途已经考察了许多梁州的山川河流,并结合自己家族祖传的蜀中山川地形图进行比对,并初步思考兴修水利的计划,以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华安的心里是比较急迫的,他看向李疏渠,轻声问道:“眼下梁州凋敝,兴修水利,开垦更多的良田,是最为紧迫的任务,以先生之见,何时可以开始动工,能开垦多少亩良田,需要多少人力和银两?”
李疏渠闻言,思考了一会儿,开口道:“将军,眼下正值初冬,河水干涸,天气还不是太冷,正是疏通沟渠、清除淤泥的最佳时机,此时便可以开工,先整理已有的沟渠,清除淤泥,而后在下会考察地形,制定新建沟渠和平整土地的计划,至于开垦土地的亩数,这就要看将军打算用多少人力和多少银两了。”
华安点了点头,轻声道:“眼下梁州凋敝,百业待兴,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啊!梁州的人力也不是很多,就先出十万人力和万两白银吧!先生觉得可以开垦多少亩良田?”说完看向李疏渠。
李疏渠根据华安提供的人力和钱财,粗略的算了一下,轻声回道:“将军,梁州地形复杂,平整土地和开垦沟渠都并非易事,这么些人力和银两究竟能开垦多少亩土地,在下也不能完全确定,不过,在下相信只要策略得当,开垦万顷良田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万顷良田,太好了,想当初本将在江南的时候,江南和江北两处屯田之地,不过才万顷良田,只是要多多辛苦先生了。”华安闻言,很是兴奋。
李疏渠点了点头,轻声道:“将军,梁州地域广阔,若是分散开垦,则浪费人力和财力,不如集中全力,先开垦汉中的土地,待汉中郡开垦完之后,再逐步向其它郡县开垦,以在下预测,梁州全境足可开垦十万顷良田,只是需要一点时间罢了。”
“好,就按照先生说的,先全力发展汉中郡,而后再发展其它的郡县,先生远道而来,先休息几日,而后便可以立即动工了,人力和钱财方面,本将会让刺史府的马当大人全权负责,先生只管大干一场便是。”华安大声说道。
李疏渠摆了摆手,道:“不必等候几日,明日一早,在下便会带上族中之人,四处考察汉中的地形,以早日制定平整土地、新建沟渠的计划,将军可立即召集人力,开始清除原有沟渠的淤泥,待淤泥清除完毕之后,在下的计划便可完成,而后,便可以新建沟渠,开垦良田,一步步实现将军心中造福百姓的计划了。”
华安闻言,点了点头,正色道:“好吧!在新建沟渠这方面,本将全听先生的,明日便动工,大干一场。”
“将军放心,在下一定全力以赴。”李疏渠正色接受命令。
随意的聊了一些关于水利方面的事情后,华安带上李疏渠、谢思明等人,策马返回南郑城,并立即为李疏渠一行人安排了住处,以让这几位人才可以安心的住在南郑。
第四百七十六章万顷良田
由于兴修水利,需要实地考察各地的地形和水文等条件,因此,这是一件十分耗费精力和体力的事情。
为了减轻李疏渠的工作量,华安下达命令,在汉中郡境内召集通晓水利方面的人才,以帮助李疏渠,同时,也是为了加快兴修水利的速度和效率。
在南郑休息一夜后,第二日一早,李疏渠便带着族中的水利人才,在华安调拨的精锐士兵的保护下,前往汉中西部的沔阳郡附近,他打算从那里自西向东开始考察,以全面了解汉中各地的详细地形,为下一步制定兴修水利的计划做好资料储备。
于此同时,华安也将自己与李疏渠商议的兴修水利的计划告诉了马当,让马当立即安排人力开始疏通河道,并全权负责兴修水利的后勤保障,以帮助华安完成这项有巨大意义的大事。
农业是百业之本,民以食为天,这些道理都足以证明农业的重要性,一旦农业的发展出现问题,后果将极其的严重,毕竟,没有人可以不吃不喝的度过一生,吃饭是人活下去的最基本保障,也是大军出征最重要的物资。
在华安的统筹下,所有的事情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整个汉中郡都活跃了起来,几乎所有人都在忙碌。
由于万顷良田实在太多,让大军管理这么多的土地,自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华安开垦这些土地的目的,就是为了汉中的贫苦老百姓,让没有土地的百姓和从外地逃难来的百姓,都有田地可以耕种,并提取一定的收获,作为大军的军粮。同时也可让将部分土地赏赐给有功之人,让他们享受更好的待遇,当然,一些已经拥有大批土地的世家大族。华安也会适当的给予他们一部分土地。以安其心,从而减轻他们的抵触情绪。
并且。华安让马当和一些士族的幕僚商议,统一梁州所有土地的税收,以让没有土地和外来的逃难之人,可以自由选择耕种的土地。而所要缴纳的收成比例都是一样,但收税的比例要尽可能低一些,毕竟,老百姓辛辛苦苦的种地不容易,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百姓移民至此,从而进一步增强梁州的实力。
另外。在军队闲暇的时候,也可以帮助这些土地上的百姓干活,以培养军民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北伐军的群众基础。
由于汉中郡的人力不足。根本凑不到十万壮年劳力,马当上报华安之后,华安只得下令调拨临近的梓潼郡和巴西郡的部分壮年劳力支援汉中,同时让驻守汉中的雷暴、赵武两个军团两万人马,大部分都加入建设土地的浪潮,从而勉强凑够了十万劳力。
即使如此,在这十万劳动力之中,仍旧包含了不少女子的身影,为了建设汉中,华安算是下了血本了,连女子都出动了。
在经过连续数日的奋战,汉中所有的沟渠和小河都清淤完成,与此同时,李疏渠带着一帮水利人才,也制定了详细的兴修水利计划。
汉中的自然条件算是梁州地区最好的了,土地相对平整,河流也众多,这给李疏渠的改造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李疏渠根据汉中左谷水、褒水、池水等几条大河流入沔水的自然条件,制定了连接褒水和左谷水,并在两条河流之间大肆开垦沟渠,平整土地,已使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地变成一大片良田,同时,从沔水挖一条小河通往西乡城附近,以改善那里的干旱情况,将那里还算平整的荒地,开发成一片良田。
另外,为了防止出现旱涝的天气,李疏渠也因地制宜的,根据自然的条件预留了数以千计的水库,这些水库在旱季的时候,可以保住庄稼的性命,而在水涝的时候,则可以容纳多余的雨水,从而减轻庄稼被淹的损失,而且,这些水库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些适合喂养鱼鳖,有些则适合种植莲藕、菱角之类的水生植物,也算没有浪费资源。
所有的这些计划设定好了之后,李疏渠再三考虑,反复设想,而后才将图纸交到华安的手中。
华安对于水利方面并不是很精通,看了李疏渠的图纸,自然是找不出任何破绽了,于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