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晋霸天下-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华安对于水利方面并不是很精通,看了李疏渠的图纸,自然是找不出任何破绽了,于是,点头同意了这个计划。

得到华安的首肯后,李疏渠便展开行动,他让手下的一大批水利人才亲临现场,指挥百姓开垦土地,挖掘沟渠,并给予应有的指导。

而他自己则在各个地方来回巡查,以确定百姓开挖的沟渠是否符合要求,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在确认无误后,才会放心的离开,并检查下一个位置。

与李疏渠一样,负责后勤保障的马当等人,也忙碌了起来,他们要不断的了解开垦的情况,并根据需要购买应有的物资送往挖渠的第一线,然后,还要核对账目,确认所拨出的银两都是必须拨出的,没有多拨和漏拨的情况,以防止浪费和杜绝不必要的麻烦。

有了李疏渠和马当等人的帮助,华安的压力大大的减轻了,但作为一州之主,华安仍需承受很大的压力,毕竟,李疏渠和马当在遇到重要的事情时,还是要向华安请示的,而华安也不能放权太大,以防止他们形成独断专行的习惯,从而取代自己的地位。

经过十万劳动力连续一个多月的努力,梁州新开垦的土地已经初具规模了,只要等待数月,待春暖花开之际,便可以播种了。

随着寒流的一次次袭来,汉中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冷,但只要土地还能挖动,李疏渠便不忍放弃,毕竟,冬季是农闲的季节,是老百姓最闲暇的时候,过了这个冬季,一旦春暖花开,便是农忙时节了,若是再挖沟渠都有违农时了。

好在有秦岭阻隔,寒流来的还不算猛烈,此刻,在秦岭的北面,整个关中平原早已是冰天雪地,而汉中之地,却还没有结冰,算是比较暖和了。

半个月后,又一次寒流袭来,汉中之地终于飘起了雪花,土地也变得坚硬起来,而这时,李疏渠的全部计划都完成了,汉中郡辖区,万顷新建的良田和无数大大小小的沟渠都建造完毕了,辛苦了数月的老百姓返回了温暖的小家,雷暴和赵武麾下的两万大军,也返回了各自的大营。

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给汉中的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让整个汉中之地,看上去都是银装素裹的,充满了童话的魅力。

为了考察李疏渠等人的成果,华安不辞辛苦,带着马当、谢思明、李疏渠等人,冒着鹅毛大雪前往汉中的各个位置,检查新建的万顷良田。

在沔阳城以东二十里的位置,李疏渠指着前方一大片平整的土地,轻声介绍道:“华将军,这里的土地以前都是坑坑洼洼的,但此处水源充足,在下只是让千名百姓开挖几条沟渠,并平整一下土地,如此,万亩良田便出来了,十分的省时省力。”说完自豪的看向远处。

华安微微笑了笑,轻声道:“不错,真的不错,这都是先生呕心沥血之作啊!哈哈!”

“将军,为了开垦这些荒地,下官也是出了不少力啊!”马当看向华安,笑着说道。

华安看的出来,马当这是戏言,并不是为了争功,于是,正色道:“马大人不辞辛苦,为了开垦荒地忙里忙外,也是大功一件,本将是不会忘记的,这万亩良田,你随便挑一千亩,赏给你了,如何?”说完看向马当。

“不用了,不用了,下官有不少俸禄,这些土地还是让给没有土地的百姓吧!他们才是最迫切需要田地的人。”马当摆了摆手,拒绝了华安的美意。

华安笑了笑,轻声道:“好吧!现在新开垦的田地还不是很多,就留给百姓了,待日后田地多了,本将一定会赏赐给你们的,你们任何一个人都有份。”说着看向身旁的谢思明、王三、雷暴等人。

众人听了华安的承诺,都非常高兴的笑了笑。

此时,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华安一行人不得不捂着眼睛,以防止雪花进入眼中。

“将军,这大雪来的可真巧啊!我们开垦土地刚结束他就下了,若是早几日,岂不麻烦大了。”谢思明看着漫天的大雪,心有余悸的说道。

华安大笑一声,打趣道:“听梁州当地的百姓说,今年的雪下的特别的晚,其实,本将觉得这大雪早就该下了,只是上苍见我们梁州有这么多的百姓在辛苦的开垦田地,于是不忍心,所以就一直憋着,直到我们开垦完所有的土地,才一口气下个痛快啊!哈哈!”说完大笑了起来。

“哈哈哈!”听了华安的玩笑,所有人都大笑了起来。

“将军,下这么一场大雪,对汉中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至少过冬的作物不会被寒冷的空气冻伤了,而且,还可以保持土地的水分,对来年的春耕大为有利啊”马当看着漫天的大雪,正色说道。

第四百七十七章书生张育

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华安还是懂的,梁州当地便有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有此可见冬雪的好处。

就算是新开垦的荒地,冬雪融化后产生的冰水,也可以渗入地下,从而冻死地表越冬的害虫,为来年开春带来好处。

“马大人说的对,这一场大雪下来,是既为作物保暖,又杀灭了地表的害虫,明年一定是丰收之年啊!咱们新开垦的土地也不能浪费了,只要来年一开春,便要召集百姓种上作物。”华安看向马当,正色说道。

马当轻声道:“将军放心吧!下官会全力办好此事的。”

有了马当的亲口承诺,华安放心了不少,在继续视察一段时间后,华安便带着一行人返回了南郑。

过年越来越近了,天气也变得越发寒冷,老百姓都窝在家中,享受着家的温暖,而驻守汉中的北伐军将士,却还在寒风呼啸的雪地里刻苦训练。

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也是最能锻炼人意志的时候,此时加强练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精锐的北伐军更加的勇猛。

北伐军将士大部分都是江南人,在此年关临近之际,戍守在几千里之外的梁州,将士们难免会有思乡心切的感觉,为了让将士们在梁州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在训练之余,华安安排了梁州的老百姓进入军营,与北伐军将士一起共同进餐,并带来许多梁州的特产,以此来减弱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年关一天天的临近,整个南郑城都处在一片童话的世界里,除了每日处理最基本的事物外。华安时不时的便会前往城内视察,并了解整个南郑的布局。

南郑城是梁州的州城,城池规模自然不小,各种各样的设施都很齐全。但由于处在汉中郡这个偏僻的位置。因此,和其余各州的州城比起来。就显得有些逊色了,而且,城内还有许多闲置的土地,让整个城池看起了显得有些空旷了。

尤其是北门东侧的一大块空地。足有好几百亩,看上去显得很是荒凉,这么一大块空地,必须要彻底的建设起来,华安在心里下定决心。

“大哥,皇甫先生来了。”就在华安与王三视察到北门附近的时候,皇甫医带着族中的几位长辈恰好也来到了这里。

华安一见皇甫医。便想起来了,前些日子,皇甫医曾经向自己上书,要在此处建设医学馆。当时,只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而作罢,但华安却也答应了他们,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动工建设全新的医学馆和文学馆。

现在皇甫医带着族人前来此处,多半是考察这里的空地,以便制定详细的建馆计划,然后交于华安审阅。

“华将军。”皇甫医等人见了华安,连忙依次行礼。

华安摆了摆手,轻声道:“各位前来此处,一定是为了建新馆的事情吧!说说吧!有什么计划。”

“呵呵!真是什么都瞒不过将军。”皇甫医笑了笑,指着眼前的一大片空地,轻声道:“将军,此处空地极大,在下的医学馆需要靠近城门的五六亩地,这样既便于学员出城采药,也有足够的空间晒药和容纳更多的学员。”

“将军,文学馆分支较多,现有的临时馆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为了梁州的百年大计,新建的文学馆至少需要十余亩,方可满足要求。”皇甫儒抱拳说道。

华安闻言,笑了笑,大声道:“这里的空地足有数百亩,你们要求的也太少了,五六亩的医馆和十余亩的文学馆实在是太寒碜了,本将现在就决定了,这里的数百亩空地全部用来建设医馆和文学馆,靠近北门的三分之一建设医学馆,剩余的三分之二全部用来建设文学馆,两馆之间留出十亩的空间,本将打算在这里建设一座十丈高的雕像。”

一听华安要将这里的数百亩土地,全部用来建设医学馆和文学馆,皇甫医和身后的家族中人,都高兴的合不拢嘴,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华安出手会这么阔绰,给他们这么多的土地建设馆舍。

皇甫医高兴之余,看向华安,好奇的问道:“将军,为何要在两馆之间留下十亩的空地,还要建设十丈高的雕像。”

华安顿了顿,正色道:“医学观和文学馆的组建,全部仰仗你们皇甫家族的功劳,况且,本将对你们的先祖皇甫谧先生仰慕已久,为了表彰你们皇甫家族,也为了宣扬皇甫文化,招揽天下更多的人才聚集梁州,本将决定雕刻一尊十丈高的皇族谧石像,就立在医学馆和文学馆之间,以让后人景仰这位医学和文学界的天才。”

见华安要雕刻的是皇甫谧的雕像,皇甫家族的众人都有些吃惊,他们没有想到华安对他们的先祖是如此的景仰,内心一时感慨不已。

见皇甫家族的众人,都是一副吃惊的模样,华安淡然一笑,轻声道:“好了,关于雕像的容貌等细节,这都要仰仗各位了,到时候,本将会派石匠师傅与你们商量的。”

皇甫医感动的都有些哽咽了,他看向华安,轻声道:“将军如此看重我们皇甫家族,皇甫家族一定不负将军。”

“将军放心,我等一定全心全意,把馆舍办好,以不辜负将军。”头发斑白的皇甫儒抱拳说道。

“好好好,你们皇甫家族都是好样的。”华安点头夸赞了一句,正色道:“如今,年关将近,土地坚硬无法动工,来年春季,只要土质松软便立即动工,在动工之前,你们可尽快与工匠师傅商议,画好施工的图纸,以方便来年的动工。”

皇甫医闻言,抱拳道:“将军放心,在下一定尽快确定方案。”

“好,那就好。”华安点了点头。

简单的聊了一些细节之后,华安便与王三策马返回,而皇族家族的众人却仍留在北门附近,勘察地形,并商量着如何建造馆舍。

华安与王三策马返回刺史府的途中,见前方数百米外有人躺在地上,便勒马缓行了过去。

“大哥,前方好像是文学馆下辖的聋哑馆,不知出了什么事情?”王三看着前方,轻声说道。

“过去看看。”华安说着策马继续行进。

“有手有脚,不聋不哑,却来这里白吃白喝,给老子滚蛋。”聋哑馆门口的一名卫兵,朝躺在地面上之人骂了一句,随即转身返回聋哑馆之中。

地面上满是积雪,一名书生模样的男子躺在雪地上,艰难的想要爬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

华安蹙眉观察了半晌,见这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虽然面色憔悴,但天庭饱满,有一股器宇轩昂的气质,于是,跳下战马走了过去,并将右手伸向这名年轻人。

年轻的书生躺在地上,见华安伸手过来,仰头看了华安一眼,笑了笑,抓住华安的右手,并试着用力爬起,但还是没能爬起。

华安看的出来,这名年轻人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于是,猛的一用力将这名年轻人拉了起来。

“多谢将军。”见华安一身武服,年轻书生颔首向华安行礼。

华安笑了笑,轻声问道:“你好像是被赶出来的,出了什么事,跟本将说说。”

年轻书生缓了一会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仔细的说了一遍,原来,这名年轻的书生叫张育,喜欢游历天下。

他从关中开始,一路经过中原、江南、南中,最后进入蜀中,在成都待了一个月后,便又启程前往梁州,抵达南郑之后,由于盘缠用尽,短时间内也没有谋生的能力,只好饿肚子,后见新组建的聋哑馆收容聋哑人,给予食宿却不收一文钱,于是,便冒充聋人混了进去,不料饭还没吃一口,便被人识破,最终被赶了出来。

得知年轻的书生叫张育,华安心头微微有些惊奇,这个名字似乎很是熟悉,思考了半天,终于想到在这个时代是有一个反抗前秦统治的著名人物叫张育,也许就是眼前这个人。

见眼前的书生器宇轩昂,眸子中有一股英气,华安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断。

“刚进入聋哑馆便被识破,你可真是够笨的,你只要不说话不就可以蒙混过关了。”王三开口噫吁了一句。

张育叹了口气,摇头道:“真的不是在下脑子笨,一位军爷站在我身后,突然大声问‘书生,你叫什么名字。’我一转身便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根本就来不及反应。”

“哈哈哈。”华安笑了笑,轻声道:“张育,饿了很多天了吧!上马,本将带你去吃东西。”说着抓起张育的后背,将其放到马背之上。

“将军,这样不合适吧!”虽然浑身没有多少力气了,但张育还是很觉得让一位将军给自己一个书生牵马很是不妥。

“没事,你都饿了好多天了,就老老实实的在马背上坐着吧!”华安说着,牵着战马向刺史府行去。

第四百七十八章张育的战略眼光

抵达刺史府大门的时候,张育心头大惊,连忙看向华安,轻声道:“刺史府,您是刺史大人。”

华安点了点头,道:“叫我将军就可以了,本将不喜欢大人这个称呼。”说完牵着战马,从正门走进刺史府。

“将军,在下实在是失礼了。”张育说着想要从战马上下来。

华安伸手将其扶下,轻声道:“张育,你不必客气,本将一看就知道你是满腹经纶的人才,对于人才,本将可是求贤如渴啊!”

“将军过奖了,在下只是一介书生,还谈不上满腹经纶。”张育连忙谦逊了一句。

“呵呵!几天没吃饭了,还有力气客气,走,跟本将去后院大吃一顿,王三,过来扶着张育。”华安说着向王三使了个眼色。

王三会意,上前几步,与华安驾着张育,快速向后院走去。

虽然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腹中饥肠辘辘,但张育在饭桌上的表现依旧是极其斯文,绝没有因为饥饿而失去礼仪,这一点极其的难能可贵。

酒足饭饱之后,张育渐渐的恢复了神气,并多次表示对华安的感谢,华安对此皆是一笑置之。

“张育,你游历天下,一定有不少见识,都跟本将说说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让本将也长长见识。”华安看向张育,轻声问道。

张育闻言,抱拳道:“将军客气了,在下才疏学浅,游历的地方并不是太多,也谈不上多少见识,不知将军想了解何处的情况?”

华安思考了一下,自己出身江南。对那里的情况,只怕比张育还要熟悉,蜀中、南疆、辽东、中原,这些地方自己也都去过。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有张育曾游历过的关中,华安不曾去过。

“就说说关中吧!那里的情况如何?”华安开口问道。

张育顿了顿。说道:“关中乃王霸之地,东有潼关通河洛以虎视中原、西北萧关端倪陇西高地,西南散关连通巴蜀汉中,东南武关控带河南南阳。震慑襄汉,东北蒲坂津气血连通河东。可谓‘山河四塞、百二秦关,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关中内部有八百里秦川,地势平担,足以养活百万雄兵。自古得关中者,可以得天下。”

张育背书似的,一口气介绍了关中的地理形势,不过。这些华安早就从地图上得知了,无需张育再介绍一遍。

“张育,本将感兴趣的是,关中如今的情况怎样,有多少百姓,兵马多少?”华安期待的问道。

“将军,如今的关中,人口足有百万,胡汉各占一半,赵国在此驻守大军足有十余万,可谓兵强马壮。”张育如实回道。

华安点了点头,道:“赵国在关中驻守十余万大军,胡汉百姓各有五十万左右,看来关中情况很不乐观,只怕还要等上几年,本将才有实力攻取关中。”

见华安有攻取关中的打算,张育抱拳道:“将军,恕在下直言,将军仅凭梁州一州之力,只怕再过几年也很难攻取关中,必须有朝廷的援兵配合,方为上策。”

“哦,何以见得。”华安有些不服气,轻声问道。

张育思考了一会儿,抱拳道:“将军,梁州地广人稀,人口最多三五十万,成军人口肯定不会超过十万,征召五万新兵便已是极限,加上将军原有的几万大军,数年之后,将军麾下的兵力当不足十万,而且还要留下数万兵力留守汉中,能用来进攻关中的大军最多也就五六万,而关中却有赵国的十余万精锐,况且,汉中进入关中的道路崎岖难行,关卡极多,更是增加了攻取关中的难度啊!”

华安点了点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事在人为,本将仅凭数万精锐,便可大破关中的十余万赵军。”说完满脸的自信。

张育笑了笑,轻声道:“将军用兵如神,在下相信,不过关中人口复杂,诸胡百姓足有五十万,而胡人是擅长全民皆兵的,将军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十万赵军,还有五十万诸胡百姓,没有足够的兵力,是无法弹压这些凶悍的胡人的,多一支兵马,便多了一分胜算啊!”

华安闻言,觉得张育说的很有道理,关中的情况确实是太复杂了,这么多的胡族百姓一旦作乱,仅凭五、六万兵力,只怕很难控制住关中的形势,而一旦关中的形势不能尽快的控制住,下一步东出潼关,进攻中原的计划便无法付诸实施,也许为此会失去千载难逢的机会,从而遗憾终生。

“张育,你说的很对,若是本将可以有更多的大军就好了,这样也就不用麻烦友军了。”华安无奈的说道。

张育嘴角微微一笑,轻声道:“将军,梁州南部便是益州,益州人口足有梁州两倍,征兵十万不成问题,将军何不取之。”

华安闻言大惊,斥道:“张育,话可不能乱讲,如今益州刺史周抚,负责镇守益州,周抚为桓温属下,益州兵马算是归桓温总督,都是大晋的臣子,本将岂能犯上做乱,你说这话,可以要掉脑袋的。”说完瞪向张育。

张育连忙解释道:“将军莫要误会,在下岂能让将军犯上作乱,只是如今,荆州军主力早已离开益州,交广二州的大军,在上个月也离开了,益州全境只有周刺史的一万荆州军偏师,益州初定,如此大意岂能久持,将军接手益州的机会只怕不远了。”

“什么意思,你说清楚一些。”华安没怎么听明白,连忙焦急的问道。

张育顿了顿,轻声道:“将军,实不相瞒,在下一个月前从成都离开的时候,就有一种预感,益州李势的旧部可能要煽动百姓造反,而一旦益州出现反叛,就凭周刺史的一万荆州军,是无论如何也弹压不了的,桓驸马的荆州军主力还远在襄阳、武昌一带,根本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唯一能够救援成都的,只有将军麾下的人马。”

华安闻言不禁大为吃惊,思考了片刻,正色道:“你觉得李势的旧部会造反,为什么,你从哪一点看出来的。”

张育抱拳道:“在成都的茶楼,在下就曾听说,益州刺史周抚用人唯亲,凡是荆州军的校尉都提拔为将军,各种重要的岗位,全都由周抚的亲信担任,益州原有士族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如此一来,他们岂能不反,至于何时造反,那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一个月前邓刺史的大军刚刚撤走,估计此时,叛乱已经开始酝酿了,将军要随时做好准备才是啊!”

“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若益州真的发生叛乱,也真的只有本将可以出兵救援了。”华安意味深长的说道。

张育点头道:“待将军击破叛军,重新收复益州,朝廷便会看出,只有将军有能力保护益州,而桓驸马对益州却是鞭长莫及,这时候,只要将军主动请缨,朝廷便会以将军总督益州兵马,如此一来,数年之后,将军当有十余万大军,可供驱使,击破关中的压力将大减。”

华安激动的握住张育的双手,正色道:“张育,真是多亏你提醒,否则,本将还不知益州已经酝酿叛乱了,对了,刺史府正缺幕僚,你就安安心心的留在刺史府,与马当等人一起,帮助本将处理公务如何?”说完期待的看向张育。

“将军,在下年纪尚轻,才疏学浅,只怕不能胜任啊!”张育忐忑的说道。

见张育并不是真心的拒绝,华安心头大为高兴,大声道:“你见识如此广阔,足智多谋,幕僚之职完全可以胜任,你就别推辞了,就这么定了。”说完不容张育反驳。

张育见华安真心挽留,笑了笑,抱拳道:“既然将军如此信任,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好好,真是太好了。”华安点了点头,回头看向王三,问道:“王三,铁牛和李奕最近的情况如何?”

“大哥,铁牛麾下八千大军屯驻梓潼城,李奕麾下九千大军屯驻阆中,目前,并无任何异常。”王三立刻回道。

华安点了点头,下令道:“王三,你待会传令给他们二人,让他们立刻征兵,各自凑足一万大军,一个月后,向西南方向的涪城进发,并在涪城汇合,以等候本将的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