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秋我为王-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竟然让群盗惊扰先祖安息之所,是宋之罪也!”(宋是鲁侯的名)
说着说着,这位五十多岁的国君连鼻涕眼泪都出来了,身旁的寺人们也戚戚然。
鲁国从伯禽分封于大东之地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按照最初的习惯,伯禽等前四代鲁侯死后归葬宗周。封后一百年,周人渐渐把鲁地当成了故土,之后的魏、厉、献、真、武、懿、孝、惠、隐九位国君便葬于曲阜城东的防山之麓。
到了平王东迁,鲁桓公弑杀其兄隐公后,或许是心存忐忑,或许是不想呆在死鬼老哥身边,于是便开始为自己另谋陵地。
鲁桓公十一年时,他与宋公会于阚城,观其地貌,只见山绕祥云,水笼瑞气,乃星占筮人,望气卜吉,喜而南拜,称此地风光秀美,为风水宝地,死后就葬在这里。其后,鲁国的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八位国君也埋葬于桓公墓以南,这就是鲁诸公墓的由来。
春秋之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事自从三分公室、四分公室后,一直把持在三桓手里,鲁侯连射礼的射士都凑不齐。
鲁侯甚至连“政由宁氏,祭由寡人”都做不到,祭祀事宜也经常被三桓侵夺。比如二十年前,在冬至日那天,按规矩要有六十四个人到周公之庙跳万舞,可最后竟然只来了两个“舞人”。他的哥哥鲁昭公一问才知道,舞人都去季氏家庙跳舞去了,而且还“八佾舞于庭”,僭越用了天子的礼仪。
唯独祭祀鲁国先君陵寝,三桓还没越俎代庖,这也是鲁侯唯一的安慰,所以当司仪柳下季将这个坏消息通报他时,鲁侯感觉天都要塌了。
大司徒季孙斯、大司空孟孙何忌、三邑中大夫赵无恤三人联袂而至,站于堂内,承受着鲁侯的目光。
半刻前,他们正在官署商量如何平盗寇,鲁宫突然钟声大作,竟然是鲁侯亲自敲击,急召他们觐见。三人诧异之余也只能入宫,途径寝宫之外,看到跪地不起的司仪柳下季后,才知道消息是此人告知鲁侯的。
盗跖,可是柳下季的庶弟弟,季孙斯和孟孙何忌自然气呼呼地不给他好脸色看,挥袖而去,唯独赵无恤站定出言安慰了几句,但前面领路的寺人说鲁侯催的紧张,所以也来不及多说。
……
“现在阚城情形如何了?”
进入寝宫后,鲁侯拍着案几过问起此事来,这要换了平常,他哪敢多问政事半句?
“君上,阚城邑宰传来的消息称,邑外有群盗有三四千之众围攻,据称盗跖本人也在,如今外郭仍在,但贼人蛾附之下已经是难以为继,若是城邑不保,九位先君陵寝便再无庇护……”
季孙斯冷汗嗖嗖直冒,不敢再说下去,鲁桓公不仅仅是鲁侯的祖先,也是季氏和叔孙氏的共祖。自家祖坟有被刨的危险,难怪他和孟孙何忌都坐不住了,在与赵无恤简单商议后,不得不将此等大事知会鲁侯。
果然,鲁侯听说阚城暂时安好,顿时眼前一亮:“那大司徒、大司空还不速速发兵击贼?”
站在二卿身后的赵无恤一脸严肃,眼观鼻鼻观心,季孙斯和孟孙何忌对视一眼后,面露苦涩。
“君上,如今阳虎之乱未平,发兵之事,恐怕……”
为何?事到如今,他们非不愿也,是不能也。
季氏除留了一半兵卒自保外,其余私属全部开到了坚城费邑下,与公山不狃的叛军对峙,若是轻易撤退,这些临时聚合的士气低落之兵恐怕会被费人击其后,造成溃败之势,说不准就直接败回曲阜城下了。
而孟氏的半数军队也已经向北开拔,准备去占领被阳虎余党占据的灌城,如今已经过了郕邑,一时半会也调不回来。
虽然两家身边还留着部分人手,但那是提防对方,提防赵无恤的自保本钱,绝对不能外派!
鲁侯见二桓不答,知道他们不愿派兵,只能徒呼奈何,整个人却一扫这些日子的窝囊样,难得清明了起来。
“大司徒说得对,自从寡人继位以来,鲁国真是多难之秋,先是陪臣执国命,现在阳虎之乱方息,国人疲惫,内部诸卿大夫也多有不和,大野泽的盗跖又攻其外。所幸,齐国在今年内大概无力再度征召兵员,否则,否则,鲁将亡矣!”
他句句直指要害,让季氏、孟氏好不尴尬。
见二卿讷讷不言,鲁侯呛然起身,他解开了发髻,披头散发第拍着铜柱悲切地唱道:“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竖寺们也齐齐跟着哭泣,顿时鲁宫上下一片哀声。
这句诗的本意是农人哀叹无粮瞻仰父母,抬头质问悠悠苍天,这悲伤痛苦何时才有尽头?
鲁侯则借此悲呼,若是先祖陵墓不保,那他们将如何接纳自己奉献的血食,从他继位至今,三桓专权,阳虎乱政,好不容易将恶虎驱逐,却又遇到了盗患,曷其有极?
他最后回头扫了眼季氏、孟氏,惨笑道:“事到如今,莫非要寡人带着宫中竖寺亲征不成?”
君忧臣辱,季氏和孟氏虽然跋扈多年,毕竟有个臣子的身份,他们难得地伏地下拜请罪,口称不敢。
整个过程里,垂手站立的赵无恤一直面色沉重,心里却乐得不行。
要论起来,他和鲁国公室半分血缘关系没有,事不关己,所以也没二桓那死了爹似的的便秘表情。今天午后他还想着要如何开口忽悠这两位自私自利,且又目光短浅的主帮自己重新打通被群盗阻断的西鄙道路,解中都之围,派去的人却碰了一脸灰,但看现在的样子,他们反倒有求于自己。
据赵无恤所知,后世当朝未亡,祖陵就被流寇破坏的,大概以明末最出名。当时凤阳朱明祖陵被张献忠烧了,崇祯帝也得哭天抢地向历代先祖们赔罪,还写了罪己诏。何况这是在极其祖先崇拜盛行,事死如生的春秋?
若是鲁国闹出了先君陵寝被群盗挖掘损毁的事情,那将是当世最大的笑柄,周公之国最后一块遮羞布将被狠狠撕裂,以后就别想在诸侯面前抬起头了,季氏和孟氏也会因为保护不力而被愤怒的国人手指戳透脊梁骨。
一方面不愿意发兵,却又不能不救,所以他们只能眼巴巴指望赵无恤的武卒,但还未来得及细细商议,便被鲁侯的钟声召了进来。
更没料到的是,今日鲁侯超常发挥,出言如此犀利,真不知道他是突然灵光炸现,还是平日收敛隐藏,故作愚钝无能?
对这个问题,赵无恤觉得应该引以重视,同时也知道轮到自己出场了,便迈步上前道:
“君上说的没错,但局势虽然危急,鲁国五百年社稷在此,焉能被一群盗寇难住?我记得晋国的大夫司马侯曾说过一句话,‘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这就是多难兴邦!君上有优,下臣愿意效劳,只要君上一声令下,武卒数百长矛便可以齐齐指向西南!”
“好,好一个多难兴邦!”鲁侯见赵无恤主动请缨,顿时大喜过望,但也隐隐担心无恤的那点兵力敌不过盗跖。
“赵大夫想来必有平寇的方略罢?可否说来听听。”季孙斯和孟孙何忌斜眼望了过来,倚重却又忌惮提防,这就是他们对无恤的态度。
“鲁国大乱未定,若是让盗跖在西鄙和南边坐大,也足够搅乱方圆百里邑治了,如果明年开春后鲁国依然盗患糜烂,齐人发兵击鲁国北境,则吾等危矣。故群盗不可不除,阚城事关社稷安危,不可不救!”
“据说盗寇成千上万,赵大夫只有数百之众,当如何救之?”孟孙何忌则提出了这个问题。
“兵强不在于众寡,欲破阚城之盗,必先疏通中都,因为从鲁城到阚城,中都是必经之路。只要君上首肯,我今夜便率领武卒彻夜先行,预计后日能到中都,等驱散围困城邑的贼人后,再以此为基地。到时候鲁城援军和粮秣应该能陆续抵达,再发兵南进,与盗跖决战,保我鲁国先君陵寝!”
“好,好……”鲁侯本来已经绝望至极,连亲征都说出来了,现如今见赵无恤说的有理有据,看来祖陵还有救,于是他脑袋一热,张口便是一连串的空头许诺。
“中大夫有何需要,尽管说来,任何事情,只要有助于破盗寇,只要是寡人和二卿能做到的,一定答应你!”
季孙斯和孟孙何忌心里一颤,他们怕的就是这个,别看此子年轻,说起话来大义凛然,可没一件事情会吃亏,帮了你一分,他肯定会得到两分的好处。如今鲁侯一心急,先帮他们把话说圆了,还真不好讨价还价。
赵无恤等的这就是这个:“君无戏言,二位卿士也是如此罢?那下臣便大着胆子说了……”
第337章 小司寇
夜色将至,脱去冠带的柳下季穿着单薄的衣物,静静地跪在寝宫门口。
他得到盗跖攻郓城、攻中都邑,甚至还围攻先君陵寝阚城的消息后,痛心疾首之余也惶恐异常,知道这次盗患之严重不比往常,便立刻前来告知鲁侯,同时请求与盗跖同罪。
柳下季被正在气头上的鲁侯轰了出来,那之后便一直跪到入夜时分,膝盖麻了,飨食未吃腹中饥饿,身上也渐渐发冷时,里面才传来了三个层次不齐的脚步声。
柳下季作为司仪,接待国内外的卿大夫没有上千也有几百次,听得出其中一个轻快昂扬,另外两个迟缓沉滞。他微微抬头,就着寺人提着的宫灯,发现来者正是先前受召入宫议事的赵无恤和季孙斯、孟孙何忌。
也是阳虎倒台后,现如今鲁国最有权势的三人……
新贵赵无恤依然是春风拂面的微笑,而季氏、孟氏则面色凝重,想必在里面议事时遇到了让他们不快的事情。
柳下季顿首道:“罪臣柳下季见过大司徒、大司空、中大夫。”
“司仪这却是叫错了,从今以后,得称呼子泰为赵司寇才对……”孟孙何忌背着手,斜着眼看向赵无恤,颇有些吃味地说道。
“司寇?”柳下季微微一惊,目光看向后面年轻的赵无恤,却见他并未否认。
“正是,子泰方才被君上任命为司寇,负责剿杀大野泽盗寇。”季孙斯也笼着手在旁补充,说出的话却冷冰冰的,可见心情也一般,尤其剿杀两字咬得极重。
赵无恤却未受影响,谦和地避开了正面,拱手道:“见过柳司仪,准确地说,应该是小司寇才对……”
柳下季恍然,原来如此。
相传夏、商时就有司寇的官职,嬴姓的祖先皋陶便是其中之一,作《皋陶谟》,掌管治安刑狱,西周时,己姓后裔苏忿生任天子司寇。到了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和鲁、宋、晋、齐、郑、卫、虞等国都置有司寇之官,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不臣、民众等等。
鲁国本来有大司寇,为司寇署的主官,负责建立和颁行治理邦国的五种刑法,藏于府库不示民众,辅佐国君惩罚违法的士民,禁止四野的盗贼和叛乱。但因为某件往事的缘故,大司寇已经五十年没有设置了。
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和负责具体地域的平盗,其下又设专门的司法属吏。
“国运多舛,阳虎之乱初定,但他的余党依然活跃,大司徒要对付费邑的公山不狃,争取让大司马早日还朝,而大司空则要剿灭北面的灌城叛军,巩固北境防线。唯独无恤赋闲,所以也得为君上分忧,未曾想竟然得到了如此重任,真是惶恐至极……”
赵无恤在此谦逊,季氏和孟氏却在心里骂开了:“方才明明是你说什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以此为理由,要求若是派你剿盗寇,吾等就得先授予你名实相副的职守……”
无恤得到的正是“小司寇”之职,爵当中大夫,无论职责还是地位,都刚好相配。方才柳下季乍一听司寇之名,还以为赵无恤忽然当上了鲁国空缺已久的大司寇,那样的话就让人悚然了。
然而无恤索要的好处还不止这些。
在寝宫内,他声称武卒在之前的内乱中兵器、甲胄、牛马损耗较为严重,急需补充,所以请求在城西的武库中挑选需要的东西“酌情”带走,还要就地征募部分国人作为徒卒。
管理这些东西的大司空孟孙何忌答应了,于是赵无恤将城西武库几乎搬空了,足够武装一师2500人的兵器和几百副轻甲落入他手中,粮秣也会让民夫源源不断西运。
他还声称手下吏员不足,要走了城西司士项佗等人。素有忠诚之守之名的项佗在过去几天里十分合作,扑灭暴乱,分发府库粮食都让赵无恤很满意。更何况,项佗的幼子,刚好是有过一面之缘的七岁小神童项橐,也是赵无恤志在必得的。
比起让赵无恤早点出兵,这些都不算什么,负责人事调动的大司徒季孙斯自然不得不允。
简要地将里面发生的事叙说一番后,无恤朝柳下季一鞠道:“我一会要去司寇署报到备名,还望柳下大夫在出宫后能来城西一叙,多多指点我这个晚辈。”
柳下季知道他想知道些什么,惨笑道:“我对舍弟的事情自然知之甚多,一定知无不言。”
无恤点头,对着季氏和孟氏一拜,径自离开了鲁宫,准备去司寇署寻觅人手,再集合兵卒出发西行。
柳下季回头看着赵无恤远去,心里只剩下了“后生可畏”这个词。
“年纪轻轻便是爵为中大夫,职为小司寇,我在他这年纪时,才刚刚行冠礼,什么事业都没做成,只知道斗鸡走犬的大夫之子。如今鲁国西鄙南境糜烂,就指望这位新上任的小司寇解救了!”
季孙斯看着赵无恤远去的背影,心里百味杂陈,闻言后又将脾气发到了柳下季身上,狠声说道:
“柳下大夫,你还是操心下自己罢!你的司仪之职,恐怕是要做到头了,哼!”
此人一直不党不阿,当年盗跖潜逃出鲁城,也和他的父亲季平子有关,所以季孙斯对柳下季一向没什么好脸色。
孟孙何忌也道:“君上召你说话,还是快进去罢。”
柳下季知道,自己要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便不再言语,朝二卿一鞠后趋行而入。
入寝宫后,鲁侯的恼怒果然已经消了,他和蔼地扶住了柳下季,往日也就此人还有些尊君的表现,是鲁侯想到能倚重的唯一人手。
“下臣无德不悌,才导致柳下氏出了个谋逆大盗,有辱于先祖,有罪于鲁国,请辞司仪之职!”
“盗跖作乱由来已久,司仪也冒险去劝说过,不是被他赶回来了么,还扬言再去就要割你的心肝做脯,可知这次不关你事。”
安慰后,对于辞官的请求,鲁侯没有断然拒绝,也没有同意。反正他愿不愿意,这事情也是季氏孟氏说了算,索性哼哼哈哈一通后直接跳过,转而对柳下季叹息道:
“诗言: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此次阚陵危急,季氏和孟氏竟然还是百般推脱,不愿意出力去救,要知道,桓公不光是寡人先祖,也是彼辈的祖先啊!最后还是赵大夫一个外人出面扶危救难。”
说到赵无恤,鲁侯叹了口气:“可惜,他毕竟不是鲁国的世卿,而且年纪轻轻颇有野心,寡人如今委以重任也是无可奈何。何况他大概事先就已经与季氏、孟氏谈好了条件,孤这也是做一个顺水人情罢了。”
“赵大夫兵强而勇锐,阳虎之乱他出力不少,一定能迅速平定盗患!”
鲁侯对此不置可否:“事已至此,既然已经交给他去办了,一应事务季氏和孟氏自然会调遣提供,寡人失政,多说也是无益。”
说到最后,鲁侯已经有点愤愤不平了,经过被阳虎劫持、以及盗跖作乱两件事后,他觉得要是再事事依赖三桓,别说祖先之墓,恐怕连自己的陵寝都难保。莫不如乘着季氏虚弱的机会,想办法提拔贤明,谋图强君权之法!
“柳下司仪,你之前对我说起过治中都的贤士孔丘,若是他此次能够从盗患里活命,能否召来让寡人一见?”
……
十月七日鸡鸣时分,赵无恤骑马站在曲阜西门处,扫视着已经全部换了磨损装备,全体着甲的六百多武卒,还有四百余在城西临时募集的民夫邑卒。玄鸟旗帜已经由穆夏高高举起,城头不少鲁国士大夫在向下眺望围观。
托了盗跖声东击西的漂亮组合拳,托了季氏和孟氏相互掣肘的不敢外派兵卒,更是托了鲁侯担心祖陵被刨的万般无奈,赵无恤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比阳虎之乱前他计划的还要丰盛!
且不提明面上的钱粮兵甲,就说小司寇,这一官职地位不高,但权力却不小。
后世现代国家职权,主要是立法、司法、行政三种。但有趣的是,西周春秋之时,《周礼》规定的小司寇权职居然横跨这三大领域!
理论上,每年正月初一,小司寇要率领下属制定校正刑法,以简牍的形式向四方官府宣布,并将针对民众的五禁条文悬挂公布,这是立法权。
“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这是司法权。
“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这则是行政权。
因为要带兵索拿盗寇的缘故,军事上也有涉及。
地方基层上,小司寇能管理士师、乡士、遂士等负责处理具体司法事宜的属吏。
甚至还牵扯到了神权的一部分:小司寇可以辅助国君举行小祭祀,负责奉进犬牲。凡用裎祀祭祀五帝,负责给镬中添水。
虽然每样都只是沾了点边,但从古至今,中国官方某个单位拥有的权力和重要程度能到什么程度,从来就是看主事者能力决定的。
更何况,鲁国自从五十年前大司寇臧武仲不容于孟氏,出奔齐国开始,司寇署就不再设大司寇,而是由两到三个小司寇主持,无恤头上连长吏都没有,完全可以事事自己拍板做主。
从今以后,他对鲁国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能合乎礼法地进行干涉!
能暗暗设立新刑法,以新法为准绳约束自己的地盘,以剿寇之名扩军。
穷则龟缩种田,达则干涉朝局……
但那些都是长远的后话了,昨夜,柳下季出宫后立刻拜访了赵无恤,将与柳下跖有关的事情细细告知了他。
盗跖的性格如何?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何从一个大夫家的庶子沦为大野泽盗寇?柳下季第一次去劝说他时,都看到了些什么?
有了这些信息后,赵无恤对这次平盗患更多了几分底气,他朝城头已经去掉长冠,只扎发髻的柳下季拱手道:“多谢柳下大夫,无恤就此别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旌旗西指,浩浩荡荡千余人在晨曦中拔营而走!
第338章 黑云压城
鲁国地处泰沂丘陵,许多地方高低不平,只有几条并不太宽的河流相夹之处一马平川。中都和阚城就位于这个区域,汶水在其北,洙水、泗水在其东,大野泽又位于西侧南侧。
从曲阜去阚城,路径虽然不止一条,但比较宽阔平坦,适合大队人马行军的,只有先到中都,再绕向南方的那条涂道。
“若是走山林小道,一来我的武卒大多不是鲁人,对道路交通不熟,即便有当地向导指引,又如何能与在山林水泽里生活大半生的盗寇相比?若是在山坳狭窄处中了埋伏,悔之晚矣,所以持重起见,吾等还是先去中都,在城下击溃集合的群盗才是正途!”
在定下这个基调后,赵无恤全军开拔,出鲁城后渡过洙水,继续向西行。两天内走了百余里路,就进入中都的地界,离城邑只有三十里的地方。至此,时间已经是十月初九,中都被围攻了四五天。
“司寇,若是继续前行,傍晚时分可至中都,群盗入夜前要就食,一定十分松懈,吾等是否要……”
盘地而坐的临时军事会议里,在鲁城巷战里没打痛快的田贲如此建议,或许是受了赵无恤思维的影响,武卒上下都对野战更感兴趣,他一心想要让手下的掷矛兵来一场真正的厮杀,证明这一兵种的价值。
赵无恤闻言笑道:“看来之前一年里给汝等开的战后军议还有几分用处,连田贲也会分析形势了。”
众人大笑,赵无恤目光扫过在场的众军吏,见他们大多数人都跃跃欲试。临战不惧,这虽然是好事,但无恤却不由担心起最近在军中流行的一股风气来。
是啊,武卒在棘津之战大胜范氏家兵,甄之役完胜齐人,这次阳虎之乱,武卒也在鲁城里打出了威风,对郓城邑卒、季氏、孟氏私属的表现都不放在眼里。这一年来遇到的敌人无论强弱,都成了武卒手下败将,所以众人心态有些飘忽,有点骄傲了。
骄兵必败,这股风气必须刹住!
于是,他点了那个一直缩在人群后头,看上去老实稳重的青年,让他起来回话。
“子有,你认为呢?”
冉求手下那卒流民新兵都留在郓城,赵无恤也不让他闲着,差遣他和刚要到手的司士项佗一起,统领在曲阜城西征召的四百鲁人,跟随在战兵之后待命,所以也参与了会议。
在场众人都以为,冉求是孔子的学生,这些天里一直心焦老师安危,田贲的冒进提议一定会得到他的赞同。
但冉求也选择了稳妥起见:“司寇,古者师行三十里而舍,故兵法云,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武卒勇锐冠绝鲁国,但一日行五十里也有些疲惫,何况刚刚招募来的鲁城国人已经走不动了,不如先休整一夜,明日再去解中都之围不迟。”
赵无恤点了点头:“子有是个老成之人,他说的没错,百里趋利者厥上将军,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派去探查的轻骑很快就回来了,在弄清楚中都现在的情形前,先寻个地方扎营戒备罢。”
他随后又告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