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我为王-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这一刻,他暂时忘却了中原霸业,忘记了赵无恤,忘记了撩人心动的南子,他心里只剩下复仇,只剩下一个名字。

“勾践!”

第709章 越王勾践

勾践与夫差年龄相仿,是个三十出头的精壮男子,但他模样没有夫差英俊,长颈鸟喙,除了预先知道结果的赵无恤,以及间谍遍布越国的孙武外,恐怕没多少人知道越国太子的名字。

虽然中原人称他们为越国,但越人有自己的称呼:“于越”,就像吴国也有自己的称呼“句吴”一样。因为吴越的语言跟华夏本就不是一个系统,越语语音黏着连续而倒置,写出来是一个字的,常常读出两段音节,和后世的状语,泰语反倒更似。且越人无姓,就算对方是君主也常直呼名。

这时代也尚未有“越国是大禹后人”的传说,越人自己更没有史官记史,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南方土著,世代生活在这三江环绕之地。和中原第一次接触,是在周成王二十五年的成周之会上。那次盟会之后,周天子给越人空降了一群宗姬后裔做国君,他们就是吴国的先祖。

吴越的对抗,从那时候便开始了,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吴人其实就是华夏化较深的越人,而越人的文化则更为落后一些。

两国最初谈不上谁强谁弱,反正都是楚国的从属,可到了八九十年前,吴国在寿梦王的统治下,在晋人的扶持下,开始崛起。吴军不仅屡次击败楚国,在江淮拓展疆土,还不断进攻越国。毕竟两国距离太近了,迫于江海,处于五湖之间,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两国矛盾无法调和,加上晋楚从中教唆,遂成仇雠敌战之国,攻伐间互有胜负。

几年前,那时候勾践还小,他的父亲越王允常乘着吴师入郢,派兵袭击吴国都城,迫使吴国还师,这也是此次吴王阖闾伐越的借口。

吴师气势汹汹,越王允常病重,太子勾践便只能临危受命,代父出征。

在离开会稽前,久卧病榻的允常对他说道:“此番吴国大举入寇,兵力之盛前所未有。从前吴只以偏师攻越,越却可以用主力配合楚军伐吴。可如今楚国已残,越国只能独自面对吴军,我看阖闾是想一战灭越啊!”

吴越两国的国力相差实在太大了,越国国土不到吴国的三分之一,而人口也不及吴的一半,仅有三四十万人。面对吴王阖闾气势汹汹的三万大军,勾践征调了城郭之民和部落之民,也不过凑出万余人,处于劣势,更别说吴军都是由孙武训练,杀得楚国人仓皇而逃的老卒。

所以越王甚至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允常打算着,一旦无法抵御,就带着都城的国人退到会稽山,甚至坐船逃到偏远的“外越”去。

“甬句东是海外的大岛屿,足足有几十里长,而南方瓯越人的地域,更是丘陵森林遍布,吴国人要的只是会稽以北的平地,只要吾等愿意退走,南方之大,总有于越人的容身之地……”

但勾践不愿意,他觉得,一旦被吴人赶下海,或者遁入山林,越国肯定会分裂零散,于越人恐怕再也回不到会稽山和浙江,永远无法祭祀祖灵了!

所以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前往,诸稽郢为大将,灵姑浮为先锋,畴无余、胥犴为左右将军,万余锐兵也人人悍不畏死,这就是越人的习性,后世江南书生软绵绵的性子,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

谁想檇李一战,他们竟奇迹般获胜了!这之后吴国人灰溜溜地退走,听说是吴王阖闾死于军中!勾践担心遇伏,也没有深追,留下诸稽郢驻守国境后,便回会稽去了。

直到途径浙江入海口时,勾践依然觉得这是场梦。

“我竟击败了横行江淮的吴军,还杀死了吴王阖闾……”

这一下,勾践可算是体验了一把什么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隆冬十二月初,北国已经是一片银装素裹,南方的于越却依然一片苍翠。

此处是浙江的入海口,被称为“会夷海”的地方,这也是越人捍卫国都的北方险隘。倘若八月秋水时至时来此,就能看到海潮昼夜再上,奔腾冲击,声撼地轴的奇景了。

勾践带着于越人沿海岸线北上,又沿着海岸线归来。越卒断发文身,错臂而左衽,将吏身穿皮甲,普通士卒则披着“卉服”,也就是以草编织成遮体的衣物。越地多雨潮湿,夏天骄阳似火,冬天也不怎么冷,所以一年四季都戴着竹篾编成斗笠,脚上跣足,却走得比穿鞋还快。

刚渡过浙江,他们便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得知勾践击败入寇的吴人,浙江两岸的越人城邑、部落之民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看向勾践的目光中满是崇敬,这种万人拥戴的礼遇,让年轻的太子心中产生了微妙变化。

然而这只是开始,第二天早上,他们终于回到了会稽城,这里也已经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城门开了,城内的越人纷纷走出。

勾践和越兵被他们簇拥在中间,裸身的童子们跟在马匹后面奔跑,欢呼雀跃。这里没有中原的举袂拱手,来自四面八方的于越人们用各种稀奇古怪的部族方言他呼喊。巫祝披着兽皮,戴着野鸡的尾羽,敲击着铜鼓,围着勾践跳舞。无数相貌美艳的越女跪求他垂帘,好诞下英雄的子嗣。

勾践则左顾右盼,朝众人微笑,触碰举起的手,并任由下跪的人摸他俘获的驷马、战车和轮子。

越王允常也站在城头,笑着看儿子享受这份荣誉,他战胜了强大的吴国,让于越避免亡国灭种之灾,这是勾践应有的回报。

直到一声异样的呼唤响起,允常的笑容才凝固在了脸上。

“王!”一个皮肤棕褐的于越人朝勾践呼喊,似乎是个渔民,他肩上举着个孩子,一个小男孩,他正是崇拜英雄的年纪,也学着父亲,用尖细的嗓音高呼着同一个词。

“王!”

仿佛受到了传染,其他越人也跟着应和。“王!”他们叫道,向勾践匍匐,向他跪拜,仿佛他就是于越的国君。

这诵喝声渐渐增强,渐渐蔓延,渐渐膨胀。响亮的合声惊吓了坐骑,也吓到了出城迎接的越人贵族。

还不等他们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携李之战里立下大功的灵姑浮也举起了金戈高呼勾践的名字。

“于越兴,勾践王!”

畴无余、胥犴,以及勾践带回来的数千越甲抽出了武器,敲击着藤盾齐齐呼喊起来,他们将勾践簇拥在中间,称他为王!

勾践心中激荡,望着拥戴自己的甲兵和国人,又抬头和越王允常的目光对撞,他过去从未敢这样直视父亲的眼睛过。

王是越人对首领的称呼,一个邦国,只能有一位王,一如一个家里只能有一个主人。

而越人,只认强者为王!一个战胜了强敌,年富力强的英雄,和一个久病在床,不能提兵保卫邦国部族的老者,他们很快便做出了选择。

一切像是事发突然,又像是蓄谋已久,是夜,越王允常突然宣布退位,他带着几位夫人和亲信,登会稽山为祖灵守祀,直到一年后死去,他再未下来过。

而太子勾践,则在举国人的支持下,在会稽城顺利登上了君位。自此以后,越王勾践之名,同他大败吴军,斩落吴王阖闾的事迹一起,开始传遍天下……

……

“于越败吴于檇李,吴子光卒!”

当这个消息传到楚国时,已经是第二年春天了。谈吴色变的楚国贵族又惊又喜,据说身在载郢的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公然在大殿上恭贺楚王熊珍,说楚国终于少了一个心腹大患。熊珍则泪流满面,亲自去祖陵祭祀,告诉先祖这个喜讯。

他们同时也第一次听说了“越王勾践”此人,不少楚人因为吃过吴国的苦头,对替自己出去仇敌的于越之君心生好感。子西甚至提出,应该像当年晋人联吴攻楚一样,可以派遣使者去联越制吴。

消息随着春风一起向北传递,除了载郢外,楚国的其他都邑也在为此事庆贺,方城以北的叶县也不例外。

一辆风尘仆仆的马车停在市井之外,听着随从在耳边通报的消息后,端木赐微微皱起了眉。

“吴国大败,吴王阖闾死了!?”

刚进楚国不久就得知了这消息,端木赐倒是没有惊,也不会喜,只是心中充满了疑惑。

在制定伐交战略时,端木赐曾提醒赵无恤,说吴国不可不防。一方面晋侯与吴国依然是盟友关系,知伯可能会向吴国求助。另一方面,吴国因为宋、鲁、泗上的缘故,对赵氏已经产生了敌意,若他们乘此机会挥师北上,那赵氏就彻底陷入包围了。

“在灭亡越国之前,吴王是不敢轻易北上的。”当时赵无恤笃定地说道。

“以吴国的国力和强兵名将,灭越应该不难吧?”子贡毕竟没去过吴越,光靠两国的个头的名声就做出了判断。

赵无恤却不这么认为:“当吴国以为自己的主要对手是楚国,是北上中原时,或许真正能让他们栽大跟头的恰恰是越国,子贡可别小看于越人的悍勇和韧性。”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提防还是要有的。所以在说服郑国西进后,你还要去楚国走一趟,若吴国真的迅速灭越,图谋北上,吾等便有联楚的必要了。若吴国反被越国击败,甚至死了国君,那他们对宋鲁的威胁就暂时消失了,你到时候见机行事便是。”

末了,赵无恤还轻声说了一句:“只希望这次,勾践不要让我失望……”子贡茫然,忙问勾践是谁,赵无恤却不答了,等他下来一查,才知道是越国太子,名声不显,似乎是个小角色。

结果,这个“小角色”的确没让赵无恤失望,他做下的事让天下人侧目,也叫子贡越发想不通。

他凭借做商贾时过人的臆价能力,可以通过分析天时地利、邦国形势的“庙算”预知一些事情,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可让子贡咋舌的是,自家主君却已经到了料事如神的程度,这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吧!

不过子贡来不及去细思此事了,他这次来楚国也有重任在肩,是为了游说叶公子高,怂恿他与郑国为难的。

同时赵无恤还神秘兮兮地叮嘱说:“楚有材,晋用之,楚地有许多隐居的士人和家道中落的贵族,你若是遇到有才干的,记得给我带几位回来,尤其是名为范蠡,文种者!切不能放过!”

第710章 陶朱

楚国是最早推行县制的国家,两百年前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

其中在方城以北的地区,分为四个县:叶县,鲁阳县,东不羹,西不羹,都是能出兵数千人的大县!

叶公沈诸梁的职责,就是以叶县县公的身份,统辖这四县之地,组织起楚国的北部防线,说他是楚国封疆大吏亦不为过。

观其行政,本以为是个老成稳重之人,直到端木赐进入叶县县寺,才发现这位封疆大吏出奇的年轻。

叶公子高大概三十岁左右,模样清美俊雅,他穿着楚式的宽袍大袖,右衽佩印,端坐于堂上显得气度沉稳。

子贡惊讶于叶公不过而立之年就能统领一域,而叶公也在诧异这位不速之客的年轻。

“客便是驰名中原的陶朱?”

“陶朱”,是过去几年里在陶丘悄然崛起的神秘商贾,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据说他善于经商,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所以三散家财,又三次成为千金富商。而且此人手眼通天,无论是赵氏的马匹、瓷器,还是鲁国的缟,宋国的漆器,吴越的铜锡,莒国的盐都有所涉及。

因为经营广泛,所以和扼守楚国北大门的叶公也有一些贸易上的交集,陶朱将赵氏交予他专营的货物运进楚国,再从楚国购买金、铜锡离开。由于此人在赵氏、鲁国与楚国之间贸易的重要性,所以过去几年里,他甚至被叶公赠予了错金的“叶公子高节”,允许陶朱的商队在进入楚国时,水陆两路运输货物可以减税。

叶公本以为陶朱至少也是个四五十岁,老谋深算的商人,谁料带着“叶公子高节”来求见的人年纪还没自己大,而且容貌儒雅含蓄,竟丝毫没有铜臭味。

他微微皱眉,有些难以置信。

子贡却坦然一笑:“小人正是陶朱。”这是他在陶丘经营侈靡之所,营建商队时用的名号,还是赵无恤替他起的,子贡也不知道有何深意,就这么用了。

叶公啧啧称奇,随即问道:“不知客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造访叶县又有何事?”

“小人从朝歌来,到载郢去,之所以在叶县停留,是因为途径郑国时看到一件事,想要来告知叶公。”

朝歌如今在赵氏控制之下,叶公子高大致猜到了这位“陶朱”服侍的君主是谁,他问道:“不知客要告诉我何事?”

子贡举袂道:“途径新郑郊外时,突见郑国大军云集,我一打听,原来是郑国卿士游速在召集兵卒,演练战阵。”

听到游速两字,叶公眉头一跳,不由想起几年前游速乘着他去勤王攻吴时,帅郑师五千人突袭叶地,灭了迁到叶地的许国社稷。等沈诸梁归来时,只见满目疮痍,郑国人烧杀抢掠一番后退走了。这件事之后,他才被封在叶县,代替许国为楚守备北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沈诸梁虽然不知道这句话,却懂这个道理,他统辖的这四县之兵,主要的防备对象正是郑国和晋国!

可他却不动声色地说道:“春蒐本是常事,何足为奇?”

“如今正是农忙的一月,连中原的齐晋赵鲁都没有开战,都忙着耕种,郑人却偏偏挑在这时举行春蒐,随后大军烟尘更是往西南面去了,小人觉得此事蹊跷,故前来告知叶公。”

沈诸梁沉吟片刻后,唤来手下在耳边说了如此这般,等随从离开后,他才正色对子贡道:“客觉得自己是弦高么?弦高本是郑人,为的是郑国黎民社稷,客又是为了什么目的将此事告知于我?”

“商贾的足迹不分国界,但作为官商,却也有效忠的主君。小人正在为赵氏做事,郑乃楚国和赵氏共同的敌人,郑人在南方边境上蠢蠢欲动,小人便同仇敌忾了。”

“如此说来,你的身份不是客商,而是赵氏的说客了?”

“也是楚国的朋友,这个消息是赵氏的礼物,我家主君希望借此与叶公结交。”

“仅此而已么?”

“仅此而已。”

这位“陶朱”回答得不卑不亢,沈诸梁再度沉吟,过了一会才说道:“请客人下去馆舍休息,待消息证实后,再厚谢不迟,客可有不便之处?”

子贡笑道:“无妨,我正好能在叶县结识一些楚国的士人和商贾,身为行商,在各地多一些朋友,也是件好事。”

叶公矢状胡须下的薄嘴唇头一次露出了笑容:“我虽不如赵卿有食客三千,可宾客也不少,我会向客引荐一些楚国士人,只希望客回到朝歌后,不要在赵氏君子面前嘲笑我的待客之道。”

……

之后几日,子贡一直居住在叶县的馆舍里,周围被叶公派遣的亲信监视着,只是偶尔被邀请与叶公同游县中,与叶公府中的食客结识。

叶县位于方城以北,过去是申、叶等诸侯分封于此,被楚文王征服后,南方的楚人才陆续迁徙进来,与原来的姬姜城郭之民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此处既有楚国的飘逸勇武,也有中原的礼乐文质。

在叶公的经营下,叶县可谓人文荟萃、经济发达,楚国贵族和士人们头戴高冠,宽袍大袖。可一旦有事征召时,却又能换上一身紧身的皮甲,带剑从军。

可惜的是,一般楚人的方言,子贡大部分都听不懂,如闻天书,所以从旁人谈论中能获取的信息极少——固然这时代已有“成周雅言”作为流通语,但除了要与中原沟通的行人,以及一些要出席外交场合的贵族,寻常的楚国士民又有谁会去学这个?

时值一月中旬,北方在这个季节天气虽然转暖,但依然有些乍暖还寒,南方则开始湿热起来。所幸方城之外的气候与鲁、宋倒是没太大不同,子贡尚能适应。

这一日,子贡再度被叶公邀请,准备出去赴宴飨,他披了一身薄衫,跟着来接他的几名叶公亲卫穿过叶县市井,朝叶公府邸走去。他曾试着与这几人交谈过,然而几人都是彻头彻尾的本地人,只有带头的那位能粗通雅言。

一条水波澄清的溪流源出地下,潺潺南流。他们缘溪堤而行,穿过小半个县区,路过县中的“市”,再往前不远便是叶公府了。

路经“市”的时候,子贡习惯性地瞥了一眼,因为朝市已过,夕市未到,所以中并不显得热闹,不过也不冷清。

恰在此时,却见一位年纪四旬左右,头戴高冠,脚踏布履的楚国士人笑吟吟地朝他走来,左手拎着一条鱼,右手则扶着腰间的长剑。

看到这人,那些叶公亲信纷纷与他打招呼,态度恭敬。

此人子贡有点印象,是常出入叶公府中的食客,给子贡的感觉就是虽其貌不扬,但胜在丰姿俊爽,让人一眼难忘。

他们平日没机会说话,也不知姓名,但这次那人却径直走到子贡身边,亲热地执起子贡的手,说了一句少有人听得懂的鲁地方言。

“子贡前脚刚去郑国说服郑人西进,后脚就来叶县告知叶公此事,如此两面三刀,恐怕是想要借楚人的剑,替赵氏拖延住郑国东进的步伐吧!你骗得过别人,却骗不过我!”

此言一出,一时间唬得子贡大惊,只以为自己的使命已经暴露了!

第711章 叶公好龙

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有跟孔子长期相处过的人才知道,他其实是挺好口腹之味的。跟在夫子身边耳渲目染,子贡从他身上学到的不止是学问和做人,还有对食物的挑剔。

加上他富累千金,行商遍尝各地佳肴,所以对食物的讲究越来越高,即便出门在外,也要效仿夫子的“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食物须得色香味俱全,“失饪不食”,庖厨要手艺好,烹饪方法得当。

可若心中有事,无论摆在眼前的美食如何诱人,他都没心思下箸。

比如说现在,参加完叶公的宴会之后,子贡回到了馆舍中属于他的那座小院,楚人庖厨已经做好了鳖羹和炙鱼,香气扑鼻,但子贡却无心下咽,而是谨慎小心地盯着对面案几后大快朵颐的人。

“这条鱼是老夫起了一早,在溪水边亲手捕到的,莫非是做法不合子贡口味?”

咀嚼停了,那人饮了一口酸浆水,盯着子贡似笑非笑,他正是早间在市井外撞到子贡后,故意在子贡耳旁道破他使命的神秘士人。

“他是何人,又是怎么知道我出使郑国的?”子贡做事一向不留尾巴,以赵氏行人的身份去了新郑,随即又返回宋国,在商丘改易行装后秘密南下,还故意挑着郑国刚刚出兵,楚国尚未反应过来的节点。

但以上种种,对面这位中年士人却似一眼看穿……

要不要设法杀了他?他瞥了一眼门外,子贡带来的几名亲随中,也有赵氏黑衣侍卫,动武起来也是一把好手。

但子贡很快就否定了这想法,叶县是叶公的地盘,若一时冲动,反倒会为此次出使横生枝节。

何况此人不当着叶公的面揭穿他,反而暗中用楚人听不懂的鲁国方言指出,随后又跟子贡说宴飨后于馆舍中见面,此事或许还有转机。

随着谈话的进行,子贡心里却越发忌惮,此人谈吐不凡,简直是博学广闻,无所不知,不过只要他是个凡俗之人,做事就一定是有目的的,或为财,或为名……

于是他苦笑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先生就不要再明知故问了,虽不知你究竟有什么目的,但来者是客,敢问如何称呼?”

却见那人放下箸匕,朝子贡举联袂道:“也不瞒子贡,老夫是宋国人,以辛为氏,字文子!”

……

“辛文子……莫非是人称计然,在濮上隐居的辛文子!?”

“然,正是老夫。”

子贡这下又惊又喜,“先生可让我家主君好找!”

辛文子的祖先乃是晋国流亡公子,到宋国已经有好几代了,渐渐湮没为士人。据说此人自小非常好学,求学于成周守藏室,通览群书,年少时便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曾为乐氏计吏,故又称之为计然。

他年长后辞去官职,只管游山玩水,是很著名的一位隐士,赵无恤在宋之乱时曾抽空去了趟濮上,却扑了个空,只遇见了计然之友楚狂人接舆。但他后来却对计然在濮上的无心插柳就让那处穷乡僻壤日渐富庶而赞不绝口,下了一定要让此人出仕的决心。

之后孟诸之战,却有一位神秘的渔父,自称替计然来答谢。他给赵无恤指出了草泽里的一条近路可以攻入郑军侧翼,期间还让桀骜不驯的盗跖心服口服,事成后又突然消失。事后赵无恤猜测,那个渔父,大概就是计然本人!

所以赵无恤之后又拿出三顾茅庐的态度数次去拜访,却只看到人去屋空,计然已经不知所踪,遍寻宋国也找不到。

“原来先生是来了楚国,难怪怎么找都找不到……”若是此人的话,的确有可能看穿子贡的谋划。

计然笑道:“是我考虑不周,愧对了赵将军的一番好意。老夫跟着友人来云梦游玩,顺便找了个传人,想从叶地回宋国,却被叶公盛情挽留,无奈只好住下,一呆就是小半年。”

“先生现在是叶公食客,为叶公做事,今日来见小子,也是叶公的意思?”子贡又谨慎起来,若计然死心塌地为叶公做事,那他这次借刀杀人之计恐怕要半途而废了。

计然却摇头道:“叶公并不知情,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