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艘航母去抗日-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远问道:“我们能不能想办法人工干预天气?”
袁亦说道:“干预?怎么干预?天气现象源自于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太复杂了,根本做不到人工干预。”
林远又问:“不是有人工降雨吗?不算人工干预吗?我们能不能制造一场强风出来?”
袁亦无奈地笑道:“那只不过最简单最初级的,再往上就不行了,制造强风暴这种事情,想都不要想,我们既然都已经来到这个时代了,就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了,我们国家的确在秘密研制气象武器,可是砸了上百个亿进去,最后的成果只能用在天气预报上。”
林远无奈地说:“那我们能不能监测到强风暴?比如说,提前一段时间就能知道有强风。”
袁亦说道:“这个嘛,我想想,差不多可以,我们的技术可以监测到产生强风的对流强风暴,并且能够知道对流强风暴的速度和运动方向,从而对它进行预测。”
林远说道:“那好,如果你们发现这个东西,务必通知我。”
放下通讯器,林远心想:“先等等,如果老天爷能借风给我,我就能顺利地攻占山头阵地。”
在远处的大海上,北京舰上的气象雷达功率全开,电磁波在古老的白山黑水之上穿行着……
第220章奇兵攻山
林远并没有等待太长的时间,第二天上午九点的时候,袁亦就联系了他:“我们发现了能产生强风的对流风暴,预计一个小时后,对流风暴的前锋会抵达你所在的位置。”
林远问道:“确定吗?”
袁亦说道:“当然,我们对于强风的探测是基于风暴结构和数值模拟计算的,根据现代气象学家的研究成果,强风的对流风暴结构的雷达回波图是有一定结构的,我们的气象数据库中有大量的数据,通过这种比对,我们发现了这种结构。”
林远又问道:“那从技术角度上讲,风向和风力能够预计出来吗?”
袁亦笑道:“你没听过天气预报发大风蓝色预警,红色预警的信息吗?风力和风向是可以预测出来的,国家气象局使用的是气象卫星,他们的探测精度要比我们使用雷达的要高,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预估出来的,我们预计这次风向是西北,风力在七级。”
林远关上通讯器,把熊铁生找来,说道:“军中战士可有擅于攀爬的吗?”
熊铁生面有难色,惭然道:“这个嘛,属下不太清楚。”
林远问道:“那你们有从小是在大山里长大的兵丁吗?”
熊铁生面上更难看了,说道:“属下也不知情。”
林远无奈地问:“那你们兵丁都是哪里的人?”
熊铁生这回可算答上了,说道:“大都是我们湖南子弟。”
林远心想:“有道是‘湖广熟,天下足’,湖南大都是平原地带,与湖南挨着的贵州,号称‘地无三里平’,那些的兵力想必攀爬技艺高超。”于是林远又问:“那可有贵州的兵丁?”
熊铁生说道:“有是有,不过……”
林远说道:“不过什么?”
熊铁生笑道:“这群贵州人可是伙夫,哪能打仗!”
林远听他说“贵州人”三个字的时候,神情甚是轻蔑,铁字军属于湘军,军中将官士兵大都是湖南人,所以外省人在湘军里很受欺负,地域歧视是中国自古而来的顽疾,直到二十一世纪,还屡见不鲜。
林远说道:“快和我去见他们。”说着拔脚就往军营走。
熊铁生跟在林远身边,一边走一边说:“林帅,您不会是想从山的西北侧攻击吧,这一侧连路都没有,而且上面也有日军把守,爬上去多少人就得死多少人啊!再说,让人知道属下用火头军打仗,还不让人把大牙笑掉了!”
林远说道:“火头军怎么了,薛仁贵当年就是火头军!”薛仁贵是隋唐名将,在唐军与突厥铁勒部落交战之时,三箭射杀敌人三员大将,敌军随后溃逃,时人有诗赞之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这熊铁生与张镖不同,他不喜听书,所以完全不知薛仁贵是谁。
到了伙房外,只听里面几个人正在发牢骚:“他娘的,今天嫌菜咸,明天又嫌淡,那些湖南人比婆娘还麻烦!”
林远推门进去,只见里面坐着十几个人,正在把白菜上的烂叶摘掉,再把烂叶砸进筐里,似乎这样就能把不满扔掉一样,十几个人一见林远和熊铁生,连手中的白菜都顾不上放到一边,扑通扑通跪倒,为首的说道:“属下迎接来迟,望大人恕罪!”说罢,连连求饶。
林远让他们起身,笑问道:“你们可会爬山吗?”
为首的那个手里拿着烂菜叶子,说道:“回大人,小的们打小就在山里面长大,挑个水都要爬上几里的山路。”
林远笑道:“好!你叫什么名字?”
为首的说:“小的姓柳,在叔伯兄弟里排行十九,故此叫柳十九。”
林远问道:“想打仗吗?”
柳十九犹豫地问:“要是立了功,是不是就没有欺负我们了?”
林远笑道:“当然!”
柳十九面露喜色,说道:“咱们兄弟,早就不想让人欺负了!”
林远说道:“把你们的人叫上!我们就要打仗了!”
熊铁生连忙阻拦,说道:“林帅,他们可连打枪都不会!”
林远笑道:“他们暂时用不上打枪。”说罢,转头问柳十九:“你们要什么兵器趁手?”
柳十九说道:“我们当初在家的时候是猎户,用猎叉打活物,用砍刀切肉,有这两样东西就行了。”
林远笑道:“猎叉可没有,不过砍刀还是有的,而且猎叉太长你们也用不上。”于是吩咐人给他们准备了砍刀,带着他们绕到了高地的西北侧。
这里的山路更加难走,想要上去非手脚并用不可,林远指着那半山腰的日军阵地说道:“看到那里没有,那里的日军不超过百人,而且都是在山洞里,日军的枪有一米来长,所有在里面肉搏的话他们不占便宜。”
柳十九看着那弯弯曲曲的小路说道:“林帅,我们能上去吗?他们不得把我们打死!”
林远笑道:“等会你就知道了,他们打不到你们。”
话音未落,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卷起一阵沙尘,很快,满耳尽是风声,满眼尽是风沙,身边一颗腕口粗的小树竟然“咔嚓”一声折断!
此时的风速,已经达到了十五米每秒,这样的风速,足以在海面上掀起五米高的巨浪,尽管林远离着柳十九很近,可是他只能大声叫道:“现在,冲吧。”
柳十九他们冲到山下,手脚并用,往山顶爬去,对于他们这些每天在大山上爬上爬下的人来说,这点小坡根本不算什么!
狂风卷起沙尘,把能见度降到了二十米,所以在柳十九他们攀爬的初期,日军根本看不见他们。
看着柳十九等十几个人消失在沙尘里面,熊铁生不免心中困惑,等到离得近了,日军不还是会发现他们吗?
可是熊铁生忘了一点,他们是顺风进攻,日军是逆风防御,卷着沙土的十五米每秒的大风,对于那只准星后面的眼睛来说,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日军在掩体后面,看到有清军士兵冲了上来,一个少尉立刻命令开枪,一个日军士兵举枪瞄准,想要把清军士兵打下去,可是眼睛刚凑上去,就感到眼睛一阵刺痛,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用手去揉,泪水把沙子冲了出来,再次瞄准的时候,风沙又让他闭上了眼睛,他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胡乱开了一枪。
其他日军士兵的情况也差不太多,少尉眼见着日军都开冲到掩体边上了,急中生智,命令道:“把石头推下去!”
这一招实在是太妙了,石头可不用瞄准!
日军士兵连忙把大大小小的石头扔了下去!
柳十九眼看着要冲上掩体了,突然见到上面掉下几块大石头,还没想出如何应对,身边一个兄弟已经被砸中,惨叫着摔了下去!
第221章猛兽出笼
柳十九来不及难过,一块大石头就来到了面前,他身边都是山壁,无处可躲,情急之下,挥手抽出背上的砍刀,往面前的山壁里一插,右手握刀把,左手托刀身,双脚抓鞋底,全身贴山壁,耳轮中只听得“当啷”一声,柳十九只觉得全身一震,两条膀子一片酸麻,再看那块大石,被钢刀一挡,离开了自己,向着边上落了下去。
柳十九心中一喜,仗着这股死里逃生的劲儿,把砍刀往嘴里一叼,“蹭蹭”几步,爬上了最后的几米,刀交右手,左手一按沙袋堆,腾身一跃,跳进后面的山洞,右手刀起处,日军少尉身首异处!
柳十九可没听说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可是这个道理他懂,当年在家打狼的时候,要是把狼群的狼王打死,就省事多了,可是他文化程度太差,认不出日军里谁是头,但是那个少尉也是倒霉催的,站的地方只好是柳十九进来的地方,一眨眼脑袋就没了。
其他的日军士兵急忙反击,可是他们又有一点吃了大亏,那就是为了保证射击精度,他们在掩体里的时候,步枪是不上刺刀的,这时要肉搏了,拿枪口可捅不死人,于是一个日军士兵只好把手中的步枪当做一条铁棒,向着柳十九抡了过去。
柳十九虽然没有练过武术,可是打猎的经验让他的反应比一般人快得多,他侧身躲过,一刀砍翻了那个日军士兵,这个空当,其他的清军士兵也跟着冲了上来,十来个日军像一堆菜刀下的土豆,被砍得七零八碎!
柳十九带着人就往山洞里面冲,林远事先交代过了,为了避免伤亡,不要冲得太猛,可是杀得兴起的众人不管那些,嗷嗷叫着冲了进去。
柳十九这个缺口一打开,更多的清军士兵跟着进来了,另一侧的日军没想到清军从背后冲了上来,猝不及防,很快被全部歼灭,清军随后占领了这座山。
清军派人回来报信,熊铁生闻讯大喜,对林远说:“林帅,攻下了这座山,可得好好庆祝!”
此时的风没有一丁点减小的意思,林远听着熊铁生大声地吼叫着,心中一动,连忙说:“快带着人,破了日军的铁丝网和壕沟!”
铁丝网可不光是在两根木头之间拉上铁丝,那铁丝上,每隔几十厘米便有一个用铁丝扎成的刺团,人要是碰在上面,速度慢是一道口子,速度快了就是一条肉!
所以铁丝网可以有效地拦住步兵,日军的铁丝网在后面战壕士兵的射程范围之内,如果清军前去拔掉铁丝网,必然会被战壕和高处地堡的火力杀伤,而现在,风卷狂沙,能见度很低,正是去除铁丝网的绝佳机会。
百十个精干的清军士兵,拿着大斧子,在风沙的掩护之下,摸到了铁丝网边上,抡起斧子,向着木头桩子狠狠砍去,那些木头桩子并不是很粗,几斧子下去,那些桩子便被砍断了。
那些铁丝网并不是完全是一整片的,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缺口,木桩子一倒,铁丝网没有了依托,跟着倒了下去,于是清军士兵就在日军的防御圈上打开了五处大口子。
这些口子一开,又有三百清军,扛着沙袋,冲进铁丝网,在壕沟边上,把沙袋扔进壕沟,这些沙袋落到坑底,有的被尖利的木桩子刺穿,挂在了上面,沙袋一多,三米深的壕沟,就被填平了。
这样一来,相当于清军是在日军精心部署的壕沟上搭了一座桥!
用沙袋填平壕沟,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可是历史上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些壕沟往往都在对手的射程之内,想要填平壕沟,难免付出大量伤亡。
多亏了这场大风,清军不流一滴血,就破解了日军的两道防御等到风停的时候,清军已经占领了这座山。
清军占领了掩体,日军的增援部队随即从山下开始了反攻,可是这山易守难攻,日军除了多了几具尸体,什么都没得到就撤退了回去。
林远来不及奖励柳十九等人,更来不及解除湘军中的地域歧视,他见到山头一攻下来,立刻命令,修建炮阵地!
就在士兵们忙着把迫击炮搬上山腰的炮阵地的时候,吴元恺见到熊铁生的部下立了功,不甘落后,找到林远,说道:“林帅,您可是要进攻了吗?能不能让我的恺字军来主攻?”
林远欣然应允,吴元恺问道:“那我们应该准备些什么?”
林远想都没想,随口说道:“回营睡觉!”
吴元恺惊讶地问:“您说什么?”
林远笑道:“我们会在晚上攻击,所以,让你们的人回去好好休息。”
夜幕垂临,没有一丝的风,山头上已经架起三十门迫击炮,成堆的炮弹就放在日本人开凿好的山洞中,观察员已经解算好了诸元,各炮也瞄准完毕,只等进攻!
地面上,恺字军的骑兵营蓄势待发,一会儿,他们将要快速冲击阵地,在这场战斗中,他们担当的是踹门人的角色,他们身后,是恺字军和铁字军中选出的一千精锐步兵!他们将会占领战壕,准备接下来的进攻!
凌晨两点,林远对炮兵阵地下达了炮击的命令,总攻的号角吹响了!
林远设计的迫击炮,经过多项试验,通过炮弹的散射分布规律,得出了一千米左右距离,风速较低的条件下,炮弹的命中概率在百分之七十左右,这样算下来,要想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的命中率,只需要两枚炮弹就足够了。
一个个凄厉的呼啸声划破静夜,伴随着它的,是日军刺耳的警报声!
日军在战壕和地堡里值守的士兵笑道:“看啊,支那人又来送死了!”说着,供弹手把弹链的子弹放进供弹口,等着清军的冲锋。
这时一枚炮弹在地堡身边爆炸,在爆炸声中,一个日军士兵笑道:“可笑的支那人,他们能打得动我们的地堡吗!”
一枚炮弹倾斜着落在地堡顶上,弹头的壳体一瞬间就被撞碎了,里面的黑索金炸药向一块扔在石头上的面团一样,被压扁在地堡上,此时弹尾部的引信开启,点火药,传爆药忠实地引爆了炸药。
一瞬间产生的应力波的压力高达十亿帕斯卡,这个数值比混凝土的屈服强度要大上几个数量级,应力波在混凝土内部传播,所到之处,混凝土永久地变形,在地堡的内壁上,几块硕大的石块,从上面崩落下来,带着一百五十米每秒的速度,射向日军!
碎甲弹,像一只无人可挡的猛兽,终于离开了牢笼!
第222章土崩瓦解
应力波在固体里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波,所以地堡里的日军士兵在听见爆炸的声音的时候,应力波崩落的碎片就已经飞到了。
碎片先碰上棉衣,它吸收了一部分碎片的动能,不过这并不足以降低碎片的致命性,棉衣瞬间就被撕开,碎片钻进皮肉,在撞击到皮肤的时候发生了破裂,一大块碎片被打散成了几个小块,这样无疑增加了碎片的杀伤力!
这些碎片在穿过人体的时候,留下的是一个血肉模糊的大窟窿,窟窿里面的人体器官都被打碎!被打中的人必死无疑!
日军为了筹备奉天防御战,特地购进了大量的机枪,以保证每个地堡一挺,这样一来,每个地堡都是一个杀伤力强大的机枪阵地,每个地堡里面有五个士兵,两个机枪手,轮流操作机枪,两个供弹手,还有一个是观察员,用来观察大面积目标。
这样一来,人员的站位就有了一定的重叠,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成为另一个的肉盾,所以,尽管地堡被碎甲弹击中,还是有很大希望保持杀伤力。
可是碎片不全都撞在人身上,那些没有撞上的,就以高速撞击在地堡的内壁上,在内壁上留下大大小小的坑之后,改变方向继续飞,尽管在撞击之后速度有所降低,可是依然具有杀伤力,这样一来,碎片就像是在地堡内织出了一张死亡之网,让每个人都无处可逃。
林远并没有按照常规下炮兵命令,就像他之前指挥定武军炮兵那样,而是下了一个很灵活的命令,那就是,由炮兵的指挥官分配由哪门炮打哪个地堡,唯一的要求就是,每个地堡必须被命中一次。
在林远准备攻击的地段上,日军修筑了四十七座地堡,所以,清军特地准备了四十七名观察员,每个负责一个地堡,在地堡被击中的时候进行报告。
林远焦急地等待着,炮声响起之后十五分钟,炮兵指挥官报告:所有地堡均被命中,林远随后下令,第一批五十名骑兵,分五路,向日军壕沟之后的战壕攻击。
吴元恺在一边听见林远下这样的命令,惊讶地想:“这样的话,人不是太少了吗?哪能攻得下来!”
可是战场只有一个指挥官,情况不容吴元恺多嘴,只见五十名骑兵跃马而出,向着壕沟冲去,他们冲的是一条弧线,因为冲直线的话很容易被对手杀伤!
骑兵的出动很快被日军发现,两枚照明弹升上天空,映得暗夜一片雪亮,战壕里枪口的火光好像夜空里的星光那般闪烁起来,不过步枪对于骑兵的打击效果实在是太有限了。
正在这时,几座地堡里吐出了一串串火舌!
原来林远命令下的这五十名骑兵,正是这些地堡的诱饵,他们,不过是想要侦察出哪些地堡在打击中漏网了而已!
林远给身边的传令兵做了一个手势,那个传令兵拿出一门锃亮的军号,吹了起来,那些骑兵一听,拨转马头就往回跑。
炮兵阵地于是开始新的一轮炮击,那些暴露了自己位置的漏网之鱼在这一轮的打击中彻底落网了!
林远随后命令,迫击炮向下,攻击日军地堡下面的位置!
碎甲弹的弹体,相比于同口径的榴弹,要粗上一截,这样碎甲弹可以装填更多的炸药,更何况林远带着人研制的碎甲弹里装填的是黑索金炸药,尽管是土法制取的,性能比后世的黑索金要差,尽管如此,它的爆炸威力还是远超同时代的黑火药和苦味酸!
罗超英在主持碎甲弹的制造时,还在弹身上给日本人加了料!
原来的炮弹碎片是怎么产生的呢?全靠战斗部里装的炸药,这些炸药把炮弹外壳炸成多少片,炮弹就会产生多少杀伤破片,而罗超英应用了后世弹药设计的先进技术——破片预控技术。
这种技术简单地讲,就是在制造战斗部壳体的时候,用车刀在上面开出一些划痕,这样一来,在爆炸的时候,这些有划痕的地方就会产生应力集中,壳体就会先行破碎,相当于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爆炸的能量。
这种技术说起来简单,可是要用的时候就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了,比如说划痕的位置,深浅,多少,这些都决定了破片的数量和单个破片的杀伤力,对于炮兵来说,当然是希望破片在保证杀伤力的条件下越多越好,可是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划痕太多了,弹体的强度就无法保证,炮弹很有可能飞到半空就解体了。
还有加工难度,加工时间,费用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很难用数学方法取一个最优解,其实不光是武器装备,几乎所有的工业系统的设计都不存在最优解,所以,设计参数的选择就要依靠设计者的经验,而经验,恰恰就是罗超英最不缺的东西。
要是日军的战壕在平地上,预控弹片技术也就没什么用了,因为弹片是向上飞的,可巧就巧在,日军的战壕在地堡下面,炮弹打在战壕之上,弹片就像雨点一样落在日军的脑袋顶上!
十分钟后,已经有一百二十多枚炮弹落在了日军的阵地上,林远随后命令,炮兵停止攻击,骑兵出击!
一时间铁蹄卷狼烟,骑兵向着日军阵地冲去,被炮弹炸得灰土头脸的日军士兵还在纳闷,怎么今天支那人的炮弹这么厉害,一枚炮弹爆炸,弹片覆盖的面积几乎是原来炮弹的二倍,这个时候见到骑兵冲了上来,顾不上多想,急忙抄起枪,冲到战壕边上。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因为没有被弹片和冲击波杀伤就没有一点战斗力损失,在炮击的过程中,巨大的声音震得人耳朵发痛,刺鼻的硝烟压得人喘不上气,还有从天而降的土块,几乎让人以为身陷世界末日,这种情况下,缺乏战斗意志的部队在敌人的炮声一响的时候就撒丫子跑了。
可是阵地上的是日本陆军,战斗意志之强世上少有,尽管被炸得七荤八素,还是举枪还击,日军虽然强悍,可是他们面对的是林远的指挥和罗超英精心设计的炮弹!
对付骑兵最好的武器就是机枪,日军看着骑兵冲上来,可身后地堡中的机枪丝毫没有响一声的意思,气得跳脚骂娘。
不到一分钟,清军的士兵就冲到了战壕跟前,一个清军士兵也不停马,一甩马镫,直接从马上跳了下来,对准一个日军士兵就撞了过去,日军士兵本能地抬手去挡,被清军士兵一下子撞倒在地,摔得头昏脑涨,清军士兵抽出刀来,顺手给了身下的日军士兵一刀。
清军士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很快,日军的外围阵地便土崩瓦解!
第223章不能攻城
清军的五百骑兵攻入战壕,随即与日军在战壕中展开肉搏,他们早有准备,携带的都是适合于近身作战的刀斧等武器,日军士兵的步枪加刺刀在战壕里面施展不开,很快落了下风。
有的日军士兵丢弃了长枪,抄起阵地上的工兵铲和清军士兵肉搏,可是日军已经在炮击中饱受折磨,战斗力大减,哪里是养精蓄锐已久的清军的对手。
对于日军来说,更要命的是,清军是从五个位置突入战壕的,这样就把日军的防御阵地分割成了几段,这样日军士兵心里没底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清军有多少人,以为防御阵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