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文宗系统-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莩抢镏灰嵌嗳ゴ蛱幌拢椭勒馕凰淙荒炅涞茄示陨睢H绻皇浅粤寺沂赖目鳎峙抡馕辉缇陀写蟪删土恕�

之前不参加科举,也是在看时局。毕竟秀才科这位还没有把握,而进士科和明经科也只有罗彦这些初生牛犊在州府的推荐下才回去。其他诸科这位又看不上。

而罗彦是什么人?庐州城里可是早就传疯了,这位是大儒陆德明的弟子。陆德明又是什么人?在岑文本之前,江南文坛的代表性人物。从后陈的时候崭露头角,到现在多少年了,陆德明虽然一直都是以训诂家的身份出现在人面前,但正是这个身份,才更加让人感觉到陆德明的学识渊博。

算上后陈,陆德明已经是三朝职业教书了,每个朝代的国子学都少不了这位。无他,学识渊博,但是无心政治,不把这样的大神拉出来镇压国子学,放着岂不是浪费。

罗彦是这样一尊大神的关门弟子啊,这半年来学到的东西自然不少。这会儿大家正听得两个人说的津津有味着呢,结果就被冯常给进来搅和了,你说大家能不气么。

无奈,这外边的人也想见见这位进士,罗彦也不好不给面子。出去之后向在场的这些人问好之后,罗彦感觉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毕竟,自己跟这些人实在不熟。也不是他现在摆谱,就算是到长安,罗彦依然是这个性格,到现在为止,李世民手底下的一帮子文人罗彦都没有认全呢。要说起来,那些人比现在的这些人身家可显赫多了。

眼见着罗彦无话可说,刚才和他一起交谈的那个年轻文士张口了:“听说罗校书素来善诗,今日也算是衣锦还乡,虽说和四邻不太熟悉,但是这里头有些孩子,正是开始读书的年纪,不如就当一回长辈,作一首劝学诗,也好给孩子们一些鼓励。”

这个年轻文士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思考的也不可谓不全面。

他看出来罗彦不是那种自来熟的人,这会儿要是就这么下去,虽然大家当面不说,但是后头肯定会嚼舌根子,说罗彦的不是。让罗彦作诗,自然给了罗彦用最简短的话表达心意的机会,同时还显得高大上,别人也无话可说了。

再一个,这一片地方,要是能罗彦能专门为后辈写一首劝学诗,那么以后这附近的人家送孩子读书也倍有面子。这算是有助教化。

反正不论怎么说,这事儿没有任何坏处。

罗彦明白了这位青年文士的意思,有些感激地看了他一眼。当下也不推辞,说道:“承蒙诸位青眼相加,罗彦要是拒绝,那就显得太过矫情。也罢,容我思考一二,还请诸位稍带。”

听到罗彦要给自家念书的孩子们作诗,喧闹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了。能得到一位进士的劝学,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幸运,所以这些人自然不再多嘴。必须要把这位年轻的进士老爷念的诗给记下了,以后跟别人吹牛的时候,至少说出来能涨不少面子不是。

这会儿罗彦倒是有些作难。

自己这会儿面对的不是府学那些有着身后文学底子的学生,眼下罗彦能看到的,十之七八是不怎么识字的。说是作劝学诗,给罗彦的感觉比写篇骈文还要来的艰难。不论怎么说,要让这些人知道罗彦的诗说的是什么意思,这绝对是个有难度的事情。

想来想去,罗彦也只能拿出那首把读书说的就像是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的诗来。

似乎罗彦考虑的时间有些长,刚才还安静着的院子这会儿有开始了喧闹。罗彦见状,只能挥挥手,示意这些人安静下来。当然,这个安静的过程也花了不少时间。等院子里一片寂静的时候,罗彦开始念出想到的那首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下子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这些人可都听明白了罗彦说的是什么。虽说不会傻到以为书里边真有这样那样的好东西,但是也知道读书确实需要勤奋。

原本罗彦是准备念那首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这首诗绝对是平白易懂。但是念出来容易,要承受后果这很难。

罗彦可是没有忘记,这会儿距离魏晋也就是百十来年的事情,普天下的文人还崇尚着魏晋风骨。罗彦要是敢把这么俗的诗念出来,绝对能被天下文人给喷死。

罗彦可没有这个勇气在这时候背锅,这种高大上的诗,也就人家宋朝皇帝能玩得转。你敢说没有,好,你想要的我都敢送,你要不要?给罗彦这等文坛新秀,敢说大话直接能被弄得没有翻身的机会。

好在这首诗虽说不上对这些人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是至少给小孩子们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读书必须要勤奋。这已经足够了,罗彦想说再多,也说不出来。

拉着先前的几位进了刚才的屋子,几个人继续开始讨论经义。罗彦可是记得,独学而无友这话是怎么警示读书人的。通过交谈,罗彦也得到了不少新的观点,这倒是让罗彦感觉此行大有收获。

。。。

第七十七章与李世民的会面

宴请过完,时间已经到了二月中旬,眼看着北方再过些时日就开始农忙了。罗彦也收拾东西准备北上。

临行前还是嘱咐冯常平日里尽量低调些,罗彦也不再多说什么。关乎性命的大事,冯常也不会那么糊涂。

等回到长安的时候,时间已经是二月底了。一路上舟车劳顿,罗彦到了陆府啥也没说倒头就睡。

这一睡就是一整天,等罗彦迷迷糊糊醒来的时候,发现肚子饿的直叫。还好醒来的时候是中午,这午饭算是赶上了,狼吞虎咽的吃了饭之后,罗彦开始向自己老师汇报这一趟的收获。谈到在那次宴会上和几个人探讨学问收获颇多的时候,陆德明也点着头,表示赞同。

“是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你能有这番领悟,这次回庐州,真的是大有收获啊。”

“确实,看来苦读三年,再往后,还要多出去走走才行啊。”

简单的跟陆德明说了会话,罗彦就离开了。有一下午的时间,罗彦准备去找李世民。

年前罗彦要的东西,李世民是一口答应下来。这会儿就要用了,自然是需要见正主一面,不然一切东西的交割,罗彦还不知道找谁呢。

再见李世民,其人已经憔悴了很多。至于原因罗彦心知肚明,刘黑闼被李建成率领军队彻底打败,这下子李建成的军功也算是不小了。而李世民自己的期望,在李渊一次又一次对李建成的嘉奖中消磨殆尽。

所以李世民的压力比之前要大了很多。

不过,好在这位也是个善于用人的。虽说自己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在罗彦面前还勉强能装出一脸的轻松。这样一来,罗彦和李世民谈话的气氛也算是轻松了不少。

李世民知道罗彦此来的目的。等罗彦坐好,李世民就张口说道:“万年县的土地已经准备好了,佃户和护卫也已经派出去了。不知道进之你要种些什么,需要什么种子的话,尽管开口。”李世民这是故作大方,毕竟大头送出去了,种子之类的都是小事。

真正让李世民好奇的就是罗彦究竟要在地里种什么。他很清楚,要是种植一般的水稻小麦粟米之类的,也不需要专门派出去几十个护卫,而且还点名要他的亲卫。

要知道,李世民这些年亲卫也就几百号人,都是跟他出生入死走过来的。其战斗力,不是一般的十二军的士兵能够比的。

罗彦知道李世民的意图,只能提前满足他的好奇心:“偶得一物其根茎可食,耐旱涝,亩产可达千斤。”

罗彦就说了这么简短的几个字,李世民就已经坐不住了,站起来匆忙走到罗彦面前,抓住罗彦的手,深怕罗彦跑了一样。“进之,你说的可是真的?真能耐旱涝,真能亩产千斤?”李世民问道最后已经有些声色俱厉。

点点头,罗彦说道:“是真的,而且地域不分南北,都可以种植。”这下子李世民更是惊喜,抓着罗彦的手也捏的更紧。

“不过,想要让这种东西种遍全国,还需要培育三五年。我要那些土地,就是用来干这个的。”罗彦慢慢说道。

“不是说亩产千斤么?怎么还需要三五年?是不是土地不够,不够的话我可以再去弄,有多少种多少。”李世民这会儿的反应已经有些疯狂了,他恨不得马上就把罗彦口中的东西种出来,也好为自己的博弈增加最重要的一项筹码。

“不是土地不够,而是种子不够。我发现这东西的时候,是在三年前,当时一株上面有十五处根茎可以食用。我留了一个做种。第二年长出来也差不多是这个数。我没动,第三年开春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一大部分在土里坏掉了。第三年也大致是这个数目,不过我已经知道怎么去培育了。从庐州到长安,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十颗种子。”罗彦来之前正好翻看了自己的声望值,没想到已经涨了一千万。

忍住了去兑换各种能力的**,罗彦把声望值留着全都兑换土豆,然后,结果就是十个。再也不能更多了。

听到现实的数目和自己的希望差距实在太大,李世民松开了抓住罗彦的手。叹口气,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殿下放心,虽说种子有十颗,但是能够种出来的植株却是这个书目的十几倍,要是操作的好一些,恐怕时间还能提前一两年。只是,到了明年,恐怕土地不仅要增加,护卫也要成倍增加。这件事情,让人知道的越晚越好。而且,我已经想到了一个办法,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每年种两茬也不一定。等到了规模再大一点,就搬到雍州去,到时候处理事情也方便一点。”

李世民此时还领着雍州大都督的官衔,而且长孙无垢的舅舅高士廉还被委任为雍州治中。基本上雍州就是李世民的大后方,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虽说这样给了李世民不少的安慰,但是他的脸上愁容也不见减少。

对于这个时候的李世民,罗彦是抱着十分的同情的。一次次希望落空,就连自己都要给他插刀子,李世民没有恼羞成怒,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其实殿下也不要太失望。如同我先前所说,如今的局势已经不能更坏了,殿下需要做的,无非就是继续韬光养晦罢了。到时候这个东西种出来,想必殿下也会多谢筹码。在此之前,一切还是以保留有用之身为要。”

“还有一物,只是先来无事,满足口腹之欲的时候发现的。也是为将来做准备的东西,我唤作辣椒。味辛辣,比茱萸犹有过之。想来必然是各大酒楼的珍物。”罗彦把另一样东西说完之后,眼见李世民还是有些失落,罗彦也只能开始安慰李世民。

“这些天在路上仔细读《周易》,却有一句不解,还望殿下能为我解惑。”罗彦把话题转移到学问上来。

李世民虽说不像罗彦这样每天一卷书一样勤奋,但是文学馆组建之后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和这些学士们谈论经义,所以李世民的学问也不能小视。

见罗彦要转移话题,李世民也不能不跟着:“哦。进之说来听听。”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者,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罗彦朗声把这句话念了一遍。

这句出自《周易》乾卦,是初九的爻辞潜龙勿用的一句话。罗彦说这句话,意思就是告诉李世民,在一切还没有见分晓的时候,你只需要静静的修养自己的德行就好了,其他的事情不要急着去做。

这可不是在忽悠李世民,反正现在基本上李世民就是个闲人。要说打仗,没他什么事情。太子手底下那帮人这次尝到了山东打仗的好处,军功有了,人才网罗了,加上朝堂上自己的人多,根本不怕李世民出什么幺蛾子,所以都想着让李建成多出去几次,多赚点好处呢。

虽然明白罗彦的意思,但是李世民现在心情哪里又是罗彦凭借一句话就能说好的。类似的事情,文学馆的学士们也做过不少,不过没用。

见李世民还是在毫无意义地忧愁,这下子罗彦也没有办法了,只能让李世民自个儿活受罪了。反正罗彦该做的都做了。

李世民安排给罗彦交接农庄事务的是秦王府的管家,这位年过四旬的中年人大小跟着李世民,可谓是李世民的心腹,这会儿也不顾天色见完,带着罗彦骑马就往城外赶。

按照这位的说法,万年县反正也不远,过去之后住一晚,养足了精神正好第二天把一切事情交接给罗彦。当然了,这里说的交接不是把什么事情都扔给罗彦不管了,其实带罗彦过去纯粹就是为了让底下的人把罗彦给认熟了,然后就把其他的事情交给准备的管事去做。

李世民虽然那个时候不知道罗彦要搞什么幺蛾子,但是还是给了罗彦非常的信任。找到的这处农庄紧邻这一条河,土质也不错,绝对是种水稻的良田。不过罗彦可没有什么好可惜的,他手上那几个土豆加起来连一分地都种不完。就跟他和李世民说的一样,外围种上水稻,纯粹就是为了迷惑人的。

再看李世民给找的佃户,说是佃户,其实也依照罗彦的要求,抽调的都是轻伤的秦王亲卫。这会儿把身份转成佃户,不过因为天寒土冻,暂时还没有修建住处,这些人都还没有把家小带过来。而这几十个人也就挤着住在农庄的一处大院里。

还有那二十来个护卫,换下了做亲卫时的明光铠,换上了粗布衣裳。手里头拿的也不再是刀枪,而是驱赶人的棍棒。但是行伍的威严气息还是在的,这不,一路上看到四处转悠的闲汉,在这处庄园附近就一个也没有看见。

看到这一切,罗彦感觉很是满意。

。。。

第七十八章清平观中居陋室

第二天见过了农庄中的所有人之后,罗彦跟着秦王府的管家回到了长安。

虽说土豆是种喜低温的植物,但是在二月底种植还是有些太早,温度过低,恐怕种下去种块会被冻坏。

罗彦兑换出来的也就十个,所以暂时是用不着其他人插手了。计划中,三月初的时候切块催芽,到三月中旬的时候仔细种下去就行了。当然,这个过程罗彦是需要带几个徒弟的。现在数量还少,精细化的种植有助于增产。但是到了以后,难道还要罗彦亲自去做这些事情么?

教出来几个徒弟,往后罗彦就准备撒手不管了。反正李世民比自己还着急,这事儿罗彦一撒手,肯定有更好的人来接着做下去。

接下来的时间,罗彦就需要去找一处往后闭门读书的地方了。

按照原来的打算,罗彦是想在长安城外的山寺或者是道观里边借住。这样的话远离了城内的喧嚣,也少了很多迎来送往,可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按照这种想法,本来是离长安城远一些才好。

但是陆德明告诉他接下来还要去孔颖达那里听讲,所以原来的计划就必须要更改了。不能离长安城太远,而且还要幽静。这个要求实在是有些高了,所以找这样一个地方罗彦也是花了好几天时间。

最终罗彦找到曲江再往东南方向走一段路后的一座小道观。

道观里可没有香火鼎盛的样子,虽说隔三差五会有人来拜拜,但是香火钱也仅仅是能够维持道观的日常需要。毕竟,长安城外这几年也多了不少道观,这竞争压力本来就大。而这边也是临着曲江,算是占了风景区的便宜,这才能平平淡淡混到现在。

罗彦千辛万苦找到这里的时候,完全是看到这里的地理位置相当不错。距离长安城不远,有山有水,虽然这山不高,而且水也就是老远外的曲江,但是已经足够了。完全是一个能够陶冶人情操的好地方。

愉快的决定就在这里落脚之后,罗彦走进了这个名叫清平观的道观里。道观中也就大猫小猫三两只,总共七个道士两代人。长一代的有两个,道号唤作虚致虚极,虚致年纪大一些,约摸有三十多岁,是道观的观主。虚极则是虚致的师弟。

往下是五个弟子,分属师兄弟两人。作玄子辈,分别取名成、盈、直、巧、辩。想来是引用了《道德经》的第四十五章。这五个孩子最大的是玄成,差不多也罗彦一样大,最小的玄辩也就是**岁的样子。

罗彦很是大方的给了虚致二十两银子当作是见面礼。没办法,虚致虽然对罗彦借住的请求很是爽快的答应了,但是带着罗彦看过整个道观之后,罗彦也感觉这里头实在是太过寒酸了一点。

房子破旧也就不说了,关键是好多房间不是窗子破就是门破。罗彦无奈之下,只能自掏腰包,嘱咐虚致连道观也一起整修一下。

虚致见罗彦一下子给这么多钱,也是惊呆了。他当观主这些年,也没一次性见过这么多钱。想到可以用这些钱好好翻修道观,还能给几个孩子买点吃的好好补补,虚致心里就笑开了花。这不,看着罗亚远去的背影,虚致脸上都笑起了褶子。

说来这些道观也不容易,要是道观有些名头,香火鼎盛的时候,养十几个道士那很是轻松。但是像清平观这样的,也仅仅不会让他们外出讨饭去。平常吃的菜还需要自己种。和同在长安却大名鼎鼎的玄都观相比,清平观就是最末流的那种。

而且观里的几个孩子也是可怜,基本上都是孤儿。就连虚致师兄弟俩,其实也是他们师父捡回来的。加上这些年战乱不断,师徒几人好不容易活到现在,其实好日子就没过过几天。

这下好了,罗彦的到来,算是为清平观带来了福报。

这边儿罗彦回到了陆府,跟陆德明汇报过之后,也开始收拾东西。捣鼓了半天,罗彦除了衣服和被褥之外,其他的都不知道需要带什么了。然后这个时候又突然冒出来一个莺儿小姑娘。本来以为凭着女儿家的细致,莺儿应该能够帮上不少忙。谁知道来的这一位忙是没少帮,但全都是在帮倒忙。

小姑娘才不管什么能用上什么用不上,直接就是一阵无脑地往包袱里头塞东西。而且也不经过挑选,直接见什么塞什么。到最后快要把屋子里所有能带的东西都划分到需要带的里边。这样的选择方式让罗彦欲哭无泪。

没办法,也只能一样一样再使用排除法去弄了。

收拾好了东西,罗彦出门叫了一辆马车,准备把东西搬过去。这下子莺儿小姑娘可是不依了,硬是要跟着罗彦去看看。原本打算好的严词拒绝,这会儿被莺儿小姑娘一阵泪眼婆娑给融化掉了。

但是这个事情还是要让陆夫子知道,所以罗彦也只能乖乖当挡箭牌。好在这些东西罗彦一个人也拿不动,还需要人帮忙,所以陆德明老爷子就把管家给派出去,正好可以把莺儿小丫头给带回来。

刚把包裹什么的带到马车上,也不知道崔氏兄弟和屈突诠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居然正好就把罗彦给堵在了陆府门口。

崔氏兄弟俩在正月过完的时候回到了长安,那时候罗彦正好回到庐州。这几天罗彦回来也忙的脚不沾地,所以一直没有去见两人。

没想到他们居然得到了罗彦搬往城外住的消息,而且正好和屈突诠碰到了门口。没办法,又雇了一辆车,两辆马车一起赶往了道观。

人多了自然办起事来效率非常高,马车到了山下,加上车夫,几个人各拿一点,居然一趟就把所有的东西搬到了道观里。

摆放东西的事情自然落到了罗彦自己的头上,不过虚致给罗彦的屋子特别宽敞,虽说没有摆放许多家具,但是铺好了蒲团,几个人坐着感觉还是非常好的。

看着罗彦这会儿正在忙里忙外,众人也搭不上手,所以也就相互交谈起来。莺儿和屈突诠是对头,正好莺儿小姑娘的心思也在怎么帮罗彦放东西上,所以屈突诠算是逃过一劫,不用刻意避开,所以这货就凑到崔氏兄弟身后,听这俩人和观主谈论玄学。

崔颍兄弟俩作为世家子弟,玄学一道自然是了解的。而虚致虽然说不懂任何儒家典籍,但是修了快二十多年的道,玄学这一块简直就是专业。这样下来,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居然很融洽的聊到了一起。

至于管家和两个车夫,则是边喝着茶,边唠唠家长里短。等一切收拾停当之后,罗彦也累的满头大汗,好在这会儿莺儿小姑娘没有帮倒忙,反而帮罗彦搬了不少东西,所以罗彦也终于可以不用幽怨的眼神去看莺儿了。

看着整洁有序的房间,罗彦露出满意的笑容。擦擦汗,给莺儿小姑娘递了一份果酒,罗彦这才取出他早就准备好的大杀器。

这是三幅字。

罗彦打开相对而言比较大的那一幅,挂在了书桌旁边的墙上。至于稍微窄而长的两幅,则挂在房间门口两侧,字向里,显然表示是给自己看的。

莺儿小姑娘是看着罗彦把三幅字挂上去的,然后一字一句读下去之后,虽然不是太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在小姑娘严重,那绝对是罗彦出品必属精品。所以这会儿直接就是一阵惊叫:“罗彦,你这字写的越来越好了。”

听到小姑娘这么夸奖自己,罗彦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不过,叫声还是把其他几个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看到罗彦这会儿已经闲了下来,那就说明房屋已经收拾好了,崔颍几个人迫不及待就走了进来。

走进房间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罗彦确实把自己的东西归置的尽然有序。接下来就是挂在书桌旁边的那幅字了。

崔政最是最快,当下就念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