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三国打天下-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离黄巾军不远了,老刘他们停下脚步,将放着张角尸体的门板放在了地上,然后老刘开始向对面的黄巾军喊道:“对面的黄巾军士兵听好了,我是大汉幽州刺史刘备,今天是来奉高抓捕黄巾军贼首张角的,只是苍天有眼,张角已经病死了,这是他的尸体,你们可以看看是不是他。”
乍一听说张角死了,对面的几万黄巾军士兵顿时像听到了晴天霹雳一般,他们不敢相信,他们的教主天公将军,在他们的心目中如神一般的人物,今天竟然会病死了,更有些人认定肯定是对面的官军杀了他们的教主,因此便有人叫嚣着要杀了对面的幽州刺史刘备,杀光对面的幽州官军,为他们的教主报仇。
老刘只是静静的看着那些向他们逼近的黄巾军,他在等着他们的渠帅出来说话,他相信只要管亥能与自己交谈一番,自己完全有能力说服他,带着城中的几万黄巾军投降,毕竟双方如果真的打起来,谁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而且官军现在占据了这座府邸,只要他们躲到院中,靠着手中的连弩之利,任凭城中的黄巾军再多,恐怕也无法攻进院子消灭他们。
老刘在等,管亥也在犹豫,他知道对面的幽州刺史刘备说的是实情,现在自己如果领着黄巾军继续与官军作战,后果肯定不堪设想,但是让他如此轻易的便向官军投降,更不是他所能接受的,因此他在等刘备后边的话,因为他感觉刘备刚才说的这些话,只是个开头,接下来他应该还有话要说,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可能都会关系到自己下一步的决定。
看到黄巾军中有一员大将出面,制止了那些蠢蠢欲动的黄巾军士兵,老刘知道他应该便是奉高城中黄巾军的渠帅管亥了,既然他出面阻止了黄巾军攻击自己,那自己就接着往下说,看看对面的管亥的反应。
“黄巾军士兵们,你们也是我大汉的子民,也是炎黄子孙,为什么我们要自相残杀呢?难道你们一定要跟着张角造反,才会过上有吃有穿的好日子吗?”老刘道。
对面的黄巾军中有人道:“我们没有田地,都是租种那些大户人家的土地,可官府的税收越来越重,我们种田的收成连交税都不够,还怎么生活,跟着天公将军以后,至少我们有吃有穿,将来把这大汉江山夺下来了,我们就更能过上好日子了。”
“对,我们就是要过好日子。”其他的黄巾军士兵也纷纷跟着喊道。
“可是你们想过没有,跟着张角造反,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你们最后很可能都死在官军的镇压之下,现在张角已经病死了,你们的地公将军恐怕也已经走了,那你们呢,是继续与我们作战,还是放下武器投降呢?”
听老刘说完,对面的黄巾军士兵不禁有些吃惊,对面那个在门板上躺着的人他们已经看到了,也有很多黄巾军士兵都认识,确实是他们的教主张角,看来教主真的不是被官军杀死的,于是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渠帅管亥,看他怎么说。
管亥已经得鬼影告诉了他张角的情况,而且鬼影现在也如对面的幽州刺史刘备所说,已经离开奉高前往汝南去了。看到大家都在看他,于是管亥向前迈出几步,对着老刘道:“刘大人,您既然说我们造反没有出路,那就请您给我们指一条明路,我们如何才能过上有饭吃、有衣服穿的太平日子呢?”
“我知道你们也是被逼无奈,才最后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但是别的地方我不敢说,如果说你们到了幽州,愿意种地的我幽州官府会给你们分配土地,愿意做工的,也可以到幽州官府开办的各类工厂作坊里边做事,愿意当兵的,也可以加入我幽州的郡国兵,特别优秀的还可以被选进幽州的戍边军,我一直以为我们都是一家人,绝不能自相残杀,我们要对付的是那些觊觎我大汉河山的外族,将来我们幽州大军一定会向北方征战,将那些经常骚扰大汉边界的鲜卑、匈奴等北方的外族全部打败,而他们的土地,也将纳入我大汉的版图之中,身为男儿,我们应当为国家出力,为天下的百姓而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我们的祖先,才会对得起我们的父母亲人,你们觉得不是吗?”为了说服对面的管亥率众投降,老刘不由得做出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听到老刘说只要这些人到了幽州,便都可以有田种、有工做,还可以当兵去攻打北方的外族,不禁让这些黄巾军士兵有些心动,而管亥也是其中之一,他早就听人说起过幽州百姓的情况,对刘备的敬仰也是出自他的内心,今天当面见到了老刘,同时听到他刚才的一番话语,都令管亥相信以前那些关于幽州和刘备的传说都是真的,所以他回身看了身后的孙轻和王当一眼,毕竟这两人现在是他非常信任的心腹,自己做什么决定之前,都要跟他们商量一下,另外还有那些从各地赶来的一些黄巾军的将领,自己也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否则意见不统一,引起内讧可就不好了。
于是管亥对老刘道:“刘大人,我是奉高城黄巾军的渠帅管亥,现在我们城中不光是奉高的黄巾军,还有不少是从附近的州郡赶来的,因此我要和他们一起商量一下,然后再给您答复如何?”
“原来是管将军啊,我早就听说管将军智勇双全,是个英雄好汉,今日一见果然不凡,那好,我们就在这里等你们商量一下,只是时间可别太长了,半个时辰我想应该够了吧?”老刘道。
“好的,就按刘大人所说,我们半个时辰之后,一定给大人一个答复。”管亥听老刘对自己这么客气,也急忙对老刘道。
于是双方暂时停止了战斗,管亥把孙轻、王当还有一些前来支援的黄巾军的将领召集到了一起,大家就在外边商议,现在的情况都已经很清楚了,管亥也把鬼影跟自己说的告诉了大家。
那些前来增援奉高的黄巾军都是些小股的部队,因此他们领头的也不过是些中下级将领,这些人也都没什么主意,一致决定由管亥来为他们做决定。
管亥看大家也拿不出什么主意来,于是他开口道:“今天的形势大家都看到了,如果我们继续与官军开战,虽然我们人多,但是毕竟训练、装备和经验都比幽州的官军差远了,刚才一交手,我们的兄弟便死伤无数,因此开战对我们来说,无异于自寻死路,我也早就听说过幽州现在是百姓的乐土,因此如果我做了向幽州官军投降的决定,也希望你们能支持我,要是你们有不愿意投降的,也可以马上离开奉高城,现在只有西门在官军的手中,其它三座城门还都在我们的手中,要走的只要不从西门走便没事儿,地公将军临走之时,也是让我们自行决定如何行事,为了城中这六万多兄弟的性命,还有他们今后的出路,我决定奉高的黄巾军向官军投降,并且愿意跟着刘大人走的,就一同前往幽州,不愿意去的,我也不勉强他们,到时候只要这些人不再跟着造反便是,你们大家以为如何?”
第213章管亥投诚(二)
孙轻与王当都是管亥亲手培养起来的,因此二人对管亥是言听计从,当下首先表示支持管亥的决定,他们也要加入幽州的大军,将来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只是他们也向管亥建议:投降官军之后,绝对不能与昔日的战友为敌,因此刘大人不能派他们去打其他地方的黄巾军。
他们二人一发话,其他的那些黄巾军将领也没什么可说的,于是经过短暂的商议之后,管亥便决定带着这些人向官军投降了。
管亥先让大家去向城中的黄巾军士兵传达他们的决定,同时告诉大家不愿意投降的,可以放下武器做一个普通百姓,想离开奉高的也不阻拦,愿意去其他地方继续当黄巾军的,也任由他们去投靠其他地方的黄巾军队伍。
结果最后六万多人大都选择了投降官军,并且跟着幽州刺史刘大人去幽州讨生活,至于到了那边之后干什么?那就等到了那边看情况再做决定。
剩下的一小部分黄巾军士兵选择了离开奉高,前往汝南去寻找地公将军鬼影和人公将军张梁,他们的人数不多,只有三千多人,管亥也没阻拦他们,派王当将他们从南门送出城外,然后他让城中的黄巾军都到校场中集合,等待官军前来受降。
管亥在安置好一切后,带着这些将领来到了老刘面前,众人跪倒在地,由管亥带头,表达了他们愿意向官军投降的意愿,还有将来随老刘一起回幽州的决定,但是他们有一个要求老刘必须答应,那就是如果幽州的官军继续前往各地镇压残余的黄巾军,他们绝不参与。
兵不血刃便解决了奉高的战事,而且还得到了近六万人口,老刘心中当然高兴,至于他们不参加攻打黄巾军的战斗,老刘当然理解,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他马上表示欢迎他们到幽州去,并且答应他们的要求,决不派他们参与征讨黄巾军的任何行动。
董卓虽然有些眼红,但是他一没有老刘这样的财力物力养活这么多人,二也确实没有地盘来安置这些黄巾军,所以他只能是看着眼红,不过想想张角虽然病死了,但毕竟也是被他们追杀所至,所以这个功劳,怎么说也有自己的一份,因此董卓便不再干预老刘收编俘虏的行动,看看这里也没自己什么事了,他便带着自己的那些人进了那所院子,找了个地方睡觉去了。
而老刘等人也在接受了管亥为首的这些黄巾军的投降后,将他们分批安置到原来驻扎的地方去休息,而奉高城四门的守卫任务当然要由轻骑兵来负责,现在兵力有限,因此每个城门派遣了八百人前去防守,而剩余的不到三千人负责城中的治安,至于这些黄巾军的俘虏,老刘在于戏志才商议之后,决定让颜良明天便带着他们返回幽州,为了安全起见,老刘也给颜良派了一千名轻骑兵与他一同回转幽州,这样跟着老刘继续征战黄巾军的,便只有他身边的不到五千名轻骑兵,还有蹋顿张飞在濮阳的六千多突骑兵了。
管亥和他身边的两员大将孙轻、王当本来想跟着老刘多学习一些东西,但一是他们曾说过不能参加征剿黄巾军的行动,二是老刘也希望他们能带着那些投降的黄巾军,顺利返回幽州,所以在与他们三人一番长谈后,三人受教颇多,都心悦诚服的跟着颜良,踏上了前往幽州的征程。
其实老刘极力想收服这支黄巾军的队伍,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后来青州的黄巾军非常猖獗,结果是曹操来到青州招降了他们,得到了他日后征战天下的一支精兵,便是闻名天下的青州军,因此现在自己先把青州军的根本给收编了,将来曹操即使再有本事,恐怕想和原来那样打造出一支精锐的青州军来,也会费上很大一番周折的。
等颜良带着管亥他们离开后,老刘也与董卓、戏志才商量了一下,现在兖州的黄巾军已经基本被铲除了,因此张梁与何仪在汝南的那支黄巾军便成了黄巾军最大的一股势力,而且管亥也告诉了老刘,鬼影便是去汝南找张梁去了,所以老刘打算先返回濮阳,与皇甫嵩会合后,再一起去汝南帮助朱儁,尽快消灭张梁等人。
可是现在董卓又打上小算盘了,他连忙对老刘道:“玄德老弟,我现在就这一百人了,去了汝南恐怕也帮不上你们什么忙,张角的尸体现在已经落到我们手中了,我看不如这样吧,玄德去濮阳与义真他们会合,前往汝南支援朱儁大人,我就把张角的尸体运回洛阳,向朝廷禀报咱们的功劳,玄德你放心,我不会贪功的,这份功劳我一定会如实向朝廷说明,是咱们三家联手得到的,玄德你看这样可好,要是你同意,我马上就上路,现在天气还很热,时间长了,恐怕张角的尸体等不到运回洛阳,就已经烂掉了。”
老刘与戏志才对望一眼,知道他打的是什么算盘,但是现在他已经把话说到前边了,老刘自然不好反驳,于是老刘对董卓道:“董大人如此安排甚好,张角的尸体您可以先用石灰处理一下,这样才能保证不会腐烂,只是一路上还有一些黄巾军的残余部队,董大人你可一定要小心应付才好。”
“玄德放心吧,我会小心的,既然玄德老弟没意见,那我就马上出发了,争取早点赶回洛阳,把这个消息报给皇上,也好让皇上开心。”董卓看老刘同意了,急忙对老刘道。
告辞了老刘,董卓急忙让女婿牛辅集合好自己的队伍,然后将张角的尸体按老刘教的用石灰处理了一下,放在一匹马背上,他们便急忙向洛阳方向出发了。
将奉高城原来的官吏找到了一些,让他们马上接手奉高的治安和防务,而老刘则带着剩下的不到五千名轻骑兵也在当天离开了奉高城,赶往东郡的濮阳与皇甫嵩等人会合。
沿途他们还不时会遇到一些前来奉高城援助张角的黄巾军队伍,看来张角死亡的消息黄巾军也都不知道,反正也不费什么力气,就当轻骑兵练手了,所以老刘他们也顺便消灭了不少这样的队伍,虽然路上耽搁了一些时间,但是到了第三天的黄昏时分,他们终于赶到了濮阳,与留在那里的皇甫嵩和蹋顿等人会合了。
进入濮阳的老刘让关羽先带领轻骑兵,去军营中与蹋顿和张飞的突骑兵会合,而老刘则带着戏志才一道,来到了皇甫嵩所在的东郡太守府中。
看到老刘和戏志才回来了,皇甫嵩看到他们这么快便返回了濮阳,肯定是追杀张角的事情有了眉目,于是急忙把他们让了进去,曹操和袁术也在,皇甫嵩等大家见礼坐下之后,急忙对老刘道:“玄德,你和仲颖去追杀张角的结果如何,看你才不到十天就回来了,是不是已经大功告成了,只是怎么没看到仲颖?他没和你一起回来吗,那么他现在在哪里?”
“皇甫大人放心,应该说是天佑我大汉,我们到了泰山郡的治所奉高城后,看到那里天天都有得了消息进城增援的黄巾军,于是戏军师便为我出了一计,由刚刚从黄巾军投降过来的裴元绍与龚都两位将军,带着装扮成黄巾军的一千名轻骑兵混进了奉高城,然后他们想办法取得了城中黄巾军首领的信任,在他们守城的时候,与我们约定好时间,打开城门放我们进了奉高城,只是等我们攻入张角的住地才发现他已经病死了,而鬼影则只身逃亡汝南去了,奉高城中的黄巾军已经都投降了,我派颜良将军带着他们先回幽州了,至于董大人吗,他跟我说河东军剩下的一百人也帮不上我们了,因此他带着张角的尸体回洛阳去了。”老刘答道。
“什么?他带着张角的尸体回洛阳了,那不用说也知道,他肯定是去请功去了,玄德你好糊涂啊,怎么能让他把这功劳独占了呢,那可是我们两家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果,他的河东军才出了多少力?是不是孟德?”一听老刘让董卓带着张角的尸体回洛阳了,袁术担心董卓会把诛杀张角的功劳都揽到他自己身上,因此对老刘埋怨道。
听到袁术把自己也拉上了,曹操看着他道:“公路多虑了,我想董大人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他此去洛阳,必然会把我们两家的功劳一并向朝廷奏明,否则以他剩下的那一百名河东军,如何解释张角是被他们所杀的,所以公路不必担心,等各地的黄巾军被剿灭之后,我们也会班师回朝的,那时皇甫大人和玄德也会向朝廷奏明张角的情况的,所以我们的功劳照样会落到我们头上,是吧玄德?”
“是啊,我想董大人也不会那么做的,因此我们也不必担心,我想我们现在要做的,便是商量一下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是去汝南增援朱大人,尽快将汝南的黄巾军消灭,还是班师回朝,毕竟现在几股实力较大的黄巾军都已经被我们消灭了,汝南的那支黄巾军现在是各地黄巾军中最大的一股了,而且黄巾军的人公将军张梁也在那里,地公将军鬼影这几天也应该赶到了汝南,所以大家商量一下,我们是否应该前去支援朱大人,将汝南的黄巾军和那两位贼首尽快消灭呢?”老刘道。
第214章江东孙坚
皇甫嵩道:“玄德,以朱大人他们的实力,应该说消灭汝南的黄巾军不会有什么问题,前几天我派往那里的探子也回来禀报说,汝南的黄巾军已经断粮了,因此用不了多长时间,汝南便会落入朱大人之手,不过玄德说鬼影也去了汝南,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过去,一是支援朱大人尽快攻下汝南,二是看看能不能把张梁和鬼影抓到,只要把他们两个除掉了,估计剩下的黄巾军便成了散沙一盘,不足为虑了,你们以为如何?”
戏志才道:“皇甫大人所说很有道理,现在黄巾军的几支主力都已经被我们消灭了,因此尽快将汝南的黄巾军消灭,抓到或除掉张梁鬼影便是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只要我们达到了这一目标,那么各地剩下的黄巾军便都是些零星叛军了,再加上没有了主心骨,他们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马上赶往汝南,以防鬼影和张梁再次逃逸。”
老刘等人也支持皇甫嵩的意见,于是几人最后商定,今晚便在濮阳继续休息,等明天一早,两支部队再向豫州的汝南进发。
其实说是两支部队,但现在皇甫嵩的新军只剩下两千五百多人,而幽州戍边军轻骑兵和突骑兵加起来还有一万一千人,因此这支部队的主力,应该还是幽州戍边军,所以第二天出发之时,由幽州的突骑兵担任前锋,而新军则剧中策应,而关羽带着的轻骑兵则跟在大队的最后边担任后军。
濮阳到汝南的距离不近,大概有六七百里的样子,好在他们的这支部队都是骑兵,而且由于部队大量减员后,战马反倒是空出来不少,这样一来由于可以换马骑乘,因此部队行军的速度很快,一路之上又渡过了几条大河,翻过了几座大山,经过五天的跋涉,部队终于赶到了豫州汝南郡的治所平舆城外。
朱儁带领的北军已经把平舆围困了快一个月了,期间双方几乎每天都在城墙上进行攻防战,而城中的黄巾军也几次想冲出城外北军的包围,但都被北军给挡回去了,不过由于城中的黄巾军人数上比北军要多一些,再加上有城墙的帮助,因此北军也一直没能攻下平舆,双方就这样一直在平舆僵持着。
不过朱儁的北军现在也得到了一些增援,而前来增援他的部队,便是他全力举荐的时任徐州下邳国下邳县丞的孙坚。
孙坚字文台,出生于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扬州吴郡富春人,号称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只是无从考证真伪。
孙家世代在吴地作官,家在富春,祖坟在城东,史载孙坚出生前,孙氏祖坟数有光怪,五色云气,上连于天,蔓延数里远近,附近的人都去观望,城中的父老们都说:“这不是一般景象,估计是孙家今后要强盛起来了。”
当孙坚的母亲怀着孙坚时,曾梦见肠子从腹中拖出,环绕吴地昌门,醒来后她很害怕,对邻居的老太太诉说,老太太对她道:“孙夫人不要害怕,说不定还是吉兆呢,可能你们孙家要出大富大贵之人了。”等到孙坚出生后,果然容貌出众,不同凡响。
孙坚少年时曾为县吏,性阔达,好奇节。在他十七岁那年,随他的父亲一起乘船去钱塘,船行途中,正号碰上海盗胡玉等人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赃,沿岸的商旅行人,一见此情此景,都吓得止步不前,而那些过往的船只,也不敢向前行驶,孙坚见状,便对父亲道:“此贼可击,请讨之。”他父亲说:“非尔所图也”。
于是孙坚提刀,大步奔向岸边,一面走,一面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正分派部署手下对海盗进行包抄围捕一般,那些海盗们远远望见这等情形,错认为是官兵来缉捕他们,惊慌失措,便扔掉财货,四散奔逃,孙坚不肯罢休,追杀一海盗而回,其父亲大惊,孙坚却因此声名大振,郡府太守也召他任代理校尉之职。
当时正赶上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许韶一起四处煽动诸县,聚集起同伙数以万计,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召募精良勇敢的壮士千余人,会同州郡官兵,协力讨伐,击溃了这股势力,这一年,正是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会稽郡刺史臧曼向朝廷呈报了孙坚的功劳,朝廷论功行赏,孙坚因此被任命为盐渎县丞,数年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
孙坚历任三县县丞,所到之处,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也亲近顺服。同他往来的人,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其中有乡里的耆旧名人,也有任侠好事的少年,孙坚对他们,像对待子弟亲友一样,接待抚养,尽心尽力。
当黄巾起义爆发后,朱儁奏请孙坚担任佐军司马,朝廷准奏,于是孙坚在淮、泗一带招募了一些士兵,加上跟随他在下邳县当差的同乡少年,共得精兵一千人。此后,孙坚便率领这一千多士兵,赶到汝南加入了朱儁的北军,与他一同攻打汝南治所平舆。
孙坚作战悍猛,常置生死于度外,在攻打平舆城时,孙坚领兵进攻,他独当一面,亲冒矢石,曾经率先登上了平舆城墙,只是由于城上的黄巾军士兵人数太多,而官军的后援没有跟上,才被赶下了城墙,而身上受了几处重伤的孙坚在大营中将养了十余天之后,便再次披挂上阵,继续参与攻打平舆的战斗。
当皇甫嵩与老刘等人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