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三国打天下-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老刘则给出云道长讲了很多关于医学上的知识,与当初老刘教给芷清一样,出云对老刘的这些观点也是大为赞同,而且老刘的很多思路都出乎他的想象,也令他了解了更多的有关人体与药物的常识,本来出云对老刘就已经很佩服了,经过这几天的相处,他更是对老刘佩服的不得了,更加为自己的师妹芷清终生有靠而感到欣慰。
等两人的身体都好了之后,老刘与出云一道去后花园中看了看今年那些庄稼的收成情况,由于今年的年景好,雨量充足,使得今年红薯、马铃薯与玉米的收成比去年还要好上很多,初次见到这几种作物的出云赶到很惊讶,现在已经有足够的种子,用于明年在幽州的农田上大面积栽种这几种作物了,因此老刘便亲自为出云做了烤红薯、炸薯条和煮老玉米,当然一起品尝的还有荀攸、戏志才与田丰三人以及老刘的家眷,吃完之后,众人才发觉这几种作物果然如老刘以前所说的一样,既美味可口,又可以填饱肚子,而且产量又那么高,只要在大汉的土地上推广开来,今后百姓就再也不会受饥荒之苦了。
而从各地种植这几种作物的情况来看,也是大获丰收,只是这些作物的种植都由屯田军来进行,严格控制种子的外流,所以今年收获的几十万斤果实都在官府和郡国兵的严格控制下,被运回各郡专门修建的过冬仓库中严密保管了起来,明年便可以在幽州进行全面推广了,等到了明年的秋天,幽州的百姓就有机会尝到这些美味,大饱口福了。
又经过几日的修养之后,老刘的身体几乎完全复原了,这次出兵平定黄巾之乱,虽然幽州的戍边军也有数千人的伤亡,但是也颇有收获,一是从冀州等地向幽州的乐浪、辽东、右北平等人烟稀少的郡县迁过去了十多万百姓,使得那几郡的人口数量得以增加,二是从黄巾军中招降了管亥、周仓、裴元绍、龚都、刘辟、何仪、刘石、左校、孙轻、王当共计十员大将,幽州的武将已经不少了,但真正缺少的,就是这种中级的将官,所以才会让张颌、褚燕等人现在仍在幽州下属的各郡中担任都尉之职。
第三个收获,便是老刘曾经在颍川书院找到了陈纪陈元方,并让他来到了幽州书院任职,同时还把书院中的很多学子诸如郭嘉、刘晔、徐庶等人都带到了蓟县,这些人虽然现在年纪还不大,但是将来可都是大才,所以说老刘这次的出兵行动,应该说是大赚特赚,尤其是他自己也被封了个平北王的王爵,而手下一干文武官员也都得到了升迁,更重要的,是由于自己眼下的军中人才济济,只要在接下来的一两年之中做好新兵的培养,训练出一支更加精干的队伍来,那么以后的北伐必将势如破竹,大获成功。
出云也在自己的身体好了之后,便向老刘和芷清辞行,自己还要回火云观,继续进行自己的道法和武功的修炼,只是这次与老刘会面,令他学到了很多新东西,也对老刘在幽州施行的各项新政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相信只要老刘一心为百姓着想,那么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取得成功,同时他也在私下琢磨,要是老刘有朝一日当了皇帝,那大汉天下的百姓才是真的有福了,因为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皇帝能像老刘一样,处处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只是他的这个想法,他没有跟任何人说,毕竟老刘现在虽然也是王爷的身份,但是要想登上皇位,那就无异要将现在的皇帝一支废除,老刘才有可能当上皇帝,这与造反没什么分别,所以出云也只是自己想想,而他之所以这么想,也是觉得要是老刘当了皇帝,天下的百姓便有太平安乐的日子可享了。
送走了出云之后,老刘便开始正式登堂,行使自己作为一州刺史的职责了,由于这半年多来老刘几乎一直在带着部队到处征战,因此幽州的政事几乎都由荀攸和田丰二人在打理,这次老刘才发行,这两人果然都是处理政事的高手,有些自己都很头疼的事情,在他们的手中被处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自己施行的那些新政,经过他们的变通或修改之后,也顺利的在幽州全境得以实施,使得幽州的各项事务都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尤其在老刘一直要求加快进度的水军建设方面,由于资金供给的充足,现在幽州水军已经有那种最大的战舰八艘了,每艘战舰上都配备了几架连弩与投石机,可以向战舰周围的任何方向进行攻击,而老刘派往鄱阳湖一带前去寻找水盗周泰的探子也把周泰带回来了,同时还带回了他的结义兄弟蒋钦,这两人的功夫本来就不错,加上擅长水战,正是幽州水军所需要的人才,于是他们二人被分别任命为幽州水军的正副统领,领着新组建的幽州水军在旅顺港一带进行操练,
而今年幽州各地的庄稼也都取得了近年来少见的好收成,沿海的盐场、捕鱼业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至于幽州商队将幽州出产的各式家具、榨油机、农具、战马、钢铁及铁矿石、煤炭等等销往大汉的各地,也令幽州的财政收入大幅上升,仅此一年的收入,便抵得上之前幽州几十年的收益,这也使得老刘能够安心的重新整编幽州的军队,安置各郡的郡国兵都尉,以便在不久的将来,挥师北上,把那些原本属于汉人的土地,都从外族的手中夺回来,也要让周围的外族知道,一个强大的大汉,将会令他们必须臣服,否则等待他们的,便只有灭亡一途。
第237章微服出巡
现在的大汉,由于幽州有了老刘的出现,已经没有了外族的威胁,鲜卑人在今年的出兵之后元气大伤,根本没有能力再与大汉抗衡,而大汉内部虽然仍有些犯上作乱的小股乱匪不时出现,但已经无关大局,不会对大汉的天下构成什么威胁了。
幽州的局面现在也已经基本稳定了,在老刘把幽州原来的十二郡改为十郡之后,现在又向几个偏远的郡中迁入了不少从冀州等地带回来的人口,因此现在幽州的人口已经比去年增加了十几万人,而这些新增加的人口也为幽州带来了更多的兵源和劳动力,老刘与刺史府的几位高级官员要做的,便是重新调配各郡的人员配备,同时在几个与外族接壤的郡中增加兵力,以便随时可以出兵北伐。
而在洛阳的朝堂之上,灵帝现在也接受了太常刘焉提出的建议,将部分州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余部或其他造反的乱党。
其实刘焉这样做的真正目的,乃是刘焉欲取得一安身立命之所,割据一方。正好现在因为益州刺使郄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有益州地方官吏向朝廷告密,要求朝廷处置郄俭,而刘焉也听信了一位江湖术士对他所说的话,说是益州有天子之气,将来必出新主,于是刘焉向朝廷求为益州牧,灵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免了郄俭的益州刺史之位,封刘焉为阳城侯,益州牧,让他前往益州整饬吏治。
而目前同为州刺史,也是宗室至亲的交州刺史刘虞改为交州牧,幽州刺史刘备改为幽州牧,至于刘表此时由于党禁解除,刚刚被大将军何进召至麾下任职,担任北军中侯。
由于现在老刘的职位由刺史改为了州牧,看似没有多大区别,但其中的差别实则非常大,以前的刺史主要职责是监督下辖各郡县的官员,手中并没有真正的军权,只是由于老刘到了幽州之后,辖下各郡所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之人,因此他才可以把幽州的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现在变身为州牧之后,老刘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展幽州的军队,再也不会因为受到朝廷的限制而只能设置五万的常备戍边军了。
虽然朝廷的这种做法看似给了地方官员更大的权利,但是也正是因为刘焉的这一建议,使得日后各地的州牧基本不再受朝廷的控制,而是独揽大权,开始形成了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因此如果说黄巾起义是造成大汉根基动摇的外因的话,那么真正把大汉朝推到灭亡边缘的,便是刘焉的这一建议。
既然大权在握,老刘当然开始对治下的幽州武将的配备进行了重新安置,只不过在进行这项调整之前,老刘和荀攸、戏志才与田丰几人商议了一番,决定先到各地去看看,了解各郡都尉在任期间的情况,然后再行调整。
而老刘对于幽州军队又有了新的设想,那就是幽州的戍边军要由几个军区构成,分别是镇守上谷郡、代郡、范阳郡和渔阳郡的第一军分区,镇守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的第二军分区,镇守辽东郡、乐浪郡的第三军分区,这几个军分区的主要作用,便是用来对付外族的入侵或将来向外进攻,这样就可以把原来的戍边军规模扩大几倍,每个军分区都有四到五万人的编制,再加上各郡的郡国兵、屯田军,幽州的军队规模至少要比现在扩大一倍。
这次出去巡查,老刘决定采取微服私访的形式进行,文官他只带着戏志才、简雍二人,武将则有亲卫长文丑,关羽、张飞和太史慈三人,再加上一百名亲卫队员,剩下的武将以颜良为首,都在蓟县的校场中接受训练,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武功,同时也多学一些领兵作战的本领。
出巡的方向,老刘选定了由蓟县向东,先去右北平、辽西,然后从那里的碣石港坐船到达旅顺,看看幽州水军的训练情况,这支部队是老刘为了将来消灭倭国而准备的,因此他一定要亲自前去对这支部队进行操练,以使他们能明白自己所担负的责任的重要性,而且他也想看看周泰和蒋钦的本事到底如何,能否胜任水军正副统领的职位。
最后,老刘这次出行的终点便是幽州最东端的乐浪郡,原本那里是乐浪和带方两郡,后来被老刘合并为一个郡,这里是将来北伐的主战场,向北将对付高句丽、挹娄、沃沮与扶余四地,而向东南,则是三韩的领地,虽然他们自称是大汉的属国,但是近年来由于大汉国力渐弱,三韩的王室也不再向大汉进贡称臣,这次老刘要做的,便是要彻底征服三韩,将他们的土地完全变成幽州的一部分,这样就不用担心那些反复无常的三韩人继续玩两面三刀的把戏了。
而攻占三韩之后,老刘便会以这里为跳板,派水军从三韩的最南端出发,向邻近的倭国发动攻击,他知道这才是最艰苦的一场战争,因为那个岛上的倭国人虽然生性卑劣,但是却极其顽强,所以他打算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把倭国打下来,然后把它彻底变成大汉的领地。
只是这次出巡,老刘原本不打算带女眷的,但是甄姜提起上次老刘误喝毒酒,若不是有芷清在身边,恐怕他的性命难保之事,于是一定要让他带上芷清,而乌云也有一身功夫,正好可以陪芷清作伴,于是最后老刘只好答应,带上了芷清和乌云二人,把红棉姐妹郁闷了好一阵子,尤其是小妮子红昌,气的好几天都没理老刘。
将州府中的一切政务再次委托给荀攸和田丰二人,同时老刘还抽空去了一趟幽州书院,现在书院中的老师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有很多为了躲避黄巾战乱的名儒大贤都来了这里任教,像老刘早就听说过的邴原、管宁两人都从兖州避祸来到了蓟县,并且被卢植请到了幽州书院任教,而学子中老刘早就看好的几人见到是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来了,更是缠着老刘,听老刘为他们讲一些如何打退鲜卑人的进攻,剿灭黄巾战乱的经典战役。
此时的郭嘉已经十二岁了,由于自幼家贫,因此身体很不好,老刘便特别叮嘱他一定要养好身体,多多加强身体的锻炼,这样将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看到州牧大人如此关心自己,郭嘉也是大受感动,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痛下苦功,把老师们教的东西学好,同时像州牧大人所说的一样,把身体也锻炼后,这样将来跟着部队行军打仗,才不至于因为吃不消而掉队。
卢植听了老刘要到下边的郡县之中进行巡查的消息后,对老刘的举动大为赞赏,只有了解并熟悉了自己领地内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因此卢植要老刘不必担心幽州的政事,他经常与荀攸、田丰等人见面长谈,对二人的能力非常肯定,因此他要老刘这次一定要在巡查之后,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幽州发展大计来,好为将来的北伐做好铺垫。
妥善安置好幽州牧府内的一切事宜后,在临走之前的晚上,老刘又陪了甄姜与红棉整整一晚,三人卿卿我我了大半夜,老刘才左拥右抱的陪着两位夫人睡着了。
由于是微服出行,因此老刘他们并没有惊动城中的百姓,离开蓟县时只有荀攸与田丰带着颜良蹋顿几位将军把他们送出了城门,然后老刘便让他们回去了,而自己的这一队人马则迅速离开了蓟县,穿过渔阳郡,径直向右北平方向而去。
由于现在幽州境内的官道都已经基本修好了,路面又宽又平,再加上大家都骑马,因此众人的速度很快,当天晚上,队伍便赶到了右北平与渔阳交界处的无终城中,此时由于天色已晚,无终城的城门已经关了,老刘便让文丑前去叫门。
城内负责把守城池的郡国兵听说是从州牧府来人要进城,不敢擅自打开城门,急忙前去禀报县尉。
县尉听说有一支队伍自称是从州牧府来的要进城,便急忙赶往城门,同时让人去给县令送信,让他也马上到东门看看,是什么人从牧府到这里来了,深更半夜的他们不得不防,毕竟这里离鲜卑人的地盘不远。
等县尉到了东门,上了城楼之后,借着灯笼火把的光线,他看到了城外的那支队伍,人数不多,也就一百人左右,突然他发现最前边骑在马上的,便是刺史刘大人,上次老刘带着部队来攻打右北平时,这名县尉还是老刘手下的一名屯长,由于立了战功,后来才被提拔为无终县的县尉,于是这名县尉急忙喊道:“外面的可是刺史大人,小人是城中的县尉,不知道是大人来了,还请大人恕罪,我这就给大人开门去。”
老刘听他发问,便答道正是本官,那名校尉也认出了戏志才等人,于是赶紧让人放下吊桥、打开城门,同时命令城门的守军站好队伍,欢迎刺史大人进城。
第238章文丑坐堂
看到城中的郡国兵警惕性都很高,认出是自己了才开城门,老刘很高兴,于是便纵马进了城门,勉励了守城士兵几句,然后在那名县尉的带领下,前往城中的县衙。
还没到县衙呢,县令也带着几个士兵向城门方向跑了过来,双方正好在大街上遇到了,县尉急忙上前对县令到:“禀报大人,是刺史大人到了,我已经把大人接进城了,正要前往县衙呢。”
一听是刺史大人到了,县令急忙上前给老刘行礼道:“不知是大人到了,下官有失远迎,还望大人恕罪。”
老刘急忙把他扶了起来,然后道:“我这次来,本来也不想惊动你们,只是今天天色已晚,错过了过夜的地方,没办法,只好到城里来歇息一晚,还请二位给我们安排一下,明天一早我们再到县衙说话如何?”
“是,下官这就去给大人安排歇息的地方。”县令说完,便急忙派人去县城中的馆驿把房间都收拾出来,让老刘他们前去休息。
县令与县尉亲自把老刘等人送入馆驿,关羽和张飞等人自去安排亲卫队员放哨站岗,馆驿中的厨师知道今天来了贵客,都被叫起来为老刘他们准备饭菜,忙活了半天,老刘等人才吃上了晚饭。
看到县令与县尉还在一边候着,老刘便让他们回去了,今天晚上自己就在馆驿中休息了,明天上午,自己会去县衙转转,看看如今右北平的汉人与乌桓人相处的如何,是否做到了老刘当初预想的那种互相融合的结果,要是做到了,那右北平太守时风与都尉邹靖的职责就算完成的很好,否则,老刘就会督促他们尽快将民族融合的问题解决好,这样才能使幽州各地的百姓都能其乐融融的生活,更为将来平定北方后如何与那些外族相处做好准备。
第二天清晨,一大早县令便带着县尉、县丞等人,前来馆驿迎接老刘等人前往县衙,老刘他们早就吃过早饭了,于是留下关羽和太史慈带着亲卫队员去城中的校场操练,老刘则与其他几人跟着县令去了县衙。
路上老刘问起县令的名字,县令听到大人问话,赶紧上前答道:“回大人的话,小人姓于名清,乃是辽东人氏,县尉是跟随大人从蓟县过来的,姓董名路,而县丞是太守时大人从土垠派来的,姓高名颂,我们几个在无终已经有一年多了。”
原来他们几个都是从外地派来的,不过从街上百姓的情形来看,无终的治安与城防做的都很好,百姓安居乐业,城中也似乎没有什么大的纰漏。
到了县衙之后,于县令赶紧请老刘到客厅中坐下,他则与县尉县丞在下首作陪。
老刘问起目前无终城中乌桓人与汉人相处的情况,县令于清道:“回大人,自打右北平郡在去年被大人率兵攻下来之后,由于太守时风时大人原本便是本地人,他又长期担任乌延部落的军师,所以本地的乌桓人和汉人都很相信他,而大人要求我们地方官府也对乌桓人一视同仁,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一样看待,所以我们也一直没有歧视他们,因此现在无终城中的汉人与乌桓人相处的很好,加上从去年开始,我们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铁矿,开采铁矿所需要的人工很多,因此现在百姓大都有事做,有工钱赚,还有就是现在南来北往的商贾也经常在这里落脚,因此无终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什么都没有的贫瘠城市了,而是越来越繁华,这次大人平定黄巾战乱后,从冀州也向我们这里迁来了近万的人口,这对无终今后的发展会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听于县令说完,老刘又道:“于县令所说的,都是好的方面,有没有什么不好解决的问题呢?”
于县令考虑了一下,然后道:“大人所说的,也不是没有,比如说有时候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也会在乌桓人和汉人之间产生一些矛盾,另外就是最近南来北往的商人多了,不可避免会与本地的百姓发生一些纠纷,不过这些都是小事,不会影响无终发展的大方向的。”
原来是这样,老刘和戏志才听了以后点了点头,这样就好,只要乌桓人与汉人能和睦相处,用不了太长时间,他们就会融入到大汉这个大家庭之中,到那时也就不会再有什么民族矛盾,而将来征服了北方的那几个民族之后,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同化他们,毕竟大家都是一个祖先,犯不着总是你争我夺的,当然对于三韩和倭国,则自当别论。
几人接着又说了一些有关北方鲜卑的事情,正在这时,外边传来一阵击鼓声,按照当时的规矩,这是有人来找县令告状来了,于是于县令急忙请示了一下老刘,然后便带着县尉县丞升堂去了,老刘和戏志才简雍他们也想看看于县令的能力如何,便也出了客厅,到县衙的大堂上去旁听一番。
文丑和张飞两个好事之人更是少不了他们,也都跟着进了大堂,站在老刘的身后,跟着看热闹。
等于县令升堂之后,很快衙役便带进来两个人,其中一个似乎是本地的乌桓人,身上穿戴的仍然是以前乌桓人的那种打扮,而另外一个则是一位来这里做生意的商人,两人的身后,还跟着一些看热闹的百姓。
衙役将那些百姓挡在了大堂门外,而让两人到了大堂之中跪下,然后由他们向县令大人说明因何事要来县衙告状。
那名商人模样的中年人道:“禀告大人,小人乃是从荆州来此经商的,今天早晨,小人在马市上遇到了这名马贩子,打算从他的手里买匹马骑,只是我们谈好了价钱,我把钱给了他之后,他坚称我没有付钱,也不把马匹给我,现在我给他的那锭黄金就在他的口袋里,应该是一块足有一两重的黄金,大人可以派人到他的身上搜一搜,看看我的黄金是不是在他的身上。”
听他这么说,那名贩马的乌桓人急了,马上争辩道:“大人,是他诬陷我,我确实没收他的金子,我身上的黄金,是我卖给另外一个人马匹时对方付给我的,他在一旁看到了,因此他便谎称他已经付给我钱了,要牵走我的马,我当然不能同意,大人您可要给我做主啊,我当真没有收他的金子。”
两人说到这里,又在大堂上争吵起来,于县令一拍手中的惊堂木,高声道:“堂下二人不得喧哗,我且问你们,你们可有证人?”
那名商人一听大人发问,忙抢着道:“小人有证人,我是和朋友一起去买马的,他现在就在外边,大人可以让他进来,他可以为我作证。”
于县令点头道:“那好,就把你的朋友传进来,贩马的你可有证人为你作证?”
那名马贩子想了半天才道:“我平时都是一个人在马市贩马,没什么证人在身边,还请大人明察。”
边上的众人和门外的百姓一听,这商人有人证物证,可那名马贩子什么都没有,看来事情很明显,是马贩子收了人家的钱不给马,现在到了大堂之上,估计马贩子要输。
很快那名商人的朋友被传进了大堂,跪在那里给县令行过礼后,便站起来等着县令大人问话。
于县令道:“你既是看到了他们二人交易的过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