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三国打天下-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功夫,其余的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料,可是眼下的形势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如果自己继续隐忍不,那早晚各地的太平道渠帅和信徒们都会被朝廷各个击破,等到了自己定好的甲子年甲子日恐怕想干什么都晚了,怎么办?急的张角也是脑门冒汗,突然他想到了上次让张梁联系鲜卑和乌桓几部的事情,于是便对张梁道:“三弟,能不能联络

上鲜卑和乌桓的难楼、苏仆延部落,让他们配合我们,这样只要我们这边起事之时,他们也兵协助,他们的骑兵可是不容小觑,有了他们的配合,估计我们成事的可能就增大了几分。”

“大哥,上次我就和您说过,鲜卑的大王檀石槐现在病重不起,鲜卑各部的大人都在为他死后争夺鲜卑大王之位而暗做准备,因此他们现在根本就没时间来帮我们;至于乌桓那边,您可能还不知道,辽东的苏仆延部落也被刘备给平定了,现在幽州境内,只有上谷的难楼还在独立支撑,但上谷地处幽州境内最接近蓟县的地方,那刘备肯定不会容忍他们继续存在,我估计用不了多久,难楼部落也会被刘备消灭,所以这些人恐怕我们是指望不上了。”

突然又想起一事,张梁接着对张角道:“还有一件事我刚才忘了说,现在幽州那边正在大量招募民伕,说是要修建道路和码头,只要百姓前去应征,不但有吃有喝有工钱,等他们干完这些活以后,还会给他们分配土地,允许他们长期在那里居住,所以现在不仅是冀州,就连青州、兖州、徐州、并州等地都有大量百姓前往幽州应征,这其中有不少人原来都是我们各方的信徒,大哥你赶紧拿个主意吧,晚了我们真的就大势已去了。”

当真是外忧内患层出不穷,张角现在不光是脑门出汗,浑身也是冷汗不断,思考再三,张角才对二人道:“师弟、三弟,我看这样吧,我们一是通知各地的渠帅,让他们一定小心自身的安全,多配一些贴身护卫,同时严格约束手下的信徒,给他们一些好处,决不能再放他们前往幽州;还有就是加紧训练,购置武器护具,我们的信徒不是不行吗,那就多花些钱财,找一些江湖人士来加入我们的太平道,只要多出钱,我想总会有人前来投靠的,最后就是我们再忍一段时间,俗话说的好,小不忍则乱大谋吗,至少到明年,我们的训练就会有一些效果,而且估计鲜卑内部的王位之争也该差不多了,那时再联合他们,对他们许以重金土地,有这些诱惑相信他们肯定会出兵的,你们觉得这样如何?”

鬼影张梁二人沉思了一下,也确实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于是二人都点头称是,然后他们便按照张角的意思,下去安排人手给各地的渠帅送信去了。

洛阳的灵帝得到老刘送来的呈报,知道幽州的乌桓已经被消灭了三部,三郡之地也回归了大汉,不禁龙颜大悦,看来御弟对自己承诺的驱逐外族的事情已经基本做到了,那下一步等平定了上谷难楼之后,御弟就要挥师北上了,这样一来,大汉的疆域就要得到扩张,大汉最强盛的武帝在位时也没完成的大业,就要在自己的手中实现了,这样一来自己岂不成了比武帝还要英明神武的一代圣君。

高兴之中的灵帝对老刘的其他要求一概答应,这样老刘合并二州的事情,也就得到了朝廷的同意,同时灵帝还同意了老刘提出的在边境各州中设置郡国兵和常备戍边军的要求,只是军费一定要由各州自行解决,另外戍边军的人数也由各州按自己的能力来决定,但最多不能过五万人。

有了朝廷的批准,老刘组建一支五万大军的目标已经不再有什么障碍,于是老刘开始对幽州各郡的文武官员进行一些调整,以便在自己的身边能有足够的谋士和武将,这样自己在清除掉上谷的难楼部落之后,才好策划北伐大计。

有了朝廷的许可,老刘自是可以在幽州重新进行官员的分配,武将之中,已经在代郡跟着关羽学了一段时间的鲜于辅接任代郡都尉,从带方郡回来的卢敏担任代郡太守,这样荀攸和关羽就都回到了蓟县老刘身边,而玄牵ひ丫⑷肓啥赜墒旱H危虼颂锓嵋驳靡苑祷丶幌亍

为了组建戍边军能有足够的将官,老刘把吕旷派到乐浪郡担任都尉,替回了徐晃,又派麴义前往辽东,把颜良也换了回来,这样将来戍边军成立了,军中的武将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由于朝廷已经同意地处边疆的各州可以组建一支不过五万人的戍边军,因此老刘开始正式组建幽州戍边军,按照老刘最初的设想,戍边军中有轻骑兵两万人、突骑兵两万人,剩下的一万人仍然是陷阵营六千人,器械营四千人,这样下来,正好是五万人。

老刘实在搞不懂当时的那些武将的名号和制度,而且实行起来也有很多的弊端,因此他在和戏志才商量过之后,决定按照后世的做法来重新编制幽州的军队,轻骑兵的两万人分为两个军,也就是幽州戍边军轻骑兵第一军和第二军,每军士兵人数为一万人,而一个军又分为两个师,每师五千人,一个师又分为三个团,每个团的士兵人数是一千五百人,剩下的五百人为亲卫营,直接归师部指挥,而一个团又分为五个连,每个连的人数是三百人,再往下分就是三十人为一个排,十个人为一个班,这样老刘戍边军的编制便完成了。

第106章卢植上任

突骑营和轻骑兵的编制一样,而陷阵营因为只有六千士兵,因此被称为幽州戍边军步兵师,而器械营虽然是四千人,但也称为幽州戍边军器械师,他们下边的编制和轻骑兵一样,都是按团、连、排、班来进行划分的。

虽然还差几员大将没有到位,但估计最远的徐晃有五六天也到了,所以老刘先把官职给他们定了下来。

轻骑兵第一军的军长是关羽,因为现在武将还是太少,只能由关羽兼任第一师师长,而二师师长由太史慈担任;轻骑兵第二军的军长是颜良,同样他也兼任该军第一师的师长,而徐晃担任第二师师长职务。

突骑兵第一军的军长自然由蹋顿担任,同样兼任第一师师长,张飞任二师师长;第二军的军长由赤延担任,虽然他武功稍差,但头脑还够灵活,而两个师长则分别是赤莫罕和脱脱儿。

高顺担任步兵师的师长;这次随老刘出征辽东的器械营副将耿忠表现不错,能力也足够,因此器械营的师长之职由耿忠担任。

至于下边的其他团长、连长等职务,则在军队中通过选拔产生,当然选拔的内容包括武功和带兵打仗等等,结果通过测试,各个位置上都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同时为了解决士兵的吃饭问题,老刘还是延续自己在城里亲卫队时的做法,今后在每个连中设置一个炊事班,一名随军军医,另外每个师中还有一支负责运送粮草的后勤连,这样下来每支部队的实际人数要比编制上多一些。

待关羽、颜良、徐晃等人回来以后,老刘把对他们的任命通知了他们,然后命令他们马上去自己的军中报到,同时尽快将自己所属部队中不足的士兵尽快招齐。

另外,对手下的几名谋士老刘也进行了任命,戏志才既是幽州的治中从事,也是幽州军队的总参谋长,也就是军师之职,荀攸则被老刘委任为别驾从事,主管整个幽州的政务,田丰则是幽州的治中别驾,同时兼任幽州军队的副总参谋长之职,简雍则继续担任薄曹从事。

至于没在戍边军中任职的文丑,则仍然担任老刘

的亲卫队长;史阿则担任蓟县的都尉,负责蓟县的防务和治安。

重新分配过后的众人明白了自己的职责以后,开始走上各自的岗位,为幽州戍边军的成立开始忙碌。

另外老刘又抽空到芷清任院长的幽州医院去看了看,目前医院之中,已经有了上百名从幽州和冀州等地找来的郎中在跟芷清学习医术,同时有几位医术较高的郎中也成了医院培养那些学员的老师,由于大家没有了以前那种互相封锁的陋习,有什么疑难病症都是大家一起来商量诊治,因此对众人医术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为了给自己的戍边军配备随军军医,老刘让芷清他们抓紧对那些准备今后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员进行培训,这些人要掌握的主要是战场救护之术,因此要比为百姓治病容易的多,培训的教材也是老刘在没事的时侯,把自己关在家中写出来的,那些简单易行的急救方法令那些已经成名的郎中大感新鲜,听芷清说这是刺史刘大人亲自写的,不禁令他们对老刘也充满了敬佩之心。

一直在洛阳家中赋闲的卢植,收到了简雍来洛阳办事之时,带给他的刘备的,原来是弟子刘备想请他到幽州担任幽州书院的院子,卢植想了想自己已经得罪了灵帝,估计这辈子很难再得到重用,如此坐吃山空下去肯定不行,再说老受刘备的接济自己也过意不去,另外就是两个儿子都跟着刘备去了幽州,听说现在都担任了一郡的太守之职,自己过去虽然不在一起,但毕竟离得近了,逢年过节的也能见面,所以卢植和夫人一商量,他的夫人也同意让他到幽州来,这样有事情做总比老在家里闲着强,至少再拿刘备的钱就理直气壮了。

于是卢植派人给老刘送了一封信,说明自己会在近期到幽州书院担任院长,然后收拾好家中值钱的东西,把自己在洛阳的那所宅子也给卖了,带着家人坐着马车经过近一个月的颠簸,今天终于来到了幽州的治所蓟县。

从辽东回来不久,老刘便收到了卢植的来信,老师能来他当然满意,于是便让简雍先在蓟县已经选好正在施工的幽州书院附近,为卢植准备好一所府邸,所需的各种物品和下人都给找齐了,这样老师来了就可以直接搬进去了。

今天正在刺史衙门办公的老刘,突然听到守门的士兵来报,说是有位自称是大人老师的人在门外等候,老刘一听便知道是恩师卢植来了,于是连忙带着身边的田丰、荀攸、戏志才等人出了刺史府大门,亲自迎接老师卢植。

看到卢植身后的几辆马车,老刘知道是恩师的家眷也都过来了,忙让简雍先派人把卢植的家眷送到为他准备的卢府中,安顿他们住下,好在简雍早已经把府中需要的下人和各种生活用品提前置办齐全了,因此他们直接住进去就行了。

几人在门外客套了一番,然后进入刺史府大厅分宾主坐下。

卢植先道:“玄德此次邀我前来任幽州书院院长,我是考虑再三,担心我无法胜任,影响了玄德的大事,可是再一想我现在在朝廷也不可能再有出仕的机会了,而且多年来潜心治学,也算有了一些心得,能有这个机会也算是让我为玄德尽一份力吧,只是我有言在先,要是书院没办好,玄德你可不要怪我呀。”

“恩师说哪里话,您乃是当世有名的宗师大儒,有您来主持幽州书院的大局,以您的声望,必然会有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受教,也才能为我幽州乃至大汉培养出众多有用的人才,恩师既然来了,幽州书院的兴起也就有望了,您的两位公子现在可都是我幽州

的太守,也是幽州的栋梁之才,这样你们全家都在幽州,还能经常见面,也可解了恩师和师母思念儿子的心情啊。”

边上的荀攸几人也都纷纷向卢植祝贺,卢植看到老刘的手下竟然有田丰、荀攸等青年才俊,也为学生高兴,当下与几人开始谈书论经,他的观点与见解果然深得儒道精髓,令在座几人受益匪浅。

随后老刘又把自己在幽州的所为向卢植一一禀报,看到学生的成绩如此骄人,卢植大感欣慰,尤其是老刘在政务、军事和商业上的各种新奇做法也令他大开眼界,同时卢植也根据自己多年为官的经验,给老刘指出了一些不足,令老刘能及时对自己的失误进行弥补。

当听说老刘还在后花园种了几种将来可以惠及天下百姓的作物时,卢植禁不住心中的好奇心,拉着老刘带他到后花园去看看。

正好荀攸他们也只是听老刘说起过,但也一直没去看过这些作物,于是老刘便带着他们来到后花园中,亲眼看看这些被老刘说的神乎其神的宝贝。

当看到那一亩叶绿杆壮,上边已经结满了不少玉米穗的玉米、还有高高的架子上边缠绕的藤蔓上无数已经有核桃大小的红薯,几人不禁啧啧称奇,只是那马铃薯光是看到长了满地的叶子,上边开着一些紫色的小花,但也没见到有什么特别。

老刘又把这三种作物的名称,产量和好处都和他们说了一遍,听到老刘所说的那些对他们来说几乎是神话般的数字,他们几人也都在心中暗暗算了一下,乖乖当真不得了,要是这几种作物将来在大汉境内广为推广,那所产的粮食几乎比现在大汉的粮食产量要翻上几番,而且即以后使遇上灾年,有了粮食的储备,天下的百姓也不会再忍饥挨饿了。

此时的玉米穗已经灌浆可以吃了,于是老刘打算掰几穗下来给大家尝尝,知道这些作物的宝贵,所以几人都拦住了老刘,卢植当下对老刘道:“玄德,既然这些玉米你都打算明年作为种子在幽州试种,那还是留下让它们长成种子吧,我们不着急,将来只要这种作物在我大汉普及了,我们自然就有的吃了,玄德呀,为师真的没有看错你,你果然是一心为我大汉百姓着想,为我大汉江山着想啊,我在这里代天下百姓谢谢你了。”说完卢植对老刘深施一礼。

慌的老刘急忙在卢植面前跪倒道:“恩师言重了,备今天所做的,也是恩师曾经教导过我的,所以我还要感谢恩师的教导之恩呢。”

当晚老刘为卢植一家摆酒接风,看到幽州的这些文武官员,卢植不禁为学生能得到这么多的人才而感到欣慰,只是已经有几个月没有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了,他和夫人不禁有些思念他们。

现在卢敏和卢緐分别在代郡和范阳郡任太守,都离蓟县不远,因此老刘已经派人去通知他们,近期来蓟县一趟,一是汇报政事,二是看望他们的父母,老刘已经看出卢植和夫人的心思,因此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老两口这一高兴,当天的酒都有些喝多了。

第二天老刘便和手下的荀攸几人带着卢植来到就在卢植府邸旁边,已经基本完工的幽州书院,这所书院是由一座非常大的住宅改建的,是一所里外四进的大院,后边也有花园,但已经被老刘改成了操场,因为将来书院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把身体锻炼好,即使不能舞枪弄棒,但每天跑跑步、做做操还是可以的。

第107章出兵上谷

带着卢植把整个书院参观了一遍,最前边的那所院子,当然是学堂了,那也是整个书院中最大的屋子,可以容纳二百人同时听课,另外就是一些小的房间,可以用来对少量的学生进行个别授课。

第二进的院子是学生的宿舍和餐厅,另外书院的下人们也都在这里的厢房中居住,还有厨房和供学生洗浴的公用浴室。

第三进院子便是书院的藏书楼,现在里边已经摆放了不少简雍按老刘的指示找来的各类书籍,当然大多都是以竹简为载体的,也有少量的纸质藏书,还有不少是比较珍贵的孤本书,内容涉及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先秦和当代大儒的著作等等,可以说里边所收集的这些藏书令卢植也觉得大开眼界。

最后一进院落是为请来的老师准备的宿舍和办公室,因为成名的老师大都有家室,因此这里被老刘分成了十几个小的院子,相当于十几套小别墅,而后边的花园则已经被改建成了操场,老刘把操场的目的向卢植一说,卢植也点头称是,确实那时文人的身体大都很羸弱,如果按老刘的要求,每天让他们跑上一里地,然后再做上一套老刘所说的那种体操,闲暇之时再玩玩橄榄球,估计这些学子的身体肯定会好的多。

看完书院后,老刘和卢植等人来到书院院长的房间中,然后众人又商议了一下准备请那些人来书院担任老师,将来如何招收学生,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如何对学生管理等等,忙了一天,总算是把这些都定下来了,同时大家也决定,等老师都到齐了,招收的学生也差不多了,书院就可以正式开张了,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由卢植、荀攸和简雍负责。

为了使幽州书院的老师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得到那些学子的认可,老刘和卢植等人商量再三,决定把卢植的师弟郑玄,现在还在颖川书院的郑玄请来,估计有了卢植和老刘两人的书信,郑玄是不会推辞不来的,而颖川书院那边,老刘也给院长旬靖写了封书信,希望他能放郑玄前来幽州书院,这样估计颖川书院方面也不会阻拦。

卢植另外还推荐了几人,老刘都不是很熟悉,不过荀攸、戏志才和田丰倒是对这几人推崇备至,头一个叫赵岐,此时已经年过七十,但他早已是和卢植与郑玄的老师马融齐名的一代宗师,精研四书五经,所著的《孟子题辞》一书乃是当时对孟子一书所作的最好的解注;第二位姓申屠名蟠,也是通古博今之士,被世人誉为贯通五经、兼治图纬,只是他一直不愿为官,估计有卢植的手书有可能会来蓟县,最后一位名叫范冉,虽有才名,但家中穷困潦倒,所以他倒是最有可能前来。

既然恩师推荐,荀攸等人也认可,于是老刘便让卢植给这几人也都写了书信,同时还让卢植以自己的名义邀请他们前来幽州书院任教,估计这些颇有傲骨的名士大儒虽然不愿入朝为官,但来书院传授知识没准会对了他们的胃口,这样老刘的书院中也就能有几位名动天下的名师,可以和那些早已声名远扬的书院一较高下了。

而书院的学生老刘早就说过,将来只要能通过书院的入学考试,那么进入书院后的一切费用都由幽州刺史府来承担,而且书院的学生不管出身如何,都会一视同仁,这样就会为那些家境贫寒,但确有真才实学的学子提供了一个机会,只要他们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将来一样能够在幽州的官府中担任要职,并得到升迁的机会。

在书院的事情基本确定以后,老刘便开始和戏志才、荀攸和田丰几人商议如何对上谷难楼部落出兵的事,现在幽州境内的乌桓就剩下难楼部落了,但是他也是几个乌桓部落之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整个族人有二十余万。

而且自从上次广宁的兀赤率领的乌桓骑兵被汉军打败过一次之后,难楼为了抵抗幽州汉军向上谷进的进攻,开始在上谷境内大肆征兵,只要是部落中的男丁,上至五十下至十四岁的都被征入军中,结果现在在上谷郡中竟然有乌桓骑兵近六万人,只是那些新兵除了胯下的马匹不错,手中的兵器和护具都很简陋,训练的时间也都很短,不过乌桓人自幼便从马背上长大,射箭之术也是从小开始练习的,因此他们的战力也不容小觑,这些都是戏志才派往上谷的探子传回的消息。

一郡之中居然有六万骑兵,这也是令老刘等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如果是在野外进行会战,凭着自己明的器械营和轻骑兵组成的立体进攻模式,这六万人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但关键是现在他们处于守势,上次吃了一次亏以后,不会再傻得出城和汉军决战,因此攻城就成了这次出兵上谷的主要任务。

虽然有投石车和巨弩,但只要城中的守军足够,即使被砸破了城门,他们也可以采取用石头把城门洞堵死的方法,不过乌桓各部落向来缺少粮食,因此如果乌桓人据守的城池被汉军长期围困,没有援军的他们,其结果最后也只能是死路一条,不过这样汉军就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且双方就要打一场持久战,虽然汉军有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必然也会消耗大量的军资粮草,所以这也不是老刘所希望看到的,只有短期解决战斗才是上策,因此如何把乌桓骑兵调出城来进行伏击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目前占据上谷的乌桓大王难楼带着重兵驻扎在上谷的治所沮阳,这里离蓟县也就不到二百里的距离,由于这里本来是汉军的边陲重镇,因此城墙修的又高又宽,护城河也较一般的城池深了很多,绝对是易守难攻,而其它几个县城只有少量的士兵驻扎,每个县城的士兵也不过几千人,城墙也都很简陋破旧,因此要攻下其它几个县城倒不是什么难事。

调虎离山、围城打援、瞒天过海、偷梁换柱这些计策都用不上,同时上谷除了与幽州三郡接壤,另外的一边还与中部鲜卑相接,因此也要防止他们勾结鲜卑大军来共同对付汉军。

考虑再三,众人还是决定采取先肃清周围县城,最后大军包围沮阳的办法来对付难楼,只是在攻击上谷的其它县城之时,也要在沮阳周围埋伏好大军,如果乌桓骑兵出兵救援,那么这仗就好打了,如果沮阳的乌桓骑兵坚守不出,那就先把其它几个县城都拿下来,最后大军包围沮阳,与难楼打一场持久战,今年的庄稼还没有收割呢,估计沮阳城中的粮草够他们吃一个月就不错了,因此说是持久战,只是与老刘之前所动的几场战役相比而言,估计最长难楼能坚持两个月,到八月份战事也应该可以结束了。

从外地调回来的几位将官上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几天,戍边军中各个兵种所不足的士兵人数都已经募齐,因此幽州现在除了各郡至少五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