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三国打天下-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返奶烊惶跫庋闹菥衬诰陀辛巳龊8郏创雍I显怂突跷锞涂梢源蟠笏醵绦谐毯褪奔洹

最后敲定的一件事,便是鼓励那些沿海郡县之中的百姓出海捕鱼,陆地上那时候没有的东西,大海里可是都有而且可能比后世还要多很多,只是当时的人们似乎不爱吃鱼,所以老刘从幽州百姓的饮食习惯上加以改进,把鱼肉的好处说的无以复加,同时他还把如何晒制鱼干、腌制咸鱼的方法教给了百姓,从而使幽州的百姓开始认识海里的那些美味,开始在自己的饮食中加入海产品,这样将来还可以为幽州节省大量的粮食。

这些事项在经过荀攸等人的完善后,便开始在幽州境内进行实施,当老刘回家把今后甄家的商队交给幽州官府的事情对甄逸说了之后,甄逸对老刘本来就是言听计从,当然没有什么意见,而甄俨听说自己也当上了刺史府的商务从事,更是高兴的不得了,以前自己的父亲最大才做过县令,自己一出仕便是州从事,按级别也应该是郡太守一级的,比父亲的县令可高多了,所以甄逸也没有意见,还对自己的妹夫能满足自己的心愿而感激不尽。

有了老刘的地图,荀攸派出去的探矿队很快就找到了老刘所说的铁矿石和煤炭,然后他便和田丰两人开始组织民伕进行开采,戏志才则负责幽州境内港口码头和道路的修建,一时之间,把三人忙的不亦乐乎,只是幽州的各项事务在他们的精心打理下,加上有老刘的指点,逐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地下挖出的那些黑石头竟然能燃烧,这可是令众人大开眼界,同时

有了这些煤炭,今后百姓做饭取暖都不用浪费大量的木材了,另外老刘还把如何炼制焦炭的方法教给了铁匠管事欧鹏,让他带着手下的工匠开始炼制焦炭。

有了优质的焦炭之后,老刘便让欧鹏开始用焦炭代替木炭来炼铁炒钢,由于焦炭的温度很高,因此没有鼓风机也一样能把铁矿石熔化,而且得到的钢铁质量上比以前明显提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今后即使冬天也可以继续炼铁。

去年冬天河水结冰后,水车无法转动,鼓风机便工作不了,所以去年冬天就没有办法炼铁,另外就是现在还有了充足的铁矿石,所以钢铁的产量也是大大增加,这样老刘除了为军队打造兵器护具外,也开始大量生产各种农具民用铁制品,以便卖到其他州郡为幽州增加收入。

州中的诸多事务安排下去之后,老刘自己则带着家眷还有戏志才、文丑及亲卫队先到了渔阳的泉州,一是督建那里的海港码头,二是指导当地盐场招来的民伕如何晒制海盐,另外就是老刘也让几个夫人看看大海,同时每天品尝自己为他们精心烹制的海鲜。

头一次吃到如此美食,令几位夫人和戏志才、文丑等人毫不顾忌自己的吃相,只顾着吃那些美味的螃蟹、大虾、海螺和各种海鱼了,而老刘各种新鲜的吃法,也着实令他们大快朵颐了一番。

在泉州呆了几日后,负责修建码头的官员已经了解了如何修建码头的方法,而那些盐场的民伕也已经掌握了晒制海盐的技巧,按照码头现在的施工进度,老刘估计码头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建好,于是带着众人继续东行,前往辽东正在兴建的旅顺城。

由于几位夫人坐的是马车,因此度要比骑马慢多了,经过近十天的旅途,老刘他们才到了旅顺,此时的旅顺城已经初具规模,而老刘此行的目的,主要是要去造船厂,看看马均他们正在建造的第一艘大船进展如何,同时也为他们提出意见。帮助大船早日建成下水。

看到老刘来了,马均先是把他按照老刘的指点,已经做好的航海罗盘拿给老刘看,听说这个东西无论怎么转,上边的那个指针都是一直指向南北方向,文丑来了兴致,让马均站在屋中的南侧不动,然后他拿着罗盘在地上转了十几个圈子,他自己最后都晕了,而托在他手中的罗盘的指针果然一直指向不变,始终指向马均所站的南方,令文丑连声称奇。

看来海上航行时的方向问题是解决了,接着老刘便和戏志才与马均一起,来到造船厂看那艘正在建造中的大船的进展情况。

由于有了老刘的图纸,因此马均他们这次造的大船可以说是目前大汉最大的楼船,由于老刘造这艘船的目的是要用来在海上航行的,为了防止海上的风浪,所以这艘船的高度不像当时的楼船那样造的很高,而宽度又比当时的楼船宽了一些,但长宽尺寸都比当时最大的楼船要大,再加上马均按照老刘的要求,在一些关键部位上装上了钢板,因此这艘船的吃水也会比完全由木头建成的楼船吃水深,这样就避免了在海上因为风大而容易使楼船侧翻。

由于高度降低了,因此这艘楼船在甲板之上只有两层,一层主要是用来载人的客舱,上边稍小一点的二层是驾驶室和少量高级客舱,说是驾驶室,其实主要是供船长在上边辨别方向用的,罗盘就安置在驾驶室中,至于楼船前进的方向,还是由船员在船尾的甲板上操控水下的方向舵来控制。

这艘船的甲板之下也有两层,下边一层的两侧是船员操浆的所在,中间便是船员的宿舍,在两侧的船舷上从船身中央

到船尾各开了三十二个小孔,可以把长长的船桨从这里伸出去,这样光是负责划桨的船员就有六十四人;上边的一层是货仓,主要用来装载货物。

由于这艘船的主要目的是运送人员和货物,因此才设计成这种样式,如果是战船,那就要取消甲板之上的那些客房,而是要安放多架投石车和巨弩,而这种战舰之上的投石车和巨弩根据老刘的要求,还能进行三百六十度的旋转,这样才可以对任何方向的敌人进行攻击,这种战舰现在也在建造之中,只是同那种运输舰相比,马均让工匠们在船头和船舷装上了更多的钢板,以便在与敌船作战时,一是可以抵御敌船的撞击,二是可以利用这些钢板去撞击敌船。

在老刘到了之后,由于有些关键问题都很快得到了解决,因此大船的建造进度大大加快,尤其是如何在甲板之上架设桅杆和升降船帆,这些都因为有了老刘这个明白人的指点才得以顺利实现。

又过了数天,大船在马均等工匠的努力下,终于修造完工。而旅顺港的码头也建成竣工,老刘看到万事俱备,于是决定明天放大船下水,同时在大家的要求之下,老刘把这艘大船命名为汉兴号,寓意大汉兴盛的意思,而船上的船员也已经找好了,在还没有下海之前,老刘每天让这些船员进行适应性训练,包括不停的转圈、每天划着小船去海里体会那种颠簸的感觉等等,免得这些人将来在海上出现晕船的状况。

第二天在造船厂的外边,当真是人山人海,几乎在当地修建新城和码头的官员民伕都来看大船的下水仪式,由于造船厂就在码头的上方,因此汉兴号在上百人的拖拽下,沿着专门为船只入水准备的滑道缓缓下滑,而在汉兴号之上,老刘早已经带着上百名船员上了船,准备等汉兴号入水之后,便由桨手划动木桨,先将船只停靠到码头边上,然后再把其他人接上汉兴号,在近海上试航一下。

渐渐的,随着船头进入水中,汉兴号后边庞大的船身也逐渐进入了大海,开始好多人还担心这艘船上边有那么多的钢铁护甲,是不是会沉入海底,但看到汉兴号进入大海之后,竟然异常平稳的漂浮在海面上,似乎根本没有受到海浪的影响而起伏摇摆。

船上的老刘已经进入了甲板下最下层桨手划桨的地方,根据老刘的指导,船的甲板之下在前、中、后建有三个大的船舱,船的两侧设有顺船身纵向铺设的木板,作为划桨用的左右两边走道;由于在甲板之上建有两层舱房,舱房的左右两壁都压在船的两舷上,因此前后两壁之下必须有横梁来支撑它的重量,三座舱房的前后壁各压在一根横梁上,这就用了六根横梁,另外还有两根横梁,按照当时木船的一般建造模式,其中的一根是船的龙梁,另一根置于船尾,俗称断水梁,这样大船从前到后一共有八根横梁,而每根横梁之下正是木船建造中加固横向强度的框架,架上再横着钉上由木板构成的隔舱板,缝隙处用桐油灰加以密封。

第118章海上航行

由于有八根横梁,因此下边一共有八道隔舱板,它们把船体分成了九个严密的分舱,而这就是老刘所知道的用横梁和隔舱板构成的分隔舱结构造船技术,这种技术的好处在于船在海上航行时,即使有一两个船舱受到破坏进水了,水也不会流入其他船舱中,船也不会马上沉没,这时船员就可以对进水的船舱抓紧时间排水、堵塞漏洞和进行其他修理,并且不会影响船只的继续航行,隔舱板与船壳板之间紧密钉合,缝隙处以桐油灰密封,这样的船体被大大加固,为经常在大风大浪中航行的船只增加了足够的坚固性和行驶的安全性。

这些被分好的小舱主要是被用作船员的宿舍,另外还可以存放一些船只所需的备用品和仓库,尤其是木桨的消耗肯定很大,因此要在船上准备很多备用木桨,说白了这木桨也就是船只的动机,要是没了木桨,船只恐怕也只能随波逐流了(当然有风的时候可以用船帆作动力,但还是要有船桨的辅助,否则想停船恐怕都做不到)。

处于甲板下第二层的货仓也被分成了前、中、后三个大舱,只是由于这一层主要是用来装载货物的,因此没有再加分隔,其中的三个大舱中,船舱被用作储存帆、缆索等航海工具物品之用,放在这里也方便船员存取,船尾舱则作为厨房,而中间最大的舱室,便是将来摆放货物的主要场所。

现在汉兴号已经入水,于是老刘指挥桨手们将手中的长桨从圆孔之中深入到海水之下,由于长桨很重,桨手们

直接划水很不方便,因此老刘让马均在船舷内侧做了可以搁放长桨的固定支点,称为桨座,然后用铁环把木桨固定在桨座上,以便挥杠杆作用,木桨有了支点,就成了一个杠杆,划动时可以令桨手少费臂力,同时还可以挥腕臂的作用,这样连桨手的体重也可以产生作功的效果,会令桨手划桨的效率大大提高。

现在桨手们要做的,便是如何协调大家划桨的一致性,否则乱了步调,不但无法形成一股合力,而且可能还会令船只在海面上打转。

桨手背向船只前进的方向划桨,要比正向划桨的力量大很多,因此老刘先让桨手们面向船尾坐好,双手握住桨柄,然后大家按照自己的口令,喊一是前推桨柄,喊二时使桨叶入水,自己喊到三大家同时双手用力往回拉桨,众人形成的合力便可轻易催动船只前进了。

开始的时候毕竟还不熟练,但过了一会儿,众人的步调开始一致,老刘也让他们自己喊口令,而大船在海面上转了一会儿后,也开始慢慢的向着码头方向前进了。

看到这里没什么问题了,接下来就是让桨手们逐渐熟练划桨的动作,于是老刘来到甲板之上,指导在船尾操控船舵的舵手如何掌控船只前进的方向。

这舵手本来也是个船员,曾经在南方的大江之中划过船,因此知道如何通过改变船舵的角度来控制船只的前进方向,看来这里倒是不用自己操心了,老刘便来到二层的驾驶室中,看船长如何指挥船只进港。

这时候的船只指挥主要是靠由船长喊话来传达指令,因此船长真正指挥船只时,没办法在驾驶室中布命令,而是到了驾驶室舱顶上,那里本来是给瞭望海上情况的哨兵准备的,这回没办法,只能让船长在这里号施令了。

由于船舷的两侧都有船桨,汉兴号在停靠之时,只能是先把船只船尾朝向码头的方向,然后慢慢由桨手反方向划桨,这样船只就可以慢慢靠到码头上,而船尾由于是个平面,这样停靠后搭上跳板更易于人员行走和货物的搬运。

汉兴号的船长也是从南方来的一名老船员,姓周名安,原来他经常在长江之上指挥楼船,这次也是被幽州官府用高额俸禄给吸引过来的,初看到这艘大船时,周安也现与自己以往指挥过的楼船明显不同,待他与老刘对这艘船的结构等方面探讨了一番之后,老刘的道理让他深深折服了,当然周安并不懂老刘所说的那些原理,他只是凭多年与船只打交道的经验现老刘说的非常有道理,因为那时的楼船确实大多只在江湖之中行驶,而很少到大海之上,周安也见过海上的风浪,知道那种高大的楼船到了海上遇到大风大浪之时,最有可能被海风吹翻或被海浪打翻,而现在老刘加宽了船只的宽度,同时降低了高度,船上还加上了一些钢铁护板,无形中又起到了平衡船只的作用,因此在海上这艘船应该说即使碰上一般的大风大浪也应该能挺得过去,当然如果碰上台风之类的那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现在周安开始指挥船员调整方向,然后让桨手们慢慢的向后划桨,毕竟船长和船员之间的配合也需要磨合,所以足足在海港内折腾了半天,汉兴号才算终于停靠在了码头上。

先将船头的大铁锚沉到海底,然后再把船上的几根缆绳拴在码头上专门用来拴缆绳的木桩上,接着船上的船员把跳板搭到码头之上,然后让岸上的戏志才、文丑等人上船。

一直在岸上看热闹的众人顿时爆出一阵欢呼,毕竟这也是他们的心血,所以看到大船成功下海大家都是自内心的高兴。

接下来的几天,老刘都和周安一起在船上,教那些船员如何熟悉汉兴号的操作,同时还到了远海之上,在有风的时候,把船帆升起来,利用风力来推动汉兴号前进,这样过了有七八天,周安终于能自如的指挥汉兴号了。

此时已是九月初了,估计自己府中所种的玉米、红薯和马铃薯也应该到了采摘的季节了,因此老刘急于回到蓟县,看到造船厂中其他船只的建造也都在顺利进行,老刘叮嘱马均尽快把战船打造出来,尤其是上边的巨弩和投石车一定要能全方位投石射击,这样将来才能适应与敌军在海上作战的需求。

九月初五这天,老刘带着戏志才、文丑和自己的亲卫队,以及甄姜、芷清、乌云和红棉姐妹上了大船,准备乘汉兴号返回渔阳的泉州港,现在离自己从蓟县出来已经一个多月了,估计那边的码头也应该建造完成了。

这次汉兴号上没什么货物,只有老刘他们一百多人,还有众人的马匹和几辆马车,按照汉兴号的设计规模,这艘大船可以同时运送二千人也没什么问题,而且船上光是船员就有一百六十人,这其中当然主要是桨手,因为船只在海上航行时,桨手必须轮流划桨,所以汉兴号上的桨手一共是一百二十八人,这样可以分成两拨轮换划桨,而遇到顺风的时候,汉兴号可以利用船帆前进,桨手们还可以休息一下,因此有这些桨手应该说可以应付汉兴号的基本动力需要了。

渔阳的泉州正好在旅顺港的正西方向,因此只要把汉兴号的前进方向定在正西方向就可以了,周安现在也会看罗盘了,当老刘拿着地图,告诉了他此次航行的目的地后,周安很快就从罗盘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就是汉兴号前进的方向一直保持和指南针成九十度的角度即可。

告别了旅顺码头上送行的众人之后,汉兴号在桨手们的划动下,慢慢驶出了旅顺港,开始了它的处*女航。

头一次乘船出海的甄姜等人非常兴奋,尤其是红昌更是高兴的不得了,在船上四下张望,几乎把整个汉兴号都让她转了个遍。

从旅顺到泉州的陆路距离足有两千多里,而海上的直线距离,则只有六百里出头,只是陆地距离的三分之一,汉兴号的度老刘这几天已经大致测过了,估计是一个时辰能前进三十到四十里,如果顺风拉起船帆,则最快度能达到一个时辰六十里,这个季节海上风力不大,因此汉兴号主要靠桨手划桨前进,应该在二十多个时辰后抵达泉州,也就是要在海上航行两天两夜才行。

第一天的上午众人还都没什么问题,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出海,都还觉得很新鲜,渐渐的汉兴号远离了海岸线,现在船上众人看到的,周围都是碧蓝的海水,往远处看便是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致,海面上经常会有一些大鱼露出水面,喷出高高的水花,老刘认识那是鲸鱼,而且数量似乎还不少,看到海中竟有如此巨大的鱼,惊得众人目瞪口呆,当然还经常有一些小一点的鱼在海面上出现,其中老刘认识的有海豚、能够在海面上飞行一段距离的飞鱼、还有令人望而生畏的鲨鱼、笨重的海龟等等,刚离开海港的时候,天空中到处都是海鸥、海燕等很多在海边生活的鸟类,但随着汉兴号的不断前进,最后只是偶尔能看到一只在海面上飞行的海鸟,除此之外海面之上更无其他生物。

老刘在上船之前找港口的铁匠为自己打造了几只鱼钩,只是这些铁匠的手艺远逊于蓟县的铁匠管事欧鹏,打造出来的鱼钩比老刘要求的大了一些,好在基本能用,于是闲着没事的老

刘用一条细绳子把鱼钩拴在一根长木杆上,鱼钩上放了些鱼肉作为钓饵,带着甄姜等几人在船舷边钓鱼,由于船不快,因此对在船上进行垂钓不会有太大影响。

看来那个时代的海洋之中鱼的数量非常多,老刘用这套钓具在半个时辰之内,居然接连钓上来四五条大鱼,每条都有十多斤重,而且都是石斑、金枪鱼等名贵鱼种。

第119章化险为夷(一)

看到钓鱼如此好玩的红昌也非要试试,结果由于她不知道如何提钩,把已经咬了钩的一条体型庞大的石斑鱼给放走了,令她在那里懊恼的咬牙跺脚,那种神态之美令老刘看的都有些痴了,就更不用说周围的那些船员了。

中午老刘亲自到厨房之中,为大家把自己钓上来的几条鱼做好,除了红烧石斑,还有抓炒鱼片,香酥鱼排,最后老刘做的,是一道生鱼片,鱼肉用的是一条金枪鱼身上最好的部分,虽然没有芥末,但有生姜和醋,所以老刘为大家准备了一碗醋泡姜末,到时候就把生鱼片在里边蘸一下吃,味道绝对鲜美。

看到老刘的美食,围坐在甲板之上饭桌周围的几人不禁垂涎欲滴,食指大动,结果老刘的这一桌全鱼宴很快便被众人一扫而空,尤其是文丑对于那道生鱼片更是大吃特吃,嘴里还不停的说着太好吃了,看到他吃的那么香,其他人也尝试了一下,果然那种美味令众人马上都把筷子伸向了那盘生鱼片,老刘只好又让厨房的厨师给大家切了一大盘过来,才算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到了下午海上有了一些风浪,船只开始有些颠簸,令身体条件稍差的戏志才、甄姜、红棉几人开始晕船,把中午吃的那些美味都吐光了不说,最后连绿色的胆汁都吐出来了,几人也因此导致浑身无力,连站都有些站不稳了。

其实在上船之前,老刘已经让他们在各自的肚脐上贴了一贴膏药,以防止他们出现晕船的状况,没想到这种方法在他们几人身上不灵,没办法,只好让他们到船舱之中躺着休息,只要坚持过明天,离泉州也就不远了,再加上现在有一股顺风吹着汉兴号,船长周安已经令船员把船帆升了起来,使得汉兴号的前进度大大提高,按照现在的度,估计到了明天傍晚,汉兴号就可以抵达泉州了。

当晚无事,第二天天色未亮之时,老刘便把大家都叫了起来,因为今天是个晴天,他要让大家一起看看海上的日出。

当晚无事,第二天天色未亮之时,老刘便把大家都叫了起来,因为今天是个晴天,他要让大家一起看看海上的日出。

此时的天海之间仍是一片昏暗,众人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听到老刘说起海上的日出如何壮观,看不到是人生一大遗憾等等,大家便都穿好衣服,跟着老刘来到了驾驶室上边的平台之上,连刚刚缓过劲来的戏志才也没有拉下,在文丑的搀扶下上了平台。

众人默默地站在平台之上,耳边听到的,只有海浪拍打船舷所出的“哗哗”的声音,此时在与汉兴号行驶方向相背的远方天空之上,已经有了一丝光亮,大家都静静的望着东方,等待着日出的来临。

渐渐地,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原本昏暗的天空渐渐变成了灰色,接着,在众人的惊叹声中,一个小红点慢慢露出了水面,只见那红点越来越大,似乎是在跳着上升,忽上忽下的,最后变成了一个半圆,殷红殷红的,已经把东方的天空照的通明。

火红的太阳继续冉冉上升,似乎在海平面之下,有一只巨手将太阳缓缓托起,当整个太阳终于离开水面的一刹那,顿时只见红日光芒四射,令人目眩,而太阳的光辉撒遍大海,似乎是在海面铺上了一层金灿灿的金箔,也把在船上观看日出的众人身上染成了一片金黄。

伴着众人的一阵阵惊呼,太阳终于缓缓的升上了半空,那壮美的场景情景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而身上洒满了阳光的众人心情更是大好,盼着早点回到蓟县的家乡。

吃早饭之时,周安对老刘道:“大人,昨天夜里我看了看天空,搞不好今天白天会有暴风雨,您和各位夫人还有那些官兵可都要做好准备,我估计这次的风浪不小,不过咱们的船体宽大,吃水深度大,而且甲板之上只有两层船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