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明国公-第5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立刻邀请乔安娜一同去了后院,估计是请她到了自己的房中,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去了。不过张凡对此倒是并不在意,想来她们也就是说些闺中之事。即便是这个丁氏会有什么鬼主意想要打的话,张凡也并不觉得自己,亦或是乔安娜会中招的。

总之,这就是这两天以来的事情。虽然有些无趣,但是在经过了前一段时间的事情之后,如今的这种无趣,却恰恰就是张凡所需要的了。他需要放松自己,要不然总之那么紧绷着,到最后绝对会出问题的。

而第三天,张凡总算是等到了自己所想要的东西了。从京城又来人了,是来传圣旨的。

来的还是一位公公,不过那是冯宝的手下。来了之后,还没有慌忙宣读圣旨,就是赶紧向冯宝请安,就连张凡都没有落下。神情那更是恭敬无比的了。

这让张凡心中有了些想法。看来冯宝对于自己的手下,或者说是司礼监的控制,那是相当紧的。原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冯宝对于这地方的把握太过严实了的话,将来就难保他会生出来什么别样的心思。但是在张凡通过几番的观察,确定冯宝当真是有了变化之后,这种事情就变成了另外的一个可能了。

只要冯宝大权在握,那么就没有人能够动得了他。而只要他能够一直抱着这种不主动去找别人麻烦的心态的话,那就更加简单了,将来没有麻烦上门的话,他冯宝能够在这个权力的中心呆上很长时间。

这种事情,时间越是久,即便是你的权势已经大无可大了,但是长时间下来,却还是能够更上一层楼的。

只要将来朱翊钧亲政之后,冯宝还能够把持着这个位置不动弹,那么他就能一直做到死为止。而显然,如果当真是那样的话,冯宝会成为朝廷势力当中的一个名符其实的怪物般的存在。任何人都动不了他,任何人也左右不了他,而他却是可以影响到任何人。

这也是让张凡有了个新的想法。没错,他现在跟冯宝之间的关系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是很显然的,有了今天的事情之后,张凡已经是打定了主意了,还要继续经营他跟冯宝之间的关系才行。

不过这件事情,也不能办的太过明显了,要是让冯宝看出来的话,就会适得其反了。最好的办法,大的动作不要有,不要做什么意图太过明显的事情。而小的细节的地方,却是要仔细斟酌,如何才能让冯宝觉得自己当真是跟他的关系更加不错了,而且还不让他察觉到这是自己有意而为之的才行。

这算是一个不算是现的现了。说起来张凡似乎也并不需要这么做,与其跟冯宝搞好关系,还不如将自己跟朱翊钧的关系更加加深一些的好。将来朱翊钧亲征了,那张凡也就跟冯宝一般,没有人能够动得了他了。

只不过,张凡却还是打算这么做了。最起码的,冯宝的主意比较多,有些地方,也的确是冯宝比较有优势。万一遇到了什么事情,能有冯宝这样的人一同商量,绝对是一大优势。

这边,张凡已经是打定主意了。下面,也就要开始宣读圣旨了。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所谓信任

这一道圣旨,上面所说的东西着实是不少。比之之前,自然是多了很多。毕竟如今战事已经结束了,有很多的东西都是要说的。

最先的,那不必说,自然是要先表彰平定了这一次造反之事的张凡、刘显,以及刘显手下的军士。说起来,这一次的事情,当真是顺利无比的。还记得当初张凡是以什么理由来四川的吗?还不就是因为,怀疑刘显对僰人征讨之后的那个大胜之局吗?

然而这一次,朝中的人居然是一点点怀疑都没有。或许比人不知道,但是冯宝他们却是明白的很。这一次之所以这么顺利地级表彰了,并不是因为刘显这一次实在是行动的漂亮,没有大动干戈,就制止了这一次的事情。不是因为这个。最主要的缘由,那就是因为张凡是参与在这其中的。

还记得之前的那道圣旨,也就是吩咐张凡和刘显平叛的那一道。没错,平叛平叛,那自然是要出动军队才行的。而军队,自然也就是指刘显手下的人马了。说到底,这是基础,如果没有刘显和他手下的兵马,这一次的事情,想要如此快地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论是想出来再多、再好的计谋,但是没有实力去实行,也全都是空话的。

但是,这并不是这道圣旨之所以会这么写的重点。重点就是张凡在其中,而且张凡还是主持这一次平叛大事的主将。即便是他是个文官,但是之前的圣旨上已经是写的清清楚楚了,诸事皆有张凡和刘显相商定义,若是两方有所争执,则以张凡的主张为准。也就是说,刘显也是要听张凡的了。

而张凡主持,也是这一道圣旨会这么轻松就下了赞扬的缘故。毕竟张凡如今的身份,再加上他在京城当中的那些个关系,绝对是不容小视的。且不说李太后如今对于张凡的宠信和依仗了,即便光是说张凡在朝中的那些个关系。比方说张居正,仅仅只是这么一个,就已经是让朝廷的提议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偏向张凡了。

当然了,对于这种事情,刘显也是明白的。而且,他明白了之后,要是说他心中对于这种事情没有一点点不满,也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这道圣旨没有到来之前,刘显就思考过这件事情。而他所想出来的,也是跟圣旨当真写上的,相差无几。

刘显对于这种事情,自然是心生不满。倒不是说他多么埋怨张凡,实际上是因为,这两件事情,明明全都是他所出的力啊。但是第一次,朝中居然不相信他的捷报,而这一次,就因为有张凡参与的缘故,朝廷是这么轻易地就相信了。实在是让他觉得很是不公道。

不过对此,刘显也并没有多说什么。他想到了这些,但是他也明白,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如果强行非要弄个明白的话,恐怕得把他自己给搭进去才行。刘显作为一个武将,自然是血气方刚的。但是这么多年下来,他也是学会了一些东西的。凡事太过,自己肯定是要倒霉的。

好在结局很是不错。既然如此,也就没有那么多需要计较的东西了。

这一次的圣旨上,虽然已经是肯定了两人的功绩,但是还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悬赏什么的。张凡那边倒是好说,他这边的事情结束了之后,回到京城,那些封赏自然是少不掉的。

但是刘显则是有些不同了。之前僰人的事情,虽然是弄出来了很多麻烦。但是最终,因为张凡的上奏,朝廷也是认同了大捷的说法。

既然已经认同了,那么封赏之类的事情是自然少不掉的了。但是,还没有等朝廷里商议好到底应该怎么去封赏刘显的时候,就出现了永宁府的这么一档子事情。也因此,对于刘显的封赏,也就被押后了。

而现在,永宁府的事情已经结束了。而刘显虽然并不是主持这件事情的人,但是他毕竟是立了大功的。这么短短,不,倒也不算是短了,毕竟两件事情算起来,也相隔了差不多一年了。但是,刘显毕竟是立了实实在在的两件大功的,到底应该如何封赏,恐怕也会让朝中的那些人为难一些。

不过,这件事情,倒是让张凡想明白了一个问题。

之前他就一直在奇怪,为什么之前的那道圣旨上所写的,是让他来主持这件事情的大局,而不直接就用刘显呢?虽然说张凡也是上过几次战场的人,但是毕竟他本质上来说还是个文官罢了,即便是执掌了锦衣卫也还是如此的。而统领战局这种事情,自然还是应当交给武将去办比较好。

就如同上一次,虽然说事情是刘显和曾省吾两人同时操持的,而且说起来,曾省吾在那件事情上也是如同张凡在此次的事情里的角色一般的。但是当时,明明是已经将所有的权力交给了刘显的。

为何偏偏这一次,却是要让张凡来主持呢?若是来个太监,张凡虽然心里面会觉得不妥,但是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现在,却偏偏是他。

而这道圣旨一下来,张凡就马上明白过来了。朝廷之所以会这么决定,实际上还是因为刘显的缘故。毕竟僰人的征讨大捷,这才是刚刚过去,朝中对于刘显还没有决定到底应该怎么去封赏他。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就出现了这一次的事情。

倒也不是朝廷实在是太过自信了,只是显然的,只要让刘显去平叛,那是绝对可以平定这件事情的。也就是说,刘显这两大功劳,是肯定能够到手了的。

到了那个时候,就当真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封赏刘显才能合适了,才能让刘显满意,也不会引起其他将领的不满。

而若是让张凡主持这件事情的话,到时候战事结束了,刘显虽然还是有功劳在身,但是毕竟张凡在他之上。而这么一来,封赏刘显的话,就比较容易办了。

张凡想到了这件事情,却还不只是这么多。他也现了自己如今在朝中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了。

最起码的一点,下那道圣旨的,不是张居正的主意,就是李太后自己这么想的。但是不管是他们哪一个安排的,都显然是对于张凡非常的放心的。

毕竟,大明朝见过百年来,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打了这么多的仗。胜仗很多,败仗也不少。而败仗当中,有多少就是因为那种对于战事一窍不通的搅屎棍子瞎指挥而闹出来的,这一点想来朝中是无人不知的。

但是即便是如此,不论是张居正,亦或是李太后,还是将这么一个任务交给了张凡。可见,他们对于张凡非常了解的同时,也是非常信任的。

不说别的,最起码知道了这一点,这就已经是让张凡心里面高兴了。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以及手中的权势来说,更上一层楼,已经难于登天了。但是相比起来更多的权势,能够更加获得信任,那才是张凡所最想要的。

毕竟现在,张凡已经进入了这大明朝权力的最中心。要知道,常言说“伴君如伴虎”。看似风平浪静的现在,但是只要稍有差池,那就会粉身碎骨,连残渣都剩不下来一点。在这么个时候,获得更多人的信任,显然比之给予张凡任何的封赏,对他来说也都要更加具有实用意义。

而这些,只不过是这道圣旨的前半罢了。后面的内容,却是更加体现了对于张凡的信任。

那两万人的性命,上面也已经是说了。只要他们没有屠杀大明的百姓,朝廷便也能不杀他们。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想要不惩罚他们,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朝中给予的惩罚,却是并不轻巧。是什么,将这些人打散开来,配边关服役。虽然并不是让他们去做炮灰,但是边关是什么地方,张凡的心里面最是清楚不过的了。这不是死刑,但是相当于让他们去送死了。

不过圣旨上也说了,可以让他们带着家人一同去。

但是张凡心中明白,上面说了十年的时间。且不说十年过后,这些人还能活下来多少。即便是活下来了,恐怕十年耗费在了那边,他们也未必会再回来了。

只是,这些并不是张凡所关心的。而至于那些人愿不愿意,如今可是由不得他们了。

另外,圣旨上还说了对于这一次的事情如何处理。这才是最能体现张凡如今的地位的一条。这一次的事情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朝廷全都交给了张凡。也就是说,这里的事情,全都是由张凡说了算,他说怎么办,那就怎么办。

原本,张凡之前虽然那么做了,但是他心中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担心的。但是现在,他却是一点担心都没有了。既然全都交给他处理,那就最好不过了。而且,他实际上已经将事情全都给办完了。

也就是说,张凡现在已经是能够回京城了。

当然,这里还有别的事情没有办完,他现在还不能回去。

但是,圣旨虽然是读完了,事情可没有完。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另有信函

这一次来传旨的,只是个小太监,姓王。、、看起来也就是二十来岁的年纪,这个年纪来说,即便是从小就进了宫,但是却也不会在宫中有什么太大的身份。当然,这也是因为张凡对于宫中比较熟悉的。他听过这个小太监,但是并不是太过熟悉。

不过即便是如此,张凡也还是很客气地喊他一声王公公。实际上,这个小太监,是冯宝的人,虽然年纪不大,不过听冯宝说,他的悟性着实是不错,人也是聪明伶俐的很,见人说话什么的,也很是不错。所以冯宝便让他跟着自己了。看来,冯宝也是开始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了。这也算是冯宝的一个变化,若是换成了以前的冯宝,他是绝对不可能这么干的。

对于张凡来说,他可是皇宫中的大红人了。就算是这些个太监,即便是以张凡的记忆力,就算是能够将他们一一记得住,但是却也不会去花费这么个心思的。

但是,这是对于张凡来说的。而对于那些个太监来说,则是肯定的,没有一个不识得张凡的。说起来,这些太监对于其他人,哪怕是如同张居正那般的,也能够吊着嗓门说上几句话。但是对于张凡,他们则是不会这么做的。

一来,毕竟是锦衣卫嘛,再加上冯宝跟张凡的关系又是这么好,所以他们对于张凡,尊敬之中,更是带着一些畏惧的。二来,张凡一直是和期待人,出了在锦衣卫当中,或者去对付那些人他所要对付的人的时候,张凡一直都是见人和气的。尤其是对于宫中的这些人,张凡是一向如此。因此对于这些太监来说,张凡既是一个让他们有些畏惧的人,却同时也是一个让他们愿意接近的人。

更何况,明明对于张凡来说,他们根本就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但是张凡却总是能那他们当一回事。总会对他们笑脸相迎不说,他们从张凡这里,也弄到了不少的好处。

这也算是张凡独特的地方了。若是换了一个人,到了张凡如今的这种身份地位,绝对不会太过在乎这些太监的。但是张凡并不会如此,别说是来传递圣旨的了,哪怕是一点点小事,张凡也会对他们慷慨一点的。这就是这些太监喜欢亲近张凡的缘故了。

张凡之所以这么做,想法也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不得罪人。宫中的事情,哪怕是常年住在宫中的人,就连李太后她自己,也都不敢说能够完全把握走向。谁会知道,你今天得罪的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将来会不会就升到了你无法触及的高度了呢!

总之,这么做,自然是没什么错的。

而如今,这个到了永宁府来传旨的王公公,原本张凡也是想要给他一些好处的。但是,他可是坚持不收。倒不是因为跟张凡不对付,毕竟他可是冯宝的人,而如今冯宝就在这里。若是冯宝不在这里,他是非常高兴接受张凡的这些好处的。但是如今冯宝就在他跟前,他怎么可能当着他的面收下张凡的钱财呢。

不过,这些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圣旨宣读完毕,交给了张凡之后。当所有的人全都以为事情已经完了,但是这位王公公却是来到了张凡跟前,跟他说说李太后还有一封信要交给他。

这不由得让在场的人全都是好奇了起来。说起来,李太后若是有什么事情需要交代张凡的话,只需要说有口谕传下便是。这么一来,就显得很平常了,而且既然是口谕,也就是说仅仅是对于张凡一个人的。这么一来,不让别人知道也就有理由了。

若是想要让别人知道的话,那就更加简单了。只需要将事情写在圣旨里,亦或是在下一道圣旨便是了。

但是,却是说有信要交给张凡。信函的话,自然是不希望除了张凡之外的人知道这件事情。可是这个王公公却是当众明摆着说出来了,想来这也是李太后交代他这么做的,要不然他一个小太监是绝对不可能会有胆量这么干的。

这就有些矛盾起来了。让在场的人一时之间想不明白,李太后到底有什么事情要跟张凡说。也是让他们全都好奇了起来。即便是他们知道,信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张凡是绝对不可能跟他们说的。但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是好奇起来了。

不过,这位王公公的话却是还没有说完。没等众人好奇的心思被吊到最高,他便是继续说话了。这封信的话,的确是给张凡的,但是看的话,却不只是张凡一个人,冯宝也能在一旁阅览。

这就更加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好奇了,也让他们更想要知道信里面到底是说了些什么了。

为什么?不想想,张凡和冯宝两个人是什么身份,手下都有些什么!一个锦衣卫,一个东厂。这两个就足以让人颤抖了。而现在,这封信却是要给他们两个人看的,这就更加会让人好奇了。

最为直接的一个想法,那就是李太后想要让他们去对付什么人的。这不由得让他们对于那个将要被他们对付的人感到了很多悲哀。毕竟嘛,有这么两个人同时对付那个人,绝对是会非常倒霉的。

而且,还有一点最重要的。那就是,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在这么个地方,提这么一件事情?怎么想的话,也是应该等到他们两个人全都回到京城了之后再说。但是现在,李太后却是命人将信送到了这里来。这意味着什么?最能够想得到的一点,那就是李太后想要他们去对付的那个人,如今就在这里。或许不是在永宁府,但是绝对距离这里不远的。

当然了,这种想法,也是猜测居多,毕竟他们看不到信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如此妄下定论,自然是不对的。但是,在这个当口生了这么一件事情,说实话,他们还当真就是想不到别的了。

而这种想法,也是让他们的心里面变得无比紧张了起来。虽然都相信,那个人应该不会是自己才对,但是谁也都没有办法保证,毕竟谁都多少干过一些不应该干的事情。即便是他们现在全都是安慰自己,自己曾经所干过的那些事情,即便是让上面知道了,却也应该还不至于让东厂和锦衣卫联合起来对付他,但是这种恐慌,却是一点都没有办法消除。或许是身在仕途这种地方,让人所产生的这种不安。

不过,这些人在担心着这些事情,但是张凡和冯宝却是没有。实际上,在听说李太后有封信要给他们两个人的时候,他们心里面已经是多少有些明白过来李太后想要说的是什么事情了。

等到撇开了其他的人,就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时候,拆开了信一看,果然,信上面所说的东西,跟他们所想的完全一样。看到此处,两人是不由得相视一笑。

信上面的事情,说的就是关于朱宣圻的了。之前,张凡已经是找到了可以让李太后用来对付朱宣圻的证据了,正是那一本族谱。虽然说,如果用那本族谱的话,就跟之前朱翊钧在秋狩之时被人行刺的事情没什么关系了。但是在这种事情上面而言,原因什么的,当真是不重要。重要的就是结果到底如何了。

只要这封信能够让朱宣圻好好喝一壶,能够让李太后有足够的办法,想怎么对他都行,那就足够了。

而很显然的,只要是李太后有了那本族谱,再加上朱宣洛这么个人证的话,那也就能落实了。到时候也当真是如同之前李太后所希望的那样,她想要怎么样朱宣圻,全都是由她来说了算的。

但是,李太后的目的倒是达到了,不过张凡的意愿却并不是这些。不错,既然李太后已经是开口了,而且朱宣圻也的的确确是越线了,那么惩罚他,也就是应该的了。只不过,张凡并不希望李太后把事情最绝了,也就是说,不希望李太后当真去置朱宣圻于死地了。毕竟若是蜀王的人换了,麻烦会有一大堆的。

因此,看到这封信之后。张凡跟冯宝两个人,并没有因为猜对了信中所写的内容而感到高兴。他们更加关心的,还是李太后到底会怎么去对付朱宣圻。

只不过,这就要让他们失望了。信当中,倒是夸奖了张凡几句。不过最多的,还是在叮嘱张凡,一定要将朱宣洛这个人或者带回京城,也绝对不能缺胳膊断腿了才行。

但是,张凡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到底李太后会怎么去对付朱宣圻的事情,这封信上面则是只字未提。这就让张凡觉得很是不安了。

一般来说,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的话,也就是昭示着,李太后恐怕是要对朱宣圻大动干戈了。

而这正是张凡最为不希望看到的。

想到这里的张凡,甚至都有冲动,等不及回到京城去跟李太后当面说了,他现在就想要上奏,将事情说明白,望李太后能够对朱宣圻高抬贵手才行。

但是,一旁的冯宝则是看出来了张凡的想法。而他,自然是要制止张凡的。

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劝你罢手

这封信,是张凡跟冯宝一同看的,所以信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冯宝跟张凡一样,全都知道。。、而关于信上面所写的内容,冯宝也自然是明白的,毕竟之前他早就知道李太后打算对付朱宣圻的事情了。更加不用提,当他到达了成都之后,在知悉了张凡对于这件事情的调查情形之后,他还帮了张凡不少的忙了。

他自然是知道,张凡在这件事情上面到底是持着什么样的立场了。对于张凡那种,想要为李太后办事,也想要惩罚朱宣圻,但是同时却也是不想要李太后太过大动干戈,甚至于将朱宣圻给弄下蜀王的位子这件事情,冯宝心里面也是明白的很的。

而且,冯宝并不仅仅只是明白这一点,实际上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