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贼-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元庆再拿在手里,已经不会有任何危险,虽然比之前的数量,少了一大半。
李元庆忽然想起了有位先贤,曾经写过一篇《爱莲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人在河边走,又哪能不湿鞋呢?
为了前程,为了理想,就算前路荆棘满地,血雨腥风,又怎的能容李元庆犹豫半步?
…………
十日之后,已经到了三月中,前往山海关的船队顺利返航,带回来整数的二十五万两上好的官银。
朝廷方面,袁督师和高第的撕逼大战仍在继续,但李元庆,却是已经脱离了这个‘火坑’,隔岸而观火。
事实上,袁督师之所以将此事答应的这么痛快,最关键的,还是李元庆的态度足够诚恳,并明确对袁督师表示,三月末,他将会出海,未来一到两年的时间,他都不会再参与辽地的战事。
依照袁督师的‘雄才伟略’,这自是他最愿意见到的事情,毕竟,辽地这场戏,只能有一个‘主角儿’。
加之还能收上十几万两银子,他又怎的会拒绝呢?
此时,经过了周传海一众船匠、和数千辅兵紧锣密鼓的修补,此次出海的战船,都已经差不多休整完毕。
只待各项物资准备齐全,船队就随时都可以出海了。
在前往辽西之前,李元庆也令亲兵给京师的杨娇~娘发去了消息,让她尽快赶到长生岛,与船队一起,前往南京,视察雾雨阁在南京的产业,顺便利用雾雨阁的关系,帮李元庆在江南收购物资。
有着杨小船此次远航带回来的百万两白银,加之高第和袁督师的这二十五两白银,李元庆此时的现银贮备,已经是相当充裕,岛上也是全员动员起来,所有人,都在为此次出海做着准备。
三月十四,杨娇~娘带着三郎,还有百多人的队伍,顺利抵达长生岛。
让李元庆欣喜的是,他之前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杨娇~娘的肚皮,终于又成功被他搞大了起来。
经过仔细的商议,李元庆将出海的日子,定在了三月十八,也是取了发财的吉利之意。
按照计划,船队出海后,李元庆将先行前往皮岛,拜会毛文?,而后,再直接由海路,前往南京,采买货物之后,再前往福建,与郑家‘聊一聊’。
此时,大明前往南洋的航线,看似很遥远,但实际上,这条航线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已经很成熟了。
除非是点子太背,直接遇到了台风,否则,这一路安全的很。
李元庆思虑良久,最终,决定带上他的没有怀孕的大部分妻妾和孩子,一起出海,算是当作放松和旅游,也让她们开阔一下眼界。
可惜,张芸娘和渠敏秋,因为是主母,要坐镇长生岛,却是不能去了。
李元庆也只能对她们许诺,再过几年,等一切更稳定了,一定会带她们出海。
长生岛此时的战船,虽然没有装配强有力的火炮,只是以冷~兵器的撞击武器为主,但胜在数量多。
此行出海的规模,初步预计,战船的数量,将会在八百艘以上。
再加之岛上豪商们的大小货船,突破一千五百艘,并没有太多难度。
在兵员方面,经过缜密的思虑,李元庆决定带上八千战兵,基本上占到长生岛常备战兵数量的一半,各种火器,自是要带的充足。
在安全方面,李元庆也经过了紧密的思虑。
长生岛船队的海上战斗力,虽是寥寥,但登陆作战,威势却是惊人。
在此时,船队规模这般庞大,寻常的小海盗,根本不可能奈何到他们,唯一能威胁到船队安全的,只有郑家。
不过,以郑芝?的尿性,他若敢出兵对付李元庆,日后,又怎的可能由满清来占得这关内的万里河山?
至于南洋方面,李元庆就更不担心了。
谁敢来冒犯他的权威,他就拔了谁的根!
时间飞速流逝,转眼,已经来到了三月十八。
一大早,南信口码头上,却已经是山呼海啸一片,在漫无边际的人群欢呼声中,李元庆带着他的一群妻妾,率先踏上了他的坐船。
很快,各人各部,也纷纷开始登船。
在辰时末,也就是早上八点五十八分左右,李元庆大手一挥,船队依次开始驶向深海!
辽阔的大海一望无际,但身侧、身后,漫无边际的巨大船队,却仿似要将整个天地都遮盖起来。
站在宽大的甲板上,李元庆不由想起了当年小胡子的意气风发。
可惜啊!
此时天空中没有漫无边际的战~斗~机,否则,这遮天蔽日的场景,该是何等的壮阔?
前方,杨小船亲自坐镇一艘大型战船,为整个船队领航。
身侧,数百条满载战兵的中型战船,就像是巡洋舰、护卫舰一般,牢牢的拱卫着李元庆坐船的安全。
这些时日,李元庆其实也一直在思虑,将长生岛的船队力量重新整合,规制很健全,目的性和分功也都更明确,按照大明水师的规制来。
只不过,‘庙小妖风大,池深王八多’。
在此时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李元庆也不想太‘冒头’,便暂且先安耐住这个方法,保持着低调,不轻易暴露出他的底子。
关键是长生营的船队构架虽然起来,指挥系统也非常完善,但他们却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真正战船,李元庆也想透过此次远洋,等条件更为成熟,再将此事做定。
三月二十一早上,李元庆的船队顺利抵达了皮岛。
可惜的是,李元庆刚刚登岛,却被告知,毛文?已经去了京师。
与毛承禄、张攀、陈继盛这些老弟兄们,好好喝了一顿酒,又亲笔给毛文?写了一封信,李元庆并没有停留,直接返回船队启航,前往南京。
经过这几日的适应,张宝珠、任颖儿、彩子这些女眷们,也开始适应了海上的生活,慢慢变的开朗,尤其是孩子们,更是欢天喜地,每天都在甲板上跑来跑去。
李元庆也终于可以享受、妻妾都在身边的‘幸福’生活了。
随着船队越是往南,天气也开始变的越暖和,人的心情,也是越发明朗。
由于是紧贴着大陆航行,李元庆也丝毫不用担心淡水补给和青菜。
而在卫生方面,长生营更是早已经有严格的军纪,也不用担心,会有疫病的发生。
事实上,华夏通向南洋,包括近海、连贯南北的航路,从李唐时,就已经算是很成熟了。
到了宋时,几乎可以达到了一个小巅峰。
蒙元的百年间,虽有割舍,但总体而言,并未受到太大打击。
尤其是进入了明朝之后,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让华夏人前往南洋淘金、谋生的,也是越来越多。
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
民间的商贸、交往行为虽然很昌盛,但官方的支持力度不足,这也是使得大明的这些海客、豪商们,底气严重不足。
不得不说,这是历史上华夏民族最大的遗憾。
但此时,李元庆已经亲自出海,一切~~,自是已经全然不同。
经过了十几天的航行,四月初十,船队顺利在长江口靠岸。
令官沧海和许黑子,先带领船队前往南京,为之后的收货做准备,李元庆则是亲自率领五百骑兵,带着厚礼,来到就在距离南京不远的上海县,后世的大‘魔都’,拜会他早已经慕名已久的徐光启、徐阁老。
****************************************************************
第648章 徐光启!
这章写的有点像论文了……着实浪费了不少脑细胞。。。
今天是中元节,在小船的老家,这是一年中仅次于过年的大节日,要祭祀先祖,上坟烧香。
可惜,小船夫人出差了,孩子在老家父母那里,只有小船冰冷的面对着外面湿漉漉的小雨……
跪求正版请阅支持,小船跪谢!
~~~~~~
徐光启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他的技术性,他的文学性,他的开拓性,在后世时,早有定论,已经形成了共识。
只不过,却是少有人知道的是,徐光启在官场,也是春风得意,正儿八经的‘科班及第’出身。
甚至,魏公公为了笼络他,一度开出了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的高官。
可惜,徐光启看不上老魏,没有接下这个高官,便被令回到老家上海,‘冠带闲住’。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不过只是文人的矜持而已。
自古便有先贤言:“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身为读书人,饱读圣贤之书,寒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谁又不想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惜,或许是历史对人类开的玩笑。
搞技术的、搞艺术的,也包括搞思想的,很多大能、大贤者,甚至,可以称之为‘先知’的一帮人,在他们生前,并没有得到他们应该享有的待遇,反倒是穷困潦倒,食不果腹。
甚至,很多人,为了追求,为了理想,直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即便这般,也往往是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之后,才会得到平反。
像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虽然官场失意,但在李唐开明的大风气之下,他们的才华,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是得到公认的,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但像是‘日心说’、梵高、也包括大名鼎鼎的‘红楼梦’,他们的境遇,可就令人扼腕叹息了。
而徐光启,却是在这里面,‘玩的非常溜的’。
再直白一点,他是个明白人。
在时机合适时,他纵横宦海,一展才学抱负,哪怕困难重重,很难实现,但他依然有资格、有资本去试。
而在形势混沌之时,他却又能避过风口浪尖,回到家里,钻研学问,著书立说。
在赵宋时,也曾有一位玩的非常溜的大员,曾言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当然,华夏的传统文人阶层,最深刻的座右铭,还是孟子这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在前往上海的路途中,李元庆也在仔细思量。
摄于文化层次水平的差异,李元庆对徐光启的生平,或者说思想,了解的并不够多,或者说,很难了解。
不过,以李元庆此时的能量,搞清徐光启的‘简历’,不过只是随手拈来。
根据陈闯‘三号仓库’方面的情报。
徐光启是松江府上海县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自幼读书,二十岁中秀才,三十六岁中举人,等到万历三十二年,他真正科举及第、攀上进士宝座的时候,已经整整四十三岁。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徐光启这一生,也并非算是一帆风顺,春风得意。
这或许也是他着重研究农学、辅之研究数学,这种最实用学科的关键所在。
因为他前半生并不如意,历经磨难,所以才会‘更接地气’。
但观徐光启能精明的避开、此时阉党与东林的‘刺刀见红’,这又说明,这人很‘油腻’,眼光非常高明,是个真正的明白人。
加之,之前长生岛种植地瓜之事,徐光启对李元庆帮助很大,李元庆也非常期待,能与这位传说中的‘阁老’级人物,好好聊一聊。
一路快马加鞭,赶到上海县城时,已经到了傍晚。
有亲兵早就提前快马赶来,对徐府这边做了汇报,徐光启也非常给李元庆面子,在四个城门,都有家仆守候,迎接李元庆一行。
被家仆引领着来到徐府门口时,徐府中门大开,徐光启正一身青布袍,笑眯眯站在门口,亲自迎接李元庆一行。
大户府宅的中门,在华夏古代的规制里,一般都是有重量级贵宾临门之时,才会正式开启。
若是皇帝亲临,或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客人,主人一般都要带着妻妾孩子,开中门迎接。
此时,徐光启虽然没有带着妻妾孩子,但他能开中门,而且,亲自在这边迎接李元庆,尤其是此时还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可以说是给足了李元庆面子了!
李元庆又怎敢怠慢?刚快步翻身下马,也不顾满地的细碎泥点,恭敬跪倒在徐光启面前:“卑职辽南长生岛总兵李元庆,见过阁老!”
徐光启今年也已经六十出头了,不过,他保养的却非常好,面色红润,眉眼发丝之间,没有一丝白发,精神也是相当矍铄,哈哈大笑道:“李军门实在是太客气了啊!老夫已经归家几年,可是当不得李元庆如此大礼啊!快快请起!”
说着,他赶忙亲手将李元庆扶起来。
虽然只是象征意义,但李元庆却是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徐光启的这一双大手,很有力量,而且,似是还有些粗糙感。
看得出,这老爷子,并非只会纸上谈兵,或许也时常身体力行。
李元庆忙笑道:“谢阁老。只是元庆此行来的匆忙,亦不知阁老喜好,便只带了些辽地的土特产。”
说着,李元庆忙恭敬将礼单递到了徐光启的手里。
徐光启扫了一眼,面色不由一变。
李元庆说的是轻巧了,但他是何人?尽是礼单上的这些皮毛杂货,怕就已经不止三千两了,更不要提,还有一百两黄金,一千两现银呢。
“李军门,这,这怎的使得?无功不受禄,老夫可不能要你这如此厚礼啊!”徐光启忙要拒绝。
李元庆却早有准备,忙笑道:“阁老,之前地瓜的事情,您可是帮了卑职大忙啊!去年,长生岛和辽南的地瓜,都获得了大丰收!区区薄礼,只是元庆一份心意,还请阁老笑纳。要不然,元庆可是不敢进您的大门了啊!”
徐光启闻言,愣了片刻,随即,却不由哈哈大笑:“李军门,老夫早就久闻你的大名了啊!今日得见,果然是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外面雨寒,走,咱们先进屋子里,喝杯热茶,暖和暖和。”
徐光启亲自邀请李元庆进门。
李元庆忙恭敬还礼,这才和徐光启一起,走进了徐府的正门。
来到主客堂,有小婢奉上了香茗,徐光启又亲自吩咐他的小儿子去盯着晚饭,这才笑眯眯的与李元庆攀谈起来。
正如徐光启所言,他对李元庆久仰大名,但李元庆又何尝不是对他久仰大名?
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徐光启对李元庆在辽地的表现很好奇,李元庆对徐光启的学识也很佩服,很快,两人便已经聊得非常热切。
但李元庆却注意到,徐光启的脖子前,竟然挂着一个比婴儿手掌还要大些的十字架。
李元庆心里一时不由也有些诧异,这他娘的,难道,这老爷子,还是个基督徒不成?
这时,两人茶水都已经喝了几杯,徐光启笑道:“元庆,此次宁远之役,你打的非常不错!打出了我大明的威风啊!”
“呃?”
李元庆一愣,片刻也回过神来,忙笑道:“阁老,您真是谬赞啊。宁远此役,还是按察使袁大人,指挥有方,乾坤在握,卑职只是执行而已,可是不敢居功啊!”
徐光启不由哈哈大笑,经过了这快大半个时辰的接触,‘老油子’的他,又怎的能摸不到李元庆的性格?
这是个相当冷静,或者说,这是个沉稳的令人发指的年轻人啊!
也无怪乎,他能在辽地,立下这么大的功业了!
大明有这样的将领镇守辽地,或许,荡平鞑虏,也用不了几年了啊!
“元庆,你也不必自谦,是非曲直,朝廷自会有公论。该是你的,谁也抢不走!”
李元庆没想到徐光启居然也会说出这么‘霸气’的话来,片刻,他也反应过来,忙笑着问道:“阁老,元庆这些时日一直在船上,难不成,京师方面,此事已经传出消息来了?”
大明的邸报系统已经很发达。
徐光启此时虽然是在野状态,但他也是有接收邸报的权利的,虽然速度要慢不少。
不过,上海紧邻大明两京之一的南京,依照徐光启的影响力,再加之此时徐家的财力,徐光启想要得知京师方面的消息,倒真不比南京那些大佬们慢上多时。
此时,听李元庆问起这件事,徐光启不由一笑:“元庆,你要相信,朗朗乾坤,自有公道!就算有困难,有黑暗,也不过只是暂时的。乌云,还能把太阳遮住不成?”
李元庆一愣,片刻才回过神来,心中不由暗叹那:“也无怪乎徐光启能明哲保身了,这老爷子,精明着呢。”
李元庆忙笑道:“多谢阁老解惑。元庆受益匪浅!”
徐光启哈哈大笑:“元庆,你是辽地,不,你是大明新生代中,最有勇武、也最有谋略的年轻将领,老夫也很看好你啊!不过,你也得须知,人生在世,又岂能事事皆如人意?顺境时,要记得,时刻保持初心,逆境时,更要记得,何为本末!”
李元庆恭敬拱手作揖,“阁老的话,卑职铭记于心。”
徐光启微微笑着点头。
以他的阅历,又怎的会看不出,李元庆虽然年轻,但在此时他的教诲面前,却没有丝毫的浮躁,恭恭敬敬。
这年轻人,真的是个人才啊!
这时,徐光启的小儿子,忙快步进堂来:“父亲,李军门,酒宴已经准备好了。”
徐光启哈哈大笑:“元庆,你是第一次来上海吧?走,去尝尝这江南菜,咱们边吃边聊!”
****************************************************************
第649章 南京!
~~~~~~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一顿酒宴,足足喝到了后半夜,但这还不算完,酒宴后,徐光启又拉着李元庆的手,来到了他的内书房,秉烛夜谈。
直到次日清早,天色都大亮了,李元庆提出告辞,徐光启这才反应过来,忍不住有些不舍的道:“元庆,你,你好不容易才来江南一次,何不多住些时日?关于日心说和浮力的问题,老夫还有些东西,没搞明白呢?”
李元庆忙笑道:“阁老,辽地战事密集,元庆此次出海,也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时间。能与阁老彻夜详谈,元庆也是受益良多啊!只是,此次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凑了啊!不过,待元庆此行从海外归来上海时,元庆恳求阁老,能去长生岛做客,看一看辽南的地瓜,看一看辽南的庄稼,看一看辽南的百姓们。”
徐光启不由哈哈大笑:“元庆,你这小子啊,还真是个小滑头啊!你这么说,老夫现在都意动了,迫不及待,便想去辽南看一看啊!看一看我大明广阔的疆土,看一看一直为我大明浴血奋战的儿郎们!不过,出海是大事儿,元庆,你做好完全的准备了么?”
李元庆忙笑道:“阁老,元庆一直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嗯?”
徐光启一愣,片刻,却更是哈哈大笑:“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好啊!说的好啊!元庆,老夫就在这里,预祝你提早归来,在南洋,在大海上,扬我大明国威!”
…………
离开了上海城,李元庆的心情,也是极度的愉悦。
徐光启虽然是老了,有些过于沉稳,但他的阅历,他的处世哲学,他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却是远远超过了李元庆的想象。
甚至,有些打破了李元庆心中、华夏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固有印象。
不过,此次南洋之行,时间虽是紧迫,但~~,所有的时间,还是完全掌控在李元庆手里的,莫说是在上海停留一天了,就算是停留一年,也都不是问题。
但李元庆却更为清晰的明了,‘过犹不及’啊。
此时,徐光启对自己的接受程度虽然很高,但~~,等级的差距摆在这里呢。
若李元庆在上海停留的久了,徐光启或许不在意,但~~,对徐光启的名声,却并没有太多好处。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李元庆此时虽然已经威震九边,扬威大明,但,想让徐光启这种近似于顶级的大佬,加入他的‘小店’,还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不过,让徐光启‘以技术入股’,分点小红利,李元庆还是很有把握的。
一夜虽然未眠,但李元庆的精神状态却是极好。
徐光启的开明,无疑让李元庆有了更充裕的信心,大明~,烂是烂了,但至少,还有很多精英阶层的精英们,并非就不想走出这个‘泥坑’。
赶到南京时,已经到了傍晚,加之一直下着毛毛的细雨,李元庆也有些疲惫了。
好在杨娇~娘在这边早有准备,亲兵的四百人,直接回到江畔的船队边休息,而李元庆则是换乘马车,带着一百名亲兵,到城里秦淮河畔的雾雨阁休整。
应天。
金陵。
南京。
这座千年历史名城,名字虽变了几次,但根子上,却并未有太多变化。
因为这里是老朱的发家地,因此,在大明的政治版图中,南京拥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南京就占去了多半富庶之地。
只不过,随着历史的推移,南京这边的政治版图,被不断的缩小,现在,谁来南京任职,更多的,就像是发配。
比如,原兵部尚书、辽东经略,现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王在晋。
老王本是正值精力充沛的年纪,却是被放在南京的冷板凳上,朝廷反倒是要用高第这种‘庸臣’,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历史的玩笑。
南京城很大,虎踞?盘,拥有帝王气象。
城池的规格,虽不如京师规整,有不少江南的‘湿润空气’,但~,其景致却非常精巧,尤其是在这初春的细雨中,更让人感觉别有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