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贼-第6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刚刚不久,王承恩给李元庆传过来消息,李元庆的伯爵宝座,已经有了准确的定论,将会在明日的大朝宣布。

王承恩特地点了这间小店,让李元庆请他吃顿饭。

李元庆又怎能不了解王承恩的深意?

这必定是事情不是最佳状态,哪怕是天子和朝廷册封了李元庆伯爵,但这个伯爵之位,恐怕并不是太过‘高大上’。此时,需要他王承恩~,待天子~,先与李元庆有个交流,让李元庆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对于此,李元庆其实早已经有了充裕的心理准备。

大明王朝的‘吝啬’,恐怕早已经写进了基因里。

大明仅封侯、伯。

而这其中又有九成九都是外戚。

哪怕是当年老朱的铁杆弟兄徐达呢,也不过是身后时,加了一个虚无缥缈的虚王,而没过几年,又几乎被一网打尽。

更不要提,是此时‘掰着手指头、肋着裤腰带过日子’的崇祯皇帝了。

不过,事情至此时,李元庆对这些套路,早已经看的轻了。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有肯定是比没有强。

与其去计较这一时一地的虚名,又何如去脚踏实地的做事,将自己的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

初春的夜,比冬末时来的要晚了些。

此时,天色已经渐渐黑下来,街边的店铺里都燃起了灯笼、火烛,街上的行人也是愈发匆忙,急着回家,急着避雨。

主街和小巷虽都是以青石板盖地,但总归是有不少人的脚底,或多或少都沾了泥土。

嗅着这雨中混杂着人间烟火的湿润泥土气息,李元庆的精神头也一下子提起来不少。

尸骨铺就帝王路!

大丈夫马上建功立业,又岂能瞻前顾后,妇人之仁?

这时,一个熟悉的老马夫赶着一辆熟悉的破马车,吱吱嘎嘎的缓缓拐过了巷子口,身后还有两个撑着伞的小太监,卷起裤管,急急跟过来,正是王承恩怕是得已经有个几十年历史的‘神级’座驾。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王承恩与当年魏公公最大的区别。

李元庆忙笑着冲进雨中,帮王承恩掀开了帘子,“王公,下雨湿滑,您小心些。? ?·”

马车中,王承恩虽有些疲惫,但精神头还不错,忙笑道:“元庆,等急了吧?本来杂家一早就等过来,恰巧这几天变天,永和宫的小主染了风寒,杂家便去抓了几副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李元庆一边扶着王承恩下了马车,一边心中暗道:“不是吧。田贵妃的身子这般娇弱?就…就这样就感冒了……”

扶着王承恩小心来到了屋檐下,李元庆边扶着王承恩往院里走,一边笑道:“王公,昨日元庆还在田国爷府上见过贵妃娘娘的面儿,怎么样?贵妃娘娘没事吧?”

饶是王承恩老谋深算,却又怎能猜的到李元庆的心思?笑道:“也无妨事。只是有些着凉,皇上今晚已经去永和宫照顾了。”

李元庆忙笑道:“待下次元庆进京,定要给永和宫多带些山参裘皮,还得请王公多多照料。”

王承恩哈哈大笑:“元庆,咱们爷俩之间,还需这般客套?”

两人一边说笑着,一边进入了早就收拾周正的小雅间内。

这小酒馆主做驴肉,尤其是一手清汤颇为出神入化。

王承恩是邢台人,喜欢这个口味。而民间也一直有流传,‘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某种程度上,驴间接等同于龙。

甚至,有方士认为,常吃驴肉滋补,太监也可以再长出那活儿来。

李元庆对此自是心知肚明。

不过,驴肉的确是好东西,不论是驴胶、驴肉清汤、‘金钱肉’,还是驴肉本身,对人都有很好的滋补效果,自然也乐意陪同王承恩。

雅间里早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酒菜,大锅清汤,驴胶、金钱肉、酱驴肉、热驴肉,一应俱全。

两人说笑着吃了些饭菜、喝了酒暖暖身子,王承恩也笑着抛出了正题,“元庆,此次功赏,皇上本意是想封你为辽南伯的,但元庆,你也知道,皇上这边也有不少难处啊。就在今天中午,皇上才跟司礼监和内阁把事情定下来。定海伯,元庆,你以为如何?”

王承恩说着,笑着、却是小心的打量着李元庆的神色。

“定海伯?”

李元庆一愣,片刻也反应过来。

按照大明的惯例,这种爵位的封赏,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封地,这种多见于外戚,另一种则是功勋,但便是戚继光都没有这殊荣。

而此时王承恩所言的这‘定海伯’,显然即非封地、也非功勋,而更像是一个任务,……………定鼎海州。

李元庆心中不由摇头失笑:“崇祯皇帝倒是真打的好算盘那。这种事情,也不忘了鞭策他李元庆。”

片刻,李元庆忙笑道:“王公,天子对元庆的厚爱,元庆必铭记于心。当不惜此身,以报天子知遇之恩!”

王承恩虽是早就料到了李元庆对此事不会有异议,但此时听李元庆明确表明态度,他还是很高兴,哈哈大笑道:“元庆,你还年轻,好好干!他日,或许,辽南侯,也绝非是难事!来,咱们再饮一杯!”

…………

李元庆与王承恩足足喝了一个多时辰、直到王承恩已经有了七八份醉意,这才结束了这场酒。

李元庆亲自将王承恩护送回府,这才返回三福客栈。

此时,雨还未停,淅淅沥沥的雨丝拍打在马车上,仿似有节奏的韵律,加之前方战马有节奏的马蹄声,很是好听。

不封侯,誓不休。

毛文龙年少时的誓言,依稀回荡耳边。

他李元庆此时距离封侯虽还有不少的距离,但~,以武勋而封伯,不说是前无古人,却绝对算是时代的轿子了。

尤其是崇祯皇帝也知有些‘理亏’,又赏赐了李元庆蟒袍玉带的权利。

这简直是大明这几十年来第一人!

要知道,此时的大明,可是巍巍正统,可绝不是南明小朝廷那草台班子,是人不是人都能封侯封伯。

这一来,哪怕他李元庆再见到阁老、内阁首辅,也无需再下跪行礼,只需拱手便可,而像是辽地其他的文臣武将,包括祖大寿、左辅、满桂、陈忠这些总兵级的要员,再见了他李元庆,也需对李元庆行跪礼,文臣就算不用跪,却也必须深礼到底!

十年磨一剑!

时至此时,有了这真正的勋贵头衔,再加之李元庆手中的本身实际权力,这才算是终于融入了大明这金字塔的最顶端。

哪怕还有至多七八个小时,就要尘埃落定,但李元庆此时却像是猴急的毛头小子,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

或许是老天爷也知道他李元庆在今天的大朝中注定要成为核心,凌晨,等李元庆一众人来到宫门外汇聚之时,琉璃了一天的雨势,竟也停息下来。

而因为此次平谷之役的功赏,牵扯到了京师守卫战,是最近朝廷的头等大事,封赏也被放在了大朝的最前。

例行流程走完之后,小豆子已经颇具公鸭威势的尖锐嗓子,威严各有嘶哑的高呼道:“太子少师、长生岛总兵官李元庆,上前听封。”

李元庆此时虽只排在朝臣中断,在绝大多数文臣大佬之后,但比更后面的祖大寿、左辅、陈忠诸人,却已经是天与海的差距了。

这一刻,李元庆早已经准备多时,精神抖擞的出列,来到正中,恭敬跪倒在地上:“臣李元庆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小豆子登时扯着他的破锣嗓子,端着封赏圣旨,一个字一个字,规整的念起来。

只是,没有人注意到的是,小豆子一向是规整的双手,竟然微微有些颤抖,便是他的嗓音,颤声比寻常也多了不少。

等小豆子念到‘封赏李元庆为定海伯,并钦赐蟒袍玉带之后’,整个朝廷之内,登时一阵低声唏嘘,片刻,诸位大佬们纷纷交首接耳,低声议论纷纷。

尤其是此时正在大殿门口位置,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后背凉风的祖大乐,牙根子都要咬碎了。

‘这他娘的!李元庆这狗杂碎,竟然,竟然真的封伯了呀。那不是……以后,再见了他李元庆,要对李元庆行跪礼……’

‘让他祖二爷去给李元庆这最卑贱的泥腿子下跪,那还不如杀了他!’

‘还好,还好啊。李元庆马上就要去攻伐海州了,大不了,这段时间,他绕着李元庆、躲着李元庆走便是了。’

祖大乐忙在心里用‘阿q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

旁边,祖大寿的脸色也不是太好看。

原本还算白净的老脸上,此时却有些发青,又好似有些发挥,就好像是他脸上供血不足、要面瘫一般。

他们这位置靠近门口,门并未关死,本就有凉风渗进来,有些寒冷,再加之他祖大寿这表情,又连带着周围的温度下降了几度。

不过,祖大寿他们对面,陈忠、满桂、陈~良策、张攀诸将,却是一个个兴奋不止。

李元庆此时走出的看似是一小步,但~,对整个大明九边,大明的整个武人集团来说,却是跨越时代的一大步啊。

尤其是李元庆又是他们的核心主心骨,他们此时又怎的能不高兴?

祖家兄弟旁边,吴襄面儿上虽保持着强自的冷静,但内心深处,却也是止不住的惊涛骇浪啊。

李元庆这一回,简直了啊……

而在队伍最下首,吴三桂的一双鹰眼中,却是充满了说不出的希冀和羡慕。

心中暗暗道:“大丈夫,当如是啊。”

“不过,李元庆已经三十岁,而他吴三桂还不到二十岁,借他吴三桂十年,未必就比李元庆差了!”

这时,小豆子已经宣读完毕,笑道:“李军门,哦不,应该是定海伯,伯爷了,快给皇上谢恩吧?”

群臣中登时又是一阵低声议论纷纷。

连一向对人不假颜色、但却是铁定般未来司礼监核心的豆公公,都要对李元庆示好,这……

李元庆此时却气定神闲,恭敬对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磕了几个头,“臣李元庆,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第1293章 海州之局!

~~~~~~

崇祯皇帝脸色稍显疲惫。? ?·

昨夜安慰照顾田贵妃,消耗了他不少的精力,并没有睡多会儿。

此时,看着下方不远处谦卑恭谨、却又意气风发的李元庆,崇祯皇帝心中一时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他很忌惮李元庆。

但他也明白,此时,他也非常非常的需要李元庆。

片刻,崇祯皇帝清了清嗓子道:“定海伯,朕给予你十二分的信任,给你最大的支持,希望你能早日平定海州,为朕、为朝廷分忧,为万民解难!”

说着,崇祯皇帝的眼睛,仿若俯冲的雄鹰一般,直勾勾的盯着李元庆的眼睛。

李元庆早有准备,并不与崇祯皇帝犀利的眼神对视,又恭敬磕了几个头,沉声道:“臣李元庆,必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收复故土,驱除鞑虏,为皇上分忧,为朝廷分忧,为万民解难!”

崇祯皇帝这时也意识到他对李元庆过于严厉、有些着相了,语气缓缓柔和下来,笑道:“定海伯,你平身吧。朕相信你!朝廷列位臣公,也相信你!”

…………

有李元庆这‘珠玉’在前,之后,哪怕是陈忠、满桂、吴三桂诸人的封赏,也成了萤火,又怎能与李元庆这皓月争辉?

更不要是‘食人魔’、‘马拉松冠军’弟兄了。

不过,毕竟是封赏,哪怕实际的赏银并不多呢,但整个朝会还是充满了比较向上积极的气氛。

但直到退朝时,崇祯皇帝却再没有与李元庆进行交流,也未留李元庆进一步叙话,仿似是给了李元庆极大的信任。

出了皇极殿,李元庆登时成为了核心中的核心。

认识不认识的文臣大佬,都要过来与李元庆说句话,套个近乎,搞的陈忠满桂他们,想跟李元庆说话,一时却根本凑不上来了。

好在王承恩帮李元庆解了围,和李元庆单独来到一边,笑道:“元庆,皇上可是对你寄予了厚望啊。元庆,好好干吧。争取,早些将海州拿下,灭了鞑子祸患!”

李元庆重重点了点头,“王公放心,元庆必拼命全力,竭力而为!”

王承恩笑了笑:“元庆,你准备什么时候走?杂家估计,这些时日,你可是不愁酒了哟。呵呵。”

李元庆也笑了笑,“王公,元庆打算中午便动身。这一来一回,元庆已经近半年未回岛上,必须要加速筹谋调度,准备海州攻略了!”

王承恩此时代表崇祯皇帝过来,虽有催促李元庆之意,却也没想到李元庆会这么急,一时有些尴尬,“元庆,这么着急么?休整两天,等文书印信都造齐了再走不迟啊。”

李元庆一笑:“有王公在此,这些事情,元庆可是要当甩手掌柜了。”

说着,李元庆的脸色却是一下子郑重不少,“王公,此次一别,不知经年,您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啊!希望元庆下次进京,能给王公带来好消息!”

王承恩又岂能不明白李元庆的深意?

片刻,重重点了点头,“元庆,你也是!一定要多多保护自己的安全啊……”

…………

出了宫,吃过了早饭,李元庆没有任何留恋,与陈忠一起,直接前往天津方向。

满桂、张攀、陈~良策诸将,则还要登上一两天,等新的文书印信出来。

而李元庆和陈忠对于此,早已经不再是那么稀罕了。

他们两人,他们两人的名声,比这些俗玩意儿可是要好使多了。

不过,封赏的喜悦虽还没有散去,但不论是李元庆、陈忠,亦或是满桂诸将,都不可能在京师停留太久了。

此时已经开春,各人那一亩三分地,千头万绪的事务,还都在等着各人回去处理。

张攀、陈~良策、徐敷奏诸将,此次虽未提到总兵宝座,但却都挂上副总兵的头衔,只要稍稍努力,宝座已经不远。

而有了平谷此役的功绩,满桂调任蓟镇,也不再是灰溜溜的,而是光明正大。

至于山海关总兵的宝座,不出意外,将由孙承宗的爱将马世龙来担任。

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适得其所,马世龙这两年也不容易,总算是盼到老孙上台、春天来了。

食人魔、祖家兄弟这边虽也有封赏,却不过只是勋衔,尤其是有了李元庆简直仿若遮天蔽日乌云一般的压力,他们关宁主力想缓过劲来,恐非一时一地之力了。

倒是吴襄父子收获颇丰。

不仅吴襄这副总兵之位被扶正,升为了宁远前军总兵,吴三桂更是一下子被提到了参将位置,简直犹如坐了火箭,可谓是年少得意,意气风发。

此次鞑子主力入关,大明虽受到了很严重的损伤,但因为李元庆在平谷扳回的这一成,倒也不算是伤筋动骨。

皇太极虽是掠去了小三十万的汉人男丁,但没有汉人女奴封赏,他想安定这些汉人男丁的心,也绝非那么容易。

女真本族的女丁本来就不多,分给这些真奴还不太够,更不要提,是这些汉人奴隶了。

蒙古人这边虽因战争留下不少女人,但这些资源大都集中在这些王公勋贵、台吉手里,让他们将嘴里的肉吐出来,封赏这些汉人奴隶,这又怎的可能?

而这些汉人奴隶,已经习惯了大明的审美,又怎的可能会要这些粗壮的蒙古女人?

最好的选择朝~鲜,却早已经被李元庆刮地三尺,又哪来这么多成年女丁……

此时,李元庆和陈忠的本部都已经走山海关一线返回辽地,部分亲随和女眷也早已抵达天津,一路上,李元庆和陈忠几乎没有任何停留,连夜兼程,次日中午,便抵达了天津的码头,直接上了船,返回辽南。

…………

已经开春了,海面上的浮冰已经消散了不少,虽还有不少残留,但对经验丰富的两部精锐水手而言,这根本没有太多难度。

更不要提,两部的战船,都加了厚重的铁皮,堪称铜皮铁骨,比之南洋洋鬼子的主力战舰群,也绝差不了多少。

李元庆和陈忠各自在船上休整了两天,也开始了对海州攻略的精细筹谋。

后金喜欢在正月出兵,可能是因为他们感觉,正月的汉人比较‘肥美’,油水多,而且,他们抢完之后,还不耽误他们本身的时辰。

但对汉人而言,开春之后,一直到入冬前,这段时间,才是最好的战争时机。

哪怕汉人的适应能力超强,长生营方面,也早已经解决了极寒气候下鸟铳、火炮等火器的发射问题,但冰天雪地里作战,却并非是汉人的强项。哪怕是吃苦耐劳又耐寒的辽民呢。

此时,李元庆和陈忠虽都未在辽南本部指挥春耕,但十年下来,两部的体系都已经很成熟,春耕都很顺利,并无异常。

两部的粮草储备,也早已经过了千万石的规模,哪怕没有收成,没有粮饷,支撑一年半、甚至两年,都没有太大的难度。

尤其是要拿下海州,最关键的补给渠道,便是三岔河。

只要控制了三岔河,哪怕不去理会盖州,也足以撑起明军在海州的给养补给。

而一入了冬,三岔河封冻,对李元庆和陈忠而言,这却就是近似于灾难了。

李元庆的坐船上,宽大舒适的会议室内。

李元庆,陈忠,杨磊,李三生,陈长友,陈长亮,金回子等十几个两人的心腹爱将,汇聚一堂。

陈忠深深吸了一口雪茄道:“元庆,正如那句老话,趁他病,要他命!这次鞑子主力入关,虽然收获不算少,但他们一下子出来了这么多壮年丁口,其春耕肯定有些跟不上溜了。咱们若是想要对海州动手,我的意思,是越快越好。不过,海州之局之难,倒并不是在攻克海州,而是如何守住!这事情,还真是让人伤脑筋那。”

李三生笑道:“陈帅所言不错。鞑子在海州并未部署多少兵力,此时回去又忙着分赃,我军若是顺利,可能一两个时辰便可克下。但海州之前遭遇了洪水,城墙并不稳固,鞑子也没有进行好好修缮。关键是咱们再三岔河的补给点,还没有真正动手实施。大帅,卑职的意思,这事情,还是稍缓一缓。待过个两三月,各项事务都准备的差不多,再动手不迟。”

陈忠摇了摇头,“三生,你说的虽不错。不过,再过个两三月,就要入夏。一到夏天,咱们的给养运输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依照皇太极这狗日的在大明的情报体系,想必很快就能得知咱们的海州攻略计划。一旦等他有了防备,这事情,怕又要横生变数啊。”

李元庆缓缓点了点头,沉吟片刻道:“战事其实就是这般。快有快的好处,慢也有慢的好处。这其中关键,就看要如何取舍了。大哥,你认为,咱们要多少兵力,守卫海州?”

陈忠思虑片刻道:“元庆,海州是辽中的门户,直逼鞑子腹地。皇太极绝不可能放任咱们拿下海州的。这厮万一要是急了眼……这事情,还真不好说啊。”

杨磊道:“大帅,陈帅,诸位弟兄,卑职也感觉,此事,宜快不宜迟。大帅的封伯之事,怕很快便会传到沈阳。届时,哪怕皇太极不做其他的,而是直接将海州城给毁了呢,对咱们而言,也将是一个大难题啊。”

“的确啊。”

陈忠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元庆,就地建城,对咱们来说,虽不是难事,但有海州固有的城池依托,总归是好事,可以节省咱们不少力气。包括对朝廷方面,咱们就地建城,好像落了下乘。此事,着实是让人纠结啊。”

李元庆一笑:“大哥,距离返回长生岛,还有三日时间。咱们不着急,慢慢权衡商议便是。”

…………

第1294章 军中双派!

~~~~~~

海州之局,并不在攻,而在守。更新最快

甚至,包括守~,对李元庆和陈忠两部辽南精锐而言,也没有太大的难度。

以此时两部的火力覆盖能力,即便皇太极要拼命,也很难讨到太大的便宜。

其中最关键的节点,也是最大的分水岭,是明军的后勤给养补给线。

这也是李元庆此时最大的尴尬。

一旦远离海边,没有了强大的船队补给支撑,长生营的活动范围下意识便被放小了。

而此时,后金军主力已经回归沈阳,要想跟当年霍去病、卫青深入匈奴,那般以战养战也不可能。

不说这会直接促使辽南与后金发生决战,更重要的,辽中平原的人口密度,可远非想象中那般丰厚。

再加之海州四面平原,水系虽充沛,却无险可守,即便李元庆和陈忠这些年存了些骑兵的底子,但与后金军相比,还是差的太远了。

双方注定只能是相持。

相持就需要消耗。

虽说海州是折中之地,不论是对辽南还是后金军而言,都是可接受的范围,但在李元庆无法在海州和三岔河构架有效的密布防线之前,辽南的补给线注定要成为后金军的活靶子。

盖州距离海州毕竟太远了。

而先不说这战争究竟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了,只这一点,便是看似根本无法跨越的鸿沟。

但朝廷上下的压力摆在这里,包括整个大明,都在盯着李元庆和海州,这件事,给李元庆留下的回旋余地,已经不是太多。

三日之后,李元庆顺利返回长生岛。

这三天时间,李元庆和陈忠诸将虽是商讨出几个方案,但这些方案都不是非常稳妥之选,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致命的瑕疵。

李元庆也只得暂时先将事情搁置,让出征多时的儿郎们享受一下胜利的喜悦,包括李元庆本身,也享受一下这封伯的荣光,利用这个契机,将整个辽南的士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