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福王-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维涅也很清楚镇国将军对人才的渴望,他非常相信这个老家伙能给他换到红本本。所以在经过半年的航行后他也没跟雷约兹等人一样在澳门停留,而是赶在正月里就把伽利略给送到了南京。

当疲惫不堪的伽利略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钦天监见识过研究院捣鼓出来的那些高科技产品后,他相信了,相信东方的明帝国才是他最终的归宿。所以这次不用早已准备好的厂卫番子严刑逼供,他自己就开始卖弄起学问来,别说是让他帮忙出两道题目考考大明的学子,就算是让他纂写一本证明自己是白痴的长篇小说都没问题。

“回陛下的话,据研究院各位大师所言,这个西夷出的题并不很难。可我大明学子更多的是实践经验,在理论研究上仍是不足,所以让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孔衍植这话没说错,即便是没有朱由骢的捣乱,大明所拥有的科技依然领先于这个世界,却已经在基础学科上渐渐显露出疲态,很有被西方赶超的危险。而伽利略以及很快就会被西方人自己给送过来的那些精英,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

“那行!告诉厂卫,必须赶在皇兄和骢弟跑来抢人前把他肚子里的那点学问掏空了,免得那俩无耻之徒让朕白忙活一场!”数落完自己的兄弟,崇祯又道:“那研究院出的题呢?经过他们的考核,能给朕选出多少良骏?”

“这……”孔衍植红了红老脸,有点尴尬地道:“包括从洛阳书院赶来的学子在内,能通过他们筛选的恐怕不足千人!”

“人才!人才啊!现在我大明最缺的就是这个了,朕堂堂一代帝王还兼着帝国学院的院长,居然只有区区千人?”崇祯苦笑着摇了摇头道:“看来这教育方面的事还得抓紧,好在有了这些苗子,还能看到点希望……”很清楚这种事急也急不来,崇祯只能无奈地挥了挥手,对孔衍植道:“孔爱卿你先下去吧,先将这次科考的章程公之于众!两日后,我们就为大明选拔人才!”(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一章癸酉科考(下)

数十万人同时开始进行智力测试,从没见过这样大阵仗的皇党奸佞们到开考当天才知道崇祯那昏君这次的决定有多荒诞。从夫子庙到午门,长达十余里的临时考场上,鳞次栉比地坐满了前来应试的考生。

如此密集的人群别说是维持考场秩序,若非两日前就已经宣布整条街道戒严的话,考官们就算是想核对一下参考人员的资格都显得极其困难。而负责主持这场规模空前考试的孔衍植更是倒了血霉,就他那老胳膊老腿的仅是巡视一个来回,这位坑儒的衍圣公就得花上两个时辰。

考官们担心的却正是学子们所期盼的,毕竟没人指望会试题目的难度比当年他们参加过的乡试还要低,而这里面很大一部分人也清楚自己肚子里装了多少墨水。所以,这样简陋拥挤的考场不但没有激起学子的不满,反正让他们因为看到了希望而私底下欢呼雀跃。

虽然和那些皇党奸佞不熟,没能事先就打通关节获得考题,但学子们分析情报的能力也不容小觑。他们早就从孔衍植公布的考试地点里看出了端倪,也绝不会浪费这样好的机会。

于是乎,种类繁多的作弊工具悉数登场。早就有所准备的学子拿出了米粒大小的微雕,密写上各种生僻典籍的小抄,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还从一批神秘人物那里高价买来了能塞到任何地方的范文,即便是那些囊中羞涩的寒门学子也有不少在衣物上抄满了经典…………甚至还有人为这场荒唐的考试专门准备好了暗语手势,以期待实在不济的情况下能获得同伴的帮助。

直到考试开始后,学子们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负责监考的不是他们期待中的朝廷官员,也不是司空见惯的官府典吏,而是从曾经被皇帝钦封为天下第一军,现在已经扩编为中央集团军的卢象升部抽调而来的三十多营侦察兵。

那些身揣锦绣文章的学子被第一批揪出来了,白莲教神棍们在兜售所谓答案的时候还顺便附赠了点香料。虽然人闻不到但那些壮得跟小牛犊似的藏獒却能轻松嗅出。在衣服上抄写经典的家伙也被找了出来,如果不是顾及到社会风气,这些倒霉蛋连裤衩都不能剩下。

让士子们欣慰的是,严格的审查仿佛也就到此为止,那些兵痞居然没有找到其它方式夹带进考场的小抄。直到试卷发到了手上,学子们的怒火才再次被点燃。但这次他们针对的不是那些凶神恶煞的监考,而是高价卖给他们作弊工具的奸商。

没有让人抓狂的史论,也没有可能让他们激怒皇帝身败名裂的策论,直接就考四书五经,而且这题目……

首题为:“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语出《中庸》!

次题为:“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语出《中庸》!

三题为:“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还是语出《中庸》!

这到底是会试还是乡试?即便是乡试也没听说过全在一部经典上选题,更没听说过出得这么简单的啊!要早知道是这么回事,谁还花那冤枉钱去准备这么多啊?想想那些被扔到大街上的同窗,还真是替他们感到委屈。

再埋怨下去也于事无补。这么简单的题目,比的就是谁文字功底扎实。朝廷都这么给面子了,如果不能整出一篇璧坐玑驰的文章顺便为皇帝歌功颂德一番,那还真是无以为报。

第一天的考试也就在愤怒与幸喜的纠结中结束了。走出考场的学子们一个个都喜笑颜开。有胆子来京参加会试的考生即便不是满腹经纶,最少也是熟读四书五经,想要在其中找出个张好古之类的人物,恐怕不太可能。

也有心细的考生发现。在走出考场后那些身上藏着各种作弊工具的同窗还是消失了。他们当然不会知道,崇祯调侦察营的官兵过来为的就是找出这些人,就算不是亲手制作也必须交代出背后帮凶。然后皇帝会把那些刚摆脱了贱籍依然心存顾虑的高技术人才狠狠教训一顿。再视其手艺发配到各地工厂或直接送入帝国学院。

首场考试的经历,简单到让人无法想象试题,都没能让考生们松懈下来。因作弊而被淘汰掉的那么点人,相对于庞大的参试群体来说简直就是沧海一粟,剩下的依然还有几十万。皇党奸佞们就是再糊涂再缺人手,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都留下来。

是夜,秦淮河畔的那些异类早早就熄了灯,没有受到第一场考试的任何影响。反到是夫子庙附近的考生无人入眠,自认才高八斗胸藏文韬武略的在辗转反侧,他们要抽丝剥茧猜度帝王心思,想清楚朝廷这次的真正用意何在。而其中谨小慎微的那群人则在点灯夜读,恶补自己所欠缺的知识。

然而当身心交瘁的考生们再次赶到考场时,才发现他们又错了。根据路口刚贴出来的那则公告,能带给他们功名的记忆力测试已经在前一天结束,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大明帝国学院的入学考试。而且考的还是明法、明算、明字等不为人所重视的科目。

就这么完了?数十万人里面会有三成金榜提名?这功名也来得太容易了点吧?朝中那些奸佞们把这神圣的科考当成什么了?虽然朝廷这次是要考四天,但后面三天要比的都是旁门左道奇巧淫技,跟圣人之言儒家经典完全就沾不上边。

那帝国学院是干什么的?帝国学院会设在哪里?没人能做出回答,但公告的最后一句话却让学子们无法忽视,以至于不敢有丝毫怨言。只要进了这个学院的门就是天子门生,朝中大臣会定时前来授课,所能享受到的待遇更是远超翰林院。

不少心思细腻的考生忽然联想起了最近朝堂上的一系列举动,或许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预示着朝廷将彻底整顿吏治,所以才急需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能人志士以随时填补官缺?

反应稍微迟钝的点则更关注最后那几个蝇头小字,皇帝的大小经筵也会偶尔在帝国学院举行!进了学院能学到什么知识他们不关心。但能经常见到朝廷重臣,那就意味着将来攀附权贵的机会更多。至于那面见天颜的好处就更不敢想象,说不定哪天运气好碰上皇帝心情不错,让他给瞧上了呢?那还不能平步青云?

好吧,反正这功名也有了,接下来就该为自己的前程拼一把了。虽然不满意这次科考的重点没落在儒家经典上,让不少人的十年苦读化为了泡影,但还是有大部分考生义无返顾地走进了考场。

离开的那些基本上都是古稀老者,朝廷既然举行了这种荒唐的考试,那他们举人的名头是肯定跑不掉的。等回到家大小也算是个老爷了,也足以光宗耀祖了。新设的科目对他们来说太过陌生,即便是走进去那也是丢人现眼,还不如节约点体力在这南京城里逛逛。

“术曰:下有一十一分,以一为二万七千七百二十……今有田广一步半、三分步之一……问曰:求田一亩从几何。”这是九章算术里的原题,学子们虽然不屑但也还算是读过,不少人眼里已经露出了笑容。

“术曰:置牛四、马二、羊一,各自为列衰……今有甲持钱五百六十,乙持钱……问曰:欲以钱数多少衰出之。各几何?”这还是原题,也不难。

“术曰:出东门步数为法……今有邑东西十里,南北十五里,各中开门。出东门九里有木。问出南门几何步而见木?”这是哪个坑儒的家伙抄的题目?居然把原题的数据给改了?这让博闻强记的学子们还怎么照抄?不怕不怕。这么宽松的考场环境,是那些手势暗语发挥功效的时候了。

随着答题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考子开始抓耳挠腮,就连那些洛阳书院赶来的学子也渐渐放慢了速度。因为后面的题大都出自这个时代还没有推广的《几何原本》。而且没一道是原题,全都是坑儒的钦天监跟户部奸佞修改过的,而且还要求答题的时候写上计算过程……

“这……这是哪个祸害出的题?”到了第三天。就连一向自负的黄宗羲也忍不住要骂人了。如果不是那上面数千字的解说,他连加速度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什么炮弹的初速度了,却要推断出一颗铁疙瘩从五十丈高悬崖处砸出来后的落点。这不是在坑人么,有人开炮就赶紧跑啊,还在那里傻站着算什么算?但不满归不满,黄宗羲最后还是根据那一长串让人眼花缭乱的数据得出了一个比较正确的结果。

但第二道题黄宗羲实在是没法做出回答,在考虑不同方向受力情况下推断出物体的运动轨迹。横着拉竖着拉还斜着拉,这简直就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做,出这种损题的就该给他吃两斤巴豆,让他去……

“哈哈……痛快!痛快!来!德冰贤弟,陪愚兄干了这杯!”如果没有那连篇累牍的解释性说明,宋应星也很难完全解答出伽利略出的那两道破题。但经过这次的考试,他也发觉自己虽然掌握了不少的知识,但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以至于差点就被人给糊弄过去。

“长庚兄,您看小弟这张苦脸,还能有心情喝酒吗?”黄宗羲欲哭无泪地道:“想小弟昔日还妄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经过这次的考试……”

“德冰贤弟何必为今日这小小的挫折而耿耿于怀?愚兄的那也不没答出来么!实话告诉你们,就连那第一道题我也是连猜带蒙的,而昨日答题最少错了四成!”徐霞客只是探险家,是地理学家但不是数学家,对力学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只不过心性豁达的他并没有因为这次的失败而彻底绝望。

“德冰贤弟应该还记得第一场所出之题吧!”看到同伴都闷闷不乐,宋应星放下了酒杯。“知耻近乎勇,朝廷这已经在事先就为我等做出了提示。这次考试就是要让我们看到不足,进而奋起努力……”

“可那研究院……”黄宗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进入帝国学院,而是想接触到大明最先进的知识,但以他目前的表现仿佛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远了。

“二位难道忘了告示上的话了?这前两天考出的结果只作为参考,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还得是明天,是在奉天殿举行的那最后一场。”宋应星满怀憧憬地道:“或许我们不能走进研究院,甚至连帝国学院的大门也无法迈进,但朝廷既然选择了这样怪异的考题让我们找到了差距,会没有解决之道么?依愚兄之见,那新办的官学恐怕就是……”

“对我们还有明天,还有未来!”宋应星的一席话让黄宗羲放下了不少心思,他还年轻才二十出头,如果这次真的铩羽而归,那大不了就厚着个脸皮到官学去陪那群小屁孩读书。到是眼前的这二位年逾半百的兄长……他越想越乐,感觉到了年龄的优势。(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殿前大考

人生有四喜,对于前来赶考的学子们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金榜题名。当然,要想实现这个愿望还有很多难关要闯,虽然朝廷这次已经许诺会录取其中的三成。但往常也就是几百人参考,中个贡士那可是莫大的殊荣!而癸酉科却有近百万人同场竞技,会涌现出数十万的贡士,那就真不值钱了!看来要做到出类拔萃还得继续忍受煎熬,想法子混进帝国学院成为天子门生才是最可靠的办法!

要说朝廷这次也的确是求贤若渴,甚至没有向以往那样等着阅卷完毕了才举行最关键的殿试。根据贴在街口上的告示所言只要愿意就都可以去午门外排队,等候最后的筛选。虽然前两天那些旁门左道的考题让不少学子脆弱的心灵受到了伤害,除了那两道九章算术上的原题就再也没猜出答案。

但他们没有气馁没有放弃,依然在顽强地坚持着。就这种不靠谱的事也就没多少执政经验的皇党奸佞才想得出来,傻子才不愿意去赌运气呢!错过了这一次,等到将来众正盈朝后可就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只有闯过了这关,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出人头地。即便是不能状元及第,也能捞个实实在在的进士,就算进不了翰林院,做不成庶吉士,最差都能获得个候补知县的实缺。

而为了替大明帝国遴选出足够的人才,研究院方面这次也是放下了身段,没有刻意刁难前来赶考的学子们。所出的题目其实也非常简单,但有胆子回答第一道题,从而获得进入午门资格的学子却还没占到两成,因为这道题叫做“以孔孟之道驳程朱伪学”!

程朱理学?那是能随便反驳的么?别看最近在朝廷的舆论导向下,朱熹在民间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但自宋以来就占了主导地位,规范三纲五常道德观念的正统学说。什么时候就成了蜚短流长的歪理邪说?

就这样的坑人的题目,别说是信奉存天理灭人欲那套鬼话的腐儒,即便是在阳明心学盛行的明代,要没点叛逆精神还真就不敢作出回答。这要是一个批不好再碰到朝堂之上风向一变,那就不仅仅是学术之争的问题,而很可能是遗臭万年的大麻烦。

可即便是怨恨再多,但面对这样的题目就连最顽固的腐儒也不敢提出异议。因为儒家本来就学派众多,而且这次是要用圣人之言去批判,从理论上来说这也还是在传统规则的允许范围之内。

更可恶的是衍圣公先贴了张范文在门口,这位圣人后裔的文章可是字字珠玑言之凿凿。并得出了程朱之言不灭孔孟之道不显的结论。到底是哪个损人想出来这种歪招?让儒生们驳朱熹?那是自己打自己的脸!骂孔孟?那就该是自己往自己身上捅刀子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功名已经到手,权利以后还有机会再争取,但在眼下的形式也太过微妙,这件事的风险也实在太大不值得现在就去做。所以,大多数的学子被迫选择了两边都不骂,两边都不得罪,放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当然了,这其中绝大一部分人是因为用他们那食古不化的脑袋想不出反驳的理由。对他们来说死记硬背才是制胜法宝。

研究院和朝廷重臣们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们也不否认在被淘汰者中间藏着奇才,但要是没点开拓精神,就知道墨守成规的儒生只能做为培养对象。而不会立即成为革故鼎新的中流砥柱。帝国学院需要的是这个国家最尖端的人才,他们要承担起推动整个民族迅速崛起的重任,官学才是调教后备力量的地方,从那里走出来的学子将负责延续这个辉煌。

好不容易赶出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考生们终于在日落前获得了进入午门的资格。让他们傻眼的是这里没有皇帝亲临也没有百官等候,这也好理解毕竟天都快黑了皇帝和重臣们也要休息,看来这最后的拼搏得等到第二天。

可那公鸭嗓子太监喊出来的话是什么意思?自行选择想要加入的部门?这不是应该等科考结束后。朝廷负责安排的事么?怎么就成了自己做主?而且这怎么选?

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的工部?这个不错,一旦上任那油水可是不少。管理着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的户部?这个就更好了,那发财的机会简直是多到不敢想象。负责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的吏部?那可是位高权重,想贪污都不用自己动手。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的礼部?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六部之首么,非但不是清水衙门还有更多的机会结党营私。就算这些都进不去,那不还有掌律令、刑法、徒隶的刑部在吗?

新开办的帝国学院也是让人垂涎三尺,天子门生啊!不但名头响亮,而且是有实际好处的,不但能获得更多的提拔机会,就连犯事后都能少遭点罪。

至于那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的兵部原本到是个好去处,克扣粮饷贪污自肥,曾经也是发家之道的热门选项!但仅仅是曾经而已,现在却直接被所有人给忽视掉。一来是因为在士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瞧不上武夫,二来是因为大明境内没人不知道镇国将军那个祸害的手段有多残忍。就那个正在倭岛研究杀人方法的胖子,会有上万种手段让人后悔在他嘴里捞食吃。

而宋应星等人渴望去的研究院,在普通学子眼中就更是个下九流的部门。应试的可都是士林精英,胸中藏着的也都是治国安邦的圣人之学,即便朝廷现在取消了贱籍制度,他们也不屑于研究那些旁门左道。

纠结啊,除掉兵部和研究院,其它地方去哪里都会让人有患得患失的感觉,要是朝廷再大方一点允许身兼数职就好了。然而残存的理智告诉他们,奸佞们绝不可能糊涂到这种地步,即便他们顺利地跻身于庙堂之上。也还要在很长的时间里和这些祸国殃民之徒斗争。幸亏还有一晚上的时间,看来回去了得好好合计一下要怎么才能团结力量迅速站稳脚跟。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当考生们迎着朝阳第二次踏入午门才被告知,所谓的选择六部并非是考完就能进入,而是要被扔到神秘的帝国学院去做定向培养。那有什么啊?学子们也知道,就他们这些愣头青想和把东林党都整下去了的皇党奸佞斗法还差的远,如果现在就获得任命他们还真怕不知道哪天就被人揪住尾巴给宰了呢。

当考生们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去向,按照朝廷安排坐定后。看到拿在手上的试卷这剩余的近十万精英中,有超过九成的人欲哭无泪,后悔走进午门来丢人现眼了。

户部跟工部的试卷都厚达两尺。这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这次那群祸害在研究院的帮助下是铁了心不让人有好日子过,所出的题目不但涉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缀术等等一系列本土数学专著,还有就连重病在床的徐光启都没来得及翻译的几何原本后九卷,更有在西方刚刚兴起的微积分。用得着搞这样复杂么?不就是算算田亩核核税赋,心情好了再修缮一下水利设施而已,能需要这些歪门邪道的东西?学子们是来做老爷的,可不是来竞争当胥吏的。

刑部所要考核的东西也不少,如果没读过《洗冤录》《疑狱集》,没有研究过秦法汉律。想要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基本不可能。朝廷怎么能这样呢?用圣人之言教化百姓才是正道,怎么可以推行严刑峻法呢?没听说过苛政猛于虎?要这么下去,昏庸的崇祯皇帝就该成秦始皇那种暴君了,接下来就该焚书坑儒了吧?嗯。他现在就已经在坑了。

吏部和礼部到是比较仗义,也就各出了一道题而已。但要是学子们能想出切实可行的官员考核制度,从最大程度上杜绝**的出现,他们还会挖空心思结党营私么?如果琢磨出了开启民智的方法。那他们以后还怎么继续做到高人一等,维护自己的特权对普通百姓肆意忽悠?

早知道这五部如此的坑儒,就该壮着胆子去报考兵部的。万一镇国将军那个祸害战死沙场大家的好日子不就到了?让学子们感到困惑的是,那几十个不怕死的家伙的表现。就算是没读过尉缭子,墨家的城守战术也一直被视为异端邪说,但武经总要、孙子兵法等传统兵书也应该看过吧?怎么会象现在这样愁眉苦脸呢?没去见识过的学子们当不知道,这次兵部所出题目全是关于武器研发、后勤保障方面的,跟战略战术一点边都沾不上。

最让人抓狂的就该是那个所谓的研究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