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谋生手册-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试那一关,总要回去考秀才的。还有柯先生方先生……

那两位到底是叶钧耀聘请的门馆先生,总不能就这样不回去吧?

这一天,正巧柯先生和方先生把金宝秋枫和叶小胖全都带了来,汪孚林少不得征求众人是走是留的意见。结果,方先生和柯先生觉得这几年当先生当得很成功,钱也赚够了,打算把金宝和叶小胖带回徽州府,等两人道试之后,不论是否考出秀才来,他们都会功成身退,去湖北探望在那儿讲学的何心隐。尽管金宝和叶小胖都有些不舍得,但也知道一个功名非常必要,自然也只能咬咬牙答应了回去。至于秋枫,已经是秀才的他当仁不让要求留下来。

对于这样的安排,汪孚林想了想,最终也就答应了。

到了四月初,北边的天气也渐渐不再是之前的乍暖还寒,正适合南下赶路。他和小北亲自出城,把一行人送到了张家湾运河码头,眼看着金宝和叶小胖在船头拼命招手告别,柯先生方先生倒是一脸习惯别理的模样,他不禁心中感慨,侧头一看,却发现旁边的秋枫已经是满眼泪光。

他笑着在小家伙肩膀上拍了一下,安慰道:“今年道试约摸在七八月,只要他们两个和你当初一样争气,很快就会团聚的。”

秋枫这些年一直都和金宝叶小胖朝夕相处,因此才会舍不得分别,此刻连忙点了点头。就在这时候,他只听背后传来了一个声音:“哟,这么巧?汪贤弟这是在送人?”

众人齐齐一回头,就只见朱宗吉笑吟吟地走了过来。对于这位因为临淮侯世子李言恭举荐而到太医院供职的未来太医,汪孚林一直都颇有好感,这会儿连忙拱手笑道:“朱先生这是来送人还是接人?”

“我嘛,要等到五月初一进太医院,现在趁着还闲,就四处逛逛,连真定府的大菩萨我都看过。之前黄榜我都错过了,没来得及恭喜贤弟传胪。”朱宗吉见汪孚林一脸无奈的表情,知道这个三甲传胪汪孚林未必高兴,他嘴角微微挑了挑,随即凑上前来低声说道,“据说,有人觉得你不过三甲,应该外放县令;也有人觉得你够格去行人司当个行人;但也有人觉得至少得和二甲靠前的名次一样,如果不能留京,就可以外放知州;更有人觉得你适合到制敕房诰敕房做个中书,又或者到六部当个观政主事。总而言之,争得很厉害。”

这位怎么消息这么灵通!

汪孚林刚生出这么个念头,朱宗吉便无所谓地说:“我昨天刚去过武清伯府,给那位世子爷的爱宠号过脉,别看那是国戚,却喜欢津津乐道这些朝中事。我既然今天正巧碰见你,就顺嘴告诉你一声,你也不用谢我。以后有什么疑难病例,尽可找我,我就住在东城江家胡同。太医院的本职没几个钱,不找点外快,我这大夫难道在京城饿死?”

第五一零章 新进士的分配问题

一个新科进士的分配问题,尤其是当这个新科进士是三甲传胪,来自南直隶这种科举极度发达地区,又是当朝兵部侍郎的子侄晚辈,甚至还通过种种弯弯绕绕,和当朝说一不二的首辅扯上关系,那么在今年已经铁板钉钉不选庶吉士的情况下,自然牵动着方方面面的神经,不管本人情愿还是不情愿。

所以,汪孚林既然从朱宗吉那儿得到了这些消息,哪怕他之前因为无能为力,没怎么理会自己的分配问题,从张家湾回京第一件事,还是直奔汪府。

不得不说,相较于同年满朝都是,自己又是兵部侍郎的汪道昆,朱宗吉从武清伯世子那儿得到的消息,竟然还更加详尽。至少从衙门回来的汪道昆听了之后便半晌无言,他自己听到的说法只有行人司行人,以及六部观政主事,中书舍人以及什么外放知县知州,他根本连听都没听说过。

当然,其中关节,好歹当了将近三十年官的汪道昆,那还是非常清楚的。此时此刻,他少不得对汪孚林一一解释清楚。

“进士授官,看的是殿试成绩。一甲前三且不必说,按照规矩就是进翰林院。而如果是二甲进士,倘若不能留馆,再因为同籍贯的官员名额已满,也不能留京,只能外放,那么为了弥补,会在品级上小小调动,这就是外放知州的由来,有人提出这么安置你,便是把三甲传胪的你当成二甲进士来对待。可须知一州往往要比一县大得多,而以你的年纪,如徐州这样的富庶大州绝不可能,这种提法明显不怀好意,多半想把你放到偏远地方去。”

“至于行人司行人,虽然只有正八品,却是清贵之职,和中书舍人、大理评事、国子博士,合称为进士初任四大美官,一旦入选,新进士一定会引以为荣。所谓行人,但凡出使册封番邦,奉旨慰问,征聘贤才,护丧祭祀,护送丁忧重臣回家,奉旨奖谕,甚至巡茶川陕,全都在职权范围之内。而且一旦三年考满,往往可以升为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给事中,六部主事,甚至进翰林院,全都有可能。”

“至于六部的观政主事,自然和一般的主事有所区别,初进就是后辈,三年考满才能正式实授主事,这和新进都察院的御史往往要试用一年是一样的道理。而且六部事务繁杂,没有经验很容易被排挤,更何况我在兵部,你只能在其余五部中选,南直隶出身的人本来就多,很容易分到工部刑部这种地方。”

大费唇舌把除却县令之外的几个选择全都解释了一遍,汪道昆知道汪孚林在赋役面临大变革之际,肯定最不愿意去牧守一县,吃力不讨好,但他还是继续说道:“至于县令,天下虽有一千余县,但每年新进士能轮的上的有二三十个,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往往在贫瘠之地,所以你岳父当年苦苦守候一年,能够分到南直隶徽州府首县歙县,算得上是三甲进士当中顶尖的运气。须知其他和他差不多名次的……”

汪道昆顿了一顿,语气便沉重了不少:“如前前任徽州府推官舒邦儒,也属于运气不错。更多的不得不去云贵河南为县令或者府推官。而运气最差的,甚至不得不屈就从七品的府学教授,虽说不是亲民官而只是教官,但至少能有个官做!”

所有可能性全都一一解说了,这时候,汪道贯立刻抢着问道:“大哥,你既然说行人司行人和中书舍人、大理评事、国子博士合称进士初任四大美官,其他三个职分呢?”

这一次,汪道昆斟酌了片刻,这才说道:“制敕房诰敕房都在内阁,而在如今那两位阁老眼皮子底下做事,看似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也不是那么容易应付的。虽说中书舍人的惯例是,举人出身的中书舍人不得入九卿,并没有说进士出身的中书舍人不得入九卿,可终究好处多,也容易出事。至于大理评事和国子博士,如果我没记错,这次的缺额是有,但都在南京。孚林出身南直隶,在南京也和临淮侯世子相熟,但我觉得,他应该在京城熟悉一段时间。”

当个官还有这么多门道,不在其中定然别想弄清楚,汪孚林此时又长见识了。他听出了汪道昆的弦外之音,毫无疑问,这行人司的行人,自然是汪道昆给他设计的最好路线。可问题在于,他是三甲传胪,又不是二甲传胪,现如今的行人品级上去了,不比洪武初年,品级只有正九品,有足足三百多号人,现如今的行人司是正七品衙门,主官司正是正七品,而下属除了从七品的两个司副之外,便是三十七个正八品行人了。

而这三十七个名额不是全都留给新进士的,有的还安置了上一届进士选官时,为了留京而担任顺天府学教授等等各种极低品秩京官,又或者候选这个缺的时间长,因而才上任不足一年的人,还有从其他各种途径升上来的人。总而言之,用汪道昆的话来说,现如今的京城行人司,确定可以留给新进士的名额,只有六个。

区区六个!

而南京那边的行人司员额只有七人,如今只有一个缺额,南京北京一块总共七个缺。再加上国子博士、大理评事、中书舍人另外三大美官的缺额,总共一十五员。六部观政主事大概能勉强挤出六个名额,这些算得上头等和次一等的京官美缺也才二十一个。再把再次一等的两京府学教授这种京官缺额算上,也还不到二十五,安置二甲七十个人根本不可能,枉论他这个三甲传胪?所以,等候吏部选官这是普遍现象,当初叶钧耀就等了一年。

归根结底,今年不选庶吉士是最大的问题,否则就简单多了。足可见张居正说,要让今科进士去填补地方官的空缺,这句话绝不是说说而已。

就连汪道昆在解释完所有新进士可以授予的京官之后,也忍不住叹了一口气道:“其实,我最怕的就是首辅心念一动,打算让你去当一县之主。虽说你实在太过年少,等闲不会如此,可首辅心思莫测,我也猜不准。”

汪道会想到张居正突然抛出不选庶吉士这一条时,明明早已事先知道汪孚林今科应考,他和汪道贯兄弟甚至为此让路,心里也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有些不确定地说道:“大哥就不能去求见一下元辅?也许诚恳挑明,比如今瞎琢磨好些?”

看到面前这汪家最负盛名的三兄弟一副乱了方寸的表情,汪孚林想想这几年来被压榨得固然挺狠,但有了松明山汪氏这座强硬的靠山,他做事少顾忌,也没少得益,如今还要让这三位长辈给自己拼命想对策,自己若只是坐享其成,那也有些说不过去。他想了又想,最后就开口说道:“伯父和二位叔父就别忧心忡忡了,我想,还是我主动去一趟张府吧。自从会试之后,我不太好意思去见张敬修和张家其他兄弟,这次就干脆去一趟。”

不等汪道昆反对,汪孚林就笑眯眯地说:“放心,我绝不会提到选官之事半个字。我会带个妙人过去。”

有之前张居正的当头棒喝,张敬修从表面上来看,仿佛恢复了每日勤奋读书的样子,但在他下头几个弟弟看来,却无不觉得,长兄只是看上去恍然醒悟了,实际上还没能从会试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和张敬修最交好的三弟张懋修以及五弟张允修,倒是想过各种办法让长兄振作,奈何效果都非常有限,反而让张敬修更加谨慎地佯装无事。而机敏圆滑的二弟张嗣修却看穿了旁人劝慰无用,在私底下就说,这事得等大哥自己醒悟。

因此,当汪孚林的拜帖递进来的时候,张嗣修拿着东西在手,左看右看,最后向张懋修问道:“三弟,你说要不要告诉大哥?”

张懋修纠结地皱了皱眉,但最终还是说道:“大哥眼下心情恐怕不太适合去见汪孚林,我们代他待客吧。”

平心而论,张嗣修倒赞成用一剂猛药来刺激一下张懋修,可想想事情万一不成,父亲若因此认为自己毫无兄弟情义,那就弄巧成拙了。于是,张懋修的建议他也同意了。可是,等到发现跟着汪孚林过来的那个青年——也许和汪孚林比起来,这一位不能用年轻两个字,毕竟汪孚林的父亲也许就在这个年龄——他们俩还是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毕竟,不通过主人就随便另外带客人上门的客人,实在是少见,尤其是主人乃是当朝首辅的情况下。

“这位是临淮朱宗吉朱先生,五月初一将进太医院当值。”见张家年长兄弟三人组中的两位都有些迷惑,汪孚林就笑了笑说,“朱先生擅长各种疑难杂症。”

汪孚林知道自己这样一个解释无疑会激怒两位首辅的年轻公子,因此趁着他们发怒之前,他便诚恳地说道:“想当初今年南直隶乡试结束之后,出身徽州府婺源县的解元江文明江公子因为在等待发榜的时候折辱于隶卒之手,听到发榜结果就大喜大悲晕了过去,又在鹿鸣宴的时候被人当众揭短,身心一度有些不妥当,便是我正好遇到临淮侯世子,于是有朱先生登门,妙手回春之外又加当头棒喝,缠绵病榻月余之久的江公子就此恢复了过来。而且,经朱先生开导,本来打算一鼓作气的他没有冒着严寒赶路到京应考,而是选择了养精蓄锐再等三年。”

张嗣修和张懋修原本认为汪孚林带个未来的太医来,有嘲笑自家长兄的意思,可听到这里,他们心里的气便消了一大半,但要说就此完全相信,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而下一刻,他们就只见这位丝毫没有谨慎样子的未来太医收回东张西望的目光,点头笑了笑。

“二公子可是夜里常有三四次惊醒,清晨起床喉咙干渴,每到黄昏便倦怠渴睡,嘴里不时有苦味?”

“三公子可是夜间常要辗转反侧方才能够入睡,脑海中常常浮现白天诵读又或者写过的文章,经历之事,清晨常有眼圈泛黑,精神不振?”

两句话一出,汪孚林就只见张家两兄弟两眼圆瞪犹如见了鬼似的。那一刻,他唯一的感慨就是自己没带错人来。临淮侯世子李言恭当然不会举荐庸医进太医院,而进京之后能够轻而易举博得武清伯世子的青睐,给拉回去为爱妾诊脉,这朱宗吉医术之外,忽悠人的本事足可见一斑。

最重要的是,朱宗吉自己说要他介绍去看疑难杂症赚外快,他把这位妙人领到首辅宅邸来,岂不是正好?

第五一一章 当头棒喝

别说张府家规森严,张居正对几个儿子又看得最紧,严禁他们和外官交接来往,等闲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他们的状况,就是张嗣修和张懋修自己听了朱宗吉这话,也全都大吃一惊。须知父亲要求严格,最恨他们装病偷懒怠慢课业,所以这种根本谈不上病的小状况,他们从来就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过,不管是父母兄弟,抑或是伺候的人。如今被朱宗吉点穿,他们忍不住彼此对视了一眼,全都从对方目光中看出了深深的惊骇。

“年轻的时候失于调养,以后虽不至于落下病根,但长此以往,终究会伤了身体的底子,损及元气。些许小事,也不用惊动首辅和夫人,更不用服用什么名贵药材,只要两位每日饮用我调制的药茶,就能有所起色。二公子可以用这几种材料……”

见朱宗吉娓娓道来,张嗣修和张懋修凝神细听,分明已经信了八成,汪孚林自己也暗自琢磨着记了下来。就算没那么用功的他用不着,金宝秋枫叶小胖说不定也能用着呢?等到朱宗吉一番话说完,张嗣修立刻长揖谢道:“朱先生医者之心,我和舍弟实在感激不尽。从前就是因为只不过一点小事,倘若惊动了母亲之后引来家中上下忙乱,说不定还要让外人猜测,我才从来都没提过,这症状也就是这几个月而已。若是能够因此痊愈,定要重谢先生妙手回春。”

张懋修则说话更直接:“孚林你今天还真是带来了及时雨。我和二哥这状况不过小事,可大哥连日苦读不辍,但我看他精气神都和从前迥异,心中实在担心。既然来了,还请你和朱先生跟我们一块去见见大哥,要是能和当头棒喝那位解元郎一样把大哥点醒,那……”

汪孚林顺口接道:“其实我之前都不敢来,还不是因为怕他过不去这个坎?满口的话不敢说,不过朱先生应该可以试试。”

朱宗吉看到汪孚林丢来那个眼色,他微微一笑,很有风度地做了个请的手势。等到张家兄弟匆匆带路,他和汪孚林不紧不慢跟在后头,便趁人不备小声说道:“话说张敬修可不比江文明。江文明那人出身贫寒,心理承受能力看似很差,其实却很不错,所以才能一棒子打醒,可张敬修说起来那是相府长子,万一当头棒喝弄出个什么问题来,那就麻烦大了。我可不想还没进太医院,就被首辅大人赶出京城。”

汪孚林登时无语了:“我说朱先生,你昨天可是把握十足的!”

“可今天一见张家这二公子三公子,我就没把握了。小小年纪就熬成了这样子,我之前把症状说轻了,就他们这样,药茶固本培元那也得至少三年。要知道张家门庭太高,药材太多,平时各色补药估计没少吃,结果反而补得身体不咋的。所谓跛脚走路,说的就是他们这种四体不勤闭门读书的,和你比起来身体差远了。”朱宗吉毫不客气地拿人和汪孚林相比,声音却压得更低了些,“我现在就怕见到一个油尽灯枯的张家长公子。”

“你别乌鸦嘴!”汪孚林明明知道张居正的儿子们就没有在其执政期间夭折的,可听到朱宗吉这话,他还是忍不住心惊肉跳。确定前头的张家兄弟二人没听见这话,他赶紧提醒道,“这样吧,我对前头那两位也提醒一声,一会你就别对张大公子说自己是就要进太医院的,我只说是临淮李小侯的密友,白雪山房的常客。没事就先说点白雪山房往来那些名士的趣人趣事,其他的见机行事。”

朱宗吉当然没意见,汪孚林快走两步赶上张家兄弟,说了这安排,张嗣修和张懋修也全无异议。他们没病的人遇到这位未来太医,被唬得一愣一愣,大哥这显然强撑的人万一听到两句被吓着了怎么办?可听说朱宗吉是白雪山房的常客,临淮侯世子李言恭的好友,他们原本的另眼看待已经变成了高看一眼。因此,当张敬修看到汪孚林,猛地为之一怔的时候,他们赶紧把朱宗吉给介绍了出去,总算稍稍转移了张敬修的注意力。

南京临淮侯世子李言恭那座别业白雪山房,在东南一带颇有名声,原本一味闭门苦读的张家兄弟几个未必会知道,但张居正隔一两年就会给他们换一个先生,以免儿子受师长影响太深,而这些饱学之士往往来自东南,尤其是现在这个窦先生,学问非常好,可名士情结也非常重,他们对那边的盛况也知之甚深。

朱宗吉能和李言恭交好,天生就是健谈之人,信手拈来的又是种种东南趣人趣事,别说张嗣修和张懋修,就连张敬修都渐渐生出了几分兴趣,汪孚林则是一边听故事,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张敬修。

最初见面的时候,张敬修精神看上去尚可,但眼下因为放松了下来,疲态以及倦怠就再也藏不住了,形容有些憔悴,显然是会试失利的后遗症了,所以身体上有什么不妥当暂且不提,精神是肯定不对,还在钻牛角尖也是确凿无疑。

汪孚林这么想着,随即却注意到窗外人影晃动,依稀有人来偷听。虽不知道是张家两个小儿子,又或者是其他什么人,他也没太放在心上,只让朱宗吉尽情发挥唱独角戏。果然,这位在说到兴起时,竟是抓着张敬修的手,念了一首当初某名士的打油诗,哪怕张嗣修和张懋修知道朱宗吉的真根脚,也忍不住笑得直打跌,张敬修也就忽略了这个动作,没太往心里去,反而有些向往地说道:“若是有机会去南京白雪山房就好了。”

“李小侯那个人最好客,一句话的事。”朱宗吉直接就把李言恭给卖了,料想他也不会把首辅长公子拒之门外。盘腿而坐的他毫不见外地在张敬修大腿上一拍,继而笑着说道,“南京那地方,三山街,奇望街,大中街等几条街连着,直通三山门外,铺子最多,和京城外城的前门大街有点相似……”

这又改成说南京的风土人情了,汪孚林这个就在南京呆过一个多月的人尚且觉得新鲜,更不要说屋子里三位张公子。就只见张敬修的眉目更加舒展,整个人更加放松,张嗣修和张懋修也不知不觉放开了心头担忧。至于门外头碰头偷听的张简修和张允修兄弟俩,那就更加咂舌了。

“这位朱公子真能说。”

“从前那些最能说的夫子也比不过他,不过真新鲜,就和之前那个汪孚林说起各地情形时一样。”

“怪不得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当朱宗吉自斟自饮一气把一壶茶喝掉大半,一个人的表演终于告一段落,屋子里其他人方才恍然惊觉过来。这其中,张嗣修和张懋修是赶紧没话找话说,打算继续活跃一下气氛,张敬修是面色变幻不定,仿佛不知道该说什么,而这时候,汪孚林才率先开了口。

“张兄,屋子里有些闷,出去走两步吧?”

这直截了当的邀请让张嗣修和张懋修齐齐微微色变,可看到张敬修顺势站起身,分明没有反对,他们想着接下来能和朱宗吉交流一下大哥到底什么状况,最终硬生生忍住了。等到眼看那两人一前一后出了屋子,张懋修赶紧敏捷地挪到朱宗吉身边,低声问道:“朱先生,怎么样?”

“不太好。”朱宗吉轻轻吐出三个字,见两兄弟那张脸登时僵住了,他就笑了起来,“只是相对于你们俩的状况来说,他要差一些,还没到什么严重的地步。调养的事我自有主张,绝不会惊动首辅和夫人,但开导的事情就得交给外头的汪孚林了。想当初我可是险些把那位解元郎差点给说得暴跳如雷,真正安抚的还是汪孚林。你们不知道,他和那位李小侯认识没两天,就把李小侯和金陵赫赫有名的盛家拉了去做生意……”

汪孚林之前只对他们说过各地见闻,包括因为家中欠债贩米赚钱的事,其他都没怎么说,张嗣修和张懋修哪里知道汪孚林竟然还有这本事,一时忘了关注长兄,赶紧愿闻其详。等到听朱宗吉说了他知道的那部分,两个人全都觉得,比汪孚林略大的那点年纪全都白活了。人家就这么点年纪已经考出了进士,而且潇潇洒洒在东南湖广兜了一大圈,可他们呢?连出家门都要向长辈报备,就如同没成年的孩子!

而汪孚林带着张敬修出门的时候,就看到两个拔腿跑回房的小家伙,因为他们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