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谋生手册-第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些人放在东番,而谁来管束这些人,这是相当要紧的问题。”
“所以,我建言在东番设县,但县丞主簿典史之类的佐贰官想必也没人愿意去,到时候只要朝廷恩赏你一个监生,当个县令绝对满够格了。但是,光杆县令那是绝对不行的,而你在海盗之中也算是颇有威信,不妨从投降的人中遴选出一批可以充作六房小吏的人来,同时编练一支忠于你的兵马。与此同时,我打算用这次在柘林招募勇士同样的办法,招募一批军士。说实在的,以东番的地域,其实至少是一府之地!”
“若朝中真有决心经营东番,那我当然愿意尽绵薄之力!”
见不但杜茂德听得聚精会神,吕光午和晏继芳也颇为意动,汪孚林不禁在心里叹了一声。
说到底,还是要朝中有正面的决断,否则他有再多长远的规划也白搭。他已经本着朝廷一贯办事的路子,想的都是惠而不费的法子,但万一有人觉得现在的东番日后的台湾根本无足轻重,多年不曾入贡的南洋诸国更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那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也只能私底下干了。
到那时候,只怕真的要用江湖人士的方法收拢吕光午笔记上那些人,然后在没有任何朝廷资源支持的情况下,走那条最危险的路了!
第七四三章 国策和缺钱
“老爷回来了。”
随着外头传来的这个声音,书房中,汪道贯和汪道会兄弟几乎同时站起身来,对视一眼后就快步迎了出去。刚一出门,他们就看到汪道昆步履匆匆地过来,甚至来不及打招呼就直截了当地说道:“孚林可有信来?”
尽管汪孚林早有表字,还是谭纶当着他的面起的,汪道昆还是习惯了直呼其名。
汪孚林拉上两广总督凌云翼、漳潮副总兵晏继芳、海道副使周丛文联署的奏疏,昨天刚刚经由六百里加急送到了朝中,一时间激起了轩然大波。而汪道昆无论是作为伯父,还是作为兵部侍郎,得知此事却只比其他人早一天,也就是前天才得知。这还是因为那是汪孚林之前从南澳岛启程赶回去之前,就先派出了一个信使往京城赶。而那奏疏因为需要两广总督凌云翼的联署,汪孚林离开南澳岛去了肇庆府,再去了泷水县,然后又回广州找了海道副使周丛文,因而晚了好几天发出,否则以驿站急递换马不换人赶路的速度,纵使同一天送的信,信使绝对会慢很多。
毕竟,平常驿递的时候夹带私信问题不大,可在四百里又或者六百里加急的急递中夹带私信,除却特殊时期某些胆大妄为的太监,没人有这胆子。正值张居正整顿驿站的节骨眼上,汪孚林可不敢去触霉头。
所以,汪道昆所知道的,仅仅是汪孚林离开南澳岛之前的那些讯息,之后布政司两位布政使与其闹出来的诸多纷争,那就真是不知道了。可陈有杰张廷芳动用的渠道也一样非同小可,几乎只比汪孚林那六百里加急的奏疏晚半天,就愣是送了弹劾汪孚林草菅人命的奏疏,暗指那所谓的连环案是汪孚林自己炮制,对海盗之事却轻描淡写。倘若不是汪孚林的报捷是拉上凌云翼等三人联署的,只怕会有一堆人认为他是好大喜功,谎报军情。
正因为这方方面面的原因,此刻汪道会和汪道贯面对长兄的疑问,他们唯有苦笑摇头。而汪道昆长叹一声,捏着拳头轻轻捶了捶脑门,这才苦笑道:“早知道他这么会惹事,我怎么会把他放到广东去!”
这时候说这话实在是晚了!而且,又不是你把他放到广东巡按御史这个位子的,点将的是当朝首辅大人,被征询的是兵部尚书大人,连左都御史陈瓒陈老爷子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事实,而你是没有大力阻止,可也是没能力阻止!
汪道贯心里这么想,可他和长兄的年纪相差十几岁,汪道昆对他来说如兄如父,他哪敢说出来。而汪道会觉得外间不是说话的地方,把堂兄让进了书房之后,嘱咐芶不平亲自在外守着,他就关上了书房大门,继而详细询问起了外间动静。得知朝中众说纷纭,而内阁却反应平淡,阁老们一个都没有发话,他微微松了一口气后,这才开口试探道:“谭尚书的病不是说已经好些了,这两日会复出理事吗?”
一说到谭纶,汪道昆的脸色就更黑了几分。
谭纶早两年就因为身体问题接连遭到御史的攻譖,虽说有张居正挡着,这些御史最终全都被秋风扫落叶一样扫出了朝廷,可终究有一次就有第二次,哪怕都察院经过大清洗,如今一多半都是张居正的亲信,可觊觎谭纶兵部尚书位子的不是别人,而是内阁次辅张四维的舅舅王崇古,那就非常危险了。他这个兵部侍郎是谭纶的朋友和亲信,之前都险些因为恶了张居正被拿掉,如果换了王崇古掌管兵部,他的处境简直是岌岌可危!
“子理兄毕竟还在休养,最好不要拿这些烦心事去搅扰他。”汪道昆警告似的看了一眼两个弟弟,第一次感到广东实在是太远,哪怕是六百里加急,到京城也要十几天,如果汪孚林之前的信使不是出了福建进入浙江后,就借用了徽商在东南的庞大关系网,一路同样是换马不换人地赶来,只怕他得知消息还会更晚。因此,在略一踌躇之后,他就开口说道,“这样吧,还是静观其变。”
然而,静观其变的汪道昆次日才到兵部理事没多久,就有小吏快步进来,低声说道:“少司马,内阁传话,说是首辅大人请您去一趟。”
如今张居正权威日重,乾纲独断,平心而论,汪道昆看不惯这位首辅大人的地方非常多,可总算他还记得汪孚林摆事实讲道理的劝说,不得不苦苦忍耐,方才没有露出任何端倪来。而且他和张居正虽是同年,却远不如谭纶和张居正来得亲密,此刻被召去内阁直房的时候,他满脑子都是汪孚林的事,只想着一会儿如何开口。谁知道甫一见面,张居正却问了他毫不相干的另一个问题:“伯玉,你说此次罗旁山平瑶,延年的把握有几分?”
虽说没想到张居正会问平瑶,但汪道昆到底是兵部侍郎,片刻的惊讶过后,他就立刻答道:“广东广西总兵一起上阵,十哨合围,而且又是石汀(殷正茂)当初制定的计划,延年(凌云翼)亲自执行,我认为有十成把握。”
对于汪道昆这样一个回答,张居正脸色舒展开来一些,这才抬手示意汪道昆坐下。接下来,他过问了九边好几桩军务,见汪道昆对答如流,显然颇为满意的他方才词锋一转道:“有人说汪孚林自从上任广东巡按御史之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没少过折腾,你这个伯父怎么看?”
在内阁直房这种最严肃的地方,用这种实在谈不上一本正经的语气谈论一个晚辈,而这个晚辈还是广东巡按御史,汪道昆心里有些困惑。然而,外间一直都有消息说什么汪孚林颇得首辅大人青睐云云,他每次听到就觉得一脑门子汗,很担心张居正会怀疑那是自己故意散布,用于给汪孚林脸上贴金的,此刻对于张居正这种仿佛很平淡的语气,他就不敢等闲视之了。
在迅速斟酌过之后,他就干脆非常光棍地说道:“我这个侄儿一直都是闲不住的性子不假,但此次却不是折腾。须知两广重兵全都汇聚于罗旁山之际,沿海其他地方还有多少人?倘若被海盗钻了空子,那时候难道不是顾此失彼?而且,此事本就是延年吩咐他去做的,并非他越俎代庖。”
张居正却挑了挑眉:“朝廷历来招抚海盗,都是令其上岸为民,如今他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将人安置在东番,甚至请设流官安抚,有人觉得这是想要开海禁,你说呢?”
听到张居正一直都只说是有人,汪道昆心里直犯嘀咕,暗想除却张四维和王崇古这些晋党高官,还有就是因为汪孚林给张居正送了刀子,于是倒了大霉的某些清流,这有人还能指谁?可是,作为侄儿身后最坚实的后盾,松明山汪氏这么多年来出的第一个进士,他又看过汪孚林在托付信使送来的急信,此时立刻当机立断,决定赌一赌张居正的态度。
如果张居正真的对汪孚林的建言丝毫不感兴趣,这位首辅缘何要见自己?之前谈到的那些兵部事务,上呈内阁的一应公文上都有,根本不用见面。
“海禁起自于太祖皇帝年间,但那时候是因为陈友谅余孽等漂泊海上,兼且与倭寇勾结,进而危害沿海。太祖皇帝为长治久安计,故而方才一时严禁,而后奸民逐利,嘉靖年间甚至引发十余年倭乱,沿海一片萧瑟,这禁令就更加严格了。而后隆庆开海,名曰在漳州府月港可开航船舶,实则亦是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所以,海禁乃是国策,孚林一介小儿,他又岂敢动摇?”
汪道昆大义凛然地开了个头,见张居正微微颔首,显然是赞同这样一种说法,他不由暗自苦笑,心想汪孚林倒是清楚张居正的性子,事事都把太祖朱元璋给拿出来,果然就可以打消一部分张居正的疑虑。
所以,他顿了一顿,又继续说道:“元辅自从执政以来,效仿太祖,更动弊政,整肃吏治,均平赋役,天下官民无不称道。而九边亦是捷报频传,去年才有辽东押送王杲入京寸磔,这才是真正的大胜,相较之下,广东那边的海盗不过是疥癣之疾,赏功只是小事,防微杜渐才最重要。而堵不如疏,就如同在漳州府月港开一个小口子,能够遏制走私,于东番设县,则能够防治海盗。”
张居正一直都认为,如今东南那些海盗不过疥癣之疾,北边的九边安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不是汪孚林拉到了凌云翼联署,他也许会首肯其平定海盗的功劳,却绝对不会同意什么在东番设县的提议。可汪道昆提到漳州府月港的例子,他思量一番后,心里就明白了过来。
在漳州府月港开海除却各种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朝廷缺钱!那么,莫非在比澎湖更加偏远的东番设县,也能够有所进账?
在他的目光注视下,汪道昆考虑到这里虽是内阁直房,却还有次辅吕调阳,三辅张四维在,万一被哪个中书舍人又或者小吏给走漏了什么消息,那就实在不值当了。因此,他虽说知道自己这举动不大妥当,却还是郑重其事地从怀中取出汪孚林之前送来的那封私信,双手呈递了过去。看到张居正略一诧异,就接了过去看,从头扫到尾的过程中,脸色竟是一连数变,他的心里也不禁有些打鼓。
身上颇有名士习气的汪道昆并不是一个很有胆量的人,而他更知道,自己的族弟汪道蕴更是个懦弱怕事没能耐的人,所以,他有时候想想都觉得诧异,就松明山汪氏那片水土,能养出纵横商场驰骋不败的商人就很不容易了,怎么还会养出汪孚林这种小小年纪就横冲直撞无往不利的小子?
而张居正一边看一边沉吟,心里委实有些迟疑。在东番设县,以杜茂德这个秀才为县令,从降卒之中挑选认识文字者为吏,同时设巡检司,再挑选一批弓兵,至于把人安置在东番的所有开销,则从林道乾和林阿凤处起获的财物数千两作为资本。杜茂德曾经不幸陷身海盗从贼数年,而后逃出隐居,此次因不愿再次从贼而为汪孚林效力,重返盗中平贼,用这样一个偏远岛屿的职司作为恩赏,倒也并无不可。
问题在于,朝廷素来严禁内陆居民逃居小岛,之前在辽东,在浙江,对于岛民的处置向来非常严厉,而东番乃是大岛,一个不好危害只会更大。
可是,当看到汪孚林对于南洋诸国整个嘉靖隆庆年间的朝贡统计,他的脸色就有些黑了。而且,汪孚林更是用犀利的言辞指出,大明不占,海盗会占,倭寇会占,佛郎机人会占,届时同样会祸乱沿海……而之前在双屿岛和南澳岛驻军,已经有不少人深以为苦,更何况东番?不如驱虎吞狼,善加利用,招募潮州沿海军余。如此朝廷不用多发一兵一卒,多花一分钱,岛上自能垦荒补给,一二十年之后,说不定就能够上交税赋。以东番作为基地,便可以周顾沿海,扫平海盗,说不定哪天可以有能力助满剌加王室复国,于南洋西洋东洋重扬大明国威……
洋洋洒洒四五张纸全都看完,张居正似笑非笑看着汪道昆道:“这信是汪孚林写给你的?怎么看着本来就是给我看的?”
此话一出,就连汪道昆都忍不住愣了一愣。他前天收到信的时候,就觉得汪孚林的口气和平常的没大没小不同,显得很正经也很严肃,只以为事关重大,所以汪孚林转性子了,可现在张居正这么一说,他方才觉得,这种凛凛然如对大宾的口气,确实像是特意给张居正看的!刹那间,他额头有些冒汗,暗骂汪孚林事先也不打个招呼,要是他万一错过了这机会怎么办?
张居正把汪道昆先是发愣,然后若有所思的表情看在眼里,确定这信只是因为自己问了,汪道昆才拿给自己看的,顿时莞尔,心思一下子飘忽了开去。明年就是会试之年,他又有儿子要下场,而他之前给儿子聘的门馆先生,也就是现在的宣城县令姜奇方把不少东南名士都给笼络了过来送到京师,除了沈懋学这个他熟悉的,还有好几个同样名声在外的士子。
下一年的会试,他最终决定,还是避嫌不去当主考官,但这次不递话却不可能了。就算取中了他的儿子,只要一榜之中能有相当数量的名士,谁还能说一个字?
“我记得,松明山汪氏这一科又出了个少年举人?”
第七四四章 政治盟友
汪道昆一下子愣住了。刚刚这不是还在说安置归降海盗的问题吗,怎么突然就说到科举上了?对于汪金宝能够中举,他至今都仍旧觉得不可思议,尤其戴洵和陈思育都不是什么人品过硬的人,他就更认为这是张居正变相酬汪孚林递刀子清晰都察院的功劳。当然,松明山汪氏后继有人,他心中那欣慰当然也是不消说的。
所以,吃不准张居正究竟什么意思,他干脆轻咳一声道:“确有此事,还是孚林的养子。不过,老家送信过来,说是他觉得才疏学浅,明年不会参加会试。”
今年参加乡试的,有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儿子,内阁次辅吕调阳的儿子,刑部尚书王崇古的儿子,到时候一个个排在金榜前列,那就够好看了,他一个兵部侍郎也让年纪一丁点大的侄孙来凑热闹,是想和这些大佬别苗头吗?再说,他隐隐听说,张居正属意于三辅张四维明年主考会试。
汪金宝中举的消息,张居正还是从张四维那里听说的,此刻听汪道昆说其不参加会试,当年自己考乡试就曾经被压过一届中举的他微微眯了眯眼睛,倒是挺赞赏汪家人的明智,一时间对手中汪孚林的条陈就多了几分斟酌。
“广东之事,容我再多思量几天。”说完这句话,见汪道昆如释重负,张居正突然似笑非笑地问道,“倒是汪孚林所奏那冒称林道乾之女,以偷袭建功的那个瑶女,听着有点意思,他难道是准备来一段英雄美人的佳话?”
汪道昆差点没被张居正这戏谑的口气给呛得咳嗽出来。尽管知道张居正可能是在开玩笑,他还是赶紧解释道:“当然绝非如此!那秀珠曾经被孚林聘取的一个书记官救过,两人之间好像颇有点情愫,那瑶女是个认死理的,认准了林道乾要报仇,这才听从孚林指派……”
“好了好了,我不过随口一问而已。”张居正哂然一笑,淡淡地说道,“再说了,今天广东布政司刚刚再次六百里加急送了奏疏过来,弹劾汪孚林这个巡按御史竟然带家眷。我本来还想找你问问怎么一回事,结果按察司的奏报夹在布政司的奏疏当中,也一样送了过来,只说是汪孚林之妻从徽州奉父母之命去了广州,此外还有之前连环案的细节。只因为在通政司压了一压,送进来的时候晚了半天。算一算,汪孚林到广东之后,惹出了多少事?”
汪道昆顿时无语。小北偷偷跟过去的事情,他当然也心知肚明,可这明明是偷偷摸摸的事,又怎么会突然过了明路,他就不大明白了。然而,对于布政司那两位布政使竟然用六百里加急来吿刁状,哪怕有按察司主持公道,他实在是心头忿然,可还不等他为汪孚林说两句公道话,就被张居正摆手止住了。
“是非对错我自有计较,只是随口一提,你不用说了。谭子理不在兵部,你偏劳一些。”
见张居正终于下了逐客令,纵使汪道昆一肚子疑问外加火气,却也不敢赖在内阁直房不走。更何况,张居正已经说出谭纶不在,兵部事务要偏劳自己的话来了,他又怎能在如今这节骨眼上违逆这位首辅?告退离开之后,他被人引了出去,眼角余光却发现似乎有人在偷偷窥视自己,顿时在肚子里冷笑了一声。除了已经差不多撕破脸的张四维之外,还有谁这么无聊?
一回到兵部,汪道昆就差遣了人去户部给叶钧耀送信。
汪孚林的老丈人叶钧耀的运气非常不错,就在今年年中,汪孚林上任广东没多久之后,户部福建司郎中就丁忧出缺了。原本未必会在本司之中挑选一个人补缺,但架不住叶钧耀上任之后非常对上司脾胃,又因为家里有一个幕僚佐助,做事井井有条,再加上知道其女婿是汪孚林,和汪道昆又过往甚密,所以原来那位郎中离任前,动用自己的关系推荐了叶钧耀一把,使得其只用两年就擢升到了户部一司之主的位子。
毕竟,丁忧之后起复再回到原有位子,那几乎是不可能事件,还不如做个顺手人情。
得到传话后,散衙之后,叶钧耀就直接来到了汪府。听说汪道昆还没回来,和汪道贯汪道会兄弟已经混熟了的他笑呵呵地和两人打过招呼,随即少不得笑谈了一阵子汪孚林的事情。等到汪道昆一回来,他还打算寒暄两句,谁料汪道昆直截了当地问道:“孚林可有信给你?”
没有啊?
叶钧耀有些摸不着头脑,可摇头过后,他就意识到有什么变故。果然,黑着脸的汪道昆立刻把今天见张居正的事情说了,这下子,书房中几个人面面相觑,叶钧耀见王家三兄弟都看着自己,他不禁有些郁闷:“小北跟着去广州,这是之前我们几个就已经知道的,可好端端的怎么会闹得人尽皆知?孚林理应不是这么轻狂的性子!”
说到这里,他突然心中一跳,不等汪道昆接茬,他就轻呼一声道:“不会是他们夫妻俩意外……”
尽管他没把话说完,但汪道昆自己也是考中进士之后就一直在外任上,而且中间还有好几年是抗倭,好不容易才有了一个儿子,此时一下子就醒悟了过来。意识到这对夫妻婚后都快四年了却一直没动静,如今却偏偏在广州这种地处天南的地方结成正果,他只觉哭笑不得。可想想为此遭人黑手,他一张脸顿时又黑了。这时候,他只听得背后传来了汪道贯嘀嘀咕咕的声音。
“布政司那两位简直和疯狗似的,一口咬住孚林就没完了?张四维那么聪明一个人,如今又入了阁,不至于眼皮这么浅,非得和孚林过不去吧?”
“恐怕就是因为知道已经结了仇,这才非得把孚林压下去不可。”说这话的是汪道会,他轻轻咳嗽了一声,算是给汪道贯那不着调的话做个弥补,“张四维不会不知道莫欺少年穷的道理。因为明年的会试下场的大臣之子太多,他又可能去当主考官,他的两个儿子据说都不考,如此一来,再参加会试就要四年后了。如果这四年他不给孚林使点绊子,四年后他的儿子出仕时,天知道孚林已经是什么官职?他和首辅年龄相近,致仕的时间估计差不离,他的儿子之前还在孚林手中吃过那样的大亏,如今再加上起步晚了,为了儿子的前途,他怎能不压一压孚林?更何况,这是晋党和歙党的争斗。”
说到歙党,汪道昆的表情便有几分微妙。相比朝堂上如今那强大的晋党而言,歙党的实力实在是不怎么样,而且这一政治圈子成形,满打满算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他固然占了个牵头的便宜,但主要还是背后程、许、汪三家的巨大商业背景,真正牵线搭桥的人其实是汪孚林。
就在一个月前,官声不好,屡屡被人弹劾的王国光终于坚决辞职请求告老,让出了户部尚书的宝座,殷正茂得以从南京户部尚书递补了这个空缺。然而,虽说是张居正的同年,但殷正茂上任之后就在私底下对他提过很多次,说是张居正对王国光颇多怀念。而许国固然在翰林院声名赫赫,可前头有申时行马自强这样的前辈,很难立刻凸显出来。至于他自己,是张居正的同年,却并非张居正最信赖的心腹。
哪怕歙党现在有三个人在朝中,可相对张四维和王崇古的组合,实在差远了。
而叶钧耀虽说并非歙县人,可因为当过一任歙县令,一任徽宁道,又有汪孚林这么个道地的歙县女婿,自然也被视之为歙党一员。此时此刻,他见书房中竟是弥漫着几分愁云惨雾,顿时有点不以为然,当即重重咳嗽道:“诸位,孚林这次是建功,就算有点小过失,那也绝对是瑕不掩瑜,纵使首辅不同意他的建言和条陈,也不必这么沮丧,他时日还长,不是吗?至于说到谭尚书的身体,我寻思着,若真的要压住王崇古,万一真有那一天,能不能殷部堂调兵部?”
这个神思路顿时让屋子里一片安静。叶钧耀发觉汪家三兄弟面色微妙,他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忘了一点。就算殷正茂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