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李飞刀之明月天涯-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文渊额头上冒出细细的汗珠,躬身答道:“回禀圣上,老臣也听说是如此。”
天子笑道:“杜卿家,使人设法找到财神商会的人,告诉他们,朕的天下,容不得任何人胡来。”
杜文渊连忙再度躬身道:“回禀圣上,老臣即刻就安排人前去江南,与当地官员一起,设法寻找财神商会的下落。”
天子复又笑道:“不过,都是朕的子民,也不用吓着他们。天下有事,朕的子民,若是愿意为君父分忧,朕会觉得很欣慰。”
杜文渊又是一躬身,答道:“回禀圣上,老臣明白!”
天子又踱了几步,说道:“杜卿家,鸿胪寺之中,可还有少林高僧与武当高人?”
杜文渊躬身答道:“回禀圣上,鸿胪寺之中,一直都有少林与武当的人在协助译经解典。”
天子说道:“让鸿胪寺的人即日启程,前往少林和武当替朕致谢。顺便替朕参禅听道。”
杜文渊躬身答道:“老臣即刻就去安排。”
天子走回龙椅,坐了下来,对杜文渊问道:“杜卿家,你做了多少年首辅了?”
杜文渊躬身答道:“回禀圣上,老臣蒙圣上恩遇,已经做了一十五年的首辅了。”
天子叹道:“十五年了啊!朕当年负了文师,不想再负杜卿家了。”
杜文渊连忙跪伏在地,泣泪道:“圣上……!”
天子叹道:“杜卿家,方才之议,莫要让太子知晓。等朕平了此事,朕便将这江山传于太子。还望杜卿家好好辅佐太子。”
杜文渊伏地大哭道:“圣上!老臣无能,愿为圣上肝脑涂地!”
天子笑道:“杜卿家不必如此。朕累了。杜卿家速去安排吧。”说罢,天子缓缓地闭上双眼,靠于龙椅之上。
杜文渊伏地磕了几个响头,躬身站起,带着满脸的泪水,跌跌撞撞地退了出去。
待到杜文渊离去,天子睁开眼睛,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第四十一章 八苦和尚
有些人还在江湖,江湖却已经将他遗忘。有些人早已离开了江湖,江湖却一直还有他的传说。
万事通知道,探花郎就是后一种人。他一直都是。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会是。
万事通相信,他自己是前一种人。更何况,他已经在六扇门的地下呆了十年。远离江湖整整十年。
现在,他只是个希望能够好好养蜂、好好酿蜜的普通老人。江湖上的事情,早已与他无关了。
他离开六扇门,就是不希望江湖再找上他。因为他知道,他潜居在六扇门的地下虽然隐秘,但知道的人也不能算太少。至少,天子也知道。天知道,如果他不离开的话,那位九五之尊会不会故意将他的行踪泄露出去。至尊的想法,就是他也猜不透。
所以他走。
出了六扇门,万事通才发现,他自己也是后一种人。至少能算半个后一种人。
江湖上已经将他遗忘了的人一定有。但找上他的人,却也不少。
都是来打探消息的。客客气气地来打探消息的。
他吃饭的时候,总有人早早地帮他付了饭钱。他住店的时候,总有人早早地帮他付了房钱。甚至在他到野外去放蜂的时候,都有人大老远地把成捆成捆的鲜花送到他的蜂箱前。
君子门、万象门和妙真宫的人是最先找上他的。他们想问的,是什么人做下了那六桩血案。万事通没说。不是他不想说,实在是他也不知道。他如果知道的话,他早就告诉钟无悔和虞照昕了。毕竟,这十年来,这两个人对他的照顾还不错,尤其是对他的蜂儿还不错。
但他是真地不知道。他离开江湖太久了。过去的十年里,他不仅离开了江湖,甚至可以说是离开了人世。他在地下。陪伴他的,只有一茬一茬的蜂儿。
接下来,连环坞、天风流、大禅寺、弃剑楼、兽王庄、青竹帮和五杀门的人也都找上了他。这些门派,万事通都知道。他是万事通。他知道,他们想问什么。
他们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他就将他们打发走了。
活到这把年纪了,万事通知道,有些事,他只能对该说的人说。有些事,他对谁都不能说。
这些人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万事通没问。一个背着蜂箱到处晃悠的人,总是不那么难找的。何况,他还是个走得不算快的老人。他还得时不时地停下来,喂饱他的蜂儿们。
好在,没有人把他怎么样。江湖上谁也不知道万事通的来历,也从来没有人见过他出手。但江湖上的人知道,像万事通这样的人,能不和他翻脸,最好还是不要和他翻脸。能通天晓地的人,谁知道和他翻脸会是个什么结果?
所以,前来相询的人,都是极有礼貌地来,然后又极有礼貌地去。来的时候,给他的蜂儿带上一捆刚刚采摘下来的鲜花。去的时候,像称赞主人家的孩子乖巧一样,称赞一下他的蜂儿。
但万事通已经烦了。
养蜂的人,怎么能够让人像走马灯一样地来打扰蜂儿?人来人往的,这几天,胖乎乎的蜂儿明显地都瘦了。不是饿的,是被吵的。
万事通决定,他要离开中原了。
他知道,在滇贵之地,有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那个地方,一年四季都有百花盛开,最适合他的蜂儿了。温暖的地方,同样也适合他这样上了岁数的老人。在六扇门的地下住了十年,他到底还是沾染了一些湿气。虽然他现在还没有感觉到身上有什么地方酸痛,但他知道,如果继续呆在京师这样的地方,再过几年,他的关节就该有毛病了。
既然决定了,他就立即动身。
他走在山中。哪里的山中有鲜花,他就朝哪里走。蜂儿虽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进食,但让蜂儿多闻闻鲜花的味道也是好的。
他这一遁入山中,就再也没有人能找到他了。在大山之中想要找到一个人,谈何容易?更何况,如果不是要照顾蜂儿,即使是在闹市之中,万事通也有的是办法让人找不到他。
走至一片山花烂漫处,万事通刚将蜂箱放下,才打开蜂箱的门,准备让蜂儿们出来放放风采采蜜的时候,他就叹了一口气。
因为他见到了一个人。一个和尚。一个悲天悯人的和尚。
众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这个和尚,最是怜惜众生。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法号,叫做八苦和尚。
他要度化众生之苦。
他度的众生,不止是人,还有人以外的所有生灵。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都在他的度化之中。
他将他们吃下去。吃下他们的苦。
除了人之外,他什么都吃。他是和尚。和尚不吃人。他只送人去极乐。去了极乐,八苦皆消。
万事通看见和尚的时候,他就知道,麻烦来了。这个八苦和尚,他打不过,也跑不过。即使他能跑得过,他的蜂儿也跑不过。蜂儿若是落到八苦和尚的手上,只有被他度化一途。因为,八苦和尚已经在开始舔嘴唇了。蜂箱里装的,都是值得和尚好好度化一番的众生。
“和尚能不能将老夫的蜂儿放下?”万事通愁眉苦脸地看着八苦和尚道。
八苦和尚的手掌之上,一只蜂儿正在振翅前飞。只是,蜂儿无论如何飞,都飞不出和尚的手心。想要从和尚的五指山中飞出去,恐怕连释迦牟尼座下的那只金蝉都做不到。
“求不得苦啊!和尚帮它度化了,如何?”八苦和尚悲天悯人地说道。
“和尚若是度了老夫的蜂儿,谁来度老夫的爱别离苦?”万事通愁眉苦脸地说道。
“也是。和尚现在还不能度化施主。”八苦和尚对着手掌之上的蜂儿轻轻地吹了一口气,蜂儿终于振翅飞去。
“和尚又要去度化谁?”万事通一边看着蜂儿们继续朝外飞,一边问道。
“和尚要度化谁,得看施主想让和尚去度化谁。”八苦和尚在蜂箱前坐下来,深深地嗅了一口蜂箱之中蜂蜜和蜂蛹的味道,垂涎欲滴。
“说吧,和尚想知道什么?”万事通叹了一口气,从怀里掏出一块小小的蜂巢,递给八苦和尚。
“施主果真与我佛有缘,将来定能入佛祖座下,成就金身。”八苦和尚一边大嚼着蜂巢,一边一脸诚恳地赞道。
“碰到和尚,想不去西天极乐都难。”万事通将八苦和尚放在蜂箱之上的手扒开,然后将蜂箱朝自己的跟前挪了挪。
“阿弥陀佛!和尚只度有苦之人。施主已是八苦尽消,无须和尚来度。”八苦和尚见偷袭蜂箱不成,讪讪地说道。
“唉,说吧,说完了快些走。你这和尚,度化的蜂儿估计也不少吧。再在这里纠缠片刻,老夫的八苦都要出来了。”万事通又从怀里摸出一块蜂巢,递给八苦和尚。
“那六柄飞刀,真地是探花郎传给叶开的那几柄?”八苦和尚一边嚼着蜂巢,一边问道。
“和尚还是把老夫度化了吧。”万事通叹了一口气,说道。
“傅红雪真地拿了孔雀翎?”八苦和尚一边飞速地将剩余的蜂巢塞入口中,一边问道。
“没有。”万事通答道。
“那件东西在不在傅红雪的身上?”八苦和尚咕嘟一声将最后一口蜂巢咽下,问道。
“不在。傅红雪不会拿那样的东西。和尚也动心?”万事通似笑非笑地说道。
“和尚只度苦。和尚不动心。”八苦和尚一边说着,一边对万事通伸出一只手。
“最后一块了。”万事通苦着脸从怀里掏出第三块蜂巢,放到八苦和尚的手上。
“东西在谁的手上?”八苦和尚一边将蜂巢朝嘴里塞,一边问道。
“公子羽的东西在哪儿,只有他自己知道。”万事通叹了一口气,说道。
“其余的那些东西,也不在探花郎、叶开或荆无命手上?”八苦和尚伸出舌头舔了一下嘴角的蜂蜜,问道。
“从来都不在。他们要那些东西做什么?”万事通说道。
“和尚明白了。”八苦和尚伸出手来,将万事通身边的蜂箱拉了过去。
“和尚要做什么?”万事通连忙护住蜂箱。
“和尚化了施主的缘,当护送施主一程。”八苦和尚说道。
“不用,不用。老夫自己走就行了。”万事通警惕地说道。
“一饮一啄,一因一果。施主若是不让和尚还缘,和尚只能跟着施主了。因果不了,和尚不去。”八苦和尚严肃地说道。
“唉,和尚还是改个法号好了。”万事通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又从怀里掏出三块蜂巢,递给八苦和尚。
八苦和尚接过三块蜂巢,放入怀中,哈哈一笑道:“施主既然如此有诚意,今日之缘,和尚还是来日再报吧。”说罢,八苦和尚对着万事通合掌一礼,大踏步朝着远处走去。
“和尚就不想知道,老夫让你改个什么法号么?”万事通喊道。
“和尚知道。八赖和尚。”八苦和尚头也不回,哈哈大笑着说道。
“唉,此地不宜久留。再留多片刻,老夫的老本儿都要被这些无赖给讹光了。”万事通叹了一口气,从怀中取出一只小瓶,将瓶中的液体滴入了一两滴在蜂箱中,蜂儿们立即纷纷飞回。
待到蜂儿们都已入了蜂箱,万事通盖好蜂箱的盖板,将蜂箱负于背上,几个晃动之间,就消失在山林之中。
第四十二章 四大剑门
俞不凡、陈宇清、蓝飞凌和章忠淳四人只分别了不到三日时间,便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因为他们都收到了门中最高级别的紧急传讯。传讯的内容都只有四个字:“速去京师!”
俞不凡收到传讯的时候,他已离开京师,正在意兴索然地朝华山赶。
风无痕的那两剑,已经破去了他心中曾经的豪气。风无痕说出的那些事,更是喝醒了他心中曾经的贪念。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心中若是贪念太盛,又怎能修成绝世之剑?
他要回华山向恩师请罪。然后,他要闭关苦修。剑法不成,誓不下山。
但是,剑法怎么样才能算成?达到风无痕的那种境界便算成了么?达到恩师那样的境界便算成了么?能够上武当论剑便算成了么?
俞不凡不知道。
但他知道,现在的他,离剑法大成还差得太远。他得回去练。苦练。放下心中所有的念,一直苦练。
然而,就在他已经赶了一半儿路的时候,他收到了师门的传讯。他知道,师门此次传讯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此刻的他,已经听到了被传得沸沸扬扬的韩中岳、大诚禅师和松鹤道长被荆无命击杀之前所说的话,也听到了孔雀翎再现江湖的消息。
他在心里万般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世事就是这样了。你想去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千寻万觅也未必能得其路。你刚刚决定了碰都不要再去碰它的时候,路却直接伸到了你的脚前。
师命不可违。
于是,俞不凡又返回了京师。
一回到京师,他便找到了自己的恩师和门人。他也和陈宇清、蓝飞凌、章忠淳再次聚了首。
俞不凡算是来得最晚的了。他的兴致不是那么高,所以他一路上有些消极,走得也不是那么快。这次的事,他真地完全没有心思再掺和了。
他以前就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江湖之中不明白这一点儿的人,要么已经倒在江湖了,要么就是干脆连江湖的门槛都未迈过去。但三天之前的他,敢仗手中剑,敢做人上人,敢登天上天。
然而,现在的他已经明白,那些人上之人,远远不是他能够挑战的。那些天外之天,更非他想仰望就能仰望得到的。
造化弄人。他与陈宇清、蓝飞凌和章忠淳四人在太白酒楼遭遇风无痕,被其轻松大败。如今,他们又重新在太白酒楼聚首了。他们的师门选的包厢,就在他们四人曾经选的那间包房的隔壁。风无痕坐过的那间包房。他们被击败的那间包房。
俞不凡立在他的恩师身后,似乎还能感觉到风无痕留下的透体剑意。
俞不凡的身前,坐着一位相貌极为儒雅的中年男子。他就是俞不凡的恩师,当今的华山掌门,宁飞舟。宁飞舟身后站着的,除了俞不凡,还有另外两人,分别叫做屈卓远和宋天祤。
这两人,一位是俞不凡的师伯,一位是俞不凡的师兄,都是华山派的剑法高手。屈卓远的剑法,在华山弟子看来,已经不在掌门之下。宋天祤的剑法虽然不如俞不凡的剑法那样犀利,但却胜在中规中矩。而且,他的内力也比俞不凡更为悠长。同门较技,在不下杀手的情况下,俞不凡的耐力不及他。
宁飞舟对面坐着的,是点苍掌门左冷锋。他的人也和他的名字一样,给人一种冰冰冷冷、锋芒毕露的感觉。锋芒毕露,不是因为他的剑法修为还不够,而是因为,点苍剑法本来就是这个特点。点苍剑法练至极处,整个人都会被练成一把冰冷的剑。
左冷锋的身后,除了陈宇清之外,也站着两个人。俞不凡都认得。四大剑门的高手,除了那些隐世不出的老家伙们,没有他不认识的。
那位年纪大一些的老者,是左冷锋的师兄,名唤文兵。他站在那里,就像是一把兵器,身上的锋芒甚至比左冷锋还要强。
那位和宋天祤年纪差不多的,也姓陈,是陈宇清的师兄,左冷锋的大弟子,名唤陈稳。他和陈宇清两人,是左冷锋最得意的两名弟子。陈稳的剑法,和他的名字一样,又沉又稳。
宁飞舟左边坐着的,乃是崆峒掌门黄昆。不知道他身份的人,第一眼看到他,会以为他只是个老农。但他的剑下,曾经击败过无数位比高手长得还要像高手的高手。
黄昆的身后,除了蓝飞凌,站着的是两名老者。这两名老者,人称崆峒二老,都是黄昆的师兄。这二人据说是同一天拜入崆峒,同一天开始学艺,学的乃是崆峒唯一的一种合击剑法。这两人合击,便是黄昆也要甘拜下风。
宁飞舟右边坐着的,则是青城掌门边展云。他的背上,时刻都背着一柄比章忠淳的剑要宽上数分的阔剑。见识过其剑法的人,都说他的名字应该改作边斩云。阔剑一出,劈风斩云。
边展云的身后,除了章忠淳,也有两人。
年纪大的,是边展云的师弟,名唤离忧。剑落人离,剑出敌忧。年纪轻一些的,是章忠淳的师兄,名唤张小花,一个女子般秀气的名字,一个女子般腼腆的男子。他的剑法,不如章忠淳威猛。因为他用的剑,是一柄极细的剑。他的剑不适合较技。他的剑只适合杀人。
场中的这十六人,都是四大剑门之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剑术成就,已经代表了武当之外的当今江湖剑法正宗的最高成就。至少江湖中人是这么认为的。
江湖中人明白,其他的使剑高手,不是没有。比方说,曾经的飞剑客,曾经的嵩阳铁剑,曾经的无命杀手。他们这些人的剑法,与四大剑门的传世剑法相比,绝对是只强不弱。
但江湖中人认为,这些人的剑法,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剑法正宗。因为,他们的剑法,无迹可寻,无法可依。除了他们自己,没有其他的人能够练得成。无法传承的剑法,怎么能够算得上剑法正宗呢?
武当也是不能算在剑门之内的。武当早已成宗。武当的剑法,也早已是宗师之境的剑法。自从五十年前的十大剑法高手联袂至武当论剑落败之后,江湖上便没有什么使剑的人再去敲武当的山门了。
但武当越来越低调。想要加入武当,也越来越困难。所以,江湖上想要学剑的人,大多都转而投向了这四大剑门。因此,四大剑门在江湖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四大剑门的名头,也是这样叫响的。
俞不凡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一直都以自己华山弟子的身份自傲。他甚至曾经认为,以他的剑术造诣,即使是武当之中的同辈高手,也未必能够与之匹敌。
只是他从来没有上过武当。四大剑门有严令,若非师门允许,门中的任何弟子,不得上武当挑衅。俞不凡在华山练了十几年的剑,从来没有听说过师门允许谁上武当的。
现在他知道了,四大剑门这么做,是要保住门中弟子的勇猛精进之心。年轻人被挫挫锐气是好事,但若是被挫得太多了,锐气可能就会被挫没了。
能坐上华山、点苍、崆峒或青城掌门之位的,不仅是人中之杰,更是人中之精。他们一定知道,以四大剑门目前的剑术传承,还不能与武当一较高下。
这不是因为四大剑门之中没有天才,更不是因为四大剑门之中的弟子不够勤奋。这是沉淀。相比于四大剑门,武当已经沉淀了太多年。武当的剑法,已经经过了太多辈人的打磨。
但四大剑门还没有。四大剑门虽然也天才辈出,但他们的剑法,底蕴还不够。
所以,俞不凡知道,他的恩师和其他三大剑门的掌门齐聚于此是为了什么。
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宗门。
韩中岳等人传出的信息,是一个机会。是一个江湖中任何人只要能把握住便可一飞冲天的大好机会。
俞不凡自己并不相信韩中岳等人的话。
他是个聪明人。他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是一个局。他相信,他的恩师和其他三位掌门也同样能够看明白这一点。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也明白,江湖中人,谁也摆脱不了这个局。尤其是像他恩师这样的门派掌舵之人。
他们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对此事不闻不问。万一,哪怕只是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此事是真的呢?
那些人虽然早已是人外之人,天外之人,但他们毕竟曾经真实地存在过。他们的传人,也曾称霸江湖。
这些人留下的东西,谁不动心?
哪怕是火中取栗,哪怕只是万中无一的机会,江湖中的人也会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就像四大剑门的这四位大飞蛾。
这是他们的悲哀。四大剑门已经爬到了如今的地位。若是他们不行险一搏,万一跌落下来,四大剑门的局面,会比从来都不曾到达现在的位置更惨。
俞不凡站在他的恩师身后,心情无比沉重。他知道,这件事,他阻止不了。谁都阻止不了。
他的心情太沉重了,以至于他忽略了陈宇清等三人的目光。他们三人的目光之中,既有兴奋,也有残忍。
第四十三章 少林武当
嵩山。少林寺。天下公认的武林正宗。
即使是在沈浪、王怜花、李寻欢、上官惊虹等惊才绝艳之人辈出的那些年代,少林寺武林正宗的地位也从来无人能够撼动。
偏殿之中。一位寿眉高悬的老僧正端坐在蒲团之上,缓缓地掐动着手中的菩提子。他就是当今少林寺的方丈,心空大师。
修行数十载,心空大师的心中,除了佛法,本应早已空无一物。但此时的他,已经默念了数十遍《观自在心经》,却依然静不下心来。
没法静心。
江湖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