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宠婢-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闻言,众人大惊,想不到皇帝竟是要弃了古法,也不做任何筹备便直接登山,自定封禅之礼了。
    有一些臣子和儒生刚要鼓起勇气谏言,赵政却已迈开脚步,毅然向山上走去。
    其余文武大臣和十几个自太乐而来的乐师亦是一脸懵怔,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愣在了原地。
    梁儿紧随赵政,走之前眼神若有似无的扫了一下众人的脸色。
    赵政素来目标明确、行事果决,常令手下之臣错愕无语。
    他那般优秀、那般努力,可世人却总是不理解他,甚至在两千年后还有那么多的人在诟病于他。
    梁儿痴痴望着眼前步步登高的那一抹高大的玄色背影,冥冥间,竟觉得他是那般形单影只、茕茕孑立。
    梁儿心中有些疼,便自袖袋之中取出赤玉箫,缓缓置于唇边。
    萧音呜呜而起的刹那,赵政身形微滯,却并未回头、继续前行,只淡淡勾起了唇角,霸气冷峻的面上,竟似是露出了一抹温缓的笑意。
    天地悠悠,他却从未感觉孤单。
    因为他知道,无论他走得多高多远,无论何时,身后总会有梁儿紧随相伴。
    而此等时刻,梁儿手中执的是赤玉箫,仿佛又令他觉得,跟在他后面的不止梁儿一人,还有那个许久未见、他甚为想念的弟弟成蛟……
    空旷无尽的高山中,萧声时而高耸激扬,时而低沉空濛;时而飘渺如丝;时而沉稳如松……
    连绵不绝,荡气回肠。
    这曲《仪凤歌》本就是上一个封禅之王周成王在刚继位不久、天下大治、即将封禅之时所作,用在此刻恰到好处。
    众人迷于这绝世萧曲的意境,痴然仰望那二人越登越高,却突闻一人惊呼道:
    “是《凤仪歌》!陛下威仪,何其壮哉!快!我等快跟上!”
    警醒之下,乐师们慌乱的一边追至梁儿身后,一边奏乐以和萧音;百官亦急忙快步赶上。
    一行人就这般浩浩荡荡向泰山最高的岱顶登去。
    却无人注意到,留在山脚下的一批人中,有一个身着湛蓝色衣袍、面容舒和的男子,从梁儿淡淡扫视众人起,视线便始终不变的落于她的身上,直至她吹奏起《凤仪歌》,引得百官蜂蛹跟随,越走越远……
    “凤凰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人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凤凰来兮百兽晨……”
    正午时分,当加盖了玺印的《大秦水德兴国》文书被以石泥金绳封好,埋于圆形的土筑祭坛之下,耸入云间的岱顶之上,便幽幽飘出了女子空灵清澈的歌声。
    《凤仪歌》本就是一首歌,此时,乐师奏曲,白衣少女歌舞,在“封”礼结束之后颂扬着她深爱的帝王如山似海的功绩。
    这一幕令在场众人无不瞠目痴醉。
    就在祭坛上刻有篆文的石碑之前,梁儿仪容典雅,裙裾翻飞,肤白如雪,腰似柳枝,手若柔夷,一对含水的墨瞳之中光华潋滟。
    正是眼前的这一方天地鉴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宇宙啊,若你当真有灵,可否记下那个玄衣帝王的辉煌和不易,至少让千年后的后世之人不要再误解于他、中伤于他……
    下山去往梁父之时,忽然下了一场急雨,赵政便令大家在树下暂避。
    而有一棵古树生得尤其茂密,赵政带着梁儿站在下面避雨,竟然没有被淋湿分毫。
    赵政觉得此树有趣,临走时还给它取了个名字为“五大夫”。
    五大夫是秦国的爵位名,地位相当之高,高于普通的大夫、官大夫和公大夫,被称为“大夫之尊”。
    如此之名加在一棵树之上,众人都觉得一向不苟言笑的皇帝似是偶然动了玩心,定然是心情极好的。
    行至梁父小山时,天色已近黄昏,众人又提出时辰过晚,可以明日早些再来行“禅”礼。
    可赵政却认为既然来了,就该一次性解决,何必再多拖一日。
    于是命人用土筑起了方形的祭坛,隆重祭拜之后,命李斯刻石立碑,歌颂功德,以向大地汇报自己的功绩,报地之恩。
    如此这般折腾了整整一天,回到行宫时已是夜里。
    浴殿之中,温热的水气袅袅升腾,赵政自身后将梁儿拥住,轻声道:
    “往后,不得再在室外舞蹈了。”
    “为何?”
    梁儿不解,声音却甜美依旧。
    赵政迟疑片刻,徐徐将脸埋入她雪白的颈间,语声压得有些低:
    “今日泰山之顶,祭坛之上,你迎风而舞,就仿佛是要乘风归去一般。那般看着,我……心里难受……”
    梁儿是不老之身,宋玉将她当作神女。
    他虽清楚他的梁儿不是什么神女,可今日那般景象,若是梁儿真的就那么随风而走,一去不复返了,他该怎么办?……
    梁儿心中一紧。
    转过身来揽住了赵政的腰身,仰面对上那双深邃好看的眼,柔柔道:
    “政……我对你之情,如海之深,如日之杲,哪怕你赶我,我都不会走,又怎能那般轻易就离你而去呢?”
    赵政将纤长的手指在梁儿如脂一般嫩白的脸颊上轻轻摩挲。
    “梁儿……我只有你……在这世上,我只要你一人便可,所以……永远也别离开我……不许离开我……”
    他俯下身去痴吻抚爱,用尽全身力气传达着自己对怀中女子无尽的眷恋……

  ☆、第一百九十五章 朝舞

封禅完毕,便无需太多官员随行。
    赵政令大部分文臣武将先行赶回咸阳,而自己则沿着海岸一路向东,途经黄县、腄县,又登上了成山。
    成山行宫建于成山之上最靠东边的一个山峰。
    身后是苍翠连绵的群峰,眼前是浩瀚碧蓝的大海。
    峭壁巍然,巨浪飞雪,气势恢宏。
    “这里好美!”
    悬崖之巅,行宫之前,梁儿迎风而立,白裙飘飘,青丝飞舞,眯眼望向海天相接处无尽的天际。
    “此处三面环海,一面接陆,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之地',是海上能最早看见日出的地方,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朝舞'。明日,你我可以早起些,亲眼目睹阳光是如何自这里普照天下的。”
    梁儿的身旁,赵政金冠闪耀,玄袍翻扬,负手而立,一边与她眺望着同一个方向,一边为她解释此地广负盛名之处。
    “艾儿也要看日出!”
    梁儿的另一侧,小小的艾儿蹦跳着拍手嚷着。
    梁儿一听,俯身劝道:
    “艾儿,夏大人说过,你不可劳累,起得太早对你身体不利。”
    艾儿小嘴一撅,小手摇起了梁儿的裙摆:
    “母亲,艾儿没事,艾儿想要看么……”
    “艾儿!若再胡闹,下次便不会带你出来!”
    不等梁儿说话,赵政便沉下了脸厉声呵斥。
    果然,他是最不喜欢孩子的。
    可对于赵政这般态度,艾儿非但没怕,反倒桃瞳一亮,仰起小脸来兴奋的问向赵政:
    “父王这是答应了下次出巡还会带着艾儿?”
    他笑嘻嘻的。
    日出而已,不看便不看,下次也粘着父王和母亲、同他们一道出巡才是正事。
    艾儿的这句话,使得赵政头顶阴云密布。
    他紧抿了唇角,无语半晌,转眸时,竟又见梁儿涨红着脸,憋笑憋得很是辛苦,便更引得他怨念弥散、幽愤切齿。
    孩子,定是这世上最讨厌的东西,尤其是艾儿那种生得好看又机灵的……
    第二天,很早,天还未亮,只蒙蒙一片灰蓝,逐渐又转为浅蓝,很浅……
    梁儿与赵政相依相偎在悬崖边。
    万籁俱寂。
    赵政用自己大而厚实的玄色斗篷将梁儿紧紧裹在怀中,二人一同望向那海天相接之处,满怀期待,就那般静静的,不发一言。
    转瞬间,天边晕出了一道红霞,慢慢扩散开来,越来越亮。
    这是梁儿第一次在海上看日出,并且还是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地点,还有……她深爱的人怀中……
    她心绪有些激荡,身子不禁又往赵政温厚的怀里钻了钻。
    赵政以为她冷了,便重新拽了拽斗篷,将她包得更严了些。
    很快,红霞的初升之处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得好似昭阳殿的颜色,但却并无光亮。
    慢慢的,它负重一般冉冉而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重重云霞,完全跃出了海面,那红便更加动人。
    霎时,金光大作,普照万物。
    二人的脸上、身上,皆被笼上了一片华彩,暖洋洋的,还伴随着一股莫名的幸福之感。
    “日出于海真是壮美,朝霞仿佛舞蹈一般,难怪这里名为'朝舞'。”
    梁儿的声音悠婉。
    赵政低头看向梁儿,见她一副迷醉的模样,便柔声道:
    “你若喜欢此处,我们就多住一些时日。”
    梁儿回了神,轻轻摇头。
    “不必了。你不是还要去之罘山和琅琊吗?而且封禅之事已毕,若为攻灭百越,琅琊一行才是重中之重。还是不要因为小事而误了行程才好。”
    赵政轻声一叹,眸间尽是疼惜的神色。
    “有时候我真希望你不要这般懂事,也能经常与我撒娇取闹几番。无论你要什么,我定然全都一一允你,哪怕为你做一次桀纣,也毫无怨悔。”
    梁儿知道,赵政的意思是希望她能同寻常女子般活得轻松一些、任性一些。
    可她却有意佯装不懂,睨眸嗔道:
    “你可是在嫌弃我没有情调,太过无趣?”
    赵政失笑。
    那金光映照下如琢的五官就在这一瞬深深镌刻在了梁儿的眼中。
    “怎么会?从一开始我迷上的就是你这份淡定睿智。若是换一副性子,怕也不是真实的你了。”
    彼时,她在赵迁面前万种风情、花样百出,可那并不是真正的她。
    既然一切都是假的,也便无丝毫意义了。
    ……时隔多年,赵政终于明白,当初梁儿对赵迁当真只是虚情假意,并无半点真爱。
    可为何灭赵之时他就是看不清,还做了那么多伤梁儿至深的事呢……
    赵政满心悔意,爱怜的将怀中那娇小的人儿拥得更紧……
    他会补偿她的,只要她好,哪怕是耗尽整个大秦的气运,他也在所不惜……
    就在这一日,赵政命人将此次东巡中李斯刻下的第四块石碑立在了成山之南,内容依旧是一如既往的歌功颂德,宣传造势。
    第二日清晨,车队再度启程,直奔下一站的之罘山。
    此山亦是奇山。
    几乎四周环海,仅山南中部有一条狭长的平地与大陆相连。
    从地图上看,颇像篆文之中“之”的形状,又因山高,好似屏障一般矗立在内城与大海之间,“罘”便有屏障之意,故而得名“之罘山”。
    若说赵政立石于峄山,是因为峄山是齐鲁的标志;立石成山,是因为成山是太阳初升之地,那么眼下欲要立石之罘山,则是因为此处自周朝伊始便被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
    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春季温暖,秋日凉爽。
    空气湿润,阳光充足,气候宜人。
    很早以前,周康王就曾为了自己的后代能永世继承其父周成王的卓越政绩,令自己的子孙死后都要葬在此山。
    近几百年来,也有多位诸侯争相来此寻找修造陵墓之所。
    故而,这山上至今还有众多周王室和各诸侯的陵寝。
    在世人心中亦是影响极大。
    赵政车行许久,一入之罘行宫便深陷如海的政务之中。
    梁儿听闻之罘山上多木樨,而此时正值木樨花开之时,于是她便趁艾儿睡午觉的时候独自去采摘了一些,准备给赵政和艾儿做些好吃又好看的糕点,也好哄得他们父子开心。

  ☆、第一百九十六章 琅琊

往回走的时候,梁儿远远便见到了赵高在与一个人说话。
    那人背对着她,她看不见他的面容,但从身形和衣着上也猜出了个大概。
    走近时,那人已经离开。
    梁儿便顺势上前,欠身施礼。
    “赵大人。”
    难得见梁儿自己出来,又是主动来找他说话的,赵高心中一喜,回礼道:
    “梁儿姑娘。”
    原本对于赵佗她是无甚接触的,但此人在将来可谓传奇,又使得梁儿不自觉的便会关注一二。
    赵高淡笑,想不到梁儿仅凭一个背影便轻易认出了一个在陛下面无甚功绩的侍卫。
    “姑娘好眼力,正是他没错。方才凑巧遇上,他便来问候几句。”
    闻此,梁儿面上有些窘,外人都来问过了,可她这个当事人却从未表示过什么。
    “大人的身子如何了?”
    “已经无碍了。”
    赵高笑容依旧。
    果然于他而言,梁儿姑娘这浅浅一句,胜过了之前伤势未愈时所有人对他的关心之感。
    “大人之前舍命相救,可奴婢却迟迟未能道谢,实在惭愧。”
    梁儿半垂下眼,说起此事,她的确有些无颜面对赵高。
    而赵高却是笑得愈发温和。
    “无妨,姑娘是陛下心尖儿上的人,救姑娘便是在下的份内之事。”
    “无论如何,奴婢的命终是大人救下的,这份恩情始终铭记在心、不敢相忘。奴婢身份低微,眼下也无甚贵重之物。自古木樨便象征仕途得志,奴婢就以木樨相赠,愿大人此后官运无阻、步步高升。”
    梁儿自篮中取出开得最旺的一枝,梨涡浅笑,递向赵高。
    官运无阻、步步高升……这也的确是应了赵高的未来。
    赵高略滞,复而伸出手来将那枝金黄接过,拱手道谢。
    告别后,望着梁儿那素白离去的身影,赵高低垂着眼,心中已然化作了一汪秋水。
    梁儿姑娘,怕是你并不知晓这木樨花的另一层含义……
    他痴痴而立,唇齿微动,喃喃有如呓语:
    “永伴……佳人……”
    梁儿忙了许久,不仅做出了馨香甜美的木樨琉璃糕,还另外做了木樨果酱。
    她让人送去一些给艾儿,自己则亲自端着去慰劳一连忙碌了几个时辰的赵政。
    行至正殿门前时,刚好遇见一身湛蓝的徐市自殿中而出。
    梁儿敛头施礼,徐市亦是略低了头本能的回礼,却无意间见到了她手上托盘中那几个晶莹剔透的金黄色糕点,还有一旁小小的琉璃罐中那散发着阵阵清甜、金色粘稠的奇怪东西。
    徐市不由自主的多看了几眼。
    一向面色清淡的他,此刻竟难得露出了新奇的神色。
    然而梁儿并未注意他的变化,始终微敛着头径直入了大殿。
    直到殿门再次关闭,徐市才收回了视线,面容亦归于平常,继续步履轻盈的向前走去。
    第三日,之罘山上也立起了一块石碑。
    随后,皇帝的车行队伍便一路南下,马不停蹄的直奔琅琊郡的治所——琅琊县。
    这琅琊之行赵政极为谨慎。
    在车行期间,大臣们又有一批被遣回了咸阳。
    如今,随行人员中,爵位较高的就只剩下列侯武——城侯王离和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昌武侯成和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和王绾、上卿李斯和王戊、五大夫赵婴和杨樛从这十一个人。
    琅琊县附近有一座琅琊山,山中置有一座琅琊台。
    赵政一入琅琊便直奔此处。
    可所谓琅琊台,原来就仅仅是一个夯土所筑的高台而已。
    梁儿紧随赵政踏上这个台子,眨着一双杏眼好奇道:
    “你这般急于来此,我便一直以为这琅琊台会有多么壮观。现在看来,既然它貌不出众,定是在其他方面比较特别了?”
    赵政负手,转身淡笑。
    “你有所不知,此处名为琅琊台,却并非楼榭台阁,而是一座观台。”
    “观台?”
    梁儿的水眸又眨了眨。
    赵政便继续解释:
    “是古时越王勾践建来观测气候节气和星辰所用。”
    梁儿恍然。
    说白了,这就是古代原始的天文台啊。
    “可是,这里只是一座高台,上面什么都没有,又是如何观测的?”
    观星她能理解,天空只要足够广阔大致应该就可以了。
    可节气变化是怎么看出来的?
    “这琅琊台的位置特殊,并非随意而置。”
    赵政将她拉至自己身前,伸长手臂指向远处海域的小岛。
    “你看,此处与灵山岛和斋堂岛刚好呈现三角。站在琅琊台,灵山岛是日出之地,而斋堂岛就是日落之地。通过各节气日出和日落的变化,就可知道不同节气到来的时间。”
    梁儿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十分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不过眼下,这些都不那么重要。
    她转身,满面疑惑的仰面问道:
    “政,我还是不太明白……你急着来这观测天象的地方做什么?”
    赵政面色柔和,反问:
    “你且先说说我为何要来琅琊?”
    “你亲至琅琊,是要留下石刻威慑越人,为南征百越早做准备。”
    梁儿对这一点十分肯定。
    赵政微微点了点头,举目望向天际,徐徐道:
    “二百多年前,越王勾践出于会稽,属百越之地。后来他卧薪尝胆灭掉吴国,便北上将都城迁来了琅琊。越国被楚国灭后,越王室的后裔多分散南下,分别治理百越不同的部落。故而现在的琅琊人和百越人,依旧将勾践当作神明一般崇拜,始终保留着那份不屈不挠、好胜擅忍的精神。”
    话至此处,他转眸看向梁儿。
    “我亲至琅琊,的确是要彰显我不同于当年的吴王夫差,即便越人有勾践之心,也不会有同勾践一样的机会。越,我志在必得。无论是已归于囊中的琅琊,还是一息残喘的百越。不过……”
    他双臂揽过梁儿的腰肢,挑眉勾唇:
    “此行却不止这一个目的。”
    “还有什么?”
    梁儿一脸懵怔。
    究竟有什么事会与这天文台有关?
    赵政见她白嫩的肌肤映衬下,一对杏圆的眼眸水汪汪的,看似一副傻呆呆的模样,便不禁轻笑出声:
    “见你聪慧惯了,偶尔看你懵懂的样子便倍觉可爱。我先不说,你慢慢看着,看到后来,自然就会懂了。”
    梁儿听他竟还卖起了个关子,便更加好奇。
    可赵政若有不想说的事,旁人定是如何也撬不开他的嘴的。
    梁儿粉嫩的小嘴撇了撇,而后又不自觉的微微撅起。
    满腔好奇就那样堵在了胸口,这般不痛快要如何排解?
    赵政低头看着自己臂弯中的人儿那愤愤的小表情,他终于忍不住噗嗤笑开,双手将那憋成了包子的小脸捧至自己唇边,万般疼爱的在那水嫩的小嘴上吻了又吻。
    直到那小小女子的面上漾起了粉红,不再与他赌气,他才将她重新拥揽入怀,对守在远处的内侍扬声令道:
    “召徐市前来。”

  ☆、第一百九十七章 虚造声势

梁儿听到赵政又要召见徐市,便将小脑袋自赵政的胸前抬起,眼底莫名隐了一丝冷意。
    “你最近似乎经常见他。”
    就算赵政已很明确的说他不会追求长生,可梁儿始终还是对徐市没有丝毫好感。
    赵政见梁儿这般,不禁失笑逗她:
    “怎么?你连男子的醋也吃?”
    “我……”
    梁儿一噎,咬唇敛头。
    一想到徐市,她便开不起玩笑。
    赵政看她如此,也只好敛了笑意,正色道:
    “真是难得见你对谁成见如此之深。我召见他是为修缮琅琊台一事。他为方士,善观天象,此事自然要由他来做才合理。”
    梁儿倏的再次抬头。
    “修这里?”
    她不解,一个光秃秃的破土台有什么好修的?
    何况若说观测天象,大秦已有了极庙,还耗费精力修这里做什么?
    “这么多问题!”
    赵政的修长的指尖忽然戳住了梁儿小巧圆润的鼻头,戳的梁儿傻傻一怔,竟就那般定住不敢再动了。
    赵政的个头比梁儿高了许多,他俯身将脸凑向梁儿几近木讷的小脸,就如一个家长对着孩子温柔的说教一般,语气之中含着丝丝宠溺。
    “我方才说了,你在一旁慢慢看着,往后便自然会明白为何要如此了。”
    见状,梁儿心中不免又是小小一憋。
    赵政态度虽好,但这言外之意分明是:多事的小东西,你乖乖闭嘴,看着就好……
    就在这两日,赵政开始大举修缮琅琊台。
    说是“大举”,因为此番真是可谓大动干戈。
    世人皆道,皇帝亲至琅琊,心情大好,命万人大肆扩建琅琊台,在其上修造楼榭台阁,以供他的方士观星炼丹之用。
    除此之外,皇帝还同时迁了百姓三万人到琅琊台下居住,并且免除了这些人长达十二年的赋税。
    一时间,沉寂百年的琅琊山热闹纷乱了起来。
    乱到甚至无人能分辨得出,哪些是百姓,哪些是修筑琅琊台的工匠……
    赵政每日要么是在琅琊行宫处理政务,要么就是琅琊台视察进度。
    就这样一连过了两个多月。
    琅琊台的附近万千工匠忙碌非常,叮叮当当施工的声音此起彼伏。
    平坦的高台之上,徐市头束玉冠,衣着湛蓝,正与赵政商议着什么。
    赵政原本听得十分入神,但却突然抬手示意他停下。
    “你先去吧,此事晚些再议。”
    徐市略滞,抬眸看向赵政时,见其目不转睛的望向一处,而沿着那个方向看去,只见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