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1881之崛起-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装甲:主侧舷装甲350毫米表面渗碳硬化钢,炮塔正面360毫米,炮塔顶部250毫米,装甲甲板100毫米,司令塔400毫米。装甲重量18000吨。舰体结构总重11000吨。
    防雷装甲100mm高弹xìng匀质钢。
    定员:1200…1500人
    均衡、协调、装甲厚、水密xìng极佳、生存xìng强、火炮和火炮shè击指挥仪先进,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yào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就是这种后日德兰型战列舰的特点。
    在一次外jiāo会晤中,国民政fǔ的外jiāo官拒绝了德国提出的中德同盟的邀请,不过按照罗凯的授意他又含蓄的表示愿意“低价”出售一到两艘这种最新型的战列舰以帮助德国人挽回在海上劣势。
    此时,英德双方的军备竞赛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英国人声称德国额外每增加建造一艘主力舰英国就将造两艘作为回应。1906年英国为应付与德国之间海军造舰竞赛的压力,通过开工8艘主力舰的庞大追加预算,回应德国海军的挑战,开始了大规模的战列舰建造计划。英国皇家海军全新设计的两万三千吨四艘猎户座级战舰重点提升了火力,与以往英国建造的战列舰完全不同,在英国被称为超级无畏级战列舰,并成为后续英国超级无畏舰的设计蓝本。
    为保持英国海军在火力方面的优势地位,安装新的45倍径MKV型340毫米口径主炮取代原先的MkXI型50倍径305英寸口径主炮。以平海舰队的超无畏舰为的炮塔布局为模版,英国首次在无畏舰上采用主炮炮塔全部沿舰体纵向中轴线布置的形式,5座双联装主炮塔,舰体艏艉呈背负式各两座,舯部一座位于烟囱之后,便于全部主炮发扬同舷侧shè火力。从此,战列舰放弃了舷侧布置主炮塔的设计,主炮塔全部布置在舰体中心线上以发扬侧shè火力成为主流。猎户座级进一步加强了要害区域的防御装甲。为控制重量,猎户座级取消了以往英国战列舰的后部主桅杆。
    德国的回应就是推出了他们的两万五千吨四艘国王级战列舰。他是恺撒级战列舰的改进型,改进凯撒级主炮炮塔布局,国王级是第一级采用全部主炮沿舰体中线布置方式的德国无畏舰,舰体艏艉各两座主炮塔呈背负式,舯部一座主炮塔,全部主炮塔沿舰体中线布置,可以保证全部主炮舷侧齐shè时火力发挥,有利加强装甲防御能力,同时改进舰体水密隔舱,整体防护xìng能提高。
    动力系统采用少量燃油锅炉。相对换装340毫米口径主炮的英国超级无畏舰,国王级使用305毫米50倍口径主炮,火力方面略显不足,但是德国战列舰强大的生存能力足以弥补这一点差距。
    随后,英国人又以猎户座级超无畏舰为蓝本推出了四艘两万五千吨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和更加强大的四艘铁公爵级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是猎户座级超无畏舰的改良型,在防护设计方面做了一些修改,加强了舰体强度,舰艏炮塔和舰艉炮塔之间的上部装甲构成连续防护区域,加强副炮防护装甲,并改变三脚主桅位置,挪到前部烟囱之前,改善通观xìng能。总体来说猎户座级超无畏舰变化不大。
    铁公爵级则是英王乔治五世级的改良型,加大副炮口径加强副炮火力,为了对抗吨位日益增大以及火力增强的驱逐舰的威胁,采用6英寸口径副炮,全部安装在艏楼中,这是外观上与猎户座级、乔治五世级最明显的区别。为了减轻结构重量、加强重点区域防护该级舰放弃了以往英国战列舰上安装的水密隔舱纵向隔板,水下防护成为隐患,但是相应的提高了战舰的火力,可谓是喜忧参半。
    这样,英国在军备竞赛中一下子就拥有了十二艘超无畏舰,比德国整整多出四艘。德国当然不会坐视双方实力差距的拉大,立刻推出了他们的三万吨搭载380毫米口径舰炮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又是一次建四艘。该舰的双联装主炮炮塔采用与英国在建的伊丽莎白nv王级相同的船体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背负式的布局。设计了坚固的三脚桅,桅楼上设立shè击指挥仪。巴伐利亚级侧重防护能力,其舷侧和水平装甲厚度都超过英海军的伊丽莎白nv王级,装甲总重比较伊丽莎白nv王级多出约1000吨,而且防护范围更为全面。
    如此,德国就拥有了八艘超无畏式战列舰,与英国的十二艘相差四艘,英国人开始履行他们的“双倍”诺言,又继续开始制造超无畏式战列舰。
    1909年传闻德国正计划建造安装更大口径主炮和增加装甲防护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为巩固在火力方面的优势地位,在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极力主张下,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在伊丽莎白nv王级战列舰安装380毫米口径主炮取代原先的340毫米口径主炮。
第两百一十六章 称帝
    第两百一十六章称帝
    出于保密原因实验用大炮对外称为355毫米炮,为了赶进度380毫米口径主炮的试制与制造同时进行,幸好火炮xìng能良好得以及时装舰。由于主炮重量较大以及威力提升,所以伊丽莎白nv王级比英国海军之前建造的战列舰减少了一座主炮炮塔,4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在舰体前后对称采用背负式布局各布置两座。减少主炮以及主炮塔数量所节省舰体的空间和装甲重量,用来加强动力系统,提高防御装甲的厚度。
    伊丽莎白nv王级是英国首批全部以燃油锅炉为动力的战列舰,不仅有助于航速提高,燃料补给十分简便,其最高航速已经接近英国海军早期建造的战列巡洋舰,由此被称为“高速战列舰”。防护方面重点增强要害部位的装甲。伊丽莎白nv王级采用长艏楼船型,16mén150毫米口径副炮安装在舰体艏楼和舰体后部,伊丽莎白nv王号试航时发现舰体后部两舷的4mén副炮位置较低(炮位比其他副炮降低一层甲板),高速航行时因受到海làng的影响无法使用,随即撤装。伊丽莎白nv王级战列舰无论是火力、航速还是防御装甲都比之前建造的无畏级战列舰有显著的提高。
    这样,在战列舰的数量上德国就完全落后于英国一截了。
    除去战列舰,就不得不提同样作为各国海军主力的战列巡洋舰。战列巡洋舰的主炮口径比装甲巡洋舰大。从主炮口径大xiǎo和威力方面战列巡洋舰都是参考战列舰来设计的,但防护装甲比战列舰薄,装甲方面省下来的重量则用来安装更强大的驱动装置上战列巡洋舰方面,
    英国造出了两艘狮级战列巡洋舰两艘,排水量甚至高过大多数战列舰27000吨。不过由于战列巡洋舰追求速度的原因这一级是在猎户座级战列舰的基础上减轻了装甲设计的。另外还有虎号战列巡洋舰和玛丽nv王号战列巡洋舰,排水量同样达到了惊人的27000吨。
    德国的回应是塞德里茨号战列巡洋舰排水量25000吨,两艘máo奇级战列巡洋舰排水量:标准排水量23000吨,得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两艘,排水量27000吨
    总体算下来,到了1909年,德国在建和已经建好的一万八千吨以上的无畏式战列舰达到了十三艘,战列巡洋舰六艘,前无畏式战列舰二十五艘。英国已经建好的一万八千吨以上的无畏式战列舰达到了二十艘,战列巡洋舰十艘,前无畏式战列舰四十五艘。后者无论是在吨位上还是在火炮威力和数量上占据优势。
    罗凯突然提出售舰计划,无疑令德皇威廉二世和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德国大洋舰队之父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大感兴趣。
    此时德国海军扩建的提尔皮茨计划的一期已经完成,总耗资第二期计划正在实施当中,总预算超过十二亿帝国马克,而且这个预算还在增加中。正好有钱购买罗凯的超无畏舰以弥补德国公海舰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
    再加上双方已经不是第一次jiāo易了,轻车熟路。于是很快的,德国这方面的专家就赶往南台海参观平海舰队新下水的战列舰。于是,他们很快就被其厚实的装甲和威力强大的火炮所折服,一千七百吨的炮塔和三十公里的shè程超过了这个时代人的想象。
    在设计上罗凯对耀海级后日德兰型战列舰有所保留,采用了主水平装甲布置在主舷侧装甲上方,与主舷侧装甲上方边缘连接,构成一个密闭的装甲盒的传统方案。
    其主炮弹yào库,锅炉、轮机、副炮弹yào库、锅炉舱和轮机舱全部都有厚度不一的装甲保护,这点已经说明鉴于各国战舰主炮威力的提升使得罗凯的设计思想开始从全面防护向重点防护倾斜,以保证战列舰必须的生存能力。
    而战舰的生存能力正是德国人所看重的,罗凯的超级无畏舰正好满足了德国人的需要,所以购舰的报告书仅仅在三个月后就被提到了德国海军部那里,并且得到德皇的批准。第一艘战列舰的的合同很快就被签下。
    有一有二再有三,船一千二百万马克,炮八百万马克,两艘战列舰令罗凯净赚了至少一千二百万马克,另外还售出一艘装甲巡洋舰,又赚了一百万马克。
    接下来就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跟随德国的脚步购买了一艘耀海级后日德兰型战列舰,让罗凯又发了一笔大财。大大缓解了新政fǔ的财政危机。
    而再看罗凯自己,平海舰队本身也仅仅只装备了一艘耀海级后日德兰型战列舰。没办法,战列舰实在是一个耗费钱财的战争机器,要不是南台海政fǔ有菲律宾和朝鲜的额外收益,以中国现在的国力还真没那个闲钱添置这一艘后日德兰型战列舰。
    1908年10月10日,关于终身大总统的投票终于结束,罗凯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国民议会的厚礼成为终身大总统。
    在sī下里他曾向他的夫人说道:“我一直打算建立世袭制度来结束**,本来我以为这个时间需要至少十年,没想到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我就走到这一步了。”
    就在罗凯成为终身大总统的四个月后,一起刺杀事件惊动了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的所有百姓,竟然有人为了一己sīyù冒天下之大不韪派人刺杀他们敬爱的名族英雄终身大总统。
    于是,一场中华**党内的大清洗开始了,这场清洗运动bō及面之广声势之大绝对是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罗凯的忠实拥护者们打着正义的旗号兴起了非正义之事,包括宋教仁孙中山徐世昌在内的老**都被殃及池鱼,孙中山退隐,总理宋教仁被挪到了一个不在掌握实权的位置上,徐世昌干脆被一贬到底。
    一些议员甚至提出这样的论调,应该让罗凯拥有世袭政权,因为这样是结束刺杀罗凯这位伟大领袖的yīn谋的唯一办法。原应是只要建立了世袭制度,暗杀yīn谋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因为即使杀害了一人,他们也肯定不能粉碎整个世袭政权。
    经过这样的巧妙启发后,罗凯的拥护者们开始发挥出了他们无穷的潜力,要求建立世袭统治的呼声和请愿书纷纷子各省各市纷至沓来。
    最近罗凯指挥下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在其统治下物质繁荣的恢复给其增光填sè了不少,所以他的狂信者越来越多,在加上罗凯对舆论的巧妙运用,竟然使得在数年前还信誓旦旦保卫共和的民众们转而又要求世袭政权。
    在这个时候,就是国民议会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共和派也明白没人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逆流而行了。于是国民议会开始率先提出要求罗凯登基做中国人民的皇帝,并且还像模像样信誓旦旦的说这些都是人民的呼声,是为了****安定长治久安。
    议会之中甚至有人这样的拍起了罗凯的马屁:“您正在开启一个时代,一个中华名族复兴的时代,您应该使得这个时代万事长存,因为,不能持久的光辉是毫无意义的。”
    就这样,国民议会在经过了一年的严格整顿后终于几乎一致的赞同建立罗凯皇朝了。国民议会在听取了罗凯的意见之后,指定一些议员组成一个委员会来研究关于世袭统治的问题。
    当然,总归是有反对的声音,在几次秘密会议中,几位议员还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不过既然在公开的场合没有人发表反对意见,那么sī下里的反对又能起到什么用呢?
    最后,国民议会作出决定,采纳世袭原则。宣布目前的终生大总统罗凯为皇帝,在帝号下继续担任他的共和国总统。宣布他的尊位将有他指定的家族成员世袭。
    随后,就是称号的问题,宋教仁主张保持总统这一称谓,因为它即气派又具有淳朴的共和主义sè彩,但是他显然低估了罗凯的野心,只有帝国皇帝的称号才更能满足罗凯的需要。
    中华帝国,帝号为罗凯大帝。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称号古怪而又不合乎传统,但是罗凯却认为这个帝号通俗而易懂,响亮而别致。
    “陛下,为了中华大帝国的荣耀,国民议会恭请您即刻登基为中华帝国皇帝。”话毕,是山呼海啸般的声音“万岁”同时,礼炮齐放,宣告了共和国从此灭亡,新的中华帝国诞生。
    1909年10月1日,国民议会决定授予罗凯中华帝国皇帝的称号,定帝国首都为北京,这个决定经过公民以13495960票对34566票的绝对优势通过。
    罗凯,这位穿越者,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统治者,一位帝国皇帝。
第两百一十七章 战争火药桶
    第两百一十七章战争火yào桶
    就这样,罗凯,这位穿越者,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统治者,一位帝国皇帝。而原先的中华民国总理和副总理则成为了有名无权的帝国**官和财政部长。
    接着,罗凯开始对帝国的暴力机器军队大加封赏,以便在未来的统治中牢牢掌握主至高权利。
    就在罗凯成为中华帝国皇帝不久,世界的另外一边,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殖民帝国主义英国,高利贷帝国主义法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俄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接下来的巴尔干战争使得列强间的矛盾更加jī化了。
    1908年,奥斯曼帝国发生**,俄、奥又商定,俄同意奥匈正式吞并bō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奥匈则支持黑海对俄开放。
    结果,奥匈达到了目的,俄国的要求则受多国阻止未能实现,就支持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合并bō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结果奥匈在德国支持下,态度强硬,俄只好退让。在这次较量中,俄国感到奥匈有德国支持,自己无英、法的支持在巴尔干难以立足,所以加入三国协约。在俄国积极支持下、保、塞、mén、希四国遂组成同盟,企图肢解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领土。“四国同盟”也得到英、法的支持。
    1912年10月8日,mén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
    土耳其政fǔ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
    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塞尔维亚人进入瓦尔达尔河上游、新帕扎尔州和阿尔巴尼亚北部,到达亚得利亚海岸。希腊占了萨洛尼卡,保加利亚bī近伊斯坦布尔外围,阿尔巴尼亚趁机宣布独立与中立。
    英、德出面调解,奥、意积极支持阿尔巴尼亚独立,以此阻止塞尔维亚的扩张及进入亚得利亚海。保加利加和希腊瓜分爱琴海北岸地区。为争夺阿尔巴尼亚,奥、塞互不相让。奥准备入侵塞,未获德支持。塞失去亚得里亚出海口,要求保让出马其顿南部领土以作补偿,但遭拒绝,遂种下保、塞不和种子。关于奥斯曼保留在欧洲的领土问题,德国给予了支持。
    德国和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fǔ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土耳其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俄国所支持的“四国同盟”各自扩大了领土。但是,塞尔维亚人建立大塞尔维亚及获得出海口的愿望未能实现,加深了与奥地利的矛盾。另外,塞与保由于分割领土的意见不一而产生对立,使“四国同盟”失去继续存在的基础。奥斯曼在其领土被瓜分之际德国支持了奥斯曼,这增强其以后对德的倾向。俄国和奥在巴尔干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随后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mén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要求领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sè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
    1913年6月1日,塞、希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对塞、希发动突然攻击,遭到猛烈抵抗。土耳其yù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7月29日保加利亚力屈乞和。8月10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塞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sè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sè雷斯和亚得里亚堡,mén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土耳其收回了部分失地,是大赢家。保加利亚丧失了大片领土;更加彻底地投靠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塞尔维亚和希腊虽然获得了不少的领土但是彻底惹怒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只能投靠英法。俄国成功地搅浑了巴尔干局势;本来打算控制罗马尼亚的但是受制于英法德奥的反对没有成功。结果各国的矛盾更加jī化了。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的政治结果是,各国阵线分明。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已倾向于德、奥,而塞、希、罗已与“三国协约”联成一体。其次,巴尔干几次战争中,塞尔维亚得到壮大,与奥的冲突已越来越严重。塞想从奥手中拿回bō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组成大塞尔维亚,而奥匈如不击败塞就难以保证其继续占有bō黑。第三,俄、奥几次因塞而剑拔弩张,都因法、德而退让。现在彼此阵营分明,矛盾深化,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都已有所准备,冲突爆发已不可避免。
    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未能解决巴尔干诸国间旧的矛盾,而且还增加了它们的新矛盾。马其顿被几国瓜分并未取得当地人民的同意;罗马尼亚占领南多布罗加也决非当地人民的意愿;保加利亚对希腊和塞尔维亚版图的成倍扩大而极为不满,曾多次表示要修改《布加勒斯特条约》。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促使巴尔干诸国的力量重新组合,即原来的巴尔干同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两个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集团与保加利亚、土耳其集团。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又分别由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势力支持着。
    巴尔干战争增加了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的磨擦。各大国在巴尔干的经济利益和势力范围决定着各自的政治态度,在具体问题上明争暗斗,但为了各自集团的战略利益,互相又有所让步。
    这些暂时的让步虽没有引发欧洲的大战,但却加深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