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东1628-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崇祯很生气,但是这场大胜已经宣扬了出去。大明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边军的士气,所以他们还是压下了心头的怒火。反正远东战胜了鞑子以后,并没有顺势吞并东江镇的意思,所以崇祯和朝中的大臣,都干脆装做不知道。
随后山东的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在登莱发动了兵变,最后辽东叛军下海不知去向。据说也是远东公司接走的叛军。这次崇祯彻底的怒了,可是他还真拿远东没什么办法,毕竟远东孤悬海外,你就是想找远东的麻烦,也没那个能力。
如今驻守在宁锦的关宁军,以及驻守在山东登莱大明各级兵头,其实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远东的存在,可他们谁也没有上报朝廷。开什么玩笑,现在报上去,如果朝廷一道命令下来,让他们去进剿远东。到时候他们打还是不打。打又打不过,不打就是抗旨,所以他们也都两眼一闭装看不见。
能打败鞑子的军队,哪是他们能惹得起的。尤其是那些大明的水师,他们大都与海盗有染,对远东的实力那就更了解了,远东水师的万料海船比比皆是,就他们手中的那些战船,和远东水师的战船相比就跟小舢板似的。那还打个屁啊,人家拿战船撞,都能轻松的把他们的战船撞翻。
所以整个大明上到朝堂,下到明军各级兵头,全都明明知道有远东这个势力,可就是不提这一茬。就像个禁忌似的,大家谁也不想去得罪。
可是现在就不同了,他们都不得不去面对,远东竟然以迅雷之势,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横扫了整个辽东,将辽东的鞑子一扫而空。
大明上下听到这个消息,一时间都被震撼的目瞪口呆。
那可是鞑子啊,当年大明在辽东布置了多少的军将啊,还不是让凶悍的鞑子打得落花流水。崇祯二年甚至让鞑子打到了北京的城下,眼睁睁的看着鞑子劫掠了几十万大明百姓,从容回到了辽东。
当时北京聚集了几十万大明军队,可竟然没有一名大明军将敢于直面鞑子的锋芒。等到鞑子离开了,各路明军才打开城门,纷纷聚集到北京城下。
可现在由不得他们不相信,事实已经摆在了眼前,为今之计,只得试着和远东接触一下了。毕竟远东自称是宋氏后裔,同属汉家血脉,不管如何先派人去辽东,与远东和谈方是上策。
PS:感谢霸气嘚?大大的打赏。感谢Tonybigbear大大的月票。今天更得晚了,白天忙了一天根本没有时间写书,这个月经常不按时更新,请大家原谅。
第四百零一章 天朝来使
随着辽东各地局势的逐渐稳定,军委会的官兵也终于可以在各自驻地轮流休整。这一个多月来,李明每天都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确实把他熬坏了。
辽东各地慢慢平静,李明终于有机会补了几天觉,睡得昏昏沉沉。说来也怪,之前天天不睡觉也没有现在这么困,真是越睡越没有精神头。
现在辽东百废待兴,军委会的人可以休息,李明却闲不下来。谁让他还兼着民委会的常委呢,所以李明休息了几天,就去民委会跟着大家继续忙碌。
王和领着民委会的一帮人,正在着手制定各项政策法规,以及规划行政机构,为未来建国做准备。这项工作非常繁琐,但是一帮曾经在体制内的员工,还有几个当年在法律系统工作过的人,却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天天聚在一起没日没夜的研究、辩论。
有时候还分成几派,脸红脖子粗的战斗不止,双眼通红的样子,就像一群斗鸡。如果没有王和从中协调,他们非打起来不可。
李明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精力参与其中,索性就下到了基层,避开这些热血的大龄青年。他现在负责主持辽阳的各项工作,又开始起早贪黑的忙碌了。
一旦进入到紧张的工作状态,时间就变得快了起来。每天睁开眼睛就要应付一大堆破事,但作为辽阳地区的最高领导,李明责无旁贷,也只能耐着性子一件一件的解决处理。
今天李明刚一起床,就接到高建国的电话,让他马上去沈阳,公司准备召开董事局委员会紧急会议。这肯定是有大事需要研究,所以李明把工作安排下去以后,坐上一辆吉普车赶回了沈阳。
李明在辽东管委会的门前下了车,刚想进去就看到一辆卡车开了过来,车刚一停稳。胡伟从车上跳了下来。
他看到了李明,笑道:“李明,我可好长时间没见到你了,听说你在辽阳主持工作。你那里的情况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天天从早忙到晚,不管是什么工作都要安排,还不如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呢。”
胡伟听了哈哈大笑道:“哈哈……主持一地的工作确实是这样。真不如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原来我也是和你一样的想法,现在不也习惯了。”
李明苦笑着点了点头道:“我在辽阳主持工作的这段时间,才算是真正的了解了民委会的工作,确实不容易啊。我宁愿天天泡在军营里和战士们训练,也不愿意每天呆在办公室里应付那些无休无止的事情。”
“让你去基层主持工作,确实难为你了。可这一步你必须要走啊。”
李明听了笑了笑,胡伟现在确实变了很多,他感慨的道:“是啊,不走也得走啊。”
两人相视一眼后就哈哈大笑着一起走进了辽东管委会。走进大会议室的时候,发现就剩他们两个没到了。
连忙冲大家抱拳,表示歉意。
高建国笑道:“行了,你们一个在辽阳。一个在铁岭,没人挑你们的理,赶快坐吧。”
等两人坐下来以后,王和首先发言:“我们刚接到大凌河守备区的电报,一队由大明官员组成的使团,已经抵达大凌河东部沿岸。看来大明王朝已经做出了反应,不知道这一次崇祯派人来的意图是什么?”
他说完又笑着道:“他们见到大凌河守备区的战士,首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猜到?”
高建国笑道:“他们不会是让我们的战士跪迎天朝使节吧?”
王和哈哈大笑道:“倒是没有让我们的战士跪迎,但是天朝的做派却做得十足。他们来辽东还真是带着崇祯的册封诏书来的,浩浩荡荡的百余人,哈哈……”
旁边的乔海鹏笑骂道:“大明还真是倒驴不倒架,居然跟我们来这一手。他们明知道打不过,却弄来个使团,想用册封的方式。与我们建立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这样面子里子都有了,就是想找个台阶下。现在就看我们给不给他脸了,如果把他们羞辱一番赶回去,大明和我们还是会保持战争状态。”
族事务处的处长吴源道:“其实我们接受大明的橄榄枝也没什么。不就是个名份吗。给他就是了,现在大明就是想要个面子。”
他的话顿时引来了另一名民委会委员的不满:“那你的意思,我们还要年年朝贡呗。大明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想都不要想,我们远东没有一朝灭了大明就不错了,还想让我们做他们的藩属国,真是不知所谓。”
“哼……我就看不惯历代天朝那种纳贡称臣的形式,无非就是想以此宣扬国力,夸饰太平,让中国的君主乃至其治下的本土臣民获得一种强烈的精神满足,沉迷于天下中心的地位。典型的自我陶醉,掩耳盗铃式的愚蠢。
最可笑的就是满清的奴酋乾隆,身上的膻味还没褪尽呢,就敢大言不谗,说什么天朝富有四海真所谓至于海隅日出,罔不率俾者矣!也就是说,海隅日出的普天之下,都必须来朝称臣。结果怎么样,闭关锁国,盲目的自大,最后整个国家差点儿都让让这帮败家子败光了。”另一个委员发表了看法,他也是强烈反对和大明保持这样的关系。
公司办公厅社保处的处长刘志鹏,倒是旗帜鲜明的支持吴源。他满脸凝重的说道:“大明和我们同文同种,这个时代毕竟是皇权至上的年代,我们也要考虑与大明接触了。如果我们横冲直撞的进入中原,很难令大明百姓和士大夫阶层对我们产生归属感。”
刘志鹏的话音刚落,整个会议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奇怪的看着他,就连吴源也是满脸鄙夷。
高建国咳嗦了一声,会议室内的气氛顿时冷冽了下来。
“明末的那些士大夫阶级都是些什么狗屁玩意儿,他们哪还有一丝士人的风骨,就是一群为了自己利益而拉拢在一起地国家蛀虫。习惯了歌舞升平的士大夫阶层在萎靡的生活中毫无生气,开拓进取之心荡然无存,蜕化成了社会上名副其实的硕鼠。
东林党人为了维护士大夫集团的利益反对税收,就连明末出现如此严重的财政危机,他们依然顾若罔闻。崇祯连出兵都拿不出银子,可是商业税依然不能正常收缴,他们宁可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灭亡,也不愿意损失自己的利益。
这帮目光短浅的士大夫集团,在帝国即将崩溃的时候还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你还想让他们对我们有归属感,那还是算了吧,他们就算是跪着求我,老子都不鸟他们。
偌大的帝国绝非一个李自成或是一个吴三桂、皇太极之流的人物就可以摧毁的。整个外东北的异族加起来人口也就百余万,而大明光是军队就有百万之众,明朝还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科技、文化、经济发达,即使是当时的欧洲诸国加在一起都会逊色。
大明传统的知识分子已经被纸醉金迷的生活腐蚀了骨气,吞噬了正气。最后演变成了一帮国家的蛀虫,生生的把帝国的根基噬咬得千疮百孔。吴三桂那个千古大汉奸,照我看他可真冤死了,弄得好像他不放满清入关,鞑子就进不了中原似的。”
高建国的话让大家都笑了起来,李明也笑着道:“大明王朝覆灭的原因有很多,但贪婪的士大夫集团,却绝对是大明王朝的一大毒瘤,愈演愈烈的党争,误国的清流空谈,毫无廉耻的兼并土地。
可以这么说,明朝的死结,就是这帮士大夫阶层和商人、大地主勾结的一个巨大的利益群体。他们借着国家对士人集团的优惠政策,反倒想剥夺国家更多的财政来源,以国家之财养私人之物,可以说明末的士大夫集团之恶,简直是和后金有的一比。
明朝后期的士风,简而言之就是人心不古。反正历史都是文人写的,凡是士大夫阶级不喜的人物,他们都要使用手中的笔杆子,将其写臭打倒。我们以后进入大明,他们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当然,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数不胜数的文人士大夫风骨。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有三杨,李贤等等领衔的贤相良臣;有文武兼备,知行合一的阳明公;有锐意革新的张居正,高拱等等;有“寄语路人休掩鼻,十万人同心死义,活人不及死人香”的阎应元。可在明末这样的士大夫太少了。”
高建国和李明相继发言后,其他委员也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委员对大明都不抱有什么希望。就算是支持与大明建立关系的委员,初衷也是为了麻痹大明,为以后入主中原做准备。
王和一直没有发言,等到大家都发表完意见后,他才笑着道:“目前大家的意见已经很明朗了,那我就说说我的看法。”
第四百零二章 你为什么是个大汉奸
王和点上了一根烟,然后慢慢的说道:“大明从万历开始,亡国之象就已经开始显现。崇祯登基实际上比较偶然,他的命运原本只是一个藩王,一直没有作为一个皇帝来培养。从他诛杀阉党,让东林一家独大,就能看得出来,他根本没有维持朝堂平衡的帝王思维。
十七岁的崇祯登基后,局势已经越加的败坏。国家连年赤字,边军军饷都发不出来的时候,大部分文官劝谏皇帝加百姓的农税,却劝崇祯减商税。原因很简单,士人是不用交农税。再加上正赶上小冰河时期,北方连年大旱,大明亡国可以说是必然。所以我们不用急着与大明交恶,至少现在没那个必要。
这一次大明派来了使团,看来大明也是不想打,毕竟我们在大明诸公的眼里不是异族,也算是宋氏后裔,封国辽东并不失大明的体面。或许可能是大明的缓兵之计,想利用这段时间励精图治,有朝一日兵强马壮的时候,在兵发辽东收复辽土。呵呵……
所以我的意见是干脆把范文程派到大凌河,让他代表我们远东去应付大明那帮人,但大明使团不得过河,册封完赶快滚蛋。我们在辽东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反正朝贡什么的统统没有。总之就是一句话,远东承认大明的册封,但我们不会做什么,不服就过来打好了。”
大家听了王和的话,都没有立刻发表意见。很多人的脸上明显有些不甘心。李明想了下道:“我同意老王的意见,我们刚刚占据辽东,当务之急是消化胜利果实和大规模建设。和大明对抗不符合我们的利益,大明愿意封就封吧,既然他们想要个台阶我们就给他。”
高建国满脸凝重的道:“再过几年就是崇祯大旱,禾苗尽枯,庄稼绝收。山西汾水、漳河枯竭。河北九河俱干,白洋淀干涸。这种淀竭、河涸现象遍及各地。人吃人现象也会随之发生了。1640年,晋、陕、冀、鲁、豫严重干旱还伴随着蝗虫灾害和严重的疫灾。
那时候,才是我们对大明施加压力的最佳时机,我们一路推到山海关直逼大明京师。大明只能集各路兵马驻防京师,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农民起义军也就能顺利的在中原发展壮大起来。然后我们就坐等着大明这艘破船慢慢的沉吧。”
大家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部分赞同王和的意见。确实如高建国所说,目前和大明强硬就是斗气了。没有任何价值可言。过几年崇祯大旱,那时候远东再露出獠牙也不晚。
接下来全体委员集体表决,暂时接受大明册封的提议获得了多数通过。会议刚一结束,董事局委员会的几名常委又聚在了一起,他们让人把范文程找了过来。
范文程这段时间心里也非常忐忑,宁完我、马国柱等人已经被定性为汉奸。可能都被判了绞刑。所以这段时间他是如履薄冰,生怕做错了什么事情,再被远东的各位爷找后账。
自从民委会来到沈阳成立了辽东管理委员会,范文程就被分到了管委会办公厅劳保处。他在办公厅仅呆了几天时间,就能从办公厅那些首长的眼神里,感到了一些对他的不屑。
这也让范文程更加的忧虑,现在他除了紧跟着远东公司。真的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了。而且远东公司实力强大,以后绝对有夺取天下的实力,他跟了远东就有了从龙之功,范文程怎么可能放弃这样的机会。
他现在的工作非常繁琐,每天都没有闲着的时候,几乎天天都要四处奔波,经常要深入到基层中队。虽然工作很辛苦,但范文程也真正的发扬了老黄牛的精神。天天起早天黑,兢兢业业的的工作。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勤恳工作,他发现办公厅的首长们,对他的态度也有所改观。这也让范文程的干劲儿更足了。他天天不但认真工作,而且天天都特别注意各位首长的说话、做事的方式,回到家认真总结,反复练习。只是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弄得和半个现代人似的。
连办公厅的公司员工,也被范文程的变化,感到目瞪口呆。这家伙太神了。这才多久啊。比那些跟了他们一年多的辽民,还像那么回事。
今天范文程刚刚从外地送货回来,就被办公厅的首长找了过去。他跟着办公厅的首长,来到了管委会的小会议室,进去一看差点没把范文程吓死,里面坐着的人居然是远东公司的八个常务董事。
范文程虽然在远东公司呆的时间并不长,但他早就通过各种方式把远东公司各部门的人事情况,摸了个底儿掉。知道远东“九人团”在远东是什么样的地位。
最初的紧张一过,随之而来的就是心中无比的狂喜。看来远东这是要用我了。
王和笑着对范文程说道:“小范,你先坐,你不用紧张,今天找你来是想同你商量个事情。”
范文程哪里敢坐啊,连忙示意不用。可是王和却站起来,把他拉到旁边的座位上坐了下来,还为他倒了一杯水。范文程受宠若惊的搭了半个屁股,挺直了腰板规规矩矩坐在了那里。
“虽然你以前走了一段弯路,但能弃暗投明,加入了我们远东公司,为我们解放辽东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最终还是没有成为民族的罪人。自从你来到我们远东,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办公厅的同志对你的评价很高,我们都很欣慰啊。希望你以后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范文程听了王和的话,激动地眼泪都快流下来了,看来他想的没错,在远东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把事情做好,其他的真的没什么用。
他激动地哽咽道:“谢谢各位首长的关心,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
李明和高建国相互对视一眼,也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一丝惊讶的神色。他摇了摇头,心里暗叹,这个范文程真不简单,他能做成大汉奸,绝对是有原因的。文人出身的他,居然这么快就把身上的那股子酸气弄得干干净净。
王和也愣了一下,他心里暗自叹息,这么好的同志,可你为什么是个大汉奸。如果没有这样的历史污点,那怕人品再坏,也可以好好的使用一番。
他笑着道:“鉴于你最近工作表现良好,我们民委会经过研究,决定调整你的工作,下一步你将去宣教部报到。”
范文程一听,心里顿时就兴奋了起来。他专门的研究过远东的几个部门,宣教部相当于大明的礼部,比他现在所呆的对方,要强多了。
宣教部更多的是用嘴来忽悠的多一些,远比劳保处尽是干那些体力活,天天起早贪黑的四处奔波,真不是人干的活。
王和看到范文程脸上的神色,微笑了一下,然后又接着道:“现在就有一个任务,需要你去完成,那就是马上去大凌河,与大明使团进行交涉。呵呵……大明崇祯派了使团,要对我们远东进行册封。”
范文程想了下,然后凝重的说道:“若是和大明天使交涉,不知公司可有什么交代的。”
旁边的高建国沉声道:“你去了以后,不能让他们过河,只要把册封诏书接下,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态度吗?我对你的要求就是四个字,不卑不亢!”
李明也笑着道:“如果对方要求过河到沈阳来册封,你就以鞑子余孽还没有清剿干净,如果过河怕惊扰了大明天使。”
范文程一听就全明白了,他笑着道:“请各位领导放心,文程必不虚此行。”
王和笑着道:“那就辛苦你了,你尽快动身,到时候大凌河守备区会保证你的安全。”
范文程离开会议室,高建国就叹了口气道:“麻痹的,可惜了他的一身能耐,做什么不好,非要去做汉奸。”
王和苦笑道:“这样的人,就算是不做汉奸,人品也好不到那里去。千古名臣也不见得就都是品行高洁的人。品行高洁之士往往都做不到太高的位置。有才无德的人大有人在,就看我们怎么用了。”
范文程出了会议室,就来到了宣教部报到,宣教部副部长倪海平接待了他,还对他交代了一下这次的任务,并对他提出了一些要求。
为了应景,宣教部让范文程穿了一身大明的长袍,头上带了幞头,俨然一副大明文人士子的做派。还特意派了两名特战队员对他进行贴身保护,然后坐上了公司的一架直升机飞向了大凌河守备区。
大凌河西部沿岸新建了一处军营,这里驻扎的正是大明使团。此次大明使团以礼部郎中吴承严为主使,吏科右给事中黄道州和鸿胪寺少卿孙士越为副使,另外还有翰林院礼闱黄锦等随行的大明各类官员二十余人。
另外各种仪仗、护卫等随从一百多人。关宁军还派了三千骑兵护送大明使团来到的这里,其实就是为他们壮胆而已。带队的是关宁军中有名的虎将吴襄,他还把自己的儿子一起带来了,也就是后世被众人所熟知的大汉奸吴三桂。
第四百零三章 太不要脸了吧
范文程坐着直升机在大凌河守备区附近的机场降落,这一路他被吓坏了,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飞上天空。下了直升飞机的范文程满脸苍白,连走路都是颤巍巍的,两名特战队员紧着搀扶,才能上了大凌河东岸的甲板驳船上。
蒸汽驳船发出剧烈的轰鸣,高耸的烟囱冒着浓郁的黑色烟雾,驳船慢慢的离开河岸边缘的码头,身后还跟了几艘蒸汽甲班驳船,不但搭载了一个营的远东军战士,每艘驳船上还配了一门105毫米突&;击炮。
大明使团的营地距离这里并不远,可是他们靠岸以后,岸边仅有十几名明军骑兵守在这里。范文程一皱眉,但他并没有说什么。还笑着和为首的年轻军将抱了下拳。
“请问这位将军,学生是远东宣教部的特派专员,不知大明天使何时能赶到啊。”
那个马上的年轻军将看了范文程一眼,面无表情的道:“几位大人正在前方军营中等候先生,还请先生移步营中叙话。”
还没等范文程说话呢,身后的刘捍东就怒道:“大明天使好大的排场,真以为我们远东是蛮夷小国吗?”
那名年轻的军将脸色一冷道:“我只是替几位大人传话,诸位去不去是你们的事情。”他说完打马就带着十几名骑兵离开了岸边。
“嘿……你个小兔崽子,跟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