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东1628-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李明再次回到河套,看着河套根据地越来越好,他也非常的感慨。如今李明只担任远东公司西北局主任,河套根据地管委会主任由胡伟接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由宋涛担任。
军委会为了即将展开的两次大的战役,组建了西北战区司令部,由李逸担任司令员,政委马庆,副司令宋涛,参谋长商明。
但是两次战役的指挥,都将交由宋涛指挥,马庆、王耀武和高强协助宋涛共同完成今年北方的两场大战。明年李明就将回到沈阳,将和王和、高建国一起主抓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李明身上的担子很重,将是远东未来的领导核心,当然不能常年身在西北。目前远东已经步入快速的发展时期,明年开始,公司的很多工作就将提上日程。
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李明当然要承担更多的管理工作,为将来他执掌远东做积极的准备。这两年他在西北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大家艰苦创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原本李明还想在西北再干两年,但是王和、高建国等人却和他进行了长谈,意思非常明确,那就是李明现在就应该站在前台了。
但是公司很多员工,还是从西北地区的人员配置,看出了一些端倪。以后和李明搭班子的人选,肯定是胡伟,工作狂的能力,公司上下全都清楚reads;。另外,周林、马庆在公司肯定会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工作态度,在公司都算是最好的。
而宋涛执掌西北军,大家也并不意外,他和李明的关系自不必说。未来军委会将是李明这一届领导集体最有力的支持者,所以宋涛、林华、周成和丁为国等人,必将在军委会占有一席之地。再加上情报部特务头子周比利,以及几位一直支持李明的常委,基本就构成了未来领导集体的雏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人的年纪普遍年轻,几年以后正值当打之年,能始终如一的执行和延续未来远东公司的各项方阵政策,最大程度的保持公司稳定。(未完待续。)
ps:感谢头疼也不行、lminiy的月票支持。
()
本书来自/book
第九百七十四章 重回河套(二)
李明和胡伟坐着内河蒸汽甲板驳船,沿着黄河一路向西,考察河套地区基层农村的春耕准备工作。
目前数十万流民全部安置在黄河两岸,并在去年就动员了大批的蒙古俘虏,挖好了灌溉耕地的沟渠,一部部蒸汽抽水泵机组纷纷组装了起来。
河套地区最不缺的就是牛马,去年河套机械厂和铸造厂,忙活了整整一个冬天,为即将安置的根据地流民打造了各种的农具。粮食和种子也都非常齐备,全部分发到新安置的流民手中。
去年草原上的各个游牧支队,送来的羊粪牛粪堆积如山,全都制成了土法堆肥,极大的保障了根据地几年耕地肥料的需求。
目前河套根据地的广大基层农村,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投入到春耕生产前的开荒之中。届时河套根据地的所有员工,西北野战军的各地的驻军,全都挥参与到春耕生产中来。
李明和胡伟跳上岸边的简易码头,走过去和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周林握手。
“老周自从这个农业科技园,就一头扎在了这里,足足呆了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我想见他一面都得提前预约。”
周林指着胡伟,笑着道:“李明,你别听老胡的,我虽然在这里呆的时间长一些,但平时也负责很多其他的工作。只是对这个科技园投入的精力多一些,现在河套什么基础都没有,专家和技术人员更是极度的缺乏,现在我真想把自己劈成两半来用。”
说到这里,周林转身指着身后的一个营地,感慨的说道:“河套各方面条件有限,想要达到辽东地区的程度明显不现实。想要做点儿什么,很多时候都只能采取土办法。”
他边说边把李明和胡伟领进这个农业科技园,其实就是一个围起来的土作坊。哪有什么农业科技含量啊。什么都是土办法。
好在周林在现代社会就常年深入农村,现代化的农场呆过。老农家的养殖场也呆过,所以凭着他多年的经验,愣是把各种家畜家禽养殖场、育种场、菌类培育中心等设施,都凑乎着办了起来。
种鸡、种兔和种猪什么的,都是飞艇千里迢迢的从辽东运过来的,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少得可怜,一切都是应付着弄,整个营地到处都是围栏围起来的简陋养殖场。什么肉鸡、蛋鸡、种鸡、生猪、獭兔都有,还有一些适合西北地区养殖的优良的牛羊品种。
黄河岸边还挖了几个养鱼池,里面养着各种鱼类。明年就能培育大批的鱼苗,在河套根据地各地挖掘更多的鱼塘,逐渐在河套地区大规模推广人工养殖。
菌类培植中心也很简陋,主要培植各种蘑菇、木耳等菌类副食,以后也会教授根据地的广大流民,学习菌类养殖,争取在河套地区普及,改善根据地的副食结构。科技园的大棚养殖区和育苗中心。培育各种农作物、蔬菜的秧苗,今后也将在根据地逐渐推广普及。
周林还在流民中找了一些年纪小,机灵的半大孩子。天天手把手的教授。还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虽然还不能独当一面,但至少能天天帮着周林忙里忙外,把这个科技园办的红红火火。
虽然设备简陋,能应付就应付,但营地里倒是干净整洁,管理的也是井井有条。几百名在流民中挑选的年轻人,穿着统一的制服,每天都在营区内忙碌。
“想把河套地区建设成塞外的江南。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塌下心来埋头努力个十年八年。那是干不出名堂的。当年在海参崴的条件那么好,我在俄罗斯岛一呆就是五六年。才算是帮着远东把家禽家养殖业打下个基础,其实就是搭了个架子。”
周林说到这里,又苦笑着摇了摇头道:“今年根据地还将接收三十万流民,说实话,我的压力很大。现在粮食的储备也仅够根据地支撑一年,让这么多流民吃饱,就已经非常严峻了,”
李明拍了拍周林的肩膀,笑着说道:“不管怎么说,河套根据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离开了农业科技园,周林也跟着李明、胡伟一起继续考察河套根据地春耕的准备情况。目前河套根据地各地的很多流民,都是刚刚安置,现在基层的工作非常繁忙。
西北地区各方面的条件很艰苦,今年新安置的流民,虽然条件相比去年要好得多,但是和远东公司其他控制区比起来,依然是天上地下。
因为距离辽东比较远,而且交通运输并不方便,什么都依靠公司支持明显不现实。这也使得西北河套根据地非常的艰苦。
李明当年去河套地区创业的初期,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不愿意来,就是因为这里条件太艰苦。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当初选择主动来到河套地区的员工,向吕永仁和林菁华,现在都混的不错。
他们当初在公司属于极度边缘化的人物,谁曾想一朝在远东红得发紫。整整宣传了几个月,天天上报纸刷脸,弄得远东上下人尽皆知。
未来李明执掌远东公司,他们两人也势必会得到重用。这也看出了李明的用人标准,首先看重的是工作态度,能力还是其次。
当年在吕梁山根据地,到后来的河套根据地,两人跟着李明一路走来,吃了不少的苦头,但是他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任劳任怨,从不发牢骚。
因为缺乏基层工作的经验,两人在刚到西北的初期,工作中也没少焦头烂额。付出的绝对比其他人要多得多。因为当时缺乏干部,当时西北都是一个人当成几个人用,吕永仁和林菁华两个原本工作能力不强,而且缺乏经验,可是愣是被培养出来了。
现在两人在河套根据地分管的都是比较重的工作,都有个相同的优点,那就是稳。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情况,两人都能稳住局面,也许缺乏开拓进取的能力,但是守成绝对没问题,只要将工作交给他们,就让人非常的放心。
如今河套根据地早已不是从前那样门可罗雀,很多员工排着队想要去西北创业。但是目前公司对员工去西北的申请,卡得比较严,一般都是抽调重点培养的员工,才分配到西北河套根据地工作。
现在大家就算是再傻,也知道河套根据地的意义不一般了。这也是公司未来培养干部的主要标准,就是要看大家在基层工作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是艰苦地区的基层单位。(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130518000448075、书友150608113431180、无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月票支持。感谢优雅的小男人大大的打赏。
第九百七十六章 走私
李明等人在后套镇考察期间,也见到了负责河套根据地商务工作的梁‘玉’洁。此时的梁‘玉’洁每天穿着一套俄式‘迷’彩服,虽然还是那么英姿飒爽,但是早已没有了当年那股子盛气凌人的劲头。
她在河套已经工作了一年左右,各个部‘门’对她普遍反映不错。当年和李明一行人来到大明,就一直在远东公司驻河南的远东中原情报站工作。
因为梁‘玉’洁当年在马尼拉的成绩斐然,所以李明就让她负责主持远东商团的工作。梁‘玉’洁在河南呆了近两年,对远东商团大刀阔斧的进行整改,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远东商团原本也存在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效率低下、账目‘混’‘乱’、人员配置不合理,个别的部‘门’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贪腐问题。
其实根源还在制度上,远东情报部最初只是把远东商团当作在大明各地的情报机构,对商业‘性’的考量比较少,等远东情报部在各地陆续建立了情报战以后,远东商团就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时间一长积累的问题就多了起来。
梁‘玉’洁大力整合了远东商团的资源,利用情报部的优势和远东公司的各种紧俏商品,迅速的在大明各地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每个地区都根据情报部的需要配置了各个代理商,又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大批的分销商和经销商,既满足了情报部的要求,又使得远东商团的利润有了极大的提高。
有能力的人,道哪里都能发光发热。梁‘玉’洁主持远东商团的一年多来,远东商团的规模扩大了近一倍,营销额足足翻了几番。而且为情报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促进。
情报部周比利等三大巨头都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肯定,甚至还有把她留在情报部的想法。但是这样的经济人才,公司怎么可能放在情报部,而且梁‘玉’洁也希望去河套地区工作,这才打消了几个大特务头子的想法。
梁‘玉’洁在主持远东商行的这段期间。就对山陕地区的商业情况比较关注。并利用远东商团和山陕地区的商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
其实这个时代边关的商人,背后站着的都是各地的官僚士绅、大明王侯和边军的军头,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支持,你想在边关做生意。小打小闹还成,一旦做大了,非得让这帮家伙生吞活剥了不可。
情报部主要也是和大明商团背后的势力打‘交’道,这也给了梁‘玉’洁和他们接触的机会。李明当年扫了山西的八大汉‘奸’晋商,后来又破了宁夏镇。对陕西三边和山西各镇的影响很大,如今山陕各地的大商户在张家口和杀虎口的旱码头,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这几年远东逐步控制了辽东和漠南草原地区,大明九边的‘私’通北虏的商路,也受到了很大影响reads;。以往他们依靠与辽东的东虏和草原‘蒙’古部落走‘私’‘交’易,每年可以获取大笔的利润。
情报部利用各种手段,千方百计的与山陕地区的商户进行了接触,又通过他们接触到了他们身后的关系。在山陕地区建立了完善的情报系统网,远东商团也在这两个地区扎下根。
梁‘玉’洁来到河套地区以后,也利用情报部在山陕地区的情报网和远东商团的关系。与山陕两省的商人重开走‘私’边贸。因为有远东商团强大的资源可以利用,山陕两地的商人出关与河套根据地‘交’易,直接由远东商团和山陕商人在大明境内进行‘交’易。
当然,为了保证山陕商人走‘私’‘交’易的利润,远东商团会通过其他方面的优惠进行弥补,保证山陕商人的利益。而且山陕商人还可以通过与河套根据地进行贸易时,带回来草原上的皮货、牛马等传统商品。
经过梁‘玉’洁近一年的经营,原本完全停滞的边贸走‘私’,又开始活跃了起来。边关上下从文官军头,到大明王侯都组织起商队出关与河套根据地进行‘交’易。
以往商团出边。商品都是随意‘性’的带,但现在基本都是远东商团直接在关内就已经和众多商家议定好了商品的种类和价码。商品的品种包括各种布匹棉‘花’、食盐茶饼、生活用品、服装鞋帽等等,都是目前河套根据地急需的商品。
虽然出关的各个商队带来的各种商品价格不菲,但是成本也要比从辽东千里迢迢的送过来要低得多。而且物资补充的非常快。根据地想要什么物资,一个电报远东商团马上安排山陕各地的商团组织货源出关。
如果不是隔着个大明九边,远东商团完全可以自己采购商品。但是想把河套根据地所需的大批物资运出九边,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整个大明九边的走‘私’贸易,其实就是一条庞大的利益链来维系,远东商团根本无力‘操’作此事。只能借助山陕两地的商人,通过他们各自的商团出关贸易。
山陕商人的商团马队出关以后,只要把物资遇到黄河岸边即可。河套根据地在距离边关不远的黄河岸边建立了一个码头,在这里接收山陕商人运出边关的各种物资,然后由内河蒸汽甲板驳船运回河套地区。
所以虽然现在的利润根本无法和以前相比,但是胜在方便省事,商团通过各方打点,出了边关没多久,就能将商品遇到目的地,所以山陕各地的商团也都非常愿意接手这个生意。
价码是原来关内的一倍,各地商团全都趋之若鹜,纷纷组织商队为远东公司进行补给。有了山陕各地商团的支持,河套根据地终于有了足够的物资,度过了建设初期和安置大批流民所需的各种物资。另外,河套根据地还向山陕各地商团,购买了大批的粮食。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聊甚于无吧。
梁‘玉’洁当然不甘心被这些山陕商团盘剥,所以对远东商团下达指示,让和山陕商人进行‘交’易的时候,要他们能多黑就有多黑,价码定的也很离谱。
本书来自/book
第九百七十七章 梁玉洁的新想法
李明和胡伟等人,在后套镇考察的时候见到了梁玉洁。她正带领河套根据地的商务小组的员工,在后套地区的基层农村帮助新安置流民进行春耕前的准备。
梁玉洁和商务小组的一帮人,正在河边帮着流民开垦荒地。李明和胡伟他们来的时候,梁玉洁还在那里忙活呢。不知道从哪找了条围巾系在头上,身上还穿了一件工作服,弄得浑身上脏兮兮的。
胡伟笑着道:“梁玉洁这次回来的变化很大,心态平和了,工作态度变化更大。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情报部的周比利还专门打电话来我们河套根据地要人呢。”
旁边马庆哈哈笑道:“别理那个大特务头子,情报部都是什么货色啊,别再把小梁带坏了。我们河套还全指着她呢。”
几个人在这里哈哈大笑,也惊动了远处商务小组的员工,他们回头一看,顿时吓了一跳,连忙告诉了梁玉洁。
梁玉洁来到了他们的面前,笑着道:“几位领导来,也不提前通知一声,你看把我们商务小组的孩子吓得,一个个连手都不知道往哪放了。”
她说到这里,回头冲十几个年轻人招了招手,把他们叫了过来。
“你们不是总想着想见一见李主任吗,他就在这呢。还有我们根据地的胡主任马常委和周常委,这些人你们可难得见一次啊,今天我可给你们机会了。”
十几个商务小组的青年男女,一个个紧张的不行不行的了,几个年轻女孩都在往李明的身上瞄,小脸也是红扑扑的。
李明和胡伟和他们一一握手,并与他们聊了一会儿。
等一帮年轻人离开了,李明笑着道:“这些年轻人都是辽东过来的吗?”
“这都是我特意在公司挑的。一直跟着我在河南中原情报站实习,我觉得他们不错,就都领到了我们远东的革地河套根据地。希望他们在我身边多学学。现在公司商业型的后备人才明显不足,我现在有时间就多带一带他们。”
听了梁玉洁的话。李明点了点头道:“目前河套地区百废待兴,条件也很艰苦,对你的工作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你要有思想准备。”
梁玉洁笑了道:“其实我已经有了大致的思路,河套根据地虽然现在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我倒是觉得这里潜力巨大。”
大家一听顿时来了兴致,梁玉洁想了,然后说道:“河套背靠漠南草原。光是草原上的物产,就足够我们做文章了。这里有成群的牛羊,我们应该改变草原只靠卖牛卖马过日子,每年出产羊毛皮货和牛羊肉,就是一项庞大的商业资源,我们尽可以开发它的潜力reads();。
比如我们可以在河套地区建立一个毛纺厂,以后生产各种用现代机械生产的精仿羊毛制品毛毯毛线毛毡羊毛被等羊毛制品。还可以开一个皮制品厂,生产皮鞋皮包皮衣等皮质产品。牛羊肉也可以制成现代社会特色的牛肉干肉松咸肉肉肠等肉制品厂。
除了草原上的牛羊,其实蒙古草原上还有一种更珍贵的皮毛,那就是蒙古旱獭。旱獭属于冬眠的哺乳动物。啮齿目松鼠科,食草类,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蒙古旱獭是中型的旱獭。大个儿的体重可达十斤以上,小的也有六七斤重。
旱獭浑身都是宝,皮光泽鲜亮,能做珍贵的皮草。旱獭皮毛色好,可用来做坎肩和皮帽子,是达官贵人最喜欢的东西。旱獭子脂肪层厚,从它的肉里能提炼出很多油脂。秋天的旱獭,通常能出一斤油,最大的甚至能出三斤。
旱獭油能治烫伤。新烫的伤口若抹上獭子油可以不起水疱。旱獭油还有一个与獾子油相同的功效,把它的油打在牛皮上能使皮子变软。特别是那些沾了水的马嚼子马笼头等皮具。干了立马儿变硬,若抹上旱獭子油来回揉搓。很快就吸收了,使其重新柔软。
现代社会蒙古旱獭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可是在这个时代,草原上的旱獭都快成灾了。旱獭善于挖掘地洞,破坏了草原的植被,是草原沙化的罪魁祸首之一。我觉得向草原上游牧支队发布任务,让他们帮我们捕捉旱獭。根据地完全可以开发旱獭皮和旱獭油产品,这个绝对是一个商机。”
胡伟笑着道:“小梁还真是有心了,你说的我的心都活了,现在就想去草原抓几只旱獭。”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李明也笑着道:“梁玉洁,有什么想法,继续说……”
梁玉洁看了眼周林,然后说道:“我那天去了老周的农业科技园,感觉菌类产品也可以是我们以后的一项拳头产品。如果以后在河套根据地大规模发展菌类养殖,那根据地的各种蘑菇木耳和银耳,我就能通过远东商行把我们根据地的菌类产品在大明炒作起来,然后大批量的出口大明,这也是个商机啊。”
周林点了点头道:“我已经制订了一个大规模开发菌类养殖的计划,预计两年内就能在河套根据地建立几个大型菌类养殖基地,如果小梁有开发菌类商品的想法,我还可以在各个基层支队建立菌类配置站,一旦普及去,不但可以满足我们河套根据地的副食需要,还可以大规模向大明出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吕氏春秋》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有对获各的记载,称为“千岁松根,食之不死”。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可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等症,并根据菌盖色泽,评述品质高低。
6世纪贾思辨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木耳的做法。7世纪段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有关于竹荪的描述。潘之恒于1500年完成的《广菌谱》,记载了鸡菌和其他40多种可食菌的生态和利用价值。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对前人记述的20多种有药用价值菌类的名称考证,对形态栽培采集方法和药用功效作了详细论述。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古人对菌类食品的记载,想办法在大明对我们的菌类食品进行大肆炒作和宣传,我估计还是可行的。一旦大明的达官显贵的餐桌上,出现了菌类食品的菜系,那就能迅速在大明民间普及,并成为一种高贵的副食品,在大明各地逐渐被人接受。”
(未完待续。)
第九百七十八章 河套根据地的商务计划
李明满意的笑着道:“照你这么一说,没想到我们河套根据地还是大有可为啊。”
“不止这些,我的计划里,未来还要建几个食品厂,其中包括一个罐头厂。河套根据地守着黄河,这么好的条件应该利用起来,这个时代可不像现代社会,黄河鲤鱼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而且以后老周也准备在河套根据地准备大规模推广鱼塘养鱼、果树计划和建立大批的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