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10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哈格纳这种“克制”的作风受到了右派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坚决反对,后者要求主动出击,打击英国占领军和阿拉伯匪帮。而这一批右派从1931年起就从哈格纳中分裂出来了,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伊尔贡(意为民族军事组织)。更奇葩的是1941年伊尔贡中更极端的一只在斯特恩的领导下再次分裂,自组勒海组织(意思是以色列自由战士),这帮人在历史上甚至不惜同纳粹德国合作,以达到将英国赶出巴勒斯坦的目的。

因为勒海组织太过于奇葩,在犹太人中的口碑也是相当的糟糕,哈格纳就曾经跟英国合作联手围剿勒海组织。不过当以色列建国战争爆发时,不管是哈格纳、伊尔贡还是勒海都团结在了一起并肩战斗。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位亚丁就是哈格纳中的核心力量,只不过这位当年跟哈格纳的总参谋长伊扎克。萨德发生冲突,一怒之下干脆退出了哈格纳,转而去念大学去了。历史上以色列建国战争爆发前夕,本。古里安亲自去把亚丁招了回来,任命其为作战部长和副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应该说亚丁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只不过这位仁兄的脾气是相当的大,1952年竟然跟本古里安因为裁军问题干起仗来,一怒之下这位又一次撂挑子不干了。请注意此时亚丁才35岁,退役之后他继承父业进行考古研究,1956年完成博士论文,把对《圣经》的考据和早期犹太人历史至关重要的轰动发现《死海经卷》翻译成了现代文字。他领导了很多重要的考古开发,并不断地和政府以及军队内高官私自占有考古文物的卑劣行为坚决斗争。据说一次摩西。达扬也卷了进去,对此亚丁愤怒地咆哮道:“我知道是谁干的,但是我不说,要是给我抓住,我会把他的另外一只眼睛也抠出来!”(未完待续。)

660

亚丁的脾气不太好,但是业务能力还是没有问题的,至少是收拾阿拉伯人是没有大问题的。只不过这一点是纳赛尔不知道的,他认为只要有了美国的支持,击败以色列问题并不是特别大。

所以一方面纳赛尔不断地做军事准备,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在同以色列的停火线上做试探。比如1950年1月17日,纳赛尔就对埃及军民宣布:“新的阶段来临了。”

所谓的新阶段就是埃及军队在当月20号对坎塔拉一线的以色列阵地发动大规模炮击。这场炮击是相当突然的,也算是打了以色列人一个措手不及,一天之内被击毙了十几人,另有百余人受伤。

可能对别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伤亡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但是对以色列国防军来说这就算重大损失了,为什么呢?因为以色列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在和平时期他们的军队规模并不是特别大,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色列国防军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预备役比常备军更能打仗的国家之一。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以色列国家小,人口也少,不可能将所有宝贵的人力资源全部都投入国防,所以只能维持一只精干的常备军。更重要的是,对犹太人来说,当兵只是义务(男女都一样),而不是事业,对教育程度较好也比较擅长经商的犹太人来说,军队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大,大部分都是服完兵役之后很快就选择退役,然后去忙自己的事业了。

而这一批人大部分都是参加过实战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他们的战斗力自然是比那些刚刚入伍的生瓜蛋子强。而以色列的兵役制度尤其是预备役制度是相当的完备,预备役并不是放马南山,而是经常性的组织训练和演习,而且请注意以色列的预备役可不是花架子似的训练和演习,而是跟随现役部队一起训练和演习。如此一来战斗力自然是保持得相当的好,甚至就此以色列国防部也不满意,还隔三差五将预备役官兵召回现役重新服役一段时间,你说说这战斗力能差得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沙龙,这位悍将在1973年十月战争之前已经退役了,但是战争爆发后,他马上恢复现役,并率领和指挥一个同样是刚刚恢复现役的预备役师参加战斗,表现还相当不错。

继续回到正题,埃及军队在20号进行了一轮炮火急袭尝到了甜头之后,并没有乘热打铁,因为此时纳赛尔的准备还不是特别的充足,所以他选择了暂停,然后围绕着联合国的框架同以色列打嘴炮。摆出一副占了小便宜就收手的小人嘴脸。

当然,这绝对是纳赛尔的伪装,他才不是占了便宜就收手的小毛贼,他要的彻底的解决以色列,眼下的做法不过是他的伪装而已。也就是所谓的诈术,他希望借此欺骗和麻痹以色列人,多争取一点时间。

而以色列似乎是上当了,双方围绕着联合国的框架不断地就谁是谁非的问题打嘴炮,吵得那叫一个热闹啊!

可能有同志要说纳赛尔的手段也不算高明,这摆明了就是缓兵之计嘛,很容易看穿。嘿嘿,你要这么看也太小看纳赛尔了。这位手段还是很高明的,在连续打了个把月的嘴炮之后,埃及军队突然又一次发动了大规模炮击行动,持续了长达九个小时,又一次造成了以色列军队一定的伤亡。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次精彩欺骗战术,一般人都认为,埃及人连续两次炮击都是只为了捞一点小便宜,或者说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占上风。如果埃及人真的准备发动大规模战役,那么就断然不会不断地撩拨以色列人让犹太人提高警惕。

其实纳赛尔也是打了两层盘算,因为有了美国援助,埃及初步建立了一只强大的炮兵,而且弹药充分,完全可以不断地发动炮击作战,积少成多“零敲牛皮糖”,用累计的零星伤亡积少成多,迫使以色列放弃继续对峙向后撤退。

这是第一层目的,如果这一层目的达到了,纳赛尔自然将在阿拉伯世界积累声望,有了声望自然就会拥有更多号召力,自然纳赛尔可以号召更多的阿拉伯国家追随他的脚步。如果能够形成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的围攻态势,那么消灭以色列将会容易狠多了。

如果真的形成了这种态势,那么纳赛尔的第二层目的也达到了,这就初步说明了他已经将阿拉伯国家整合起来了,离下一步打造大一统的阿拉伯帝国又近了一步。

那么以色列又是怎么应对的呢?或者说,以色列人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呢?

不得不说纳赛尔的把戏根本就欺骗不了跟欧洲列强打了两千年交道的犹太奸商,这群犹太奸商什么样的手段没见过,什么样无耻的老狐狸没交过手,跟那些真正的达人相比,纳赛尔的把戏真的是不够看的。

这么说吧,从纳赛尔上台的那一天开始,摩萨德就在重点关注他的动向,仔细分析这位埃及新领导人的政治态度。经过一年的观察,摩萨德初步得出了结论:此人野心勃勃,必然是以色列的大敌。

基于这个结论,摩萨德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初步判明了纳赛尔的真实想法,认为这位企图打造一个泛阿拉伯联盟,准备彻底的消灭以色列。用摩萨德的说法是,这个人针对中东问题的任何许诺和保证一个字都不能相信。

也就是说,以色列人压根就看穿了纳赛尔的小把戏,认为其真正目的是发动全面战争灭亡以色列,眼下的种种行为不过是烟雾弹和缓兵之计而已。

那么就奇怪了,以色列人为什么要陪着纳赛尔打嘴炮呢?原因也很简单,前面说了以色列国防兵役政策比较特殊,仅靠常备军恐怕是没有太大的胜算,所以以色列需要时间去征召预备役,而让预备役恢复到战时状态也需要时间。纳赛尔要搞缓兵之计?以色列人求之不得!

而且以色列预见到了这场战争的规模可能不会小,所以最好是准备得更充分一些为妙,乘着纳赛尔搞缓兵之计,他们正好做一做更充分的准备,比如紧急从苏联再购买或者获取一部分军事援助,以防这场战争的规模突然变大或者拖延更久。

以色列想要军火,苏联想要外汇,而且以色列是苏联中东政策的基石,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苏联就对以色列紧急出口了一批二手封存的T34和T35,以及一批米格15战斗机和大量的拉系列战斗机。

当然,以色列为了麻痹纳赛尔也是陪着演戏,以前类似的冲突也不是没有,基本上都是你开一炮我就还你一颗炸弹,如果以色列光挨打不还手,恐怕会引起纳赛尔的警惕。所以在埃及第二轮炮击之后的第三天,沙龙率领精锐的101部队搭乘直升机袭击了埃及境内的目标,摧毁了一座桥梁和一座变电站。

这让纳赛尔有些没面子,不过这位也没有慌了手脚,因为他也一直在等待犹太人的报复,如果犹太人不动手他反而要觉得不正常,而现在犹太人动手了正好说明他们已经中计了。当然,纳赛尔对于损失还是不满意的,他明明已经命令部队加强警惕,但竟然还让犹太人抓住了破绽,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所以,纳赛尔紧急再下了一道总统令,命令广泛成立民兵,用于在重要的民用和军用设施巡逻。另外他也紧急催促相关人员加强战备工作,尽快的做好战争的准备。

在纳赛尔做准备的同时,以色列再也规划作战方案,不过以色列人的问题稍微麻烦一点,因为对纳赛尔来说他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进攻,不进攻是没办法消灭以色列的,基本上纳赛尔是不用担心犹太人打到苏伊士运河这边来,因为这条运河的幕后大老板是美国,借给犹太人两个胆子也不敢跟美国炸刺不是。所以埃及的主要使命就是进攻!

但是,埃及的想法是有错误的,以色列并不缺乏进攻的勇气,确实他们暂时不能去碰苏伊士运河,但是不碰苏伊士运河并不代表不能进攻,西奈半岛可是足够大,足以打歼灭战了。

所以在以色列内部,对于未来的战争策略其实有三种意见,第一就是进攻,乘着埃及人没有做好准备发动突然袭击,用苏联式的大纵深战术包饺子。而第二种意见就是诱敌深入,然后利用以色列国防军的装甲优势从敌人肋部穿插过去包围大口吃肉。而第三种意见就很简单了,立足于防守,先严防死守顶住埃及的进攻,耗尽埃及军队的锐气之后再一举反击。

这三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主动进攻有主动进攻的好处,这样能够牢牢地将主动权握在手里。但是主动进攻也有问题,如果以色列主动进攻将会被国际社会视为挑衅,舆论将非常不利。尤其是美国英国对苏伊士运河非常敏感,一旦让他们产生误解,后果严峻。

诱敌深入打围歼战,这个选择也不错,以色列国防军的机械化程度本来就很高,很擅长机动作战,而且埃及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和作战意志都相当成问题,拉长对方的补给线,然后一举关门打狗,不难造就一场辉煌的胜利。

不过问题也有,这样一战下来基本上就能给埃及军队清零了,可以想象埃及人能成建制的逃回去恐怕不会多。有同志要说了,全歼敌人难道不是好事吗?是好事也是坏事,现在的埃及在纳赛尔的领导下虽然跳得欢,但实话实说对以色列的威胁有限。而一旦埃及军队惨败,纳赛尔的统治基础必然会动摇,弄不好埃及又是一场政坛地震。而对于埃及的幕后老板美国来说,好不容易才搞定埃及,自然是希望埃及稳定,而一旦埃及政坛发生动荡,这笔账美国人恐怕会全部算在以色列头上,而以色列暂时还不想得罪美国。

退一步说,就算纳赛尔没有倒台,以这位的野心恐怕是不甘于俯首认输的,他恐怕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整顿军备,然后一雪前耻。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开端,未来将是持续不断地纠缠,根本就没有尽头。对犹太人来说,返回巴勒斯坦是回家,是希望安居乐业的,而不是来这里找刺激见天的打仗玩真人CS的。

似乎想来想去还是防守反击更靠得住,可以限定战争的规模,可以选择性的消灭埃及军队,而且不用沦丧一寸土地?嘿嘿,别想得那么美好,防守意味着消耗,而以色列国力最经不得消耗。当年二战中死守东普鲁士已经让犹太人认识到了防守的艰难,当年他们可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挡住了纳粹的北方集群。虽说埃及军队连给纳粹提鞋都不配,但是犹太人依然对防守抱有顾虑,不希望陷入这种被动之中。

一时间犹太人有些举棋不定,不知道该作何选择。而此时,国际形势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小冲突并没能太吸引媒体的眼球,猪湾事件依然在持续发酵,杜鲁门那边不说是压力山大也是焦头烂额,所以他不得不“催促”纳赛尔快一点开展行动,为此他不惜又给了纳赛尔一定的援助,条件只有一个——尽快动手!

按照纳赛尔的意思自然是希望再多准备准备,可现在美国人显得比他还要着急,连带着让他也有些火烧屁股了。一番思考之后,纳赛尔认为哪怕是准备工作没有完全搞定,但也八九不离十了,而且准备得越久就越容易被犹太人看穿,还不如干脆利落的出手,来一个快刀斩乱麻!(未完待续。)

661

就在以色列还在忙着制定全面的规划时,埃及抢先动手了。在纳赛尔的命令下,埃及军队突然开始了全面进攻,力求先发制人打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

看起来局势对以色列是非常的不妙,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埃及人除了在最初的那个上午向前推进了几公里之外,很快战斗就陷入了僵持。第一线的以色列国防军不能说轻而易举的挡住了埃及军队的前进步伐,但至少也是不为难的。

原因嘛,非常简单,以色列国防军从上到下的军事素质和军事装备都在埃及人之上,这要是会输那就怪了。而在这场战斗中,未来的一批将星表现得非常抢眼,比如说达扬。

历史上达扬是在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大放异彩的,一举成为以色列的战神。沙龙后来在谈起达扬的时候就说过:“他每天早上醒来,脑瓜里会有100个主意,其中95个是危险的,3个是坏主意,但剩下的两个真是精彩透顶!”

对于中东之外的世界来说,达扬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大放异彩的,但对于土生土长的巴勒斯坦人来说,达扬这个名字早已是如雷贯耳了。达扬的父母是一战后迁回巴勒斯坦的俄国犹太移民,14岁的时候达扬就参加了哈格纳,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开始记事帮家里挤牛奶的时候,我就开始摸我父亲的卡宾枪了。”

在历史上英国是一度利用犹太人打压阿拉伯人,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三十年代后期阿拉伯人爆发大起义的时候,英国和犹太人就联手合作镇压阿拉伯人,那也就是所谓的犹太警察部队或者特种夜间巡逻队的开始,当时达扬就在这支英国人组织和装备的部队里担任军士。

随着由来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国人又开始改变了对犹太人的态度,达扬所在的警察部队就被解散了,甚至达扬本人还被英国当局关押。不过转机很快就出现了,随着二战的爆发,英国要从全世界的殖民地和委任统治地抽调兵力前往本土和法国作战,所以必须留下一些可靠的力量维持殖民地的治安。于是达扬所在的哈格纳又一次同英国和解,达扬便加入了北非英联邦军队。

1941年6月7日,澳大利亚第7师与叙利亚的维希法国军队作战中,一颗子弹打穿了达扬的望远镜,击中了他的左眼。当时战场上只有简陋的包扎条件,达扬的左眼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只能摘除了事。而这也成就了后来达扬的形象——带着类似海盗的黑色眼罩。

因为作战英勇,达扬获得了英国的杰出服务勋章,请注意,这是英国的最高勋章之一。再往后,在以色列独立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达扬因为英勇善战使得他获得了极高的威望,连本古里安对其也是青睐有加,将达扬和西蒙。佩雷斯当做了自己的铁杆心腹,而后者后来可是曾经三次担任以色列总理,后来更是担任以色列总统。

言归正传,达扬真正的在世界上的扬名之战还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因为实话实说,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战役战术中蕴含的军事意义并不大,与其说以色列是靠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军事艺术战胜了阿拉伯人,还不如说是在很烂的两群乌合之众中选择一群不那么烂的。甚至当年亚丁这位总参谋长根本就没有什么详细的作战计划,几乎是想到哪打到哪,胜利还是失败很多时候都是靠中低级军官和士兵的勇气和斗志解决问题。

但是到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是第一次以色列有计划的战争。当时纳赛尔全力支持阿拉伯敢死队越境袭击以色列,并且全面的进行战争准备,力图一战将犹太人赶下海。与此同时英法两国对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和推翻殖民地秩序极为恼怒,图谋好好的教训一下纳赛尔并且将苏伊士运河抢回来,所以跟以色列是一拍即合,商定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方向进攻,英法在运河区空降。至于后面,埃及民众自然会食箪浆壶以迎王师,把纳赛尔关进笼子里去。

所以以色列当时的主要目标有三个:击溃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拔除加沙的阿拉伯敢死队基地,占领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不过由于以色列国防军兵力不足,达扬知道不可能一举全歼埃及军队,所以设定了以击溃为主要目标的战术。

拔除加沙的阿拉伯敢死队基地用意就不多说了,但是占领沙姆沙伊赫却值得一提。位于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扼守阿喀巴湾通向红海的出海口提兰海峡,距离海湾出口的提兰岛最短的距离不过两百米,埃及只要在这里部署炮兵,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封锁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出海口埃拉特。当时,纳赛尔也确实封锁了埃拉特,还对以色列关闭了苏伊士运河,禁止悬挂以色列国旗的商船通过苏伊士运河。

反正犹太人对此是相当的恼火,早就想拔掉这些钉子了。不过要实现上述目标有两个难题:第一,以军应该先于英法伞兵行动。但为了打草惊蛇,尽量延迟埃及的总动员和兵力调动,以军必须制造西奈半岛方向只是佯动的假象,这还是比较困难的;第二,以色列预计到联合国将强力干预勒令停战,所以主要作战目标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造成既成事实。

而当时,埃及军队在加沙、西奈和内格夫沙漠的结合部拉法至阿里什一线部署重兵集团,北上可以威胁以色列第一重镇特拉维夫,直捣以色列的老巢;向东可以和占领耶路撒冷的约旦军队打通联系,把以色列拦腰斩成两段;甚至南下还可以切断胆敢通过内格夫沙漠进军西奈的以军。

加沙、西奈半岛和内格夫都是沙漠,但拉法一带有一点丘陵,埃及军队在此筑垒据守,如果以军前往进攻,不一定能攻克,容易变成持久战。不解决这一重兵集团,进攻西奈的以军侧翼就要暴露在埃及军队的弹雨之下。而沙姆沙伊赫靠近以色列一侧的都是难以通行的沙漠,仅有靠红海一侧的西海岸有一条公路,但是要想利用这条公路,就得穿越整个西奈,打破埃及军队的层层防御,这也是很难做到的。

看上去形势对以色列极其不利,但是埃及军队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战斗意志不强,一旦重要交通要道和战略要点被突破,比如说后方被包抄或者被孤立,埃及人很快就会溃不成军。

而达扬厉害之处则是准确的抓住了埃及人的这个弱点,决定不做正面攻坚,而是从侧后大纵深穿插,促使埃及人崩溃。他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在西奈半岛中部用沙龙的伞兵旅打穿插,但在战争前夜,沙龙率领旅主力完全相反的约旦前线迷惑阿拉伯人。在战争打响的零时,一个营的伞兵首先在西奈中部的战略通道米特拉山口东侧空降,战争正式打响之后,沙龙旅的主力立刻掉头,高速穿越内格夫沙漠,突破昆提拉和纳卡拉,赶赴米特拉山口和先行伞降的伞兵汇合,切断西奈南北埃及军队之间的联系。然后伞兵向北进攻加沙,再向南长途奔袭沙姆沙伊赫。当时达扬只给了沙龙24小时时间,但他内心认为48小时能够汇合就谢天谢地了。

说起来,沙龙也是彪悍,这位干脆就没有等待配属给他的六轮越野卡车抵达就率队出发了,一路上强征了能够找到的一切民用车辆,连滚带爬的在沙漠中强行军,猛打猛冲碾过昆提拉,最后在不到30个小时内强行军近300公里,成功的完成了任务。

但也不是所有的以色列指挥官表现都有沙龙这么标准,负责战区北线的南方司令部司令阿萨夫。西姆霍尼求战心切,违抗了达扬的命令,不等伞兵的北线进攻开始,就迫不及待的将精锐的第七装甲旅及其100辆坦克投入了中线的战斗。

该旅的旅长接到命令之后命令悍将亚布拉罕。阿丹少将所在的营穿越达伊卡绿洲向敌人纵深穿插,突袭阿布。安盖拉。说起这位阿丹必须得说说,这位阿丹年纪不大(1926年出生),以色列独立战争时期才二十多岁,但别看他年轻,打仗真的很强。出生于巴勒斯坦在内格夫沙漠长大的他从小就参加了犹太人精锐部队帕尔马克。

在以色列独立战争前夜,还是上尉的阿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