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6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莱比锡号和巴勒塔号被击沉的消息震惊了世界,全世界都为苏联的疯狂而胆寒!是的,就是胆寒,因为之前全世界都觉得有英法在背后撑腰,苏联这回肯定得吃哑巴亏。谁想到俄国人直接就掀桌子了,直接就强势出手干沉了莱比锡号和巴勒塔号,狠狠地抽了英法以及德意一记响亮的耳光。

疯狂的伊万!

全世界的政客心底都冒出了这么一个念头,然后几乎又同时将目光对准了英法和德意,所有人都想知道,这几家会有什么反应。

能有什么反应,德国和意大利直接就懵了,因为他们的崛起其实就是靠着不讲理和破坏规则。只不过之前他们的动作被英法两国放纵了,没人敢追究他们而已。

而如今出来了一个比他们更加不讲道理的疯子,而且完全无视了他们背后为虎作伥的英法,这让他们怎么混?是的,不管是德国还是意大利对俄国的强势反应显得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可能有同志说:“不对!德国海军是不强,但是意大利海军并不弱,怎么也算是跟法国一个档次的,意大利海军干不过英美日,还不能跟苏联掰掰腕子?”

从纸面上的实力说,意大利海军算是地中海的一霸,一战结束之后一度拥有五艘无畏,尤其是二战中维内托级战列舰,纸面上的数据还是很强的!

是的,从纸面上看,意大利海军是不错,但那仅仅是纸面上而已,实际上呢?实际上在1937年4月份,意大利海军一艘能用战列舰都没有了!

为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先说但丁级战列舰,这货在1928年就退役解体了,自然没啥可说的。加富尔公爵级一共三艘,不过三号舰达芬奇1916年就爆炸了,1921年解体。而剩下的加富尔公爵号和凯撒号从1933年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造,工程还没结束。再说两艘安德里亚。多利亚级,很不巧这两货在1937年就在准备进行现代化改造,暂时处于入坞前准备状态,一样的用不了。至于强大的维内托,那还在紧张的施工中。

所以此时的意大利海军是比较尴尬的,几艘战列舰不是等待改造就是改造工程没有结束,要不就是还在建造中。面对红海军的挑衅时,真心是拿不出什么底气。

意大利人怂,德国人则是干着急没办法,实在是海军实力不够,这尼玛怎么弄?就算德国人豁出去了,也干不过红海军不是。

小胡子倒是准备装腔作势吓唬吓唬俄国人,可是人家苏联西部三个军区已经全面备战了,以此时德国国防军的实力,真心是吓不住对方。

而且小胡子也没准备这个时候就开打,什么都没准备好,打个毛啊!思来想去,小胡子也只有嘴炮一条路可走了。

谴责,强烈地谴责,然后就是抗议。反正跟之前苏联的反应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苏联在进行谴责的时候可没有英法帮忙,而此时德意开始谴责的时候,英国人和法国人可是帮着摇旗呐喊来着。

不过苏联对于谴责什么,直接就无视了,甚至不等德国和意大利加强谴责的力度和级别,直接就宣布同德国和意大利断交,并宣布立刻开始从两国撤侨,那意思简直就是准备掳袖子开打!

这一下给德国和意大利又吓了一跳,他们这边还准备循序渐进的施加压力,谁想到苏联直接就一步到位,仿佛就是在说:“是不是想打架,想打老子奉陪!”

面对苏联的“无赖”做法,小胡子和墨索里尼愈发地无语了,尼玛,咱们究竟谁才是流氓啊!

那么苏联的选择为什么会这么奇葩呢?首先,战斗民族的传统摆在那里,从沙皇时代开始,毛子在国际上的信条就是“铁棍横扫无可抵挡,若遇抵抗铁棍加粗”,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虽然为沙俄拉了不少仇恨,但是有时候还就是管用;其次,政治局通过一系列的情报做出了判断——德意法西斯匪徒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他们的无赖手段无法威胁苏联的国家安全。

基于这种判断,政治局认为对付无赖的最好办法就是表现得比他们更加无赖和霸道。至于英法可能做出的反应,政治局更是一阵见血地做出了诠释——这两个帝国主义匪徒巴不得我们同法西斯匪徒打起来,顶多也就是嘴上支持德意。

这样的判断是相当的准确的,当然这离不开李晓峰所领导的KGB的功劳。为此政治局专门在口头上表扬了某仙人。不过在某人自己看来,这种口头上的表扬真心没劲,一点儿实际的好处都没有。

当然,接受表扬总比被批评好,比如同样有一定情报职能的内务人民委员会,这一段时间的日子就是生不如死。原因是什么?基洛夫被刺杀了!

历史上的基洛夫是1934年年底被刺杀的,但是在这个时空中不知道是蝴蝶效应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这个货多活了两年。1936年12月24日,也就是平安夜的那天下午,这货被历史上的克星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开枪打死在了斯莫尔尼宫。

不过跟历史上稍有区别的是,基洛夫是在当天的团拜会上被当众打死的。这起案子太轰动了,堂堂中央委员、列宁格勒州党委书记,竟然当着一大票党员的面被刺杀,这是要翻天啊!

斯大林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直接就掀掉了桌子,并在政治局为此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大发雷霆,一开始是指责KGB和李晓峰不负责任,导致了党内重要的领导被敌特杀害。

不过当时,李晓峰却表现得十分淡定,直接就拿出了一份文件递给斯大林,钢铁看完之后顿时脸上是一阵青一阵白,气得都直哆嗦。那么这份文件上写了些什么呢?

一百年后,当这份文件被解密时。我们能看到,根据KGB的报告,随着国际局势的持续紧张以及敌特对苏联的持续渗透,我党的高级领导人的安全问题愈发严峻,其中重点点了几个名字,其中就包括基洛夫。备注那一栏还写着:“一小部分同志受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意志发生了动摇,开始好逸恶劳,想得更多的是享受而不是工作,要特别注意这一部分人的动向,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做出高度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这份报告首先由KGB内部评估,得出的结论是风险颇高值得高度重视,然后就转交给了内务人民委员会,毕竟这一部分工作是有内务人民委员会直接负责。可是内务人民委员会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KGB是杞人忧天,直接就将这份报告退了回去,如果不是看KGB的老大是李晓峰,甚至还要挖苦讽刺一番。

那么这份报告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呢?1934年10月。当时李晓峰觉得如果基洛夫这个二货如果真的被莫名其妙地打死了,那么内务人民委员会和KGB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斯大林那边的人可是十分擅长扣帽子,他虽然无意救基洛夫,但也不准备背锅。所以就亲自督办操刀了这个报告。至于内务人民委员会是不是当一回事,那他就不管了。

1934年基洛夫安然的挺了过去,在1935年,李晓峰又一次做了同样的报告,甚至在1936年基洛夫遇刺前一个星期,这份报告又一次交到了内务人民委员会。反正内务人民委员会在报告上的批示和退回的字眼是相当的打脸。

总而言之,KGB和李晓峰是仁至义尽了,因为按照职务安排,KGB的重心是情报工作和反间谍工作。国家领导人的安全问题,跟他们不是太沾边,除非是敌特分子所为。相反,内务人民委员会责任更大,毕竟他们是主管公共安全问题的负责机构,而且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保卫工作也一直是他们负责,这回是跑都跑不掉了。

那么此时,内务人民委员的负责人是谁呢?老熟人了,血腥侏儒叶若夫,作为内务人民委员会副委员,他责任重大。可能有同志要问了,这货不只是副委员吗?为啥由他来扛雷?

没办法哈,因为1935年大洗盘之后,托洛茨基在列宁的授意下,将内务人民委员会交给了明仁斯基(这货听话),但大家都知道这位花花公子有点靠不住而且身体不太好(历史上1934年死于心脏病),在这个时空明仁斯基多扛了一年,在1935年大会之后当了半年的内务人民委员才挂掉。

而明仁斯基一死,问题就来了,托洛茨基之所以用明仁斯基,原因是他可用的人不多,明仁斯基和列宁的关系不错,在列宁的指示下表示愿意配合老托开展工作,这才上位的。他的突然死亡让托洛茨基措手不及,于是围绕内务人民委员的位置,他跟斯大林是大战了好几个回合,从1935年一直吵到了1937年,这个时期都没有结论。

反正斯大林提名的叶若夫,托洛茨基是看不上的也不喜欢,而托洛茨基提名的人选斯大林自然也不会放过。一来二去,作为副委员的叶若夫就代为主持日常工作。请注意仅仅是代为主持日常工作,而不是代理内务人民委员(这区别很大)。

反正内务人民委员会这一年多的工作是举步维艰,在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不断斗争下内耗严重,几乎发挥不出太大的作用。

而这一次,基洛夫的突然遇刺,固然让斯大林悲痛不已,但与此同时米高扬和日丹诺夫却告诉他,这是一个机会,不光可以结束内务人民委员会群龙无首的状态,甚至连带着还可以给李晓峰一点颜色看看。

怎么做呢?第一步,自然是指责KGB和内务人民委员会工作差劲,内务人民委员会差劲的原因自然很好找,那就是群龙无首,必须得马上找一个合格的负责人。按照米高扬和日丹诺夫的估计,这回只要斯大林装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政治局里就算托洛茨基也得让他三分,这就能让叶若夫顺利扶正。而KGB那边,李晓峰可没有搪塞的借口,自然免不了被K一头包。

应该说日丹诺夫和米高扬判断得还是非常准确的,如果没有那份报告,托洛茨基和李晓峰都要倒霉,而最大的得益者将是斯大林。呃,或者说是日丹诺夫和米高扬。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丹诺夫和米高扬在斯大林集团中地位没有基洛夫高,而交椅是有限的,少一个竞争者就意味着多一分机会!

这一次如果能变坏事为好事,最后日丹诺夫和米高扬的好处自然是大大的。

不过,这二位的计策一开始就失效了,谁让KGB从1934年开始就一次次地关注这个事儿,不断地提醒了内务人民委员会,这板子再怎么挥也打不到李晓峰的屁股上。反而是叶若夫相当的危险了,因为最后一次退回KGB的报告上就有这货的批示。

好吧,斯大林现在首先要想的恐怕不是怎么将叶若夫扶正了,而是想一想怎么把这货摘出来。因为托洛茨基马上就抓住机会将了他一军:“乱弹琴!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工作是怎么做的,面对KGB的提醒一次次的不作为,眼睁睁地看着惨剧发生,根本就是一群饭桶!”

看吧,板子已经打在了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屁股上,离叶若夫还远吗?奥尔忠尼启则赶紧地插嘴了:“这个时候指责内务人民委员毫无意义,眼下最重要的工作是查明案件的真相!我建议内务人民委员立刻成立一个专案组,将事情抓起来!”

奥尔忠尼启则这是准备转移视线了,不过托洛茨基却没有上当:“让内务人民委员会去查?笑话,面对严正地警告他们都引不起任何重视,还指望他们破案!这个案子应该交给中纪委,交给菲利克斯同志,我建议您亲自组织一个专案组将事情抓起来!至于内务人民委员,他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自查,是追究相关失职人员的责任!”

斯大林的脸唰的就白了,很显然,托洛茨基这是准备往死里整叶若夫了,可叶若夫究竟是他的人,他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托洛茨基得逞。

立刻地他就说道:“不妥,首先主意到相关情况的是KGB,而且安德烈同志更擅长这方面的工作,应该有KGB接手案件的侦破工作。”

一边说斯大林还一边给斯维尔德洛夫和李晓峰打眼色,那意思是拉兄弟一把。不过面对钢铁的求救,小斯和李晓峰直接装作没看见,为什么?你丫的斯大林刚才可是一点儿都不厚道,一开始就准备将屎盆子往KGB头上扣。噢,现在情况不妙了,想要求救?没那么好的事儿,你自己拉的屎自己擦去吧。

小斯和李晓峰不吭声,这让斯大林有地点独木难支,当然,这也正确的反应出了此时苏共最高层的格局。总体上是托派对钢铁小斯同盟,但是两派内部也不是一团和气,托派内部有搅屎棍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而钢铁小斯同盟里一样是明争暗斗不断。

比如最后表决的时候,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情况,钢铁拉着加里宁跟托洛茨基和乌利茨基打了一个平手,其余的几个大长老全部都弃权了。

这么一来,事情就变得有趣了,反正最后搞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专案小组,包括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叶若夫、托派的乌利茨基、惯于中立的捷尔任斯基以及KGB的李晓峰。名义上是联合调查小组,但实际上是各自为政。

如此一来,最后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千奇百怪了,比如叶若夫的内务人民委员会调查小组的结论是:敌对特务的刺杀,幕后黑手直指德国和意大利;乌利茨基得出的结论是:基洛夫主持列宁格勒党委工作时期的一系列错误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反正那意思是基洛夫工作不失误是主要原因。捷尔任斯基的调查结果则是:党员思想滑坡所导致的惨案。至于李晓峰那边,自然是按照之前报告的论调走。

先不提最后谁的结论更“正确”,先看看这几个结论本身,那也是挺有意思的。比如叶若夫的结论,一口咬定尼古拉耶夫是变节的叛徒,是德国间谍。他为什么这么说,只有这样才能撇清一点内务人民委员会的责任,如果尼古拉耶夫是间谍,那KGB就负有责任了,哪怕KGB已经提醒了好几次,但外国间谍就该他们管。

从这也能看出,斯大林是个睚眦必报的人,这绝对是报复小斯和李晓峰在之前没帮他说话。

再看乌利茨基的结论,这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根本就是往基洛夫头上扣屎盆子,就是故意恶心斯大林。如果坐实了这个结论,那么基洛夫是咎由自取,而且还要追究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失职,这对托派来说是重大利好。

捷尔任斯基倒是就是论事,没有贩卖私货。不过很显然,他这个公正的结论不管是斯大林还是托洛茨基都不会喜欢。

反正吵到了最后,基洛夫的遇刺案是雷声大雨点小,哪一派都没办法占据上风,一直到基洛夫下葬了也没得出个最终结论,算是死得不明不白。倒是便宜了凶手尼古拉耶夫,因为没有结论,就无法最后定罪,只能一直关在监狱里不断地受审,反而是基洛夫的卫士长鲍里索夫莫名其妙地死于了车祸(就死了他一个,同车的其他人毛都没掉一根)……(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未完待续。)

86突袭

鲍里索夫的意外死亡自然让斯大林是暴跳如雷,本来就不相信基洛夫是“意外遇刺”的他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都是阴谋,而且是专门针对他的阴谋。

于是乎,在政治局,钢铁又是一阵折腾,反正从1936年年末一直到1937年四月,苏联国内的焦点其实并不是西班牙的内战,而是关于肃反的问题。

斯大林强烈地要求立刻开展一次大规模的肃反运动,一定要将隐藏在党内和国内的反革命危险份子一网打尽,尤其是那些披着同志外衣的反革命份子,尤其要重点关注。

如果此时如历史上一样是钢铁同志当家,那一场大清洗运动是不可避免了。好在现在当家的并不是托洛茨基,甚至斯维尔德洛夫以及退休疗养中的列宁都坚决地反对斯大林盲目地扩大打击范围。

为此在索契疗养的列宁乘专列赶回了莫斯科,在克林姆林宫为他保留的办公室里亲自召见了斯大林,两个人单独会谈了接近三个小时,斯大林离开列宁办公室的时候情绪很是不好,估计是被导师大人骂了个狗血喷头。

而列宁的这一突然举动,让苏联政坛是一阵骚动,退休两年多以来,列宁一直深居简出,基本不在外界公开露面和活动,甚至连莫斯科都没有踏足过一步。而这一次他老人家的突然回归,在一部分人看来是一个信号,难道他老人家准备复出了?

“告诉伊戈尔同志,外面再有来请示工作的或者来汇报工作的,一律都挡驾。我已经退休了,他们要请示请示和汇报工作,应该去找他们的上级,跑到我这里来算怎么回事?!”

列宁离开政坛的这两年,变化可是有点大,头顶的头发是越来越少,胡子也是越来越白,跟他当政时精明强干的状态相比,几乎是一下老了十几岁。

可能有同志要问了,导师大人这是退休修养了,怎么越修养还越不如当初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列宁在台上的时候是殚精竭虑地开展工作,那真心是全身心地投入,而这种状态说实话其实是相当耗心血的。一直维持这种状态,以他的身体估计活不过七十岁。

而退休之后,陡然松懈下来,那股子劲一过去,马上的以前过度消耗的后遗症就全表现出来了。所以陡然之间老了这许多也就很正常了。当然老归老,但是如果慢慢调养,不说将身体补回来,但是延长一点寿元还是可以的。

而且别看列宁现在老态尽显,但是精神头比当年要好得多,他本人对现在这种生活状态也比较满意。唯一让他不满意的就是党内那些鼻子比老鼠都灵的投机份子,一听说他跟斯大林有谈话,一个个都冒了出来,这是想干什么?

说实话,这次列宁返回莫斯科,对于莫斯科的政治氛围是不太满意的。斯大林瞎胡闹就不说了,托洛茨基的表现也不能让他满意,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都没有掌控住大局,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被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牵着鼻子走了,这个状态怎么看怎么像摇摇欲坠。

对于托洛茨基的表现,列宁算失望,而对于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的表现,那列宁就是绝望了。列宁原以为给这两个货最后一次机会,他们怎么地也要拿出一点儿不一样的表现吧。嘿嘿,你还真别说,确实不一样,这两个货又一次刷低了节操的下限。在列宁看来他们俩对托洛茨基造成的麻烦比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还要大。

列宁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看错了人,之前最后的政治布局中,应该将这两个混蛋剔除出去,最起码也得解决其中的一个。如果将对这两个货的拉拢换成拉拢加里宁,那托洛茨基的状况就要好得多了。

想到这,列宁又叹了口气,他看错了加里宁。一直以来他都以为这位过于“稳重”的同志没啥大用,但通过这两年的实际表现看,加里宁让他刮目相看。列宁现在才看穿,老好人不过是加里宁保护自己的伪装而已,他就靠着这个把戏不声不响地往上爬,一直爬到了国家权力的顶峰,不得不说这位比斯大林还能装,不给发个奥斯卡小金人都可惜了。

不过此时列宁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木已成舟,格局既然已经形成了,想要轻易地打破它恐怕风险颇大,而且如今他已经退下去了,没必要再趟这摊浑水。况且于情于理他也对得住托洛茨基了,至于托洛茨基的结局,那得看他自己的造化了。比如这一次,就是他最后一次帮托洛茨基擦屁股。

“明天,不,今天下午就返回索契。”

想通了这些之后,莫斯科列宁是一分钟也呆不下去了,跟索契相比,这里的空气都弥漫着一股子政治的腐臭,以前他还不觉得,但是在索契生活了两年之后,现在是再也无法忍受了。

列宁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很是让一批野心勃勃的家伙感到失望,不过他们也不用失望太久,为什么?因为他们很快就会绝望!想要投机就必然要付出代价,不管是托洛茨基还是斯大林或者是斯维尔德洛夫都不喜欢这些三心二意的家伙。

很快一股小规模(相对而言)的清洗风潮就横扫了苏联官场,那一批三心二意的家伙被毫不留情的撸掉了官帽子或者赶到二线去养老。

而在这一段时间,国际社会上也是暗流涌动,苏联之前的报复行动掀起了一股子滔天的浪潮,在英法的默许和德意的积极运作下,国联通过了针对苏联的谴责提案,号召国联所有的成员在政治和经济上抵制苏联,将这个世界“毒瘤”隔离出去。

欧洲自然有一大票国家是群起响应,纷纷中断了同苏联的政治和经济联系,试图用这种压力迫使苏联就范。不过这种程度的压力对苏联影响不大,之前说过了,该引进的技术苏联已经引进得差不多了,而且苏联的产品很难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的经济圈子是相对封闭的,关上门玩自给自足问题不是太大,更何况美国人并没有关上门。

如此一来,这样的惩罚和制裁对苏联来说就是挠痒痒,反而是那些之前向苏联出售工业产品的欧洲国家,比如瑞典、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比如法国,显得比较难过。国际市场本来就不景气,还将苏联人隔离在外,这不是让他们更加难受了!

所以,这个制裁措施仅仅实施了半年就不了了之了,法国人带着捷克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