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8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安德罗波夫启程前往美国开始,接下来的这一段时间恐怕是自1939年以来整个世界最平静的几个月了。红军刚刚在库尔斯克打了一个胜仗,算是初步缓解了自去年以来的被动态势,但是也必须看到东线战场上纳粹的实力还很强,全面的反击依然不现实。更何况红军本身的准备也不充分,在未来一段时间,红军恐怕依然只能立足于积极防御战术。
再看德军,库尔斯克的惨败让其装甲突击力量受损严重,而其国内暂时又没有能力快速补充损失。这意味着在未来,德军主动进攻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很难再发动巴巴罗萨那种规模的前面进攻了。
而这一片最激烈的战场暂时恢复平静之后,剩下的焦点也就只剩下了北非,蒙哥马利上任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整顿措施,总算是初步稳住了阵脚。再加上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足够给力,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补给是相当的困难,而这就为英军全面反击奠定了基础。
当然,暂时英国人还没胆子主动出击,毕竟他们被隆美尔打怕了,还需要时间缓缓神。至于美国人和日本人,他们还忙着谈判和积蓄力量,自然也没有兴趣打破平静。于是乎一场长达三个月的平静期就此来临了。
不过这不是真正的和平降临了,而是暴风骤雨之前的沉闷。在东线,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每一天都有成列的火车满载着军火驰往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量的四号坦克源源不断的进入一线服役弥补保卢斯集群损失窟窿。按照小胡子的命令,最迟在11月底必须恢复进攻,争取在来年6月份解决布尔什维克问题。
同样的,苏联方面也没有懈怠,实际上他们的效率更高,德国生产一辆四号坦克,苏联的三大坦克厂就能至少生产三辆T3485和两辆T35,大量在之前战斗中遭受重创或者被歼灭的机械化军被重新武装了起来。刚刚走出集体农庄的小伙子们像开拖拉机一样驾驶着它们登上了战场。
同样的,苏联军委和总参谋部也在政治局的压力下不得不决定在11月底或者12月初在明斯克进行一次大规模反击作战。在苏联的铁路和公路上,行军的队伍挤得水泄不通。
当然和德国那边一线将领的情绪很相似,红军这边的一线将领也不看好上头的计划,普遍认为应该优先稳定乌克兰基辅至布良斯克一线的防御,怎么能在防线还千疮百孔的时候就想着进攻呢!
当然,图哈切夫斯基依然是不听的,而且他的理由很充分,因为他已经给守备在这一线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和第二方面军补充了好几个集团军的兵力,这些兵力足以稳定防线。
事实是这样吗?从纸面上说是这样的,图哈切夫斯基将一些新组建的集团军“大方”的分配给了罗科索夫斯基等人使用,但与此同时却抽调走了一部分经历过实战考验的部队,比如卢金的近卫第6集团军和朱可夫的近卫第5集团军,这样的做法真心是不能说有多好。
反正从布良斯克到基辅一线,真的只能说纸面上很好看,真正开战打起来了,那就只有天知道了。对此,李晓峰不是没有警告过,但是图哈切夫斯基听不进去,他和希特勒一样,只想进攻再进攻。
“是不是主动一点,将米哈伊尔同志调离总参谋部的岗位呢?”雅科夫问道。
李晓峰知道这个所谓的主动是什么意思,无非是让他向托洛茨基让步,双方进行政治妥协,老托利用图哈切夫斯基下台作为交换获得一个比较有利的结果。而乌博列维奇将入主总参,全面的推翻图哈切夫斯基的那一套计划。
如果从大局出发,李晓峰接受这种交换当然是最好,因为最后只有他蒙受一定的损失,而得益的是整个苏联。但是李晓峰火就火在老托这种手法,这是故意吃定了他,他就是气不过这一点,才迟迟不肯采取行动。
现在,雅科夫又一次旧事重提,这让他的脸色有点不好看。选择权就在他手里,现在做出抉择还来得及。
在李晓峰紧张思考的时候,托洛茨基那边也在紧密的关注和猜测某仙人的动向,各种猜测也是层出不穷。
乌利茨基认为:“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应该会选择妥协和退让,他完全没有必要死咬着不松口,现在换乌博列维奇同志去取代米哈伊尔同志对我们大家都好,他应该会这么做!”
拉狄克却不这么认为:“那仅仅是你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观察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同志。这个同志野心勃勃,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是不择手段的。万一他就是不妥协,坐等看图哈切夫斯基的笑话,然后再抽我们的脸,怎么办?”
从拉狄克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托派内部对明斯克反击作战也是不看好的,认为继续让图哈切夫斯基这么弄下去,后果难测。现在是不得不利用图哈切夫斯基给本派系争取一点利益,否则,他们也想掀翻老图。
不过吵来吵去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乌利茨基和拉狄克一起看向托洛茨基,从刚才到现在老托可是一言不发,一副老神自在的样子,大家伙觉得这个事儿还是听听二导师的意见吧。
面对众人的质询,托洛茨基面无表情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同志会怎么抉择……”
“怎么可能!”
拉狄克和乌利茨基首先就表示不相信,当年您都能看穿列宁的企图,怎么现在还看不穿列宁一个小跟班的想法了,您就不用谦虚和卖关子了,没瞧见大家伙这满嘴燎泡着急上火么!
托洛茨基苦笑了一声,因为他真的没有说谎,他确实看不穿李晓峰的想法,每一次某人都是“出人意料”和“别开生面”。久而久之,他也就不费那个劲去猜中二病患的想法了,尤其是随着某人不断成长之后,那城府是蹭蹭地往上涨,滴水不漏再加上一点中二,这让人怎么猜啊!(未完待续。)
332谈判
李晓峰究竟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呢?是和托洛茨基妥协,还是冷眼旁观坐看图哈切夫斯基作死之后痛打落水狗并收拾残局呢?
实话实说,他选择那一条路都不让人奇怪,在这种绝对的政治利益面前,没有人会保持冷静。不过不管李晓峰选择哪一条路,他都拥有主动权。
就在整个苏联政坛都在焦急等待的时候,李晓峰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不再容忍图哈切夫斯基。在新一次军委例会上,他提出了撤换总参谋长的意见。
那一瞬间,整个苏联政坛都松了口气,倒不是说大家伙对这个结果很满意,都乐得看图哈切夫斯基的笑话。对于苏联政坛上的这些演员来说,有了结果就好,至少他们知道该怎么站队了不是。
当然,最轻松的还是托派的一帮难兄难弟。乌利茨基几乎是喜极而泣,他兴奋地一把搂住托洛茨基,狂喜道:“我们成功了,成功了!”
只不过让乌利茨基有些意外的是,托洛茨基却没有预料中的狂喜,反而显得有些落寞,对他来说仿佛这是一个坏消息。
“您怎么了?难道不高兴吗?”拉狄克也问道。
托洛茨基很沉重地摇了摇头,然后又点了点头,真心让人搞不懂他究竟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实际上此时托洛茨基的心情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为托派有更多的喘息余地而高兴,但是对他自己的选择确实无比的失望和落寞。
为什么托洛茨基的心情会如此的复杂呢?那还得从他对李晓峰的看法说起。一直以来,托洛茨基并不是特别瞧得上某仙人,他始终认为某仙人是个佞臣,是个党内的野心家,是列宁派中继斯大林之后最危险的人物。甚至认为李晓峰就是个伪布尔什维克,如果他有那个能力,一定要将某人扫地出门。
在托洛茨基的想象中,作为伪君子和卑鄙小人的李晓峰绝对不会为了苏联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所以他认为这一次最终某人什么都不会做,只会坐看图哈切夫斯基瞎指挥,然后借此猛烈地攻击托派刷声望。
托洛茨基认为他已经完全看穿某仙人了,所以,他一直就在等某仙人露出其丑恶嘴脸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绝对是正确的!
可结果呢?结果却给了托洛茨基当头一棒,虽然某仙人有些纠结,但是确实在最恶劣的结果出现之前踩了刹车。这说明托洛茨基之前的判断和预测全部都是错误的!
你说说看,这对托洛茨基的打击有多大?要知道托洛茨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是相当自信的,他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但这一次结结实实的轮到他错了,他看走眼了,这对于极其骄傲和自信的他来说,不亚于八级地震。你觉得此时此刻,他能高兴得出来吗?
当然,托洛茨基的不高兴属于他内心的纠结,从参加革命开始,他就是个纠结的人,已经纠结了一辈子,再多纠结一次也没什么了。
只不过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不仅仅是托洛茨基纠结,斯维尔德洛夫也纠结了。他和托洛茨基一样,之前的判断也是李晓峰不会牺牲自身的利益去顾全大局。反正,他已经做好了全盘的对策,一旦出现这种局面,他将或明或暗的抨击某人大局观差的问题,要狠狠地抓住这一点做文章,一定要将列宁派里面的中间派重新拉回到他这边来。
可现在呢?一向小家子气的李晓峰竟然会顾全大局,竟然为了大局选择了牺牲自我,你丫的这是拿错了剧本吧!反正斯维尔德洛夫顿时是凉了半截腰,说好的自私自利呢?还能不能愉快的演戏了!
现在小斯还怎么做文章?还怎么借题发挥?这不是坑人么!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政治智慧不够的家伙还帮着小斯出谋划策,比如说他那个亲亲表弟雅戈达,此公眼珠子一转就想了个歪招:“他对托洛茨基妥协了又怎么样?这不是牺牲咱们列宁派的集体利益去顾全他的名节么?怎么能够放纵托派份子?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难道不应该谴责和声讨么?”
原本这番话雅戈达应该越说越有劲,最好是慷慨激昂催人尿下就更好了,但是这位说这番话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声音是越来越小。
原因么,只有一个,斯维尔德洛夫用一种看白痴和傻逼的眼光注视着他,仿佛是在说:“你丫脑子秀逗了吧!”
雅戈达确实脑子有病,虽说公道自在人心这句话在政坛不一定有卵用,但是混政坛的都不是傻子,个顶个的聪明,所以在这种问题上大家的判断力都是足够的。几乎所有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都认为李晓峰是为了苏联的利益牺牲了一部分个人利益。这种行为虽然有点傻,但是作为苏联的核心领导,这种大局观难道是不必要的?
至少大家伙都知道某仙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愧于布尔什维克的称号,能掌住舵,这种领导带领咱们至少让人放心不是。如果你的领导是个小肚鸡肠一肚子算计一点儿亏都不吃的主儿,谁敢跟他混啊!指不定哪一天就把你当局部利益舍弃了,那时候你找谁哭去?
而李晓峰恰恰在这一点上是有问题的,给很多党员留下了“唯利是图”的印象,让唯利是图的人当核心领导,谁不得两股颤颤啊!而现在,李晓峰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全党,我不是唯利是图,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我是有操守的,也不怕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
这就是千金买马骨的效果了,所以当李晓峰做出这种牺牲之后,他在党内的风评肯定是极大的好转。至少不会再用原则性不够坚强来攻击他了,而雅戈达却在这时候攻击李晓峰不维护整体利益,尼玛这不是作死么!
如果连李晓峰这样的都算不维护整体利益,那大家伙还怎么混?更何况斯维尔德洛夫非常清楚,列宁还活着,而导师大人是希望李晓峰做这样的选择的,这时候你敢攻击李晓峰,那导师大人能饶过你?
斯维尔德洛夫开始怀疑雅戈达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了,连这样的蠢事都做得出来,今后你丫恐怕是会花样作死吧?而政坛大佬最讨厌这种花样作死的手下了,虽然小斯暂时还没有放弃雅戈达,但是这个表弟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是大大降低了。
那么苏联最高兴的那个人是谁呢?很显然,自然是列宁。要知道从1935年退休开始,列宁的一颗心就悬着,他担心托洛茨基镇不住场面,还担心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走向错误的道路。尤其是在斯大林选择作死之后,导师大人时时刻刻都在害怕,他真的担心一觉起来就听到托洛茨基或者斯维尔德洛夫被打倒的消息。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后,列宁几乎是夜不能寐,一度都需要上速效救心丸,那真心是神经高度紧张,几乎就要崩裂了。
而这一次,李晓峰竟然出乎意料的选择照顾大局,这让列宁是异常的欣喜,坐在专列上,他拍着床铺大笑道:“安德烈。彼得洛维奇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据克鲁普斯卡娅和导师大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从那一天开始,困扰着列宁的神经衰弱、失眠和抑郁极大的缓解了,这也使得几乎油灯苦尽的列宁撑到了胜利的那一天。
列宁太欣慰了,从三十年代开始,他就一直很担忧接班人和党内分裂问题,用他的话说就是党内斗争太多团结不够。一个政党,内部只有一个声音是不对的,这意味着僵化、独裁和腐败。但一个政党两种声音空前对立剑拔弩张也是不对的,这意味散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怎么变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还不是因为内部争论和斗争太过于激烈,最后形同路人和仇人。
在三十年代,在党内争论和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列宁真担心他一退下去,党就散伙了。原因就是因为他觉得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在大局问题上是有瑕疵的,不足以掌舵,这才选择了托洛茨基。
而事实证明,列宁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卫国战争前苏联政坛简直是硝烟弥漫,列宁派和托派是斗得你死我活,如果不是他还活着,如果不是托洛茨基还能照顾大局。恐怕是形势不乐观的。
那时候,列宁最担心的就是托洛茨基退下去了,怎么办?斯维尔德洛夫和李晓峰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了,而李晓峰一直以来就是以小肚鸡肠著称,当年恶搞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的一幕幕依然清晰的呈现在导师大人眼前。当小斯和某人之间彻底闹翻之后,苏联和联共布会变成了什么样子?
反正导师大人一想起来就是害怕,现在,事实证明,为了维护大局李晓峰愿意妥协和退让,列宁自然是放心了。未来最差也差不到哪去,至少不用担心斯维尔德洛夫和某人完全闹翻。
当然,最关键的是,列宁终于发现某仙人像个政治家了,不为小利必有远谋。只有拥有宏图大志的人,才会选择忍耐。
那么李晓峰真是这样吗?确切的说,不完全是。李晓峰一开始确实是不想让的,在他看来托洛茨基就是无理取闹,就是不照顾大局,你丫的图哈切夫斯基又作死了,这是要坑死红军,你怎么都不管?有一点核心领导的样子吗?
当时的李晓峰真是有心等到底,看谁先撑不住的。但是当他回家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时,想法又有了松动。可怜天下父母心,他坐视到底,最后被坑惨的只是苏联千千万万的父母和孩子。作为一个有节操的仙人,他之所以会穿越,不就是被那些没节操的货给坑了吗?如果现在他跟那些家伙一样,又有什么资格去斥责人家呢?五十步笑百步是最没意思了。
稍微冷静一点儿之后,李晓峰又仔细的清算了一下得失。就算必须要让利给托洛茨基,他在军委依然还是有相当的优势,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优势,在未来主导军委的依然还是他,而不是托洛茨基或者斯维尔德洛夫,这样的损失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
也就是说,损失他能承受。既然依然有相当的优势,何必那么咄咄逼人呢?51%的优势和99%的优势有本质的区别吗?更何况对托洛茨基让一步还算不上51%的优势,既然如此,为啥要白白流那么多血呢?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李晓峰就豁然开朗了,这就跟美苏冷战期间的核战略差不多,拥有摧毁世界一次的优势还不够,要十次和百次,最后两家谁都承受不了那么庞大的核武器库,依然只能妥协。
在未来五到十年内,李晓峰估计他在政治上是做不到一家独大的,斯维尔德洛夫总要干五年吧,他总不能在1945年就抢班夺权吧?从1945年到1950年肯定是小斯当家,总不能他这个二把手比一把手还要牛逼闪闪吧?那估计没人能受得了,既然接受小斯成为核心领导就是妥协,那么再稍微对托派妥协一点儿又能糟糕到哪去呢?
而且他觉得此次跟老托达成妥协,对小斯当政时期还有一定的好处,缓和同托派的关系,避免托派和小斯合起来对付他。政治的艺术不就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么。不说团结托派,稍微缓和同托派的关系总没有坏处吧?
李晓峰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他和托洛茨基碰了个头,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的交换了意见。
“米哈伊尔同志不适合继续担任总参谋长一职了,”李晓峰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我认为乌博列维奇同志很适合接替他的工作!”
李晓峰的开门见山让乌利茨基相当的不习惯,之前他以为双方会尔虞我诈的打机锋,明争暗斗的交锋十几个回合才会达成一致。现在这种展开方式,真心不像是政坛大佬交手,比买小菜都要直接。这合适吗?
托洛茨基认为很合适,甚至认为这才是政坛大佬才应该有的派头,叽叽喳喳说半天废话试探半天,有必要吗?反正大家伙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搞那些皮里阳秋的干嘛!
所以托洛茨基也很不客气:“那你认为谁适合接替乌博列维奇同志的工作呢?”
托洛茨基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你拿走了总参谋长总得将总装备部长让给我吧?”
按说这已经是很直白了,但李晓峰却认为老托还是缺点霸气,如果是导师大人,此时会当仁不让斩钉截铁地说:“我认为某某某很适合接替乌博列维奇担任总装备部长一职!”
很多时候老托还就是缺这么点舍我其谁的霸气,所以他这辈子略微显得有些窝囊,斗不过列宁,甚至斗不过列宁的小弟斯大林,他这辈子就缺这点儿霸气和匪气。
如果老托刚才直接说我想让某某某担任总装备部长,李晓峰还不会同他磨叽。而这会儿老托竟然用询问的口气商量,那李晓峰就不会给他这个面子了。这是你上杆子问的,那我还怕不敢回答?至于让李晓峰顺水推舟的提一个符合托洛茨基心意的人选,对不起,咱爷么没那么贱!
所以李晓峰的回答是:“我认为特里安达菲洛夫同志很适合!”
这话差点没给托洛茨基气死,至于边上的乌利茨基和拉狄克那真心是眼珠子都瞪出来了——你这什么意思?按你的说法,你丫一个人就把军委包圆了,总参、总装、总政都是你的人,直接让我们托派靠边站。你小子这不是来谈判的是来砸场子的吧?
不够托洛茨基并没有这么想,他很清楚,李晓峰确实是来谈判的,刚才是他失误了。老托总是以长辈的姿态看待李晓峰,以为自己提一提,某人就会就范。谁知道某仙人是有脾气的,分分钟就给他一个下不来台!
好在老托纠正得很快,他赶紧说道:“不妥,特里安达菲洛夫同志负责的明斯克军区责任重大,只有他这种稳重可靠的老同志掌舵,中央才能够放心。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还是让他继续留在明斯克比较合适!”
说到这里,托洛茨基故意顿了一下,意义是:现在该你李晓峰说话了,这回你总要顺着我的意思说了吧?
嘿嘿,李晓峰就是属倔驴的,不把他的毛摸顺了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指望他顺着托洛茨基的意思说话,除非让他被小白穿越附体了。
所以,李晓峰什么也没说,就那么昂着下巴看着托洛茨基,半晌才哼了一声:“可我觉得暂时没有其他同志比特里安达菲洛夫同志更适合了!”
托洛茨基都被气着了,他可没料到某人会这么不给面子,硬是逼着他说出心目中的人选。沉默了片刻,裹着一团火焰他重重地说道:“我认为布勃诺夫同志就很适合!”(未完待续。)
333尘埃落定
乌利茨基和拉狄克是眼睁睁的看着李晓峰同托洛茨基进行了一轮没有硝烟却惊天动地的交锋,这种程度的交锋太精彩了,让他们俩有点高山仰止的意思。不过他们也想知道,当托洛茨基正式表达清楚了情绪的时候,李晓峰会怎么应对呢?
某人是就此认怂,顺水推舟的承认布勃诺夫比特里安达菲洛夫强,还是死扛到底呢?
论资历和政治影响力布勃诺夫确实比特里安达菲洛夫要强,但是论军事能力和军方影响力,后者又要高出前者一头。总而言之,如果托洛茨基硬要说布勃诺夫比特里安达菲洛夫强,李晓峰也不能真去抽老革命和老同志的脸蛋不是。
但是李晓峰还偏偏就有理由反对:“布勃诺夫同志年纪大了,而且脱离军事工作太久了,不合适!”
布勃诺夫年纪大吗?1883年出生的他实际上也才59岁而已,按照列宁画出来的条条杠杠,离65岁还远着呢!不过跟1894出生的特里安达菲洛夫相比,那确实显得年纪大了。而且尤其是后一条,从1929年开始,布勃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