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9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李思良是参加过那场战斗的战斗英雄,多年以后他依然对那场战斗记忆犹新。
“我是尖刀连的一名战士,我们连全连上下都是共产党员,都是战斗模范,就是用来啃硬骨头的……1944年7月,张家口大捷之后,部队很快就南下了,收复保定时我们连第一个将红旗插上保定城头……之后上级首长决心消灭盘踞在石门的日军,那是日军在华北腹地的一个大据点,有两万多鬼子以及更多的伪军,只有拿下它,我们才能说真正的收复了华北。”
“全军上下都知道这场仗不好打,敌人用封锁沟、堡垒和铁丝网和地雷阵将石门围起来了,就像个火刺猬。不过为了光复华北、光复全华夏,我们就必须拿下这个火刺猬。为了这场仗,上级首长将我们所有的大炮都集中起来了,还下发了大量的炸药包,按照最初的战斗方案,我们将一路爆破杀进去。”
“不过在战斗真正打响之前,苏联老大哥派来了支援的力量,一水的铁疙瘩,大铁轮子老大、黑统统的炮管子碗口粗,跑起来的时候轰隆作响,爬坡过壕如履平地。我们那时候都没见过坦克,都远远的围着看,心里头想的是,咱们八路军什么时候也能有这宝贝?后来梦想还就成真了,解放战争开始之后,我们组建了第一个战车大队,装备了老大哥支援的以及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坦克,而我则成为了第一批坦克手……”
“早上七点,战斗正式开始,首先是飞机炸,密密麻麻的飞机呼啦啦飞过来,冲着鬼子阵地呼啦啦就是一片黑压压的大铁蛋子丢下来,炸起来的浓烟足有几十丈高,遮天蔽日看不清东西……飞机炸完了大炮接着轰,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停歇。我们当时就想,这么打仗得用多少炸弹和炮弹?不过能把鬼子往死里揍,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上午十点半,终于轮到我们尖刀连登场了,我们人手一只冲锋枪,腰里别着十几个手榴弹,每人还背了一个炸药包,准备按照传统的办法进行攻坚。但是俺们很快就发现今天不同了,老大哥派来了坦克,这个铁怪兽走在前面,而我们就跟在后面,说实话,这还真是新鲜。”
“这一路走得不急不缓,十几辆坦克掩护着俺们连慢慢接近鬼子的阵地,从车尾巴旁边看去,鬼子的阵地已经是一片狼藉,铁丝网要么已经不见了踪影,还么就东倒西歪构不成威胁,这让我们之前准备的大铁钳子没了用场……再往前走,还能看到鬼子挖的封锁沟也被炸得面目全非,有的已经坍塌了,有的都被炸平了,等我们快要接近封锁沟的时候,鬼子终于忍不住开火了……”
李思良不是没跟鬼子交过手,以前他对鬼子的火力是羡慕嫉妒恨,机枪管够还有掷弹筒、迫击炮,万分不行就上毒气弹,总而言之八路军跟其比起来是差之甚远。而在这一天,当他同苏联老大哥一起并肩作战之后,才发现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曾经看起来万分强大的鬼子都不配给老大哥提鞋的,老大的机枪就跟子弹不要钱似的玩命的泼,时不时还补上一两炮。这种打法实在是太奢侈了!
“战斗爆发前准备好的炸药包和爆破筒几乎没有派上用场,遇到敌人的火力点,老大哥的坦克就会毫不犹豫地开火,一发炮弹不够就打两发,要是还不够就继续。反正老大哥就是以火炮开路,一路碾压下去!”
李思良还回忆道:“老大哥还装备有一种能喷火的坦克,威力惊人,遇到坚固的堡垒,抵近之后猛烈喷火,一般很快碉堡内的鬼子就支持不住带着满身的火苗逃出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补枪而已。”
这么说吧,按照李思良的回忆,当天唯一给老大哥造成了一点麻烦的就是日军的反坦克地雷,有几辆T3476不幸被炸坏了履带或者负重轮不得不退出战斗。但是很快红军的战斗工兵就登场了,他驾驶着专业的工程车辆抵达雷区,用排雷车直接铲过去或者干脆用排雷火箭炸出一条通路。
就这么几乎一路畅通无阻的,李思良及其战友轻轻松松的突破了日军的外围阵地,打到了石家庄城区。而这时候他们这些尖刀连才派上用场。
前面说过石家庄已经被鬼子变成了一座大军营,几乎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街垒遍地暗堡密布,鬼子和伪军依托密布的工事和建筑群开始同八路军和红军纠缠。
李思良回忆道:“遍地都是暗堡,鬼子躲在里面用机枪和步枪偷袭我们,街道上几乎就没办法呆,而且打到这个份上,鬼子已经变得极其疯狂,为了摧毁老大哥的坦克,他们不惜拿着炸药包使用自杀战术。”
一时间战斗陷入了僵持,为了降低损失,尖刀连开始想办法了,他们没有盲目同敌人完备的火力工事群硬拼,既然街道上难以行进,那就从两旁的建筑物里想办法,他们用炸药在墙上开洞,然后逐屋的清剿固守的鬼子兵,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向前走。
与此同时,苏联红军的战斗工兵也没有闲着,他们带来了用T54底盘改造的“攻城坦克”,拆掉了T54的炮塔,取而代之的是一门仰角可以达到70度的160毫米迫击炮炮塔,这种迫击炮既可以平射又可以曲射,十分适合城市作战环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强化了这种“攻城坦克”的防御力,其车体正面装甲加焊了三十毫米防弹钢板,侧面也加焊了一圈空心装甲。
这么说吧,以日军的反装甲能力,哪怕是上炸药包用****战术也很难摧毁这种“攻城坦克”。当然,最主要的是红军的战斗工兵有一套完整的协同战术,不是仅仅用“攻城坦克”去强拆。一般在一辆攻城坦克后面会跟着两辆轮式或者履带步兵战车,步兵战车用30毫米机关炮和12。7毫米机枪侧卫攻城坦克,遇上了日军坚固的工事,攻城坦克突前,而步兵战车在两翼掩护,它们负责将那些企图从两翼绕过来玩****战术的鬼子兵或者反坦克小组清除。等攻城坦克打垮了对面的工事,步兵战车中的机械化步兵立刻下车抢占阵地,防止鬼子逆袭。
你想想,街道上有红军不讲道理的装甲化的战斗工兵,两旁的建筑里有用炸药开路的八路军尖刀连,双管齐下鬼子还能怎么打?固守会被碾成齑粉,而冲出来又会被红军优势的火力扫荡得连渣渣都不剩,总而言之,鬼子就只有死路一条!
这场原本被认为会一场残酷的攻坚战进行得如此顺利,完全出乎了世人的预料。截止到攻坚战正式打响的第三天,盘踞在城内的日伪军已经被分割成了几块,苟延馋喘的依靠着仅存的几个大型工事群负隅顽抗……(未完待续。)
478口水仗
石家庄攻坚战进行得如此顺利实在让世人大跌眼镜,尤其是让蒋某人惊讶不已。因为这是有参照物的,1944年6月,刮军也开展了松山战役,在这场持续三个多月的战役中,刮军前前后后投入将近十个团约两万四千余人在美军的空中支援下围攻日军第113联队及野炮第56联队第三大队合计约1300余人。前后发起十次大规模进攻,伤亡失踪近八千人才取得胜利。
而T共在石家庄用近十万兵力围攻两万五千余日军及相同数量的伪军,兵力优势才二比一,同样是攻坚,土工方面三天就打开了局面,而刮军用了一个月多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而且T共在这三天之中的伤亡真心不算大,大概是每消灭一个鬼子需要付出一人伤亡。这真心是打得相当的漂亮了。
为什么同样是攻坚,差别这么大呢?主客观的原因都有,客观来说松山的地形确实难啃一些。但更重要的是主管原因,主观方面刮军打松山的时候实在是太自以为是了,以为区区一千多鬼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在最初阶段盲目投入兵力盲目的猛冲猛打。军官们普遍存在乐观和侥幸心理,根本就没有料到鬼子的抵抗会那么的激烈和顽强。一脚踢到了铁板上,自然是疼得直抽抽。
而T共方面不一样,一开始就集中重兵,一开始就认识到战斗的严酷性,宁可用大炮轰蚊子、用牛刀杀鸡,也不像刮军那样步步添油。
不光是在兵力上T共采取了高度重视的原则,而且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稳扎稳打的方针。而刮军呢?每每白天猛冲猛打用人命堆出的阵地一到晚上就马虎大意被日军轻易的一个夜袭就丢掉了。这还不是一次两次,反正刮军军官从来就没有吃一堑长一智的念头,一次掉坑里不引起重视,两次三次四次五次还依然掉坑里,让你不知道是该骂他们愚蠢呢?还是骂他们不把士兵的性命当一回事。
刮军军官这种不思考不总结盲目蛮干的战斗作风始终贯穿松山战役始终。明明知道敌人的工事坚固而己方的攻坚能力又有限,还不主动的想办法,一直就是猛打猛冲用人命去堆,就是不想想是不是有更好的避免伤亡的办法。
而看看T共,在解放战争中T共一样面临攻坚的问题,T共的炮火和空中支援比刮军还要少,T共是怎么想办法的?坑道战术还是有用的嘛。到后来打了一两个月刮军才想起用坑道对壕作业,最后也是坑道作业爆破了敌人的堡垒才取得胜利,这么简单实用的战术怎么就要这么久才想得出来呢?
其实说到底,不是刮军不知道坑道作业,而是一则军官没把普通士兵的性命当一回事,以为堆也能堆出一场大捷。其次就是刮军高层一次次下令要快,不断地给期限施重压。重压之下,刮军军官们自然也就是一味的求快不管牺牲了。
当然,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知道,最后还是没快起来,前前后后花了三个多月才搞定这股敌人。真正是应了那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而T共方面则不然,心态放得很好,几乎可以说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在战斗中总结经验教训,不盲目蛮干,机智的同鬼子周旋,再加上有老大哥的配合,结果自然是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说打仗还是得走心,用心和不用心完全就是两种结果。这不T共这边一用心就引起了某些人的别有用心,什么人呢?一个阎老西一个蒋某人,又是什么样的别有用心呢?两个字——地盘!
前面说了,刮军在1944年的表现实在是拙劣,豫湘桂的全面溃败简直就是把脸都丢尽了。好不容易取得的胜利就是前面说的那个松山战役,而这个松山战役客观上说刮军也打得很不怎么样,更何况蒋某人之所以能容许松山战役打下去,原因也只有一条——不得已而为之。
蒋某人为什么打松山?还是为了打通陆上交通线,让美国的援助能进来,毕竟老靠空运不是那么回事是不。
当然,有些话还是得说明白,就是这种看似对刮军对蒋某人有利的反攻行动,蒋某人最开始也是不同意滴!这可真不是诋毁蒋某人,而是历史就是这么一回事。1944年4月17日,刮府被美国逼着签订了一个名为《中美怒江战役协议书》,那么这个被逼着签订的协议书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美国要求蒋某人履行之前答应的反攻滇西的承诺。
要说清楚老蒋的这个承诺就得从1942年7月19日说起,当时史迪威制定了一个代号为“安纳吉姆”的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为的是打通中印交通线将华夏变为反攻日本的前进基地。这个宏大的计划包括两个大规模战略构想:第一是在印度组建X军(中国驻印军),以收复缅北为目的;第二,在云南组建Y军(中国远征军),以收复滇西为目的。
按照史迪威的构想,X军和Y军将迎头对进贯通中印公路全面收复缅甸。在史迪威的努力下,X军和Y军相继组建整训,着手准备反攻。按照史迪威和罗斯福的构想,在国内的Y军应该尽早渡过怒江,向怒江以西的日军发起反攻,尽快打通滇缅公路。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一直到1944年,蒋某人都没有兑现这个这个承诺。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蒋某人还是想保存实力,这种硬仗他是不想打的,硬骨头还是留给你们美国人去啃吧,老子未来还要****呢!
当然次要的原因也有,比如很多同志赞许不已的大英帝国和丘胖子拖后腿。按照最初英美中商定的方案,X军和Y军迎头对进的时候,英国人也必须从仰光登陆策应远征军。但英国方面始终对此反应冷淡,根本就不承担缅甸的军事义务,而且还处处制造障碍限制远征军。反正丘胖子是摆明了不想在缅甸出力,但是未来缅甸的利益还得归他。对此老蒋当然是很恼火的,自然是对英国人充满了不信任(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不就坏在英国人手里了)。
而第二个次要原因是,美国承诺的物资援助(每月一万吨空运量和500架战斗机)还没有到位,老蒋没得到足够的米米,怎么肯动手。
不过蒋某人的拖延却激怒了一个人,史迪威这座火山算是爆发了,他指挥不动老蒋,但是能做通罗斯福的工作。所以在1944年4月4日,蒋某人就接到了罗斯福的最后通牒:
“……当激战正在缅甸西部和阿拉干海岸进行时,萨尔温江(怒江)前线依然平静无事,结果是日军得以转用第56师团的一部分来对付史迪威向孟拱河谷的突击……远程突击部队在缅甸北部遭到威胁。我不能想象阁下获得美国装备的Y部队不能前进以抗击实力业已空虚的日军第56师团。在我看来,阁下的第71军不再延迟立即进军占领腾冲、龙陵地区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萨尔温江上与阁下对峙的只是一个装备不全的师团。阁下向西进军必然成功……为了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曾经装备并训练阁下的Y部队。如果不使用他们于共同事业,我们空运装备并提供教练人员的最勤奋和最广泛的努力就没有道理了。我希望阁下立刻采取行动。”
面对这个“最后通牒”,蒋某人终于有些坐不住了,潜台词很清楚嘛!如果老蒋再不出动远征军,美国将停止运送援华物资。而史迪威那边则暗示:美国完全可以提供援助给愿意反攻的T共,甚至给龙云的云南地方武装也是有可能的。
而到了4月10日,罗斯福的威胁变成了实质性的动作。在这一天,史迪威的参谋长托马斯。赫恩少将奉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指示,告之刮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建议将分配给中国远征军四个月份的空运分配额734吨物资转交给美军第14航空队。”再者,已拟定计划“取消向中国航空公司贷给飞机的合同,并收回迄今已经交付的飞机”。
万般无奈之下,蒋某人才指示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在4月14日签署了“怒江攻势命令”,电令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做好反攻的准备。
所以在后来我们就能看到一副有趣的画面,1944年的刮军分别被敌军日本人和盟军美国人“逼”着投入了两线作战,即东线豫湘桂、西线滇西。东线战场一如既往地在转进中“消耗”日军,而西线在美国顾问的监督下,刮军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战后,我们还能看到刮民党对此的总结和批评——得不偿失。西线之胜利远远不抵东线之损失,而这都是美国人,尤其是史迪威及其支持者马歇尔造的孽!
反正看上去刮军还觉得自己挺无辜,但是这个说法成立吗?西线不打,东线就能够胜利?就汤跑跑那个熊样能打胜仗?当然,这些都无所谓了,反正刮军最擅长的就是为自己找借口,哪怕不是借口的借口都能拿来用用,反正错的都是别人,自己是永远光伟正的。
当然,老蒋对外无能,对内确实牛气哄哄。当他获知T共在华北打开了局面,几乎光复了整个华北之后,那点龌蹉的小心思又冒了出来。很快他就指示山西西南部的刮军前往河北接受胜利成果。按照老蒋的理论,他是国府正统,收复华北理应归他。至于收复华北他没有出力,蒋某人认为这完全不是问题。
说实话,老蒋就是这种投机取巧的小算盘太多最后才导致他没办法成事,只想捡便宜又不愿意出力,这个世界上哪有这种好事?更何况投机取巧那也得看对手不是,T共怕你这个?
而且此时的T共和历史上地位还大大不一般,老大哥是完全站在他们那边,面对蒋某人猴子摘桃子的做法,苏联方面立刻给予了严厉地警告,然后还挖苦了老蒋一顿:“河南、湖北的刮军一溃千里,丝毫没有想到去光复失地,怎么河北没有日军,刮军反倒是积极地去搞光复呢?我看你这是假光复真割据。”
当然,蒋某人是没皮没脸的,他完全不把苏联的警告当一回事,认为有美国干爹罩着,苏联不敢把他怎么样。甚至还给罗斯福写信,要求干爹帮着赶紧敲打苏联,给老毛子一个警告。
那美国人是什么态度呢?实际上罗斯福也腻味,他当然希望华夏战场能给日军施加更大的压力,最好是弄他个天翻地覆才好。否则之前他也不会给蒋某人下达最后通牒了。但是现在这个事儿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前他在蒋某人那里下了重本,帮助打造了X部队和Y部队,X部队还好点,但在华夏国内的Y部队是真心不太给力。再看看苏联那边,早早的就抛弃了刮民党,转而扶植T共,你看看现在T共打得多好。
罗斯福都想喷蒋某人一脸口水,你个货还可以更坑爹一点吗?能不能给力一回?而现在这个不给力的玩意儿竟然要求他去给给力的T共施加压力,卧了个大槽,你还要不要点脸啊!
实话实说,罗斯福真心不想帮蒋某人说话,他真心希望T共越打越好。但是让罗斯福郁闷的是,从感情上他可以支持T共,但是从政治出发,却不能这么做。毕竟之前已经在蒋某人那里下了那么多本钱了,现在将其抛弃之前的投资不是全扔水里了?
更何况抛弃蒋某人为T共说话,这在美国政治上就交代不过去不是。当年他拯救大萧条的时候,就被不少恶毒的共和党人和大资本家攻击为共产党。如今他真的去支持共产党,真心会被喷死。而且共产党已经有了苏联的大力支持,恐怕也不可能改换门庭。
综上考虑,哪怕是罗斯福真心是不喜欢蒋某人,也不得不违心的站出来帮其说两句好话,他立刻命令国务卿照会苏联驻美大使,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担忧。
“苏联政府到底承认哪个华夏政府?是否还尊重开罗会议的决定?是否准备介入华夏内政,如果苏联政府不加克制的介入华夏事务,美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理。美国政府希望苏联政府更加理智的处理华夏事务,不要在盟国内部制造矛盾!”
对此李维诺夫的答复是什么呢?他回答道:“苏联政府一贯承认的华夏政府即刮民党、T共所组成的抗日统一战线,谁能够打击法西斯势力苏联政府就支持谁。如果刮民党没有表现出抗日的决心和勇气,不能满足华夏人民反侵略寻求民族独立的最基本要求,那么这个政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苏联政府坚决捍卫华夏人民这一基本全力。如果某些势力以为可以狐假虎威,可以枉顾华夏人民的基本权力,以为消极抗战保存实力积极筹备内战,那么苏联政府将对此坚决说不。而这样所谓的盟友不要也罢!”
苏联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强硬,就在李维诺夫做出这番回答的同时,苏联还召回了驻重庆的大使,并在此警告蒋某人:“如果你不去打日本人,反而肆意挑起内战,苏联政府绝不会作壁上观!”
这种空前的强硬反应让罗斯福吃了一惊,他这才发现苏联支持T共的决心是如此的强烈,哪怕他暗示这将会影响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无济于事。
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这么强硬呢?不光是T共表现得十分给力,让******觉得华夏革命大有所为。更重要的是在1944年7月份,苏联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这次核试验同之前的两次完全不同,之前的那两次顶多被称之为核装置,体积硕大完全没有实战价值。而这一次完全是实战型的核试验,由图3轰炸机抛投了一枚重达四吨的原子弹,预示着苏联的核武器已经进入了实用状态。
而且更加让******振奋的是,随着投入的加大,苏联的浓缩铀工业开始进入快车道,而且第一颗钚弹也在最后的总装之中,最慢也将在11月进行试验。
这些都意味着苏联初步具备了核打击能力,因此托洛茨基等大长老自然是信心十足,完全不在乎帝国主义的那一点口头威胁,准备坚决捍卫国际国产阶级的利益。而在华夏问题上,苏联******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蒋某人蹲着茅坑不那啥也就算了,还想猴子下山摘桃子?必须得教训一下这个混蛋,让他知道不干活就没工资!
苏联的强烈反应在盟国内部引发了一场危机,美国人有些措手不及,而阴险的英国佬则在暗中扇阴风点鬼火,刚刚才趋于一致的反法西斯同盟竟然有破碎的危险。(未完待续。)
479去重庆
英国人确实很坏,一听说苏联跟美国起了冲突,不光没有息事宁人维护团结的意思,反而不断地扇阴风点鬼火唯恐天下不乱。丘吉尔很快就给罗斯福出了一个主意,让美国卡一卡援助苏联的物资,让俄国人知道知道厉害。
对于这个建议,罗斯福是抱有疑虑的,对他来说虽然美国和苏联在华夏问题上有龃龉,但小摩擦小矛盾不影响大局,而且这点“小误会”还是让人厌烦的蒋某人搞出来的。如果他不急着去华北摘桃子,苏联也不会掀桌子了。
所以在罗斯福看来,现在最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