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9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情况?英美盟军总算将当面的德军打爆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简单,本来德军在西线的部队就算不上有多强,在卡昂一线同盟军对峙其实凭借的就是一口气。但是这一口气不可能永远不散,一旦达到了极限,自然而然就崩盘了。

其实英国人和美国人只要死缠烂打不给德军喘息的机会,这种崩溃还会来得更快一些,只不过英美两国的大兵哥太娇贵了,打一段歇一歇喘口气晒晒太阳,又不集中装甲部队进行突击,这才让德军生生的坚持了下来。

当然,一旦他们达到极限,不用玩什么两栖登陆侧袭,一样会崩盘。只不过这种崩盘来的有点突然,让英国人和美国人没有多少心理准备罢了。

这样一来英美两国都有点傻眼,感情拖拖拉拉了半天都白搭了,早知道德国佬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鬼才搞什么两栖登陆,直接猛冲猛打让其崩溃就是了。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蛋疼的局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蒙哥马利的“赛马场”行动遭受重挫,这位陆军元帅集中全力打出的一拳就那么被德国人挡了下来,这让英美两国心里头不能不犯嘀咕,不得不更加高估德军的战斗力,这才耽误了时间。

好吧,英美两国的高层已经顾不上吐糟蒙哥马利和德国人了,既然通路已经打开,那就别等了,赶紧开路吧!

慢!这里面有个小小的问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自然是出乎德军意料的一步好棋。德国人确实没想到盟军会在诺曼底那个穷乡僻壤登陆,因为这是不符合军事原则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诺曼底这一片滩头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深水港口,你问要港口做什么?上百万的军队物资消耗那是惊人的,没有深水港口就意味着大型货轮无法靠岸向滩头输送物资,而没有足够的物资美国人是不会打仗的。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周边可以利用的大型深水港口只有诺曼底西北方向的瑟堡,除此之外还像样一点的港口就是卡昂。可以想象仅靠这两个港口很难满足盟军那巨大的需求。

不光是港口有问题,诺曼底这一片滩头往卡昂方向发展还有众多的沼泽,这也是个制约盟军运力的难点,哪怕是美国人投入了大量的两栖车辆问题也没能根本解决。盟军之所以登陆之后迟迟打不开局面,糟糕的地形也是一个因素。

还不光是地形有问题,我们都知道路上交通运输铁路的吞吐量是最大的。而瑟堡、卡昂通向巴黎只有一条铁路线,就这么一条铁路承担百万级别军队的供给,那肯定是难以承受的。

所以我们后来就看到,盟军一路向巴黎挺进,但就在接近巴黎的时候忽然准备绕开巴黎,原因是什么?还是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负担太重,仅靠瑟堡通向巴黎的这一条铁路根本就撑不住。如果不是巴黎人民突然起义,盟军是真不打算那么早就解放巴黎的。

也就是说,哪怕现在德国人正在大踏步的向巴黎方向撤退,但是盟军的追击速度也提不上来,毕竟德国人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甚至在走人之前将相关的设施破坏殆尽和洗劫一空。但是英国人和美国人不能这么干哈!

解放区的老百姓的嘴他们要管吧?还要修路吧?再加上运输能力有限导致的供应困难,这些问题极大的拖慢了盟军前进的脚步。

这个时候不知道蒙哥马利是突然开窍了,还是丘吉尔给他施加了太多的压力。总之这位陆军元帅忽然提出:“咱们不搞这种一线平推了,这样速度太慢效率太低。不如咱们集中装甲部队向前突击,一举给德国佬捅个透心凉吧!”

好吧,罗斯福和丘吉尔举双手双脚支持这个提议,但是问题也随之发生了。前面说了,供应困难,肯定不可能让所有的装甲部队都玩命向前突,肯定只能让部分装甲部队先飙起来。那么问题来了,是让英国的装甲部队向前冲呢?还是让美国的装甲部队冲呢?

千万不要以为英美站在一条战线上就真的好得穿一条裤子了,不管是政客还是军人都是有私心的,荣誉谁不想要?谁不想做狂飙突进的大英雄?

反正不管是蒙哥马利还是布雷德利都不想让这个美差落到对方手里,尤其是布雷德利,他觉得吧,明明俺们美国人掏的大头,自然的物资供应就应该向美军倾斜,就应该让他的部队打前锋,凭嘛要照顾英国人的情绪呢?

不过这仅仅是美国人的想法,在他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儿,在英国人那边恐怕就是另外一种想法了。比如蒙哥马利认为这个事儿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争的,理所当然就应该是他的装甲部队打先锋嘛!

在蒙哥马利看来美国人根本就不会打仗,除了会用物资堆死敌人之外,就一无是处了。像这种充满技术性的活计就应该交给更职业也更能干的英国军人。更何况蒙哥马利还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建议是他提出的,就应该归他去执行。

反正对于这个问题,英国人和美国人是吵得不可开交,反正是谁都不肯矮一头,都卯足了劲要抢着当先锋。

“什么?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吵了起来。”听闻这个消息某仙人也有些欢喜,因为他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管是英国将军们还是美国将军们都不会允许这个捞战功的机会从嘴边溜走。

历史上也是这样的,不过当年闹得最凶的是巴顿和蒙哥马利,如今巴顿解甲归田了,布莱德利没有出头鸟可用,只能自己挽起袖子开干了。

其实李晓峰真正感兴趣的是艾森豪威尔的态度,历史上这位可是大名鼎鼎的“美奸”,为了捞取政治声望,在英美两军内部大肆给蒙哥马利卖好,一度将补给优先权给了蒙哥马利,气得巴顿直跳脚。当然,最后让蒙哥马利狠没有面子的是,被捆住了手脚的巴顿依然抢在他前面突破了莱茵河,让丘吉尔和蒙哥马利变成了笑话。

反正艾森豪威尔这个人是纯粹的政客,巴顿有用的时候当成个宝,没用了就像垃圾一样丢弃。阿登战役的时候,美军岌岌可危的时候是谁转头去救援的,还是被艾森豪威尔坑得很惨的巴顿。

“艾森豪威尔偏向于蒙哥马利。”雅科夫一五一十的介绍道。

对此李晓峰笑了笑,也不当一回事儿,反正这是英美之间的龃龉,闹得越凶越好,反正他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最好是狗咬狗打起来才好。当然,李晓峰要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两家老流氓绝对会将纷争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不会出现撕逼大战的宫斗戏。

想了想,李晓峰忽然又问道:“我们的情报员有关于英美对于巴黎态度的情报吗?”

是的,对红军来说巴黎很重要,这个沉重的包袱如果落在了英美的肩上,必然要减慢他们本来就不算快的推进速度。反正李晓峰是决不允许英国和美国放弃巴黎的。

雅科夫翻了翻笔记本介绍道:“从情报员的反馈来看,英美确实倾向于绕开巴黎。”

李晓峰不知觉的皱起了眉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看来只能他再次出手去坑美国人和英国人一把了。想了想他吩咐道:“给我联系法国共产党和法国地下抵抗组织,我需要跟他们在苏联的联络员好好的谈一谈……嗯,另外致电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戴高乐将军,告诉他我希望近期同他进行会晤……”(未完待续。)

502拉拢

法国在二战中也是个奇葩,堂堂的世界第一陆军被纳粹的闪电战打了个稀里哗啦之后,法国人的脊梁骨几乎就被打断了。和我们所想象的不太一样,当年的法国没有在逆境中奋起反抗殊死捍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反而是彻底的放弃,转而对贝当报以无限的希望。尤其是丘吉尔下令摧毁法国海军之后,法国人对贝当的期望就越来越大了。

至于戴高乐所领导的自由法国,好吧,最开始在法国本土其真心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和好名声,相当多数的法国人认为戴高乐是对英国卑躬屈膝的叛徒,而贝当政府则在戴高乐缺席审判的情况下宣布判处戴高乐死刑。

反正法国人马上就莫名惊诧了,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贝当真心不是个好鸟,维希法国很快就变成一个集权、压迫、反民主的政府,简直就是纳粹的跟屁虫。单单在1942年5月,维希法国就驱使25万本国劳工前往德国劳动,同时还有60万法国人被迫在纳粹的工厂劳动。更糟糕的是,1942年盟军在地中海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纳粹就全面接管了维希法国原本“自治”的法国南部,解散了维希法国武装,取而代之的是名为“Milice”(法语民兵)的秘密警察。

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法国和法国的地下抵抗组织才开始蓬勃发展。不过坦率的说,这些地下抵抗组织龙蛇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一部分确实是民族英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地痞流氓、恐怖分子甚至是叛徒。这些鱼龙混杂的抵抗分子缺乏共同的政治理想,大部分是出于对纳粹的仇恨而投身抵抗运动,很多时候都呈现出各自为战的态势。

更为复杂的是,这些人还表现出了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仇视外国人,尤其是德国人。许多法国青年认为,表面上自信高傲的德国人充满虚伪气质,他们尤其看不惯当地女孩谄媚地将手挎在这些“Schleuh”(对德国人的蔑称)的臂弯中,他们更对某些专为德国人服务的法国影院、餐馆充满愤怒。

当然,形形色色的法国抵抗组织中,绝对少不了犹太人那一份。因为维希法国追随纳粹迫害犹太人,所以犹太人在法国的生存环境也是急转直下,为了逃避迫害,犹太人要么逃进深山老林要么就只有参加抵抗组织。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法国地下抵抗组织中起作用的还包括教会,因为德国信仰的是新教,而法国则是天主教的主场。为了抵抗这些异教徒的入侵,法国当地的神甫们也加入了抵抗纳粹的行列。

不过这些都算是小打小闹,真正在法国抵抗组织中扛大旗的除了戴高乐和其政敌领导的组织外还有法共。尤其是在这个时空,因为苏联对德政策跟历史上完全不同,所以法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

可能有同志要问了,为什么要说这个时空法共才是法国抵抗组织的中流砥柱呢?难道历史上不是吗?

历史上的法共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跟这个时空相比,程度上还是差了不少。原因也很简单,历史上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且两家合伙瓜分了波兰,为了不“触怒”希特勒,钢铁同志对德国也是在绥靖。当时共产国际甚至指示法共不要把矛头对准德国。这就给法共沉重一击,相当数量的法国共产党员甚至愤而退党。

当然,这是历史上,在这个时空苏联跟德国虽然也有交易,但没有做得那么出格。对于法共的指示自然也不存在什么不准针对德国。相反,在托洛茨基的要求下,法共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要跟德国人干到底,尤其是法国投降之后,法共是愤怒抗议,坚决不接受这个结果,并立刻在KGB的支持下开始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并第一个开始向纳粹开火。

这两年来,法共因为有了某仙人源源不断的支持,发展壮大得是异常迅速,初步拉扯起了十万左右的游击队,在法国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都有法共的联络站。比如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前,法共就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为盟军的登陆扫清了障碍。

这么说吧,现在的法共可是比历史上的法共强大多了,广泛活跃于法国每一寸土地,在城市里搞情报,在乡村打游击,弄得纳粹和维希法国的Milice们是焦头烂额!

比如说在巴黎,法共就发展了一万多党员,外围活跃分子和抵抗组织成员更是高达十万。可以说整个巴黎都在法共的监控之中。

对李晓峰来说想要给英美添堵,法共就是必不可少的力量,以法共在巴黎的影响力,不客气地说只要振臂一呼就能让巴黎换个主人。

当然,仅仅有法共还不足以给英美挖坑,毕竟法共虽然影响力大,但是对英美是根本说不上话,能代表法国跟英美谈条件的只有戴高乐,所以这次就必须跟戴高乐好好的聊一聊了。

双方的会见地点是冰岛,这样可以避免戴高乐去莫斯科那么敏感,也不至于在伦敦被英国人盯梢。从一开始李晓峰就开门见山:“戴高乐将军,鉴于解放巴黎的时机已经成熟,我认为是时候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了。”

戴高乐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俄国人叫他会面,除了想方设法的恶心英美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可能呢?当然,戴高乐并不排斥被利用一下,只要苏联开的条件足够好,为什么不合作一把呢?

所以他立刻就问道:“贵方也认为解放巴黎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吗?我认为巴黎的解放意味着一个全新法国的诞生,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意义。”

李晓峰也连连点头道:“我同意您的说法,当前的反法西斯形势下,必须有一个真正能代表法国人民的新政府来履行责任,必须全面推翻和摒弃维希法国这个傀儡政权。只有这样法国才能真正解放和自由!”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两只老狐狸脸上都有了几分笑意。很显然这个大前提让双方都满意。戴高乐现在最烦的就是维希法国这个玩意儿,只要维希法国依然存在,那他所领导的自由法国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之前就这个问题同丘吉尔和罗斯福进行过讨论,丘胖子倒是答应承认其合法地位,但是丘胖子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行动上的支持还是比较无力的。至于罗斯福那边,仅仅是哼哼哈哈就不给个准信,明显的是不太待见他。这让戴高乐心里很是没底,毕竟谁都能看出来,现在盟国中真正的大爷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帝。

不论什么事儿,如果美帝不点头,其他人都点头也没用。但是戴高乐和罗斯福的私人关系真心是不咋地,大统领是真心不待见他。

而现在苏联方面表示愿意给他支持,也就是说三巨头中的两个已经投了他的票,这样一来美帝也必须多掂量一下,有了英苏支持的戴高乐就再也不是之前那个戴高乐了。

从本质上说,这对戴高乐有相当大的政治好处,而解放巴黎带来的荣誉加成也不可忽视,如果巴黎在他的主导下被解放,那他就是法国的大英雄,这将为他战后确定合法地位提供重要的民意支持。

当然,这不意味着戴高乐就欣然接受李晓峰的提议了,实话实说这还远着呢?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戴高乐心里头也是有一本账的,他既不准备全面投靠美英,也没兴趣去跪舔苏联。他所要确保的是法国的独立和自由,他必须确定一点,这次跟苏联合作不会给法国造成长远的恶劣影响。

戴高乐很清楚,此时英美和苏联正在较劲,谁能抢先进入德国,谁能占领德国,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从当前的形势看,不管是英美还是苏联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倒向哪一边,哪一边就能获得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戴高乐必须看看双方开出的条件,谁的条件更好,谁能让法国未来获得更大的收益,他才会倾向谁。而刚才,那仅仅是试探和起了一个头而已。现在则要继续深入的谈一谈具体问题了。

戴高乐很快问道:“巴黎现在正处于纳粹的控制之下,要解放巴黎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盟军大举进攻威逼巴黎,二是效仿华沙发动一次武装起义……”

李晓峰很清楚,第一条纯属于扯淡,那就是提出来凑数的,不管是苏联还是法国都没有能力替英美当家,如今英国和美国主意已定,是准备甩开巴黎直接奔赴德国,怎么可能愿意背上巴黎这个包袱?

说白了,戴高乐真正想说的话都在后面,都在第二段发言当中那么他忽然提华沙是个什么意思呢?好吧,事情其实是比较明显的,戴高乐这是在暗示李晓峰:“万一巴黎起义爆发之后,英美也选择坐视不理怎么办?”

戴高乐还是怕被坑,一旦他遇到了跟波兰擦脚布一样的情况,他找谁哭去?那时候他不光赚不到政治声望,反而可能被巴黎老百姓喷死。反正如果苏联无法保证这一点,那么他是断然不会入这个坑的。

李晓峰自然也知道戴高乐在担心什么,不过他认为巴黎和华沙完全不同。怎么个不同呢?那就要从几个方面说起了,首先巴黎的国际地位跟华沙不同。哪怕是法国在二战中沦落了,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法国再落魄也不是欧洲的擦脚布可以比的。这么说吧,巴黎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能够完爆华沙,华沙都不配给巴黎提鞋的。

红军之所以可以无视华沙,无非是欺负擦脚布而已。如果换做是巴黎,红军还敢堂而皇之的绕过去吗?真要那么做了,恐怕国际国内的舆论能用口水把红军淹死。

此外,巴黎和华沙的敌我力量对比也是相差悬殊。对德军来说。华沙是东线上重要的堡垒,自然是囤积了重兵把守,这对于华沙老百姓来说发动武装起义的难度自然是地狱级的。而巴黎则不一样,西线对于德国来说应该算二线了,本来德军在西线的兵力就是紧巴巴的,根本拿不出重兵来守卫巴黎。而与此同时,法共所领导的地下抵抗组织力量则比华沙的擦脚布强大得多,此消彼长之下,解放巴黎难度就低得多了。更何况此时德军的主力部队都被盟军牵制住了,根本没工夫去管巴黎的事儿。

所以李晓峰认为解放巴黎那是要容易得多,甚至只需要巴黎的十万法共振臂一呼,德国人就得歇菜。

当然李晓峰也知道,仅仅是这些还不足以完全打动戴高乐,因为他关心的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成功的可能性问题,而是关于其个人地位问题。

李晓峰立刻就给戴高乐送上了一枚定心丸:“共产国际将全面负责为您和法国共产党之间的合作搭建交流平台。法共愿意在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的框架内发挥作用,只要未来的法国政府愿意承认法共的合法性,允许其参与法国的政治生活……”

戴高乐自然能听出这是什么意思,无非是说只要戴高乐及其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承认法共(法国投降之后法共被宣布为非法,被强制停止活动),那么苏联就会让法共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听从戴高乐的命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等于是把巴黎武装起义的指挥权交给了戴高乐。

这对于戴高乐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因为这象征苏联认为他戴高乐才是法国抵抗运动的领导核心,而这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坚定戴高乐的信心,李晓峰继续补充道:“为了帮助自由法国更好的开展解放巴黎的工作,苏联政府准备向自由法国军队提供十万只半自动步枪、足以装备五个师的迫击炮和榴弹炮,以及300辆T34坦克。”

戴高乐立刻就惊呆了,对于他来说最大的痛就是军队必须倚仗英美的鼻息,自由法国军队几乎是全套的美械,除了人是法国人,真心没有一样是法国原产的。这对于一个民族主义者来说,简直是急郁闷又尴尬。

当然,戴高乐还想得更远,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因为法国早早就战败投降了,根本就没能从战争中学到什么。法国本土的军事工业几乎还停留在战前的水准,从军事学说到技术兵器都亟待更新。比如说装甲力量上,如果说战前的法国还处于世界第一集团,而此时的法国已经是二流开外奔着三流去了。

实际上从战后的历史中我们也能看到,法国装甲兵尤其是坦克,那凄惨得简直不忍直视。一度只能拿摇摆炮塔的AMX13充门面,还得依靠美国军援提供巴顿系列坦克。

这里面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作为一个老装甲兵,戴高乐自然知道T34所代表的意义。300辆T34不光意味着法国可以摆脱美国军援的钳制,还可以学一学苏联的坦克设计哲学。作为装甲战斗最激烈也最残酷的东线,苏联的T34上有足够多让法国同行学习的地方。

反正这三百辆T34的单子砸下来,戴高乐都有点晕晕乎乎了,他完全没有想到苏联会这么大方。那一刻戴高乐真心是有点喜出望外了。

可能有同志要说李晓峰同志,你出手也太大方了吧?300辆T34就这么送给立场不明确的法国了,万一以后法国人公然投靠美国和英国怎么办呢?那不是肉包子打狗了?

其实没那么严重,T34之前已经给过美国人了,技术参数英美是一清二楚,保密等级实在没有多高。更何况三百辆T34对红军来说也不算什么,当军委已经做出用T54/55系列取代T34,在未来T34在红军装甲部队中也就是给二流部队用的。更何况早期型的T3476不管是技术价值还是寿命都已经大打折扣,乘着其还有一定价值的时候将其最大化难道不好吗?

反正李晓峰对T34的安排是既定的,五十年代以前,将所有的T3476全部处理掉,不管是赠送给友好国家(比如说T共)还是出口创汇,都必须将其清仓。苏联红军的装甲部队规模不能太臃肿。

至于T3485,还是可以慢慢使用,毕竟其还比较新,而且技术性能也不完全落后,等到了中东战争爆发,完全可以出口给犹太人赚点银子。

反正自从李晓峰提出了赠送T34之后,戴高乐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还没有同意李晓峰提议,但是比会晤刚刚开始的时候态度要积极多了,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