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5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关内教授、讲师、以及学生去延安,或是途径其他地方转到东北,以国民政府对这些大学的监控程度来说,不是一点察觉没有。在很多的时候,中统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面对这种情况,国民政府不采取种种的拦截措施,就真的怪了。
除了西北联大师生的遭遇之外,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等一些列学校的教师和教授,都走的很困难。相比之下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还有浙江大学因为地处云贵,靠近滇缅走的还相对容易一些。那位云南王不知道收了什么好处,或是出于什么心思,也在途中提供了一些帮助。
除了因为身体或是家人的原因,从重庆走的人受到部分刁难之外,大部分人走的还是比较轻松。大部分人直接从云南出境后,便有汽车来接。直接到缅甸港口,乘坐苏联或是美国的轮船抵达海参崴。
福建地区的厦门大学好一些,但是一路上也遭遇到了不少的艰辛。反倒是从沦陷区走的教会大学的人,以及从靠近香港的中山大学等位于靠近香港的广东大学,或是一些地方专科学校走的人,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凡是迁往国统区,尤其是迁往西北与四川的诸多学校,没有一个教授,甚至学生走的能够顺顺当当走的。一路之上被扣、被查的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之下,谁敢说让这些大学迁移到东北来?眼下将关内的大学迁移到东北来,简直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第1190章绝对不能离开这里
而且就算能勉强迁移到东北,但今后的招生也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少数的师生迁移尚且如此的困难,更何况从关内招收大批的新学生?单以目前东北根据地的适龄青年人数,根本就无法满足招生的需要。同时,这也在无形之中因为政治的因素,剥夺了关内其他人受教育的机会。这一点,无论是杨震。
实际上叶企孙教授并不知道,西南联大的赶往东北的师生之所以在云南境内,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刁难,是抗联用那位云南王为了与中央军对抗急需武器的心思。用三十条步枪或是一万发子弹一个人的价格,将他们换回来的。
为了能让在云贵地区的几所大学师生在途径云南的时候,受到一些照顾,不至于受到刁难。最关键的是避开滇缅公路上,数不清的各种检查站,以及军统、中统安插在这条公路上的无数眼线。
抗联开出了一万三千支滇军惯用的法式步枪,六百五十挺法制轻重机枪,外加五十万发八毫米子弹的价格,才买得他们可以避开国民政府设在滇缅公路上的检查站,平安的抵达缅甸南部的仰光港。
否则他们连云南都出不了,就得被扣下。这位叶企孙教授,还真的以为他们这些书生那些拙劣的化妆术,外加拖家带口,能够躲过军统的眼睛?要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包括这位叶企孙教授在内,可都是上了军统黑名单的人。
只是不知道内幕的叶企孙教授,在沉默了好大一会后还是摇了摇头道:“杨长官说句实在话,我也希望他们都能留下来。相比在关内各个大学之中,在这里有更好的研究条件和研究设备。几乎所有的教授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
“留在这里,甚至不用你们特殊的照顾。单凭给出的关内两倍的薪水,就可以安心的上课与做研究,再也不用担心生活。但这些两百多名教授和讲师,可谓是眼下中国大学教育,不应该说是理科教育的精华。”
“如果他们都留在这里,关内的其他大学理科和工科的专业课几乎要瘫痪。别的不说,西南联大的理学院和工学院都无人可教了。作为一代教书人,我们不可能只管东北的学子,而对关内的学子不管。相比关内大后方以及沦陷区的学子数量,东北的人口基数还是太少。”
“杨长官,我个人的意见还是争取大家的个人的志愿。留下来的固然好,不能留下来的那些,我希望您和诸位长官也不要强求。他们回去不是为了自己,如果是为了自己,你们这里给的待遇比现在已经相当困难的大后方要好的多了。”
“甚至就是此时正在沦陷区内重组大学的汪伪政权,开出来的待遇也远远的好于他们留在大后方。如果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来东北,直接去南京、上海,或是北平就可以了。不说别的,单单一个伪北京大学开出的薪水,就是西南联大的六倍。”
“单纯的做一些研究和科研,这里的条件也更能发挥他们能力。你们弄来的那些仪器,很多都是西南联大所没有的,甚至是国内所没有的。熊大缜和我说过你们现在一些研究上的事情,留在这里他们可以发挥更多的自身能力。因为在大后方,国民政府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过进行类似的研究。”
“但他们回去,是因为关内还有几万学子等待着他们。作为一个教授也好,作为一名教育界的人也好,我们不能厚此薄彼。我们来这里,固然是能发挥自己所长。但关内还有几万求学若渴的学子,今后还是十几万,几十万的青年需要教育。”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十年栽树,百年育人。如果我们这么做,耽误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而是几代的中国人教育梦。当然你们如果可以在关内招生,并将录取的学生全部运到东北来,那就绝对没有问题。”
“我也希望目前在大后方所有已经处境越来越艰难的大学,都搬迁到东北来,以给那些学子和教授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但是按照国内目前的这种政治风气和情况,你觉得这有可能吗?”
“我虽说只是一个做学问,从来不过问政治的人。但国内眼下的政治环境,却并非是无所察觉,我还不至于麻木到如此地步。军统和中统公开到学校抓捕青年讲师和学生的事情,也多次的经历过。”
“在这种情况之下,将大学搬到东北来,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可能。但中国的高等教育还要继续下去,关内大后方以及沦陷区嗷嗷待哺的几十万适龄青年,还需要继续读书,还要继续深造。我们不能为了一隅之地与政治上的偏见,毁了中国整整一代,或是几代人。”
“这次我们带来的学生,除了考取了官费留美或是留英,以及少数进入国民政府内工作的学生之外,几乎是全部今年与去年的毕业生了。这些人的能力,我们是清楚的。让他们留下来,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可以代替,但是也可以解决你们部分的燃眉之急。”
在短暂的沉思后,叶企孙教授道:“这样,你们有些研究我看是不是等他们返回的时候,可以拿到关内去做?虽然云南与东北远隔千里。但你们与关内不是有直接空中联系吗?很多科研成果所需的设备和器材都不是很大,完全可以通过空运吗。”
“如果将所有的课题都放在东北,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整个研究系统。你要知道,虽然你们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底子,但在科研上还属于白手起家,整个研究系统必须重新的建立。在关内的各个大学虽然现在条件相对艰苦,但是体系相对全面的多。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研究,带出一批学生来。以便他们在毕业后,更快的融入这些研究。”
对于叶企孙先生的建议,杨震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看了看表后,转过头对身后的袁芷若道:“小袁,你回城里一趟。看看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还有束星北几位先生都休息没有,如果都没有休息呢,你将他们都请来,就说我杨震请他们来一趟,有重要的事情和他们相谈。如果他们没有休息,请他们务必来一趟。”
想了想杨震沉吟了一下道:“你去的时候,一定要恭敬。眼下战局即便有大的变化,过了今天在与诸位先生见面的机会,恐怕短时间之内不会再有了。我知道他们很多人都是来短暂考察或是送自己学生来的,不管他们会不会留在东北,但这面还是要见一次的。这些话,一定要给诸位先生带到。”
“你带上我的车,让张子雄带着警卫排和你去。记住是保护几位先生的安全,不是去强迫他们过来。你一定要和李明博、张子雄这两个家伙说清楚。告诉他们,如果有什么轻慢的举动,我把他们的脑袋都拧下来。”
听到杨震要邀请几位先生来,知道眼下日军全面反击在即,杨震恐怕在短时间之内没有时间去接待这些教授。而这其中有些人,比如那位束星北教授,就是受浙江大学校长之委托,来送学生以及考察的。又是杨震点名要求东北局、军区政治部,必须要留下来的人选。
如果这次见不到面,恐怕杨震不是在短时间之内,而是在他们再次来东北之前,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放弃了这次机会,再想将他们留下来,就几乎没有机会了的李延平对杨震道:“老杨,小袁是一个女孩子,这个时候去请他们不合适。还是我去一趟,更为合适一些。”
“几位教授除了周培源先生和吴大猷先生的夫人,以及有肺病的几位教授夫人目前在军区总医院在五大连池,特地给他们治疗建立的疗养院治疗之外,其余的人目前就住在哈尔滨市内。我去一趟,用不了多少时间的。”
李延平的主动,杨震略微沉思了一下之后,点了点头:“那好,老李就麻烦你了。去的时候,让军区把仓库内那几辆美国汽车公司送给我们的雪佛兰轿车开去。咱们俩的那两辆苏联嘎斯五汽车,减震太差了,坐着简直就是遭罪。”
“还有留在东北工作的教授,配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安排苏制汽车。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舒适一些的美德或是法式汽车,哪怕是缴获的日军小汽车也行。我们手头上又不是没有,仓库里面那近百辆缴获的小汽车,不是都可以用吗。还有汽油要优先供给,做到实报实销。”
“老李,这些教授和其夫人在供应上要优先。你亲自抓一下他们的供应标准,不能按照部队目前的政策来搞。配给的粮食之中,要以大米和白面为主。蔬菜和肉制品、蛋类等营养品,要保证供应。另外,想办法给这些人搞一些水果。茶叶和香烟,也要保证供应。”
待李延平点点头走后,杨震转过头来对着叶企孙先生却是摇了摇头:“叶先生,请您不要叫我叶长官。虽然只听了您一年的课,但我永远是您的学生,您还是直呼我的名字为好。长官这两个字,请您不要再提起了。”
“叶先生,您的想法我了解。让这些教授带着这些研制计划返回关内,依托西南联大,以及浙江大学或是西北联大雄厚的科研力量,即可以加快研究速度,又可以带出来一大批的研究人员,可谓是一举数得。”
“但叶先生这里很多东西,都是绝密的。甚至是领先这个时代的构思和设想,以及大致的研究计划。这些东西一旦泄露出去,我不知道这里面的后果您想过没有?那可能是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中国人的生命来弥补。”
“日本人有完整的工业和科研体系,一旦有些东西被他们掌握。他们可以远远以超过我们速度研制成功并装备成功。如果被日本人掌握了,我们不知道需要用多少人的生命和鲜血去弥补这个损失。所以这些东西,绝对不能离开东北,至少在眼下这个时候绝对不能。”
第1191章杨震的希望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一下,但是态度却是相当坚决的道:“不是我这个人或是我们自私自利。一是国民政府没有这个能力,也不愿意将这些东西变为现实。二国民政府的保密能力,叶先生比我清楚。这些东西我宁愿毁在手中,也绝对不能泄露出去,让日本人知晓一丝一毫。”
“今天雷达的事情,叶先生也看到了。现在日军暂时还没有类似的装备,但一旦装备类似的装备将会对整个战局相当的不利。虽然日本因为与德国这个盟友的关系,这种装备他们早晚能够得到。但是晚一天,对于我们未来发展就更为有利。”
杨震很多的话虽然不太中听,但让叶企孙教授很是赞同。眼下的国民政府的确没有这个能力,研制或是仿制类似的东西。不说别的,那些新式的步话机,还有那架什么通讯电子干扰飞机,以国民政府目前的能力,根本就无法变成现实,也许更不愿将他变成现实。
国民政府的保密能力,作为几次受邀去教育部或是中央设计研究院,却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学生而又几次推掉任命的叶企孙教授也很清楚。当年的长江封锁线,如此机密的事情,不就是因为泄密而功亏一篑的吗?
日本人甚至连堂堂国民政府最高军事统帅的住址,都能搞的清楚,都能轰炸的到,还有什么搞不到的。只不过理解归理解,但是有些事情他却是有些想不通。抗联拿出的这些计划的确是有一定的领先一定的水平,他倒是相信,但是如果说领先一个时代就有些不大可信了。
而且今天见到的雷达,虽说是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但从熊大缜介绍其功能来看,主要是用来防空。眼下的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进攻日本本土。日本人就算掌握了其中的秘密,也不会太影响大局。
难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准备与日本人空袭大后方与重庆一样,对日本的本土实施轰炸?这可能吗?他们现在有这个能力,对日本本土采取轰炸?要知道即便是从相对较近的东北,到日本本土也有近千公里的距离。中间还要远隔重洋,他们有可以飞的那么远的轰炸机?
叶企孙教授多少有些觉得杨震说的过了。有些东西固然要保密,不能离开东北。但是比如雷达这一类的东西,是属于纯防御型的装备。没有防空作战的压力,也就用不到它。这一类设备,拿回大后方去研制或是复制还是可以的。
而且作为一名学者,一名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尽管看对日军空袭大后方,利用空中优势屠杀大后方中国平民一事,感到愤怒和气氛。但是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人,他却是坚决的反对这种无差别,甚至是有针对性对平民的轰炸。
看着叶企孙先生有些不理解,甚至是不赞同的表情,杨震明白的笑了笑后道:“叶先生,您想的没有错。我们的确有对日本本土采取空袭打击的思路和想法,而且等此战过后便即将展开远程轰炸的训练。”
“我知道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更是心有良知的人,叶先生对这种无差别的轰炸一定会很反感,甚至可以说是讨厌。但日本人能轰炸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与其同等的报复?”
“日本人自七七事变以来,倚仗其空中优势,对我国土的轰炸屠杀了我多少无辜的百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对等报复?不要和我说什么那些百姓是无辜的。日本国内除了寥寥无几的几个人之外,根本就没有反战的人。相反,他们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在享受战争的红利,甚至狂热的参与。”
“叶先生,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战场上俘获了两万的日本兵。这些日本兵都是自愿从军的,没有一个是被强抓来的。我们俘获的日籍慰安妇,也都是所谓自愿献身,来中国战场上慰劳她们所谓帝国劳苦功高的皇军将士的。”
“我们的轰炸手段,不是说有意识的针对平民百姓的。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战略手段,也是一种摧毁日军持续作战能力的作战手段。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日本的工业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冶金、化学、军工、飞机制造等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工厂。只要摧毁了这些工业,日本的作战能力将会大幅的下降。”
“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一是让日本国民感受一下什么叫做战争气息,什么叫做战争恐怖,从心里上彻底的瓦解日本国民的信心。二就是为了摧毁日军战争可持续的能力,削弱他们的战争潜力。”
“只有将日本整个国民都打疼了、打怕了,他们才会真正的对战争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有效的缩短战争持续的时间,以及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挨炸弹的不能总是我们中国人,有些四处咬人的疯狗也该受到终身难忘的教训。”
“叶先生您不是军人,所以并不清楚。对于一种武器来说,并没有绝对的防御与进攻上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是在于你需要用他们做什么以及使用上的差别。需要他是进攻武器的时候,那么他就是。”
“比如说您今天协助维修的雷达,不仅仅是防御型的武器,还是一种进攻性的装备。别看眼下抗联装备的这几部雷达相对笨重,只能担任固定地点防御。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旦缩小体积,放在一辆汽车上,便可以跟随部队,为前线制空权的争夺发挥作用。”
“如果放在飞机上,可以监视整个战区的空中。引导自己方面的航空兵对各个要点的制权进行争夺,乃至监视敌军地面的一举一动。它不仅仅可以起到防空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引导炮兵、高炮进行作战。如果单独的放在一架战斗机上,可以在争夺制空权上起到更加巨大的作用。”
“目前的战争争夺的还是制空权、制海权,但是在未来不久的战争之中,还要加上制电磁权。谁真正的控制了电磁权,谁才能在战争之中争取到主动。就能将敌军彻底的变成瞎子、聋子,可以抢占战场上的主动权。”
“你只有手头有花费巨额代价购买来的先进武器装备,但没有制电磁权,就还是无法取得优势的。只有你严密控制了电磁波这种摸不到、看不到,却能发挥极大作用的东西,才能真正的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取得优势。”
“叶先生,过去和现在都是枪杆子里面出军事优势,比的是谁国力雄厚、钢铁多,谁的飞机、大炮、坦克、汽车等现代化装备生产的数量多。但是在不久的未来,战争中比拼的不仅仅是钢铁和国力,更多的还是科学技术。未来我敢断言,是科学技术里面出军事优势。”
“我们在研或是已经拿出规划来的这些装备,大部分都是属于这类的范围。我们的军事科技还相当的薄弱,所以我们才想尽办法将诸位先生请过来,将他们变成现实。但是这些东西,关系到战场上的主动权争夺,我们绝对不能容忍任何的泄露。”
“这其中不仅包括美国人和苏联人,至少还是我们的盟友,也包括重庆的国民政府。因为这些东西一旦泄露出去,将需要我们无数战士的鲜血和生命去弥补。叶先生,请相信这不是党政之争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命根子问题。”
“叶先生虽然是物理学大家,但是国文基础也是想当不错的。君失密,则失国。臣失密,则失身的道理,我想还是很清楚的。当一只猫将上树的本领也教会老虎的时候,等待他的将会是终身也无法弥补的损失。”
其中涉及到的军事和政治上的问题,不想和这位甚至一辈子没有摸过枪的教授深谈的杨震,只是简单的回答了他的疑问后吗,便将话题又转回到科学技术上来:“雷达在防空作战之中,起到的是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
“日本本土有大量飞机与地面高炮组成的密集地空火力网。一旦在配上雷达,以及依靠他们自身较为发达的科学技术改进后,性能更好的这种防空利器,我们在未来对日空袭之中,需要付出多少本不应该付出代价来?”
“而我们有了雷达的配合,整个后方根据地,将可以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被彻底的保护起来。有了雷达的配合,我们的防空资源也将会有一个最大的利用。我们整个后方根据地,再也不会受到敌机的轰炸。”
“叶先生,我们不能让重庆的遭遇,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这样的北满城市在重新上演。而且与日军对大后方空袭出发地的武汉机场,距离相对遥远的重庆相比。受纵深的影响,我们的工业基地与大城市距离前线更近。”
“敌机如果想的话,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我后方进行空袭。狭窄的纵深,使得我们即便部署大量的地面观察哨,也很难在敌机抵达之前作出有效而准确的预警。日军飞机从新京起飞,转瞬间就可以抵达哈尔滨。”
“一旦几个大城市,外加我们的工业基地被日军从空中炸毁,那么对于我们的损失来说,将会是无法弥补的。纵深防御距离太浅,只有发现敌机越早,才能留给我们尽可能多的预警时间,让我们在防空作战的时候进退有余。”
“叶先生,这几部雷达都是美国人提供的。所有的核心机密,都严格掌握的美国人的手中。他们只教会了我们怎么使用和进行简单的维修,但是其余的东西,尤其是核心的东西却闭口不言,甚至我们连核心部件都接触不到。”
“虽然我们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到了他们的使用图纸。但是受制于我们的技术能力,到目前还是对这种设备的原理一知半解。所以我希望你们都能留下来,帮助我们将这种防空作战以及空中作战的利器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1192章谈话之两难
杨震敲了敲沙发扶手,眼睛看着叶企孙先生,语气极为诚恳的道:“我也知道,将这些教授都留在东北很困难。关内还有那么多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在等待您和他们回去。所有关内外的学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是我们下一代的希望。”
“但在很多的东西绝对不能外传,不可能让诸位先生带回关内去研究的情况之下,我希望诸位先生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