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6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氖虑椤�

现在抗联各个野战部队装备的都是清一色自行生产的电台,原有的各式日制电台早就已经逐步退出一线作战部队。所以王光宇那里,日军师团一级指挥部装备的日制一百瓦和五十瓦的大功率电台是没有的。

抗联现有的日制电台,除了各个二级军区以及军分区部队之外,剩余的有一部分大功率的电台主要转入航空兵、炮兵作为备用电台使用。还有一部分大功率,主要是五十瓦以上的无线电台,转交给了地方作为一种通讯联络手段。

虽然抗联自行生产的大功率电台,也一样能够使用日军的制式密码发送密电。但是各个国家生产的电台,在使用之中都有一些特殊的或是特定的特点,或是独有信号识别标志。比如收发报的时候,电台的按键发出的声音清晰度的不同等一些很明显的差别。

除了刚学会上机操作的新兵,不见得能在短时间之内分辨出来之外。只要是老兵,会在第一时间之内判断出与自己进行通信的对方电台,是不是与自己所使用的是一个型号的。而作为战略方面的统帅机关,无论是关东军总部还是第六军,都不可能用新兵担任报务员。

如果使用抗联自行生产的大功率电台,这个迷惑敌军的行动会很轻松的就被对方识破的。一旦被识破那么在对方使用第七师团与上级联络密码的情况之下,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清晰的判断出第七师团的真实处境。

所以这个采取迷惑计划的电台,必须使用原装的日制大功率电台。哪怕就是不执行,也不能使用抗联自己制造的电台代替。尽管这在外人眼中,也许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内行人的眼中,根本就不可能蒙骗过去。

第1384章遣将不如激将

至于眼下所需的日军制式大功率电台,倒是不用去后勤仓库或是地方军区现调集。驻哈尔滨军用机场就有一部现成的作为与各地机场进行联络的备用电台。接到郭邴勋的命令,这部日军大功率电台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被装上一架C四七运输机,赶往林西机场。

不过报务员,郭邴勋并未在王光宇的司令部中选择。而是从总部通信部挑选了精通日语的报务员,以及译电员各一名,外加一名最好的通讯参谋,以及征得杨震同意之后,将跟随杨震从新四军调到抗联工作的叶超,连同电台和一份郭邴勋经过缜密思考之后,制定的一个无线电迷惑计划一起空运到林西机场。

虽然时间很仓促,计划不可能做的太过于详细,只是一份根据整个战局的大致计划。至于详细的问题,尤其是在很可能已经有少量日军溃军撤过西拉沐沦河的情况之下,对第六军司令部可能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答复上也许考虑的不是那么太详细。

但是郭邴勋,已经尽可能的考虑的周全一些。他之所以将担任多兵种综合训练计划制定的五部副部长叶超也调过去,就是为了在应对日军第六军的质疑上,尽可能的给予一定的答复。

叶超在调到抗联工作之后,因为能力突出,很是受到郭邴勋的器重。在经过五个月的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之后,在郭邴勋要求之下,改变了原有的去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主管作训的副参谋长的命令,而是被郭邴勋留在了一处担任主管大型合成训练的四科科长。

叶超为人应变能力相当不错,考虑事情全面,对上级的意图领悟力也相当的强。综合指挥能力在调到抗联之后经过系统的学习,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郭邴勋让他去阿鲁科尔沁旗担任这个临时的第七师团长,还是能够部分弥补计划制定有些仓促可能会造成的漏洞。

尽管这么做,在已经制定了一个大致计划的情况之下显得有些繁琐。但是这就是郭邴勋的性格,要么就别去做,要么就尽可能的做到最好。在他看来,上级考虑的详细一些,下面的部队就会少付出一些代价,成功的希望也就大一些。

他的这种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有些婆婆嘴,也认为作为上级也有些管的过于死板了一些。不过郭邴勋向来就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个当初在缺少合格参谋的情况之下,养成的习惯一直被郭邴勋保留了下来。

在送走了叶超去履行新的职责之后,郭邴勋又亲自要通了马春生和王效明二人的电话。明确的将杨震的要求和战术意图,详细的告诉他们。命令他们不管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按照总部最新要求在指定时间之内,完成所有的交接。

很明显在电话那头的马春生在这个时候,被从新京换下来很不情愿。尽管总部给他下达的命令这次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他始终行动缓慢,迟迟不愿意与王效明移交。

此刻他的九师因为之前战损比较大,就在新京以北与九台交界处进行补充、进行短暂修整,只要王效明到了随时便可以进行移交。但是这个家伙就是一直拖着不办,自己也在新京前线不回九台。

在早就有心拿下新京的马春生看来新京的诱惑力,很是比其他的方向要大的太多。甚至作为此次会战主要作战方向和目的的林西方向,都没有新京对他有吸引力。

在他已经摸到新京城区边上,甚至小股部队已经渗透进新京的时候。将他从新京战场抽调出来,他自然不会太情愿。而且对于手下的部队从两个步兵师外加骑兵两个独立团、两个坦克教导营,直接被降成一个师加上部分机械化、骑兵集群的规模,也多少有些不满意。

为将者没有一个愿意自己指挥的兵力被越调越少,对于用兵一向颇有汉初那位淮阴侯韩信,多多益善风格的马春生来说。手下能够指挥的部队,被调整的越来越少相当的郁闷。更何况这次还是从主要方向,调整到他眼中的次要方向,他就更不情愿了。

但这次郭邴勋的态度很明确,也相当的强硬。在电话之中直接告诉他,如果他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完成交接那么总部就换人。如果再不换脑子就换人,这是总部的最终决定。

如果他在犹豫不决,总部就将杜开山调回来,接替他担任这个迂回穿插任务。而他则将被调到生产建设兵团去,只要郭邴勋还是抗联参谋长,他就会一直在哪里待到战争结束,不要在想着回到主力部队,甚至就连地方军分区二线部队都不会在有他的位置。

实际上从马春生调到新京战场之后不久,郭邴勋就对他一而再的不按照总部命令执行,擅自行动很是不满意。如果不是现在挑选不出来接替人选,从来不插手干部任用的郭邴勋早就向杨震提出换人了。

为了避免马春生在此次相当关键的迂回行动中,再出现行动迟缓,贻误整个战机的事情,郭邴勋直接下了死命令。从不轻易用撤职、调任这些话来威胁人的他,甚至直接说出了撤职,调任抗联所有主力部队干部内心中发配地的生产建设兵团这样的话。

原本就对郭邴勋有些心存畏惧,知道参谋长一向是言既出,那么就行必果的人。在郭邴勋强硬的语气之中,知道不是在开玩笑的马春生这才不敢在讨价还价了。老老实实的按照总部的要求,向王效明转交了新京战场的指挥权。

放下手中的电话,郭邴勋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亲自起草了两封电报。一是给杜开山,让他一定要沉住气不要草率行动,更不能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之下擅自行动。他手中的三个师部队,是抗联在整个西满战场最后的预备队,一定不能轻易的暴露目标。

二是给通辽战场的陈翰章,让他对自己的侧翼,尤其是开鲁方向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的敌情变化进行严密的监控。除了叮嘱他多注意自己的侧翼之外,郭邴勋只将林西战场的战况向陈翰章做了一个详细的通报。至于其他的话,郭邴勋连一个字都没有多说。

陈翰章是抗联纵队一级干部之中能力最强的一个,而且少有的军政双全的干部。在郭邴勋私下看来,陈翰章多兵种指挥,以及对新战术和战法的领悟能力,还在杨震最重视的王光宇之上。他的才能,是所有纵队一级干部之中综合水平最好的。

而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高低不同,也就意味着自尊心的高低,能力越强的人自尊心也就越重。作为抗联纵队一级干部之中,年纪最轻的一个,又是综合能力最好的一个,陈翰章的自尊心可谓是相当的强。

原本郭邴勋认为陈翰章会在王光宇之前,完成总部的作战计划。因为通辽的地形相对林西来说,更有利于发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长处。而且作为日军首批机械化师团,二十三师团的装备水平也在林西战场主要守敌十四师团之上。

虽说年初的空中绞杀战,让二十三师团元气几乎尽丧。但是在上半年关东军不计代价的补充之下,二十三师团已经恢复了九成的战斗力。坦克的补充,虽然还没有恢复到年初的态势,但是其余的重装备数量却是已经补充完毕。

而且作为所谓满蒙国境地带的林西日军工事群,密度和齐备程度也要远远的高于纵深的通辽。虽然没有东满地区的那种大型要塞群,其所谓的国境筑垒地域各种工事,却是相当的齐全。而且林西至巴林右旗、赤峰一线,为大兴安岭南麓,地形也要比位于西辽河冲击平原和科尔沁沙地的通辽相对复杂的多。

但是郭邴勋却没有想到,在装备和火力相同,兵力配比甚至还高于林西战场的通辽战场上,陈翰章的进展速度却远远的慢于条件远不如他的林西战场。这多少有些让郭邴勋感觉到相当的而意外。

陈翰章过强的自尊心,在郭邴勋看来甚至有些走了一定的极端。他不能容忍自己在战斗之中在条件相等的情况之下,进展落在任何一支兄弟部队后面。对于这样的人,激将法要比直言不讳的批评更能激发他的斗志。

只要陈翰章能抢在关东军下一步的意图展开之前,拿下通辽那么关东军无论再有任何的动作,都将失去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因为在郭邴勋看来,无论关东军此次全面反击的重点是不是通辽。

但有一点,却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只要陈翰章拿下通辽、开鲁一线,击溃十四师团抵抗,抗联在整个西满战场这盘棋就彻底的活了。到时候通辽与林西战场连成一片,在加上已经逐步肃清的通辽以北,安广、镇赉以西广大地区,形成了完备的纵深,整个战役的主动权就牢牢的抓在抗联的手中。

关东军就算是炸开松花江大堤,将新京以北的抗联部队与身后分割开来,也改变不了整体战局的不利局面。即便关东军再调集几个师团投入到西满战场上,但是面对王光宇和陈翰章所部联手几百辆坦克的冲击力,恐怕他们也无法重新夺回主动权。

看着郭邴勋给陈翰章和杜开山的电报,杨震摇了摇头什么都没有说。对于郭邴勋的这点心思和想法以及意图,他还是明白的。说实在的他也想尽快的拿下通辽,打通与林西战场的直接联系。

但这个十四师团居然能抗住陈翰章二百辆坦克掩护之下的攻势,让这位去年将整个朝鲜北部搅合一个底朝天的猛将,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内进展如此之慢,想必问题不会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郭邴勋的想法没有错,只是杨震担心有些事情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的确拿下通辽,整个战役的主动权就彻底掌握在抗联手中。但很多事情不是着急就能解决问题的,从现在整体局面来看,陈翰章那里稳扎稳打,等到马春生行动展开之后再进行总攻击更稳妥一些。

第1385章判断失误

但杨震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干涉郭邴勋给陈翰章的电报内容。不管怎么说,陈翰章这次的进度确实有些太慢了,适当的催促一下也是必要的。如果关东军下一步的真实意图,真的是通辽方向。

那么那里的战事在拖延下去,他很可能处于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一旦陈翰章所部被击溃,那么整个西满战局将陷入全线被动。特别是在其后路的关东军十八师团,现在进展速度并不慢的情况之下。

陈翰章为人从不叫苦,即便遭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自己咬牙坚持,轻易是不会向上级请求增援的。所以他那里究竟遇到了什么情况,杨震现在还不清楚。但是对于一向讲究行动果断,从来不拖泥带水的陈翰章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正常。

他那里进展如此的缓慢,肯定是遇到让他棘手的事情了。只是这个棘手的事情,究竟会是什么情况?陈翰章没有叫苦,杨震却是不得而知。自穿插战斗打响,陈翰章的汇报从来对战况都是轻描淡写。

只是接到郭邴勋的电报后,几经苦战总算拿下巴彦塔拉,已经进抵通辽外围的陈翰章却是只能苦笑。当接到这封电报的时候,他就明白参谋长的真实意图了。但面对眼下的战局,他却是多少有些一筹莫展的感觉。

原本陈翰章是准备在行进之中拿下通辽和开鲁,然后或是按照总部最新的意图,向西南方向直插奈曼旗,或是向东南方向插向康平、昌图一线,威胁部署在中长铁路日军各师团侧翼。甚至是直插四平街,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

至于原来驻守在通辽、开鲁一线的日军第十四师团,陈翰章并未打算一口吃掉。他还是准备以自己的装甲集群的优势,尽可能的将其击溃。作为一名纵队一级的指挥员,陈翰章的眼光相当的长远。

早在了解到总部的整个作战计划的时候,陈翰章就认为夺取通辽、开鲁一线,并向纵深发展的作用,要远远的大于全歼这个十四师团。他认为这次总部派自己执行这个穿插任务,最关键的是速度要快。

与林西战场的王光宇所部形成犄角之势,先解决西满战场,彻底的稳定住南起热河,北至兴安省的广大版图。拿下通辽,不过是这个计划的侧翼保障而已。总部的意图绝对不是歼灭多少日军,夺取整个西满才是总部的真正意图所在。

围歼十四师团,固然是打的痛快。但是这与总部快字当头的作战意图,却是正好背道而驰了。如果自己不能与王光宇尽快的形成战略上的配合,那么王光宇那里就随时有被压垮的可能。热河至南兴安一线的重要性,不单单是抗联知道,关东军也是一样清楚的。

按照自己手头上的两个师,外加一个坦克旅和一个骑兵旅的兵力,吃掉一个十四师团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样一来,自己的穿插速度就会大幅度的降下来。这不仅仅无益于达成总部的整体战略,对自己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通辽一线距离日军部署了重兵的中长铁路太近了,直线距离不超过三百公里。而自己身后,与新京至扶余一线之间的空档也太大了。一旦战事拖延下来,周边的日军一拥而上先拿自己开刀。到时候后路被切断,油料与弹药供应不上,自己手中的部队就有被合围的危险。

作为抗联装甲兵司令员的陈翰章,很清楚自己部下都是一群油老虎。每耽搁一天的时间,这油料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没有了后方的油料支撑,自己手中那些加油车中的油料又能坚持几天。没有了油料补给,自己的坦克旅就是死老虎。

所以陈翰章最早的主意压根就不是吃掉这个十四师团,而是试图以快打快。利用自己部队机动性强的优势,采取跳跃式的攻击。利用之前一直作为二线的十四师团防备松懈的机会,尽快的拿下通辽和开鲁一线。却没有想到,战斗的进程发展却是恰恰让他事与愿违。

至于眼下进展缓慢的原因,除了原本准备在行进间抢占通辽至开鲁一线的陈翰章,没有预料到通辽日军抵抗会如此顽强,对日军筑垒地域面积之广,工事过于坚固方面预料不足之外。他手中真正投入一线作战的步兵数量不足,兵力无法占据优势却是主要的因素。

自突破松花江沿线以来,他属下的几个师先后被调离。手中原有的几个师大部分调拨给了杜开山指挥,以填补杜开山拿下阿尔山与王爷庙一线,打通与林西战场直接地面联系之后,手中相当一部分部队被紧急车运到林西战场的空白。

自奉命从乾安一线强行向通辽、开鲁一线攻击前进,他手中原来配属兵力最多的步兵部队,实际上只剩下三师和十八师的两个团。而受制于跟随穿插部队汽车数量的限制,在还要保证弹药和其他物资,尤其要腾出大量的汽车运输油料的情况之下。实际上连同每辆坦克上装上一个步兵班,全部能够车运的部队勉强只有一个第三师。

而徒步行军后续跟进的十八师主力两个团,实际上一直处在后面追赶主力部队的情况。只是两只脚行军的速度,再快也赶不上坦克、汽车和骑兵的行进速度。十八师的部队直到部队在巴彦塔拉攻势已经持续了两天,才全部最终赶上主力。

虽然赶上了主力,但是长时间的高强度行军。让已经极度疲惫的十八师主力,只能暂时先休整一天以上的时间,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参战。在三师还要分出部分兵力警戒双辽方向敌军,以及钳制开鲁方向十四师团一部的情况之下,投入到对巴彦塔拉攻击的兵力,只有一个团。

机动步兵的数量不足,使得陈翰章原计划采用的利用自己部队机动能力强的优势,采取跃式攻击,以十八师配属部分坦克部队正面攻击,自己则带领主力避开巴彦塔拉正面,从侧面直插通辽的计划无法展开。

再加上通辽作为西满地区的核心纵深防御地带,关东军为了对苏作战,在通辽、开鲁、巴彦塔拉三角地带,修建了大量极其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群。其核心工事大部分都能扛住七十五毫米野炮平射的轰击,所有的炮兵阵地也全部转入地下和半地下。

其实在陈翰章实施穿插之前,总部下发的敌情通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太准确的。总部对通辽的日军工事群判断上出现了一些失误,以为作为西满重镇的通辽,作为关东军西满地区纵深战略要地,肯定会构筑有大量的筑垒地域,以作为二线要塞地区使用。

但是作为后方,他的工事群无论是坚固程度和密集度,肯定与作为关东军对苏作战一线的林西要塞群无法相比。但是实际上这个判断整个和真实的情况对比,正好是截然相反的。这里的工事群密度之大,坚固程度之高,绝对不比林西差的太多。

甚至在密度上,还要在地形相对有利的林西战场之上。至于原因很简单,虽然通辽位于整个西满所谓日伪国境筑垒地域纵深地带,但是因为这里正好位于西满地带的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群,与辽西的努鲁尔虎山,热河的燕山地带多条山地交汇地形之下少有的平原地带。

自古以来,便是松辽平原进入西满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蒙古人经略东北的重要通道无论是中原王朝从这里进入蒙古地区,还是蒙古人对东北的骚扰,这里都是必经之地。过了通辽,在向西就算是进入蒙古的游牧地区了。

而科尔沁沙地以及西辽河水系,的确可以作为天然屏障。是这里的地形大部分都相当平坦,却是相当有利于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的运动。沙地不是沙漠,虽说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地形却是差的太多了。

作为原来科尔沁大草原的一部分,科尔沁沙地的地势更加平坦,也还没有后世那么大的面积,同时这里也并不缺少水。这里虽然可以勉强作为天然屏障使用,作用远不如山地那么大。

地势平坦的沙地,并不能阻止苏军的坦克、装甲集群。如果发起攻击的那一方,根本就不在乎沙子多少带来影响的话。这个所谓的屏障,有和没有几乎差不多。而西辽河虽说可以作为真正的天然屏障,却是东西流向的。

除了西拉沐沦河之外,其余的支流流量又普遍不大。大部分的河流,基本上都能涉渡。这些河流能起到的作用,也并不是太大。至于水网的密集度,远达不到真正能作为屏障的地步。

所以在诺门罕战役之后,日军吸取了诺门罕一战的教训,将西满地区原有的所谓筑垒地域进行了全面的加强。在已经掌握苏军大口径火炮的威力,以及坦克机械化部队快速突破能力之后。

在作为西满纵深地带的通辽一线,构筑了大量的反坦克工事群以及永备火力点。并将炮兵阵地,全部转移到了地下。没有办法,日军的炮兵与苏军的炮兵相比,不仅数量上不在一个档次。就是威力,也相差的太过于悬殊。

一发苏军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的杀伤半径,以及爆炸的威力,几乎要比日军最新式的九六式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的炮弹,大过百分之四十左右。这还是日本人往低了估算,如果实打实地说,只能更高而不是更低。

因为在诺门罕战役之中,关东军通过检查苏军打过来未爆炸的哑弹,发现同样口径的炮弹,苏军的装药密度要比日军的高的多。最关键不单单是炮弹威力大的多,数量也不是日军可以相比的。

按照诺门罕战役的标准,在单位时间之内,兵力大致相当的情况之下,苏军炮兵的一次性火力投射量是日军的几倍。而且按照关东军情报部的了解,苏军还有一种机动式的二百零三毫米重榴弹炮。这是参观过战前苏军阅兵式的日本驻苏武官提供的确切情报。

第1386章艰难的攻坚

虽说还不清楚苏军装备的这种二百零三毫米重榴弹炮的威力,但是按照诺门罕战役时期苏军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的威力来看,这种口径更大榴弹炮的威力肯定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