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篡秦-第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按照秦国的行事作风,这些城池是一定要出兵拿下的。可今时不同往日,秦国虽然比起长平之战时还要强大。可西北却多了一只蛰伏在那里的猛虎,荆二对云玥有强烈的戒备心理。他总感觉,云玥足够强大之后会来抢夺属于他的王位。所以,自从雍都之变后。雍都始终驻防着朝廷的七万大军,即便是东方战线吃紧的时候也只是调走了部分军队。现在要与东方的魏国和赵国开战,再像长平之战那样动员力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亚历山大是外国人,他哪里知道这些事情。公孙龙说的话他是一脸的懵逼,不过好在他带着面具别人也看不出来。
“灭韩势在必行,韩王安已经沦为了云玥的走狗。这一次,云玥就是利用了韩国来拖住了我们。如果下一次西域出事,他还是会利用韩国拖住咱们。这种事情不能重演,一定要灭掉韩国。掰掉云玥在东方的爪牙,不然孤连觉都睡不好。”荆二说完,见到公孙龙望向他。叹了一口气又说道:“即便是有些郡守投降了赵国或者是魏国,那也无妨。咱们吃了肉总归让他们喝口汤。只要新郑,阳翟这些最为富庶的地方在我们手里。还怕今后不能从赵国和魏国手里,夺回那些城池?”
“嗯!大王这样说也有道理,赵人和魏人得了实惠。也不会对我军苦苦相逼,而且我想,现在进攻韩国。那云玥刚刚从西域回来,已经成了疲兵。就算是想救援韩国人,恐怕也是力有不逮。大王英明!”公孙龙能够得到荆二的宠信不是没有道理的。就这手见风使舵的本领,就够亚历山大学上些年头儿。
“既然两位先生都赞同孤的意见,这就给王翦将军密令。命他即刻调头,攻打韩国!不要管那些小城,只要盯住了阳翟和新郑两座大邑。剩下的小城,降责收不降责绕过去。待攻下阳翟再慢慢的拾到!”荆二站起身来,看着地图上阳翟的位置恨恨的说道。他实在是恨极了这个敢当云玥爪牙的韩王安!杀鸡敬猴,这一次就杀了韩国这只鸡。倒是要看看,诸侯国里面谁还敢给云玥当马仔!
荆二在咸阳宫里面忙着修改军策,而此时的云玥还在大月氏城返回的路上。
本来云玥是想带着轻骑赶回平凉,可穷奇的事情给所有将领都敲响了警钟。西域不是一块净土,那些对华夏人恭恭敬敬的家伙有时候也未必发自真心。如果云玥走了穷奇的覆辙,那可是谁也承担不起的后果。
云玥的打算几乎得到了所有将领的一直反对,无奈的云玥只能放弃了这一诱人的想法。画了婴儿车和婴儿马桶的图样,又在缴获品里面找了一件无暇的美玉交给信使,用八百里加急的方法先回大月氏城。到了那里,美玉仍旧走八百里加急。可那些图纸,就要靠信鸽传递了。
这种级别的东西,自然难不住现在的耿师傅。看到图纸之后,一天就做了出来。章佳与秦清又找了方姑姑面授机宜,这才有了方姑姑一行到咸阳,将荆二骗得掉转了方向。当然,作为两只绝顶聪明的母狐狸。章佳与秦清,也没将实情原原本本的告诉方姑姑。这一次所以成功,这位方姑姑误打误撞倒是有几分功劳。
云家军队虽然已经完全实现了车马行军,比起步兵快了不是一星半点儿。但大月氏城距离平凉也实在太远了,以至于方姑姑从平凉出发的时候。云玥还没走到大月氏城,想从西域千里迢迢赶回平凉谈何容易。
虽然没有抱着必成的把握,但这种事情还是值得一试。云玥在车里面烦躁的向大月氏城一步步的忍着,车里有条冰西域的酷暑还难不倒他。可心里的火,却不是条冰可以浇熄的。
“范增,你说的这事儿能成么?”云玥吃了一条冰鱼,有些含糊的道。
“成不成要看天意,不过属下估算着以大王行事的方式,似乎成功的几率很大。”范增坐在马车上,随着马车的晃动摇摇摆摆。
西域的道路很成问题,这也是制约云玥快速回军的原因之一。尽管羚牛的力气大得吓人,在这种路上也被折磨得没了脾气。
“侯爷你不用担心,秦军要从前线撤下来。还要横穿大秦国境,属下估计着没一个月根本不靠谱。而且他们的大军还要在雍都集结,雍都城里肯定会有咱们的人。只要到了大月氏城,看看邸报雍都有没有大规模的军队进驻。就能知道,咱们的计策成功没有。”大月氏城里有大规模的信鸽站,每日里平凉与大月氏城之间的简单公文都是由信鸽传递。只有非常重要,不宜散落出去的公文才会由人携带。骑着快马,来往于大月氏城与平凉之间。
经过几年的建设,两地之间已经建成了多所驿站。信差到了驿站,只要换一匹马就可以继续赶路。这些年为了信息传递,云玥和范增是绞尽脑汁。现在,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许多时候,平凉城里发生的事情。三天之后,大月氏城就可以得到讯息。这在没有手机电话电报的战国年月,已经的快得不得了的事情。
云玥不说话,很明显范增的话并没有打动他。
“侯爷!您想想,朝廷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攻城攻到了一半儿,您回去了。以咱们平凉城的守备能力,就算是乡勇守城。当年匈奴人的十万大军不也没把平凉怎么样?这样的坚城,岂是一天两天能够攻下的?您把心放到肚子里,若是秦军攻城攻到一半儿您回去了。属下敢打包票,这一战就能够将秦军主力击溃。到时候侯爷也有了借口,可以沿着渭水进军。一举攻克咸阳,成就无上霸业。”范增见到云玥还是闷闷不乐,就给云玥画饼。
不得不说这货说的很诱人,云玥却知道事情根本不会这样简单。秦人向来拥戴王室,就算是自己真的拿下了咸阳。恐怕也不能让整个大秦臣服!
“启禀侯爷,大月氏城来的军报!”信使的声音忽然在车外响起。
943。第943章 各怀心事
云玥伸手接过范增递过来的军报,展开一看眉头锁的更紧了。看日期,信是半个月前发出来的。秦国已经和东方六国达成和解,尤其让人侧目的是。为了与楚国达成和解,秦国甚至让出了上一次战争中被秦军占据的一座武关外的城池。这对于秦人来说,十分罕见。
依照秦人对土地的贪婪性格,只要吃到嘴里的肉断然不会吐出去。上一次双方打得那样惨烈,秦人尚且没有放弃那座城池。这一次,为了能够让楚国罢兵,居然让了出来。看得出来,秦人是多么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换个角度来说,那就是荆二多么想一举荡平那根心头刺。
“看看吧!半个月之前来的,秦人已经与山东各诸侯国议和。现在恐怕正在调兵遣将,向雍都集结。估计领兵的会是王翦,哎……!”云玥叹了一口气,王翦在人品还是行事上都算得上乘。如果可能,云玥真的想和他做一辈子的好兄弟。奈何造化弄人,他们两个现在已经站在两架战车的最前端。即便想言和,也会被飞驰的战车撞成齑粉。
范增接过云玥手中的信笺,看了一边之后。面色阴沉的说道:“信里面说,议和已经完成。这种速度还真是罕见,从函谷关,武关到雍都。路程差不多十几天的样子。平凉城坚,秦军不可能派出一支轻兵。属下估计,应该是汇集大军。然后携攻城器具,数十万大军从雍都出发。然后沿渭水前进,一直到平凉城下开始攻城。朝廷这一次是想用雷霆之威将平凉一举拿下!算算日子,现在秦军还没有来得及完成集结。
而且大军就算是攻城,估计以平凉现有之兵也可以支撑十天半个月以上。侯爷!属下有个大胆的设想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云玥就是讨厌这种说话吞吞吐吐,说一半儿留一半儿的家伙。
“大军是不是不必着急赶路,按照现有脚程我大军差不多要近一个月才能回到平凉。按照属下的推算,那时候正是秦军在平凉坚城之下碰得头破血流之时。若是我军那时候杀出,或许可以一战袭破秦军主力。然后,我军趁势南进。凭借兵锋一举拿下咸阳……”范增说道这里,发现云玥已经是面沉似水,赶忙住了话头。
“范先生,秦军很容易就集结起六十万,七十万,甚至是八十万人的军队。而我军呢?只有八万余人!十比一的比例,就算平凉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可面对十倍之敌你真的以为就能轻松获胜?若是在我军回援之前,平凉就已经被攻占了,你又当如何?
平凉是坚城,雍都,咸阳哪一个不是坚城?秦军派王翦前来攻打平凉,所辖的不过是普通军卒而已。而守卫咸阳的是什么人?那是大秦禁军,大秦军队的精华所在。
最重要的一点你还没有考虑到,咱们的这些兵大多是关中老秦人的后代。他们祖祖辈辈忠于大秦王室,虽然这些年咱们恩威并施。但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改变,打羌人,月氏人,还有康居人这都没问题。关中汉子的血性与彪悍会展现无余,可你以为跟秦人对战他们也会使出全力?
王翦不是蠢人,他手握数十万重兵。只要与我军对峙一阵,说不定咱们这边就会有人主动投靠过去。到时候你怎么办?平凉城坚,但是还有一句话你没有听说过,那就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云玥对范增的短视而感觉到悲哀,本来以为范增会是军事政务的全才。没想到,在这种重大问题上如此的草率。怪不得当初辅佐项羽,最后会落得悲惨的下场。此人阴谋有余,阳谋不足。实在是不足矣堪当大任,云玥感到自己被历史忽悠了。对没有详尽考察过的人才轻易重用,这是失策。
云玥的一番话说得范增出了一身的冷汗,难怪云玥这些年兵强马壮。却不去夺取富庶的关中,而费力不讨好的远道进攻蛮族占据的西域地区。原来根子在这里,云玥历次被增加食邑。而迁来的百姓,大部分都是关中老秦人子弟。这些人对王室有一种病态般的忠诚,让这些人拿起武器进攻咸阳。说不定,还真会有人阵前造反。
云家的军阵最讲究次序,整个军阵就好像一部严密的机器一样。如果其中有人忽然兵变,将会对云家军队产生系统性的破坏。若是两军正在酣战之时,发生这种事情。面对数十万大秦虎狼之师,溃败简直就是理所应当的。
想到这里,范增赶忙躬身施礼道:“侯爷教导的是,范增操且了!”
“有些事情,要从宏观上来看。有些事情,要从微观上来看。有位帝王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你为本侯经营西域,这是难得的历练机会。万事切忌浮躁!切记!切记!”
“喏!属下一定牢记侯爷的教导!”范增所学也是儒家,圣人达者为师的言论深深影响着他。虽然云玥的年纪比他小,但只要说得在理范增还是一位好学生。
“知道就好,大军还是速速赶路。必须在王翦从雍都出兵之前,赶回平凉。那样,秦军一定会退兵。因为只要秦军进攻平凉,本侯就会招呼山东六国攻过函谷关。到时候,秦国就有灭国之危。保持现在的不独,不臣,不敌的状态最是好。我们可以从关中不断得到收益,然后再将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他们。
大秦不断的衰弱,平凉却在一天天的富足起来。此消彼长之下,大秦的根基就会动摇。咱们做的事情,是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稳扎稳打最为重要,千万不要浮躁冒失。那样,只能毁掉自己和千万人的性命。”
“喏!”范增一躬到地,一副好学生的姿态。
云玥在教训范增,王翦却在教训王贲。当年的娃娃现在已经长成了少年将军,这一次王贲在进攻韩国和魏国的战斗中。力斩敌军首级一十有六,论军功已经可以获爵簪袅。按照《户律》和《田律》王贲可以获得功勋田三顷(合三百亩),受宅数额为3宅(宅地的标准是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每餐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考究党们别问我干草半石是干嘛的,我特么也不知道。)
“为何今日才回来报到,知不知道。再晚一个时辰,就是失期。那是杀头的大罪,就算爹爹是主帅也断断不能饶你。”王翦一拍帅案,虽然唱名的时候他没有说什么。但现在大帐里面没有人,他可要教训一下这个小老虎一样的儿子。军规就是军规,那是铁打的纪律。他可不想有一天,自己亲自下令斩掉王贲的头颅。
十七岁的王贲脸色黝黑,显然是常年在阳光下面爆晒的结果。身材样貌,简直就是王翦的年青简化版。一样的魁梧,一样的透着彪悍之气。王家的家规就是军规,即便身为贵族子弟。但从军之始,也要从普通一兵干起。应了将门虎子那句话,王贲已经累功升至尉官,统帅着百余骑兵马。隐然已经是大秦军方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父亲!这一战我那一伍伤亡十数人,袍泽们不忍他们家中老小孤苦无依。便去边地劫掠了一番,是以回来晚了。不过孩儿没有失期,失期当斩的军规孩儿是知道的,绝对不会触碰。”
秦军严格按照军功来授爵,那些阵亡的人好多都没有军功在身。都是正值壮年的汉子,个个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有的残了有的阵亡了,对于家里来说那简直就是天塌了。袍泽们在战场上抢掠一点儿来贴补伤残阵亡军卒,这也是军中常有之事。说出来不但不会被责罚,还会受到部下的爱戴和上官的嘉许。战争之中,有时候兵和匪是分不清楚的。
“知道就好,你累功已经授爵簪袅。为父想让人调回咸阳,在禁军里面呆着吧!”王翦忽然没头没尾的说了这么一句,这让王贲吓了一跳。
常年待在禁军之中的王贲这一出来,就好比出了牢笼的小鸟。正是天高任鸟飞的时候,现在让他回安逸的咸阳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父亲,这……孩儿刚刚建功立业。您怎么能让孩儿回到禁军那潭死水里面,整天除了站岗就是站岗。孩儿都快站成木头了!”王贲有些不忿的说道。
“听爹爹的话,爹爹难道还会害你不成?”王翦在外面是统领大军的统帅。可在家里,他对王贲最是溺爱。他总觉得,这些年自己总是待在军营里面,忽略了父子之情。心里对王贲总是有一种愧疚之心!
这一次在雍都集结了七十万大军,为的就是剿灭平凉。可平凉是那么好剿灭的?深知兵事的王翦知道,云玥不好惹。可大王下了命令,他硬着头皮不得不执行。现在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把儿子送回咸阳去。
这些年他对平凉的军制兵器研究甚深,还凭借着与云玥的交情。几次到平凉实地考察,云玥除了火药,战象,犀牛等机密兵器兵种没让王翦看以外,基本上是随便参观。大秦的将军中对云家了解最深的恐怕非王翦莫属。对于西北的这一仗,王翦是一丁点儿把握都没有。
“父亲……!”王贲还要再说,忽然中军校尉走了进来。对着王翦施了一个军礼,然后双手呈上一封牛皮纸公文。“将军,咸阳八百里加急!”
944。第944章 兵临城下
王翦接过公文,见到上面的蜡封完好。抽出刀子便拆了开来,看了几行眼神“霍”的一亮。连续几天阴沉的脸上,忽然有了一丝笑意。
“既然你不愿意去禁军,还是在军中建功立业吧!”王翦大手一挥,就有赶客的意思。王贲见到老爹忽然转了性,立刻消失不见。连军礼都忘记行!他很怕王翦改变主意,如果再让他回禁军效命那就糟糕了。
“将军,您怎么忽然改主意了。”中军校尉跟随王翦多年,像进攻平凉这样的军令,他自然是知道的。身在中军校尉这个位置上,物资的调拨具体军队的编组开进,这些都是他份内的职责。虽然进攻平凉现在还属于机密,很多将军都不知道。但王翦无法向中军校尉隐瞒。
“大王的军令改了!咱们不需要开进到雍都集结,而是需要转身去攻打韩国。现在停战已经半月有余,想必韩国人已经放松了警惕。那些募兵也会被解散,回到农田里面耕作。现在正是好时机,大王的军令说不要管那些小城。只要阳翟和新郑被咱们拿到手里,并且活捉韩王安。这场仗就算是大胜!”对付云家,王翦还有些踌躇。但对付韩国军队,王翦则是一点儿心理负担也没有。
虽然最近这几年韩国军队换装云家军械,又有云家的军官进行训练。可终究积弱已久,训练了几年的韩国军卒对秦军有着天然的畏惧。一场或者两场战斗,根本不足以抵消百年来秦人带给韩国人的阴影。
现在王翦手中握有六十余万大秦军队,对付只有区区十万而且还是分散在韩国各地。毫无防备,且军心不稳的韩国军队。那可真叫杀鸡用牛刀,军令里说得清楚明白。这一仗就是灭国之战,一定要将率先挑起战端的韩国人剿灭,让韩国成为诸侯国的一个历史。
“将军,大王的军令似乎并不难办到。只要被卑职五天时间,就能够将大军集结起来。辎重粮秣也没有问题,战时运到东三郡的粮秣还没有起运。只要快马,就能让粮秣留在东三郡等待大军的到来。”中军校尉也是一脸喜色,平凉他也去过。那座比咸阳还要高大的坚城,是一切攻城者的噩梦。作为老军伍,当然不愿意去碰那颗硬钉子。
相比之下,韩国简直就是鱼腩部队。新郑和阳翟的城防略微强一些,但跟平凉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级数上。得到了大王这样的军令,中军校尉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
“我只能给你三天时间,三天之后本帅带着前军出征直插阳翟。剩下还没有赶到的军队,你在这里安排。由杨端和统领,直插新郑。我与杨端和各领兵三十万,新郑与阳翟不过各有三五万人守卫。以雷霆之威将他们一击成齑粉,则大功可成。这一仗关键就是要快,只有快速的占领阳翟与新郑,打断韩国人的脊梁。使得韩国人快速投降,赵国和魏国才来不及救援。不然,若是再打城一锅粥可就没办法向大王交代了。”王翦一边看着沙盘,一边指着阳翟的位置说道。
作为整个战役的中心,王翦决定亲自去阳翟。由他带领秦军主力先锋,不管一路上的小城,直扑阳翟。根据情报,韩国人的近半军队都集中在阳翟。可所谓的过半军队,也只不过五万人马而已。
战国时候,普遍施行徽兵制。王国要打仗,便会召集士人参加军伍。许多人还得自备武器铠甲,甚至服装。这种徽兵制的好处就是,可以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不过这样做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征战的时候农耕的士人都是当兵。天地自然只有老幼妇孺照顾,这样会严重影响粮食生产。所以,各国只要打完了仗。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徽兵放回到农田里耕作。粮食是国之根本,哪个诸侯国都不敢马虎。
各个诸侯国中,职业军队的数量非常少。打仗的时候,临时召集来的徽兵占了大多数。而各国国君重金豢养的禁卫军,无疑都是各国职业军队中的主力。
阳翟是韩国都城,那么韩王安的禁卫军也自然是在阳翟城中。王翦明白,韩国最难啃的骨头其实就是在阳翟。新郑远比阳翟好打许多,所以他才将新郑交给了麃公的旧部杨端和。那也是一员能征惯战的猛将,只不过年纪还青。再历练几年,或许也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三天之后的深夜,气势恢宏的出征仪式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王翦带着他的五万新军为先导,在浓浓的墨色中离开了东周城。一头向着韩国的方向,就杀了过去。
韩国人完全是处在一片懵逼之中,就遭到了来自大秦之师的打击。王翦带着三十万大军作为先导,秦军好像潮水一样涌进了韩国人的土地。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韩国人毫无准备,那些刚刚回到家乡的徽兵根本来不及再次被组织起来。
王翦的大军如入无人之境,在韩国境内纵横驰骋。一路上虽然碰到一些阻击,可三十万大军碾过去,一切敢于阻挡的家伙都成了残破不堪的尸体。整个行军过程中,不费吹灰之力的就剿灭了不下三万韩国军队。十余座韩国城池开门投降,不管身处哪个年代,带路党总是不缺的。
仅仅五天时间,王翦就从东三郡一路杀到了阳翟城下。远远看去,阳翟城城峦高大。虽然不及平凉与咸阳,但在韩国来说也算是数一数二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作为韩国的都城阳翟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说夏的时候,大禹便使用阳翟作为都城。他的儿子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周襄王十六年,北方翟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
周威烈王十八年,韩景侯将国都从平阳迁至阳翟。后韩国攻灭郑国,遂将都城迁至新郑。这就是韩国境内两大城邑的由来。仅仅五年之后,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
就历史来讲,阳翟算是一座标标准准的古城。城墙也经历了无数次的翻建修缮,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模样。
王翦看着阳翟的城峦,心中不禁点了点头。山东诸侯,论起底蕴来还是要比大秦要深厚的多。
就拿这阳翟城峦来说,高六七丈。完全是由条石垒成,比起城砖修起来的咸阳或者平凉来说,要结实上许多。这种条石都是采在秦岭之中,也不知道耗费了多少劳力和年月,才有今天的模样。可以说,此城算不得最大但绝对算得上是东方第一坚城。
“传令三军,将阳翟团团围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