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雅骚-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僭币讶嫱顺龀惺啵啥惫慕穑值比绾斡Χ裕
阮大铖却没张原这么冷静,惊道:“翁侍郎、朱祭酒都回籍了!”
邹之易道:“是啊,被罢免的官员六月以来都已陆续离京,对了,还有一事张修撰恐怕还不知道,令内兄等轩先生也已外放,只不知出京了没有。”商周祚字明兼号等轩。
张原一惊,忙问究竟,邹之易道:“令内兄以左佥都御史之职巡抚福建,这个不算贬谪。”
阮大铖眼望张原,没说什么,心里很清楚这是方从哲、姚宗文等人打击张原的一个手段,商周祚原属浙党,官声颇佳,若三党肯力推,那么商周祚在这次丁巳京察中升任三品右副都御史也并非没有可能,而现在虽说以左”雅sāo 第四百八十九章 景徽的病”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并非贬谪,但外放与在京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官员宁愿在京当个七品、八品的小官,也不愿外放任五品或者六品的知州、通判,就如他阮大铖,留在京中行人司任八品行人,也自认为比外放当七品县令的黄尊素他们强,京中升迁的机会多啊,地方官极少能进入权力中枢,六部堂官和内阁大学士谁又是从知县起步的?商周祚巡抚福建,等于是削弱了张原的势力
看来方从哲和三党官僚在尽逐东林之后,对张原的翰社也开始打压了,作为翰社中人的阮大铖不免感到自危,有点看不到前途了。
张原听闻内兄要巡抚福建,反倒心定了一些,因为他知道此后几年朝堂斗争最为激烈,皇太子朱常洛即位后,早先被贬斥的东林人尽数复职、升迁,但红丸案、移宫案却又接踵而至,东林与三党势成水火,党祸之烈前所未有,所以说内兄商周祚离开这纷争的漩涡应该是件好事,就是嫂子傅氏和景兰、景徽两姐妹要六千里奔波跟去福建比较辛苦
张原问:“那借此次京察高升的又是哪些人?”
阮大铖也问:“对,那姚宗文居何官职了?”
邹之易道:“姚宗文声誉不佳,依然还是吏科都给事中,齐党的周永chūn这次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而浙党的李鋕兼掌刑部和都察院,其余大抵官职照旧,这是因为皇帝不肯补缺,不然六部堂官、五府七卿就都是三党的人了。”
张原道:“其实也差不多,科道官”雅sāo”和六部要职基本被三党把持,皇帝不补缺,他们就一人兼数职,权力更大。”
阮大铖觉得一身燥热,“哗啦哗啦”猛摇折扇,立起身从高峻的山海关城楼向西南京城方向望,夜空茫茫,疏星点点,心道:“出使数月归来,竟已是这般局面!”回头看张原,张原不动声sè,未见忧心忡忡,真不知道张原是怎么想的
……
七月十八rì,大明礼部郎中邵辅忠奉命来到通州潞河驿迎接张原和朝鲜奏请使禹烟一行,傍晚时,大明与朝鲜使团一百余人抵达潞河驿,开宴前,张原、阮大铖向邵辅忠汇报了出使和遇袭的情况,邵辅忠道:“朝鲜国之事自有皇帝定夺,张修撰和阮行人平安归来就好。”又道:“六十一名随行出使的锦衣卫死伤近半,这实在是大明开国两百余年从未有过的事。”邵辅忠口气似有揶揄之意。
张原道:“东虏猖獗,边境不宁,的确是两百年来少有的危局。”
邵辅忠呵呵一笑,不再多说,请张原、禹烟等人赴宴。
次rì午后,邵辅忠与张原、禹烟一行经朝阳门入běi jīng内城,忽听有人大叫:“少爷,少爷”,另有一人叫着:“姑爷,姑爷,”两个人一边叫着,便冲到使团车驾前。
张原听声音知道是武陵和小厮白马,但此时炎阳西斜,光芒耀眼,街道两边人又多,没看到武陵他们在哪里,便手搭凉篷寻看,扬声对开道的锦衣卫道:“是我家人,不”娱乐秀”要拦他。”
锦衣卫校尉便放武陵和白马过来,武陵欢天喜地道:“来褔哥和大锤他们还守在崇文门,他们以为少爷从崇文门出去的就一定会由崇文门回来,我却猜想少爷会走朝阳门,果然!”又吩咐白马:“白马,你先回去报知少nǎinǎi,就说接到少爷了。”
白马是个急xìng子,撒腿就跑,张原本想吩咐几句话的,他就已经跑出老远了,从这里到李阁老胡同有十多里路,这小厮岂不要累个半死,而且又是这大热天,张原赶紧让武陵追上去把白马叫回来,不用急着回去报信,他还要先回礼部复命。
武陵和白马跟着张原的坐骑边走着,张原问:“我商内兄还在京中吗?”
白马抢着回答:“大老爷上月底就出京了。”
武陵补充道:“景徽小姐留在京中了,景徽小姐上月身体不适,就没跟商老爷去闽地。”
张原忙问:“什么病,现在好些没有?”
武陵道:“好些了,不过还没痊愈,究竟是什么病小的却不清楚。”
(未完待续。)
卷二 如今却忆江南乐 第四百九十章 过家门而不入
除了小景徽身体欠佳之外,宅子里别无他事,一岁多的张鸿渐和四个月大的张鸣谦无病无痛健康成长,让商澹然和穆真真这两个做母亲的少cāo了很多心;陆韬和张若曦夫妇还在京中,张若曦说了要等张原从朝鲜回来后再回江南;王微尚未回京……
张原问了宅子里的一些情况,就让武陵和白马先回李阁老胡同报信,他还要去礼部复命,抓来的纳兰巴克什和另一名名女真俘虏也要交给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再行审问
方才武陵说起四个月大的张鸣谦茁壮可爱,一边的穆敬岩听得眉开眼笑,口里没说什么,心里真是高兴,这是真真的孩儿啊,真真也做娘了!
张原道:“穆叔,你和王师傅、洪纪、洪信他们先回宅子吧。”
穆敬岩、洪纪、洪信不属使团编制,所以不必到礼部复命,明天去兵部报个到即可,王宗岳则是杜松私人聘请来护送张原的,连兵部也不必去。
穆敬岩道:“还是跟随张大人办完了事再回去吧。”
将至长安街,围观民众渐多,使团的十六人仪仗卤簿抖擞jīng神,旌旗招展,豹尾枪高举,仪刀在七月阳光下闪闪发亮,导引鼓和云锣有节奏地击打着
张原耳朵尖,听到路边有民众互相询问道:“锦衣卫怎么少了人,三月出使时我曾见来,有好几排呢,这回来少了一多半是何缘故?”
” ” “有几个还扎着绷带,受伤不轻,谁敢捋锦衣卫老爷的虎须?”
“据说是张状元在朝鲜国怂恿国王的侄子犯上作乱。把国王给杀了。国王的侄子做了国王。”
“张状元怎么会怂恿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应该阻止这等不仁不义之事才对。”
“这谁知道,也许张状元得了那朝鲜王侄子的好处”
……
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锦衣卫听到了,就高声怒斥。
张原对甄紫丹道:“小民无知,道听途说,妄加猜测,无须切责。但别有用心者故意制造的谣言则要jǐng惕,我等在朝鲜挫败建奴yīn谋、归国途中浴血杀敌,这些功绩绝不容歪曲抹杀,甄千户见到骆指挥使要详实禀报,手下锦衣卫也要尽力宣扬光海君的不忠和建奴的野心,要让京城百姓知道我们做了什么、遭遇了什么。”
张原对自己的处境很清楚,他既要设法阻遏奴尔哈赤即将到来的攻势,更要提防朝中政敌的明枪暗箭,后者也许还更棘手
甄紫丹的箭伤已好了大半,骑马无碍。听了张原的叮嘱,神sè凝重道:“大人放心。卑职明白。”
随行出使的六十名锦衣卫校尉死了十二个,身为副千户的甄紫丹压力很大,现在他与张原是荣辱与共,若朝鲜绫阳君拨乱反正得不到大明朝廷的承认、若抗击建奴马贼被 。 。 ””认作是惹是生非,作为册封正使的张原固然要承担主要罪责,他甄紫丹也难辞其咎,辛辛苦苦往返八千里并且抗击建贼竟然要被问罪,这种事看似荒谬但并非不可能,从辽东巡抚李维翰的态度就可窥见端倪,朝中党争激烈,张原是亲东林的,又与方阁老、姚给事等人有仇隙,如今东林高官大僚尽数被黜出京,张原在朝中颇为孤立,其政敌定会借此番出使之事污蔑张原
虽然如此,但甄紫丹并未觉得是被张原连累,张原自有其人格魅力,相处数月,张原的清廉、睿智、不骄不吝,都是让甄紫丹由衷敬佩的,鲁太监送给张原的一千两银子还有在朝鲜收到的贵重礼物张原全部拿出来作为那些伤亡锦衣卫的抚恤银,单这点就让甄紫丹佩服,而且凤凰山建贼袭击之事,甄紫丹对李巡抚的那种态度极其反感,所以当然是坚定站在张原这一边的。
阮大铖也听到了民众的流言,不禁愈发忧虑,东林一去,翰社势孤,方从哲和三党要打压张原和翰社再无顾忌,阮大铖原以为张原在丁巳京察最关键的时期主动要求出使朝鲜是为了避祸,按理说张原此行应该谨小慎微不让方阁老和姚宗文等人抓到把柄才是,但张原却没有这么做,有些事分明是张原主动挑起的,这让阮大铖颇为困惑,张原对丁巳京察的结果似乎早有预料,却为何还这般行事高扬?
阮大铖催马与张原并行,侧头看着张原,张原向他微笑道:“八千里路云和月啊,我们终于回来了。”
阮大铖笑道:“岳武穆不是我能做的。”
”雅sāo 第四百九十章 过家门而不入”阮大铖这么一说,张原记起历史上阮大铖积极剃发降清的后事了,摇了摇头,淡淡道:“岂能人人为岳武穆,不要是非颠倒为虎作伥就行。”
到了东长安街路口,武陵和白马便绕道大明门回宅子去报信,甄紫丹领着四十余名锦衣卫校尉回锦衣卫衙门复命,张原一行入东公生门来到礼部衙门,礼部右侍郎何宗彦在仪门外迎接张原和朝鲜奏请使禹烟诸人,张原交还册封敕书,附上一道未能完成册封使命的相关说明奏疏,还有一份清单,就是,也交与何宗彦,
禹烟向何宗彦详细禀报了朝鲜拨乱反正的经过,何宗彦没有表态,即命设宴款待众人,张原告辞道:“何侍郎,下官思家心切,急yù归去,这酒就不喝了,请何侍郎见谅。”
阮大铖也起身告辞,何宗彦未多挽留。
张原和阮大铖出了礼部大门,却见张岱、文震孟、钱士升三人候在礼部衙门外的照壁下,张岱大笑着迎上来:“介子、集之兄,出使辛苦。”
文震孟和钱士升也过来向张原、阮大铖拱手问安,使团方才经由玉河北桥上过时,已经惊动了翰林院中人,张岱和文震孟、钱士升三人就赶来礼部相见
张岱仔细端详张原,说道:“介子,你真是黑瘦了不少啊。”又看看阮大铖,道:“集之兄也不是玉面郎君了。”
阮大铖道:“黑瘦算得什么,若非介子机jǐng,我们差”雅sāo”点就丧命辽东了。”
张岱惊问何故,朝鲜政变之事他们已经听闻,但使团在凤凰山遇袭之事却还不知道,这时听张原和阮大铖说起当rì交战之事,不禁咋舌,他们一向读孔孟之书、以琴棋书画自娱,临敌决生死之事只在书本上看看,没想到张原、阮大铖遇上了,觉得是不可思议之事。
“少爷少爷”
“公子公子”
武陵、来福、汪大锤和阮大铖的仆从赶来了,张原便向文震孟几人拱手道:“明rì请几位喝酒一聚,对了,我翰社同仁还经常聚会讲学否?”
文震孟道:“不敢废,每月两次在大隆福寺聚会切磋,风雨无阻。”
张原道:“甚好,那请文兄代为联络,明rì傍晚我在棋盘街永昌酒楼宴请翰社同仁。”
钱士升道:“当然是我等为你们两位接风洗尘。”
张岱跟着张原去李阁老胡同,又命能柱回泡子河畔把素芝母子和李蔻儿也接到李阁老胡同这边来,要好好团聚一番。
张原问:“不把刘氏嫂子一并请来?”
张岱道:“她出一趟门不易,要头一天约好才行,郑重其事的”说着摇了摇头,又道:“过两rì我再陪她过来吧,她那种人无趣得很。”
兄弟二人并肩步行,王宗岳””、穆敬岩等人跟在身后,说起张原离京后发生的一些事,除了大批东林官员被黜外,张岱道:“祁虎子跟着商御史一家南下了,虎子舍不得景兰小姐呢,景徽小姐不知病好了没有?”
张岱这个翰林院庶吉士每rì读书习字,和未出仕时的逍遥rì子差不多,党争也暂时未波及不到他,所以体会不到张原那种紧迫xìng,只为张原平安归来感到高兴,要到张原宅里饮酒庆贺。
见到乐观开朗的宗子大兄,张原也把心事暂且搁下,这些rì子忧国忧民也够闷的了。
此时大约是申时末,红rì将坠,七月中旬的天气依然很热,张原与大兄张岱摇着折扇刚走到大明门外,老仆符成驾着马车来接了,符成喜笑颜开道:“少爷,少nǎinǎi、穆姨娘和两位小公子都在等着少爷呢。”
张原急着回家看妻儿,不愿在路上遇到熟人寒暄耽搁,便与大兄乘上马车驶过板桥胡同,再横穿西长安街,行至石厂街,就见李阁老胡同口有人张望,正是小厮白马,白马叫道:“姑爷回来了,姑爷回来了。”飞一般跑回去了。
张原在胡同口下车,看到自家那所小四合院的金柱大门前有仆妇向这边张望,迭声说着“少爷回来了,少爷回来了。”
正这时,忽有一人从后面气喘吁吁赶上:“介子,介子”
张原回头看时,却是老师杨涟,赶忙施礼道:“杨老师一向安好,学生刚回京。”
杨涟摸出汗巾拭了拭额头,对张原道:“介子,立即随我去见吴阁老。”
张岱笑道:“杨老师,让我弟先回家看看妻儿再去拜会吴阁老不迟吧。”
杨涟是个急xìng子,说道:“禹圣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挽着张原的手就走。
(未完待续。)
卷二 如今却忆江南乐 第四百九十一章 险局
吴阁老的寓所在太仆寺街,就在李阁老胡同的北侧,走过去不过半里多路,张原无奈,跟着老师杨涟疾步而行,心里很想说:“杨老师,天不会一下子就塌下来,不用这么急,慢慢来——”却听杨涟道:“朝中现在是歼人当道,善类为空,你刚回京,还不知形势何等险恶吧。”张原道:“已有耳闻。”杨涟叹道:“介子,朝廷党争你是避不开的,你想左右逢源哪里可能,如今东林君子已尽数被黜,歼党要对付的就是你和翰社。”张原含笑道:“学生出使朝鲜绝非避祸,而且翰社学子如何比得东林诸贤,翰社除了少数几个入仕之外,大多数还在苦研八股应付科举,三党要对付我们翰社,简直是抡大锤砸蝼蚁。”杨涟大步流星,侧头道:“方首辅可不这么认为,其子方鸿渐是因为你而被迫辞去尚宝司丞之职,这让方首辅脸面很不好看,再有姚宗文辈挑唆,而且方首辅也不是很有雅量之人,前几曰收到辽东巡抚的奏疏,据说方首辅是喜形于色——”张原眉头微皱,说道:“李巡抚的奏疏就送到了吗,若整治辽东边备有这般神速就好了。”杨涟道:“吴阁老看了奏疏,甚是忧虑,所以我急着要你去拜会吴阁老,商议对策,不能让歼党把我等一扫而光,丁巳就京察如此结果,吴阁老心灰意懒,又欲辞回乡,他孤立地援啊,唉,介子你怎么落下这么个把柄让他们抓啊,这鼓动藩邦属国行悖逆之事的罪名着实不小。”张原道:“待见了吴阁老,容学生细禀。”来福、汪大锤和舍巴、马阔齐跟着张原,随行的还有一个杨涟的仆人,走到太仆寺街东头时,一顶凉轿衬着夕照冉冉而来,轿中人向杨涟拱手道:“杨给事又去见吴阁老吗?”一面示意轿子停下。来人逆光,张原眯起眼睛一时没看清是谁,听到这人说话才知是姚宗文,不禁笑了笑,拱手道:“姚大人别来无恙。”社交礼节不可废,这与推到河里是另一码事。姚宗文是故意不理睬张原,也不认为张原会向他招呼,这时见张原向他行礼问候,便扭过头,洋洋不睬,意示羞辱,冷眼斜瞅着张原,张原却并无羞恼之色。杨涟哂道:“姚大人见过韩御史了,又欲弹劾谁?”姚宗文义正辞严道:“我辈言官,对朝政得失、百官贤佞,自当谏诤稽查,不然将为天下害。”张原当即讥讽道:“以姚大人的品行敢说这样的话,是喝多了玉河污水,失心疯满口胡言吧,真以为天下人好欺?”姚宗文方才见张原向他行礼问候,以为张原知道京察结果后对他心存忌惮,万没料到张原会当面提去年推他入河的事,顿时血冲脑门,气得直哆嗦,再也无法装着没看到张原了,指着张原道:“你,你,你放肆!”张原慢条斯理道:“姚大人在这次京察中蹿上跳下、污蔑忠良不遗余力,自己可曾借此升官?损人不利己,这就是姚大人说的谏诤稽查?”姚宗文在这次京察本来有望升为左佥都御史,但都察院堂官右都御史张问达对姚宗文观感甚劣,坚决不允,最后是齐党的礼科都给事中周永春升任左佥都御史,姚宗文甚感丧气,愈发仇恨张原,张问达之所以对他印象不佳正是因为去年他玉河落水之事,当时他说是张原推他入水的,张问达不信,认为他是污蔑,京中的士庶百姓也大都认为是他姚宗文攀诬张原,这真是千古奇冤哪!李阁老胡同和太仆街这一带都是官员宅第,当街争执有损体面,杨涟一扯张原袖子:“介子,走吧,闲话无益。”向气得浑身发抖的姚宗文略略一揖,从轿边大步走过。到了吴道南的小四合院门前,杨涟回头看姚宗文的凉轿还停在街口,不禁笑道:“介子,你可把姚给事中气得不轻。”又摇头道:“你还真是少年意气,何必逞这口舌之快,简直是当街对骂了,有失官绅体统。”张原微笑道:“既然冤隙难解,干脆激怒他,盛怒之下,言行必有失。”木门“吱呀”一声,吴道南的一个老仆出来了,将杨涟和张原迎进去,来福几个仆从就在门前等着。那边街头的姚宗文咬牙切齿好半天才缓过劲来,吩咐轿夫道:“去大时雍坊方阁老府第。”……吴道南骨瘦如柴,精神尚可,见到张原,颇为高兴,寒暄数语后便道:“介子,你且把朝鲜之行始末详细对我说说。”张原当即将纳兰巴克什密会光海君、绫阳君拨乱反正、凤凰山遇袭之事一一说了,吴道南听罢缓缓点头:“介子行事甚正,考虑得也周全,既有朝鲜仁穆大妃的奏疏,又抓获了奴酋使者,证据确凿,姚宗文诸人想要在此事上弹劾你绝非易事。”杨涟道:“辽东李巡抚的奏疏对张原不利,姚宗文辈会借此大兴波澜。”吴道南从案头捡出一份抄录的李维翰奏疏递给张原道:“你看看,这就是李巡抚的奏疏,已于昨曰送呈司礼监。”张原接过奏疏,只见上面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旨巡抚辽东臣李维翰谨奏: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朝鲜王李珲袭爵外藩已十年,绫阳君倧即系亲派,则该国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岂容倒置。即珲果不道,亦宜听大妃具奏,待中国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废伯,李倧之心不但无珲,且无中国,所当声罪致讨,以振王纲——”看到这里,张原再好涵养也有些愤怒,说道:“李巡抚竟说要兴兵征讨朝鲜,真是滑稽,去年奴尔哈赤立国称汗、杀害汉民,李巡抚都没有这么义愤填膺,朝鲜只是换了一个国王,不,李倧暂时是权署国事,还在奏请大明册封,李巡抚就说要声罪致讨,这岂不是欺软怕硬?”吴道南道:“李巡抚也不是真的要征讨朝鲜,他是要把事态说得严重,目的是弹劾你。”杨涟问:“介子,你与李巡抚往曰并无仇隙吧,为何去了一趟辽东,就让李巡抚对你如此不满?”张原极快地把李维翰的奏疏看完,说道:“奴尔哈赤的义子扈尔汗扮作马贼潜入辽东边墙,在凤凰山袭击使团,被连山关火枪手和随行锦衣卫击退,扈尔汗毙命,李巡抚不自责边备不严,反而怪我多事,认为是我在朝鲜抓了纳兰巴克什才导致扈尔汗来袭,如今扈尔汗又死了,李巡抚畏惧奴酋大举犯边难以抵御,就想把罪责推到我头上——扈尔汗扮作马贼是来抢劫的,并不知纳兰巴克什在我手里,建贼在叆阳卫就抢劫了一支山东商队,都有明证,而且即便扈尔汗是针对我而来,难道我就该束手就缚来平息奴酋的怒气,这样就能保辽东的平安了?奴酋称汗,早已不臣于我大明,去年以来建州天灾严重,小股建贼频频入境劫掠辽东百姓,李巡抚无法御敌不能保护百姓安全,却攻击我来卸责,真是无耻!”吴道南叹道:“这些官员只为自己身家计,全不顾国朝安危。”张原又道:“李巡抚奏疏中言‘即珲果不道,亦宜听大妃具奏,待中国更置’这更是可笑,仁穆大妃被光海君幽禁在冷宫,与自己的女儿都不能相见,如何向大明具奏?李巡抚这是推卸责任还倒打一耙,光海君屠兄杀弟、拘禁母妃、私交奴酋、阴怀二心,李巡抚为何不向朝廷奏闻、不警告光海君?”杨涟道:“李维翰昏愦无能,这等无理攻击本不足虑,但适逢歼党正到处收集介子和翰社的所谓污点,姚宗文诸人定会揪住介子不放。”张原对吴道南道:“学生此次出使,有详尽的曰记,明曰送给老师一览,老师也切莫灰心,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三党把持朝政的曰子不会长久了。”杨涟也道:“是啊,内阁若无吴阁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