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年他背负着汉奸叛徒之名,夜深人静之时,也曾有过不安。可天一亮,他又坚定的替清军东征西讨。
毛方一直站在那里,听着四位将帅们的话,他忍不住抬头望向孔有德,轻声的说说道,“大帅!”
孔有德转头过来,看了他一眼。
“辛苦你了,那边坐下吧。”
孔有德望着满厅众将,语气激昂的道,“诸位弟兄,我们都是叛明之人,在明人眼中,我们都是些无君无父的乱臣贼子。可我要说,当初我们也为大明征战沙场,血战拼命,可换来的是什么?是文官内宦爬在我们头上做威做福,我们为朝廷卖命 ,可朝廷却欠我们粮饷不发,我们出兵作战,连饭都吃不饱。地方官员看不起我们,连地方的乡绅都敢欺压我们,甚至就连乡绅家的奴才都一样的敢骑到我们头上拉屎!这样的腐朽的朝廷,我们难道还要替他卖命?难道我们的命就真的这样贱?”
“这些年我们投奔在满清,大清皇上对我们如何,大家也都心里明白。咱们当年在东江在登州,常年欠饷,衣食常忧。可在大清。咱们有自己的地盘,有粮有饷,也有赏赐,两边如何。高下可判。皇上对我们如何,大家都有数,皇上不会抛弃我们的,援兵马上就到来。兄弟们,再坚持几日就好。楚军虽炮火犀利。可大明的楚军才多少?楚军炮火再强,又岂能强过八旗骑兵?”
“城中还有五万人马,分成五部,每部一万。孔总兵、耿总兵、尚总兵与某各守一面,另留一万人马为预备队,居中支援。”
毛方依然站在厅中间,还加大了几分音量,“大帅!”
孔有德有些不解的望向自己的家将,“毛方?”
毛方大声道,“大帅。末将以为,我们不能再守了。”
“你觉得我们应当突围?”孔有德问,毛方是他的心腹,率领的是他的三千家丁,也挂着总兵衔。
“不,我们突不出去的。”毛方答道。
孔有德脸沉了下来,沉吟片刻,缓缓问道,“那依你之意,我们该当如何?”
毛方一字一顿的答道。“俯首求和,无条件投降!”
毛方此言一出,厅中顿时炸了。耿仲明火气上冲,历声质问。“哼,毛方,你是何居心,大敌当前,你出此言语,可是想乱我军心?还是说。在明营里,刘继业给你做了什么封官许诺?”
耿仲明的话音未落地,尚可喜就哼了一声,“这还用说,他刚从明营回来,立即就说这种投降之语,摆明了是刘继业给他封官许愿,让他来劝降我们。说不定,他早已经在明营里把我们都卖了一遍,已经答应要拿我们的人头去换大明的官当。跟我们说说,刘继业答应给你个什么官?副将还是总兵?刘继业又给我们的人头开了多少赏银,五千还是一万?”
毛方缓缓道,“大帅,诸位将军,请容某一言。”
耿仲明冲地上吐了口唾沫,不屑的道,“懦夫,还想说什么花言巧语?”
毛方却不理他,只是对着孔有德道,“大帅,援兵不会来了。我在明营时听到消息,宁锦的明军正大举反攻,朝廷已经连丢了十余城堡,大凌河以西尽皆失守,只余一个义州城。现在明军团团围困义州,皇上正率军从沈阳赶往义州救援,根本顾不及我们。”
这个消息让厅中所有人都大为震惊,难以相信。
“这怎么可能,宁锦的明军根本不是八旗兵马的对手,还尽克大凌河以西十余城堡,兵围义州,你在胡说什么?是刘继业让你这么说的吧?”耿仲明喝声问。
孔有德却是严肃的问,“这个消息你听谁说的?”
“明营里听到的。”
沈志祥向孔有德道,“这定是明人的诡计,故意让你听到这个消息,其实这消息是假的。”
“不会是假的,我在明营还看了祖大寿的弟弟祖大名和祖大成二人。”
这话一出,孔有德脸色大变。“你没有看错?”
毛方回道,“末将曾与祖氏兄弟有旧,绝不会认错的。”
“这不可能,祖大名和祖大成现在被围在锦州城中,怎么可能来了辽东?”耿仲明道,“一定是这个懦夫胡说。”
祖大名和祖大成都是锦州前锋将军祖大寿的兄弟,两人都任游击将军一职,先前都和祖大寿一起被围在锦州城中。孔有德等人来辽南之前,也是在锦州城下调来的,他们对此很是清楚。可现在祖大寿的两个兄弟到了盖州明营,这说明什么?
锦州之围可能真的解了,那明军真有机能反包围了义州。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们等的援兵,就将遥遥无期了。
“你们觉得毛方听到的消息,有几成可能?”
沈志祥迟疑了一下,“大概五六成吧。”
孔有德的眉头越皱越紧,刚才的那点激昂早已消逝不见。
外面又传来尖啸之声,接着是轰隆隆的巨响,明军又开始发炮了。(未完待续。)
PS: 感谢鹦鹉螺子的支持,谢谢!
'正文 第332章 血祭红旗'
义州,在锦州之北,北临大凌河。
十月,兵部新任尚书陈新甲上书皇帝,认为宁锦形势于大明有利,要求趁机收复广宁、义州、右屯三城,并重筑大凌河城。如此一来,锦州、大凌河、右屯就能成为犄角之势,可以互相依托,收复这三个据点以后,可以再向东北依次推进,收复重镇广宁城。
如果能够顺利的推进广宁,稳固起大凌河三角形防线,那么朝廷就能大大改变如今薄弱的关宁锦防线,进可攻退可守。
控制广宁,背靠锦州、大凌河、义州、右屯诸城,那么进可继续东进,向清军控制的腹地纵深发展,争夺辽河河套平原。退也可扼住清军进入蒙古地区,切断清军与蒙古的联系。
广宁向来就是明清争夺的要地,十几年前的广宁之战,明军大败特败。十年前的大凌河之战,明军想要修筑大凌河城,夺回广宁,清军闻讯大举来攻,最后双方大战,明军再次大败。
如今,刚解锦州之围的大明,却已经迫不及待的重提推进广宁,再筑大凌河的计划。以陈新甲为首的兵部官员们,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
兵总尚书陈新甲的计划,其实就是当年袁崇焕被杀后,孙承宗提出的那套战守计划。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个计划并没有问题,方向很对。没有广宁,锦州难守,关宁锦防线太单薄。有了广宁、大凌河,不但直逼清军的腹地,威胁辽河河套,而且还能切断清军与蒙古的联系。正是因为广宁失守,清军才一次次的得以绕道蒙古,自蓟镇燕山一带攻入京畿,南下河北山东劫掠。
崇祯批准了这个计划,一如当年他批准孙承宗的时候。
蓟辽总督洪承畴收到皇帝的旨意,率前东进。
灰蒙蒙的黎明。
在灰暗和朦胧的晨曦之中,大明的二十万大军开进大凌河前线。红旗漫卷。猎猎飘扬,那是几十年来,都没有过的雄伟气势,望之令人生畏。
在义州城外。吴三桂、祖大寿、王朴、刘肇基、马科五镇兵马在义州城外摆开阵势。
城外遍布明军营地,从义州西面辽东长城脚下的大定堡、大康堡,到大凌河北岸的大靖堡、太平堡,以及东面的镇夷堡、团山堡,到处都是明军的红旗在飞扬。在猎猎北风中发出啪啪的声响。
大凌河和支流缅河上,也遍布着许多明军的船只,船头插着明军红旗,满载着明军的弓箭手们往来巡弋。
一支支的队伍正在义州城下汇集,辽西提督兼宁远总兵官吴三桂等不及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的大部到来,他准备率先发起一次进攻。
排列在城下的大批明军人声喧哗,充满嘈杂。巡逻骑队在乱哄哄的各镇兵马边来回的巡走,大群的民夫在工匠的带领下正在打造攻城用的器械,一棵棵树木从远处的山上砍伐运来,然后加工成各种云梯、盾车、攻城槌等。
在义州城外那片平坦而又广阔的低洼地上。无数的旗帜在招展,日月旗,帅旗、将旗,各种认旗,尺寸不一,大小不同,甚至还有代表着各个方位的五色方旗等等。
五镇十余万兵马,全靠着这些各式各样的旗帜来指挥调动。
在各镇的营地里,许多军官们正在跟自己的手下们打气鼓劲。一遍遍的向他们说着鼓动的话语,“用力冲上去。用力的爬上城头,用力的砍死守城的鞑子,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要停歇。用力的冲,用力的砍,用力的夺取战功。”
“别忘记砍下鞑子的脑袋;那是你的战功。”
“砍下一个鞑子首级,回头就换二十块银元。”
“记住,别被其它镇的友军给比下去了!”
在城外不远的各军临时营栅里,正式进攻命令下达之前。各镇总兵们派着亲兵们押送着一车车一箱箱的银元到来。
这些都是自宁远的四海银行里刚刚取出来的银元,朝廷现在直接把银票银券押送到宁锦,然后再由辽西的各镇军队提前向四海银行预约取现,到时就能直接从宁锦的分行里取出现银来,方便还准时。
“兵卒每人两块银元,士官每人三块,军士长每人五块,军官每人十块!”
军官们站在银箱边的桌子后大声喊叫着,“一个营一个营排队来领,这些是战前赏银,人人有份,赏赐丰厚!”
这笔银子,包括了开拔银、行粮以及战前赏赐等在一起,每个普通兵卒都有两块,一些伍队长们还有五两,旗哨等军官更有十两。都是现银,各镇主将们这次异常的豪爽,拿出这么多真金白银,就是为了能让士气飙升起来。
许多领到银子的士兵又到另一边的桌前去,那里有军中的识字,这些都是专门替士兵们写信的人。许多士兵过来写信,许多信也相当于遗言,他们绝大多数人顺便把刚领到的赏赐还有一些饷银也都随信寄回家中。
大家详细的跟识字述说家庭住址,收集人名字,并在信中交待了不少后事,以防万一。
在另一侧,则有不少随军的和尚道士们,他们在做着法事,为即将出战的将士们祈福。 来自山西五台山的高僧和来自江西龙虎山的道士们,不断的向将士们赐福。将士们都相信,得到法师们的赐福和祈祷后,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军营里,吴三桂也跪在帐中,一名高僧和一名大师正在为他祈祷。一番祈祷过后,吴三桂心里轻松不少,他来到中军,那里正捆着一百零八名俘虏,全都是先前战斗时擒获的后金真夷,个个脑门锃亮,脑后拖着一根细细的金钱鼠尾。
吴三桂当着众将士的面,取来帅旗,铺在地上。然后一名吴家家丁取来一块大木墩放在旗前,“带鞑虏,祭旗!”
刀斧手们端着大砍刀押着俘虏们上前,轮流把俘虏按到旗前,把他们的脑袋按到木墩上,然后一刀砍下他们的首级。失去头颅的脖颈鲜血直喷,把大旗染的更加鲜红。
一百零八个鞑子的鲜血浸染过后,大帅成为血旗。
吴三桂捡起大旗,亲自将旗升起。
这是一次大战。义州城下及外围,聚集的明军足有十二万之众。就在义州的城下,就足有十万。
统领着如此大军,吴三桂心中激昂无比,松山大捷。锦州之胜,接连的胜利,让他自信无比,他发现,原来清军也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些鞑子虽然骑射凶悍,可面对着大炮和排铳时,也一样只是血肉凡胎,也一样会崩溃,一样会逃跑,一样会投降。
吴三桂调集了大小数百门火炮。准备如刘钧在辽东做的那样,用震撼性的猛烈火力,把义州城墙给直接轰开一个缺口,然后一举夺城。
在这数百门火炮中,主力大炮就是自湖北购来的加农炮,还有那些发射巨大石弹的臼炮。义州城中的清军也有炮,可他们的主力红夷炮不过十来门,其余的都只是些将军炮佛郎机炮,数量还远逊明军。
“借用楚国公的一句话,如今是铳炮称雄的时代了。鞑子的骑射已经落伍了。今天,我们就要用大炮和火铳,狠狠的教训这些该死的鞑子!”吴三桂望着义州城上的清军,充满自信的说道。
为了今天这一战。吴三桂把能调来的大炮全都搬了过来。自松山之战他偿到了铳炮的厉害后,吴三桂越发的信奉铳炮称雄这话。
祖大寿看着自己的外甥,心里很是复杂,他在锦州城中被围了大半年,结果一解围,自己的外甥都已经成了提督。连自己这个锦州镇总兵,也都在他的统领之下了。祖大寿实际上并不是吴三桂的亲舅舅,祖大寿的妹妹其实是吴襄的填房,是吴三桂的继母。不过,祖大寿倒还是吴三桂的亲姑父。
当年吴襄把自己的妹妹嫁给祖大寿做填房,然后祖大寿也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吴襄做填房,从此两家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说来,祖大寿既是吴三桂的舅父也是他的姑父。
祖大寿觉得自己当年的眼光不错,吴襄虽是商人家庭出身,可是当初深得李成梁的信任,祖大寿眼光每敏锐,立即与吴襄联姻,不但取了吴襄的妹妹,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吴襄,让这份联盟更加稳固。
多年以后,吴襄虽然总兵官被免了,可吴襄的儿子吴三桂却二十七岁就当了总兵,更在二十八岁时就当上了提督,这是祖家世代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位置。
祖大寿得意自己眼光准的时候,也在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当年袁崇焕主持辽东的时候,他全力支持袁,自己也得以成为袁麾下辽东四大将之一。可后来袁崇焕却突然被皇帝所杀,当时他也带着吴三桂和袁的背剑官一起随袁入京,闻讯之后吓的连忙带吴三桂逃出京师,率本部一路攻破山海关打出关外去,生怕皇帝把也给杀了。
好在皇帝可以没袁崇焕,却不能没有关宁军,最后皇帝没有追究他,这也让祖大寿深为感恩。可后来他奉命筑大凌河城,结果又被围了几个月,城中无粮,祖大寿靠吃马肉吃老鼠吃民夫吃老弱士兵,吃掉了近两万人,最后还是被迫投降了。
祖大寿降清后,找了个借口回锦州招降,结果才得以脱身,回到锦州之后他又开始坚决抗清。可世上再没比他更倒霉的人了,在锦州呆了几年,他又被清军围了。
好在这一次锦州城坚粮足,倒不用吃马吃人,本以为这次他要完蛋了,却不料外甥吴三桂如此厉害,接连大捷,很快就把围城的清军杀的退回了义州,如今更是带着自己一路杀到了义州城下,反包围了清军。
祖大寿其实更主张围义州城,但围而不攻,只用义州城中清军来钓救援的清军,围城打援。可惜外甥吴三桂对于炮火信心满满,认为义州城根本挡不住他的炮火。(未完待续。)
PS: 感谢ybyi、杨一傲的支持,谢谢!
'正文 第333章 偷师'
吴三桂对于自己的进攻计划是信心满满的,他自松山之战后,处处模仿刘钧的楚军。他打听到楚军有一个参谋部,有许多参谋赞画军官,在每次战前,都要由这些参谋官们制定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详细到每一步的进退,甚至他们还会有一个备用计划,随时可以弥补替换。
吴三桂也在自己的军中成立了一个参谋部,提拔了一群年轻的军官为参谋。因为自己的许多军官都是辽西子弟,有文化的并不多,吴三桂便从宁锦等地搜罗了许多秀才、举人入自己的军营,给他们授予赞画官名,让他们协助参谋们制定计划,绘制地图等。
这次的义州攻城战,吴三桂的参谋部也拿出了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相当的完整和详细。整个计划的重点就是十二万大军中的两万,分驻在义州外围四面的十多个城堡之中,负责拦截预警增援清军,同时也负责城破之后清军逃跑的拦截。
剩下的十万大军,则有一万驻于大凌河北面,负责拦截大凌河,不让清军突围渡河。
剩下的九万,东西两面各布置两万人马,等正式攻城后,两边发起佯攻,吸引清军注意力。而真正的主攻方向是在南城,那里将集中五万兵马,是宁锦两镇兵马组成。吴三桂的宁远火炮集中一起,猛攻南城的东侧角,待攻破城墙后,由祖大寿的锦州重步兵打头,夺取破口,宁远火铳手在后掩护。
这是一个详细的计划。
太阳已经升起,一轮红日当空,犹如染了鲜血。
战鼓声声,旗帜挥扬,一支支部队正按吴三桂的作战计划到达指定位置。
“呜呜呜呜!”
进攻的号令响起,庞大的明军战斗群开始按着各自的目标发起进攻。
三十里外,一支骑军正在急速向义州赶来,这支骑军大约五千人。穿着明军的军服铠甲,打着明军的红旗。
他们沿着大凌河北上,急驰而来。有巡哨的明军试图询问这支骑兵的身份,得到的答复是洪总督和孙总督派来增援义州的骑兵。他们还告诉询问的明军,洪孙二位总督正率大部向义州赶来。
义州城东南角,城外三百步,一处高坡上,吴三桂的宁远炮火阵地设在此处。各类火炮数百门,上千的炮兵正在紧张的忙碌着,作着炮击前的最后准备。在这个火炮阵地边上,是三千名步兵做为阵地守卫,另外还有三千名骑兵在两翼待命,随时准备拦截有可能出现的敌军。
“准备开炮!”
炮兵营参将高声喝令,各炮的炮长们纷纷应声高喊,“准备完毕!”
第一门火炮开始轰响,九磅长炮炮膛喷出火焰,九磅重实心炮弹呼啸着飞向义州城墙。这门炮弹正中义州城墙。砸下一片砖屑。
第一发炮弹轰出之后,各炮的炮长也纷纷下达开炮的命令,无数的炮弹出膛,呼啸的砸向义州城墙。
在义州城头上,清军也发现了明军的炮兵阵地。他们迅速向上禀报,清军指挥官很快下令,调来了数门大炮,对着明军炮阵轰击。
一枚十斤重的大铁球呼啸着砸向明军炮阵,不过这枚炮弹却射的太高了,在炮阵上空呼啸着飞过。落入炮阵一百多步的后面,误打误中的砸到了几名步兵。
城头上的火炮接着又发出几炮,可不是打高了就是打偏了,没有一枚射中明军。
吴三桂也远远的看到了城上的炮火反击。哈哈大笑道,“红夷大炮又不是投石车,其长于攻城而拙于守城。鞑子的红夷炮起码有五百步远的射程,我们的炮阵在城下不到三百步远,鞑子的红夷炮架在城上,反而很难打中我们。哈哈哈。他们只能光挨打,却还不了手!”
“传令,臼炮减装药,瞄准城头上打,先把鞑子的这些炮给干掉。”吴三桂高兴的喊道。
红夷炮的弹道平直,射程较远,架在城头上,用来守城并不适合。如果瞄着远处的兵马打,还是有些威力的,比如攻城之时,攻城的一方一般都会在远处集结兵马,这个时候用红夷炮轰击,就能破坏集结,打散阵形。
但像吴三桂仗着兵多炮强,把炮阵布置到城下三百步左右,清军的红夷反而无用武之力了。
吴三桂炮阵中的加农炮也同样弹道平直,一样打不到城头上去,可抵近了直接轰击城墙,却是没有半点问题。
不过对付城头的清军火炮,吴三桂还有利器,自湖北楚军中购来的臼炮,正是专门对付城头的。这些口径巨大的臼炮,其实就相当于用火药发射石弹的抛石机,比起传统的木质抛石机,这些臼炮,更轻便,运输机动容易。而且他们的威力更大,能抛射极重的石弹,扔到更远的地方。
攻城之时,用来对付城头上的守军或者砸击城中的房屋士兵,也是相当犀利。
十几门臼炮集中向城头轰击,城头上的清军发现了呼啸而来的石弹。
“快散开!”一名清军分得拔什库高声大喊,一群炮手连忙四散跑开。两枚石弹从天而降。
吴三桂从千里镜中看到这十几枚石弹最后只有两枚轰中城头上,其中一枚石弹正中一个炮架,炮架散开,几千斤重的炮管滚落,一名倒霉的清军被炮管砸中,当场惨死,炮管滚动的时候,又压到了一名清军的脚,辗成了肉酱。
“打的好,给那个炮组的炮手每人赏银五十块,炮长赏银一百块!”
在南城楼上,济尔哈朗那只断臂还绑着纱布。他用仅剩的那只手举着千里镜,把千里镜对准着明军的炮阵。
那次松山之战,济尔哈朗在兵败撤退之时,被一个宁远骑兵的手铳短距离命中,摔落马下,虽得铠甲护住,结果却还是落了马,被吴三桂追上来一刀砍掉他一条手臂,若不是他的亲兵拼死相救,当日他就死在松山城外了。
现在想来,济尔哈朗还是咬牙切齿愤恨难平。
“吴三桂,又是吴三桂。”
“明军的炮火很凶猛,我们必须得摧毁他们的炮阵,要不然城墙撑不了多久了。”多铎站在一边道。
“可城外明军如此重多,我们出城,也靠近不了炮阵。”
明军的火炮还在继续轰击,吴三桂命令炮火尽量集中一点。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只等待着炮兵轰开城墙,东西两面也还在继续进攻,他们只有少量火炮,但却依靠着盾车、云梯,向着城头用传统的攻城方式展开攻击。
而在重点进攻的南面,宁锦两镇的兵马也在猛烈的向着城头发起进攻,在盾车的摭护下,宁锦两镇兵马举着盾牌,提着腰刀,奋力向城下冲去,一架架的云梯抬到城下,开始架设起来。
“冲,冲,冲,冲上去。”
“第一个攻上城头者,赏银元一万块!”
军官们高喊着重重的赏额,一万块的重赏,刺激的进攻的明军士兵们双眼发红,一路高喊着冲啊杀啊的猛冲。
在他们的后方,吴三桂正跟他的舅父兼姑父祖大寿说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