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袋烟抽完,****把烟锅在石头上嗒嗒嗒的敲干净,然后收起,背起包袱继续上来。
冬季里的山里,几乎就是一个色调,灰蒙蒙的。
呆在这样的大山窝里,能有什么发展呢?一年靠佃种几亩地过日子,产出又低,打下一点谷子还得交租,自己剩下的根本不够一家人吃。
而山里又没什么其它的收入,满山除了石头就是树,可就算有树木,也没有路可供运出去。孩子生的多,男孩七八岁便送去给地主家人放牛养羊,女孩儿甚至八九岁就送给别人做童养媳。
而等儿子大了,结婚娶亲又成了一桩大事难事,需要借遍所有的亲戚朋友,有时甚至只能靠换亲。儿媳娶回来了,家里也就欠下了一屁股债。
****每次走在这山间路上,都会想,这里永远不会有翻身的机会的。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可山里却毫无变化。
其实也开始有些变化,上次他回家里,发现村里少了许多人,多只剩下了一些老人妇女孩子留守村里。父亲告诉他,县里派人下来,组织村里的青壮男人外出赚钱。由县里组织带他们出去,其实也就是在沂水府内开山修路,筑城修堤。
但和过去的征劳役不同,这是自愿前往。且是有钱粮的。来回的路费食宿,县里包揽,到了地头做工,按天计酬。据说每月还有底薪,就算万一遇上下雨等不能动工的情况,如果开工少,起码也还有一个底薪,一月底薪至少一块银元。
而如果正常情况下。一月能拿到差不多三块银元,吃住还不用自己掏钱。这相当于每天都有一角银元。
虽然这比不上****在青岛码头干活,他在那边也是熟门熟路了,现在一月起码能赚四块银元,刨去吃喝住宿剩下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村里人来说,有个这样出去赚钱的机会已经相当不错了。一月能赚三块,比他们以前一年赚的都多。
村子里的青壮都去了,许多半大小子和半老头都争着去。
不过这终究改变不了大山里的穷困。
山里没有好地,山多田少,没有自己的地。便只能永远给人佃田,甚至佃都佃不到。虽然如今多了个外出扛活的出路,但终究不如有自己的地。
可是拥有一块自己的地,这在过去只是个奢想。
山里田地本来就少,地还贵,哪买的起田地。
但现在,有了一个机会摆在他们的眼前,只要他们愿意,就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当他确认了这个消息后,立即连夜的赶回老家来。
一想到这里。他脚步步伐不禁又加快了许多。
一片村庄出现在前方的山坡上,村子并不算小,有百余户人家,可十几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灰暗的茅草屋顶,黄土墙,各家几乎都是如此,低矮的屋子杂七错八的挤在这山坡上,连栋像样的石墙屋都找不到一间。
看着越来越近的村子,他心里感叹。怎么就没有一块平地呢。
这时他又不由的想起了在青岛听到的消息,只要去了关外,若是去辽西省,一人可以分到二十亩地,若去燕北,一人能分三十亩,去漠南,一人能分五十亩,而如果去辽东,一人能分六十亩,却辽北省,一人能分一百亩。
一百亩地啊,据说都是好地,平阔的田地,全是黑土地。筷子插根下去都能发芽,除了冬天冷点,并没有其它的差处。
可一想起一人一百亩,他就不由的心在颤抖。他们还说了,你要真有本事,开垦超过一百亩,也一样归你耕种。而且前往移民,朝廷还会负责他们的迁移安置,甚至到了地头,前三年开垦是免税的。
免不免税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一人有一百亩地。
如果他们一家迁去辽北安家,他家现在有十一口人,岂不是能分到一千一百亩地?十一顷啊,他们整个村子里的地加起来,都没这么多。
他想,这么多地到时只怕种不过来。可又听说,到时朝廷会租借给他们牛马和最新式的钢铁农具,地虽然多点,但那地好,连片成块,方便耕种,一人耕种百亩,不成问题。
初开垦的地,如果轮耕,把地分成三块,每年耕两块,轮休一块,一百亩地一年就休三十多亩。
****心里早为每人百亩田地所占据光了,他念念不忘。
虽然在青岛干活,一月也能挣到四块银元了,比起土里刨食要强的多。可他的心里面,还是从小到大就梦想着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
如果父亲和兄弟们知道了这个消息,肯定也愿意的。
他心里打定主意,就算父亲和兄弟们不肯离开故土,他也一定要离开。在外面看过了世面后,他心里对于家乡的这个小山村,并不那么眷恋。
太阳渐渐下山,魏山已经走到了村头。
村头静悄悄的,以往冬季的时候,大家总是没事,要么在家烤火,要么就上山采点草药,或者去山里伐木烧炭。以往,到了傍晚时分,村头总是热闹无比的,家家户户屋顶的烟囱开始升起袅袅炊烟,孩童们在外嬉戏,大人们东家常西家短的扯闲篇。
可现在,村头空空的。
一身蓝布衣的****出现,终于还是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村头三大爷远远打量着他,好一会才确认是他。
远远大声喊道,“哎呀,老五家的大娃回来了。咋这个时候回家来哩,还背着这么个大包袱,是啥啊?”
****也远远的喊了一声三爷。
“三爷,回来有事。一会上我家来坐,一起吃晚饭,我从青岛带了酒回来,一会喝两杯。”
“好好。”三大爷连忙笑着回道。
****跟三大爷打过招呼,加快步伐向自己家里走去。路上又遇到几个村里大爷。他也一一打过招呼,让他们一会过去家里坐。
****走到家门口,推开那扇熟悉的柴门,头发花白的母亲正在院里剁猪草。年初,家里用他从青岛干活带回的钱,买了四只猪崽,家里养起了猪。这四头猪不是养给自己吃的,而是用来卖的,这算是家里难得的赚钱之法。
以前家里欠一屁股债的时候,想养还养不起。
院门响动。魏母转过头来,看到大儿子回来了,扔下刀就连忙迎上前。
“大娃,你咋个回来了。”
“吃过饭没。”
****把包袱放下,笑道,“回来有事,还没吃饭呢。”
“我给你做饭,做饼。”
“娘,我带了些粉条回来,你拿着多下点。一会我喊三大爷他们一起来吃饭,要谈事。”
****母亲看着他从包袱里拿出的几大捆灰色的粉丝,忙道,“这就是粉丝。花不少钱吧,哎,花那个钱做啥,有钱也得攒着,你还没娶媳妇呢。”
“这是用番薯粉做成的,也不值几个钱。而且都是我工友们送的。你就把水煮开了,然后放下去煮就好了,跟煮面条一样。”****跟母亲介绍粉丝的作法。
“娘,我爹跟我弟他们还在外修路呢?”
“嗯,前些天村东的小山回来过一次,说现在那边工地上很忙,大家还要加班赶工呢,得修到年前才能放半个月假。不过忙是忙,但加班还有加钱的。”说到这里,魏母觉得很欣慰,穷了大半辈子,心里对于钱比常人更渴望。
“妹子呢,娘?”
“哦,放羊去了,估计也快回来了。”
****姐妹很多,这也是这里的传统,虽然家家穷,可越穷孩子生的越多。他母亲前后生了十多个,夭折了几个,也还有九个孩子,但在山里,并不算多。
****是兄弟几个中的老大,但他上头却还有四个姐姐,当年他母亲一连生了好几个不带把的,把他爹给急的。好在后来,生了****后,又连生了好几个儿子。
四个姐姐都出嫁了,嫁的也都是附近村子,一样的穷。家里现在只还有一个妹妹,已经十二了,三个弟弟则从十八到十四都有,现在都跟着父亲在外修路。本来,他是打算给兄弟在青岛谋个事做的,不过现在他另有打算了。
“大娃,你回来是在青岛给你兄弟找到工了不?”
****在青岛干活,一月能挣四块银元,这让他成了村子庄的能人,很多人都希望****能带他们家孩子去青岛。
****却想着,在青岛揽活,也是替人打工,如何比的上有自己的地好呢。
他这次赶回来跟家里人商量,要动员大家移民去关外,甚至连地方都选好了,就去辽北省。在青岛的时候,他听说了不少的消息,知道辽西漠南等地早有了不少移民过去,好地肯定都让别人挑走了。
而且他也听说,辽北省那块是大平原,土地比辽西还肥沃,更别说漠南了。而且那里分的田地也多,远点就远点。
现在到处都是移民的人,去关外东北的,去塞上的。
甚至现在还有了专门的称呼,比如去辽西辽东甚至辽北的,那叫闯关东。而如果是出宣府张家口去燕北、漠南的,那叫走东口。
如果是从山西出杀虎口去绥远、宁夏,那叫走西口。
朝廷的大军如今东征西讨,长城外的胡人们也纷纷降服,朝廷新设了许多省府,开拓了大片的疆土,正需要移民前往。
不管是闯关东还是走东口走西口,移民的条件是极其好的。朝廷大加鼓励百姓移民关外,条件很好,去了就能分田地,这对于许多如****这样没有田地的贫穷百姓来说,极为有吸引力。
与其守着贫穷的小山窝,世世代代穷下去,不如狠下心背井离乡迁居他处。
****回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小山村,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们都赶了过来,就连不少妇女也都过来了,山村里人,不比外城面里规矩那么多。
****拿出许多东西招待大家,来的都算是他的长辈。
烟丝,酒,甚至还有些给孩子的糖果。这些外面带回来的新鲜玩意,引得大家一阵惊叹。
“大娃,你是不是在外面找到媳妇了。”一位婶子笑着说道。
“是啊,要不怎么又是烟又是酒还有糖,肯定是有喜事了。”
****笑笑,“是有喜事,不过不是找媳妇了,是有更大的喜事。”
“啥喜事啊,让你巴巴的从青岛放下大钱不挣,跑回家来。”三大爷问。(未完待续。)
ps: 感谢对此不能靠近的打赏,谢谢。
最近人不舒服,又没存稿,好忧伤。
不知不觉,两百万字了,大家给点支持,让我们继续前行!sf0916手机用户请访问://
'正文 第573章 诛杀功臣'
一道奏章拿在手中,刘钧却是翻来覆去的看了半天。
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倪元路的奏章,刘钧御临关外,少部份大臣随驾,多数臣子依然留守京师办公。倪元路依然留守京师,左都御史本就是大九卿之一,现在的新朝中,各部门职责细分的越清楚。
民务司、财务司、税务司是朝廷的财税领导衙门。而军机处、枢密院、兵部是朝廷军务部门。锦衣卫、东厂是情报部门。
都察院、大理寺、刑部,是朝廷的三法司,司法部门。
朝廷中央有三法司,地方上省级有按察使,下面还有巡按御史、检察厅、法院和警察厅,府级有检察局、府法院、警察局,县级还有分局。三法司的权责比过去更大,更分明。
倪元路送来的这道奏章,就是一道弹劾奏章。都察院做为朝廷的监督检查机关,拥有弹劾监督大权。倪元路原本是老东林出身,还曾是江北党一员,如今在新朝中,占着左都御史这个要职,很有几分铁面无私的风范。
他上奏弹劾皇帝的从龙元佐,麻城出来的皇帝老兄弟赵国梁。
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赵国梁不是一般人。如今朝中文武重臣中,名字以国为头的不少,国栋国柱国华国强等等,几乎都是当年皇帝的老兄弟。
赵国梁就是其中之中,九头鸟最初的百人元老之一,早初名叫狗剩,后来得皇帝赐名国梁。
如今的警备提督张国栋,塞上军区提督总兵张国柱,当年还叫冬狗子和二狗。当年赵国剩就是和张国栋同一批最先加入的九头鸟,张国柱还比他们晚。
以其资历,赵国剩如今官任总兵官,军衔前将军。
短短几年时间,就从当年麻城山区的一个穷山民,到了如今新朝中的一位伯爵。衔加前将军,位封总兵官,其人生际遇不得不说正是跟对了人的典范。
可现在这位新贵,却被倪元路狠狠奏了一本。弹劾他贪污。
证据确凿,没有半点疑问。
赵国梁贪污的方法也很简单,他身为一镇总兵官,要贪污并不难。他把朝廷的公款挪用出来,然后自己在外面开了一个地下钱庄。把公款拿去放贷。
如今银基本利率不断下降,不再如从前那般高。可银行外还有许多钱庄,他们放贷的利息要高的多,因此他们也提高储息以吸储再放贷。
赵国剩把本来应当存放在银行里的公款,挪用到自己开的地下钱庄,然后拿去放贷收高息。可他却依然按银行的存息入公帐,转手既赚了一笔存款利息,还又赚了一笔贷款利息。
这种事情,现在其实很常见。
虽然属于违法行为,可总架不住有人利欲熏心。
刘钧很清楚。如今工商业繁荣,经商的利润较高。但朝廷的银行有宠观调控,降低了利率,对放贷也比较严格,一般得有担保,对信用贷款很严。
许多商人难以拿到正规的银行贷款,便转向那些钱庄借贷,钱庄利息较高,但条件较宽。而一些地下钱庄,更是几乎没有条件限制。差不多就是放高里贷的。
虽然朝廷也一直在打击高里贷和地下黑钱庄,可高利之下依然有许多人铤而走险。
赵国梁挪用公款,数额还很巨大。
最关键的是,他挪用公款。暗中经营自己的地下钱庄,放高里贷,结果高里贷也是有很大坏帐风险的,结果这次他放把钱都放给了一个商人,那商人拿钱了组织了一大批货出海下南洋,结果遇上风暴翻船了。
船翻了。人死了,货没了,赵国梁借出去的这笔巨款自然也就打了水漂再也要不来了。赵国梁收不帐,补不了挪用的空帐,自然也就暴光了。
倪元路一现此事,立即就派人全力调查,很快事情水露石出。
整整一百万银元。
刘钧很愤怒,他想不明白赵国梁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居然如此愚蠢的自毁前途。
赵国梁是他最早的手下之下,一直跟着他出生入死,也是忠心耿耿。刘钧待他也不薄,短短几年时间,已经是前将军、总兵官,还封了伯爵。
刘钧不相信赵国梁贪污是缺钱。
赵国梁现在的官职爵位,一月起码也有拿一万多块银元,一年最少是二十万块银元。二十万块银元啊,这么一大笔钱还不够他花销?
他以前不过是个穷山民,给他五两银子安家费,他都愿意豁去命去。一年收入二十万,完全足够了。
他的挪用公款,暗中经营地下钱庄放高里贷,这已经不是因为不够钱花,而是因为贪婪了。
现在这个案子已经捅出来,钱证如山。
满朝文武都在盯着皇帝,等着他如何处置。
刘钧想要保赵国梁,可保不住了,这个案子已经了,影响这么恶劣,刘钧若是保他,那会是个极坏的典型。
可不保他,此案涉及如何大的金额,赵国梁肯定人头不保。
毕竟跟着自己多年的老兄弟,刘钧也不忍心。
“王八蛋!”刘钧恨恨的骂道,恨铁不成钢。
张国栋和张国柱堂兄弟俩一直跪在刘钧的面前,他们都和赵国梁是战场上拼杀过来的,且他们两个村子距离不过几十里,不但是同县还是同乡。
现在看到赵国梁出了这么大的事,他们只能跪求皇帝高抬贵手。
张国栋兄弟两个也在暗骂赵国梁鬼迷心窍,皇帝对待老兄弟们是很优待的,不说当年的老兄弟如今几乎个个占据要职,还都封了爵,而且皇帝每年的赏赐也是不断,哪个身家不是起码数十万家产。
谁还缺钱?
可赵狗剩这个王八蛋居然还挪用公款去放高里贷,这不是找死吗?
“陛下,狗剩一时鬼迷心窍犯了错,陛下罢他官夺他职削他爵臣等都无话可说,臣只请陛下看在他跟随陛下一场的份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请陛下念以往旧情。饶他一命。”
刘钧铁青着脸,“这个王八蛋,老子还刚考虑把他升一级,调他任提督。就给老子来这样一出,这他娘的不是打老子脸?他跟随老子这些年,难道不知道老子最恨的就是这种贪污**的官员?区区一百万,他就把自己的良心给卖了?他若真想要钱,跟老子开口。老子难道不会给他?”
“陛下,狗剩是该死,可还请陛下饶他一死吧。”张国柱也求情道。
“是啊,陛下,狗剩下的孩子才一岁啊。”
刘钧当然也想饶他一次,毕竟谁都有走错路的时候,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现在这件事情已经公之于众了,甚至都见了报。
整个天下都知道,皇帝的老部下贪污挪用公款一百万。这一百万还都打了水漂拿不来了。
这是个多么恶劣的影响,今天皇帝若是能免他一死,那岂不是开了个大口子,以后还如何严肃国法。
痛定思痛,刘钧最后还是硬起了心肠。
这个口子不能开。
他叹了口气,“你们起来吧,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赵国梁不珍惜自己,怪不得别人。”
说完,刘钧开始亲自给倪元路写谕旨,依法查办赵国梁一案。三法司会审,午门公开审判,如经查实,则午门斩。”
不过念及赵国梁也是元勋。刘钧特旨,罪不及其家人,其财产留给其家人,特许其一岁的儿子袭封勋爵。
张国栋兄弟俩看到皇帝的这个谕旨,都脸色惨白,可他们知道皇帝的性格。一旦下了决定,就绝不可能更改。
最终兄弟俩也只能长长叹息。
赵国梁一案,也给刘钧敲响了一个警钟。那些老兄弟们,如今也有人开始变心了。
这才几年,结果就有人在高位上迷失了自己。
刘钧夺了天下,可这天下并不就稳固。
不说东北有女真未灭,西南有土司未平,如今西北又有卫拉特联盟反汉,甚至连日本弹丸小国,也敢跟大汉炸刺,居然敢断白银黄铜出口。
南洋上也是风起云涌,各方势力新旧交替。
庞大的大汉帝国,一样是危机四伏。
若是那些朝廷的新贵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可以安享富贵,他们就错了。
赵国梁必杀,只有借赵国梁的人头,才能真正的警醒一下他们。
已经快到年底,辅袁继咸等百官也奏请刘钧移驾还朝。不过刘钧还不急着走,朝廷新灭了科尔沁四部,在其地增置了兴安和辽北省。
朝廷这两年接连拓边,新设置了大量的省。可新开拓的这些边疆,暂时还只是地图上好看而已,帝国唯有加紧向这些地方移民实边,屯兵驻军,才能真正算的上是开疆拓边了。
刘钧并不希望搞强制式的移民,他更希望能够用更好的政策条件吸引百姓自的移民前来。为此,他给出了许多优厚的条件,比如朝廷组织移民,为移民们迁移做好前期准备,移民的队伍路线,路上的粮草车马的保障,甚至到了地方后的接应、安置等等,以及后期的开垦落户,这都得朝廷一手包办,不能说一句移民就完了的。
要想做到这些,以这个时代的条件并不容易,这极为考验官方的组织能力。
刘钧最后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当搞对口移民。
山东省对口辽北省,河南省对山辽东省,河北省对口漠南、江北省对口燕北,山西对口绥远,陕西对口宁夏,广东对口贵州,江西对口四川,湖北对口云南等等。
这样相对集中的对口安置,把移民的任务分配下去,两省对接,一个负责迁移护送,一个负责接应安置。
而且这种移民方式,到时移民都是来自同一地区,有相同的语言,也更容易在新的环境下扎下根来。要不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安置在一起,一来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而且还极容易起地域冲突。
历史上,台湾的移民就经常爆这样的冲突,福建人跟广东人打,漳州人跟福州人打,总之就是矛盾不断。
移民的同时,朝廷还必须驻军,得修路,沿途建兵站、邮驿,城堡。
这些都将花费大量的钱粮财物和人力物力,不过只要做的好,这将是利在千秋的大功。这能让帝国实实在在的把开拓来的疆域转化为帝国实际的控制领土,为帝国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长期来看,更是好处无穷,耕地增加,矿藏增加。更多的耕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兵源和人力,还有税收。
就是从现期来看,移民计划也能带动经济展。
现在大汉有两亿多人口,人口已经饱和,现有土地消化不了这么多人口。许多百姓无田可种,又没有多少其它的就业机会,导致贫困恶化。
而现在的移民计划,大量的百姓移民,他们建设新家园,会需要极多的工商物品,到了新地方,得建新家,得购置农具家具等等。
这是扩大内需啊,内地的许多穷困百姓移民边疆,得到土地。有了土地他们的生活能自给自足,甚至为朝廷增加税收。而内地没走的百姓,也能减少些压力。
移民需要很多钱,很多很多钱,不是一百万两百万,也不是一千万两千万,甚至不是一亿两亿就能解决的。如果不花这些钱,那么现在打下的边疆,迟早还是守不住。不花钱移走许多中原百姓去边疆,中原的人口早已经饱和,也养不活这么多百姓,遇到点大的天灾,弄不好就得。
不过刘钧舍得花这钱。
对于国家来说,钱就得花出去。但不能用做享受,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