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评说不过,又道:“我们比射箭如何?”
“不比,我不喜之。如果大郎约来出来,只是比投壶或者射箭,那么恕我告辞了,我时间紧张,并且现在编写一本书,没有空闲。”王巨说完指袖离开了。
“这个国舅家的孩子真奇怪,”陆平说道。
“是有点古怪。”
“射箭有什么本事,有本事到沙场上杀敌去。”野龙咩胜不服气地说。
“不要小看了高曹两家,他们家还真有一些子弟在沙场上杀敌,”王巨说道,曹家现在担任边将的人很少了,但高家还有,比如高遵裕。可是王巨心中感到奇怪,自己什么时候得罪过曹国舅家这个孩子?
但幸好王巨没有比,否则必输无颖,曹佾这个长子无论投壶还是箭术,那都是第一流的。当然,比试是一回事,到了战场又是另一回事。
…………
“陛下重病时久,终非长久之计。”就在另一边,韩琦将所有重臣召于政事堂集议。
这时候瞒不住了,连大半京城老百姓也知道赵曙病重的消息。
诸臣称然。
这个非长久之计,就是赵顼的名份还没有明确定下来。
“老夫欲率你们去问起居,你们意下如何?”
“然。”大家再次答道。
韩琦直接带着大臣闯入后宫,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赵祯发疯的那次,不仅两府大臣天天往后宫里跑,两制大臣天天到内东门问安,京官不论大小,不论老少,也四五天进宫一次。结果赵祯后宫有多少妹妹,有多少漂亮妹妹,大臣们都了如指掌。
韩琦亲自带着重臣问皇上起居,太监不敢拦。
这一回韩琦幸运,赵曙没有睡着。
韩琦举着牙笏说道:“陛下久不视野,中外忧惶,宜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哪。”
这句话说得也中的,毕竟大家都要以国事为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赵曙额首。
这时候他病得很重了,连话都讲不出来。
韩琦便亲自指挥,赵曙写上几个大字:立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看了这几个字,说道:“必须是颍王,烦圣躬更亲书之。”
这也无妨,实际这个大王就是赵顼,但小心终是不错的,就象当年宋真宗即位,吕端让宋真宗挑开帘子让大家看是不是他本人,这才放心。
都说话了,还用看本人吗?
但小心为上吧,这件事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赵曙便在后面艰难地批上三个字:颍王顼。
到这时候韩琦还是没有做错,接着再来,按照宋制,这还不能称为诏书,必须两制官重新书写后,才为真正的诏书国书,才能被大家承认。
于是韩琦让高居简拿来御札,就是专门写诏书的纸张,让张方平立即写草制。
张方平写好后,将笔递给赵曙,赵曙写道:来日降制,立某为皇太子。
“陛下,所书名不甚明,请再写。”
赵曙只好又写上颍王二字,想了想,又写上大大王三字。颍王加上大大王,赵顼身份确定了。
写好这五个字,赵曙忽然泫然泪下。
赵顼伏于榻前哭辞。
“大王,国事为重,不可辞之。”韩琦正色说道。
然后大伙退出来,文彦博在门口说:“看到皇上颜色否?人生至此,虽父子亦不能无动也。”
赵顼年青,耳朵好,听到这句话略感奇怪。
韩琦一本正经地说:“国事当如此,奈何!”
实际高滔滔在帘后气得全身发抖,连手中的茶杯盖都不停地碰着杯口,发出刺耳的声响。
第二九四章倚仗
韩琦出了皇宫,长吐一口气,又道:“吾听闻皇太子大热天里,衣冠端正,不尝用扇,王陶为侍读,皇太子每每执弟子礼。孙思恭授孟子,其能举一反十,又事太后孝谨,能克己,俭朴,谦逊。如此,我大宋又会中兴矣。”
话外之音,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
不仅能使国家在未来平稳过渡,还替大家找到了一个好官家。
但作为韩琦本人,也确实不想宋朝再出现一个赵曙了,这几年首相当得看似风光,却在是火坑里烤啊。
不过赵顼本来应当是一个好皇帝吧,孝顺,纳谏言,恤民谟,俭朴,聪明,上进,这些本来就是一个好皇帝的先天条件。缺点就是性子急,等不得。
然而也不要紧,可以慢慢磨勘,就象赵祯做皇帝,开始兴冲冲地每天批奏折批到三更半夜,休夜一两时辰,又开始早朝,结果半年下来,累昏倒过去了,可是大臣不理解,反而上书劝他,官家,你不要好色哪,赵祯又昏倒了。最后赵祯脾气岂不是慢慢改过来了。若不是军事拖了后腿,赵祯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君王。
到了赵顼手中,陕西情况渐渐改变,不那么被动了。这对赵顼都有利,但别留下那个黑窟窿啊,一个性子急,再加上黑窟窿,再加上一个怮相公,宋朝开始跑马了。
不过现在大家都不知道未来发生的情况,更没有想到王安石会迅速上位。
韩琦又说道:“东宫名位已定,诸位,西方却未平定。那个郑国渠,你们如何看?”
这些人一边走一边议论。
有的说这几年国家灾害多多,财政困难,切不急着兴修,王巨不是说过吗,那就让他带着胥吏下去看看,先做一个评估再说。
有的说王巨是纸上谈兵,不可相信,即便修,也不能让王巨主持,得派一个老成的官员下去主持兴修。
有的说即便兴修,也不能用战俘,当立即释放,虽然西夏国主死了,然官家同样病重,国家多事之秋,务必以和为贵。
不过也有部分人认为可以试一试,修不成那是过,但修成了那就是大功。
想一想,一旦陕西出现上万顷良田,不管这个粮食在谁的口袋里,那怕就是在奸商口袋里,它也在陕西,比如关中粟价一斗十文,那我出二十文可以吧。
但需要用粮时,若是从后方将粟运到前线,需要多少文,少则四百文,多则一千多文,包拯下去计算了这个成本后,差一点捶胸顿足。
这倒也罢了,关健这么贵的金粟还不能吃。官商勾结,往里面搀沙子,搀泥巴,甚至用腐败五六年的霉粮充好粮,售给官兵。
所以王巨说,岂能用地价估算造价?
因此重修郑国渠宜早不宜晚。这些年,好多事,本来都说好的,结果大家吵来吵去,什么都没有办好,但没有办事,钱呢,还是不见了。办了事,挤一挤,也就那么一回事,但办了事,就起到效果。
特别是张方平,那是大力支持的。他当场算了一笔账,如果真的能修好,就打算马马虎虎,一万顷良田,可能得田没有一万顷,然而其他的耕地却得到灌溉,也变成了上田,一被拉得一万顷,算是规模不大了。如果再推广那种移载法,或者说推广不起来,这些上田,一亩两石半还是可以收到的。一年就是两百五十万石粮!
陕西粮食不愁了。
但没有这个粮食呢,万一前线大战发生,不用多,增派十万军队,吃的粮食,马粮,酒粮,一人一年十石,一千万贯没了。就是这一千万贯下去,还不知道运去的粮食,军士能不能吃。
“那也不能用战俘兴修水利,成何体统?”
“司马公,若成庆历故事,你认为还有什么体统?大家都想和平,包括官家也想和平,这才重开互市,重给岁赐,可有没有换来和平?侥幸是大顺城这一战胜得光彩,胜得快,否则打成僵持战,那得多少郑国渠的财政打掉了?”
不要不高兴,就算打成僵持战,都不能怪蔡挺与王巨,兵力有限,朝廷支持有限,能不败那就算不错了。
修不起来罢了,一修起来,这个郑国渠好处多多。事实在史上,三白渠陆续兴修,王韶又于秦州开荒,这些措施连续地出来后,西北用兵成本开始急剧下降。
都不是傻子,不仅韩琦看到了,大家都看到了。
所争的无外乎便是王巨的那些特事特办,还有他岁数小,能不能办好。
张方平也略有忧虑,道:“韩公,修可以,以我之见,先让他下去看一看,拿一个主见出来,朝廷才能批准。”
“那就这样吧,一会下值后,某再将他喊到我府上,当面细谈。”韩琦说道。
为什么韩琦要急着做,一是好处多多,二也是时机,大约这一两年西夏不会用兵,这就是时机,一旦兴修这么大的水利,得需要多少劳力,这些劳力包括百姓,厢兵,甚至动用禁兵与保捷军。因此特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三就是那个黑窟窿。
赵曙看来熬不了多久了,新皇帝继位,看到那个黑窟窿怎么办?
所以这时候出现一个郑国渠的功绩,再加上从龙之功,他的首相位子才会坐得太平。
…………
韩琦看着王巨清秀的相貌,也有些隐隐后悔。
“王巨,你来看。”
宋朝以前多次修过三白渠,这些都有记录。韩琦派胥吏找了出来,递给王巨看。
不仅是宋太祖宋太宗与宋真宗时修过,宋仁宗时也修过,叶清臣主持的,一度将灌田扩大了六千顷。不过这些工程修得不是很彻底,导致后面维修十分麻烦。
韩琦原本的想法,也是让王巨这样修一修,那怕再扩大一点,他就满足了。
可是王巨在政事堂发表了一大堆议论,韩琦忽信忽疑,若是王巨真能办好这件事,如王巨所说的,首功就是韩琦的。而且陕西甩开了一个大包袱。
不过如一些大臣所说,王巨太年轻了。
王巨翻看,韩琦又说道:“叶清臣你知道吗?”
“听说过一些。”
“此人乃先帝时一等良臣,而且十分精通水利,无论在两浙,还是在陕西,在水利上都有所见树。”
“韩公,下官也不卖关子,之所以下官有把握,乃是下官手中有一样物事,那就是火药,它是从下官手中改良出来的新火药,对其特性,这天下间暂时无一人能及上下官。郑国渠之所以难修,一是开石困难,二是采石困难。然而有了火药,建设难度立即下降。如果韩琦再给下官几个好帮手,此事并不是不无可能。当然,下官也要谨慎行事,至少不能让六塔河事件重新上演。”
“那就好。”韩琦这才长松了一口气。
小打打随便王巨怎么去玩了。但现在不是小打小敲,似乎玩大了。
就是韩琦现在还没有细想,为什么“玩着玩着”就玩大了……
然而王巨这句话说中了他内心,一旦玩大,又是他通过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了,大家都能捞到政绩,失败了,连同韩琦自己多少也会沾上了霉气。
“那个火药?”
“韩公,那个火药用得好,会产生很大的效应,不仅是军事,主要还是在民用,比如这些个水利,或者开矿,或者兴修要道,就如臣修的那条从凤川到直罗的道路,若无它,还不知道修到什么时候呢?正是这条道路,无论战前或者战后的种种物资,都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庆州,运到了华池县。”
“那么究竟最后能得多少良田?”
“韩公,这样问,下官真不好回答。但只有财力充足,会给韩公一个惊喜。”
究竟多少良田,宋神宗时那还不多,到了宋徽宗时,经赵佺主持施工后,所得良田是三万五千九十顷,然后宋徽宗下诏改名为丰利渠。但还不算厉害。
民国时经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修了泾惠渠,洛惠渠与渭惠渠,另外还有一些小型的水利,如梅惠渠,黑惠渠,涝惠渠,沣惠渠,汉惠渠,合称陕西八惠。不过由于当时中国的情况,因为财政与政局原因,修了一半停下,直到后来新中国成立,才陆续完成,仅此三渠便灌溉了五百多万亩。要知道那时水土恶化得很严重了。
有的王巨还知道一些,有的不知道。
但没有关系,现在关中水土实际远胜于前世,只是因为技术原因,没有办法做得更好罢了。
因此王巨又补充了一句:“能得多少良田,得看韩公能拨给下官多少钱帛。”
“谬言!”
“韩公,今天有一个外戚不知是不是因为听了坊间传言,心中不服气,要与下官比校投壶,或者射箭。下官没有同意。”
“那个外戚?”韩琦皱了皱眉头。遇到了外戚,又要“一致对外”。
“韩公,无妨,他也只是说一说罢了,况且坊间实在传得不象话,神兵天降都说了出来。下官只想说一件事,若无把握,下官从来不喜博彩,下官也会博,如那几战同样是博,不过最少有八成把握,下官才会博之。韩公,你小视了火药。”
“老夫哪里小视,派人立即封锁起来了。”
王巨要倒,你锁到铁柜里,还有屁的用!
第二九五章四驾马车
王巨本来想说的,但想一想说干嘛呢,反正韩琦也呆不久了,不如以后说。于是只问了一句:“那个新式器甲朝廷如何处置?”
“那个,老夫交给各作去办了,也在汴水处置了几个水冲。”
这个倒也没有做错,那个简易水冲机械主要就是借用水的力量,黄河水力更大,可落差太多了,不适易,放在汴水刚刚好,过了京城往下去开封县境内,一直到陈留县,汴水有多处湍急的地方。
其实这个王巨倒是多担心了。
不出来,这些重臣不会太相信,但出来了,他们也会利用的,只是利用得好与坏罢了。
而且现在这个财政,也不是广置器甲的时候。
王巨又说道:“如果韩公若是让下官领手郑国渠事宜,下官还有一个请求。”
“何求?”
“下官需要几个帮手。”
为了找出这几个人,王巨花了一番心血。
第一个人比较好找,杨蟠,写了不少诗,还有不少诗流传天下,甚至得到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欣赏。当然,王巨不会问欧阳修的。
但眼下却有一个好机会,那就是省试在即,京城与王巨前年科举一样,来了无数举子。
这些举子也象以前一样,相互交流,这一届进士也出了一些名人,如黄庭坚,如王安石的儿子王雱等等。王巨已拿到这个功名,也不大关注了。
不过为了找到这个杨蟠,他刻意与一些士子交流。
两年过后,此王巨非彼王巨,他愿意折节与士子交流,那个士子不激动?
于是相互又谈了一些诗赋文章,考试心得,几问几不问,终于将杨蟠问了出来。而且此人现在正好调加京城任光禄丞,官阶比王巨也正好平级,无疑是做副使的好人选。
第二个人乃是一个太监,但好在宋朝宫中的太监一直不是很多,王巨便溜达到东华门外,每天会有一些太监自此进出采办,王巨便随意地撞倒了一个外出的太监,太监要骂他,但看到他的官服,没有吭声了,王巨就用这个做借口,随意地交谈起来。结果很快得知这个叫程昉的太监由小黄门积迁西京左藏库副使,不在京城,而在洛阳。
据说这个程昉人不是很好,但王巨却十分怀疑。
现在是宋朝士大夫主政,只要太监稍稍不敬,马上就开始群起夹攻了。就算不大好,问题也不要紧,能合作多久?
第三个人找起来很困难了,不过也有一条线索,他是二程的舅父,二程的学生很多的,这些举子中也有少数人同样是他们的弟子,王巨又用了一番心血,最后终于得知此人的下落,侯可,与王巨那个便宜师兄游师雄同在秦渭交界的小州仪州担任幕职官,不过侯可的官职略高一点,是仪州判官。
还有其他几个人,比如周良孺。
王巨是没办法找到了。
除非韩琦同意让自己到中书翻看各个官员的记录。
就是韩琦同意了,王巨也不敢这么做哪,那是找死的节奏。
有了这三个人,再加上王巨那点可怜的记忆,以及一些可能用得上的知识,搭配火药,这个三白渠的重担就敢挑了。甚至比他当初到华池县把握更大。
韩琦也没有想到其他,便问:“那几个人?”
“下官想让泾原路仪州判官侯可担任泾阳知县。”
“为何选此人?”韩琦奇怪地问。
“若重修郑国渠……”
“王巨,是郑白渠,准确地说是白渠,郑渠无法修了。”韩琦说道,但大家都没有太在意,反正都是那个渠吧。
“那就是白渠,若修白渠,泾阳县最为重要,我的恩师有一个门生叫游师雄,与下官乃是同年进士,后来被调到仪州担任幕职官,偶尔与我书信往来,提到此人,说此人轻财乐义,为官清廉。白渠一旦动工,花销巨大,下官认为必须有一能臣监督。故有此举。”
“这个也不难,”韩琦答道,两个官职差不多大小,顶多是一个平时正常的人事调动罢了。
“我再想请一人担任副职,最好是光禄丞杨蟠。”
“为何选他?”
“他的职位正好能担任这个副职,而且此人写了许多诗,我略有些了解。”
“王巨,一旦授命下达,非同儿戏,它是水利,非是作诗。”
“下官知道,副职吧,若不利,下官可以写信通知韩公,然后韩公可以重新换人选。”
“那就这样吧,”韩琦说道,何人行,何人不行,韩琦同样心中没底啊,又问:“还有谁?”
“这么大工程,就要派一名内侍做都押或监押了,下官倒是听闻西京有一名内侍颇为能干。”
“是谁?”韩琦也没有问他听谁说的,黄公公去了华池县,两人略有议论,很正常不过了。
“程昉。”
不知道这个人究竟好不好,不过此人很有意思,他在河北主持水利,确实有大功的,也确实是一名能臣,与太监无关,太监同样是人。不过这些大工程,总有受益的,也有受害的,于是受害的百姓准备到京城击闻登鼓告御状。这个太监急了,立派各知县阻拦,然后与这些百姓坐下来谈判。
爷爷奶奶们,别告,咱们协商如何。士大夫们正眼红咱家功劳,一个劲往咱家身上抹黑,你们这一告,咱爱悲催了。
但无论他怎么小心,最后士大夫还是一踊而上,抹黑墨水的,戴帽子的,拿绳子的,找鞭子的,最后又担心又害怕,郁郁寡欢而死。
韩琦还是想不到其他,王巨说得也确实不错,这么大工程,朝廷必派一个太监前往,做为都监共同监管。调东也是调,调西也是调,所以王巨推荐了一个自己听来的似乎不错的太监。
三个人选,都不算过份的要求。
韩琦说道:“此三人老夫可准,不过你最好先下去看一看,然后进京禀报一个大约的执行方案。”
“下官同意,不过还望韩公先将侯判官先行调到泾阳县,让他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并且在授命中也说明这件事,让他去了泾阳县后顺便留心一下河工。”
…………
王巨从韩府出来。
天空依然落着雪,马踩在雪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王巨掸了掸身上的雪花。
陆平问道:“韩公授命可下达了?”
“大约差不多了,不过让我先下去看一看。”
“他还是不放心哪。”
“正是因为不放心,才开始慎重。”
“那他原来干嘛让大郎主持郑国渠事务。”
“原来嘛,那也是真的。”
陆平与全二长都有些糊涂了。
“不过那时我若下去,必会要钱无钱,要人无人。”
“那用什么来修水利?”
“也许韩琦还想象大顺城之战那样,用一路可怜的兵力对抗十万西夏大军。况且这是水利,成了更好,不成也能积累一些经验。”
“天下那么那么多便宜事?”
“人穷志短,人穷就容易起糊涂心事,国亦如此,国家穷了,或者苛民,或者企望奇迹的发生,包括各种以小博大。但这是水利,只能说如果聪明的话,每一文钱会用在刀口上,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我对他们说水中坝,江东圩,束水治沙,引水冲沙。”
“什么水中坝,江东圩,束水冲沙?”
“这都是好东西,可惜我就是讲了,朝廷也没那个财力办到。不过要感谢沈氏兄弟哪,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例证。”沈披王巨不大熟悉,不过沈括王巨不要太熟悉。
此人似乎在嘉佑八年中了进士,不知调到哪里当官了,主要王巨手中权利小,就连打听侯可三人,都花了好大的心血。不过提到了沈氏兄弟,王巨也好奇,若是自己这两本数学书推出去后,沈括会不会感兴趣。
其实沈括就在京城,担任着昭文馆编校书籍的小官,也是王巨眼热的小官,别看官小,可是欧阳修嘴中无比高贵的馆阁官职。而且沈括听闻王巨的战功后,对王巨还产生了兴趣。不过他摸不准王巨性格,因此也没敢来拜访。
最后王巨才知道,那个郁闷别提了。
“我听明白了,大郎给韩公讲了一些高明的道理,于是韩公才开始慎重。一旦慎重,就不能轻易下授命了。”
“二长子,说中了。”
“这样说来,似乎不是一个好差事啊。”
“那是,以前朝廷派了诸多官员下去重修,或见效甚微,或者胆怯,或者有劳无工。”
“大郎为何还要答应。”
“二长子,大顺城一战过后,我能不能与兵家脱离关系?”
“似乎不能了。”
“没有似乎,是绝对不可能脱离关系了,我争的只不过是一个文臣的兵家,而不能变成武臣。所以我想用此职转型,另外,若用兵在何处用兵?”
“陕西,河北。”
“河北顶多一些小冲突罢了,辽国也堕落了,哪敢用对我们大宋用兵?用兵的只是陕西。但陕西一个粮草充足用兵与一个没有粮草用兵,会有何区别?”
“那个区别可大了。”
“这样明白了吧,开始我听闻这个授职后,有些犹豫的,这是一个坑,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