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必须等新的官员与禁兵过来交接,章李二人才能正式离开。

“那怎么办?”

章楶走来走去,不过这次归娘浪埋让朱欢找到章楶,算是找对了人。

佯攻金汤城逼得西夏人撤兵那是不可能了,然而章楶走了好一会儿,想出一策,说:“你去找李三狗,如此这般。”

朱欢又去安疆堡下,找到李三狗。李三狗也很难说与王家寨百姓有多深的感情,人在,他为了保卫家园,打一打。人不在了,这份感情也淡了。

但不看僧面看佛面,事实朱欢与归娘浪埋也是如此,都是看在王巨面子上才出力的。

李三狗开始按照章楶的吩咐,立即集结了近千名蕃骑。

实际还能集结更多,不过他的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

草草休息一晚上,李三狗又准备了一番,第二天一千蕃骑冲向保安军。

金汤城那边更近,不过金汤城卡住了,此路不通。还有王巨修的华敷道,不过那条道又太远了。因此李三狗带着一千蕃骑走的是子午山狗道岭道,到了宁小胡族休息了一夜,另外又派人送信给归娘族。

第三天,李三狗继续带着手下出发,这条道不远,可道路崎岖,所以赶到王家寨,天色都黄昏了。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人困马乏,李三狗只好再次下令休息。然后打出那天晚上准备的一些事物,两面大旗,一面上书延州,一面上书陆字。

俺们不是庆州远道来的军队,而是延州陆诜派来的骑兵。

打出旗帜后,开始于十里外扎营休息,再派斥候前去王家寨打探,斥候许久回来禀报,说王家寨还在,没有被攻破,但似乎死了许多百姓。

李三狗长舒了一口气。

但此时陆诜还真在前线,就在围林寨,然而他一直按兵不动。俺手中没有兵可救,不过防止这支西夏人杀糊涂了,深入到延州境内烧杀掳掠,那时候他就不大好交差了。所以也派出斥候到处打探,斥候便过来禀报,说是有一支蕃骑打着延州的旗号,就在王家寨十里处扎营。

陆诜很糊涂,难道是归娘族征集的蕃人壮马?但保安军境内,有这么多壮马吗?于是说道:“再探再报。”

李三狗下令三军休息,随后与归娘族联系上了,那边也说准备好了。没办法,归娘浪埋就身陷在王家寨内,不得不救。

第二天五更时分,也是一天最黑的时候。

李三狗开始集结兵马,摸了过去。实际西夏人也注意到他们这支军队,不过真以为是延州的军队,并且看到他们离战场远远的扎营,以为他们兵力少,只敢做壁上观,因此派出斥候观注,但没有太在意。同时又下达命令,今天天明务必将王家寨攻克,将相关的铁匠一起掳走,任务结束。那怕后面延州派出一万兵马,与他们不相干了。

所以根本想不到,李三狗居然趁黎明时分,带着这点兵马冲杀过来。

渐渐摸到敌营,敌人这才发现,李三狗大喝一声,不用再隐藏行踪了,带着手下杀了过去。

同时归娘族那边也派出大量子弟,在后面张起大旗,举起火把,号角震天,以张声势。这就是章楶的计策,尽管李三狗可能率近千蕃骑过去,战斗力强大。不过与保卫家园无关,士气不旺盛。敌人不能小视的,兵力多,并且是多横山集结过来的五千兵士。所以用了此策,实际看似声势大,人数并不多,只有几百人。

西夏人猝不及防,又看到远处的火把与大旗,听到远处的喊杀声,号角声,关健这时天还没有亮,他们很难察觉虚实,一时间不知来了多少宋军,只打了一会功夫,便仓皇地逃走了。李三狗也没有追赶,进了寨子。

太惨了。因为西夏进攻猛烈,归娘浪埋不得不将少年老人,妇女一起派了上去。两天保卫战打下来,仅寨墙附近就死了四百多人。要命的是这次西夏有备而来,带来数台投石机,许多巨石砸入寨子,一些还没有住进窑洞的百姓茅屋也被砸垮,许多孩子都被砸死了。死亡的数量几乎超过了一半。

如果今天李三狗还不来的话,寨中几乎没有什么劳力来防御了,甚至可能不到中午,寨破人亡!

特别是西夏人做了一件让李三狗发指的事,他们找到了王巨家的祖坟,将王巨父亲以及祖父母的尸骸挖出来,运到王家寨前,当着大家的面进行鞭尸。

归娘浪埋擦了擦脸上的血迹问:“三狗叔,你怎么直接到了王家寨?”

“这事儿说来话长……王大郎父亲与祖父母尸骸在哪里?”李三狗说道。这才是最重要的,王巨大婚在即,西夏人却将他的祖先尸骨挖出来鞭,可想而知,这事儿有多晦气?

归娘浪埋带着李三狗来到寨外几棵小树前,指着被抽得稀巴烂的尸骨,说道:“就是他们。”

“西夏人想找死啊,立即派人将他们下葬吧,还有寨中死了这么多乡亲……也下葬吧。”李三狗说道。

王家寨百姓立即准备棺木,安葬亲人,刹那间,整个寨中哭声震天。这一战打得太惨了,家家户户都死了人,现在寨中的丁壮十不足三,余下的全部战死!王家寨顷刻之间成了真正的寡妇村!

李三狗默默不语,这里,王家寨百姓以后不能再住下去了。

就在这时,陆诜终于打探到虚实,他反而十分恼怒地骑马冲了过来,看到李三狗便喝斥道:“你是庆州的蕃骑,为何逾境来到我们延州?”

第三六六章诬奏

如果陆诜不这么做,还不会有后面的冲突。

毕竟宋朝贪生怕死的官员太多了,不仅是陆诜,比如当初的孙沔。不但贪生怕死,还很贪。不是每一个知边官员都象蔡挺那样的。实际就是程勘当初知延州时,也默视了没藏讹庞抄掠土门一带的蕃人。

但程勘不会说出这种恶心人的话,包括王巨抓住了程指使,程勘虽然气得不行,最后也不了了之。确实人家击退了西夏人有功,确实程指使那样做是不对。

因此陆诜忽然冒出这句话,让李三狗恼了,他问道:“这个狗官是谁?”

“大胆,他是我们陆公,”陆诜身边亲卫喝道。

“大宋有这么贪生怕死,不明是非的狗官吗,将他轰走。”

李三狗一声令下,诸多蕃兵涌上来,不用轰,陆诜逃跑了。

李三狗来到王全身边,又说道:“翁翁,看样子不行哪,你们必须撤离这里。有这个狗官在,他们不但不会保护你们,说不定那一天主动将你们送给西夏人。”

“我们往哪里去?”

“等将乡亲们安葬好了,我护送你们去庆州,再从庆州去郑白渠,哪里兴修水利,得到大量荒田,又离长安近,你们耕种冶剑两不误,比这里更好。”

“只有这样了,”王全叹气道。

另一个老人问道:“那这里的祖坟怎么办?”

“迁走吧。”

但说来简单,做起来难,这么多活人死人如何迁?就在大家为难时,陆诜开始集结兵马了。

他虽然贪生怕死,但也不会象李三狗说的那么丧心病狂,将王家寨百姓送给西夏人,好使西夏人平息怒气。主要是种谔将他气着了,再让李三狗两声狗官一骂,怒火一下子烧了起来。

不过李三狗手下有近千蕃骑,人人有马,装备精良,并且还另有三百匹驮马,就是放在西夏,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骑兵了。因此他点集了十营兵马,同时又写了一封奏折,用快脚递递向京城,反正是胡说八道吧,说李三狗勾结西夏人谋反,他正准备带兵清剿。

这时,赵度才匆匆忙忙赶到王家寨,他也傻了眼。

这事儿闹大了,他立即说道:“赵刺史,你立即将事情经过写下,原原本本告诉给子安,还好,有章质夫做证明,不至于被陆知州诬陷。”

不要以为这事儿就此结束了,他久在官场,虽没有做官,但身为重要的胥吏,知道官场有多丑陋的。但也还好,主要是陆诜在延州呆的时间不会太长,马上郭逵就要来了。

…………

赵顼在等韩琦消息,枢密院上书十四条。

将佐协心团结。

将佐要亲自带着士兵训练。

将佐必须派出斥候,熟知山川险夷、道路远近、敌人情伪。

鉴订康定用兵失败,以做借鉴。

熟议战守之兵,使各有定数,兵有定将,量力应敌,战必求全胜,不能再造成康定时累为诱兵所陷之误。

贼寇大入,更相赴救,不得相互观望。

精选间谍,候贼动息。

详行军赏罚,仓猝易以处分。

爱惜边储,不得非理妄用。

机宜官务要习熟整齐,缓急处置,不能差失稽迟,有误大事。

机宜官不得与兵官过从结纳,以防勾联,判决不清,贻误大事。

不得冗占兵士,用兵士为私兵,妨碍训练战守。

约束若有不尽之处,续务列利害以闻。

似乎也不错吧,赵顼立即恩准,以此颁发诏书,通知边境官员重将。

但实际呢,这么多命令只要化为四个字就可以了:被动防御!

韩琦到了长安,立即下了一份命令,各路将领,没有主帅(指四知州)命令,不得无节制领兵入西界。

这道命令倒也不是韩琦害怕西夏人,相反的,他现在没有利益的瓜葛,仍是主战派。

不过与王巨想得差不多,一下子得到若大的绥州,见好就收吧。

万一做得太过份了,真开打了,西夏未必有好果子吃,但宋朝定下来,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要么看明年,明年风调雨顺,西夏能恢复,宋朝同样也恢复过来了。那时候再根据情况行事。

但绥州如何处置,他没有提。

随后就接到了杨定被杀消息,够了。

实际西夏这么做,有点画蛇添足了,如果真将宋朝逼得交还绥州,做一做还可以。然而不能,那么做了这些事,反而堵住了宋朝言和派的嘴巴。

反正韩琦不忧反喜,立上一奏。朝廷应当听从薛向与贾逵的意见,贼若如此,当留绥州。

因为知道朝廷已经在商议弃绥州,这道奏章上得有些急,未解释原因。枢密院诏旨问其原因。诏旨未到,韩琦第二道奏章呈到。

敌人贺登极与贺正使没有来我们宋朝,这是不打算与我朝和好了,朝廷当备战,那个岁赐的钱帛不如省下来,做用兵之计。

朝廷打算让嵬名山带着几万部民迁居于闲田地带,但闲田地带容不下这么多人生活。如若往内陆迁,蕃人首领与本族下户分作两处,人情不安,会别生他变。

绥州境内自有膏腴空闲之地,可以令嵬名山与折继世因而据之,也可以并力悍西夏。朝廷只要将新建的空城交给他们,便可得数万必死之兵牵制西人。甚至令西夏人屯守提备,旷日持久,自当疲敝。

特别是这一条,与王巨说得很相像,绥州离银州很近,就这么耗着,宋朝能耗得起,西夏却耗不起!

今纳其降人,得城与地反自弃,是先形自弱之势。况且结怨以来,西春屡入屡败,斩获首级不少,我之兵势方振,为何自弱?朝廷若怕支出庞大,也很简单,只要厚抚折继世与嵬名山两人,则必尽死力以报朝廷。以夷狄攻夷狄,国用也无损耗。即便失利,也不害国家边鄙。

韩琦奏章到了京城,文彦博与吕公弼仍议弃绥州。而且两人纳闷,韩琦为什么到了长安后,忽然改变主意?为了杨定,才怪!

韩琦又说,真不行,我们先收绥州,观望几个月再说。

文吕二人无辄,便找到赵顼,说:“陛下,你倒是说说话。”

赵顼看他们吵来吵去,他本人则隐在暗处了。两人让他说话,他就说话,道:“朕派王昭明去长安,问韩琦具体的利害关系。”

王昭明是谁哪?

那是一个久在沙场的老太监,定川砦败得那么惨,他还保住了手下的军队不失。更不要说蔡挺与王巨发起的大顺城之战中他的出色表现。

赵顼兴冲冲地来到集贤殿。

王巨最大的悲催之处,还是官职小了。虽然在集贤殿见面比较方便,但是单向的一方。也就是赵顼想见王巨很方便,王巨却没有能力见到赵顼。

赵顼说道:“果如卿之所料。”

如果不是启用韩琦,凭借赵顼自己磨破了嘴巴,也说服不了大臣。

就是韩琦,现在也要说破了嘴巴。

但这也看到,韩琦离开中书,渐渐失势,所以文彦博渐渐不给面子。

“陛下,这才是御下之术,陛下切记,不管陛下推出任何主张,群臣必有赞成的,也会有反对的。陛下可以听之,但切记少表态,然而听要认真听,不能随着任何人的想法去走,那么就易被大臣左右想法。这才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然后陛下自己反思利害关系,认为是对的,再加上引导,使形势走向利于陛下想要的方向,便可以最小的争执,办好实事。”

“仁宗之御下术?”

“不错,不过晚年的仁宗皇帝因身体欠佳,也操控失误了,否则国政不如此困难。”若是壮年的赵祯,最少不可能让韩琦居于两府七八年时光,早就轰下去了。

“卿所言极是,”赵顼走来走去。

这就是教导之功,特别是裁兵之举,赵顼依照王巨之计,先不提裁兵,而提增兵,结果大家一起反对了,这时才提出裁兵,于是一致通过。顺利得就象顺水推舟一般。

现在也不错,推出韩琦,由韩琦来扛,自己隐身幕后,反而形势走向,渐渐利于自己的主张,留下绥州!

“咦,王巨,你神情有些不对。”

“臣是不能急了。”

“为何?”

王巨掏出朱家送来的信。

“这样陆诜还不救?”

“陆诜懦弱,早在大顺城之战臣就看出来了,指望他救,还不如指望太阳从西方升起。”

“为何不禀报朕……”赵顼没有说,这几天未来集贤殿,王巨有什么资格禀报自己?于是立即说道:“朕立即派快马向陆诜下令。”

“陛下,来不及了,集结五千兵马能需要多长时间,等陛下诏令下达,王家寨早化为灰烬。”王巨叹息一声。

还好,自己事先迁徙了部分子弟去了杭州,否则王家寨百姓会全部绝子绝孙。

“以和为贵哪……”赵顼痛惜地说。

陆诜的表现,终于让赵顼完全清醒过来。

“陛下,切记,眼下还是要以和为贵,戒令边军不得惹事生非。绥州城防稳定,诸防御堡砦修建,人心安定,最少要到明年春暖花开之时。这时候才能真正说绥州为我朝所得。”

这是识大体的语言,不过赵顼没有心情再呆下去,立即回去,下了诏令,勒令陆诜无论如何派出军队救援。万一西夏人未来得及发起进攻呢。

诏书刚下达没有多久,陆诜的快脚递到了京城,到了西府。

文彦博看到诏书后大怒,立即说道:“下令,让陆诜派出重兵,将这些蕃兵一一歼灭。”

不过还好,西府还有一个宰执,不是吕公弼,而是韩绛,他接过陆诜的奏章看了一眼,说:“这个赵忠在大顺城之战中曾立下过大功。”

文彦博闷哼一声:“子华,大顺城之战中赵忠是天宝前的安禄山,现在是天宝末年之安禄山。”

“文公,就算他现在成了天宝后的禄山。但保安军有几个王家寨?那是王巨的故乡,一个汉人的寨子。并且有桃溪剑之利,怎能与一个蕃人勾结起来谋反呢?况且这个赵忠我也听说了一些,他原来似乎是野利遇乞手下一员骁将。野利遇乞遇害时,带着妻儿逃到了我朝王家寨避难。还是王巨再三苦劝,他才出山的。然后在大顺城之战中立下大功,由是朝廷才赐了刺史之职。并且他与王巨还招降了大量野利族人,就在庆州边境安置。这些野利族人有近两千帐。他欲要谋反,为何不在庆州谋反,带着一千蕃兵返回王家寨谋反?没道理啊,况且王家寨汉人愿意离井背乡,随他谋反,逃到西夏过贫苦的生活?”

“某岂能不知,然陆诜已经集结军队,即便诏旨他慎重行事,恐怕现在也发出大军了。”

“文公不妥,就算朝廷坐成口实,莫要忘记了,赵忠带的一千蕃兵可以来自庆州各部,陆诜将他们歼灭,会产生什么样的动荡?这会酿成大案子的。”

这才是文彦博的真实用意,关健现在阻止来不及了,那只好替陆诜掩饰,将这个冤案定成铁案。

不过韩绛对这件事比较清楚,就算不顾王巨感受吧,也用不着顾王巨感受,但问题是这件事能不能掩饰得住?

“为何赵忠领兵去了王家寨?”

“我想这其中必有隐情,文公请慎重行事。兴宗,你立即禀报陛下。”

邵亢不敢拖延,立即进宫禀报。

赵顼听到消息后也匆匆赶到了西府,将奏子拿起来一看,气得将奏章一下子扔到地上,对小黄门说道:“去集贤院将王巨召来。”

一会王巨被带了进来,赵顼指着地上的奏章说道:“王巨,你看看它。”

似乎觉得不妥,吩咐身边的太监说道:“将它捡起来。”

“臣自己来,”王巨弯下腰,将它捡起来观看,看完后,脸上忽喜忽忧,奏章上陆诜只是诬蔑,没有说西夏人侵犯王家寨的真相。那么王家寨应当还在,但就不知道李三狗什么时候赶到的,死了多少人。

他一拱手说道:“下官见过文公、吕公、韩公、邵公,欲知真相,请看延州朱家送给下官的信。”

这笔账早晚要算的,因此这封信一直揣在他怀中。

“四位相公,实际朱员外料错了。陆诜贪生怕死,因此得到朱家通知后,不忧反喜,借机将王家寨百姓送给西夏人撒气。”

文彦博说道:“王巨,这样说太过了吧。”

“文公,下官只想问一句,杨定等数位重臣与重将被西夏人杀害了,陆诜可有所表示?”王巨说完,扫了扫边上的几架,到图谶哪里找来了陕西地图,打开地图说道:“虽说王家寨在前线,但并不在最前线,西夏人想从长城岭穿过来,抵达到王家寨,需数个时辰才可以办到。官兵为何不救?文公,你也看到了这封信,也应当猜对了真相。迫于无奈,延州搬不到救兵了,王家寨的乡亲便派人向赵忠求救。赵忠虽是蕃人,但在王家寨生活了很长时间,这里也算是他的故土。于是率领蕃骑急弛到了王家寨,击退了来犯的五千夏兵。这让陆诜不高兴了,便过来与赵忠发生了冲突,然后诬蔑赵忠谋反,集结大军,准备杀忠良,助敌国。”

“陆诜是先帝提拨起来的忠臣,岂能杀忠良,助敌国?”文彦博道。

他不是与王巨过不去,而是想保住陆诜。现在不管说什么,陆诜估计带着大军打也打了,这一千蕃骑多半也杀得差不多了,难道追究陆诜责任?那岂不正好让主战派高兴了?

王巨显然也意会到这一点,说道:“文公,莫要多想,陆诜即便集结了军队,王家寨有高大的寨墙防御,陆诜手中兵力虽多,但不敢杀敌,却来杀害保家卫国的功臣良将,三军士气不整,不可能灭掉赵忠部。还望文公立即下令,以免悲剧发生。”

文彦博略略犹豫。

王巨又重重地说:“陛下,臣推荐赵忠为蕃将,但一直说他不适宜担当蕃帅。原因很简单,他性子直来直去,可没有我们这些士大夫那么多心思!臣可以担保,只要陆诜放他回去,他绝对不会与官兵作对,若是陆诜以为赵忠是宋朝蕃人,不是西夏人,可以欺之,臣不知道会发生多大的事。甚至整个鄜延与环庆路因为这个歼官而产生重大的动荡!”

第三六七章变化

“他敢!”

“文公,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说,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周礼里同样也说,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吕氏春秋同样也言,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好,再看朝廷对赵忠施了什么恩德,能使他刀剑架于颈项之间还不会反抗。先说他青少年时,一直生活在西夏,恩怨仇恨,与我朝有个什么关系?”

至少在李三狗投奔宋朝之前,宋朝没有给予任何德惠。

“再到王家寨隐居的十几年间,那么贫困的地区,还要靠做背骡子才得活的地区,官吏照样上门来征税征役,朝廷对赵忠施加了什么样的恩惠?”

“我苦劝良久,他才出山,不错,现在给了一个刺史之职,但那个刺史能当真吗?若当真,陆诜都不敢这样欺上瞒下,集结大军剿灭了。或者说薪酬,一年是有几百贯薪酬,但能及文公百分之一收入吗?就是这点收入,还是他用战功与鲜血换来的。是他对我朝有恩呢,还是我朝对他有恩呢?”

“或说种族,我朝对蕃人一向持着略岐视的态度,一提蕃人,多称夷狄,种族上,又如何保证他对我朝忠心?或者说朝廷收留了一些野利族,若没有野利族,大顺城能打败西夏人吗?没有这场大捷,文公,你以为朝廷得到绥州,西夏人仅是搞一些小动作吗?那么凭什么他几百里赶来救援百姓,陆诜无怨无故刀剑相加,让他束颈待死?”

“那如何是好?”邵亢急道。

陆诜这一闹,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一旦两相打起来,自相残杀不提,那个后果可严重了。

王巨又说道:“下官说陆诜勾结西夏,那是过了的。毕竟官做到陆诜这份上,每月薪酬就当抵寻常上百户人家一年的收入,为了这份荣华富贵,他也不会投降西夏。”

文彦博很是不悦。

王巨先是说了一个那么多心思,实际前面省略了一个词,龌龊!

现在又提到了薪酬,整个宋朝,有几人比他薪酬还要高?

“但下官只想说三件事,边境以前也多遭西夏人掳掠,士大夫不提营救,也不提如何反击,甚至动辄说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