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弓弩院。”
“能否让臣见他们一下?”
“卿……”
“陛下,它还能改造。”
“还能改造?”赵顼诧异地问。
“它威力虽大,但对臂力要求太高了。”
“卿言极是,朕让卫士试射,十不足二三人能拉起来,能象卿这样拉满的不足一人。即便连王昭明也拉不满。”
“这个,”王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两个大太监一会被带到内宫,看到王巨,又看到地上的神臂弓,他们就明白了。二人先是参见,王巨正趴在神臂弓上观看,他也无语,实际样物放在这里,他渐渐地也看到了许多原理。而且现在他对冷兵器也不陌生了。
但为什么自己就想不到的,然后眼巴巴地等着李定?
王巨站了起来,道:“张都知,这是你想出来的?”
刚才在路上小黄门已经将王巨在条例司的光荣事迹讲给张若水听了,那可是若大的御史,就被王巨按住泼茶水,自己只是一个太监,有什么资格争?
张若水老实地说道:“此乃小民李宏献偏架弩,然后咱家与工匠们在偏架弩基础上改造的劲弓。”
实际神臂弓就是神臂弩,但赵顼不大清楚,他赐命为弓,谁敢说它不是弓?
“那个李宏呢?”
“咱家给了他一百两银子。”
“他是哪里人?”
“似乎是陕西那边的人吧。”
“劳烦张都知,再去将这个李宏带来。”
“他只是一个小民。”
“张都知,此弓出现,你功劳非同小可,”王巨老实地说道。后人瞎说一气,说什么李定带来了神臂弓,西夏哪里有什么神臂弓。但没有李定带来的真正偏架弩技术,即便张若水再聪明,也发明不了神臂弓。事实神臂弓出来后,一直成为西夏大患,但西夏也没有捞到它的技术。道理与火药一样,有了火药,渐渐有了先进的热武器,但不能说这些热武器是中国人发明的。所以才有了王巨下面的话:“不过这个偏架弩技术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王检详说得对,若是无它,咱家就不会得到灵感。”
“但你得到的可能是真正偏架弩技术,我说的意思你懂吗?”
“王检……咱家懂了,”张若水猛然醒悟。
宋朝有宋朝的技术,西夏也有西夏的技术,比如西夏弩,就是这个偏架弩,比如冷锻铠,比如夏国剑。
在战场上宋朝得到许多西夏的器甲,然而怎么造的,宋朝一直没有弄清楚。
这个李宏懂得偏架弩技术,那么可能不是陕西人,而是西夏人,而且是西夏这些器甲制造中一个重要的人物,那么他还能带来其他的一些技术,再用这个技术与宋朝技术糅合,说不定又能制造出更多的利器。
张若水与王评出宫找这个李宏,或者李定。
“卿……”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他想不到,张若水想不到,王巨一看到此弓就想到了?赵顼同样也无语了。
王巨道:“大宋能不能宏扬光大,一扫之前的颓废局面,器甲也是关健。陛下,不如置一军器监吧。”
说到这里他灵机一动道:“不如再让臣知这个军器监吧。”
宋初武器生产归作坊使掌管,后来划到三司盐铁司胄案部。直到庆历战争时,受到西夏人刺激,于是置了军器司,杨偕、姚仲孙、李用和、曹琮等文武重臣外戚共同掌管,下面还有盐铁副使林潍、盐铁判官方偕、入内副都知岑守素等官员与太监。不过这是临时机构,后来又取缔了。
但变来变去,它都是胄案部下的一个部门。
然而不能小看了这个部门,人数不可少,有弓弩造箭院、广备攻城作、军器所、斩马刀局、万全指挥、火药作等机构,仅是弓箭院就有一万多名工匠!
此外还有各地方作院,但那些作院,却是地方官员与胄案共同管理的,反正权限不清,乃是宋朝的一大特色。
然后就是兵器的贮藏,这又归内库掌管。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粗制滥造的器甲?正是这种不清不楚的混乱机构与权限造成的结果。
另外就是各大分部门,虽属于胄案,但胄案所做的仅是一个领管,下属各部门却多是太监与权贵子弟兼任。
若真是太监还好一点,宋朝的太监可以说是历朝历代表现最好的太监群体,有懂水利的,有懂军事的,有懂经营的,就象内藏库,为什么一直在盈利,固然是它的特殊性,也有一部分是多年各个掌管内藏库太监经营的不错的原因。
然而现在又混杂了大量权贵子弟,在里面滥竽充数,一下子败坏了。
所以王巨提议,将这些作院一起集中起来,单独置司,不管归于那一个部门,然而从生产到贮藏一起集中到一个部司,地方的暂时不管,只管京城的。
集中到一个部司后,王巨再去细细观察,先看工匠的待遇,首先必须让工匠一家人得以温饱,连家人都养不活了,如何有心思替国家打造器甲?然后再看其工作量,工匠的任务不能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比如一天能打一把提刀,上面下来任务,必须打造两把,那提刀打出来后,如何能合格?
这是朝廷所给,但所给必须有所求。王巨观察好后,适度提高底层工匠待遇,减少工作量,再下诏书,于器甲上凿印,不仅写上工匠姓名,还要写上监造官吏姓名,生产日期,那一个环节失误了,就要依法追办那一个官吏或工匠。再到保管,保管官吏验收,不合格者有权不收,但收下了,就是保管官吏之过。
这样可能会增加朝廷一部分开支,但不合格的器甲将会大幅度下降。
赵顼听着王巨讲完了,拧眉思考。
“陛下,为什么变法,变法不仅是敛财。”
王巨直接将变法与敛财联系在一起了,让赵顼啼笑皆非。
“陛下,它最终目标是富民强国,陛下所以变法也,不能舍本求末,末是敛财,强国才是本,器甲精了,也强国之本。”
“但以前兼管军器生产的多是内侍……”
“庆历时置军器司,杨偕是枢密直学士,姚仲孙是三司使兼龙图阁直学士,曹琮是马军副都指挥使,李用和是国舅兼殿前副指挥使,随便那一人都远胜过了臣。”
赵顼听出来了,反正王巨是铁了心想办法从条例司抽身了。
“陛下,再说臣对它也善长,看一看桃溪剑,以及后来的虎踞炮,雷蒺藜,以及新式铠甲,并且就是这个利器,臣马上也能改造得更好。由臣知任,也是最佳的人选。”
“让朕想一想吧。王巨,大宋臣子你可算是第一个了,侮辱了御史,不但不以为罪,反过来向朕讨官做。”
“陛下,实际是好事,连河工有的大臣都以为是粗人做的事,况且是武器生产,更以为是低下的工匠活计。加上以前多是内侍兼任,陛下若让臣知军器监,也能看做是对臣的一次处罚。”
“还是不妥……”
“陛下励精图治,决心变法,但臣在京城,也会听,也会看,并且是作为旁观者,旁观者清,陛下若是模糊不清楚的地方,照样随时召臣相询,臣依会知无不言。在不在条例司,又有何区别?”
“那么青苗法……”
“陛下,青苗法一旦执行,就是敛民之策,然而现在没有执行,臣也不大清楚。执行后,臣会让家中傔人们风闻,到时候上书给陛下。”
赵顼默然,不能说王巨说得没理,好与不好,必须实施了才能知道,现在全部在瞎想呢。
“朕也不是敛民……”
“陛下,权宜之策,不敛不行,但敛没关系,贫困百姓最好不能敛了。”王巨道。真若敛豪强,还好一点,实际反对者之所以反对的,就是敛到豪强身上了。但道义不会失去多少。然而王安石敛疯掉了,贫困户也照样敛,这才让反对者占据了道义。
“不能用敛!”赵顼恼了。
就敛吧,也要道貌岸然,直接说敛,岂不是风波更大。
那么就不提敛吧,王巨又道:“臣再说一件事,河北又河决了,不过西夏那边风调雨顺,不得不备,况且王韶那边也不会拖很久。还有,臣之前献的那个策子效果究竟如何,也要验证。”
这是前年王巨在校书时,对他的三策进行的补充说明。
然而这道补充,却又给赵顼带来了压力。
淤田是开始,这个没变,并且开封黄河边有足够多的低产瘦地落实淤田,也足以安排大量禁兵过来屯种。地理位置也好,它们都在黄河边,也就是开封的北面,然而宋朝立都于开封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原地带,无险可守,防的就是北面的游牧民族。
但真的金人南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与赵顼不准王巨再提敛财一样,掩耳盗铃,自己欺骗自己吧。
最少能让大家心安一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反过来说,再不改,金人南下,禁兵全在京城,又能派上什么用场?一样!
王巨随后又补充了一点,禁兵收入这些年是增加了一小部分,但增加的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因此每名禁兵迁于城外,每月增加五百文军饷。
一是增加禁兵收入,二是鼓励禁兵出城。
出城后随后安置,不会给多少耕地,因为禁兵大半时间在轮戍,就是给了,多半也会租佃给了普通百姓。但会分一点,让禁兵妻子家人植桑种麻。
若是有一些活计,比如三司将要经营棉花制品了,这些棉被却需要在北方加工的,那么可以“外包”给禁兵的家属,用此再次增加他们的收入。
家人无忧后,禁兵士气必会增加。那么可以进行第二步裁兵了,但裁的过程中却是增,于河北河东弓箭、荆南夔峡两广土兵中广挑边军,最终让战斗军种保持在禁兵四十五万,边军三十万。干依然强大,但那样,从南到北各方都有了一些机动的兵力,第一时间内控制不测局势,整个宋军整体战斗力也会大幅度上升。
厢兵的未提,免役法还未出来的呢,若是与免役法搭配,也可以大幅度裁减厢兵。
实际王巨说的第二波裁兵与小苏想的大有所不同,它不是裁减冗兵为主,而是为了强军,强大国家实力。
可以还会节约一些费用,但节约得有限。若是不裁减厢兵,甚至只能说持平。
还有就是淘汰官员,这个太难了,比如裁减恩荫,过去很久了,然而大臣时不时拿出它来说事。理论上做好了,一年也能节约一千万贯以上的支出。但象这样发展下去,天知道那会是在二十年还是三十年之后。
节约浮费不错,可宗室子弟却在迅速增加中,无论怎么节约,它以后都会逐步增涨。
也就是说节流,几乎做到了极限。
没办法,还是在所谓的“开源”上打主意。
王巨说的就是这个,禁兵支出减少,收入增加后,会产生什么变化,郑白渠保捷军将是最好的证明。不过有了士气还不行的,必须要训练,也要有器甲。
并且陕西未来可能不会平静,马上这些保捷军就会派上用场,用实战做出证明。
王巨继续说道:“因此臣恳请陛下先于陕西路抽出一些钱帛,先不求铠甲,但必须将武器装备起来,对了,还有这个神臂弓。”
说到这里,王巨眼前浮现出一幕,几十营保捷军一人一把神臂弓,那个杀伤力……
第四一九章克星
“这条朕倒能同意,”赵顼道。
不仅那九十几营保捷军,其他各营将甲器甲也必须进行更换淘汰了,无外乎一个先后。
而且也有了前例,比如木棉司,便是用南方税赋与收入垫付,这个不难,因此赵顼毫不犹豫答应了。
王巨乘热打铁,又说:“陛下,臣还有一言,木棉司是衣是棉,是未来北方百姓御寒的根源,衣食住行,衣重要性不亚于食。”
赵顼额首。
衣服对于中原百姓来说,那不仅是遮羞工具,更是御寒工具。若没有衣服,秋风一吹,比如眼下,就不知道冻死多少人了。
王巨又说道:“它也是未来经营北方最重要的利器。”
就这一句话,赵顼激动地抓起了王巨的手。这就是年龄的优势,年龄虽然拘束着王巨短时不能再攀上高位了,不过正因为这个年龄,赵顼不必要拘于礼仪,能做一些亲近的动作。
当然,王巨很小心的,赵顼终是皇帝了,而且也不是当初才即位的皇帝,他在一步步地成长着,比如最后让王安石离开相位,当真如砖家所说的那样?
没有一个人说对的!
但这个真相,也是王巨最近才隐隐想到的。
何谓帝王,那是寡人,孤独的人!做为帝王可以有亲近的大臣,但绝对不可以有朋友,包括自己在内,尽管眼下赵顼依然可能将他当成一个亲密的朋友。
但王巨说不说无所谓,赵顼“上进心”也不用王巨激励的。而且北方太遥远了……不过真拿下了北方,有了棉花,性质就会是两样了,汉人可以正式“闯关东”,一两千万汉人往东北一驻扎,好了,再也没有女真人的事,即便有,也象南北朝后的鲜卑人一样,最终融合成一体。
王巨又说道:“因此这个木棉,臣想到了,便立即交给了内藏库,介甫公经营,臣同样不反对,无论是内藏库,或是三司,在臣心中,它们都是朝廷。然而蔗糖不一样,它属于消耗品,享用品,百姓有它可以,无它也行。”
赵顼又额首。
实际这就是忽悠了,但在这几十年它确实属于享用品,一旦普及,就象茶叶,现在谁敢说它是享用品?
王巨说这句,主要就是怕三司插足,那反坏了蔗糖的发展,接着他又继续说道:“故它不能由三司插手,虽然它暂时是为了郑白渠器甲扩大,然而未来臣可以用它的收入,做一件大事,臣也与章楶提到它,它可以使伐夏之战成本下降一半。”
“说说。”赵顼眼中又闪过兴奋的光芒。
“西夏真正所短之处在经济,因此可以攻其之所短,不过那样臣手中得有一些资本,当然,内藏库的那份,等郑白渠几万保捷换装结束后,还是归内藏库拥有,臣用的是余下属于自己收益的那部分。”
“说说具体的。”
“具体的臣还没有想清楚,陛下也勿急,再说伐夏还遥远,陛下也最好莫提,否则朝堂反对声音会比以后变法反对声更大。”
“这一条,朕也同意了,”赵顼道,再说,这些钱本来就属于王巨自己的,说官员不得行商,能禁得了吗?但也不大好说,若是王安石插手,逼得内藏库将技术交出来,然后置司推广,好了,一二三,蔗糖成了大白菜价。而且王巨隐隐感到王安石以后必会插足,因此蔗糖还没有正式出来,他便将注意转向了市舶司。
不过有了赵顼的承诺,这两三年王安石暂时不能对蔗糖下手了。
过了这两三年,即便王安石下手,那时王巨早通过朱李等几家之手,将销路转移到了国外。
再过几年,白菜价就白菜价吧。
君臣二人又聊了一些。
张若水将李宏带来。
王巨看着李宏问:“你是陕西人?”
“算是陕西人。”
“怎么算是陕西人?”
“明公,草民乃是绥州人氏,现在绥州归属大宋,草民应当是陕西路人氏。”
但也不大好说,春天时,在绥靖派影响下,朝廷同意了用绥州交换土门一带被西夏侵占的领土,当然,这个最后也没有成功。
“你怎么知道偏架弩的技术?”
“启禀明公,草民以前乃是宥州的工匠,后来绥州归属大宋,草民从宥州逃了出来,然后朝廷又从矿上将我兄长赎回,于是草民感谢朝廷,便来京献了偏架弩技术。”
“你原来就叫这个名字?”
“草民以前叫李定,不过宥州那边还有一个亲人,草民以前乃是宥州的一个匠头,担心西夏报复,因此改了名字。”
谜团释开了。
赵顼在边上说道:“那好,以后你就叫李宏吧。”
“谢过陛下,”李定激动地说,这等于是皇上亲赐姓名了。
这里出现了一些偏差,李定的哥哥参战,被活捉后送到矿上做矿奴了,后来嵬名山投奔宋朝,朝廷陆续地出钱,或者用其他的一些方式,将绥州的战俘从各个矿上找出来,陆续释放,包括李定的哥哥。然后李定才下定决心,从宥州逃了出来,希望带着偏架弩技术谋取一个小小的富贵。
也就是若无种谔那封信,可能王巨就看不到神臂弩了,现在看到了,也比史上迟了大半年时光。
然而他献出偏架弩技术后,张若水将他功劳吞下去了,只给了一百两银子,但是他将家人也带来了,只好在城外寻找一条生活。幸好没有离开京城,不然张若水就找不到他了。
“张都知,将他安排到弓箭院,以作家相待吧。”
作家可不是写文章的那个作家,而是工匠的等级。宋朝官匠分成三种形式,一种是罪犯的无偿劳动,少数还有奴婢做女工,比如宋吉家人的女眷便是充作奴婢,在做无偿劳动。高级的便是官妓,那得出身好的女誊并且才貌都出众的女眷才能享受。二是军匠,就是用厢兵做匠。
三就是民匠,雇佣普通百姓做官匠,又分为长期官匠与临时官匠,长期官匠才是真正的官匠户,但他们又分成作家,作头,或者都作家,都作头,这是比较高级的官匠,或者是管理的头目。
另外还有甲头,相当于小作头,多见于盐场。
接下来的才是完全性的工匠,但又分为九等,每一等收入不一样,最后就是习学,非是学习,也就是学徒工。
作家就是最高级工匠,或者说也高级管理头目了,其收入也相当不错,不亚于一个县尉收入。
“谢过陛下,”李定哆嗦地说道。
在宋朝做普通工匠还不及西夏工匠待遇呢,但做了作家,最少能相当于一个后世二流网文作家的待遇。
赏赐有了,王巨这才说道:“你们来看。”
神臂弓就是出自这三人之手。
因此王巨打算对它进行改造。
实际现在这种神臂弓虽犀利,但太难以推广了,军中有多少人能拉开它?
所以在后来宋朝对神臂弓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一是更强,如克敌弓,可射三百六十步,每射铁马,应弦而倒,也就是说只要射到敌人或者与敌人座骑上,那怕敌人穿了重甲,马上就能将这名敌骑干倒。这是在韩世忠手上改造的。
二是更轻更快,如马黄弓,实际它出现时间在史上更早,神臂弓对臂力要求太高了,所以王巨将神臂弓拉满,赵顼无语,但以现在的臂力要求,即便王巨,也做不到连发三箭。
因此渐渐降低对射程与射力的要求,出现了马黄弓,神臂力才出来对拉力要求达到了二石多,后来麻黄弓对拉力渐渐降到二石以下,最后南宋时降到了一石二,只与普通强劲复合弓臂力相当了。因此克敌弓发一箭,马黄弓能发三箭。但对技术要求更高,因此杨存中在奏折里刻意提到四个字:制作精密。
三快轻要,力量也要,但这次似乎改造没有成功,相反的改造出一种更强大的怪物,神劲弓,普通神臂弓能发三箭,它只能发一箭。但这一箭很恶心人,是弹子箭头,也就是缩小版单人操作版的迷你床子弩。
王巨对神劲弓与克敌弓不大感兴趣。
可能元蒙很强大,这种观念对后人影响之至深,元蒙之所以强大,一是配合,二是骑兵,三就是快,灵活机动。
因此王巨对速度很看重。
比如他对新铠甲的改造,现在还是这种观念。
神臂弓之所以与其他弓弩不同,它有三条,一是制作更复杂精密,成本高。二就是这种复杂的弓弩式样的作用,在它上面出现了许多普通蹶张弩没有的构件,之所以如此,一是为了拉杆上弦,二就是为了增加其坚固。最后就是它奇怪的箭头。
王巨改造的就是这个箭头。
为什么标枪没有弓箭远,原因很多,主要就是弓箭更细长,神臂弓箭长度缩小,然而阻力更大,于是箭变得更细,不过那样箭就容易发飘,因此用了铁箭杆,而非是象以前那样是木箭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但这个箭还可以变得更细,也可以更快,王巨不求射程,那么就可以倚据这个原理,对整个神臂弓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在不降低射程的情况下,拉力下降,射速提上去。
然而也不容易的,首先是箭支本身,重量不能再减少了,就是全部用铁做箭杆,重量也必须严格考究。而且箭头与箭杆的形状也要改造。这一改造,整个弓弩本身其他构件,也会随之变动。
但王巨用粗浅的话解释了原因,有了改造的方向,改造起来就容易了。
他讲了大半天,赵顼听明白了,道:“王卿,下降臂力?”
“陛下,若是改造得好,不仅是对臂力要求降低,会提高射速,并且威力不会下降多少。”
王巨说完,还画了一个箭头,这个箭头比普通箭头长了两倍,前面更细,然后顺着弧线,到后面才收起。这就是为了重心平衡设计的,这种细小箭再变细,只能将重心往后挪,前面更细,则是为了很好剖开空气设计的。但效果究竟如何,或者重心往后挪到什么地步,还必须设计出实物,再慢慢考究。
但不管怎么说,宋朝终于拥有这个利器了。
这次召见也就结束了,王巨平安地回到条例司。
不过王巨这一泼,还是引起了许多不好的后果,然而问题也不是很严重。
司马光在翰林院对王珪说道:“禹玉,自宋立国以来,何曾发生过这样的事?”
王巨这一泼将司马光泼恶心了,而且王巨当着皇上的面,直接说,那一天司马光这样做,我也照泼。程颢泼了就泼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