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那……那我就高攀了。”
王巨脸色开始缓和。
为什么王巨要打听,这个人品很重要,特别是在宋朝,乃是一个贴女时代,导致一些生了好皮囊的青年男子,专门骗婚捞取嫁妆。如果不打听好了,二妹若是碰上这种人,那不仅让天下人笑掉大牙,对二妹也将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打听的结果比较好,那么就剩下另一件事了,做为一个男子,最少得有勇气,有担当,所以一上来王巨便逼问。如果高川继续支支吾吾,这门亲事那就罢了。
“可我有几个条件。”
“明公,请吩咐。”
“首先你得过了解试这一关。”
解试这一关也不那么好过,但高川在太学,不象王巨在延州,有许多优越的条件,比如有许多有学问的教授,比如有许多有才华的同学可以交流,比如有许多书籍可以观阅。而且京城解试名额多,只要高川肯努力,中省试殿试难,但中解试也不算太难。
如果高川连这个恨心都没有,那这门亲事又没有意义了。
而且拖一拖,二妹也过了二十岁,那时候成亲王巨也能放下心。
“我答应。”高川挺起胸膛说。
“第二个要求,你以后要继续保持现在的操守,不得为非作歹,还有,我在世上的亲人并不多,你必须要善待我二妹,否则我随时强行让你们和离。”
“我答应。”
“那就这样吧,你回去让你家人请媒婆递下草帖子。”
“就这样?”
“你还想怎样,就是我提出来,你能办到吗?”
“喏,”高川高兴地差一点跳起来。
两家很低调的下了草帖子,王巨是事实的低调,高家是忐忑不安,但细帖子未下,王巨仍在继续观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天知道高川以后能不能继续保持?
但这门亲事立即引起了关注。
两家太不般配了。
王巨要前程有前程,要钱财有钱财,而且二妞长相美丽,否则赵十八赵宗绰都不会替儿子上门求亲了。
在宋朝不般配的亲事有之,比如晏殊将女儿嫁给富弼,但那时富弼早就声名在外,而且富家穷得只剩下钱了。李昌龄将女儿嫁给范仲淹,范仲淹一无所有,然而那时范仲淹却是中了进士,如果范仲淹不中进士,李昌龄能嫁女儿么?杜衍是一个流浪汉,相里家却将女儿嫁给了杜衍,然而也不要弄错了,那不是嫁,而是杜衍上门入赘!
可高川与高家能有什么?
虽然两家只是下了一个草帖子,却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
就连高滔滔与赵顼母子都产生了兴趣,将王巨召到宫中询问。
王巨想了想,说道:“启禀太后、陛下,微臣以前说过,国家弊之根本就在世袭。世袭之弊根本就在恩荫,还有一样,联亲。”
不要说韩琦了,就是包青天还与当时的权臣文彦博玩联亲。
“联亲与官场上的来往,将六成以上的权贵士大夫绞在一起,至少八成北方派系的大臣绞在一起,介甫公变法,伤害了部分权贵的利益,故此,反对声音多。”
这不是说给赵顼听的,而是说给坐在帘后的高滔滔听的。
高滔滔低沉着说了一句:“这个谁能阻止?”
顶多是两个亲家不能同时执掌两府或者御史台,但能下诏让大臣们相互不联亲吗?
“是啊,并且存在即为合理。”
“存在即为合理?”赵顼奇怪道。
“波斯归唐时,唐朝在乌浒河南侧波斯境内置了月氏、修鲜、昆墟、写凤、条支、波斯六大都督府,然而没有派官员去管理,派兵士守卫,随后坐视大食将波斯侵吞,为何?”
“太远了。”赵顼道。
确实太远了,最远的达到了后世伊朗境内了,离阿拉伯湾也仅是咫尺之遥。
“是太远了,无法管理。所以上古之时,是诸候制度,那时远比现在更落后,即便尧舜禹汤,也没有能力直接控制全国。”
“这……”赵顼很是狐疑。
“陛下,那时有江东犁么?那时有占城稻么?甚至小麦都是从外番引进过来的。请相信,时代是在进步,越往后越发达。但到了战国时,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交流增加,已经有了大一统的趋势。这才是秦统六国的根本。只不过秦朝不顾六国百姓的怨恨,施以暴政,故秦亡。如果秦朝施以仁政,说不定真的有秦四世、秦五世、秦十世、秦二世。毕竟大一统,不会产生春秋战国所带来的战乱不休。因此汉高祖取缔了诸候,只是立刘姓子孙为王,即便这样,汉景帝时又产生了七王之乱。”
“但如果没有汉高祖的制度,那来的汉文帝故事,取缔了同姓王,随后又产生了王莽。”赵顼道。
“陛下,世上那有十全十美的事,有利必有弊。不错,连同姓王也取缔了,才能让王莽纂国。然而陛下可记得西晋的故事,诸王手中有权有兵,随后八王之乱便产生了。若无八王之乱,又何来五胡乱华?随后南北朝也因此导致了多少动乱,甚至国破家亡?陛下请切记,太阳只有一个,若是有两个,国必乱!”
赵顼无言以对。
“微臣再说东汉,没有了异姓王与同姓王,大权为人君一人所控,可陛下,试问那一个人君能做到不依靠大臣,一人治天下?”
赵顼摇摇头。
“因此只能靠大臣,文臣武将,或者外戚,或者宦官。但东汉时没有科举,只有举良方正等科提拨了少量民间人才,余下的官员选拨多是恩荫。恩荫就是世袭,世袭导致权利财富向权贵集中,于是产生兼并。门阀兼并、外戚专权、宦官干政,直接导致了东汉衰败灭亡。但门阀的崛起并没有立即得到纠正,在南北朝时反而加重了,即便鲜卑北魏也不得不向汉人门阀屈服,宋高祖(刘裕)也不得不向门阀低头。生在一品世家,那怕是一个呆子,也是一流人才。生在九品寒门,那怕宋高祖这样的人物,也被上流人物不耻。但当真龙生龙,凤生凤,若此,何来的晋惠帝,杜甫与李白的子孙又出过几个诗人?”
“于是隋唐推出了科举,不过隋唐科举不完善,又是开卷制度,并没有对这种世袭产生重大的冲击,门阀又继续存在。陛下,唐朝灭亡当真完全是安史之乱的错?错也,乃是黄巢谋反。黄巢为什么谋反,乃是门阀权贵兼并,普通百姓民不聊生。正如唐太宗所说的,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得势于隋末百姓谋反,也灭亡于百姓谋反。”
这才是科举的意义,拉拢一大批寒门子弟,对这种世袭进行冲击。
王巨就不能说出口了,那会引起很大争议的。
“再到我朝,太祖太宗时依然是恩荫,毕竟那时立国不稳,对于立功大臣需要奖励拉拢,国家才能走向安定。然而越来越重视科举,将开卷制变成了弥卷制。相信李太白若是出生在我朝,必然能高中进士了。”
“这还不够,毕竟相对于大臣子弟,寒门子弟求学条件太差了。就象微臣,如果不侥幸拜于恩师门下,如何能得中?因此太宗多次诏书,取缔权贵子弟科举的名额,用之提拨寒门。但现在呢?”
“其实很简单,现在武将末落了,宦官宗室外戚回避了,陛下你指望谁来治理国家?只能借助文臣。因此真正的祖宗家法经过士大夫的嘴中吐出,早已面目全非,那个人还敢再提出权贵子弟科举回避这道祖宗家法?所以世袭越来越严重,相互联亲的也越来越多。这就是微臣所说的存在即为合理。”
权利向士大夫倾斜,那么政策还能不向士大夫倾斜吗?
“微臣没有那么清高地刻意回绝与权贵联亲,但也不会为了富贵而刻意与权贵联亲。如果二妹喜欢,对方人品又不差,即便是高川又有何妨?”
王巨不仅讲了其原因,还讲了许多道理。
可能这次对话让高滔滔与赵顼母子喜欢,也可能大家都担心李复圭的才能,然后王巨便接到一份他意想不到的授命,让他替代李复圭担任新的庆州知州。
第456章拿捏(上)
王巨大喜。
三十万人很多吗?
能不多吗?当年大顺城之战仅是十万兵马,还有几万兵马丢在了华池县与柔远寨,就是余下的几万兵马,也黑压压的望不到边际了。
但得看是什么样的兵马,封常清当年在洛阳召集了六万市民为兵,当然安禄山兵马更多,但封常清手中还有两张牌,一是颜真卿在后方分散了安禄山大量兵力,二是有洛阳城墙。这样算来六万兵马不少的。结果呢?
也许党项人比洛阳普通市民更厉害,然而这是军队,不是单挑。西夏急匆匆征集三十万兵马,而且西夏国内各部族矛盾多多,恐怕就是李靖前来,都没办法将这三十万兵马拧成一股绳。
这是兵,还有帅。
说老实话李复圭领兵也就那么一回事,顶多比范雍与葛怀敏好一点,与韩琦彼此彼此,远不及张亢,也不及郭逵,就不要提蔡挺了。与秦州那个战神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但西夏这边呢,实际西夏还是有能打的大将,可这是三十万兵马,梁氏敢交给这些大将统领吗,所以主帅必是梁乙埋,李复圭也就那么一回事,梁乙埋事都不是事。
所以在另一个时空,庆州与大顺城未失。
自己也不能与王韶相比,但相信比李复圭强吧,况且自己还有大手指可用呢。
但这个喜色不能摆在脸上,李复圭那么一回事,梁乙埋事都不是事,眼前这几个大佬都谈不上事。
他们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奥秘,相反一个个都被三十万人吓晕了。
王巨平静地问:“陛下,诸公,难道前线有消息传递过来了?”
赵顼说:“有,西夏举国集兵,扬言兵出绥州与秦州,也可能兵伐其他数路。不过得到你的消息后,前方边臣皆派出斥候打探消息,结果探知除了庆州的横山方向外,余下几路边境,西夏皆没有调运粮草。”
说到这里,他轻舒一口气。
这也幸好王巨手下的门客听到消息,否则就说让西夏人这个声东击西迷惑住了。
“这么说来确定无疑了,”王巨刻意苦笑了一下,又说:“陛下,诸公,你们还真能看得起我哪,我朝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便让我前去。”
几个大佬都有些脸红。
王巨所说的也包括郑白渠,那是困难,以前宋朝多次修建都没有建好的。
因此王巨所说的话也不算是卖乖。
王巨又问:“不知陛下能提供微臣什么?切莫说以环庆路的兵力能抵抗住三十万敌寇,微臣非是卫青李靖,仅是一个文臣。”
他将文臣二字咬得极重,别要一战打下来,就象张亢那样,明明是进士,却划到了武臣之内,什么徐州总管哪,这是一个武臣之职!用此来打压张亢。
赵顼道:“朕准许你将郑白渠的数万保捷带到前线。”
说完了,赵顼有些期盼。
他也不是白痴,罗兀城之战结束后,他就发现了一个真相。数战下来,最凶悍的兵种依然是折家军,这个无奈了,人家就是厉害。
接着便是蕃兵、保捷。
然后才到禁军与河东的弓箭手,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铁冶沟之战,虽是遭遇了埋伏,但已让种谔派出斥候得知,不算是仓促之战,但那一战如非刘阒主动站出来浴血奋战,说不定就会迎来一场惨败。难道是主将不行吗,种谔不能打吗,高永能不能打吗?无他,那一战主要是以河东禁军为主,杂以一部分河东的弓箭手,战力相对而言比较差。随后种谔与折继世两军汇合,高永能杂以折家军,五战五胜。
这也验证了王巨所说的话,禁兵呆在京城这个花花世界,受到了严重影响,早就不是开国时的禁兵了。
因此赵顼就与王安石商议,又将王巨所说的裁兵强军策子拿出来讨论。
在宋朝缘边地区除了郑白渠,还有许多地区可以屯集大量保捷军的,如秦州的渭源地区,镇戎军的葫芦川地区,绥州的大三川口地区,这三路至少能屯集六万保捷军。
河东总体而言多山地狭,所以地价昂贵,但也要看在什么地方,地价贵是贵在河东南部,北部不贵,相反的石州与岚州有着大量闲田,否则欧阳修都不会说用它们来做牧监了。不仅是石岚二州,还有呢,府麟路,自从李元昊入侵,没藏讹庞侵耕,府麟路百姓整流失了六成,全部跑到河东地区了。
这一片广大的地区能挪出多少耕地?况且朝廷也想将士兵放在府麟路磨砺,那怕有一半折家军厉害,那也是一支强悍的军队了。这么一算,又能安置五六万保捷军。
再到河北,宋辽和平已久,不过当年打来打去,将河北北方整打残了,人烟稀少,加上辽国偶尔跨过边境小规模的打草市,所以尽管宋朝人口越来越稠密,但在滹沱河的北部人烟仍然稀少。并且现在正好有一个有利的条件,那就是黄河北流,多次泛滥与缺口,产生了大量淤田。如果挤一挤,又能安置五六万保捷。
宋朝需要这么多保捷军吗?
况且还有蕃军、强人壮马、壮丁义勇弓箭手,那么搭配部分禁军,基本就能保障边境安全了。
然后再裁减部分禁军,就能从理论上实现王巨省了军需,军队实力反而强大的目标,还免去了许多禁兵轮戍之苦。
但这个计划执行之前,得有一个证明,才能让大臣们同意,那就是郑白渠这几万保捷。
为何王巨将器甲向这几万保捷倾斜,赵顼同意了。
他们是最好的试验田!
王巨心中更喜。
不是给一点田,再练一练,就会出现一支强大的军队,得看什么人在练,那是刘昌祚,宋朝有几个刘昌祚。
并且这些保捷军对自己比较感谢,有了这个感谢之心,自己的命令就能畅通无阻下达执行。这一条同样重要,如果下面将士不服,即便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未必能将他们作用发挥出来。
不过王巨面色依然很平静,喃喃了一句:“即便这样,两处合在一起,也不过八万兵力,对方可是三十万哪。”
文彦博在边上不满地说:“你只要守住不失就行了,况且在军事上也是你的善长之处。”
“守住不失,封常清守住洛阳了吗?文公,兵力悬差如此之大,我还能守住大顺城与庆州不失,有如此的能力,那么边境多灾多难,文公为何不提议将下官调到边境为官,而是呆在京城象工匠一样造器甲?”
王巨这句话埋了一个坑。
他有把握能守住不失,但没有把握真正打败西夏人。
到时候又会产生伤亡,说不定又有人做文章了,请看杨偕,夏竦要置土兵,杨偕说夏大先生,你手中还有一万兵力,为什么不学习卫青与霍去病,主动出战,将西夏灭掉。生生将夏竦气得要喷血。
这个坑就是我守住了大顺城与庆州,那就等于立下大功了。
到时候别又弄出新文章。
文彦博气得不作声了。
其实接到前线送来的情报后,赵顼立即将重臣商议,赵顼提议用王巨替代李复圭。
换走李复圭大家都是一致的意见,至少从前几个月数场战事来看,李复圭也就那么一回事。
不过在这个替代的人选上,君臣发生了争执。
冯京提议用蔡挺替代李复圭,认为王巨太年青了。
吕惠卿则在一边说不妥,西夏真真假假,蔡挺离开渭州,万一西夏调兵相向渭州呢?况且用兵非乃从政,古今往来,涌现出多少年青的将领,比如霍去病,他统掌三军时,岂不是比王巨岁数更小。
文彦博在边上沉默,主要他与蔡挺也不是一路子人,蔡挺吼出了玉门老人,但还没有调回京城,多少也与文彦博刻意打压有关。
现在没有调回京城,却又让蔡挺惨战,蔡挺会不会同意,万一摞蹄子怎么办?
所以争执到最后,大伙同意了赵顼的任命。
不过反过来说,现在这个新庆州知州那可不是一门好差事。
王巨抛出这句话,让文彦博还能说什么?老文只能在内心痛骂,你这小子真不要脸,想前程时说俺是文臣,顶牛时又抱怨朝廷有意将他荒废在军器监了。
王珪在边上道:“王巨,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吧。”
吕惠卿也说道:“子安,如果兵力少,朝廷可以酌情增加一些兵力。不过现在天寒地冻,一旦从后方调动大军,必然要增加大量供给,时间又紧迫,恐怕到时候会引起一系列的麻烦。”
但吕惠卿在这里也设了一个坑,要知道王巨已经通知了近十天,可在这十天内,朝廷只是在“想”,却没有多少动静。这乃是西府失职,西府失职,就是文彦博失职。
王巨,快骂文彦博吧。
王巨也不傻,至于要狠狠得罪文彦博吗?
他说道:“陛下,如果微臣拒诏,行否?”
赵顼脸色古怪,真拒诏,谁都拿王巨没办法,就象夏竦拒诏出使契丹一样,有的大臣看不起,然而人家夏竦小日子不照样过得自由自在?
不过赵顼也知道王巨不是真拒诏,于是听王巨往下说。
王巨又道:“如果陛下与诸公真让我担起这份沉甸甸的重担,那么我必须提出几个请求。”
“王卿,你说吧。”
“仅是八万兵力,数量确实是太少了,臣终非是李靖,即便以前与蔡公在大顺城打胜了,但那一战也胜得比较侥幸。因此臣恳请陛下下诏,会战之时,泾原路与鄜延路的兵力必须配合微臣,不能再发生陆诜的故事。”
“这个朕准之……这样吧,朕下诏将韩绛调到庆州,与你共同主持。”
赵顼是好心,韩绛之官职同样有主持整个陕西军事的权利。
但王巨几乎要倒掉了,韩绛与王巨不恶,相反的,在几个大佬当中,除了王珪外,就只有韩绛对自己抱着真正的好感了。然而韩绛懂军事吗?
到时候韩绛一插足,自己怎么办?
还有呢,王巨从韩韫手中得知一条消息,原来郭逵与种谔关系还算不错的。但在罗兀城之战前,种谔直接绕过郭逵,向韩绛请示,这使得郭逵一肚子不满。
韩绛到了庆州,郭逵与自己又不熟,万一到时候给自己挖一个坑,那才叫悲催。
没想到自己提条件,却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第457章拿捏(下)
“是啊。陛下,自李继迁以来,夏寇从未发过三十万大军会战,如果西夏不中止这次入侵,即便微臣现在想一想,那时的凶险,也感到心中戚戚。微臣真没有把握。不如让韩公领手庆州防御吧。”王巨想了一想说。
但他这样一说,大伙全部心中戚戚啊。
这是三十万敌人,不是三十万只蚂蚁。
王巨好歹还打了数场光彩的胜仗,韩绛虽然资历深,官职高,年龄更没有问题,然而韩绛打过什么大型战役。即便发起的进攻金汤城之战,还不功而退,差一点连累着将顺宁寨丢失。
王巨岂不是在说反话吗?
赵顼忽然醒悟,立即停住话头。
吕惠卿同样醒悟,他机灵替赵顼化解,接过话问:“子安,敌人虽多,你对大顺城熟悉。”
“吉甫兄,非也,当年大顺城之战我与蔡公准备很久,这才险胜,但如今还有多少时间准备?仓促应战,兵力悬殊如此,岂能说不凶险?”
马上都火烧屁股了,那有时间准备。
“那你说怎么办?”
也不能说王巨拿捏啊,不要说西夏了,就是从宋朝开国以来,多会面临着三十万敌军?
王巨说:“陛下,如果执意让微臣前往,请授微臣以下几个差官。”
“何?”
“环庆路安抚经略招讨使兼陕西路安抚使。”
“陕西路安抚使乃是曾公亮!”吴充不满地说,并且在心中想,你小子好大的口气。
“吴公,那么就让曾公去庆州主持防御吧。”王巨想也没有想,就说道。
曾公亮年岁已高,无论他身上带着什么官职,都是荣誉之职,能当真吗?不过王巨也知道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于是转变了口气说:“陛下,这只是临时差职,战事结束,臣立即将它们辞去。如果诸公认为不妥,臣去庆州时,仍以大理寺评事的职官前去庆州,有过罚,若有功再奖励。”
这个绝对没有问题,在唐朝时薛讷便以白衣身份挂帅,主持了青海大会战,大败吐蕃。
就不要说宋朝这种古怪的官制了。
赵顼想了想,王巨也不算是过份的要求,如果手中没有很大的权利,到时候不仅是调兵遣将,粮草后勤,百姓安排,周边地区军队的支持,都会让王巨头痛,因此说:“朕也准了。”
王巨又说道:“另外臣想恳求陛下下诏,将燕达与刘阒调到庆州。”
这个要求并不过份,赵顼立即同意。
王巨心中更喜。
现在庆州有姚兕,种古与林广等将,还有李三狗,虽然李三狗五十出头,但还能打,至少不亚于原来的老将赵明。另外还有一个老将窦舜卿,他去庆州将杨燧替换下来了。从两人履历上,窦舜卿比杨燧更辉煌。
王巨这样想就错了,在另一个时空,正是这个杨燧与林广守住了大顺城。
另外还有高敏、郭庆等将,战力也不俗,但这个王巨同样不知道了。
不过王巨手中还有几张好牌,那便是呆在郑白渠练兵的刘昌祚、王君万、姚麟与种谊。
然而这四将终没有参加过大型会战,燕达与刘阒到达,正好将这块短板弥补上了。
但还有一块短板,王巨问:“陛下,章楶今在何处?”
“在陕州担任判官,”赵顼答道,他心想,难道你们没有相互通信往来吗?
“陛下,上次大顺城之战后,蔡公任是边州知州,姚兕继续呆在荔原堡,张玉到了河北仍是副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