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姚雄、曲珍与赵隆排得有些委屈,但他们岁数太小了,又非是主将之身份,这样排也能说得过去。杨文广、和斌、郭成来得晚,景思立打完了立即返回保安军,因此也排得略靠后。但放在庆州战役,这样评功也算是公平。

李克忠也冷处理了,后面整个会战几乎与他无关。

狄咏后来醒悟,配合着章楶做了不少事,王巨心软了软,也替他请了功,但将他放在诸将最后面。

除了这些主将外,还有三十几个表现出色的副将与指使,王巨也刻意挑出来,替他们请了战功。

余下的三军将士,则是由各自的主将评价战功。

其实这份排名,甚至可以说它就能成为以后朝廷用将的一个重要参考,毕竟整个陕西路能打的一半将领就在这个名单上了。

另外朝廷也要根据这个名册升官、奖励、抚恤。

至于如何奖励,如何抚恤,还有那些将领升官,这个就与王巨无关了。

而且这么长的名单核实下去,也会花很长时间的。

不过这个名册上少了两个重要人物。

一是韩绛,韩绛是以首相下去主持陕西局面的,王巨没资格替他排名。

二就是他本人,是功是过,让朝中大佬发话吧。

不过他与韩绛没有排进去,却让很多人歪想了。

这个现在全部放在一边,大家只是看着王巨奏报上的另外几句话,也就是王巨所说的三个选择。

这一刻,赵顼呼着粗气。

王巨说灭夏乃是上策啊,也就是现在最好的选择,是灭掉西夏!这能不让赵顼想入非非?

第561章扯皮

冯京看着赵顼的表情,十分担心,但他又说不出口。

王巨对宋吉说辽国出兵山后了,又对那些将领说辽国不可能会出兵,韩绛先问其原因与用意,又问辽国会不会出兵相助西夏?王巨答道,不会,辽国绝不会傻到这份上。

王巨没有在奏报上说,不过韩绛却一五一十写在奏报上,当然韩绛是无心的,他根本不知道冯京在延和殿说了什么。

但冯京算不算造谣呢,也不大好算。

确实有这个风,辽国为了安抚西夏,派人在辽夏边境上扬言,说是辽国可能集兵于山后,相助西夏。只说是可能,不是肯定,肯定了,最后要交待的,连西夏人都没有当真了。

然而这个扬言却不知怎么被河东路的密探得知,立即汇报给了吕公弼。

吕公弼与司马光、文彦博乃是一路子的人,他们反对变法,反对战争。

不是这些人不想宋朝好,有些人变成了老油条,如文彦博,他第一次为首相时,还是很尽力的,最后被言臣怦击得一无是处,贬出朝堂,因此认为宋朝想好是好不起来了,想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就这样不变吧。

不过有的人还是想宋朝好的,如范纯仁等人。他们反对变法反对战争,也有他们的想法,不打仗了,三国和平,那么就不用养活那么多士兵,就可以节约大量兵费与军费,一年不用多,能节约一千几百万贯,国家其他方面再节约一点,财政足以维持平衡。何必要变法敛财?所以赵顼问范纯仁陕西器甲城防,范纯仁答道,初具,初具即可。

总之,反对战争的原因千奇百怪。

有的是担心武将重新因为战争而掌权。

还有的害怕又产生藩镇割据之害,就象五代更替得为什么那么频繁,还不是因为武将掌权之故?

文臣专权可手中没兵,因此刘娥一二三就将丁谓弄下去,赵顼也逼走了韩琦,才上位的宋钦宗立即拿下蔡京。虽然军事上软弱了,可利于内治稳定。

还有的考虑的是财政。

又有人确实考虑到民生,比如范纯仁,这不可否认的。一打仗,老百姓苦逼了。

但有一些人,那纯是打压异己的反对了,代表就是三个大佬,韩琦、文彦博、司马光。

韩琦岂不是好战分子,怎么也反对战争了?韩琦现在不是好战分子了,自从永兴军返回大名府后,他脱变得最厉害。

不管吕公弼是因为什么原因反对战争,但结果是一样。

他听到后立即向西府反馈,再由冯京略略夸大,就变成了探报契丹阴发腹里兵三十万往西界的故事。

结果呢,这么多天过去了,王巨都在盐州让百姓挖盐了,河东边境连一队辽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更不要说三十万大军了。

所以赵顼看到韩绛呈上王巨的分析,就问冯京,况且王巨临行前也解释了辽国不会发兵的原因,当时问得冯京十分尴尬。

至少这段时间,他没有发言权,于是东张西望。

他不便劝,但他的好朋友多啊。

不过冯京与文彦博司马光也不相同,他虽属于保守派,不过偏见并不算太深,这也是王安石推荐他上来的原因。因此曾经一度让吕诲产生误会,弹刻冯京所至嗜利,西人目为金毛鼠,以其外文采而中实贪畏也。

至于吴充与王安石关系那就深了。

王安石另一个女婿蔡卞许多后人都知道,于是许多不懂的纷纷造谣,实际王安石不止蔡卞一个女婿,他有三个女儿,长女早夭,嫁给蔡卞的是幼女,但最有才气的不是蔡卞的妻子,而是二女儿,曾写了一首小诗: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意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万恨,依前和泪看黄花。

此诗一出,立即传扬于整个京城。

因此吴充替其次子吴安持求亲,两人成了儿女亲家。

不过论颜色,吴充则是更深一点,而且隐藏得很好。不过在对待战争上,冯京则是坚绝的反战派。

他在瞅,他的好朋友孙固只好出面,他说道:“陛下,因为王巨好战,使生灵涂炭,无数人家从此阴阳相隔,不能再怂容了。”

其实不用看王巨奏章,杨绘早就将王巨这三条带回京城了,但如何选择,至今也没有人想清楚。孙固的想法是最好不是这三条,而是立即撤兵回来,不过说不出口,因此说了这一句。

看,这一战打了,打出什么结果,陕西百姓掉到泥坑里不算,还死了两万多将士。

吕惠卿说道:“孙学士,那有战争不死人的?”

“有,陈庆之。”

“孙学士,那是梁书在造假,魏书在记载尔朱荣与元颢之战,罕见陈庆之,只有一句,尔朱荣与元颢相持于黄河两岸,欲渡河手中却无船,打算北还,为下属劝止。恰好找到了一些船只与向导,尔朱荣就命尔朱兆率精骑夜渡,破颢陷洛,陈庆之则单身逃免。即便梁书所说的是真的,那也太过妖异,所以天不容之!”

《魏书》说法不可信,《梁书》说法也不可信。

如果象梁书所记载的,那也太神了,七千白袍军,护送元颢回洛阳称帝,于雎阳对阵丘大千七万兵马,丘大千还是守的一方,结果丘军大败,全军投降。又在三十万北魏大军虎口下,拿下了有七万守军的荥阳。然后又在荥阳城下背城而战,以三千大破二十万骑兵。于是这一路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接着又在荥阳城下,大败近百万尔朱荣的大军,打到这份上,七千白袍军居然一人未死。只是因为洛阳被尔朱荣抄了,陈庆之只好南归。结果被一场山洪将他百战百胜的军队全冲走了。

好吧,有很多后人还真相信了。

但吕惠卿不相信,王巨更不相信。

真正的真相应当是陈庆之北上打了几场光彩的战役,不过最后一役,同样也全军覆没了,陈庆之只好逃回梁朝。

赵顼也额首,这是一段比较著名的历史,在座的基本都看过。显然赵顼认可了吕惠卿的话,不要说七千白袍军,就是七千个妖怪,那么惨烈的战役打下来,也要死上好几百个。若真如梁书记载,那不是七千凡人在作战,而是七千个齐天大圣在作战。

吕惠卿又说道:“真实的,应当可以借鉴霍去病,那几乎是汉家军队的巅峰。”

陈庆之的事迹真真假假弄不清楚,不要搬出来卖弄了,看霍去病的吧。霍去病与匈奴左贤王一战,歼敌七万余人,但他的部下同样牺牲了一万五千人。

王巨这一战伤亡比例还没有霍去病的高呢,尽管霍去病的那一战难度更高。

王素也在边上说道:“西夏军队没有想像的那么强大,但也不是现在我们想像的那么弱小,此战诚为不易。”

他与王巨没有什么交接,顶多王巨知华池县时,用酒换马,请他帮了一下忙,那也是为了国事,与私情无关。况且那时候王巨能有什么资格与他攀私情?

王素也老了,因此召入京城,知通进银台司,不过因为年老无法理事,又转任工部尚书养老了。不过他久在边陲,所以让赵顼派人将他从工部召到延和殿咨询。

王巨一直不敢自居爱民如子,是因为宋朝真的有,甚至比包拯更爱民如子,眼下就有数人,包括程师孟、李肃之,以及王素。

以王素的政绩、资历、家世、出身与性格,自然不会卖面子给孙固的,他继续说道:“况且三十万夏军入侵环庆,王巨乃是临危授命,即便大败夏军,也没有将大军一路西向,而是集结于盐州,听候朝廷诏命,何来好战之说?孙学士,你是翰林学士,替陛下草诏,莫让功臣心寒!”

孙固讨了一个没趣。

文彦博只好亲自出面,他徐徐说道:“如果想灭西夏,诚为不易,故王巨在奏疏上说请求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府麟五路大军齐发,并且还要从京城、永兴军与河东路调集兵马支持。但是这样一来,需花费多少钱帛?”

这时候不能攻击王巨,无论用什么理由,皆是自找没趣的!

但老文这个问题却问到点子上。

若是那样,可能会用掉天文般数字的钱帛,然而国库与内库那有这么多钱哦。

即便王安石也在边上说道:“陛下,上策不可取啊,只能取中策与下策。”

中策就是占领盐州,为什么是中策?首先是经济,盐州控制着七成青盐产量,另外还有铁,西夏也有铁矿,只是产量少,盐州一带的铁矿产量便占据了西夏的四成,因此控制了盐州,甚至仅是从经济便可以给西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军事上更不用说了,只要控制了盐州,随时可以派一支骑兵威胁乐山与赏移口,南边是镇戎军,东面是环州,三面包夹,西夏物产肥沃的萧川一带早晚会丢失给宋朝。如果胆色再壮一壮,将盐州北面的铁门关拿下,那么整个将灵州与西夏东北的银夏等州一切两半。况且盐州离灵州与兴庆府又是那么地近,随时可以发兵征讨。

缺点就是它是一块飞地,但也有办法解决,先在横山连置诸堡,然后在盐州与横山之间连筑十几座堡砦,当然后面这些堡砦多在平川之上,堡砦必须要大,驻兵也要多。那么便没有当年的涿州灵州之觞了。

其实若真的经营盐州,它就是第二个涿州,道理很简单,盐州一带地势太平坦了,眼下能守住,未来西夏稍稍恢复,主将再无能,必失无疑。

可这些人现在手中都缺少盐州相当的情报,因此被王巨这些似是非是的道理迷惑住了。

文彦博又说:“若取中策,驻兵增加数倍,而且道路遥远,供给困难,恐兵费会激增也。”

好是好,可钱哪!那一年得多花多少钱?

赵顼便看着杨绘,问:“杨卿,你去过前线,你来说说。”

“陛下,若占盐州,西夏必不甘心,以后不仅是文公所说的驻兵运输费用激增,恐交战连连,战火不休,那时才真正是兵费激增。其实不仅是占领盐州不妥,臣以为占领横山也不妥。就象臣的遭遇,横山蛮如此凶悍,连朝廷中使都不放在眼里,一旦边臣安抚不当,便会产生内乱。里应外合之下,横山必失。那时不仅会有将士无辜牺牲,并且因将士都在前线,环庆后方兵力空虚,估计到时连环庆二州都会丢失。况且也有故事,以前正是朝廷占据灵州飞地,随后灵州失守,连带着导致萧关等地区全线随之丢失。请陛下三思。”

“陛下,臣以为元素所言极是有理,而且一旦占领敌境,以后边将为争功,会纷纷仿佼,国家也会从此不宁,”司马光在边上说道。

王素又看不下去了,他讥讽地说:“王巨下策仅是占领一小段横山,即便所有百姓作乱,又能有多少百姓?况且论错,也是西夏反复侵耕入侵在先。且看千里渭源,化为焦土,君为何不进一言?陛下,臣还是那句话,王巨大败夏军,并不意味着夏军就那么弱小。君实,忽里堆之战,因司马光指挥失误,但也不意味着夏军就是那么地强大。”

“王公,忽里堆之战与我有何干系?”司马光愠怒地问。

“没有你首肯,郭恩岂敢出兵忽里堆?”

占领盐州虽前景美妙,那个变数太多了,王素不敢言。但只占领小一段横山,难道天就塌了。

所以王素语带讥诮。

他不是有意曝司马光在丰州的那段丑陋,而是说你司马光对边事根本就不懂,就不要胡说八道了。

这是大捷,马上说着说着,似乎象是宋军大败一般,真是奇怪来哉。

老王还是没有看明白,现在的朝堂早不是他原先所熟悉的朝堂了。

但老王歪楼了,文彦博立即纠正:“自去年五月起,陕西连连交战,黎民凄苦,财政透支严重,陛下也要三思之。”

不要说边事,大家都没有发言权。咱们就说钱吧。

吕惠卿在边上说:“陛下,依臣之见,就取下策。白豹城等地紧邻环州庆州与保安军,非是飞地,而且西夏屡屡入侵,所仗持的不过是地形之利,他们占据横山,可进可退,我朝只能叹息之。现在我朝也占领了一段横山,尽管它的宽度并不大,但至少在地形上稍扳回一局。以后西夏再逾境抄掠,就会三思而后行。且王巨用战俘缮修城堡砦关,所劳民力不多。虽用了一些钱帛,不过这些钱帛仍在朝廷所能承受范围之内。”

当然,这一战也快将内库与国库打空了。

不过就此收手,至少在财政上不会透支。

吕惠卿又说道:“并且错不在我,先是西夏图谋不诡,出动三十万大军,意欲拿下环庆,数战失败后,王巨写信给梁乙埋,劝其撤兵,两国议和,重归于好,西夏仍不听。错不在我,大义在我。”

西夏都敢图谋整个环州与庆州,我们大胜之下,只是占领小片横山地区,难道错了吗?

如果再辨下去,那么吕惠卿的话就可以说得很难听了,难道若大的宋朝,以中国自居,就是当孙子的命?

第562章人是吃人的

大伙儿感到吕惠卿话后面埋藏的杀机,一个个不作声了。王巨的唯结果论,唯成败论的功利主义,曾让张载感到很无语,但不得不说,有时候它真管用哪。

就象现在放在这场空前大捷下,全国百姓欢庆,暂时什么阴谋诡计也是浮云了。

吕惠卿又说道:“去年腊月,韩韫送来消息,说是三十万夏军即将入侵庆州,那时我们有何想法?”

那时候都吓尿了,只希望韩韫打听来的消息是假的,那还有什么其他想法。所以王巨临危授命,说,能守住庆州不失,就是最大的胜利。

大家也是这么认为的,至于大败三十万夏军,想都未想过。

“前段时间两军僵持,那时我们又有什么想法?”

担心哪,害怕哪,期盼哪……全部是负面的想法,甚至安疆堡下大捷,也让赵顼喜得不行。

谁敢想最终的战果,伤亡夏兵数量几乎是安疆堡那一战的二十倍!

现在大胜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出来了。

这倒不是吕惠卿替王巨说话,而是讥讽文彦博等人的不要脸。

文彦博很不悦地说:“王巨三策,让朝廷决策,我们岂不是正在决策?吕惠卿,你说得太失偏颇。”

但吕惠卿绝对不是好惹的,他盯着杨绘问:“那天你到达白豹城,天色已经临近黄昏,从白豹城往西去都是横山道路,道路崎岖狭窄,为何不顾夜色降临,匆匆前去军营?朝廷只是让你主持议和之事,但那时我军已经大败夏军,用得着那么十万火急地继续议和吗?”

“横山蛮虽以凶悍著称于世,但是人,就可以治理。他们将你打成这副样子,你不但不记恨,反而继续让朝廷一再退让。这是你不记私仇顾全大局呢,还是缺少血性?如果说你缺少血性,为何对陛下,对变法如此凶残?”

这事儿……杨绘脸丢大了。

至少你杨大才子想以和为贵,也要等你脸上的青肿好了再说吧。

但真相不是如此,当真是横山蕃人干掉的?可杨绘没有证据证明,这个哑巴亏只好吃定了。

王珪做老好人,说道:“陛下,不如就采纳王子安的下策。虽然有点可惜,但最为稳妥。”

争到这份上,大家也无话可说了。

而且文彦博心中也清楚,当年轻泥怀侧准备叛夏投宋,程勘上报朝廷,朝廷为之争议,但两府争议还没有结束呢,西夏便安抚住了轻泥怀侧。赵顼看到这段记录后,怀疑是司马光泄密给了西夏人。虽然此事不了了之,可是一度让赵顼感到很可惜。

可惜的不是轻泥怀侧,更不是指望轻泥怀侧能替宋朝攻破灵州兴庆府,真正让皇上可惜的就是这一段横山。

但那段横山是位于保安军西北长城岭的一段,也就是在平戎寨的后面。可即便得到了,它也远不及现在王巨这段横山,厚度不及,长城岭那段横山是孤立于敌境两侧,现在庆州这段横山两侧全部被王巨拿下。时机不及,那时西夏还没有大败,现在西夏是大败,最少得好几年才能恢复过来。准备不及,那时候占领横山,不但面临着苦战,恐怕也来不及修堡砦。但现在王巨占领的这段横山,前面占领,后面扫荡反抗的村寨,余下将士就已经押着战俘在兴修堡砦。

但为什么赵顼会可惜,横山太重要了,宋朝有了一段横山在手,马上整个西北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下策恐怕也是皇上能承受的底线。

老文不表态,其他人也默认了。

赵顼有些怏怏地说:“就这样吧,文公,你立即草诏,发往西北。”

这非是开玩笑的,前线正等着朝廷决定呢。

吕惠卿叹惜一声说:“大好时机,太可惜了。”

能在虎口里抢夺一片横山也不错了,不过能及得上占领盐州吗?就不要提灭掉整个西夏了。

吕惠卿真想错了,如果这些大佬万一变得团结进取,真同意了中上两策,那还真将王巨推到火坑里了。

不过这也是王巨恰准了朝中这些大佬的德性,还有对军事的不懂,因此说出这个上策与中策,实际就叫漫天要价,等着这些大佬坐地还钱。

好,他的目标就达到了。

否则直接说我只占领这一段横山,说不定又会产生许多变端。

君子欺之以方,不过对于现在这些大臣们,只能以毒攻毒。

赵顼挥挥手说:“各位散吧,对了,晚上来宣德门前看烟花焰会。”

说完,他不等这些大臣离开,就退出殿后。

“什么烟花焰会?”有的大臣莫明其妙的问。

实际是今天这些人的表现,让赵顼万分失望,否则他原来是打算正好商议完了,罕见大捷哪,君臣同宴,大伙儿吃吃乐乐,天也黑了,一起上宣德门城楼观看这个烟花。

为什么有这个烟花,也与民间的传谣有关。

庆州一战出现了一些新武器新物事,神臂弓、虎踞炮、大霹雳弹、新式铠甲,这个早就出现了,甚至改良后的各种刀具、枪矛,以及藤盾,最少这些重臣们也都知道了。

但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物事,大伙却不知道。

民间传得最多的便是这些物事,就象神话一般,连宫里的宫女与太监都在传。

赵顼当然不相信,不过也感到好奇,便将张若水喊来询问。

滑板与防滑鞋是在三原临时抢造的,这个张若水不大清楚,但这个最不神奇,大漠深处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了滑雪板,甚至一些有学问的人查出来十几处相关的史载。

防滑鞋子未见史册,不过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下面加长钉。

最神奇的是下面几样事物,第一样是千里镜。

这个张若水知道,王巨很早就托广州的海商去大食订制镜片,然后在军器监调试,然而合格品一起带走了。现在没有镜片,张若水无法给赵顼展示。

那个超级猛火油张若水更知道,就是在军器监城外火药作作坊提炼的。

至于飞天的两样事物,张若水不知道了,王巨带走的是皮革,皮革在军中用途太多了,张若水哪里注意?

另外就是绳子,绳子在军中用场也不少。

要么就是订做的一些安全扣,不过王巨未刻意说明,张若水未注意。

余下的便是炉子与热气管,以及迅速将气球收回来以便士兵换班的绞盘,那是在三原做的,与军器监无关。

所以张若水只能摇头。

可最后一样物事张若水也知道,那就是烟花,只出现一次,成就了最美丽的一次攻城。

但临行前王巨刻意解释过,它在军事上的用场不大,派上了一次用场,只能给军器监生产推广一个正名的机会,免得有一些士大夫做文章。

现在它绽放了,也能问世了。

因此张若水又将王巨临行前说的话,向赵顼复述了一遍。

这些新式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不过因为经费的关系,依然不能让三军全部换装。甚至王巨因为经费的关系,都不能派很多人去寻找石油浅矿,研发粗陋的开采技术,否则这次如果前线有上百万斤的超级猛火油,那会发挥多大的威力?

但烟花推向市场,就可以为军器监带来许多额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