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你不是替他们说好话吗,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处理了。
文彦博膛目结舌。
其实赵顼这还是给了文彦博面子。
毕竟西夏是宋朝名义上的属国,何谓属国,当年林邑国王为了取悦李渊李世民父子,当场在酒宴上为之跳舞,那才是属国。
当然,赵顼不指望西夏国王来到京城为他跳舞,也不指望西夏使者能象廉颇那样来一个负荆请罪,但总得真正去做一个样子吧。
现在写了一份轻描淡写的谢罪书,然后说,焦文贵在驿馆里听候天子发落,想抓你们,岂不是很容易,三人一起抓了。这也叫谢罪?
总之,这说明西夏人依然对宋朝持着轻视的心理。
不过赵顼不好意思说出来罢了。
这是一件头痛的差事,但为了和平大计,文彦博只好亲自去了驿馆,说:“你们这也叫请罪?”
“文相公,难道不对吗?”嵬名科荣小心地问。
“你们在盐州,与王巨说了什么?”
“说了一些。”
“王巨将你们对话派人全部记录下来,并且递给了官家。”
“当时说话时是在我夏国盐州州衙……”嵬名科荣回忆道,原来那个胥吏是在记录他们谈话啊。
“你别你们夏国盐州了,如果官家不想和议,你们西夏用什么从王巨手中抢回盐州?”文彦博打断他的话,粗暴地问。这是文彦博有意问的,他一边问一边注意着三人的神色,看看王巨那份记录有没有虚言。
“若那样,我国必战之。”
“我们大宋就一直将王巨放在庆州,看你们西夏能不能打败他。”
一句话,三个夏使一起怂了。王巨没有那么神,就象这次,如果不拖着章楶,可能就不会这么顺利。
当然,若是没有王巨,让章楶过来,时间仓促,想打败西夏,会更困难。这是两人智慧的结合,才产生的大捷。
然而西夏人不知道,一次次地被王巨打败,甚至这小子在毛还没有长齐时,便指挥了一村村民,将几百夏军杀得抱头鼠窜。西夏谁能打败王巨?有啊,李元昊,李继迁,都可能打败王巨,但他们早死了。
文彦博心中有数了,看来这一战大败后,西夏真的很惨,马上连信心都丢掉了。但这才是最危险的,当年宋太宗拿下河东,辽国派名将耶律沙与耶律斜轸来救援,结果在白马岭被宋军大败。辽军就这么弱啊,好了,兵发高梁河,惨痛开始……
这样想也不能说不对,关健王巨什么时候真的打算灭夏?
俺就在横山两边打打好了,不然何来浅攻之说?
“官家说了,你们西夏以后打算是在宥州接见我朝使节,还是在兴州接见我朝使节?”
“这个,这个……”
为什么不能在兴庆府接见宋朝使者,西夏为拿这二十五万五千,那是向宋朝称臣的,并且宋朝与辽国不一样,经济富裕,吸引力更大。
这一条真的很重要,王巨想得悲观了,虽然不象美帝那样,正是因为富裕,文明发达,所以尽管宋朝表现得很软弱,但在西夏与辽国都产生了不少宋粉。
然而在宋朝,却没有多少夏粉与辽粉,顶多是害怕罢了。
因此在宥州与兴庆府接见使者,就有了其意义,原来宋朝就是这么一回事,那么就减弱了宋朝对夏人的吸引力,增加了国家的凝聚力。
也许文彦博想不到,但让嵬名科荣如何作答?
文彦博皱了皱眉头,说:“如果你们能同意,某就会替你们夏国劝说官家,两国重新和好,再开互市,并且仍给你们夏国岁赐。想想清楚,大家不互让一步,是无法谈好的。”
他说完就回去了,实际在他心中认为很简单的,却让嵬名科荣最难答复的。
“怎么办?”
吕宁说道:“等。”
“怎么等啊?”嵬名科荣急切地说。
不管梁氏未来将西夏带向何方,现在西夏国内需要的是安定。
若是拖得久了,不仅是青盐,现在也顾不上那个青盐了,而是国内各部族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特别是河西那边,有许多百姓是回鹘人、吐蕃人,对西夏忠诚度不高,并且南方就是吐蕃,西边则是回鹘,好在唃厮啰死了,吐蕃开始分裂,回鹘迫于黑汗之逼,力量渐微,否则这次会酿成严重的大患。
但拖得久,必会产生危机。就是灵州夏州这边同样有问题,那便是对梁家权利的质疑,这也会给西夏带来分裂的危险。
所以等不起。
“不等怎么办,难道我们答应这个文相公的要求吗?”
文彦博知道的,大约是和平派,不过他不知道其内幕啊,就是这条简单的要求,三个人没有一个人敢会答应。
“只有等!”
嵬名科荣忽然会意,这也是一个方法,但那得拖多久哦。
那就等吧,但这一等让文彦博又掉到粪坑里了,他回去对赵顼禀报说是西夏必会同意,以后让宋使去兴庆府。赵顼有些不乐,王巨说战争三部曲,战前准备,战中,战后的善后,这三部曲都很重要。现在就是善后了。
但好象是宋朝大捷唉,然而宋朝得到什么好处?
那段横山吗?但那不是善后,而是战中得到的。或者那点青盐吗,放在若大的宋朝上,那点青盐又算什么?
因此现在赵顼都不想议和了,一议和问题来了,互市要不要重开,开互市还好一点,要不要给岁赐?宋朝大胜,为什么还要给岁赐?
他很是地想不明白。
然而赵顼与文彦博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个简单的要求,三个西夏使都居然都不同意。
赵顼在等,要求一步步来,先是使者的待遇问题,然后是互市,互市交易什么不重要,重要的必须约束西夏增加战马的交易数量,再到岁赐,看看能不能少一点。
可是几天过去了,三个西夏使者一个回话也没有。
赵顼于延和殿议事,忽然问文彦博:“文公,你是三朝老臣,朕有点不懂,西夏置我大宋于上国,还是于下国?”
“自是上国。”
“那为何我朝每年要给那么多岁赐?自古以来,虽偶尔有上国赏赐下国之举,但有上国年年给岁赐于下国之举?”
“西夏贫困,乃是上国慈怜。”
“那为何上国使者连都城都不得不进?”
“臣也不知……”文彦博实在是答不出来。
但在他心中将王巨骂得要死。
这小子不但心狠手辣,而且办事十分奸滑,就象他对付陈襄,明明绊倒了陈襄,却反过来诬陷陈襄。然后是杨绘,又到了自己……
其实文彦博想错了,王巨这回可不是对付,而是准备对付司马光的,没想到司马光提前让赵顼弄到了洛阳,于是文彦博钻了进来。
但文彦博能说什么,至少摆在台面上,王巨这样做,无非是担心朝堂大臣们不懂前方形式,做出误判,真的将横山又还给西夏。难道这也错了吗?
可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兴起。
朝廷赏赐不发,于是一群伤兵衣锦还乡来了,从庆州徐徐向京城出发,一路那个轰动哪……有的人哭,有的人感动之下,杀猪宰羊置酒,放在道边,犒劳三军将士。
这就是大败西夏的宋军哪,怎么这么惨哪?不是说一年军费花掉了七八千万贯吗,但为什么个个继续穿着破破烂烂的布甲纸甲皮甲?还有消息灵通者,立即将真相揭开,打了这么大的胜仗,那么多将士伤亡,伤成什么样子,大家都看到了,可是朝廷至今没有发一文钱奖励与抚恤。这条消息迅速传扬开来。
至少现在宋朝还没有文字狱,就是苏东坡以后的那个,也不算是什么文字狱,不过是将他关到大牢里吓了一吓,随后仍放到黄州当了一个小官。
因此就有百姓议论,难道新皇帝是昏君?原因很简单,朝廷在拼命敛财,可是三军将士付出惨重的伤亡,大败夏军,连一个奖励也没有,那么这个敛财是干什么的?
第580章遥思
“子安,文公会很愤怒,”章楶说道。
他这是好心的提醒,如果不是知道王巨科举时就与赵顼来往,并且关系似乎很不错的样子,他从开始就能反对了。
虽然王巨这次立了大功,但还远不是文彦博的对手。
“质夫兄,且听我说,因为文公,朝廷奖励久拖不决,让三军将士如何作想?我猜测非是文公不同意官家的赏赐,而是有意将之拖久,让三军失望,好使三军上下自此以后,不会因求战功,而擅兴边事。”
这是很可能的。
“而且拖得久,我这边却不断地发下奖励,难不成以后让官兵变成我的私兵?”王巨说。
其实最好的形式,就是马上朝廷赏赐下来,随后王巨再将这些盐利,以及缴获来的物资折价,还有几个作坊抽出来的一些钱帛,发放下去,王巨不用避嫌,三军又为之欢呼雀跃,皆大欢喜了。
现在只有王巨的赏赐,却不见朝廷的赏赐,让将士们如何作想?况且就是王巨有心变私兵,这些将士乐意吗?
并且问题就来了,说不定以后这就成了攻击王巨最好的借口。
章楶连连叹气。
还不止呢,王巨又说道:“去年五月宋夏就在交战,然后到了罗兀城……”
本来陕西百姓没有那么苦,种谔经营罗兀城,是从青涧城出兵河东,再从河东绕道麟州,战区离哪里近?
这一年陕西路还有点旱灾,如果不是郑白渠带来的变化,与粮食的增产,情况会更严重。因此赵顼下诏,让河东路百姓负担粮草。但这时吕公弼下属王安礼,也就是王安石的四弟说话了,说民不习武事,今驱之上阵,纵不为敌所败,因天气渐冷,也会冻饿而死,应停业征用。
吕公弼认为说得对,于是对韩绛回复,要兵俺支持你一些官兵,但要百姓,一个也没有,粮草更是休想。
韩绛不会害怕吕公弼,可河东终是吕公弼的地盘。
他没办法,只好从陕西后方调运粮草,让百姓运输粮草过来,一个过了一条黄河粮草就送到了,一个要从长安哪里慢慢运到前线,甚至麟州,两者损耗会产生多大的误差。
不过后来罗兀城也放弃了,因此吕公弼洋洋得意地上书,说因为王安礼,使河东四万百姓幸免于难。
然后再篡改,说是西夏侵犯边境,韩绛让他调集河东四万百姓防守,因为王安礼,这四万百姓才得活。
罗兀城之战,西夏三军什么时候犯了河东路哉?
不过还好有了郑白渠,然而庆州战役爆发,有了郑白渠那也不管用,不但陕西路,包括京畿西路的百姓也苦逼了。
至于河东路,有吕公弼坐镇,王巨想都根本未想过。
“百姓多少有些怨言,如果再有人挑唆,又会成为弹劾的好借口,但是我这样做,让百姓亲眼看。非是我朝好战,难道默视西夏占领环庆二州?这是自卫反击战役,有大义之名。若论苦,他们苦,三军将士更苦。他们只付出一些劳力,与少量的税赋,三军将士付出的则是生命。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了比较,怨气自就会没有了。没有了怨气,余下的只有大捷喜讯。至少大家虽吃了一点苦,但换来了罕见的大捷。况且我朝越来越……弱,有此大捷,三军上下,以及所有百姓,都会扬眉吐气,有了民心有了士气,三军上下就会产生脱变。”
这倒是一个说法,章楶不由点点头。
“质夫兄,庆历五大君子,范公、文公、富公、韩公与庞公若无西北这段经历,如何上位?”
富弼没有直接来西北,但也是因为西北战争,契丹趁机勒索,富弼出使辽国谈判有功,这才得以上位,也能说与西北有关。
“但是张亢后来是什么下场,为何?因为这几大君子抱成了团。若是论军事、政绩与操守,实际我朝有许多大臣能力在他们之上。”
就象包拯,虽没有传说中的包公神奇,其实也不差的。
还有刘沆,他名为被张昪弹劾下台,实际上有文彦博,下有富弼,岂能不下台?
如果举例,王巨能一口气说出五十名不亚于这五大君子的名臣。
然而为什么五大君子能上位,甚至连带着其他君子们,如余靖、蔡襄、吴育、欧阳修等人,也身居高位。
正是王巨所说的西北这段经历,以及抱成了团。
“质夫兄,张亢于兔毛川击毙了多少夏军,你能不能说一个准确数字。”
“我会意了。”章楶终于明白王巨要说什么。
张亢是以专管勾麟府军马公事的临时官职去的府州,毕竟府州是折家的天下,不好任一个知州的什么。
实际这个官职,就是让张亢全权掌管府麟路的军务。
不久后庆历战争结束,庆历新政开始,到失败,张亢官职仍在上升阶段,先后知了瀛州、代州、渭州,并且一度担任了河东安抚使。就这样一会儿文臣,一会儿武职,替宋朝看守着最重要的国门。
直到庆历七年,夏竦为枢密使,因为张亢怦击夏竦无能,被贬为磁州知州,接着御史宋禧弹劾张亢在府州挪用公使钱,出知寿州。在宋朝官员升升贬贬颇为正常,就象王巨绊倒了陈襄,身上的几个官职也拿掉了。关健是后来张亢总是遇到各种莫明其妙的理由,于是官越做越小。
这还不是关健之处,关健是府麟路那几场战役的记录也仿佛消失一般,罕有人提起。
消失到了什么地步,李焘修续资治通鉴长编,他搜集资料,兔毛川是两场会战,第一场是王麟、张岊打的,这个倒让李焘找到了记录,包括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也有记载,只是杀敌伤亡有所出入,有说几千人,有说一万敌人。
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柏子砦与兔毛川大战,李焘几乎找不到任何记录了。然后李老先生就凭借着想像,那是李元昊亲自率领大军过来的,而且这一战打完后,李元昊因惨败而撤军回去,因此大笔一挥,写了斩首六万余级。
这不是张亢粉,而是成了张亢黑。
西夏第二次参加兔毛川之战,总共多少兵马哪?
还有,好水川之战,司马光记载:指挥使、忠佐死者十五人,军员二百七十一人,士卒六千七百余人,亡马一千三百匹。(夏)杀掳民五千九百余口,熟户一千四百余口,焚二千二百六帐。(宋)斩贼首五百一十级,获马一百五十四匹。
那一战任福与王珪打了一天,无一人投降,全部壮烈牺牲,只斩敌五百人?
恐怕王珪一个人就斩了一百名敌人!
因此李焘修长编时,直接无视了司马光后面的胡说八道,只记载前面,后面斩敌人数不记载了。
这还没有完呢。
因为这些资料不知哪儿去了,因此后人修编十几册的大部头资料书《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时,只看到三场大败仗了,府麟路大捷,几乎是一笔带过。
两场大顺城保卫战,也是不易的,一场面对十万敌人,一场面对三十万敌人,但篇幅甚至不及司马光一篇奏折长。
《西夏通史》花了二十五六页讲庆历战争,然而府麟路几场战役仅占据了一页半,后面记录李谅祚与大梁氏主政历史时,两次大顺城保卫战几乎都没有提到。
但夏竦与君子党们有何干系?
是没干系,可就是这一年,文彦博进入中书,从此宋朝进入几大君子轮流主政时代。
然而一个无法面对的问题就是他们虽然去了西北,天知道有没有功劳,最少看不到什么战功,仅因此就位极人臣,那么张亢呢?
这个战绩连丑化都无法丑化的,所以大家心领神会地将这些战绩一个个雪藏了。
最古怪的是一千年后,三大败仗一找一大堆资料,但找一找三松岭之战,府州保卫家,麟家保卫战,两次兔毛川之战,几乎都找不到,连一个度娘词条都没有。相反的,韩琦成了宋朝著名的军事家,韩琦是……军事家???
想一想王巨就想吐血啊。
所以以前王巨替张亢打抱不平,不过仁宗醒悟时,张亢已经去世,只好给了他几个儿子几个荫补官,做为补偿。
但这不是王巨要说的。
他是指他自己与章楶,如果弄不好,也会面临着张亢的下场。
现在不会有人动手,但未来就不大好说了,随便找一个借口,贬了下去。然后学习仁宗时对张亢的做法,各个资料与记录一一抹去,然后各种莫明其妙的错误麻烦找上门,于是王巨与章楶也有可能消失不见。
但经过王巨这一闹,那怕十年后,许多人都会记忆犹新,如果爆发战争,打胜了还好,打败了,老百姓就会责问,王巨呢,章楶呢。
这才是真正的以毒攻毒啊,章楶心中无奈地想到。
王巨说:“质夫兄,我也是被逼,现在恨我的人很多,但因为我不支持介甫公的变法,介甫公也不会支持我。我与你,都可能成为爹娘不痛的孩子。因此,我只能自救。文公不高兴,但没有这回事,文公会对你我高兴?”
君子们上台不就是拉成团,互相吹捧吗。
王巨这是在学习他们的做法。
后面还有呢……
“质夫兄,我时常嘲讽君子,但在这个时代,君子已死。要么就象我恩师那样,老实地回乡教书去。”王巨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不过章楶也不违和。
他与王巨经过一战,几乎成了栓在一条绳子的蚂蚱,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
王巨解释了一番,忽然问:“质夫兄,那个祖阳借了多少官贷?”
“一万贯,”章楶呵呵乐了,这小子胆子小,鼓励他借,也不敢借。结果王巨用物资换回各种羊毛驼毛后,又替他请了好几名高明的西夏工匠,而且刻意还将其中两名工匠家参战的儿子,从战俘中找出来释放,祖阳终于忍不住,又去了庆州,再次借了几千贯。
这才是一个开始,以后准得还要借,并且越借会越多。
“质夫兄,再下一道露布吧,准许原州、宁州与鄜州的百姓来前线运盐,不过他们要自备干粮牲畜车辆。”
实际这三州有一些百姓已经进入到了前线,然后花钱买了假名额,冒充四州军的百姓,参与运盐,王巨与章楶也知道,只是装作不知。
之所以有这个命令,是因为了前方斥候回馈的消息,西夏并无动静,说明这一战给西夏带来的伤害,比王巨预料的还要厉害。
当然这么做,会给管理带来更大的麻烦。
不过时间过得很快,即便没有其他的意外,夏收来了,宋军也要撤回去。
这是最后的疯狂时光,因此章楶额首。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正事。
眼下王巨坐镇盐州,因此他们默契地做了一个分工,章楶在后方主持着政务,以及物资的调度,王巨负责前线三军,以及修建堡砦与运盐事务。
不过也要适当的沟通,章楶只好两面跑……
说了一会话,章楶又骑马回庆州。
“章质夫也是一个好官,”看着他的背影,琼娘说道。
“本来官场就是最黑暗的地方,加上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争斗,一个个钻进了牛角尖,现在那有什么好官歹官可言?”王巨嘲讽道。
然后他抬头看着天边的月亮。
太阳还有下山,上半弦的早月已经升到了柳梢间,因为阳光的遮掩,那份峨黄不见,只剩下一团洁白。
他突然想到了另一个时空,当然,另一个时空物质生活更富裕些,就象现在的运盐,高峰时几乎有六七万户百姓参加,而且自己将交易地点又往前各自推了好几十里。但一个月下来,只能运回一百来万石盐。
换成另一个时空,用重卡来装,这点路一天可以轻松地运两三回,顶多二十辆重卡就解决了。
虽然在那个时空,他活得如此卑微,但不会象现在这样的勾心斗角。
王巨忽然有点想家了,尽管那个家是如此遥远,几乎无法用任何距离来衡量,不过他忽然间,只想看一看那片土地。
王巨扭过头问:“琼娘,想不想去南方?”
“南方,很热的。”
“我想去南方……”
“官人是想避一避这个风头……”琼娘猜测道,高调时就要高调,但低调时则也要低调。王巨所做的是让大家记住他的功,而非是要以此功争什么官职。
以他的年龄,能争什么官职?况且现在王巨最不想去的就是京城。
“不过难哪,官家未必让你去。”
“我就是想去。”
第581章最强最不要脸的吼声
献俘大军南下,到了郑白渠地界,引起更大的轰动。
此战宋军伤亡数量也不低,伤亡比最大的便是柔远寨四周的蕃人,甚至三户人家就有一名丁壮在这场战役中伤亡。战后,一度让李三狗哀痛万分。
其次便是前线的蕃军,包括蕃落、强人与缘边弓箭手。
所以王巨对那些中立的部族施了狠手。
每次战争到来,这些蕃人都顶在前线,那就会出现伤亡。但这些部族桀骜不驯,一个人也不出。那么战后,一样的免税,但因为他们寨中的丁壮多,也就能迅速壮大,占据更多的资源。
大家不是傻子,最后仿佼的部族也会变得更多。这才是在史上慕容多次叛乱的原因。
虾蟆寨之战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比如王巨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正好手中有大量战俘,在修堡砦的同时,也在修路,这个修路不仅有横山的路,还有后方的路,包括环州。
马路就不要想了,不过用火药轰开山壁,拓宽各条山道还是可以的,轰下来的大石块又可以铺在泥泞的黄泥路上,上面再铺上碎石片,虽不能与官道相比,但方便车马行走了,那么与外界沟通也变得方便,以后这些道路两边的村寨自然而然也会变得富裕起来。
但在这个修路的时候,便会有意识地甄别,毕竟就是动用战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