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3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巨略略皱了一下眉头,自己在南方不会呆多久了,明年大约就能回到京城,也多半会位于两枢,如果在西府那就算了,甚至自己会拒绝西府副相之职。如果在东府,就要做一点事了。

赵顼要敛财哪,自己只要能给宋朝增加新的巨大财源,相信赵顼也会同意自己将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病一一去掉。

那么只有一个办法,银行。

但想成立银行,必须有充足的货币。

自己派了无数工匠去海外寻矿,不过寻找了一些铜矿,但这些铜对宋朝的货币渴求依然于事无补。

所以只能想到银子了,如果宋朝有三四千万两白银,用此做为准备基金,就可以成立银行。如果滚动起来,其利润会胜过王安石敛财的总数!

不过现在寻矿技术太落后,有时候需要一定运气的,就象海外,也是无意中才找到一个巨型铜矿,海外九成的产铜就是出自那个铜矿。如果没有找到,海外同样也没有多少铜。

他想了想说道:“希言,真不行,再调派一些工匠过去。”

“行,”陶青对王巨颇是信任,既然王巨说有,那就一定会有。

然后又问:“少保,交趾何时能平?”

“快了。”王巨信心十足地说。

比王巨想的还要快。

交趾已经残废掉了,先是郭逵南下,虽然郭逵惨胜而回,也给交趾带去了重创。

随后王巨用兵天德府,再度重创了交趾。

接着几十万菲猴来糟蹋,去年年底交趾已经是全国一片狼籍。

然后交趾砸锅卖铁,筹集了许多战舰,又训练了三万多水军,想来一场翻本大会战,结果再度惨败,连李常杰也被生擒活捉,最后在邕州让百姓生食之。

没有了李常杰,交趾就等于失掉了一半灵魂所在。主将有多重要,且看刘光世与岳飞的军队,一样是西军与百姓组成的杂牌军队,但两者相差了有多大?

要命的是王巨将两万训练时久的正规宋军放在这些难民里席卷,又将苗履与姚雄两个成长起来的大将放在里面指挥。

席卷开始。

交趾只好继续集结百姓作战,但哪里能打胜?

而且在苗姚二人指挥下,交趾两边的城池皆不大,一一被攻克。

结果姚苗二人带着大群百姓迅速向升龙城袭卷而去。

最先到达的是姚雄的北路人马。

苗履带着百姓攻克交趾的开长府城,也就是交趾的旧都华闾城,交趾急忙聚集援兵去支援,结果被苗履再次击败。另一边姚雄指挥留守在白藤江畔的水军,驾驶着一些小型战舰与从交趾缴获来的战舰进入富良江。

几十万军民徐徐从峰州渡过富良江,向升龙城逼来。

苗履还没有将华闾城拿下,姚雄就率着这些军民,还押着一些掳掠来的交趾百姓,在升龙城下筑土山。

还是学李常杰!

但升龙城不是没有防备的邕州,也不是交趾其他的小城池,它是交趾的都城。姚雄并没有真正想拿下升龙城,只不过吓一吓交趾人,再等一等苗履,然后再按照王巨的吩咐,两相汇合,重新向南袭卷,以便报复占城。至于升龙城,则是留下给王巨率领主力大军到来攻克。

筑土山的多是交趾百姓,还有一些土著人,交趾射死了就射死了,无所谓。

拖了一段时间,尽管华闾城同样高大坚固,还是让苗履攻克了,又从富良江下游黄江路袭卷,交趾只是长,并不宽,很快自东路逼近了升龙城。

但交趾不知道啊。

心狠手辣的猗兰氏看到另一边大军又逼过来了,在帘后急躁地问:“诸卿,你们可有良策?”

兵部侍郎黎文盛说道:“太后,陛下,如今只有一计可得活,也可保全余下的百姓。”

“黎卿,请说。”

“投降宋朝吧。”黎文盛道,别提什么昆仑奴,这两支昆仑奴难民中若是没有宋朝正规的军队,那才怪呢。

而且投降了宋朝,宋朝君臣顶多怪罪猗兰氏与小皇帝,或者还有一个太师李道成,其他的大臣则不会有任何关系。这就象当初的南唐投降宋朝一样,李煜没多久就死得不明不白,可是张洎一度还担任了宋朝的宰相,一生享受荣华富贵。

“黎卿,你说什么!”

“太后,陛下,请听黎文盛之言!”忽然两边所有大臣一起跪下道,包括各个武将在内。

皆是一样的心思,我们主动让交趾献降,将升龙城完好地交出来,又不是罪盔祸首,最少能保住性命吧,说不定还能继续做官,做未来宋朝交趾路的官员……至于猗兰母子的生命,都到了这份上,谁去管。

猗兰氏在帘后号淘大哭。

黎文盛果然地下令道:“于城头向宋人请降!”

“喏,”一名将军高兴地跑下殿,什么仪礼圣旨的,这时候谁当真哪。

他跑到城头上说:“太后与陛下下诏向宋朝请降。”

他不想死,这些城头上的士兵也不想死,立即狂喊起来。

姚雄却傻眼了,投降啊?俺还没有准备好呢,怎么就投降了?

第663章老朋友

姚雄根本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工作,站在哪里发愣。

城头上的那将与各士兵更担心了,一名副将说:“难道他们想斩尽杀绝,不受降。”

“那不行哪,听说这些人吃活人的。”另一牙校害怕得不停地哆嗦。。

那将也担心起来,喝道:“喊大声一点,跪下来,将兵器搁于头顶喊。”

现在没有挂白旗的说法,投降就是跪下,伏于地之类的动作,然后将兵器扔掉,或者将兵器举在头顶上。

看到交趾士兵在城头上的动作,姚雄终于相信,他来到城墙下,大声说:“某乃邕州巡检使。”

相比于交趾的官制,宋朝官制很复杂,比如现在广南西路的马步军都部署与马步军总管,交趾人将头想破了,都弄不清楚这两个官职谁大谁小。事实宋朝自己也糊里又糊涂……

另外宋朝这次又分成两广、广南西路与邕州三个级别,但前面的都部署与总管的什么大将,不可能夹在这些昆仑奴中席卷的,那么这个邕州巡检使应当是宋朝在这些人当中的主将。

那将想到此节,站在城头大声喊道:“中国大将军,我们国主与太后向中国请降。”

立即将李乾德降级,从陛下变成了国主。

姚雄也想了想,不管了,先受降吧,也省得王少保许多麻烦。于是说:“打开城门,某来受降。”

“遵命,”那将立即说道,又乐颠颠地冲手下吼道:“快开城门。”

吊桥放下,城门大开。

姚雄冲副将说:“你带着部分兵马,看守着百姓,我进城去。”

“喏。”

姚雄带着几千官兵进入升龙城。

受降如临敌,姚雄仍然很小心地进入升龙城皇宫,宋军都进了城,猗兰氏无辄了,也不垂帘了,直接从帘后走出来伏下谢罪。不过姚雄从她与李乾德眼睛里还看到一丝不甘心的怨毒之气。

“这对母子定非善类,”姚雄心里想到。所以有人说刘禅不傻,而是大智若愚。这样屈辱地投降,不高兴也是正常,但这时候千万不能流露出来。

但为了稳定城中的局面,姚雄安慰大家,这才派人接手城防,又让手下打开仓廪,调出一部分粮食与帐蓬等物资,运到城外。

实际两次席卷都是雨季,因此产生了大量疟疾,然而韦胜与朱庭光的做法很简单,看到有人不对头了,立即将其抛下不管,与大部队隔绝起来。结果导致交趾逃亡的百姓中都有许多人感染了疟疾。

可是王巨要换人了,因此从后方也调来一些帐蓬粮食物资,以让更多的百姓活下来。

姚雄这么做,还是王巨政策的延续。

接着姚雄又立即派人通知王巨。

王巨接到消息后也傻眼了。

陶弼则是茫然地问:“难道交趾君臣不知道逃亡吗?”

王巨来广南时,最担心的就是这一条,而且也不是没有先例,如安史之乱,唐玄宗与唐肃宗父子全部逃出长安,最后终于平息了安史之乱,虽然唐朝从此衰落了,但继续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

黄骅说:“大约是他们不好逃吧,西面是姚雄带着百姓席卷过来,南面与东面是苗履带着百姓席卷过来,富良江又驻扎着一部分我朝的水军,无路可逃,所以才投降。”

王巨道:“也不仅如此,大臣所逼,也是一个原因。”

就象周瑜劝孙权,大臣们投降曹操,还是大臣,但你投降了曹操,曹操早晚必杀你。

并且现在交趾席卷一空,再无崛起的可能,所以大臣一起逼着李乾德母子投降。

“不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投降的,关健接下来怎么办?”

“将他们送到京城吧。”

“陶公,我就担心他们进了京城,会被某些人利用,他们不会对付我们,不过某些人会对付我们,而且他们必然会将真相夸大……”王巨指了指姚雄写的那行字:此母子目露凶光,似非善类。

“唉……”陶弼已经知道王巨想法了,他叹了一口气,实际也代表着认可了王巨的做法。

王巨于是立即让手下传话给姚雄与苗履,以处决攻击邕州主犯名义,将所有君臣一起斩杀,然后将城中财富搜刮,拿出一半用作奖励与抚恤,再放百姓入城。

然后再调头南下,向占城席卷。

现在升龙城外已经不是一股流民了,而是两股流民,一旦放进城中,升龙城中的百姓彻底完了。

王巨又说道:“紫川,你再去钦州对曲将军下令,让他亲率五千骑兵进入交趾,配合姚雄与苗履将军行动,但必须保持一段距离,毕竟那个岛上的百姓同样憎恨我朝,虽然他们比例在这批百姓中很少了,大多数人愚昧无知,不过还有极个别另类。”

“少保,我会意,一定将话带给曲珍将军。”王紫川道,说着骑马冲向钦州。

实际已经有极个别人在怀疑这两支宋军,但夹杂在这个庞大的人流中,百姓现在成份更加复杂,来自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岛屿,他们也没好办法,为了活命,只好随着人流茫然地前进。

“少保是想拿下占城?”陶弼惊讶地问。

“岂止是占城,自蒲甘国往东我都想拿下,毕竟这块陆地南面就是大海,没有天敌。然而想想这个热带雨林,一个小小交趾都让我如此吃力,况且这么若大一片地区……”王巨摇了摇头。不仅南面是大海,大海那边除了一些岛国外,就没有陆地了,要么就是南极洲了,而且这一带的地形往后去战略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但这个热带雨林,他确实无辄了。

不但热带雨林,而且这一带有了一定的发达文明,非是南海那边的各个岛屿可以相比拟的。

“非是拿下,而是逼他们降,成为我朝的羁縻国。不过究竟如何,最后看吧,反正不会为这个占城国分出太大的精力。”

王巨说完后,开始写奏章,又用特脚递火速将消息送向京城。

“交趾就这样灭掉?”赵顼这一刻有些绫乱。

王巨奏章上写得比较简单,流民卷入升龙城,交趾灭。

不过后面着重提了一件事,交趾灭掉了,朝廷必须以最快速度准备迁徙百姓,然后随着季风,用船装到交趾。如果错过季风,那得到明年了。而交趾周边还有大理、哀牢、牛吼、真腊与占城,这些部族或国家的百姓涌入到交趾,到时候想治理必定很麻烦。

并且仅是移民还是不够的,必须选派一名能文能武的重臣前往交趾,领手交趾军政,在前两年内,将交趾底子打好,以后朝廷才能说真正收回交趾。否则弄不好就象唐朝置的波斯都督府那样,置了没有一两年时光,便丢给大食,那反而是一场闹剧了。

因此王巨推荐了他的老朋友章惇。

但王巨向宋朝提供了两样重要的东西,一是很详细很详细的地图,除了一幅大地图外,还将这个大地图分成了一百个区域,上面几乎标注了交趾境内九成以上的山川河流平原。

在这些地图后面又有十几张地图,那便是未来若是宋朝治理交趾,进行的水利规划。

交趾境内河流密布,鱼米之乡,但若不规划得当,仅是一个涝灾就会让人头痛。交趾已经开发了,不过还没有开发完备。王巨根据各个斥候送来的情报,以及苗履与姚雄派人暗中将所过之处制成的草图,两相综合起来,在门客的帮助下,才画出这些地图,并且才有了这些水利意见。

有了这些地图与建议,只要官员不笨,下去治理起来会变得很轻松。

也算是王巨用了心思。

“那些海商的船在什么地方?”

“许多大船泊在明州港,据说船只很多很大,遮天蔽日。”吴充苦笑道,也就是说,王巨早就准备好了,一旦朝廷诏令发出,这个庞大的船队马上就会离开明州港,进入大江。

“怎么交趾就灭掉了?”赵顼又不解地问了一句。

几个大佬都是精明强干的人,立即听出赵顼话音不对。不是灭掉交趾不好,王巨南下,不正是为了灭掉交趾?而是灭掉交趾这种方式让赵顼隐隐有些担心。

冯京说道:“陛下,虽是流民,实际中间夹杂着官兵。”

当然,能灭掉交趾,让冯京心中也有些小高兴,这才是宋朝自灭掉北汉后,再一次真正灭掉了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很残忍的国家。

不过王巨灭掉交趾这种方式,让冯京同样有些不喜。

王珪则说道:“陛下,除了里面有官兵外,还有交趾国家小,因此两波流民席卷后,交趾必破无疑。”

这是交趾,放到宋朝就不管用了,皇上,你不要多想哪。

实际若非是一群又愚又笨的土著人,而且各自散乱,不宜真正做到指挥如一,而是换成宋朝百姓的话,两次流民数量一旦达到一百多万,即便是宋朝,不灭,也能好好喝上一壶了。

但王巨上哪儿弄来一百多万宋朝的流民,并且让他们主动席卷宋朝?

即便王波李顺起义时,巴蜀主户那么凶残,旁户过得那么凄惨,两人打出了均田赋的口号,也没有带动近百万的百姓席卷。

老王又说道:“再者,交趾先败于郭逵,再败于天德府,再败于南海,无兵无将,流民又多,因此灭亡。”

基本原因,两人说了出来。

老王继续说道:“陛下,全国户数达到了一千五百八十七万余户。”

王巨又请求迁徙百姓了,赵顼派皇城司的人下去暗查,又让中书将全国户数再次统计了一下。

也就是他即位以后,户数又增涨了一百六十多万户。这还是在数次灾害之后,增涨的数量。

相比于这个一百六十多万户,王巨迁徙了多少户?还不足其零头的一半之数。

宋朝人烟太稠密了,而且经过王巨反复说,大伙都知道如今宋朝人口稠密不是对国家有利,而是渐渐对国家产生危害。

“陛下,向海外迁徙百姓,也是一个化解之策,不过陛下要任命官员管理起来,否则海外的百姓越来越多,早晚必乱,海商们望朝廷迁徙百姓,仅是为了谋利,一旦动乱,他们核算成本,若是太高,必然不顾之。那非是爱民,而是害民。”吕公著说道。

吕公著也非是爱民……而是这支强大的力量脱离于朝廷管辖,让吕公著也不安。

“如何管理,朝廷至今并无章程。”

“陛下,南方事定,可诏王巨回京,共同协商。”老王说道。

赵顼走了几步,王巨推荐了章惇,恐怕也料到自己不久被召回,因此南方必须有一个强力的大臣主持。

而且未来也未必很太平,这波难民退了,必然会有一些交趾百姓返回,也必然会产生冲突。况且周边还有一些国家,到时候为疆界也会产生争执。所以王巨看到章惇在梅山蛮与南北江中的表现,才推荐了章惇。

问题是上哪儿弄来这么多百姓迁往交趾?

那是交趾,比岭南更偏远的南方!

吕公著说道:“虽如此,这次灭交趾,终于大宋之辱事也,史册都不宜载之。”

灭交趾是好的,可这个手段太残忍,所以王巨虽有功,但也有大过。

话外音——就是调回来,也不能任命高官!

第664章预热

王珪说道:“手段虽有些残忍,然而此次用兵,朝廷用度有限,伤亡又少,几乎罕动用官兵之。”

这个官兵不是王巨帐下的官兵,那叫土兵,或广南的边兵,是由蛮人为主组成的军队。王珪的官兵则是指真正的禁兵。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确实是没有动用多少官兵,就是开始调过去几千兵马,后来有一些人还是不适应南方的酷热天气,又陆续调了许多回来。

至于用度,如果从朝廷角度来看,确实很少,广南能向王巨提供多少钱帛?朝廷的专门拨款,不过就是那个一千万,但王巨到广南两年半时光了,就是木棉司的收入,也不止一千万了。况且海客们还会向朝廷支付了三百万的利息。

可实际用度岂止一千万!

如果朝廷象王巨这么做,那用费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不仅是直接的用费,还有呢,动用了这么多船,并且多是豪华的大型海船,难道不是成本?因此实际成本乃是一个天文般的数字。

不过老王之所以这么说,因为王巨在去广南之前说得很清楚,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那么臣就要用一些非常手段了,望朝廷到时候勿要责问责怪。

早就说好的。

难道这时候朝廷又要反悔不成?

赵顼也哑然失笑,岂止是早说好的,去年自己派中使下去,王巨同样也说过,臣就是游走在一个黎明之间的人,一边是黑暗,一边是光明,一边是刽子手,一边是良臣。宋朝弊病多多,臣想将宋朝从黑暗带向光明的彼岸,那就会用一些激烈的手段。

能指望一个十来岁杀黑蜂盗,带寨民击败西夏抄掠军队的人,象朝堂上这些士大夫那样温文尔雅吗?

这是不可能的。

他喃喃道:“可如何迁徙百姓?”

不能将百姓强行押到各个海船上吧。

蔡确冷不丁地说:“陛下,可由各州府摊派,我朝如今非是唐初之时,山东人烟空荡,以至魏征进谏唐太宗勿得封禅,以免胡人看到后产生觊觎之心。幸得祖宗慈怜,自我朝立国后,就没有人烟稀疏之况。”

所以有人说赵匡胤乃是一个长者,他未必有那么好,若真的好,能将柴家江山篡夺吗?再看柴荣几个孩子,有那个有了好下场?

况且还有江州之屠。

不过赵匡胤灭一国,立即休生养息两到三年,再图下一国。这样的做法,没有使中国伤筋动骨,不仅宋朝的,南唐的,吴越的,南汉的,闽国的,这些国家都没有损失多少百姓。所以到了赵匡义灭掉北汉时,北宋的户数就达到了六百四十多万余万户,反而在赵匡义两次北征失败后,至道三年,户数下降到了五百来万户,当然,不是百姓数量下降了,而且为了逃避赋税,成了流民与隐户。然而到了宋真宗时,立即恢复到近九百万户。

再看唐朝立国时,那么大的地盘,户册上只有两百万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宋太祖称为长者,亦无不可。

这才是真正的深层次历史分析。

赵顼额首。

“所以造成如今人烟稠密,土地紧张之象。不过交趾虽然偏南,却是真正的鱼米之乡。”蔡确又看了一眼那个地图上大大小小的河流说道。

有水才能生存,可怜的北方,一直在缺水,哪里有这么多密布的河流哦。

“以前是偏远,如今有那么多海船,可以往来,请陛下重视之……让各州府官员务必配合。”

这便是王巨带来的变化。

去年时,海外造船规模渐渐削减,不过没有完全中止下来,继续在造,只是船更大更先进。

于是将一些落后的船只淘汰下去,几乎以成本价在广南东路出售。这个成本价在宋朝出售,那会十分惊人的,一艘五百吨海船,在宋朝造价可能在一万多贯,然而在王巨手中,往往只有四五千贯便卖掉了。

以至许多人不大相信,认为船只质量有问题,还是王巨担保的,不然价低到大家都不敢买。

王巨担保,有一些人终于出手买下,懂船的人还是很多的,一个航行下来,船好不好,马上就看出来了,现在买的人开始幸庆,没敢买的人却后悔不迭。

不过有不少人也开始在船坞造船,未来还有,一旦这次百姓迁徙结束了,王巨还会让手下淘汰许多船只,但那将泊在东良港出售给各个海商了。也就是在王巨推动下,可能宋朝航海规模能渐渐赶上南宋巅峰之时。

蔡确在京城,虽然不完全清楚,但听到一些消息。

有了海船运输,就可以为宋朝谋利。王巨说得有也道理,北方一直缺粮,靠东南维持,可东南人烟也越来越稠密,不能东南百姓不吃饭,而将粮食一起运到北方。那么广南与交趾的大开发,就能进一步宽解这个粮食负担。

并且疏散的是赤贫百姓,这些百姓平时敛不到多少财税,到大灾到来时,朝廷却需要拨出大量钱帛粮食去赈灾。

这个心态很不好……

包括王安石的心态,也不怎么好,就象辽国,今年因为幽州有灾,还免掉所有流民三年赋税,以让百姓宽解压力。但为了敛财,宋朝的政策却越做越回头了。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心态,蔡确反而支持王巨做法。

蔡确支持,曾孝宽也说话了:“陛下,臣丁忧期满,赴京路上,仍看到许多赤贫百姓,生活困难。不过泉州周边各州县,看不到有人家将自己子女活活溺死。不过离泉州远了,因为消息闭塞,仍有这种状况,不仅是赤贫百姓,一些三四等户也将自己子女溺死,无他,无法哺养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