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被动防御,王文谅投奔程勘,程勘没有学郭劝,立即主动收留。

但程勘也有官员的劣根性,那就是官本位思想浓厚,高高在上,不可冒犯。有点贪功,又少了一分果决。

可能还有其他性格,但自己知道的大约就是这些。

这也属于偷机取巧,万万不能宣扬出去的,不过除了他,很少有人有那个金手指,就是出身名门家庭,也未必知道所有大佬的性格。

想好了程勘的性格,这才想题目。

学子喧哗了几回,终于安静,有许多人拿笔开始书写。

程勘微微一笑,大约这次考卷会出现许多妖蛾子吧,然后看着王巨,坐在哪里发呆呢,难道将这小子也难住了?

没道理啊,至少这个马政不会将这小子难住。

于是继续注意,还在发呆,他终于忍不住,喊来一句胥吏,对他说:“问那个小子,为什么还不写。”

第九十三章第一跃(三)

程勘没有说姓名,但胥吏会意,能让程勘关注的小子能有谁呢。

他走到王巨身边,悄声问:“程公问你为何还不动笔?”

王巨也小声回答:“谋定而后动,得将思路理清楚了才能动笔,反正时间宽裕。”

胥吏回去低声禀报,王巨没有说什么,只是一个时间宽裕,却说明了一切,程勘不言。

王巨还在思考。

策与论都是议论文,但偏重点不同,论偏重于是非对错,策偏重于解决办法。

但相同的地方,必须有一个鲜明的观点,这个观点多少还不能让程勘反感……

这才想第一策,马政。

自己的观点就是立即将马调入军中,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军,这也是解决马政之弊的策略。

它是论点,但有论证。

首先得说明骑兵的重要性,在宋朝指望出现一支清一色的骑兵那是不可能了,但适度地有一支骑兵同样很重要,例如崔彦进的满城之战,李继隆的唐河之战,徐河之战,都有一支强大的骑兵,至于李继宣、魏能、杨嗣、杨延昭、田敏、秦翰联手的破虏军之战,几人所用的几乎大半是骑兵。再比如府麟路两次兔毛川之战,胜得十分光彩,可那时宋军中若有一支强大骑兵配合呢,李元昊能带走一半人回去就不错了。可是没有,因此无法扩大战果。

再者就是防御,虽然宋朝于边境广建堡砦,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可它有许多缺点,第一个筑堡就要派兵守戍,每筑一个堡就要多增几百几千名士兵,国家又要浪费许多财力。

可实际中就是这种被动的防御,往往西夏纠集大军,进攻一堡,若是派兵救,宋朝九成以上是步兵,西夏能利用速度优势围点打援。若是不救,那堡必然被拿下。然而宋朝若是在边境上有四五万强大的骑兵呢?那么就能将诸堡砦串连起来,那时宋朝的富裕与庞大的人口数量就能发挥优势了。大家比拼吧,西夏能耗得起吗?

可是强大的骑兵不是一天练出来的,合格的骑兵天天呆在马上,于是成了清一色的罗圈腿。

这就是论证。

立即将马调到军中,组成骑兵,也是朝廷马政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减少了墨吏贪污的渠道。

不过若这样写还不行。

马也是战略物资,如果朝廷若没有牧监,而一味的买马组织骑兵,那就象一个产品,核心技术却在人手中,难免会受制于人。

还得要养马。

然而这个马如何养?肯定不能象现在这种养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百姓养,但不是王安石那种养法,如在渭秦地区,岚石地区,朝廷扶持,向百姓提供一些牧场,以及政策与经济上的扶持,让百姓以养马谋生,然后朝廷购买。马养得好收入就能高,马养得不好,他们就会贫困,与自家的命运休戚相关,这些牧民就会兢兢业业。

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弊病,不过朝廷可以置一个试点,一个是官办的牧监,一个让百姓饲养,相互比较,一比较马养得好坏,二比较费用开支。但有两条,第一严查官吏向牧民勒索,第二防范官吏收牧民好处,以劣马当良马收购,坑害国家。

这方法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可进可退了,至少比以前宋朝的那些马政好得多。

但不能这样写,还得对文字润色加工,再引用一些圣人的言论,以及历史上的典故。

那么一篇好策子就出来了。

王巨开始在脑海里进行文字加工。

程勘在帘后都开始又着急了,王巨这才动笔。

这一动笔,笔就没有停过。

刷刷刷,一篇六百来字的马策呈现在纸上。

这才开始想第二篇策文。

没藏讹庞侵耕屈野河与土门,不能单纯说打或者不打。

不打十分地屈辱,打弄不好就成了忽里堆之战,郭恩大败。

但不打是不行的,不以为两国和平了国家就不花钱,看看陕西,仅是禁兵就驻扎了三百多营,一年得花多少钱?

打还是要打,但不能盲目地去打。

军纪太差,务必整顿军纪,没有军纪,这支军队休想打好仗。

战斗力太差,必须强军练兵。

然后……浅攻!

这个战术不是章楶发明的,首提者乃是范仲淹,只不过他没有想清楚,因此思路不清晰,加上宋夏和平了,这条策略朝廷没有采纳,直到章楶惩戒熙宁伐夏之败,才将它完善。

那么何谓浅攻,首先得要有一支纪军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次之组织一支精明强干的斥候部队,能使主将迅速得到对方的情报。

然后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人来了,我军迅速退回来,由堡砦防御,敌人走了,我军进入敌境扫荡,一步步蚕食横山。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区别对待,拉拢一部分对宋朝好感的部落,扫荡对宋朝一直仇视的部落。

这条方法虽然速度缓慢,但风险性不大,而且逼得西夏与宋朝比拼消耗,西夏能耗得起吗?

只要持之以衡地实施,不用几十年,西夏因为战火连连,百姓贫困,自己儿就乱了。

这才是对付西夏类似侵耕屈野河的办法。

而且这种稳重的策略会让程勘喜欢。

想好了思路,再次在脑海里进行文字加工。

反正时间太宽裕了,整整一天时间,不用急。

直到兵士送来午饭,王巨第二篇策文才写好。李万元在不远处问:“妹夫,如何?”

监考的胥吏走过来,说道:“勿得交头接耳。”

但他认识李万元,因此语气也不严厉。

李万元吐了吐舌头。

王巨未说话,但点了点头,又投去疑问的眼神,那意思你考得怎么样啦?

李万元拼命地摇头。

吃过午饭,王巨开始想第三策,这时候开始有学子忍无可忍,可能认为只能写到这一步了,陆续地交卷。

对交卷的态度王巨与张载一样,早交卷光荣啊,或者考官给你加分哪?

他继续想着第三策。

但王巨怀疑程勘是不是在拍赵曙的马屁,这个英宗几乎也差点做到了三年不言,随之隔屁。

当然这个肯定不能写的。

想了一会,迅速理出思路。

首先这个三年不言不是反面教材,人家商高宗乃是孝顺。

这就可以做文章了,孝为人伦之首,连父母都不孝了,那能忠君爱民?那怕身为人君也得要孝,这样才能替天下百姓做个榜样。若是人君不孝,百姓跟着不孝,人伦大坏,纲常不振,国家危矣。

有点酸,但在这时候大家都吃这一套,想高中,只好写了。

但是逝者已逝,生者还生,做为平常百姓,除了对死者尽孝外,还要为活着的人负责,教育子女,友爱兄弟,孝顺活着的长辈。作为臣子,还要上辅君王,下治百姓。作为人君,还要富强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尽孝重要,后面也重要。

三年不言,自是常事,不能长矣。

但这样写,不是策,而是论了。

第九十四章第一跃(四)

因此写到这里还得必须转回来。

为什么商高宗能大治,这个孝乃是关健,能孝父母,就能爱民。

所以朝廷务必推广孝道,对各地孝子进行嘉奖。

孝道大兴,人伦大治,民风就能变得淳朴。

因此三年不言,自是常事,却不能长矣,却是常长之事。

再举一些例证,说一些如何推广孝道的的办法,这个策子也就有了,而且略略有那么一点荡气回肠,峰回路转的感觉。

想了许久,这才落笔。

他不是最后一个交卷的人,但他交了卷,八成学子都交了。

走出来,尤滔几人一起围过来,问:“王小郎,考得如何?”

“还好吧。”

“怎么写的?”

立即有更多的士子围过来。

王巨先将他的前两策复述了一遍。

这些士子一起傻眼,原来可以这样写啊。

“那么第三策呢,我们一起糊涂了,怎么三年不鸣,变成了三年不言。”

“尤三郎,那不是三年不鸣哪,而是出自《尚书正义》,讲的乃是商高宗故事。”王巨又将原文背了出来。

几十名学子听了,马上捶胸顿足,懊丧万分。

“程公不是为难人吗?”

“尤三郎,不能这么说,这仅是摘自五经正义的典故,很正常的,如果进了京城省试,有的考官会刻意出一些更刁难的题目,还不知道从哪个经义里摘出来呢。”

不但他们,整个参加解试的三百多名举子只有不到四十人正确的破了第三策。

王巨安慰道:“后面还有论、诗赋与帖经墨义呢。”

没必要显摆。

然后回到寝室问李万元:“二哥,第一策你是怎么答的?”

“妹夫,不提了,我写了朝廷缺马,不当关闭买马社,而是广建买马社,从河北到河东到陕西,那么契丹与西夏就没办法禁了。就象青盐与辽盐,我朝能禁得了吗?有了马,就有了骑兵,国家军队才能强大。”

“算是可以吧。”

“但为什么程公又取缔了买马社?”李万元想不通啊。

“一是国家多少对民间武装有些防范。”

“但朝廷在边区却设了许多弓箭手与土兵。”

“那不同,只是临时的武装,不象买马社,它有经济在里面,有了经济,这个团伙联系就会紧密。其次朝廷有许多绥靖派大臣,西夏与契丹能将私盐广销我朝,我朝却不能大肆买马,以免激怒了契丹与西夏。”

“这是什么理儿?”

“这就是理儿!程公虽是延州长官,他也怕朝堂言臣罗嗦,加上西夏那边拉拢了横山部族,于是取缔。”

“那我写错了?”

“不错啊,二哥,象我这样有远见的很少唉。”

“你臭美吧。”

但王巨说的是事实,若只论远见,有几人能及王巨,就不要说普通的学子。

“那第二策呢?”

“我写了当战,朝廷一味让是不行的,越让西夏那边越过份。不过想要打败西夏,必须整顿军纪,练军强兵,然后派精明强干,智勇双全的人担任主将,而不是让那些贪婪昏庸的人担任各指使。”

“这也算是可以吧,二哥,努力读书,实际若不是第三策你破题错了,仅凭前两策,还是有希望得中科闱。”

但王巨也猜错了程勘的想法。

程勘此次秋闱就是快。

提前两个月,而且打算批卷子快。比如这第三策,连三年不言都弄不清楚,州里花钱将他们送到京城干嘛?那么只要翻翻第三策,答错了直接往拉圾篓里面扔,只看答对的,批卷子速度就会快上十倍……

那么几天就可以放榜。

这么快做什么呢?

提前将这八名举子送到京城,让他们与其他举子交流。

也不仅是为了载培王巨,若是万一这中间有两三人还能凑和的,这种交流对他们也有益,而且他们去京城,作为一州举子,费用又是由官府承担,必然住在一起,说不定随着王巨后面,还能得到一些好处,若是延州能中两三名进士,他这个脸就露大了。

所以第二天的论题目更是古怪。

“躁进之徒,宜塞奔竞。”

几百名举子又再度傻眼了,又有举子大着胆子问来历。

这一回程勘回答了,不是那个三年不言,连《尚书正义》都不熟悉,何必进京参加科举,所以他不解答。

“水洛城事件后,仁宗曾问大臣五个问题,合用何人,镇守西北?民力困弊,财赋未强。军马尚多,何得精当?将臣不和,如何安置?躁进之徒,宜塞奔竞。这就是这一题的来历,大家用心写吧。”

算是回答了吧,可怎么做论啊。

王巨也哑然。

这个背景他知道得更多,庆历新政,大半新政就是对着人事去的。

人治嘛,官员弄好了,国家也就治理了。

范仲淹想法是好的。

然而执行不是那么一回事,特别欧阳修等人,天大地大,然后我最大,嚣张霸道,顺昌逆亡,就连天圣四贤相之一、堪称全能宰相、将范仲淹视为半子德才兼备的杜衍,也因为对某些新政稍稍不满,就立即被怦击成小人。

王安石也干过,例如王安石对张载与薛向。

但人家拿出许多仔细的条款出来,也确实使亏损严重的国库再度充盈,范仲淹他们拿出什么仔细的条款?

然而那时候“小人们”还没有抱成团,面对君子党的霸道,个个回避三尺,没的争了,拨剑四顾心茫然了,于是内部倾轧,韩琦要争君子党老大的位子,因此水洛城事件出来。

不仅如此,欧阳修还弄了一个朋党论。

赵祯看不到后面的党争,但看到了东汉,看到了唐朝,他意识到危险到来,将范仲淹等人召见,问了这五个问题。

因此在王巨心中范仲淹德操也许是是宋朝三百年他第一,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那么宋朝谁是合格的政治家?赵普,吕蒙正,李沆,王旦,吕夷简,还有庞籍,也许这些人操守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宋朝在他们治理下变好了,或者挽住了颓势。

往后去,也许那些人名气很大,但个个都是操蛋的主。

然而王巨有点想不明白,此事牵扯到欧阳修,要知道欧阳修现在正是有实权的时候,程勘不怕欧阳修动怒?

第九十五章第一跃(五)

让王巨猜中了几分。

赵曙很长时间不说话,说了话,却说的是自己的坏话。这事儿不用想,也知道有人在后面捣鬼的,那还能有谁?

自己七十多高龄,还在西北守边,你们看不到吗?

皇上说了后,只有富弼含蓄地略略替自己主持了一个小公道,他心中满不满?

当然这个躁进之徒,还不是指欧阳修,乃是指司马光。

大的事件王巨清楚一些,象这些情况王巨就不知道了,更不知道司马光与程勘结的这个梁子。

关健这个论怎么写?

王巨想了一会,还是弄不清楚程勘为何出这道题的真正用意,但他知道想写这个论,得绕过这段背景,不然让韩琦与欧阳修看到了,准备回家吧,休想在省试殿试上有作为。

因此这个论只有在这八个字上着手。

事实赵祯说得也不错,国家要的是办实事的官员,而不是那些浮躁官员。

真以为宋仁宗盛世来得容易啊,真以为赵祯是老好人皇帝啊?至少在政治上,赵祯可比老范成熟多了。

理清楚了思路,那就好想了。

而且论与策不同,论主要是是非对错,不用找出路。那么写起来不会牵扯太多。

王巨开始思考文字与能用得上的典故。

典故不能多,但必须有几个,这样才能有说服务力,这时代的人不喜往后看,而喜往前后,越古的典故越好,越是上古越是大治,原始社会才是士大夫的梦想……

想了许久,这才落笔。

他在写,外面却传得纷纷扬扬。

李员外请朱欢、赵员外、孟员外、杨员外、尤员外、容员外、奚员外、巴员外、端木员外来做客。

他们以前与朱李两家关系都不错,也是竹纸的十大股东,甚至因为相互联亲,叙起来都沾了一点亲带了一点故。

先是商议竹纸,然后就说到了秋闱。

尤员外道:“我听说这次程公亲自担任主考官,出的题目刁钻无比。”

按理说他们是不知道考场情况的,但在延州嘛,就那么一回事,虽不知道具体情况,难道不能问守卫的兵士?

“我也听说了,不知道我家那个外子如何?”李员外道。

他儿子就不指望了,担心的是王巨。

“这个我也打听过,昨天王小郎应当考得不错。”

李妃儿正好听到,匆匆跑到王家报喜。

二妞不屑地说:“再难还能难倒我大哥?”

可越往后越难。

不但难,而且题目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又刁钻,又冷门。

以至三天秋闱下来,大多数学子眼神空洞,木然,有的学子信心被严重打击,在州学门口放声大哭。

尤滔一把将王巨抱住:“我也要哭了。”

“去,别抱我,要抱抱朱家大郎去。”

尤滔小娘子关切地迎上来:“官人,考得怎么样。”

“不提了,我十帖帖经只做出来五帖,十条墨义只做出来三条。”

实际他只做出来两条墨义,有一条也弄错了。

“王小郎,你做出来多少?”

“指墨义与帖经吗?”

“恩。”

“帖经全部做出来了,”这个也重要,不过王巨从来到宋朝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而帖经全是《论语》的填空题,因此这几年来努力背诵着这本书,几乎能倒背如流吧。

“不过墨义有两条我也没把握,最后是连蒙带猜地写上答案。”

“那也不容易了。”尤滔沮丧地说:“反正这个知州在延州一天,我就一天不参加秋闱。”

都出的是什么题目?

王巨也无语,虽然策只有三道,但论难度相信放在省试,这次秋闱难度都能排上号。

李妃儿也迎过来,关切地望着王巨。

“妃儿,应当能中,但中多少名,我不敢说。”

也不能猖狂的,虽然大多数学子让程勘坑苦了,有的差一点都坑傻了,不过王巨还看到有十几名学子跃跃欲试,应当他们考得也不错吧,不然不会有这副表情。

外面有哭的有笑的,但州学里面各个胥吏开始忙开了,先得弥卷,试卷上考生得写上姓名出生年月籍贯以及三代人姓名与他们的出身,这个得抄写下来,然后糊弥密封,再于抄写的姓名后面填上三字代号,再于弥糊的卷子上将这个代号写上去。

然后抄写的资料放进铁柜里,用大锁锁上,直到主考官将名次决定好了,再开此柜,然后根据其代号重新译过姓名,再将这个姓名籍贯与名次列于榜单上。

这仅是第一步。

若作伪,还能辨认字迹,因此将弥密好的卷子送到另外的胥吏手中,逐一誊抄。

弥卷速度快,主要就是誊抄速度很慢,看卷子速度更慢。

那没有多少人手的,就是几个主考官逐一看卷了。

不过这次延州看卷子速度很快,程勘将誊抄起来的卷子一一打开。

一个三年不言看了,手中只剩下三十几道卷子。

再看帖经墨义,手中只剩下十几道卷子。

延州的胡签判想乐。

但虽是延州有史以来批阅卷子最快的一次,可也是延州几十届科闱最公平的一次。

八名举子即将在这十几道卷子里产生。

胡签判说道:“程公,那道卷子是那小子的?”

程勘一乐。

是弥卷誊抄了,但有一个马策,难道不好辨认吗?立即就将王巨的卷子找出来。

先看帖经墨义。

有一道墨义略有差池,实际还有一道,不过那一道让王巨蒙对了。

这也很正常,这次出卷子乃是程勘刻意刁难大家,并且王巨的这一道成绩也是最好的,第二名帖经墨义错了三题,第三名第四名错了四题。

当然,这不是最终名次。再看诗赋,程勘略略皱了眉头,王巨诗赋写得还好吧。

这是王巨的短处,不过学了四年多之久,为了写好诗赋,在这四年内王巨写了一千多首诗,几百篇赋,虽是他短处,也渐渐跟上。

然而还有些让程勘略略失望,在他心中十四岁的王巨便写出一枝红杏出墙来,十七岁随张载学了两年多的王巨将会写出什么诗……

这个嘛……王巨会哭的。

继续往前看,那个论与三年不言没多少新奇,算是四平八稳的策论,也是学子最常见的策论。但笔力可以,论证清晰,比他的诗赋强了很多。

然后看马策,与应对西夏侵耕策,仅是一个马策,程勘就开始捶胸顿足了。

第九十六章放榜(上)

“大哥,我要进州学。”王储说道。

每一届科举都会轰动宋朝全国上下,上到皇宫两府,下到黎民百姓,所有人目光都被科举吸引了。以至赵佶的三子赵楷与后来的康熙皇帝都隐名瞒姓,偷偷地参加科举,据说成绩还不错,一个是状元,一个是探花。

人是有盲从心理的。

正是这份热闹,许多人义无反顾地投入读书大军。

看来老三也心动了,嫌私塾教育水平跟不上,才想进州学。

“三弟,我问你,读书为了什么?”

“象大哥一样名列榜上,光宗耀祖。”

象我?你知道我前世读了多少书?但怎么办呢,得慢慢开导。

“三弟,你知道每次秋闱有多少学子参加吗?”

“不知道。”

“据说这几届参加的学子多达四十多万人,但举子名额能有多少?然后到省试殿试,你知道有多少举子参加?”

“不知道?”

“这几届平均参加的举子多达两万多人。”

不是每届秋闱都能放出两万多举子,那只有几千人,关健还有更多老举子进京参加科举。如非交通落后,许多偏远地区的举子估计自己没有多大希望,人数还会更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