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要以为拿下交趾与大理,就能轻易灭掉西夏了。

章惇这一战虽胜利了,但不代表着他能做三军主帅,打败西夏。

这就是章惇与章楶的区别。

不过若是摸不清具体情况,冒然出兵,就是元蒙的无敌军队,弄不好也会吃大亏。

王巨不会说元蒙铁军,而是说了唐朝铁军。

其实王巨说了这么多,那是大有深意的……

知己知彼,也未必百战百胜,也许宋朝对占城、真腊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能做到百战百胜,然而对付西夏就未必能百战百胜了,更不要说完全性的占领!

王巨能说的就这么多了,又将话题转回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然而不仅是将,其他各方面的人才亦是如此。变法为何,无非是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那么理财是何等重要?”

赵顼沉吟。

“陛下,薛公究竟做了什么?也就是陈向提议让京畿界百姓也执行养马法,薛公未细察,便向陛下进劝,陛下下诏。随后薛公觉得不妥,但诏令是他向陛下进劝才通过的,故此抹不下面子,便想出了一个不好的办法,蛊劝其他大臣向陛下进谏,然后一鼓作气,再将这道诏令取缔。虽然略失大臣之仪,但也不是特别大的错误。那个人不犯错?萧何还故意在汉高祖面前犯错误呢(刘邦亲征,让萧何与吕后留守关中,萧何趁机强占民田良宅美妹,刘邦回来后百姓告状,刘邦听后反而很高兴,认为萧何不会谋反,不养名了那来的谋反之心)”

“萧何那厮……王卿,朕非是汉高祖。”

“做皇帝的都差不多,彼此彼此,”当然,这是王巨在心中说的。

这样劝了一劝,赵顼对薛向的愤怒终于减轻了许多,因此又说:“王卿,你以为薛向能胜任何职?”

现在三司使李承之在理财的本领上虽不及薛向,但也是一等一的良臣,不可能为了薛向,将李承之弄下去,让薛向重新担任三司使。

“其实在前几天,臣就与中书在商议一件事。”王巨将他在中书里商议的事儿说了一遍。

“取缔市易法?”

“陛下,稍等几天,三司统计出来后,陛下就知道了。”

“王卿,你可知道市易法不仅是理财,还有平抑物价之功。”

“臣如何不知道?但也要看是什么样的物价去需要平抑。”

“什么样?”

“关系到百姓的基本生存,小者就是柴米油盐,大者就是衣食住行,不求每天都要食肉,但能吃饱,不求有美宅,但要有一个遮风蔽雨之所,不求穿美精美的绫罗绸缎,但在冬天里能有足够的厚实衣服,柴炭保暖御寒。如果人人都能实现这一点,那么还有几个百姓愿意冒着砍头的危险去谋反作乱?天下太平矣。然而那些高档的绸缎,奢侈的宝石香料,还有,臣的烧酒,管它们卖得有多贵,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吗?不能真的以一片落叶就以为秋天到来了,春夏也同样有少量落叶。”

“不能以点代面是吧。”

“陛下也看过臣著的数学书?”王巨有些讶然道。

“看过。”

“不过反之,也不能以一秋代表着所有的叶子,秋天到来,照样有许多树木蓊葱茂盛,因此不能以一个大臣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就以为他能主持所有军政财的国务,臣说治理国家,决策得当,再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天下就能大治了。同样的道理,天下商品不计其数,有的需要控制调节,有的则不需要控制调节,仅是民生方面的物资调控,难道发运司做不到吗?”

“这是其一,其二臣南行侥幸也算成功,广南西路西部地区,大理与交趾陆续拿下,但就是现在,也不意味着就能真正治理了,因此不仅需要章子厚章质夫在两路文治武功,还需要将它们融入到整个大宋当中。以臣之意,朝廷必须重置发运司,非是原来的南方九路,而是两浙路、福建路、江南两路、淮南两路、荆湖两路,广南两路,另加上云南路与交趾路,一共调济十二路,那么不仅替朝廷节约新开疆土的成本,也利于它们与大宋融合。但这样,能胜任的官员,只有薛公一人。”

“一箭双雕啊。”

“臣与薛公素无往来。”

足够了。

如果是其他人,还能说有私心,但保荐薛向,能说是私心么?

“让朕再考虑考虑。”赵顼走了几步,又说道:“朕在想张载所著的《的一》,人性是恶的吗?”

“恩师所说的意思也不是指人性是恶的,就象臣,是好人吗?不是好人。但能说臣是坏人吗?也不能说臣是坏人。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不过总体而言,人性是偏向强壮自身的,也就是自私的一面。但也不能说它就是恶的,自私能带来许多不好的后面,但也是进步的源泉。就象陛下,想要大宋变得富强,社稷长存,这也是自私的一种,只是比较高尚的自私,正是有了这个自私,陛下才会奋发向上。”

“不管怎么说,总体是偏向恶的一面了。”

“如果这样分析,也能称为偏向恶的一面,因此人道是损不足而补有余,这是兼并产生的主要原因。”

“那么做为国家,如何调控?”

实际就是国家的律法与税务、政策,得针对各个豪强,而非是原来儒家学说中的尊尊。

不过在王巨进劝下,张载写得很隐晦,不然就会引起巨大争议了。

王巨想了一想,苦恼地说:“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臣在庆州尝试过一回,对善户、孝子、烈士进行免税政策,并且刻意划分了善户,以此奖励大家行善积德。虽在庆州略略有些成功,但推广到全国则不行。”

“为何?”

“陛下,庆州相对来说,比较贫困。三等以上户很少,三等以上户拿出十贯做善事,善户了,免税了,也值得了。如是家产万贯,就是拿出一百贯,算不算做善事?”

赵顼听明白了。

因为宋朝税务不是照顾贫困百姓,相反的,是照顾了豪强,甚至豪强士大夫行商,都不用交纳商税。因此这个免税刺激他们行善的作用不大。

不是宋朝所有有钱人都是为富不仁的,也有不少富绅豪强不停地做着好人好事,但这些人的数量远不及那些贪婪的豪强。

其实就是用税赋来解决,也不能完全起作用。简单的例子,美帝为了刺激富人行善,用了捐助免税的政策。当然,不能说一点作用都不起,可资源还是向少数人集中,各个城市仍有许多睡地铁公园的流浪汉,就连总统多数时候都成了财阀的代言人。故此王巨才说过一句话,就是真正的齐人,都未必是齐人!

不过有了这些政策调控,比没有好,至少或多或少能阻止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国家也会更长远一点。

然而对于现在的宋朝,想要用政策强行调控,会是无比的困难。别的不说,就是一个齐商税,都不能做到,如何调节。除非将宋朝彻底推翻,然后从头开始重建。那可能么?

因此看上去,这只是张载的一个美好愿望。

但真是美好的愿望?

第720章王遍天下

在宋朝是无法执行了。但宋朝之外呢?彼岸就有了治理的依据。

虽在宋朝无法执行,但宋朝之后呢?

这两条才是王巨所需要的,只是张载都没有想那么远……

…………

“这个市易法早就应当废除了,”韩韫说道。

“立难,废更难,看吧。”王巨说道。

王巨到中书有一个来月了,很安静,安静得赵顼都觉得奇怪。

你在军器监还有一个安静地说法,但到了中书,是参知政事,位极人臣,怎么也安静了?

但真不安静了,马上吵吧。现在这个消息已经传了出去,虽然朝堂没什么动静,其实都在等三司的统计呢。如果李承之统计出来,王巨说法是错误的,那就不能废除市易法了,吵也没有什么用。一旦统计出来,王巨说法是正确的,那才热闹呢。

最后歪楼还不知道歪到法兰西,还是英格兰去了……

“先当是放一个风吧。”王巨说道,在他心中,不但市易法,保马法、青苗法、宽剩钱、手实法,一起得废掉。也就是去掉熙宁变法中不好的一面,保留其精华。

那么就算以后还是高滔滔上台,司马光重新上位,都不易再搞什么激进的动作。

但是想要实现,真的很难。

两人正说着话,门房进来禀报:“少保,中书礼房检正王震王子发要拜见少保。”

“王震来干嘛?”

王巨略有些不满地说。

他不满的非是王震本人,而是他的家世……好大一片王。

宋朝论满门权贵,无疑是一吕二韩,后来还要加一个范,李家不算,李承之兄弟虽然皆是一代良臣,但无一人担任过两府宰执。

然而还有一个盛极一时的顶级门阀。

宋朝有三条祖宗家法,不杀士大夫,永不加赋,善待柴家后人。别当真……看看柴荣的几个儿子遭遇吧。

柴宗训死得不明不白,但还有一个人碍着赵匡胤的事了,那就是柴荣与赵匡义的岳父符彦卿,因此让赵普授意王祜知大名府,许以便宜行事,用心就是除掉符彦卿,事成许以相位。但王祜以全家性命担保,符彦卿并无反意,当然王祜的相位也落空了,被贬知襄州。临行前,他于其宅院内植槐树三棵,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真说中了,其子王旦担任了十余年首相!

这便是宋朝有名的三槐王世。但不止是王旦,还有王懿、王旭,一个知过袁州,一个知过应天府。若此,也不会让王巨惊讶。这是第二代,第三代来了,从三人变成了九人,包括鼎鼎大名的王素。

到了第四代,膨胀成二十八人,第五代变成了六十八人,包括这个王震。第二代没有人在人世了,但第三代还有极个别人活着,第四代第五代活着的人更多。

要命的是王家这些后人,一大半成了官员。更要命的是更加庞大的第六代又上来了,有的已经踏上仕途。

仅是一个王家,就产生了上百名官员。王巨听后叹惜一声,这样发展下去,是想王遍天下啊……

这样壮观的场面,让宋朝百姓感到万分艳羡,但王巨听到后,却不知说什么是好。

然后他又立即查了一下官员数量。

熙宁初他就建议过裁控官员数量,包括缩小恩荫名额,减少科举进士名额。

但在中书这一查,熙宁初恩荫与科举名额确实在减少,一度造成进士更贵。然而仅是过了几年,从他到泉州,无论科举名额还是恩荫名额,又重新放开。特别是这次秋祭,一下子就恩荫了一千多人。

为什么王家有那么多官员,不是所有人都因为考中进士为官的,正是这个苦逼的恩荫制度。一个首相弄不好就能恩荫十几个后人……所以王家的官员数量才变得无比的吓人。

然后王巨再对比,与熙宁初相比,宋朝官员未减反增,又增加了两千多人。

王巨看后,放下卷宗,久久无语,能说什么?话说三遍如烂草,再说下去,未必起作用,而且会更招人恨,夺人前程,如杀人父母!

正是这个王遍天下,连带着王巨对王震都略略产生了排斥。

王巨又说道:“田翁翁,你对他说,我身为朝廷副执,不便私下见客,再说,同为中书官员,有什么不能在中书说的。”

“好来,”老门房走出去,但一会又回来了:“少保,他说有要事,必须见到你。”

王巨没好气地说:“让他进来。”

王震带了进来。

“王子长,这就不好了吧。”王巨未等他见礼,便不客气道。

“王公,下官也知道不好,但这件事真的必须在私下里通知王公。”

“什么事?”

“你看这道奏疏。”

这更不好了,地方上递到中书的文奏能随随便便带出来吗?王巨要发作,不过想了一想,还是打开来看。

是海南岛同送来的奏折。

海南岛在宋朝算是最苦逼的地方,因此每每迁派官员都让朝廷头痛万分。如果派出的官员没有能力,弄不好就会出乱子。派出的官员有能力,则不愿意前往。

因此前任琼州知州俞碱生生在琼州担任了六年知州,朝廷无人替代,直到今年春天,老俞去世了。朝廷没办法,只好将朱初平派往海南担任琼管体量安抚使兼琼州知州。

然而朱初平到了海南岛后,看到了许多恶习,忍不住上书,也就是王巨手中的这篇奏疏。

海南岛也有盐场,可民少盐多,经常盐卖不掉,于是上面下令让各州军强行摊派,负责的典吏没办法,只好赔本出售,然而账目亏空了,只好让各个典吏来补偿。这让典吏们还活不活了?

海南四州薄书不整,多是黎蛮,也没办法整,可朝廷要摊派青苗贷,于是各州官员乱书一气,或书手妄增税苗,或以误税拨入书手户下,或代纳之弊未去,或户名二三,然后催科的胥吏拿着这份名单下去放贷收贷,好了,又开始乱套了。

海南黎峒本来是共产主义,共耕分收,但随着宋朝对广南的治理,许多汉人百姓迁徙到海南生活,然后这些汉人就想着法子侵占黎蛮的田地。黎人也不乐意,因此便打官司,但官府是向着汉人的(能征到税……),往往反过来会以生事为名抓捕黎人,黎人更不高兴了,俺们讲道理讲不清楚,就拨刀子拼命吧。朱初平便请求朝廷派官员来专门处理各州田地纠纷,再从汉人移民中挑选少壮之人,籍成保甲,用此来震慑黎蛮,恩威兼治,好使海南安静。

海南四州在海外,道路不通,百姓贫苦,朝廷让百姓出役钱,百姓拿不出来,于是有许多人逃向黎峒避役钱。对此朱初平也没有好办法,只好说,四州还有七千二百余贯宽剩钱,请朝廷恩准不用上交这个宽剩钱,而是留下来充当四州军官员接送费用(公使钱),用此来节约海南的支出,稍稍减轻百姓负担……

盐多民少,盐场不管,依然役使着大量亭户,可盐场是亏空的,因此亭户也苦逼了,因此朱初平希望朝廷核实销量,适度的减少,那么也减少了亭户负担。

朱崖军地窄人少,税米不足,但官府强行让百姓纳税米,百姓只好从昌化军购买,然而道路遥远,又往往被黎人打劫。于是胥吏就让百姓每斗算钱三四百补税,百姓苦之。但朱崖军的蛮人则用他们的特产,与海北客舟换米,不缺粮食。所以希望朝廷也用此策换粮,满足当地驻兵与官吏的粮食需要,减少百姓的负担。

海南岛出产沉香木,但省司每年科配数量太多了,又每两只给一百三十文钱。于是沉香木严重不足,到纳税时,往往一两价值一贯,这中间的差价百姓只好掏腰包了。因此民间又称为杀人香!

还有征税时的度时衡不标准,变相加税百姓,高利贷等等。

王巨看后,喃喃道:“这么严重?”

又问:“为何私下递给我这道奏疏?”

“王公,实际朱知州向中书不是递这一道奏文,在这之前,已经递了两道。”

“为何我未曾听闻……?”因为就在前段时间王巨在中书有意说了一句,只要是两广、交趾、云南与福建这五路的事务,全部交给我处理。

“这两道是在王公到中书之前,便递到了中书。”

“那我为何没有看到?”这也不对,如果没有处理,那么还积压在中书,王巨应当能看到的。

“乃是王相公认朱知州大惊小怪,于是存档不发。”

王巨皱了皱眉头,朱初平说得很严重,实际还真是一些琐碎小事。如果吹毛求疵地挑剔,那一州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真是琐碎小事?

“那你为何私下前来?”

“王公欲革市易之苦,下官闻之大快。然而不易啊……特别在此时,千万不能出什么变故。虽不合制度,然为了天下百姓!”

“我明白你意思了,难怪三槐王遍……”天下二字王巨未说出来。

第721章真相

“请坐吧,”王震是带着善意来的,王巨说话语气也变得温和。

“妃儿,去替王检正沏上一杯茶。”

王震坐下。

王巨又看着手中的疏奏,说道:“王子长,你可知道,为何王公封存不发?”

“非是王公以为这些事务是琐碎小事,而是可能会引起麻烦。我虽在广南很长时间,琼州岛非是我关注的对象,但因为征占城,曾于琼州岛登船,是从雷州跨海登陆琼州,再从琼州前去朱崖军,正好横跨了整个琼州岛。虽不大熟悉,但总是亲眼看到一些景象。”

“象奏本里所写的盐务等,必须要与三司协商了(朱初平是安抚使与琼州知州,只有建议权,无权直接处理),因为耕田产生纠纷是更加麻烦。早先彼岛上居住的几乎都是黎峒人,即便有少量汉人上去,也被蛮化。直到我朝,才真正陆续地重视南方,南迁的百姓始多。也就是官府不定夺耕地则罢,一定夺耕地,说不定会产生更大的纠纷。”

想要公平,将土地归还给黎人吧。

然而那样能成么?

要知道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海南岛上的黎人还多是生户,不计户册,不纳税役,一起归还给黎人,国家还有经济来源治理这片地区么?再说,那些汉人移民又怎么办?

所以以前朝廷一直是装聋作哑。

“还有黎峒杀人抄掠,我上去过,总体而言,上面的黎人比较太平,并且汉化严重,以至进入坊市交易,无人能察觉,直到日暮号角响起,市人才知,大群黎人来坊间进行了交易。因此这些都是极个别现象,若想处理,那么荆湖南路与夔峡地区怎么办?实际不仅是荆湖南路与夔峡地区,其他地区的山民因为贫困,或民或匪,朝廷同样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办法只有一条,强行用军事手段解决,就象我在南方所做的那样,杀蛮豪,分耕地,修道路,兴教育,改土归流。但子长,你知道我在南方用费多少吗?”

“似乎是几百万匹绢……”

“几百万?”王巨呵呵了:“实话告诉你,非是几百万,真相是近八千万。”

“这么多?”

“我灭掉交趾与大理,攻克占城,然后杀掉一些不良的蛮豪首领,直接或间接得到两千多万贯财富花掉了,我通过调济手段,以及广南财政的补贴,前后得到两千多万(石匹贯束两)花掉了,朝廷拨出的几百万匹绢也花掉了,海客们捐助的两千多万贯同样花掉了。”

“海客捐助了这么多?”

“海客傲骄的走私,官家没有动怒,仅是问一问,为何呢?”

其实还不止这么多花费,今年明年,广南还要继续拨出一部分钱粮,向云南路与交趾输血,王巨还打算私下里从海外拨出一千万贯换成物资,供章楶调度,也就是还要继续投放两千多万下去,云南路与交趾才能保持自给自足,也能向朝廷提供一些帮助了。

所以有时候,朝廷明知道各个蛮区有很多不好的行为,但多数时候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发生大暴乱,就容忍下去了。

“但就是如此,我如何改土归流的,乌蛮地区,乃是诱到自杞一战击败之,大部分丁壮在那一战几乎都被我抓俘,各寨力量空虚。善阐府与其他地区差不多也是如此,兵力一起被集中到高杨两家手中,余部兵力空虚,于是让我趁机得以改土归流。强行攻打的就是乌蛮西北部地区,实际改土归流的面积不及两州之面积,派出的却是最强军队,做了详细的了解与无数安排,还派人进行劝降,主将更是能打的燕达,就是这样,仍付出了沉重的伤亡。还有,我在广南西部地区也进行了改土归流,是如何改的,借用将要用兵交趾为名,大军压境,强行让各部交出部分丁壮为兵,再将丁壮的薪酬奖励抚恤交给各部蛮酋,诱惑他们克扣,用此激怒那些部族的兵士,里应外合,各个击破。”

“虽然此举落了下乘,但终是一个理由与借口,也因为各部兵士的配合,比较轻松地将一个个蛮酋拿下。然而琼州岛,又用什么理由用兵?用得不好,全岛黎蛮将会大乱。值不值得?”

“朱知州恐怕也想了许多,因此提议编置保甲。然而本来岛上的汉人熟蛮就十分困苦了,再来一个保甲,当真百姓没有压力?”

不要看这些事情不大,但处理起来会十分头痛。

因此老王将前两道奏疏封存不发,也是让朱初平反思反思。

不过朱初平也想做实事,于是一道道奏章往朝廷递。

在史上宋朝派人处理了,并且放权给朱初平,于是朱初平清理各州军的税收,省输征,宽盐政。

但后来就出现了苏东坡贬到岭南的一首诗: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

朱刘就是指这段时间在南方颇有作为的朱初平与刘谊。

这首诗说明杀人香问题仍没有解决。

另外就是朱刘二人的一些改革,十几年后,被官吏扭曲了,反而成了害民的政令。

当然大苏在政治上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了,让他如何有本领深深地去反思思考?

其实无论朱初平或是刘谊在南方所做所为真的很不错。

就象王安石变法,是让蔡京那么操蛋地胡作非为吗?

“多谢王公赐教。”王震这才恍然大悟,不过又说道:“可也不能置之不理。”

“是啊,你明天早上就将它递到我手中吧。”

“啊。”

“如果我的建议,朝廷能通过,终是通过,如果不能通过,即便这道奏疏影响也不大。而且这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你,我,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