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3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着,又让下人在相反的方向套上一匹良马。

两个下人同时翻身上马,一个向东拉,一个向西拉,结果拉着拉着,马车呯的一声响,生生裂成两半了。

第742章抵消

车子裂了,章全忠与黄和也明白问题所在了,可让他们怎么说?

黄和只好说,王公,你多想了,陛下还是很信任你的,甚至以为王公南下,只是散一散心,避一避风头,但不是不用王公。

王巨说,当真?就算事发突然,陛下还没有想好,可早在几天前,就有人用此弹劾我了,他们又非是孙固那样的高官,陛下为何不处执之?

这便是最好的反驳,就算赵顼不是想搞平衡,那也说明他心中同样有些不高兴,干嘛呢,你与俺姑姑没明没份,却让她生下你的儿子!

所以最后才有了孙固在朝堂上公开责问的由来。

王巨又说道,如果没有伐夏之败,想来官家多半也不会让你们来。

两人不敢作声。

王巨继续说,王公推荐我为参知政事,当真我只有军事上的天赋,请跟我来。

然后将他们带回城中,带到一栋看守无比森严的库房,王巨让人打开库房,带着他们走进去。

库房里堆放着许多金银,还有大量的金币银币。

王巨又说,这些金币银币是从大食天竺那边换来的,至于这些金子,有的是本地开采出来的,也有的是从大食那边换来的。去年我对官家说,彼岸一年商税达到了三百多万贯,然而去年的商税已经增涨到了五百多万贯,甚至今年就可能增涨到了七百万贯。

主要就是贸易的拉动,随着大食航海商道的开拓,不仅是从宋朝交换了大量丝绸瓷器去大食,本土也有许多商品,可以运到彼岸交易。实际连带着彼岸的贸易,至此,海外贸易,已经成功的拉回了贸易差,并且渐渐向宋朝扭转,实现了金银大量回流。

但贸易必须要有商品倒卖的,贸易量越大,本土就必须要生产大量的商品。因此连带着商税激增。

这同样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不管如何拉动,彼岸就那么几十万户,商税都几乎达到了宋朝一半,甚至渐渐向齐平发展,为何,齐商税!

所以王巨并没有说错,也没有做错。

王巨又说道,至于这些银子,则是从倭国得到的,去年终于在许多人寻找之下,找到了一个大型银矿,一个中型银矿,又因为不计浪费的暴力开采,外加原先的一些小银矿,那么一年可以为我朝得到三百万两银子。如果不是这个变故,明年我就可以替官家推出银行司了。甚至五年后,有了足够的金银为本金,可以发行一亿五千万贯帛交。

我说过,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有没有能力实现?

不但如此,我来到这里,还有几个目的,更厉害的武器,几种高产耐旱的新粮食……

不过想一想那个悲痛的异论相搅,实在是没有一点动力。

不知道符坚对王猛实行异论相搅,他还有没有能力一统北方?

王巨又拿出诏书,我担任参知政事,做事说话都要小心翼翼,况且这个有名无份的枢密使,于其这样,我干嘛回去?

“真找到银矿了?”赵顼惊奇地问。

黄和点点头,这是他亲眼所见,并且还用牙齿咬了一下,试一试其纯度。

赵顼叹口气说:“果然是厉害的数学……朕已经让孙卿致仕了。”

章全忠与黄和那敢接话,但他们心想,你让孙固致仕也不管用哪,后面还有文彦博等一大群大佬呢。

如果不将他们逼着退下去,王巨是不可能回来的。

他不回来,那些海客同意让王巨将这些金银带回国内?

不用太长时间,恐怕几年,真的就会象王巨所说,将宋朝这辆马车彻底翻新,但两人能说什么,难道说,皇上,你干脆将文彦博他们弄下去吧,一百个文彦博也不抵一个王巨哪。

高滔滔忽然又开口:“这么说,他用他那些金银,用来做砣码,与官家进行交易了。”

黄和心里想,可不仅是那些金银,银行司,以及整个西夏。

但王巨确实有那么一层意思,要么搞异论相搅,要么用我,若是用我,那些大臣该清洗的,皇上,你看着办吧。

所以黄和说不出口。

章全忠在边上忍不住说道:“太后,乐毅归附赵国,还是上卿,然而燕国却每况愈下。”

人家也没有要求什么,就是朝廷将文彦博罢官了,王巨也未必回来呢,说不定心思动了动,将朝廷官员驱逐出去,然后做一个逍遥自在的小国国王。但宋朝恐怕自此就失去了一个大好的中兴机会。

高滔滔也会意,于是再度沉默。

赵顼问:“章卿,丰州有多少户百姓。”

“近二十万户。”

“这么多?”

“它是彼岸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有无土著作乱?”赵顼又问道。

朝廷去年派了十八名官员去彼岸,不要说彼岸了,就连琼州岛,也没有那个官员愿意前往,况且去年因为将王巨弄到海外,吴楠不平,将周浔狠狠的扁了一顿,谁还愿意去啊?也不用挑选了,那怕是一个小县尉,都不愿意去那边做知州。

最后还是朝廷强行摊派了十八名官员,全部是一县小主薄县尉,或者一些监管坊场盐酒的税官。而且他们临行前,老王在诏令里还刻意写了,让他们去了彼岸后务必以安静为主。不求治理,但求先渡过磨合期,让那边的百姓渐渐再度对朝廷认可。

其实不用老王吩咐,也没有那个官员敢来那边生事。不是安静吗,我们就安静吧,混上几年,有了这个资历回去后不说一个知州,最少能混一个通判吧。

安静就好,这边权当是每年花上近万贯钱,买一个朝廷的认可。

但不是每一个来这边的官员都是这样的,有一个官员大约读书读傻了,或者在国内作威作福作惯了,一来到这边,就开始插手政务。那能让他插手吗?

于是州城外有百姓纠纷,下面的胥吏汇报,他带着人过去察看,半路上遇到土著,被乱刃分尸。

这条消息才送到京城。

有许多人产生怀疑,可怀疑之后,又倒吸一口冷气。那边太无法无天了。

但又有什么办法,难道派御史秋后乘船过去调查吗?那个御史敢去哉。

不过现在章全忠还不知道这件事,他答道:“因为我们一直呆在丰市城内,活动范围也不大,所以未看到土著。但我们拜访了乐知州与大长公主殿下,据他们说内腹已经很太平了,周边地区仍有许多土著人。但也非是朝廷所想像的那样,虽有镇压,然而只要是安静的,那怕是食人部族,当地也尽量拉拢之。只是仍不准与他们通婚。但就是这个禁婚令,以后也要废除。一旦移民达到九成以后,就可以准许双方通婚了。”

想移民占据百姓数量九成以上,那要很久了,况且一支庞大无比的船队又驶向彼岸的彼岸……

但这不是赵顼所关心的,他问道:“食人部族多不多?”

其实宋朝也有吃人的人,比如夔峡蛮,那些首领就喜欢吃人的心肝,赵匡胤的小舅子在洛阳吃掉了一百多个美丽的婢女。但总之是极个别现象,并且大家很反感,所以赵匡义才将他大哥的小舅子问斩了。还有李处耘征湖南时,为了震慑敌人,从战俘里挑拣了数十个身体肥胖的俘虏,令部下分食,结果让朝廷得知,立即罢官。

因此每每王巨说起夔峡蛮首吃汉人心肝,就连孙固这些政敌都没有反对。

“丰州所在的大岛上还好一点,特别再往东去的那个岛上,几乎全部是食人族(毛利人)。”

“王卿在那边做什么?”

赵顼问得莫明其妙。

实际他最想问的是,王巨有没有插手那边的政务。

“陛下,这个奴婢不大清楚,不过大长公主殿下却提到过,说少保在那边很忙碌,一是在修书,二是去年安排人去彼岸的彼岸,三是研发武器与一样作用很大的机械。”

“修书?”

“奴婢想来是修更深奥的数学书吧。”

也能这么说,但不能完全这么说。

彼岸的科研底子就是王巨在桂州与泉州教导的那些学子,以及他以前所著的浅显数学书,还有一些嘱咐。

不过去了彼岸,王巨找来他几个得意的学生,将所有教科书细分。

大约与后世一样,语文,数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

只是化学因为条件原因,放在最高年级进修了。

至于经义,则与以前各个优秀文章诗词一起散落在语文里,或者放在政治里分析。

并且又将古今往来各个朝代的重大变故择出来,分析它们的成功失败。

最后才是一些洗脑性的文章。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有可能得花十几年时间才能完善,但用不着那么着急,以后可以一步步地完善。

彼岸的彼岸,同样重要,但赵顼又疏忽了,他又问:“是什么武器?”

“奴婢也不大清楚,不过殿下曾说过一些,她说为何游牧民族一直成为中原王朝的危害。游牧民族一旦停止战乱,人口迅速繁衍,然而苦寒的大漠却养活不了这么多百姓,因此往往就盯上了定耕发达的农耕文明,中原。他们一旦南下,只要不大败,就会有收获。然而中原想北伐,即便大胜,所得却往往支付不了三分之一的军费。因此兴趣不大,更因为缺少骑兵,供给的拖累,又没有深入大漠。骑兵对步兵,动力足对兴趣不大,用兵成本低对用兵成本高,野蛮对温顺,所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成为中原最大的难题。”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就象宋朝每年从辽国与西夏买来大量的羊,非是牛,无论西夏还是辽国,因为寒冷,牛数量太少了。

缘边地区一头羊是一贯钱,但在京城是三贯钱,为何,羊从缘边地区运到京城,得派人赶,得消耗草粮,还有相关的税务。

但问题是在那边,比如辽国一些商人将大漠部族的羊赶到边境互市交易,只得了一贯钱,那么在大漠上能给那些部族多少钱?往往一匹绢就能换回好几头羊。

所以无论他们养了多少羊,却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所以有一些部族不顾辽国与西夏的禁令,将马通过走私渠道卖给宋人。卖马才能得到更多的财富!

其次是食物与盐。

为什么这些部族不能将羊宰杀了,直接卖腌制的咸肉,这样便于运输,还能另卖皮毛。

要知道辽国的池盐都在渤海的那边,如果用船走私到宋朝,可能一斤还不足十文钱,然而运到大漠上,天知道变成了什么成本?所以辽国渤海幽州的盐一斤只有几文钱,但辽国西山那边的白达旦部却因为盐价高,不得不用马向西夏人交易青盐。

这种情况下,即便幽州有大量粮食,也不易运到大漠,因此大漠各部族的食物仍是肉类,如以肉类为全部食物,一年一个人得吃掉多少羊?

然而大漠那边水土开始恶化,因此一旦人烟略有些稠密,往往一场雪灾到来,冻死了大量牛羊后,一个部族就会死上一半人。

但这个问题大澳洲这边不会出现,一是如今各定居点都在海边,盐价很低,二是各定居点所占领的牧场虽多是半干旱牧场,但最少比大漠的牧场好得多,三是这边人口数量太少了。

然而就是这样,王巨来到这边后,仍下了一道命令,各牧场按照面积限制马牛羊的数量,少没关系,多了就不准养了,然后实施轮牧与定牧政策,并且组织了一些水利。

这是王巨感到自豪的地方。

前世澳州以一大群欧洲罪犯后代为主以及一些少量土著,构成了早先的澳洲百姓。

就是仗着地利,地广人稀,但这些人总体是生性疏散的,可以说一千年澳洲是什么水利情况,一千年后还是什么水利情况。

若大的大陆,几乎看不到什么大型水利。

但自从大量宋朝移民到来,几乎不用官府组织,就开始自发地兴修了一些水利。特别是丰收河的中游,因为施工难度低,再加上各官员的指导,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用有限的人手兴修了一个相当于郑白渠一半规模的水利,两条主渠,五十多道支渠,七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水库,生生地将丰收河的河水引到西北一百多里处,用于灌溉。

这意味着可以出现更多优良的耕区与牧区。

关于这一点赵念奴就没有说了,但大约意思也说了出来。

“所以殿下说少保正在发明一些武器,甚至完全可以抵消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这才能一劳永逸。”

“哦。”赵顼感兴趣了。

如果这样,不但西夏,辽国也可以完全打败了。

实际黄和刻意说出此节,意思分明是,皇上,那个文彦博有什么好,让他致仕吧,将王巨请回来才是对大宋真正有用的。

看看,人家去了彼岸还没有忘记宋朝安全呢。

不过接下来才是最难说出口的。

第743章逼

黄和又说道:“陛下,奴婢在临离开时,少保曾说过一些话……他说,当道德败坏了,就必须让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则,一旦所有人都遵守法则,道德也就自然好了。但大家都以为道德好了,却往往都会道貌岸然,假仁假义,道德反而坏了。最明显的就是庆历五大君子,范文正与庞公早逝,操守也算不错。然而后面三大君子,虽然早年皆有作为,然而到了晚年,一个个官居高位,位极人臣,反而全堕落了。没有一个界线分明的法则,只讲道德,实际根本不是真正的道德。”

“另外还有一句话,然而熙宁变法中一些法令,确实是扰民敛财之举,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律法。这个资本就是商业,也就是能有二分利,商贾就感到开心了。”

意思就是青苗法的二分利四分利,确实让大家很不服气。

所以他才在庆州执行一分利的年息。

似乎这个立场很公正,不过呢……高滔滔还坐在帘后呢。

何谓让所有人都遵守法则?

王巨意思是如今宋朝官场与上层的权贵,大多数人都道德败坏,因此必须强行让他们都要遵守国家的律法制度,包括税赋,更包括商税。

两个“圣人”,自己儿想吧。

想不好,我就在这边逍遥自在,想好了,才派人请我回来。

两人退下。

高滔滔说:“此子虽有才气,仍十分霸道。”

赵顼微微叹口气。

确实,他也有点不舒服啊。

于是这事儿就拖了下来。

彼岸几个知州奏章也陆续到了,大体上差不多,不过还有些区别。

呆在丰市的乐知州是最开心了,开始有了较繁荣的城市,气候适应,就是季节是相反的,宋朝在过春天,那边则在过秋天,那边在过秋天,宋朝则在过春天。

然而很早王巨就说过了,大家也没有感到诧异。

还有一个知州安排在西澳,那边的情况也还好一点,就是人口比较少,时与土著战斗,吓得他连城门都不敢出。

然后就是各个岛屿上了,其他情况还好一点,就是热啊。

另外禀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彼岸各个热带地区,也开始种甘蔗了,这是无奈,不能全种稻谷吧,所以有意识地引导百姓种植各个香料,果树与甘蔗,然后用香料、蜜饯与蔗糖,带动当地的经济。

但这些蔗糖非是销往宋朝的,难道不准许彼岸种植吗?

其他的情况则与章高二人所说的差不多了。

随后金子也送到京城。

大批的百姓又再度陆续带到彼岸。

特别是陕西百姓,虽多是孤儿寡母的,但最少卷走了三四万户。

文彦博在洛阳以沉痛无比的语气,连上了几道奏章。

伐夏之战过去了大半年,影响渐弱,所以他能大声说话了……

并且文彦博在奏章里公开指出,随着彼岸人口增加,必然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而宋朝对大海控制能力很弱,东海边又缺少相关的军事力量,这些海客桀骜不驯,未来必成为我大宋的危害。

赵顼看后,只是冷笑。

海客确实是桀骜不驯,但当真没办法对付?只是宋朝不想过份激怒海客罢了。

实际文彦博也不算是无的放矢,区别就是看这些船控制在谁手上,如果控制在倭国手上,则成了明朝最大的危害倭寇,如果控制在王巨手中,他难道想做倭寇?

不过王巨看似没有提条件,实际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也就没有人再提议召王巨回来了。

如果是这样……王巨可能就会真流落到海外,做一个海外“小国王”了。

但是……

徐禧到了延州,为什么是延州,而不是渭州。这种选择非仅是为了西夏,还有辽国。

如果将延州到府麟路打通,构成一道森严的防线后,西夏就不会危胁到河东安全。不仅是西夏,宋朝一直担心的是辽国与西夏共同夹击河东。

所以最后舍去了李宪的策略,取了种谔之策。

其实两策都没有错,错的是执行的人。

但两人迅速发生了争执,按照种谔的意思是直接经营银州。

为什么是银州,种谔大军西征,遇大雪三军崩溃,逃向延州,但留守在宥夏石银诸州还有官兵,他们皆陆续先逃向银州。而且西征开始时,府麟路军队与鄜延路军队就在银州汇合的。

当地百姓全部逃亡了,州城也催毁了。

虽然第二年西夏陆续将这几州接收回去,然而银州还是一片瓦砾。

如果经营银州,则将两路全部联系起来,而且还有两路军队援助,并且可以得到河东路的粮草与民夫支援。

所以看似大胆,实行是一个既稳妥,又有奇效的建议。

然而徐禧不同意,银州是在山外,太危险了。因此提议筑永乐城,而且沈括已经在周边地区建设了六个堡砦,能够互相辅助。

种谔不同意,前面有了一个罗兀城之鉴了,便说永乐城虽能依山为险,也看似将周边诸砦一起联系起来,但无山泉,非是筑城之良所。

两人争执不休,赵顼最后采纳了徐禧的意见,弃银州,筑永乐城。又将种谔留守延州。

来了。

三十万军民被西夏人反复绞杀,沈括率领的援兵与馈运皆为夏军所阻,然而种谔却在延州据城观望,托名守延,没有做任何救援。

此役,三十万军民仅是少数几万人逃了出来,高永能等一百多名将领全部覆没,精锐强大的鄜延路军,折损了大半。

赵顼听到后,号淘大哭,连续几天都难过得没有吃饭。

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如果不是王巨与王韶,那就是赵顼好战之错。

但现在呢?

不但赵顼悲愤,所有百姓都感到悲愤。想一想,如果汉武帝不信任卫青与霍去病,能不能打败匈奴?如果唐太宗与唐高宗不重用李靖与李绩,能不能出现初唐时的那种无敌状态?

这回不是只因数人有野心,五十万男儿齐断魂了。

而且成了八十万男儿齐断魂!

一时间无数大臣齐上书,责问赵顼为何不将王巨召回。

不就是犯了一个错误吗,难道因为处罚,必须搭上几十万军民的性命!

若论错,赵普昔年犯下多少错误?然太宗为何还能重用?

如果论赵普与赵匡义的恩怨,那就太大了。不但赵普自己做木材生意,收钱椒的贿赂,还多次陷害赵匡义,包括赵匡义手下的亲信大臣与岳父。

这岂不比碰了一下公主罪过更大?

高滔滔找到赵顼,两场惨败,让赵顼大病了一场,此时身体还没有恢复过来。高滔滔说道:“召王子安回来吧。”

两次惨败,牺牲的人数没有达到八十万,但经过统计,官军、熟羌、义保死者达到惊人的六十万人,至于花费的钱粟银绢更是不可胜计。

想一想当年岐沟关之败,死了多少军民,不过十几万,宋朝感到就象天塌了一般。

况且是这么多。

更要命的是这中间将士的数量同样接近了二十万,包括王巨推荐的超级名将高永能。

经过熙宁之初裁减,禁兵数量只有五十余万,然后是各地边军、土军、弓箭手,至于陕西的则有十几万保捷、弓箭手与蕃兵。

但这十几万乡兵式的将士则是宋朝最能打的军队。

然而经过这两次惨败后,这些乡兵折损了近半,折损的禁兵实际不多,但这少数折损的禁兵全部禁军中最精锐的禁兵。

可以说现在辽国皇帝不争气,否则率军南下,宋朝最大的危机便到来了。

但高滔滔不知道啊,她只知道死了这么多战士,而且多是精锐军队,辽国虽然与宋朝搭成和盟,可两次乘着宋朝危机来勒索,万一再来勒索呢,若是再来勒索,恐怕这次勒索的胃口更大。

所以这时候,能让王巨回来,其他的就忍了。

大不了以后朝廷就当养着一个丁谓,等危机过后,再慢慢解决吧。

高滔滔只说了一句话,但不仅是让王巨回来,还默认了让王巨回来,朝廷所付的代价。

正好吕公著又再次上书,反对朝廷开边。

于是赵顼将吕公著外放到定州。

然后又将王珪召到内宫商议。

商议的就是元丰改制,重新仿佼唐朝制度,事无大小,于中书取旨,门下审覆,尚书受而行之。

也就是唐朝的三省制度,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那么西府呢?

西府与三司则架空成宋朝原来的尚书六部了,会成为一个空壳。

这样政柄就回到了中书,一是省得理财之人不知兵,理军之人不知政不知财,理财之人不知政不知兵。

二是简化了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