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4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娘子,这如何是好?”小婢更急了。

假的就假的吧,关健是自家小娘子等于污陷了当朝宰相,可不是小罪名。

小小也想到此节,她花容失色,说实话,此女人品确实很不好,一个外地姓仇的青年人被她迷得魂不附体,将带来的几千贯路费全花在她身上了,钱没了,人立即撵走了,如果不是同乡相助,仇姓青年差一点就饿死在街头。

还有一个开封郊外的刘姓员外,也被她骗了好几千贯钱,刘员外妻子劝说不听,还将妻子休掉了,结果钱骗完了,人拒不见了,刘员外一家也散了。

类似作孽的事,被她做了好几回。

心性可见一般。

但这可是状告宰相唉!

别说什么齐人的啥,即便上一个早朝,蔡确与王巨不走,那个大臣敢抢着他们先进殿?

就包括王巨自己,也不可能真将自己当成一个平民百姓,去开封府与小小对质的。

“走。”

“娘子,上哪儿?”

“扬州,苏州,杭州,反正越远越好。”小小果断地说,她还有着身孕,但这个没关系,在古代自有一套避孕与打胎的手段,只是想打胎,弄不好人会很吃苦头的,但比诬蔑宰相,抓起来流配强吧。

“唉,这是谁做的孽?”小婢怨怼地说。

谁做的,王震也在头痛呢,他都没有找到,况且是她们这对主婢?

王巨不知道这对主婢在远处看着他,就是当面,王巨也不认识那个女子叫小小,他进了宫。

今天是他给赵佣侍讲的日子。

那就侍讲吧,反正赵佣有好几个老师了,蔡确、范纯仁、章惇以及张商英,全部是重臣,也不会有大臣眼红他。

王巨在太监带领下去了迩英阁。

赵顼也好奇,便悄悄地去了迩英阁,太监刚要山呼陛下,赵顼摆了摆手,示意这些太监与宫女们不要说话,然后悄悄地来到窗户的外面,想听一听王巨讲什么。

里面王巨已经开讲,讲的是汉初这段历史,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十分关健,为何这么说呢,它是进一步巩固了秦始皇的郡县制度,为中国以后能在长时间处于统一状态打下了基础。

取消了异姓王制,也就是诸候制度。

与秦朝相比,汉朝开始重视民生。

以弱君控制强臣,所以说刘邦对功臣不好,实际错也,主要还是刘邦才能差了,不象刘秀,杨坚,李世民,朱元璋与太祖,甚至都不如赵匡胤,因此做为皇帝,刘邦实际很不自信的。然而他就控制住了……这也很了不起的。

王巨先将这四条说出来,赵顼听得汹涌澎湃。

这个开讲的头是何等的大气,再对比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也有许多臣光曰的啥,可零零碎碎的,甚至可以说司马光根本就没有说清楚,或者说了,也是似是非是,要么就是不全面。

倒底是两人才能不一样啊,赵顼感慨道。

也不是才能不一样,王巨有着领先一千年的思想,看问题角度能一样吗?

“殿下,知道何谓多多益善吗?”

“太傅,知道。”

“是太保,殿下,称呼不能乱了。”

“太保。”

“殿下,说一说它的背景。”

“史书说韩信被汉高祖拜为楚王,但不久汉高祖接到密告,说是韩信收留项羽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汉高祖用了陈平之计,假称巡游云梦泽,让诸候前往陈地相见。韩信识破汉高祖之用意,主动杀了钟离昧来拜见汉高祖,但还是被汉高祖抓捕起来,押回洛阳。两人于宫中相谈,论将领之才能,汉高祖就问,我能率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率领十万人。太保,是不是率兵越多越麻烦?”

“不错,军事才能差的,统兵越多,就越不容易调节,就象高公(高遵裕),如果率领几千兵士,也能称得上一名名将,但他率军达到数万人,那么就会立即出现问题,反而会导致大败。”

“是这样啊,难怪韩信说,我统兵是多多益善。汉高祖不服,说你统兵多多益善,为何为朕所驭?韩信说,陛下不能统领士兵,但善于带领大将,这就是臣为陛下控制的原因了。并且这份能力是陛下天生的,不是后天努力所能实现的。”

“大约是这样,但淮阴候之言也不正确,当时三个人杰,汉高祖、项羽与淮阴候,项羽之失是太过自信,而且刚霸有余,温仁不足,又不听人言,故有贤良,也不能发挥贤良的作用,最后败之。淮阴候军事天赋,举世无双,然做事瞻前顾后,特别是垓下之战,想忠于汉高祖,那就义无反顾地来支援,要么就另竖旗帜,或可能三分天下。但也不是淮阴候不懂,之所以瞻前顾后,因为他是后起之秀,没有多少大义,没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所以想另竖旗帜,却又担心不能成功。但反而因为这个瞻前顾后,导致最后自己惨死……或者说吕后也没有枉杀他,因为淮阴候心中确实有反心,至少在齐国时,他心中确实考虑过谋反的。”

“那太保……”

“殿下是不是问,我在彼岸,为何陛下第一次召臣,臣不回来,非得等永乐城惨败,臣才回来?殿下,无妨,臣是来授业的,何谓授业,就是解惑,有什么想法尽管问出来。不过臣也可以解释两者的不同之处。臣第一次没有回来与第二次回来,都不是很重要,但第一次没有回来,确实是要等几样杂粮种子,火炮与新机器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还要准备充足的金银。如果不是永乐城惨败,臣还会拖上一年才会回来。但无论是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臣只要回来了,必须向陛下提出几个要求。”

“要求?”

“臣犯了错误,错了就是错了,不能将功折罪。但回来了,如果不能振兴军旅,不能主持好国事,那么还不如不回来。但想做好这两样,又是戴罪之身,就必须要陛下给予臣之信任与支持。所以这不是拿捏与观望,但淮阴候那分明是拿捏与观望,甚至有反意,所以看似相同,性质却是截然不同。”

“哦,”赵佣嚅嚅一声。

赵顼表示晕,俺儿子还小呢,你说这些他能听懂吗?

王巨当然知道赵佣还小了,不过现在说了,总会留下一些应象的,但自己走了,谁会说得这么透彻?

“殿下,我们还是来说汉初的历史。有人说,汉高祖什么也不会,只是用好了韩信张良萧何,就得天下了。或者说仁宗什么也不会,只会做官家,就是一个好官家了。这话说得不对的,仁宗不仅是好官家,同样还有着高明的御臣之道。汉高祖也是如此,臣就来讲讲这个御人之道……特别是汉高祖,内治不如萧何,谋策不及张良,武功不及韩信,乃是真正的以弱御强之道。”

“当然,他的情况特殊,但做为大宋的天子,不必要象祖宗那么辛苦地打江山了,更不需要上前线亲自战斗。但同样也要掌控这个以弱御强之道。臣先说我朝的,再说汉高祖的。”

“我朝最好的例子就是仁宗,别人不说,我只说吕夷简吕公,吕公之动操有术,以及霸气,岂是韩公、文公所能比拟,然吕公终其一生,没有对大宋形成危害,相反的却是兢兢业业。仁宗如何御之?那就是利用范文正公他们对吕公的弹劾,实际这些弹劾有时候很不对的,不过仁宗正好利用之,在吕公权利达到巅峰时,贬出朝堂。但这不是等于不用了,而是将其手中的权利打压下去,不久便再度启用,因此看上去吕公同样也是三起三落,实际仁宗一直对其重用。所以才有了仁宗前期之政治。”

赵顼额头上冒汗了。

吕夷简对于宋仁宗,王安石对于赵顼,且看赵顼是如何用王安石的,完全是推磨杀驴!

“我懂了,也就是不断地平衡。”

“殿下,也不是简单的平衡之道,实际无论唐朝的三省制度,或者祖宗的大宋制度,已经包含了平衡之术。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陛下现在将三省制度捡了起来,但还包含了两制官再次审议,以及枢密院对兵尚的掣肘,等于是叠加了这个平衡之术。所以进一步地平衡,弄不好反而矫枉过正。”

“因此平衡之术,对于我朝来说,已经不是高明的御臣之术了。真正高明的平衡之术,便是合理的流官制度。宰相无能,当立即贬退,腾出位置让贤良大臣担当宰执。但有能力了,便不能因为小错或者言臣的一些风闻,便将其黜退。因为一个政策,想短时间得效几乎是不可能的。故此,最少给宰执三到四年,甚至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保证这名宰执政策得见成效。如果轮流过于频繁,则往往会造就宰执不作为,或者无法作为。”

“但这有时间的,如果时间过长,某名宰执一直位于首相之位置,无论大宋有什么样的官制,因为人脉会向此名宰执倾斜,便会产生权臣了。比如韩公对于陛下,还有文公富公,皆因为资历太深,宰执时间太长,反而成了陛下一番作为的最大掣肘。这还算是好的,若是唐朝那种制度,便容易产生李林甫那样的奸臣了。”

“太保,可我朝王旦王相公担任宰执时间同样很长……”赵佣大着胆子反驳道。

“所以我对王相公一直很推崇,但实际是王相公性子温和,是谦谦君子,因此时间虽长,并没有形成大宋的危害。实际他同样因为时间久了,反而不敢奋进,因此真宗封禅,他不敢进言,故临终前,愧疚万分。”

“那什么时间最为合适?”

“象王旦相公那样的谦谦君子,时间最好不能超过十年,象我与韩公这样激进的大臣,时间不能超过六年,但不能低于三年。但还有一条,三年之内,必须拿出一条利国利民的大举措,无论是房杜李沆那样悄无声息的举措,或者介甫公与我这样奋进的举措,最少得拿出一条来。当然,想做到房杜李沆那样悄无声息地就将国家变革好了,那是很难的,而且立国越久越难,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得以加深,没有举措便罢,一有,必会伤害到一些人的利益,所以立国越久,推出大的举措,就会产生更多的争议。”

“但作为宰执,不能以国家利益收惠络人心之,即便有争议,只要不激化严重的矛盾,就必须要实施下去。如则不然,这名首执必须更替掉。如有,那就可以象臣所说的,给予六到十年的首执。如是大才,则不能给予六年时间,而是最好三四年就要外放。”

“咦,”赵佣奇怪了,窗外的赵顼也奇怪了。

“比如仁宗对吕夷简,三到四年首执,即找一个理由外放之,再过两三年,重新启用,殿下,明白臣的用意吗?看似外放,实际是一种变相的保护,否则时间任久,要么以国家利益而收买人心,比如仁宗晚期用了韩公与富公等人,外界声誉是极好的,可是国家产生严重亏空了。要么就会将权利收拢,产生权臣,当然,其他士大夫肯定不乐意了。所以外放三四年外放一次,反而是一种保护。这样,没有那一个大臣手中能握有太多的权利,就不会有权臣产生了,即便奸枭之辈,伪装得再好,他也不可能危害国家。这就是仁宗的以弱御强之术。”

不要提李世民,如是李世民,需要什么制衡术?

但实际就是李世民,还需要一些平衡术的。

作为帝制,这个御臣之术,是关健中的关健。

“但如何辨才?”赵佣问,虽然王巨说得有些深,不过他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说出来,赵佣也不是完全听不懂。

所谓的辨才就是识人,这一条同样很关健!

“辨才?这是很难的,不过殿下既然问到了,臣也来说一说。才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性,或者大家所说的操守,但操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个心性不但有操守,还有性格。但它也是最难以甄别的,有的大臣先是很不好,但越往后越好,比如蒋之奇,在先帝时揭欧阳修之隐私,不管有没有,这样做绝不是一个君子的做为,现在呢,却成了我朝理财的一方重臣。然而有的大臣先期很不错,但越老越堕落。”

“不过有几类人最好不得重用,喜欢花言巧语者,这类大臣要么就是蜜语腹剑之辈,要么就是媚臣,如王钦若,非是没有才,但如果不是王旦公在朝中,真宗勉强把持住了,不然在王钦若蛊惑下,我朝就真宗时就开始衰退了。还有安于享受者,这类大臣如果家底丰厚还好一点,如果不丰厚,十人九人必是贪官。不敢担当者,不敢担当,临事就不决,如何成为国家之重臣?过于刚硬者,过刚便容易刚腹自用。”

“阴阳相济?”

“能算是吧,不过过刚胜过过柔。比如臣所说的刚腹自用,冠莱公与介甫公都有些刚腹自用,但是这类人往往最敢担当,特别国家危难之时,比如澶渊之盟的寇莱公,陛下即位之初财政严重困难之介甫公。然而若是太平时光,这些人往往因为刚腹自用,导致朝堂产生诸多矛盾。”

赵顼长吁了一口气,这么说也不能怪我不重用王安石了。

那能一样吗?

王巨所说的是重用,不是不用,更不是让王安石彻底养老。

“然魏征呢?”

“魏征之刚,无几有能及之,但魏征是刚腹自用吗?他虽刚,但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能包容,然这样的大臣千古以来,能有几个?”

“或如太保。”

王巨笑了一笑,我自己才不算是刚臣呢,刚只是一个保护色罢了。

实际论心机手段,王巨现在越来越黑了,但王巨绝不会承认的……

第806章三国

“如何辨别才干呢?”赵佣问。

中国自古以来,讲的是人治,这个辨才是极重要的。

而且王巨开始说的所谓的御臣御人之术,它的首要前提就是识人。

连窗外的赵顼也感到好奇,聆耳倾听。

王巨说道:“殿下,相比于看人的心性,辨别其才干要相对容易得多。”

确实,想看穿一个人,真的很困难,而且人的心性随着环境与经历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殿下,之所以容易,得感谢两位祖宗,正是他们推出了磨勘制度,辨别大臣才能则变得容易。”

“为何?”

“殿下,一般平庸的低级官员,能不能迅速提拨上来?”

“难。”赵佣立即答道,说明这个少年资质确实很不错,平庸的官员也能上位,但只能混资历了,那会很慢的。

“能迅速提拨上来的官员,都有一些杰出的表现,当然,有的官员靠巴结奉诚等歪门斜道上来的那不能算。但正常提拨上来的官员,必有一些特殊的政绩,比如爱民,兴办教育,德化,经济,军事,农田水利或者其他。那么朝廷有意地将他们调到他们表现好的官职上担任官员,就能看到他是否在这方面真正善长,同时也是进一步磨勘的过程。”

“这样,国家就得到了各方面的人才,再根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各方面就能大治了。”

各方面大治,国家无疑也会大治了。

“还是很难啊……”

“那是当然了,一个家长想让全家和睦富裕,都十分困难,况且大宋是由两千万个小家组成的超级大家。殿下,这暂时非你所能琢磨的,臣再讲汉高祖的御人之道。”

不仅关于刘邦的御人之术,这一讲还讲了很多。

甚至对刘邦的性格还做了剖析,如果看史书,刘邦似乎一无是处,青年时是地方上的一个地痞,与项羽争霸天下时,连父亲妻子儿女都不要了,登帝后擅杀功臣,即便对萧何这样的左膀右臂都产生了猜疑。

但当真是这样?

如果刘邦一无是处,当年吕家为何将女儿嫁给他,在揭竿起义时,为何有那么多乡亲支持他响应他,有那么多人杰尾随他。

如果真的狠毒无情,汉朝为何能立国成功,并且很长时间内成为封建国家内治的典范,而且在短短一百多年,西汉最高峰时的人口可能超过了天宝之人口数量?

其实不是狠毒,而是做大事者的果决。

当然,西汉初年这是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不仅是刘邦的性格与御人之道,其他方面也很重要。

于是王巨从多方面剖析这段历史,比如当时的军事,人口,各方面阶层的构成,农业,技术,经济。

赵顼在窗外听着听着,都觉得许多方面豁然开朗。

“殿下,今天就说到此了。”王巨道。

王巨走了出来。

赵顼来不及回避,只好讪讪道:“王卿,朕早就来了,只是听入了迷。”

怎么办呢,不能做一个爱撒谎的皇帝吧。

“陛下夸奖了。”

“卿当修史书啊。”

这不是嘲讽王巨,在古代能参与修史书者,本身就表明了统治者对修书者文笔的认可。

而且这句话也是发自赵顼内心的话。

《资治通鉴》确实不错,但赵顼总感到哪里有点儿不对,不是那个大段的臣光曰……

听了王巨开讲,他才豁然开朗。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安史之乱,如果看资治,那么只有一条,李隆基昏庸,李林甫与杨国忠这两个奸臣误国。

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

真正安史之乱的原因,正是唐朝天宝时人口膨胀,导致局部的均田制(唐朝虽实施了均田制,但不是全部实施了这种制度)也完全溃崩了。均田制的崩溃,导致了府兵制度的败坏。

连耕地都没有了,府兵那有心思战斗?但李隆基为了开边,只好置了藩镇,有了藩镇,这才有了安禄山谋反的土壤。

但在资治里是休想看到了。

当然,司马光善长的就是权谋术,在其他方面就差了,即便写了,也写不好。不过话换回来说,如果司马光真这么写了,那这本资治得多长哪?

所以说做为一本教材,无论文笔或者流畅,资治是凌驾于二十四史之上的。但做为统治者的真正借鉴,或者史学家研究的资料书,它反而不及二十四史了。

至少在赵顼心中,资治确实几乎记载了所有大事件,但只是记载了,或者也有一些剖析,只是这些剖析似是非是,或者说根本没有剖析清楚。

所以才有了这句话。

王巨说道:“陛下,首先臣是有选择性的开讲,比如西汉,下一讲,臣就会给殿下讲七王之乱。”

“咦?”赵顼不解了,因为这中间还有吕氏专权,文景之治呢。

“陛下,臣用史喻今,只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开讲,之所以选择七王之乱,乃是会着重地分析权利的分配。”

“权利的分配?”

“在汉朝各方面制度未完善之下,汉高祖只好用各个同姓王辅助皇室,从而引起七王之乱。但同姓王削藩了,大家以为进步了,外戚又来了。到了东汉,不仅外戚来了,连宦官也来了。”

但中国自古到今,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帝制,其实就是权利集中制,以及官本位所带来的危害,当官了,奥迪有了,**三奶有了,钱有了,别墅有了……

然而不能说集权制不好,如果能保障一个清廉的政府,那么集权制度比起分权制度,自有其高效性与政策的连贯性。但这个制度,在古代帝制下,它的危害性更大,权利更难以分配。

可后面的这种种王巨就不说了。

“这确实是一说啊。”

“随后臣就讲汉武帝,他的罢废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开边,以及桑弘羊究竟是功是过。第四讲则是霍光与汉宣帝,主要讲权臣得知进退,以及汉宣帝贫苦的出身,对他未来的影响,甚至臣说不定斗胆用陛下的身世来举例。第五讲则是讲王莽,不讲王莽的谋反,而是讲他为何发起新政,这些新政的对错,其实以现在眼光来看,许多新政是对的,当然,他失误就失误在自己是篡位反臣,新政又做得太急。因此这个缓急的分寸,又是第五讲着重提到的方面。”

“朕能否旁听?”这一说,赵顼更感兴趣了。

“陛下是君,臣是臣,臣替殿下侍讲,陛下旁听,有何不可?其次,臣精力有限,臣侍讲是辅职,主职还是大宋的宰执,当以政务优先,那有时间去修史书。即便到了彼岸,臣也不会修史书,而是要精研数学。不过陛下若是觉得很重视,臣到了彼岸后,可以进一步有节制地,从历朝历代中,选出一百多个大事件,做深入的分析。再让中使带回京城,让陛下与殿下拜读。陛下,臣去了彼岸,还是大宋的臣子……”

“王卿,朕还是那个朕。”

“臣知道,但陛下也应当看出这个数学的重要性,臣也想开一家呢。”王巨是说他想做诸家百子之一,但诸家百子不代表着就是孔夫子,孔夫子是圣人,可墨子荀子等人不是圣人,以王巨的地位与影响力想做一个诸家百子,也不算是逾制,因此王巨袒然地说道。

“王子,”赵顼哈哈笑道,王子啊,自己岂不是占了王巨很大便宜。

“臣愧不敢当啊,不过臣确实也是陛下子民之一。”王巨说着,躬身告辞。

赵顼走了进去问儿子:“佣儿,你听懂了没有?”

“有的地方儿臣也没有听懂。”

其实王巨尽量地用最浅显的语言去分析着最深刻的道理,不过赵佣终是小了。

赵顼摸了摸儿子的脑袋,这不是象王巨所想的那样,其实赵顼在王巨坚持下,不吃酒了,时常吃一些水果,加上国家越来越好,心情舒畅,这延续了他的生命,但总体而言,身体却在继续恶化中。

但赵佣年龄依然还很小,因此赵顼眼下的想法,却是希望儿子能迅速成长起来的。

当然了,如果赵顼还能活上十几年,那时候赵佣年青益壮,又是另外一种心情了。

“佣儿,当认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