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4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⑶矣帜苁枭⒉糠值厍搜坦莩砻芩吹闹种盅沽Α
但实行时,肯定有很多意外发生的,这次迁徙,便能发现许多问题,也就能提前想办法化解这些问题,为以后大规模迁徙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且这次迁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从彼岸带来的许多杂粮,渐渐在陕西路推广了,这些耐旱作物的推广,也利于农耕文明的汉人在北方生存。
章惇笑道:“太保,你将唐太宗的政策全部推翻了。”
“自秦朝统一天下以来,最出色的帝王无疑就是光武大帝与唐太宗,他们许多长处值得借监,如唐太宗的文武兼治,量才而用,重视民生,不过人无完人,唐太宗虽接近了完人,但也不是完人,比如他与吐蕃的和亲,送给吐蕃大量工匠,使得吐蕃立即进入文明时代,成为唐朝大患,这种壮大外敌的事,我朝再也不能做了。比如这个民族安置……”
李世民将北方与西北缘边地区全部胡化了,所以给了安禄山谋反的土壤,并且有了西夏产生,于是现在王巨反其道而行,尽可能地使缘边地区汉化,就包括广南西路。
大家都是一家人了,也就没有那么多问题了。
“说到壮大外敌,陛下,诸公,臣又说到胡僧。”
几十个天竺大和尚终于来到京城,入驻相国寺,引起许多百姓关注,甚至一些江淮地区的佛教信徒都来到京城,前去相国寺朝拜。百姓也就算了,有不少大臣也去凑热闹。甚至在高滔滔督促下,赵顼不顾王巨反对,在宫中接见了这些大和尚。实际呢,这些大和尚连汉语都不会说,然后他们说佛法,他们从大理带过来的通译就在边上翻译。
得到皇帝重视了,于是许多富人凑钱,让这些大和尚在相国寺连办了好几场大法会,反正王巨是不能急了。
“胡僧还好一点,佛教教义不那么激进,他们宣传佛法,也多少感化百姓积善行德,不过一旦臣侥幸将河西走廊拿下,丝绸之路得以畅通,那么西域诸国必然会派使者前来朝拜我朝。”
“陛下,诸公,还记得太宗之时,那时我朝还没有丢失西北,因此许多胡人来朝拜我朝,有的是真使者,但大多数是真商人假使者,冒以使者名义,将卖不掉的商货,当成贡品交给我朝,换回不菲的赏赐。其实真相是,我朝强大了,不用什么赏赐拉拢,自然而然就会有万国来朝,我国弱小了,即便有赏赐拉拢,也未必有多少国家来朝拜我朝。所以强壮自身,才是关健所在。无论来多少使者,我朝还是我朝,一个使者不来,我朝还是我朝。因此一旦打通丝绸之路,还望各位,切莫再犯以前的错误。来了,是客人,招待就可以了,但不必接受什么贡品,那么我们稍稍拿一些大宋的特产赏赐,或者授于一些阶官就可以了。否则我朝就可能陷入虚名之中,甚至犯下唐明皇晚年的错误。”
不会这个问题不大,王巨又看着赵顼说:“陛下,从此君王不早朝,是白居易写的。平时陛下于延和殿接见的大臣无外乎只有少数重臣,就象现在这样。所以君王要早朝,才能广开言路,以便兼听则明。”
“此外不仅是早朝,唐明皇宠爱杨贵妃,连早朝都不去了,况且是政务。于是李林甫变成了一只勤奋的小蜜蜂,为了处理国政,连晚上都睡在了政事堂。”
大伙听到小蜜蜂时,又笑了起来。
“臣给殿下开讲时,刻意说了这个权利的分配,比如我朝,政务到了中书,小事由中书舍人等官员决之,大的政务由中书宰执决之,再由门下审议,但真正重大的军国大事,还是交给陛下处理,重大的诏令,也还是由陛下下达,两制审议草诏,这样,权臣就不会乱国。唐明皇不早朝,不决国政,全部交给李林甫决策国政,等于是唐明皇将皇帝的权利也下放给了李林甫,终成唐朝大乱。”
“说得好,”赵顼道。
“陛下,不过宋仁宗亲政之初,是如何病倒的?非是象富弼所说的那样,亲近女色病重的,而是仁宗亲政之初,大事小事,皆亲力亲为,即便现在中书有蔡公,有范公,还有臣,也不能一一决策所有军政事务,况且是仁宗一个人?陛下,这才是一种合理的权利分配。”
后来的史上还真有两个铁人这么干过,一个是朱元璋,并且挺了过来。
还有一个就是雍正,结果仅十三年,就活活累死了。
这是王巨担心自己走后,赵顼不放心,又象他早年那样,每天处理许多事务,以他现在这个身体,那么说倒下就倒下了。
不过不能直接说,皇上,你决策一些重大的军国大事就好了。
于是王巨反过来说,先说李隆基晚年的君王不早朝,再调过来头说宋仁宗亲政后累倒的故事,赵顼能容易接受。
王巨又说最后一件事。
“朝廷以前安抚各蛮族蕃族,往往用钱帛向各蛮首蕃首买安,但结果是这些蕃首蛮首手中力量越来越强大,反而让许多人欲壑难填,产生了野心。因此臣在南方改土归流。朝廷可以惠民,这个民是所有的百姓,包括所有的属于我大宋的蕃人蛮人,但不是那些极个别的蕃蛮首领。只有这些百姓生活温饱一起得到保障,即便有几个野心的酋首,也翻不起大浪。”
“然而就是臣侥幸将西北平定,未来必然还有一些人叛乱,此外想要使西北彻底安定,不仅选派合理的官员(指各知州知县必须由武将担任),以及合理的民族融政策,还要使他们生活变好,必然要拨款兴修道路水利,教导他们先进的耕种,这样一来,从今年起,一直到未来五六年里,平定两国的战役花费,镇压叛乱的战役花费,迁徙百姓的安置费用,以及兴修道路水利的费用,在这几年内,朝廷的财政会一直很紧张。”
这一条必须讲清楚的,否则到时候又有人做文章了。
“不过只要渡过这几年,整个陕西路百姓得以解放,也可以陆续地裁减部分禁兵,至少陕西路大量的保捷、弓箭手、义勇、蕃兵与蕃强人壮马,能裁减大半,也不用担心浩大的宋夏战争费用了。就算兵费不减少,以现在的财政状况,到时候同样也会产生大量盈余。”
“陛下,故臣在中书与几个相公说过,到了那时,国家还不能松懈,因为还有一个河工。想要彻底治理黄河,只有臣说的那个策略,但那样,河工会十分地浩大。所以臣说,得花十年时间,这样民力不紧张,财力也不紧张。河工竣工后,国家才可以说真正进入小治。”
“并且一旦河工竣工,我朝会更加完善,那时候朝廷就可以废罢所有苛捐杂税,甚至四等户以下者的两税,也能全部减免了。”
至于三等户以上的百姓,那都是小地主,中地主与大地主了,宽免他们的两税,脑袋坏掉不成。
不过这项花费可不少。
各州县的支移加耗究竟有多少,因为不计三司账册,难以统计。
但王巨在地方上担任了多年的地方官员,能在心中做一个估计,最少不低于一千万贯,并且还是新贯。
如今两税被王巨一一宽减到了三千八百万,其中四等户以下者最少占据着两千五百万,不要问三等户以上者占地有多少,能指望他们交纳多少两税?
这个两千五百万,折成新贯,也将近两千万贯了,并且不减免则罢,一减免各州县的小金库与各种浮费便一起冒出水面。
所以想做到这一点,国家一进一出之间,将会减少三千五百万贯的收入。
王巨将这些账目大约估算,略说了说后又道:“不过那时南方三路能略略向朝廷输血了,那么以现在的财政状况,国家每年还能产生一两千万贯的盈余,并且这还没有将节约的兵费与西北战争所产生的费用计入其中。而且这么做,也会有效地打击各地豪强的兼并。”
四等以下户者,不交两税,三等以上户者却继续交纳两税,那么这个兼并价值也就不大了,当然就会起到了王巨所说的打击兼并之作用。
“也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时候说不定有更多的大主户将自己名下产业划成四等户五等户。不过这样做,终是违法的,不能公开的。若到了那地步,国家才能称为从小治向大治迈进,也可以与文景之治相媲美,甚至可以超越之。”
“从介甫公变法,再到臣之完善矫正,至少在国家财政税赋上,我朝已经焕然一新,然而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前提,切莫将这种制度破坏掉,建设难催毁却很容易。但催毁后再想建设就困难了……”
这是说给所有大臣听的。
那么以后高滔滔想做什么,则会遇到极大的阻力。
不过许多大臣也听出王巨话外之音,在这几十年内,不要想收复什么燕云了,这也说明了王巨的冷静与清醒。但他们想错了,收不收燕云得看杂粮在辽国的推广,如果所有女真人从马背上下来,那才可以收燕云。收复失败,顶多两国恶化,以辽国现在的情况,是威胁不了宋朝的,收复成功,那无疑是千好万好。
但女真人不从马背上下来,依然保持着那种剽悍的民风,王巨真忌惮啊,这可是两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有几个游牧民族做到了?
“可能各位有人认为我杞人忧天,为何我对岐国公十分推崇?非是岐国公对我的提携之情,熙宁变法后,引起各方争议,直到岐国公主政时,变法虽在继续着,可争议声却渐渐小了下去。”
“我朝非是没有顶级权臣,可赵普公下去也就下去了,卢多逊下去也就下去了,寇莱公下去也就下去了,那怕丁谓下去同样也就下去了。但文公人虽在池州,却一直让我十分忌惮。为何?无论赵普公,还是丁谓,他们身边只有几个,文公身后却是一大伙人。”
“家和万事兴,况且是国家。党争之害,从东汉到唐朝,无论那本史书都可以看到,陛下,臣并且坚持认为,一旦文公再度为相,必然将臣制订的许多制度一一推翻。”
“文公年高,在南方终是不妥,朕即日下旨,让他致仕吧。”赵顼委婉地说。
但毛用,只要司马光与文彦博不死,王巨心就不安。
不过宋朝就是这种制度了,难道下令将这两个家伙处死不成?
“范公,论理财之才能,你在宋朝不是翘楚,为何陛下以你为相?正是你性格温和,想用你调节各方关系,使国家平静,党争弥解。请切记之。”
虽然王巨做事手段十分强硬,不过临行前这一番顾全大局的言语,也让一些大臣感动。
王巨又看了看大伙,其他的也没有什么好交待了,便说道:“臣说过,三年为相,改善朝廷财政状况,陛下也竭力支持,但还有许多,臣没有实现,这让臣惭愧万分。不过三年之约也快到了,因此臣到中书略略交待,再将迁徙百姓的诏令下达,臣就要去陕西了。”
…………
“陛下,太保昨天天黑时分连夜出京城了。”一个小黄门禀报道。
昨天王巨回到中书,颁发迁徙百姓的诏令,同时交接,朝廷又授于王巨陕西九路经略安抚使,多了三路,河西路,灵夏路与湟州路,但被王巨推辞了。
毕竟还有一个辽国,他们可不想西夏被宋朝灭掉的,九路的什么,太过招摇。
在王巨坚持下,朝廷授予王巨陕西六路安抚经略招讨使,并且后面补了一句,总掌西北军政事务。
一耽搁,天色便临近黄昏了,王巨下值,也就是从这一天起,王巨再也不是宋朝的宰相了。
然后王巨回到家中,立即收拾行李,实际行李也早收拾好了,只是要准备马车,将行李装上马车,一大家子,除了留下看守宅子的几名仆役外,余下的一起借助夜色降临,出了京城。
这样走了,仿佛做贼一般似的。
但王巨也无奈,他大约在端午节后前去陕西的消息,在京城早传开了,就连家中买菜的仆役去了菜市场,都有许多百姓堵上来问。
如果大大方方地离开京城,说不定许多京城百姓夹道相送,甚至挽留的啥。
若是王巨去了彼岸,相送的,挽留的百姓排到了密州,那也无所谓,反正王巨不回来了,相反,送的百姓越多,越能证明他的政策深得人心,也就越不容易破坏。
那么到了高滔滔死后,赵煦亲政,进一步改良,自己那时没有意外,仍会活着,也可以写信指点赵煦,只要自己在海外不做什么国主,赵煦不会排斥的,宋朝就会进一步向良性方向转变。
但现在不行,送的百姓越多,越会有人做文章。
看一看,那么多百姓被王巨蛊惑住了,又掌控着陕西路几十万精兵猛将,如果王巨想造反,大宋就改天换地了。
并且这种舆论又让赵顼产生疑心,大事休矣。
于是王巨象做贼一般离开京城。
赵顼哪里想到王巨这种心思?俺疑心得到这地步么,他自己也不相信哪。
本来他还打算今天早上召见王巨,然后带着群臣相送,最少送出宣德门吧。
现在王巨却走了,这让赵顼惘然若失。
更关健的是,王巨在朝中,无论文政或武功,有什么为难的,将他召来问一问,马上就得到解决。
因此王巨这一去,赵顼仿佛心中少了一块极重要的东西。
他忽然想到了王巨说的一句话:“我或许只是一个西北穷山沟的野孩子,许多人不欢迎……”
想到此处,他莫明的一阵心酸,于是离开延和殿,来到宣德门城楼上,向西方眺望,这时他仿佛透过鳞比栉次的千万重房宅,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天际。
他喃喃地说了一句:“王卿,非是你负朕,而是朕负你啊。”
不但他,许多大臣以及京城百姓听闻王巨悄无声息地离开京城,心中皆感到不舍与悲伤。
其实这正是王巨所需要的,最好整个大宋一起觉得对不起他,那么他在西北,才不会有人做文章呢。
然而司马光与文彦博这两个老家伙一直不死,却让王巨恶心了。
“前面就是陕州了,”王巨对车中的妃儿说道。
这一行速度比较快,只是刚刚在三门峡逗留了一下。
三门漕运乃是未来西北战争的命门所在,王巨也十分关心的,不过富绍庭在三门做得不错。王巨隔着黄河,看了看后,一行人迅速向陕州出发。
远远地一行人迎出陕州。
有人说王巨大度,但有人说王巨小心眼,实际王巨还真是小心眼。
就象太学,王安石改革科举,太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但王巨的弟弟,他的儿子,在太学皆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因此王巨这次回来后,再度改革了科举,也不是原来的三级科举,更不是王安石绕人的六级科举,而是四级科举,正好是三年一次,第一年各县举行童生试,由各县县学的教授担保,若是没有县学者,则由各县主薄查看其人学问,再由这些主薄担保,那么就可以参加童生试了,不能什么人都去科举啊,而且有了担保人,那么一些宵小或逃犯或品性不好的人,则无法进入考场。
这样做的目标是进一步甄别,减轻各州解试的负担,而且现在道路交通落后,有一些学子家庭贫寒,又不知天高地厚,跑到遥远的州城去参加解试,多少给家人带来了经济压力。
现在不用去州城,只要去县城就可以了。童生试都考不中,还谈什么解试?
第二年秋闱解试,解试结束,送到京城参加冬天的省试,第三年春天参加殿试。
但童生试要的只是一个担保人,不问有没有在县学州学就读过,只要以前没有恶劣的事迹,有一定的学问,那怕是自学成才的,皆可以参加。
这次改革,科举更完善,但太学也就再度悲催了……
还有那次王巨从南方回来,在成都府遭到不公平的待遇,相关的官员,包括成都府路的通判,以及提举使与转运使或刑狱使,后来也一一遭到朝廷的冷遇。
所以这次王巨一路所过之处,各州县的官员都迎出了城门。
王太保,俺们可是热烈欢迎你啊。
陕州的知州却是王巨的老熟人,曾布,司马光回到老家,仍不安份,王巨刻意将曾布调到陕州,以毒攻毒!
两人见面寒喧了一番。
第二天王巨做了一件大家都想不到的事,一家人继续呆在陕州,王巨却骑马渡过黄河,来到司马光的老家,然后求见司马光。
司马光闭门不出,不过他也担心王巨给他穿小鞋子。
虽然王巨不结党,但他现在的影力甚至超过了当初的韩琦与文彦博,况且陕州知州曾布又是王巨的好朋友,这同样也是一个小人。实际司马光想错了,王巨虽然与曾布很早就结识了,然而关系一直不冷不淡,更谈不上什么好朋友。
于是司马光闭门不见,司马康却出来了,他说道:“家父身体不舒服,望太保见谅。”
其实即便如此,司马光也等于扫了王巨的面子。
大门关上,派一个养子从后门出来,算什么?
不过在喜欢摆资历的司马光心中,还以为给了王巨面子。
王巨扫了一眼围观上来的村民,只说了一句:“司马公说我去陕西,辽国就会出兵侵犯我大宋。我现在去陕西了,看看辽国会不会发兵攻打我们大宋?”
是否发兵,王巨不好说,但就是发兵,也要到王巨正式伐夏,西夏危在旦夕时,辽国才可能会发兵。
现在肯定不会发兵的,那怕王巨灭掉阿里骨,顶多可能会将那个契丹公主要回去。
司马康平静地说:“太保位极人臣,何苦与一个垂弱的老人计较?”
说完,一拂衣袖,又从后门进屋了。
此时不言,胜过千言万语……但王巨也不气,后面还有一个大戏等着上演呢,这个老家伙,不将他气死,王巨不安心哪。
第820章尸车
古烽台战役结束,张守约与秦贵带着环庆路的兵马徐徐撤回。
会州还有很多事呢,必须要修建一些堡砦,不过天都山挡在前面,只要于黄河边上修建几个堡砦就可以了,再于原来西夏人一些城堡旧址上扩建一些军寨。
毕竟西夏统治了会州那么多年,羌人占的比例大,许多羌人心依然向着西夏。
还要兴修大量的道路,改变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不过宋朝手中有着许多战俘,此外继续推广着天都山那边用役代赋税的政策。
如果这样,有的部族还向李宪以前那样,那么毫无疑问,必会迎来宋军的惨酷镇压。
随后还要安排大量从利州路迁徙过来的移民。
但这些事务与环庆路无关了。
主力军队返回,种师道更加肆无忌惮,大肆将青盐运回到庆州或者延州。
环庆路兵力收回来了,鄜延路军队压力也就减轻了。
于是刘昌祚果断出兵大里河,但这一回不是掳回百姓,而是将大里河北岸的百姓,向横山那边驱逐,并且不让他们带任何物资,强迁向北驱逐。
似乎银州夏州还有一些西夏大军,如果不服气,那就来开战吧。
不过也仅是驱逐,只要不反抗者,并没有屠杀等行为。
也许王巨确实感到在自己手中死的人太多了,不是西夏人,而是南方的那群猴子与土著,于是王巨现在越来越软。
包括彼岸,只要不反抗者,不杀害抄掠移民的部族,无论归不归顺,都没有象开始那样,大肆杀戳了。
反正这些土著文明落后,人口增加缓慢,而移民因为不愁土地与粮食,又有政策鼓励着多生多育,那么不用多少年,也自然而然地将这些土著人口比例稀释,稀释到一定地步,即便还有土著,也不足以为害了。王巨这个心理也决定了这次用兵的主调,尽管大里河北岸各部羌人多是西夏的死忠,甚至有许多人参与了永乐城血案。
百姓大多数驱逐走了,由不得这些部族不从,后方西夏没有援兵来了,以他们各自为战,如何能挡住刘昌祚的数万大军?
然后刘昌祚派人收割夏粮,又将河北大批牧畜押回延州,同时又派出一支军队,来到永乐城遗址前,开始收回惨死在永乐城军的尸骸。
做完了这些后,延州大军又徐徐撤了回来。
然后又派军队,用特制的六轮长车,将尸骸向京城运送。
不过这一战除了得到一些粮食牧畜,收回尸骸外,并不是王巨所说的惊喜。
…………
因为桃溪剑所带来的利润,现在王家寨的百姓十分富裕,大多数盖上了砖瓦房。
一排排青砖褐瓦房掩映在碧树浓荫下,十分地好看。
但很多人王巨不认识了,现在王家寨早非是原先才迁徙过来的王家寨,桃溪剑价格高,可每一把剑出来,都需要大量人力反复锻造,所以后来又陆续地迁徙过来许多百姓。
即便原先的王家寨百姓,有一些老人过世了,还有许多青少年,王巨更不认识了。
就连族长也换掉了,换成一个叫王胜的老人,在延州时,他家离王巨那个窑洞并不远,按辈份,王巨还要呼一声三叔。
在这个三叔带领下,王巨进了王家寨,也就是他的家。
王巨将它拿出来,当成了周边几个村庄的私塾,既然王巨回来了,私塾也就停下授学,王胜让村民将屋子收拾出来,好让王巨一家居住。但王巨这行回来是祭祖的,耽搁的时间不长,王巨也没有反对。
王巨一路进了这个私塾,不过宅权还在他手中,应当还属于他的房屋,但王巨也无所谓了,包括原来那个窑洞,以及延州李家陪嫁的宅子,王巨一起拿出来当成了周围百姓的私塾。但京城的那个宅子则不同,想做私塾也不行,周边都是贵人家,所以以后打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