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4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他率领大军到达癿当城时,接到蔡确写来的一封信。
信上只说了一件事,文彦博致仕,返回中原后,跑到司马光坟墓前大哭了一场,然后一言不发,回到老家养老了,不是不让呆在洛阳吗,俺在洛阳治的宅子也不要了,直接回老家。
王巨放下信,他叹息一声,没有那么简单的,蔡确与章惇等人可能以后还会有难……
这使得他又想起另一个时空明末的故事。
前世有人不懂历史,还可能以为文彦博所谓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辨解,是接近民主制的吼声了。
宋朝还没有好例子,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明朝。
相比于宋朝的财政税收,明朝那个才叫低啊。然毛用,有钱的人还是有钱的人,赤贫百姓比宋朝还要多!李自成来了,要保卫北京城域,可打仗就要发兵饷,但国库没钱了,崇祯到处借钱,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似乎不少了,且看李自成进京所抄来的银子,共抄来七千万两银子,还没有抄干净呢,实际数字可能是这两倍三倍以上,勋戚十分之三,太监十分之三,官员十分之二,商贾十分之二,也就是正儿八经做生意的商人,可能占不到十分之一数量。
对于一下宋朝,似乎也在向这个方向蔓延……
堂堂的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了五百两,有的大臣为了哭穷,将自己家中的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卖,俺家实在没钱了。崇祯没办法,只好向他丈人开口,他岳父周奎有钱哪,结果国丈同志说俺是清官,没有钱,挤得急了,捐了一万两,气得太监徐高拂袖而起:“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结果李自成进京,架不住严刑拷打,从周家抄出了无数奇珍异宝,拉了几十车,光是现银就足足有53万两之多。但当时在崇祯苦苦哀求之下,全国加在一起只捐了二十万两银子。
还有更好玩的,李自成兵临京城,崇祯让魏藻德守城,问他何策,魏藻德一言不发,气得崇祯一脚踢翻了龙椅,结果李自成来了,魏藻德立即开城投降,李自成问他,为什么你不殉死,魏藻德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刘宗敏指责他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答道,我只是一个书生,不懂政事,崇祯无道,所以亡国。刘宗敏大怒,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便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命人掌嘴,又入狱拷打,几天后交出几万两银子,不是五百两了,又生生被酷刑裂死于狱中。
余下逃过生天的人,后来做了清朝的奴才,还是最下等的奴才,但这些人为了替自己遮丑,杨士聪(东林党魁周廷儒的门生,投降清朝为官)说不是俺们不捐,是崇祯本身小气,内库里还有三千两百万两银子未用呢,却涎着脸向大臣要钱,大臣能给吗?甚至误导了后人,真以为崇祯小气误国。
赵士锦看不下去了,连写了两篇文章,说当时北京新库里实际只有二千三百两银子,老库里只有金带犀杯价值约一千两银子,另外只有锦衣卫解来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这就是当时国家所有财富了……那来的三千两百万,是三千两百好不好?
将两个时空叠合,就会惊人地发现,文彦博与司马光要的就是明朝这种局面。
因此这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实际就是与士大夫共享天下……那怕樊楼吃一顿饭起步得要几百贯,但五座飞楼常常客满,做为皇帝,你必须要艰苦朴素……做为士大夫,必须要享受各种特权。
其实宋末时快差不多要实现司马光心中的“梦想”,别说蔡京是变法派,那是哄人的,他能与王安石好相比吗?赵佶修了一座艮岳,千古唾骂。实际真相是,它占地只有七百几十亩,以宋朝的财政,就是铺金子银子,也用不了多少钱。再看武则天修若大的上阳宫,用掉多少钱,三十万贯,当然这个用费,是材料与人力多是免费的,否则也修不起来。可尽管动用了大量民役,百姓有没有痛恨之?为何艮岳那么多人痛恨,它真的很花钱哪,一根竹子就可以动用几百贯几千贯,运费有这么贵吗?那王巨于河湟修建道路水利,得花多少钱哪?
主要就是这些钱皆被贪官权贵所得,好了,金人来了,大伙皆一无所有了。
最好笑的是某超人说,不要试图让商人承担国家责任,如果****不存在了,一起成了白种人的奴才,你还有屁的财富!就是移民了,没有****,也会成为最低等的人种,东亚病夫!而且老先生,你转移的可多是****老百姓泪流满面的挤地皮钱,儿子移民不用爱国那就拉倒呗,别振振有词!
所以这些,王巨真的不能想,否则连平灭西夏都缺少了动力。
“齐人哪,”王巨喃喃说了一句。
这把怨气,带给了青丹谷部。
王巨继续率领着大军来到前线,种谊反映地形险恶,王巨亲自骑马去前线看看究竟是何险恶法?
外面确实是高大的石山,并且许多石山寸草不生,即便派军队攀登某个险峰潜入到谷中,因为缺少掩护都十分困难。
一东一西两条大路口,也临时修建了石堡,虽然简易的石堡,但放在这里,依然是居高临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就连几个崎岖的小路口,青丹谷部也派人把守了。
俺不求进攻,反正吃的喝的,在谷中什么也不缺,但你们宋朝几万大军,呆在这里得吃得喝。进攻一段时间无果,你们还不乖乖地撤军。
王巨骑着马,到处看了看。
其实还是有方法可以进攻的,这个谷口十分狭长,而他们只是一个部族,加上阿里骨派来的少许驻兵,不过四五千甲士,正面无法进攻了,但宋军可以派一支奇兵绕到侧翼,潜入谷中,最少能将谷中的几千兵马不断地分开,分到最后,看他们怎么分?
还有,虽然这段黄河水流比较湍急,但青丹谷太狭长了,终有一些河段水流相对而言,比较平缓,用木舟不行,但可以用西夏人的浑脱,也就是羊皮筏子,不用多,只要载上一两千精锐的战士渡过黄河,青丹谷也就拿下了。
但王巨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强硬的正面进攻方式。
大军徐徐逼近东面那个最大的谷口,其实就是这条大道同样崎岖难行,只能说比其他道路要稍稍好一点罢了。
看到宋军到来,那个石堡里守卫的蕃兵,开始搬运石头。
周围就是无穷无尽的石山,石头多的是,你攻上来,我搬搬石头往下砸就可以了,多省事哪。
还别说,如果真的象以前那样强攻,就在这个丑陋的小石堡下,最少得堆上几千将士的性命。
王巨手挥了挥,种谊会意,从后面推出来两百门火炮,其中一百门还是大型攻城炮,依次排开,就这么一条山道,两百门火炮居然排了好几百米长。
但也无妨,射程足够了。
种谊看到大伙将火炮列好,挥舞着大旗,两百门火炮一起发射。
仅是四五轮发射,上面的石堡被炸得四分五裂,许多蕃兵被生生炸死。这还是现在一直没有将火炮的精确度解决,否则一起射中了这个石堡,四五轮轰炸,差不多战斗也就结束了。
忽然上面有人大喊一声,喊什么,王巨听得不大清楚,但随着这声喝喊,一千多名蕃兵主动冲了下来。
想得不错,这一带地形狭长,宋军兵力多,可是不能发挥。现在又将火炮列在前面了,正是主动反攻的时候。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是没有想到宋朝还有这样厉害的武器,这个石堡没办法守了,还是拼命吧。
王巨骑在马上未动,种谊继续代替王巨下令,火炮手将火炮的角度不断地压低,向那些冲下山来的蕃兵轰炸,同时又调动了一部分弓箭手冲上前去,于炮车两边站立,并且这些弓箭手还是清一色的神臂弓手。
从山上冲下来很快的,还真有人躲过了炮弹的轰炸冲了过来,但随着被密集的弓箭射倒在地。只有少数人避过弓箭,冲到火炮前,但这百把人能做什么,有的吐蕃人上前来作战,有的吐蕃人看到左右都没有同伴了,自己孤零零地站在长长的宋军队伍前,整个人都傻了。
种谊挥舞了一下旗帜,后方的宋军立即冲上山去。
此战是火炮改变了战争进程,当然了,如果遇到巴金城那样的地形,又逼得从正面进攻,即便有火炮,也发挥不了多少作用。
王巨带着大军杀入青丹谷,没办法玩了,谷中几个族长带着手下投降。王巨看着几个族长,冷冷地说道:“所有丁壮,杀无赦!妇孺老幼,打散整编于其他各部。”
不久后他将迎来一场颇有些危险的赌注,他可没有耐心慢慢安抚这个已经与宋朝公开抗争的部族!
第829章机会?
青丹谷部的遭遇,终于使廓州各部噤若寒蝉,宋军继续一路向廓州出发,各部族纷纷出寨表示欢迎,欢迎未必,是担心自己部族也会遇到青丹谷部的下场。
种谊道:“太保,看来阿里骨真的失去了人心。”
宋军一路西进,只有渴驴岭一战,青丹谷部一战,还有攻打巴金堡一战,实际后面两场战役,只能算是小规模战役,放在宋夏战场上,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原因有三,阿里骨是回鹘人,又与契丹公主联手杀了威望很高的心牟氏,不得人心。加之他率领九万大军入侵洮河,结果只回来了六万兵马,损失惨重,各部族进一步离心。”
“湟州一带的吐蕃虽与我朝没有秦州吐蕃亲近,但也不会象对待西夏人那样,当成了世仇死敌,加之我推出一些颇得民心的措施,各部没有浴血奋战的动力,没有这个动力,就无法撼动我朝大军。”
“水土恶化,我朝许多人编写史书,说是宗教导致了吐蕃四分五裂,人口太少,所占地盘又太过广大,又推动了吐蕃四分五裂,其实这个原因只是一部分。真正的原因乃是赤岭以西,以至乌海,直到吐蕃高原,大规模的水土恶化,各部族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更不能联合在一起。只要以后不让唃氏一脉进入河州湟州廓州与积石军一带,吐蕃再也不能危害我朝了。”
“那么以后河湟……”种谊有些担心了。
“相比于赤岭以西,河湟一带水力资源比较丰富,恶化起来会比较慢,但未来的河湟肯定不如现在的河湟。”
现在河湟仍是适宜居住的地方,就这么大面积,生存着几十万户蕃户,其人口密度不亚于宋朝一些人烟略有些稀疏的地区了。
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阻止,那就是轮耕轮牧,甚至定耕定牧,再广植草木。实际相比于河湟现在的水土,彼岸澳洲那边水土更差,稍稍破坏,大事就去矣,因此王巨再三下令,轮耕轮牧,并且限制了单位面积饲养牲畜的数量,同时对外来物种,特别是一些食草性的动物引进必须经过他审核,方可通过。特别是兔子,严律引进,不过引进到宋朝的这些作物植物,也同样经过王巨准许后,才带到宋朝。但那是彼岸,河湟这边能顺利平定,未来没有大规模的叛乱,那就阿弥陀佛了,还谈什么严格的水土保护计划,想到这里,王巨笑了笑说:“那个太长远,非是你我所能管到的。”
大军继续向着西北出发……
…………
梁乙逋让人将仁多保忠请来。
两个辽使带着仁多保忠来到幽州,去年辽国南到通州,西到长春府一带,全部沦陷,耶律洪基无法去长春洲春捺钵了,只好呆在了幽州。
耶律拱辰回来将情况一一禀报,王巨态度很嚣张,但辽国君臣却能理解,这是一个屠夫,杀神,指望他能说出什么好话来?可总体上,也不能说人家说得没有道理。
西夏国力弱小,如果宋朝没有能人那也罢了,有这个狠人在朝中,依然不断地侵犯宋朝,难道辽国强大,就能强行让宋朝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于是他将仁多保忠召来,让他传话给梁乙逋与小梁氏,别提那几岁大的什么国主了,当家作主的还是这对兄妹,你们立即对宋朝停戈止武,重修于好,不要没事做找事做。
之所以说出这句话,耶律洪基也有他的想法,辽东那块还没有搞掂呢。
他也听说了王巨那个三年,那么就将这三年熬过去吧,看到三年过后,王巨会不会离开宋朝。就算王巨平灭西夏,只要西夏不动手,辽国也有出兵相助的理由。但你们不断地侵犯人家,却让我们大辽国约束宋军不准还手,有这个道理吗?
还有传闻中的王巨武力,也让耶律洪基担心。
就象史上一样,章楶一二三搞掉了三十万西夏大军,西夏垂在旦夕,派使去辽国求救。耶律洪基也担心了,宋军这种战斗力未免有些太过惊人,俺们大辽国就是出兵,也讨不了好啊。于是一边派使去宋朝劝说,一边派使去了西夏,直接将好战的小梁氏毒死。
两件事背景不同,但耶律洪基的心态基本差不多。
仁多保忠“劳改”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搞不清楚什么情况,于是郁闷地骑马回去。
但梁乙逋闻听辽国将仁多保忠“营救”出来,心中大喜,亲自迎出了城。不仅仁多家族与梁家走得近,仁多保忠本身也是一员能打的虎将,而且仁多家族虽庞大,仁多父子被宋军生擒,群龙无首,一直不能成为梁乙逋的得力臂膀。
不过仁多保忠将耶律洪基的话带到后,梁乙逋脸色阴沉下来,唾骂道,昏君。
王巨挥兵下湟州,如入无人之敌一般,今年必将阿里骨解决掉,并且宋朝又占据了横山,一旦陈兵压境,辽国还能来得及救援吗?
站在他角度确实是这样思考的,有西夏牵制宋朝,对辽国也确实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即便没有西夏,宋朝能歼灭辽国吗?况且耶律洪基不能对仁多保忠说,俺们今年还要派大军扫荡辽东呢,没有能力援助你们。
不过仁多保忠到来,梁乙逋势力稍壮,然后点集兵役,又让他弄出近四十万大军了,还没有到人人皆兵的地步,不过很接近了,十名正常的丁壮,最少六人变成了役兵。
然而梁乙逋仍穷蹙,战争不是比拼人数的,如那样,宋朝早就横扫天下了,三军数量似乎又弥补上来,可实际的战斗力远不如原先的夏军。最苦恼的是西夏的民生,春天到来,一半人在靠挖野菜,剥树皮渡日,以这种民生恶化下去,明年宋朝大军挥师北上,西夏用什么来阻挡?
至于求和,可能吗?
到现在梁乙逋也没有反醒,不是宋朝不同意议和,只是宋朝没有答应再给岁赐了,所以西夏这才在几年前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难道宋朝当真欠西夏这笔巨债?
如果大前年西夏识时务,及时同意和平,至少现在宋朝用兵,多少也缺乏了大义,辽国同样也好劝说了。现在每年都是西夏先挑起的事,让辽国如何劝说?
就在这时,他接到了阿里骨的急信,也就是梁乙逋将仁多保忠请来商议的原因。
一会仁多保忠被人带到兴庆府皇宫,他躬身说道:“拜见太后,国相。”
小梁氏说道:“保忠,国家多难之时,不必多礼,平身吧。”
“谢过太后。”
梁乙逋将他召到书桌前,上面放着一张吐蕃地形图,说道:“保忠,你来看,这是宋军在湟州一带的兵力分布图,自巴金城到湟州一带,宋军共驻扎了两万多兵士,再到渴驴岭,东端为宋朝所控,西端为阿里骨所控。此外就是自河州到廓州的宋军,大约接近三万人。”
这些不是梁乙逋打探到的,而是阿里骨派人打听出来的。
想要各部族配合他应战宋军,那是不可能了,不过通过这些部族,打探一些宋军的情报,大伙儿还是愿意的。他们虽不能接受阿里骨,但同样更不能接受宋朝。
梁乙逋继续往下说道:“宋朝的兵马并不多……”
其实近六万宋军,兵力已经不少了,就是这些兵马,那一天的消耗不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对于西夏动不动就是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大军,这点兵马确实看不上。
“不过廓州已经被宋朝侵占,阿里骨只残余宗哥城青唐城一带的兵力,并且人心离散,就是这点疆土,也不是所有部族都会配合阿里骨的。但现在却有了一个机会。”
机会就在积石军。
如果不是王巨挥军西上,任由阿里骨整合湟州各部,溪巴温是不敢夺回溪哥城的。直到阿里骨,阿里骨子辖征继位,杀害叔父苏南党征(阿里骨的弟弟),苏南党征手下大将独罗结投奔溪巴温。溪巴温这才出兵溪哥城,就是这样,还被鬼章的儿子与辖征联手击败,溪巴温长子杓拶也被击杀。然后溪巴温投奔宋朝,宋朝第一次拿下河湟。结果宋朝大军撤退后,溪巴温诸子接着又叛乱了。
这段历史王巨也不大清楚,不过他直觉到,不能让这个所谓的赞普后裔进入积石军、廓州与湟州一带,否则还会有后患。
这一条他也向赵顼反映过,赵顼现在正准备于京城处寻一处所在,替未来的吐蕃赞普以及这些王室们,修几栋房宅,还给你们富贵,但就在京城呆着吧。赞普的人选也不会从溪巴温诸子中挑选,而是会从木征诸子中选出一个老实的,亲近宋朝的人,做为吐蕃未来新赞普,在京城遥控河湟安抚河湟。
也就是鬼章这一部,在阿里骨扶持下,继续掌控着积石山下诸部。
然而现在不同,随着王巨挥军廓州,溪哥城与青唐城联系几乎已经中断。
而且鬼章惨败于洮水,溪哥城周边诸族子弟损失惨重,对果庄部更加不满,于是溪巴温带着西陇逋部战士,四五千兵马,挥军西上,准备收回溪哥城。
王巨趁机派使招抚果庄部,是杀父杀弟之仇,但大伙得要活着吧,鬼章的弟弟阿苏便投降了宋朝。王巨又让种谊、刘仲武分出一万兵马,前去接受溪哥城。
溪巴温不乐意,继续挥军西上。
王巨迫不得己,让苗授亲自出兵,带着五六千宋军,直接对溪巴温开战。
仁多保忠听到这里,他眼光闪烁了一下问:“国相,你是说现在王巨手中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
种谊手中有兵马,但他进驻溪哥城,同样不得人心,而且溪巴温挥军西上,虽为王君万所阻,可是这些部族恐怕大多数摩拳擦掌,准备迎接溪巴温的归来,因此种谊这一万兵马不敢分兵,这才逼得苗授出面。
那么廓州的宋军只有一万余人了。
“恩,大约宋朝那个太保,意欲以后使宋朝彻底控制湟州,故不让溪巴温西上。”
都打到这份上,王巨的小心思也容易猜出来了。不管怎么说,溪巴温可是有着正统赞普血脉,所以五六千兵马,就生生拖住了三倍的宋军兵力。
兵力少了是不行的,溪巴温不要说在溪哥城有号召力,就是在整个浇湟地区,也颇有号召力。
“所以这是一个机会,而且那个太保原先准备打算两路进攻宗哥城,因此前锋抵达了保敦谷。溪巴温挥军西上,那个太保不得不停下三军脚步,如今就驻扎在保敦谷,哪里位于青沙山南麓山根处,也是宗哥城南下廓州的要道口,所以原先还有一个巴扎(集市)供两州客商百姓交易。于是那个太保勒令诸族百姓,紧急抢修一座堡砦。大约他的打算,先将溪巴温解决,再将兵力抽出来,继续挥军青唐城。”
“王巨在哪里?”
“他是宋朝战神,当然身先士卒,身在最前线了,正在那座刚开始修建的堡砦里。”
“国相之意乃是分兵?”
大规模集团军作战,多是要分兵行动的,但分得不好,就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如岐沟关之惨败,还有去年阿里骨与梁乙逋联手的定西城之战。
但不是说不分兵不好,如果不分兵,十几万大军聚在一起,攻打某一城池,三军利用效率不高,而且兵马越多,行动越缓慢,整个作战行动也显得呆板。并且不是不分兵,就能求一个稳的,如高梁河之战,十几万宋军没有分兵,照样惨败!
“正是这个分兵,并且宋军还要分出许多兵力留守于河州廓州各个堡砦。现在那个太保手中的兵力已经只有六七千人。”
“这是一个好机会啊,他怎能如此胆大?”
“也不是胆大,你身陷宋境,不大清楚,实际现在阿里骨比我国还要窘迫,即便六七千人驻守保敦谷,阿里骨也拿宋军没有办法了。非是他手中无兵,而是他名位不正,又连连惨败,各部的兵力无法调动。但是我们大夏进入,则是截然不同。得到我国援助,附从的部族也就多了。而且那太保力阻溪巴温西上,也暴露了他的野心,用此做文章,又会有更多的部族附从。同时阿里骨也可以派使安抚溪巴温,默视他统领河南诸部(积石山下诸部)。”
“国相是说集两国大军进攻保敦谷?”
道理很简单了,宋朝兵力仍有不少,到了这一步,梁乙逋也不敢说宋军战斗力差了,但一部在湟州,从地图上看是离不远的,拉直了不到两百里路,可实际中间隔着千重山万重山,还是高大崔嵬的大山险岭,因此只相隔了这么远,两路宋军却无法相互支援。
所以王巨憎恨河湟的道路,并且让朝廷立即拨出大量钱帛,用于河湟修建道路,原因也就在此,不仅现在作战不方便,未来治理平乱,同样也很不方便。
王巨又是从现在刚刚修城,现在的堡砦多是夯土为城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凝固。因此永乐城那边的城墙在西夏军队撞击下,一场大雨一淋,城墙一起倒塌了。还有平夏城那边,夏军直接带着铁锹来挖城墙了。
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