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4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不大清楚。”
“祝能野乌禹实,你来回答。”
“没有,”祝能野乌禹实硬着头皮答道。
“阿里骨,某在平西堡筑堡砦,你率领八万大军围攻平西堡,这八万大军当中有几万是西夏军队?”
“五万。”
“耶律使者,不但西夏派出了五万大军想要加害于某,其主将还是去年我们释放回去的仁多保忠。当时平西堡中只有六千余官兵,不但遭到了八万军马围攻,还被阿里骨蛊惑了廓州一些部族,陆续加入了围攻敌军。某在未修建好的平西堡生生血战了三十多天,不但某被迫站在城头上参战,就连某身边的侍卫都生生折了一半。按照你们国书上所说的,只能西夏入侵我朝,不得我朝对西夏用兵,否则你们辽国就要对我大宋用兵相向?”
耶律宽如何回答,他只好愤怒地看了五名夏使一眼。
“辽东那边我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只通过高丽使者转述,得知你们辽国此番为了平乱,损失比较严重。这个是真是假,我不清楚了。”
几名夏使脸色灰暗,难怪西夏败到这份上,辽国一点动静也没有。
“但就是没有辽东之乱,我朝岂能惧怕你们辽国。阿里骨,你来回答,如果辽国入侵我们大宋,以某的才能,孰胜孰败?”
辽国现在有多少战斗力,宋朝不大清楚,阿里骨同样不大清楚,不过有一个例子可以比喻,那就是当年辽兴宗伐夏的河曲之战。至于西夏与吐蕃战斗力,最少是五五之数吧。
虽然这样参考不能当真,但最少能做一个参考。
并且平西堡之战失败后,阿里骨也醒悟过来了,他苦涩地说道:“耶律使者,如果是太保继续掌兵,你们契丹现在与宋朝开战……必败,必是惨败!”
第840章富弼出使
“你这个小胡儿,岂能言战?”耶律宽讥讽道。
看来辽国确实是很关注去年宋朝的战事,连王巨嘲笑阿里骨这个小胡儿也打听到了。
阿里骨憋红着脸站在哪里不知说什么是好。
王巨说道:“戎国公,你退下吧。”
“喏。”阿里骨退下。
王巨又看着两名辽国使者道:“耶律使者,我还是那一句,宋辽两国实力相当,一旦开战,可能会僵持几十年上百年难分胜负,如果真到了这地步,两国百姓都严重受战争牵连,生灵涂炭。因此无论是陛下,或者某,或者在座的诸公诸位大臣,皆不愿意与贵国再度交恶。”
“不过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的,同理,一个国家的忍耐同样是有限的,自从宋辽和盟以来,虽说边境勉强和平,然贵国生生将三十万岁币改成五十万岁纳,又于河东勒索了七百里疆域,就这样,我们大宋还忍耐了。但问贵国有什么权利,对我们大宋指手画脚!”
“西夏屡屡入侵我大宋,难道我朝不能略做反击吗!”
“或者你们以为你们辽国强大,我不知道高丽使者过来所说的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一个零散的女真各部叛乱,都能让你们辽国损失几万兵马,至今还未平定,以这样的战斗力,某不妨再领兵两三年时光,与贵国决战于燕云城下,直至将秦汉古长城一一修葺,才退出政坛!”
如果以东汉长城计算,则是凉州北部那段古长城开始,一直延伸到银州,接着便是渐入辽国境内,燕云十六州全部是在关内。
如果以秦朝长城计算,那则向北推到阴山,然后继续向东推到白达里部,辽国的中京,辽东沈州、东京等地区,则全部囊括进去了。
如果以西汉长城计算,则向西推到玉门关。
然而不是东汉实力削弱,到了东汉之时,已经茫茫然无对手,没有长城防御的必要,故此许多长城因为年久失修,陆续倒塌了。
但不管按照那一个长城,燕云十六州是肯定在长城关内的。
并且宋朝人烟稠密无比,这意味着宋朝有了修长城的足够劳力。
而且经过王巨几年调整,国家也有了充足的财力。就象西北连续打了好几年,但宋朝内陆百姓并没有感到一点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整个国家经济仍在高速地发展着。
只要朝廷不急于求成,分成十年八年时间,以宋朝的财力与劳力,足够轻松地将这个古长城全部修葺起来。
如果有了长城,再加上堡砦配合,一旦辽国失去了,也就永远夺不回燕云十六州。
耶律宽色变。
王巨说道:“我们大宋为了和平,一再忍让,你们辽国却一再相逼,某不妨借助高丽之道,派人潜入辽东,打探辽东战役虚实。如果高丽所言是对的,某很想做一件事,看看这个寰宇,究竟是谁家天下!”
“太保……”
“太保……”
前面是范纯仁呼出来的,后面是耶律宽呼出的。
王巨这是等于公然吼出要开战了,范纯仁想劝王巨不要冲动。
但耶律宽心思则更复杂了。
作为辽国,肯定是不想宋朝灭掉西夏的。
不过现在宋朝已经同意西夏这份和约了,已经没有必要无事生非。
况且辽东那边多少拖累了辽国,辽国又能抽出多少兵力与宋朝开战。或者指望西夏,现在能指望西夏吗?
并且他前来,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杂粮。
去年宋朝送了一些杂粮种子,原本为了牵制辽国,宋朝还打算让辽国派出一些官员与农民来到宋朝的河北,随着当地百姓学习观摩其种植方法。但因为去年辽国国书语气有些霸道,让宋朝不悦,给了一些杂粮种子,观摩的事也就没有了。
其实真实情况是阿里骨突然的背叛,打乱了王巨的计划,但承诺过的又不能不兑现,于是王巨提议一条折中之策。这些杂粮从遥远的海外运输过来,除了王巨,几乎没有一个人了解,但就是王巨,他前世也不是农民,同样不是很清楚它们的种植方法,只能说记得一个大约罢了。同时它们还有一个适应进化过程。于是才开始种植时,一是摸索准确的种植方法以及时季,二就是培养它们的适应进化,因此有的载植在南方,有的载植在北方。
为了应付辽国,宋朝将南方的杂粮种子调了过来,又只大约说了一下种植方法,所以两个辽使将这些杂粮带回去后,不能说一点收成也没有吧,但与宋朝这边的收成相比,差距太大了。
特别是辽东的叛乱,也不仅仅是各个使者的不法贪婪激起各部叛乱,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封闭的环境造成这一地区百姓耕作方法极度落后,落后就意味着贫困,贫困就意味着野蛮。
如果杂粮能在辽国大部分地区推广,确实对辽国产生极大的帮助作用,包括辽东,如果有了收成,也能让女真人进一步安定。而且生女真不是这一次叛乱了,小规模的叛乱不知凡几,大规模的也不仅是这次,宋太宗那次叛乱规模同样庞大。
宋朝答应不平灭西夏,西夏这件事也就了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商谈这个杂粮了,得派多少官员与百姓过来,得有什么注意事项,否则辽国派来几万名官兵冒充农民,然后到处乱跑,宋朝河北路一二三就失守了,当然宋朝也不可能答应的。
特别是这个杂粮,中国正统史书,多只记载着游牧民族不断地南下,不断地给中原百姓带来一次次伤害,但没有记载另一件事,那就是游牧民族的薄弱性,看似游牧民族无比的强大凶狠,实际上他们同样可恨又可怜,那就是他们的生活习性与环境,如果风调雨顺,一切平安无事,如果天气恶劣,特别是在冬天来一次特大寒潮、这在北方是常有的事,那么就会冻死大半牲畜,那就意味着第二年百姓没得吃,会饿死一半人!为了粮食,或者内部各部族发起战争,或者就要南下入侵!
所以汉唐将这些游牧民族安置在河北河东陕西北部,当然这个政策肯定是错误了,不过也是无奈之举,将这些游牧民族主体搁在这里,一是寒潮影响不会大,不大就不会饿死人,就不会入侵中原,同时他们放在这里,等于变相地形成一道长城,北方还有游牧民族,但南下时伤害的第一道防线则是胡人,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武则天年代,后突厥南下,逼得武则天以狄仁杰为元帅前去河北,实际上那次后突厥入侵,伤害最多的还是安置在河北北部的胡人!
这个情况王巨也说过了。
但说的,不是说这个安置政策,而是说燕云地区对契丹的重要性。
可就是有了燕云地区,粮食问题还是契丹的危机之一,有了这个杂粮,契丹就不会为粮食危机困惑。
现在宋朝做了很多让步,那见好就收吧。
然而耶律宽也不简单的,他刚要开口,范纯仁开口了,恩,宋朝内部有情况,他及时闭上了嘴巴,看着范纯仁。
随着,范纯仁……
他忽然想到了王巨,想到了富弼。
中心是富弼,是王巨开讲时关于富弼的一段话。
王巨未去陕西前,开讲了唐朝的牛李党争,接着就说到了富弼出使辽国。
庆历战争打了数年之久,给宋夏两国百姓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西夏百姓吃老鼠,观音土与树皮,宋朝情况同样不是很好,以至一场小旱灾,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张海、郭邈山、李铁枪起义在后面,前面是辽国借机来勒索宋朝。在这种情况下,富弼出使辽国。第一次出使,搭成了两个大方向,富弼逼迫辽兴宗放弃对关南十县领土的要求,要钱可以给钱,如果辽国能约束李元昊停止用兵,宋朝则增加二十万,如果不能,只能增加十万。
后面这一条很重要,这才导致辽兴宗兵伐西夏,河曲惨败,西夏同样雪上加霜,然后才有了“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也就是宋朝最长时间的一段和平时光。
不过富弼不甘心,让吕夷简强行在国书附加了三个要求,我们宋朝给了,但两国边境上湖塘不得扩大,两国不得于边境添兵,两国不得收留对方逃亡人员。
这三个附加的要求同样很重要,因为辽国屡屡用宋朝于边境扩大湖塘说事,但他们自己儿也在做,要我们宋朝不增加边境实力,你们也不得于边境增加实力与防御厚度!
还有边境不得增兵,就象庆州之战,辽国隐晦地出兵,正是这一条,始终没有真正将兵力调到前线边境处。当然,也约束着宋朝,比如王巨提议的训练边兵,也是在二线训练边兵,而不是真正的最前线,这有效地保障了两国和平。
吕夷简与诸相公起草国书誓书,两份国书,三份誓书,以及相关的副本,一共十份。富弼再度先行去了辽国,原因是时间太过紧迫,可他终是文臣,速度有限,因此让他先行,后面用特脚递方式将国书追交给富弼。然而这十份文件到了武强,才追交给了富弼,这让富弼产生怀疑,于是冒着风险打开来看,发现他提出的三个要求不见了。
富弼大怒,按照制度,他无法回来了,不过正好他的好友蔡挺在长寿老家守孝,于是请求蔡挺赴京责问吕夷简,吕夷简回答说,国书不用更改,这三个要求可以口陈给辽人。
富弼更怒,不顾制度,暴跳着回到京城,向吕夷简开火,“语益侵夷简”,吕夷简让他弄得没办法,只好说,此误尔,当改正。富弼老岳父晏殊在边上也和稀泥,富弼气愤地说,晏殊是奸邪,与吕夷简结党营私,欺骗陛下。
这种种,导致了后来的君子们一起炮打吕夷简。
但王巨却说得更深一层,首先是吕夷简为什么这么做,吕夷简肯定不是奸臣,并且提议富弼出使辽国的,正是吕夷简,别的大臣没有这个胆量与气骨,去了也谈不好!不但富弼,如韩琦、庞籍与范仲淹的重用,全部是吕夷简陆续提拨上来的!
那么为什么吕夷简这么做,当时是将君子们气坏了,然而背后的情况,是宋朝危机越来越重,如果辽国真的在那时候出兵宋朝,宋朝在辽夏两国进攻下,都可能有……亡国之危,所以吕夷简担心这三个要求太过强硬,怕辽国不同意,没有写在国书上!
当然,那次富弼两次出使辽国,表现得有礼有节,确实做得不错,能够名垂史册。
不过万一呢?
这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寇准将宋真宗推到了澶州前线,成功了,因此寇准成了宋朝名臣,甚至让后人都看不到寇准身上的许多缺点,比如他看不起南方人(为后来南北之争留下了隐患),任人唯亲,等等。
但后面呢,比如大太监王振将明英宗朱祁镇蛊惑到了土木堡……或者东京保卫战时,李纲暗中提前将徽钦二帝转移到洛阳,不让金人成功“斩首”……
作为一国首相,这种担心是能理解的。
可是没有多少人理解吕夷简的苦心,然后有了倒吕事件,君子上位,又有了倒夏事件,特别是石介,在《庆历圣德诗》里写下,于维庆历,三年三月,皇帝龙兴,徐出闱闼……事实上庆历新政真相,完全是一场闹剧。
接着又写了范仲淹与富弼是一夔一契,能比美上古时著名的大贤臣。“大奸之去,如距斯脱”,那时夏竦有多惨,还不够吗,还不够吗!至少没有俺夏竦,你韩琦是死啦死啦的!
还有……《朋党论》。
其实从那时,宋朝已经开始在积累着庞大的戾气。
最后王巨又说了一个问题,辽国那次陈兵边境,绝对不是仅仅勒索而来的,不过富弼表现不错,最终让辽国得到了二十万退兵回去。可背后是辽国同样意见不一,有的想出兵,有的不想出兵,再加上富弼的表现,以及二十万好处,让“亲宋派”占据上风,这才是那次富弼二出辽国的全部真相。
然而问题是辽国内部的两种意见冲突,宋朝有没有察觉……
至少有不同意见,作为一国宰相,不能当着辽国使者的面表露出来吧。
第841章一土盖天
范纯仁看着王巨,王巨笑盈盈的。
我,我,我……
突然醒悟过来的范纯仁这一刻很悲催。
范纯仁只好说:“太保,以和为贵吧。”
不过他心中也在纳闷儿,王巨以前说那些,还说了其他的,不是吕夷简软弱,就算软弱,也不能全怪吕夷简。
当时西北不是无将,有将,张亢打了几次大胜仗后,冷处理了。
种世衡放在边境,一直无用武之地,只使了一次反间计。
好水川之战时,狄青搁在泾州憋闷气了。
更不是无兵,看看好水川与三川口宋朝兵士表现吧,特别是好水川,所有人都战死了,有几个士兵投降!
整个宋朝笼罩在军中有一范有一韩之下了,事实上……
在这几个君子光辉笼罩下,似乎宋朝无兵无将,屡战屡败,这种情况下,吕夷简如何能强硬得起来?
赵顼听了这深层次分析后,不停地唏嘘。
但也说明了王巨的理智,现在范纯仁为二号首相,知道得更多。
王巨不是害怕辽国,但他的想法是最好不要招惹辽国,才能顺利又轻松地拿下西夏。拿下西夏后,宋朝不用两面开战,一旦恢复过来,那么再也不用畏惧辽国了。
不过在这之前,也不能软弱,越是软弱,辽国反而以为宋朝好欺负,可也不能太过强硬,太过强硬了,辽国也有血性的,则会有意外发生,所以王巨虽然暗中做了许多布置,比如前线换了许多能打的将领布防,还有高丽辽东那边的计谋,不过明面上做了许多兼让,比如这个杂粮。
但王巨今天表现有些强硬了,过份强硬了。
可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当着两国使者的面,范纯仁又不好问出来。
“以和为贵吧,呵呵,那就以和为贵吧。”王巨说了一句,坐下,再也没有说话,这让范纯仁更加郁闷。
…………
几个宰相陆续来到延和殿便殿,也就是赵顼时常召集少数大臣议事的地方。
不过时间有点儿不对,这才是大年初八呢。
他们进了殿,看到了一个人,那就是王巨。
“诸卿,坐。”赵顼道。
大伙陆续坐下,赵顼用眼光向王巨示意。
王巨站了起来,道:“陛下,诸公,去年我带着殿下出去,被百姓发现,引来许多弹劾,按照制度这是不对的,但我出发点却是不错。”
他将那天的来龙去脉又说了一遍,当然,那天王巨不是想赵佣提拨载培一个“大将军”,而是通过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赵佣梦想越大,想实现的难度也就有多大,这只是一个大将军呢,如果想做一个好皇帝,得要付出多少努力?
但王巨说的不是这个,说完后王巨道:“其实胸怀大志的另一个词则是好高骛远,知足常乐的另一词则是不思进取……不过两者却是不同的。就象我如果怕麻烦,呆在彼岸不回来,那不叫知足常乐,而叫不思进取。或如赵括,认为他的才华胜过了廉颇,那则是好高骛远。”
后面的王巨说得有些傲气,不过凭借他如今的作为,也没有人排斥。
“区别就是在必须认清楚自己的才能,然后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才能低下者安守本位,这才是真正的知足常乐。才华横溢者,又恰逢明主,那就要主动展示才华,这才是真正的胸怀大志。”
“问题是想认清楚别人很难很难,即便有诸葛亮的才能,还用错了马谡。但认清自己比认清别人更难!”
“人是如此了,放在国家上,身在局内,想认清国家的长处与短处,会更加的困难。”
“知己知彼?”范纯仁问。
“差不多吧,实际上大道万千,殊途同归,不管什么家什么教,发展到最后,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儒家中的真正中庸,易经里的爻变,道家太极图的鱼点,所讲述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否则随着环境与时间的发展,再好的法令,都会恶化。不过这个因时调节,很难很难,还是用诸葛亮来比喻,他一次次的北伐,都没有成功,也是没有完全认清魏蜀两国实力的一种表现。自古以来,能做到真正认清国家的情况,并没有多少大臣,这些人都成了千古良臣。”
还是有的,就象张良,建议刘邦约法三章。
诸葛亮隆中对也算上半个。
朱升向朱元璋提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但这样的大臣太少太少了。
“这才是第一道难关,下面还有一道更难的关卡,那就是认清了,如何却矫正!”
“陛下,诸公,我曾不自量力地思考过我朝的长处短处,长处就是富裕,安定,短处有三。最大的短处就是军事,尽管拿下大理、交趾与河湟,接下来还有西夏,但不能做常例,因为这几国与我朝远不能与我朝相比,只要用对了策略,就可以拿下。但与同等力量的辽国,臣则没有多大把握。如果换成汉唐时呢?”
“难道我朝将士不英勇吗?难道我朝后勤跟不上来吗?难道我朝器甲不精良吗?难道我朝人烟稀少,缺少兵源吗?不是!或者说缺马,但这个问题也将要解决!真正的原因是矫枉过正了。”
“祖宗很英明,开创了一种制度,它叫军政分开制,自此以后,不会再有军阀乱政篡国的情况了。然而这种制度是指让文臣主管经济与政务,而非是让文臣掌兵,领兵作战。且看太祖太宗时,主将有几个文臣。这才是岐沟关惨败后,我朝没有衰落,反而多次击退辽国的真相!”
“但是现在呢,不但如此,只要立下战功者,立即被士大夫反复污蔑,从狄青开始,到王韶,再到我。就算兔死狐悲吧,兔子还没有死呢!”
“其实只要政务与经济掌控在文臣手中,武将用什么来乱政篡国?术有专攻,古今往来,出过多少儒将?”
“太保,五路伐夏都是武将。”李清臣道。
“李公,谁是主将!”王巨喝问。
主将,高遵裕也!
王巨所说的士大夫实际就包括了外戚与权贵。
有外戚厉害的,比如卫青与霍去病,但人家确实是厉害,这才被汉武帝一步步提拨上位的。示问高遵裕原先有什么惊人的表现?
特别是永乐城之战的徐禧,庆历战争中范仲淹仅是一个持平罢了。
然而这个持平,是在后方付出惊人的钱帛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
李清臣无言。
“其次是人口危机,作为一统王朝,我朝面积最小,即便是现在,我朝面积仍不及西晋,除非将彼岸包括其中,但拥有最多的百姓,并且继续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着。莫要指望着彼岸,彼岸能力也有限,而且能转移的也不过是东部地区,不可能将西部地区的百姓转移到彼岸。”
“人口危机带了另一个危机,兼并!”
“其实祖宗已经有针对性的制止兼并制度,比如对富户征重税,强摊派,权贵子弟不得科举,但祖宗心肠软,虽知道兼并之害,但想善待功臣,所以做得不彻底。”
“比如建房宅,想要房子牢固,必须地基打得牢,这个地基就是基层的百姓。但是现在呢?”
“一个国家想要稳定,必须一大一中一小。中,国家也。国家必须要保持着良好的财政,这样才能用于军防,用于救灾赈济,用于民生,不过能持平略有盈平即可了,不可重敛百姓。而且这些财政非是用于皇室挥霍的,用于士大夫权贵铺张浪费的,它们必须用在国家与百姓身上!”
“小是权贵与士大夫,他们比普通百姓富足就可以了,然而必须保障所有百姓衣食无忧,这才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否则历朝历代的揭竿而起,还会发生在我朝。”
“何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错,文公指的乃是与士大夫共享天下。至于普通的百姓,只是小民而己。因此司马光才会对贩夫走卒穿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